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恐男」言论是否是一种性别歧视? 第1页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小学的时候,曾经被男同学死死抓着胳膊不放,那个男的P一脸猥琐,还对别的男的说我是他新泡到的妞,我当时一脸恐惧,其他男的完全没觉得有什么不对,还夸他“厉害”。

P的成绩不好,到了六年级,班主任把班级几个成绩不好的都挪到前排来听课,他恰好在我前面,我就和班主任说我不想他在我前面,班主任(男)笑嘻嘻地对P说“凭什么不让我们坐她前面,她成绩好就了不起吗?”,我当时真的没忍住就哭了,班主任看到了就很生气骂我不像话,下课把我叫到办公室对我进行思想教育,我性格内向也不好意思说自己被P猥亵过,而且班主任也没给我机会说,就一直不停地教育我要心胸宽广,不可以因为成绩好瞧不起其他同学

我现在的状态就是不接受陌生或者不熟悉的男生靠近我,上大学的时候几个班一起上课,有的男生来的比较晚,班级里基本坐满了,我旁边正好有空位,就坐下了,这时候我会把书往旁边移,自己也尽可能远离那个男生坐;

学校食堂是那种四个人一桌的,两张桌子的板凳会有背靠背的情况,我会主动远离那种会让自己和男生背靠背的板凳

网上的一些男的也曾对我说过“这世上没有男的是不嫖的”之类的话,很多男的动不动就是“没有男的是不……”“所有男的都这样”

我确实“恐男”,这都是我身边的很多男的给我带来的,不仅是男同学,还有我爸他们,对于某些男的我比起说他们是男的,更觉得是“公的”,无奈很多男的就是喜欢把男人都归为一种类型,只能说很多男的与其骂女的恐男,不如清理门户


user avatar   nanuo-1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恐男恐的肯定不是见义勇为的男性,谴责红谷滩杀人犯,杭州碎尸杀人犯,南京聚众杀人犯,逼死包丽牟翰林,对这些恶性事件义愤填膺的那些。恐的就是那种因为老婆不是处女就设毒计让老婆堕双胞胎的乎男何处生;恐的化粪池警告的抖人;恐的只要女人死了就是男人被绿的头条男,网易男,乎男;恐的让反婚反育女性灼烧子宫内膜的兰飞鸿及教众;恐的让处情男黑化的城市猎人及教众;恐的让女人三从四德的金融男及教众。你要说不恐这些人的女性有吗?有的,比如虽然是女的但是写女人都是黑猩猩的卡尼期,比如是女的但是不反对处女情结黑化人性化的默言,比如是女的但是女的不生育就要灼烧自己子宫内膜的yccc,还有在抖音说怕老公把自己杀了就要好好伺候老公的抖女。目光不要盯着恐男的女性,盯着这些女人好吗?这些女人才是你们的天赐良缘,人间佳偶。


user avatar   inversion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女生可以恐男,男生也可以恐女,这只是个人问题。当然,如果这二者的比例严重失调,这不太正常;但是不正常的原因是影响了社会稳定,而不是“性别歧视”。


user avatar   dong-nuo-jiang-jun-de-can-m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为什么只看到男人杀人?是宣传项目还是平台导向?那些坏女人到哪里去了?

有人提出近段时间,社交平台一直在大规模密集报道男性的恶性案件,却基本看不到女性的案件,这是为什么呢?事实上,这原本就是整个平台的价值观,因为以往就算没有这种密集报道,也会采用假稿件,骂渣男,凤凰男,骂程序员的假新闻。如(图一)2018年的热门话题,程序员相亲约肯德基,倒赚了21块,就是伪装程序员,自己投稿骂自己的假新闻。舆论上叫“假旗战术”。

另一方面目前如此大规模,有指向性的报道,更像是一个宣传项目。至于是谁在推动这个项目,下面会进一步探讨。

先说几个数据:目前中国女性数量约6.8亿,是英国总人口6600多万的十倍,是美国总人口3.27亿的2倍有余,同时也比欧盟总人口5.1亿,多了1亿7千万。这是一个极其庞大的群体。

但在中国最大的社交平台上,女性恶性案件的报道,如果不刻意查找的话。最近三年内,每年“肉眼”能见的案件不超过十宗。在6亿8千万的庞大人口基数上,出现这种【清洁舆论】是极其异常的。

男性犯案多,是全世界的共同特点,不是中国特有。欧美,日本同样如此。如果有看过墙外新闻的人大概都知道,欧美日本甚至港台等地,虽然也是男性案件占绝大多数,但女性恶性案件同样可以成为热门话题(比如下图日本杀夫案)。唯独国内的操作与众不同。

几个提示:

1,中国男性6.9亿,只把男性案件推上热搜,一天一案,可以做到365天,天天不重样。同样,6.8亿女性,每天一件女性案件,同样可以做到每天不重样。但后者,被有意识地压住了。

2、根据网友透露,有民间女权组织(是组织,不是个人)在针对中国男性群体,做相关的案例宣传。有宣传项目,并不奇怪。因为化妆品,房地产,影视剧,也有想关的宣传。但针对单一群体进行的罪案宣传,并且能在中国最大的社交平台上长时间进行,这说明该项目与平台有深度合作的嫌疑。

3、杭州杀妻案热炒之际,有人爆料,出现了与杀妻案类似的男性版本——消失的爸爸。然而,相关新闻在曝出之后,很快就冷却了,仿佛被人制止了。不禁想起2017年,妇联机关报《中国妇女报》的那篇文章,程序员被骗婚跳楼身亡,损害女性形象,要警惕。此后这些年,几乎所有女性案件,包括多宗杀夫骗保案,出轨杀夫谋取房产案,女性投毒杀人案等,全部被排除在热搜之外。相反,一些危害性小得多的道德事件,如广场舞大妈绊倒男童,偶尔反倒上了热搜,颇有高高举起,轻轻落下,以小事掩盖大事的味道。

一个问题:是谁站在平台的背后?又是谁在与平台合作?


user avatar   tian-cai-guai-d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

我们不能在发生各类恶性事件之后,一边要求女性自己放弃“我可以骚你不可以扰”的幼稚可笑的政治正确言论,另一方面又要求她们对小巷中出现的陌生男性毫无警惕。

我作为一个男性,在安全的公共场合遇到陌生人也会相谈甚欢,但是一旦是危险环境中比如僻静的小巷,凌晨无人的区域,超越陌生人行为的不正常的举动和要求,无论对方男女,我都会立马打起十二分的警惕

因为若对方真有不法企图,只要开始向你采取行动了,那么他大概率一定有制服你的能力。就算对方表面看起来是个弱不禁风的姑娘,谁知道她身上带没带什么危险武器?谁又知道暗中有没有几个几个凶恶的大汉呢?

这种躲避风险的意识,我觉得来源于童年时候老师的安全教育“遇到任何一个陌生人,都要先当成坏人”。

面对陌生人,在非安全环境下,尽可能的收起你那点可怜的善良、爱心、同情和信任吧,因为坏人深刻的知道,如何把人性的优点变成最可怕的杀招。

只不过把这种躲避危险的情绪简单的称作“恐男”,确实有点刻意煽动性别对立之嫌了。因为危险并非仅仅是来源于男性,受害者也并非仅仅局限性女性。

说白了,这应该是所有人从小到大幼儿园到研究生都应该经历过的日常安全教育课程罢了,完全没有必要刻意冠以“恐××”之名。只不过上课的时候没人听当做儿戏,下课了又来通过煽动情绪的方式来片面宣传安全教育课程中早就讲过的内容并当做宝典。

说你是别有用心的性别歧视,还是取其糟粕,去其精华的买椟还珠呢?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8.15更新。

谁能想到我这么温和的回答都会让某些人憎恨不已,怒火中烧呢?

1有阴阳师一上来就问我为什么匿名,“要让别人看看你是个什么东西”的

答:不久前看到有答主表示,自己说女性生孩子弊大于利就被人肉了,真假待证,但我胆子小,希望多一重保险。以及,我是人,这么问的你倒好像不是个东西。

2“XX司马懿”怒气冲冲地说:“老女拳了,知乎药丸”

答:家里管得严,我连脏话都不会说,就只能引用我很喜欢的一句话回复了——“那些学了个新词女拳就到处男装女,说不出一点有价值的内容,四处发不合时宜的烂梗还佯装自己在钓鱼,脑子里都是黄色废料,不尊重女性说恶心话,被骂除了重拳出击鱼上钩了不会评论别的东西的垃圾,建议回炉重造。

3某人怒道:“你才是带节奏,恰烂钱,居心叵测”

答——其一,我匿名,不打算取匿,怎么恰到钱?

其二,你的“自我带入感”由何而来?为什么说你“带节奏/恰烂钱”会让你这般恼羞成怒?财富密码被戳破了?懂的自懂,我就不多说了。

心怀恶毒的评论,我直接删除了,不打算与之对线,毕竟我的时间很宝贵,不打算浪费在不值得的人身上。可是我到底是一个软妹子,内心敏感,顶不住整天纠结“彩礼/家暴/拜金/白人”的祖安用户的攻击,评论权限已修改。

原文数据补充:

【1】联合国2018年《全球谋杀调查:针对女性的谋杀》调查报告:2017年,全球共有87000名女性死于谋杀。其中,34.5%的女性死于伴侣之手,23.5%的女性死于亲人之手。这就意味着,近60%的女性,是被熟人所害。若平均到每天,死亡女性达137人。平均到每小时,就有6人。

【2】2017年出版的《精神疾病案例诊疗思路》,将恐男症定为特殊且少见的性心理障碍,临床表现为不敢接触男性,遇到男性退避甚至产生恐惧心理。它分为先天和后天症状,后天主要由负面事件打造,如家暴、性侵、虐待、谋杀等创伤性事件。

【3】2019年《Science》一项研究表示:没有亲历心理创伤的人也会产生恐男心理。恶性事件经新闻报道、电影、亲朋经历等都能启动恐惧回路,并使人陷入怀疑、焦虑、紧张、恐惧情绪之中。研究者进行压力测试,让人们阅读负面新闻,结果发现女性的反应更大。因为女性要养育后代并确保安全,富有更强的同理心

简言之:

1恐男源于自保本能

2恐男是无法自控的心理障碍,已然存在,关键在于解决问题而不是推脱责任。

3解决恐男问题,需要男女团结才能做到。

对恐男者叫嚣“你怎么能恐男,这是歧视男人”,就像怒斥抑郁症患者“你怎么能患抑郁症,这是在侮辱我们的社会”一样。

—————————以下原文—————————

我11岁的时候,穿着一件白色连衣裙,在图书馆一个僻静的角落里看书。一个中年大叔凑过来,坐在我身旁,摸我大腿,恶心地笑着问“舒不舒服?”

我当时还懵懵懂懂,已经本能地感觉到危险,立刻跑走了。因为我知道,BMI17.9,身材娇小的我,根本不可能与一个成年男子抗衡。后来我连着做了好几天的梦,梦见我没有跑走,而是狠狠地踢向他的裆部,把他踢昏,狠狠地扇他的脸——可惜因为体力上的弱势,我始终只能在梦里进行心理代偿。

幸运的是,我内心还算强大+当时早早跑走,这件事的伤痕没有影响到我正常交友与恋爱。

PS所谓的很多反女拳斗士,也不过是屁股决定脑袋,知道了一个“女拳”词后,就不停地在每一处不合心意的地方说“女拳警告/芜湖起飞”。而这种情绪不断蔓延,也只会增强男女之间的冷漠与对立。

你问很多女性为什么恐男?

1不过是,近来女性被男性杀害/强奸(未遂)的案件的密度,已经高到了唤醒女性因体力先天不足而产生的原始恐惧的程度。

2不过是,网络上相当一部分(注意,没说全部)男性对此体现出来的冷漠,“化粪池警告”,“罗志祥要是像蒋劲夫那么狠,周扬青还敢看他手机?”让人不寒而栗。

而且,很多男性(注意,没说全部)的颠倒黑白/冷酷/恰烂钱,让人细思极恐。而这过程中体现的知识盲区/认识偏差,也超越了男女的界限(也就是,有理性的知识男性也会嘲的程度)。

今天看到的:

A“唐玄宗是杨玉环的舔狗,因为她亡国”,还有两百个赞同。——不瞒你说,我高中的20多个热爱历史的男同学,可以变着花样把你嘲飞。

B“男性强奸女性就要判刑,女性强奸男性就不犯法,中国社会是女权社会”——强制猥亵罪了解一下,法盲?

C“你怎么知道男性受的不法侵害少?不过是我们“没有发言权”,也不被重视而已。”(一路下来四五个回答了)——既然觉得“女性在知乎没有占领高地是因为女性不理性没逻辑(某1w赞回答)”,那么某些人可不可以学会去查数据啊,如果不知知网,可以用一下裁判文书网/无讼,随便某地某些年,关键词“杀人”,搜搜看嘛,好伐?不要光用感性反驳了好伐?

我的gay蜜看完某些新闻和化粪池警告后,都半开玩笑地说“我也要恐男了”。而我,已经下单了挂扣式报警器,以防万一。

我很幸运,生活中遇到的、较亲密的男性好友/同学,他们都是善良的、有同理心的人。但是网上这么多如上列举的言论,总不至于都是水军。所以我面对一个陌生的男性,依旧会先心生警惕。

恐男不等于仇男,只不过是自保的本能罢了。就像经历过恐怖袭击的人,会害怕围着头巾的大胡子中东人一样。况且女性的共情能力更强,对于女性的伤害案件也会激起更深重的心理影响。(别杠,求求了去查点社会学资料这么难吗)

广大好男人不谴责罪犯,怎么能指责心生恐惧的女性呢?

最后一点补充:

我没有“仇男”的意思,我只是恐惧而已。我身边有很多理智、善良、温和的男生,所以我对于“男性”没有仇视/厌恶的心理,我也一直强调“部分男性,不是全部”。

我写这篇文章主要是为了反驳/批评某些高赞回答,他们对于确实存在的女性被杀问题完全忽略,空口白牙将话题拐向男女对立,在0数据支持的情况下煽动情绪,掩盖“恐男心理”蔓延的事实。——确实,恐男不一定合理,但是它就源自生物自保的本能(当我看到一个不熟的男性的时候,他可能是好人也可能是禽兽:我不得不提起警惕,哪怕过度紧张也比一朝不测要好,是不是?),这些人不试着去解决已存在的问题,反而进一步激化冲突,或者转移重点,其心可诛。

警惕任何试图激化男女对立的行为,这不过是掩盖阶级分化的手段而已。


user avatar   cha-cha-cha-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可能她们被君子不立危墙之下的言论吓坏了。我记得之前我和不少网友大战三百回合告诉他们女性衣着和性侵的发生没有关系。他们非得说哪怕有百分之一的可能也得降低风险。不然就是女性相信了网上女权的言论,受伤害了咎由自取。

我估计恐男的部分女性已经被吓唬的失去了理智,心想我离全体男人都远点,百分之一的可能都降低得了,免得别人教育我没有自我保护意识。


user avatar   yike-bu-jie-bing-de-sh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本答案中心思想:

无论男女都要保护好自己,尽量不要在夜晚独自出门 √

在一些明明不是危墙的场景中发表危墙论 ×

滴滴顺风车强奸案,不代表女性白天打车是危墙;泰国杀妻骗保案和南京女大学生云南被杀案,不代表和丈夫/男朋友出去玩是危墙;杭州化粪池分尸案,不代表二婚/住在有化粪池的小区是危墙。某些人不分场合发表危墙论,最终结果是让女性觉得男性就是危墙。

极个别男性具有犯罪倾向,我们没法和犯罪分子讲理,只能尽量保护好自己 √

我知道男的是怎么想的/男的都这样/见色起意是男人的天性,所以女生要保护好自己×

虽然我不知道强奸和衣着的关系,但还是劝女生不要穿得"暴露",毕竟万一碰上变态就是百分百的概率 ×

那好,以此类推,虽然我不知道犯罪分子占全体男性的比例,但我还是劝女生要恐男,要不婚不育,毕竟万一碰上变态就是百分百的概率……

"衣着暴露"是个非常模糊的概念,一旦衣着可以和强奸的概率挂钩,那么受害者将永远有错:短裙算暴露,短裤也可以算暴露,领子稍微低一点、露肩露腰也可以算暴露,裹得严严实实但紧身的衣服也可以算暴露,甚至衣服不那么紧身但受害者身材较好,也可以说是衣服没有掩盖身体的曲线,所以勾起了犯罪分子的邪念。而不少胸大的妹子穿什么都自带"暴露"效果。因此,我绝对反对将强奸和衣着联系起来。

评论区有人指出了强奸和衣着无关,如果有更精确的数据或实验,欢迎放上来。



原答案:

男的说:我是男的,我知道男人都在想什么,所以女的上街别穿太暴露,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

女的说:我恐男,男的都是潜在强奸犯,姐妹们远离男性。

本质是一样的,即把男性当做潜在犯罪分子,认为男性的身体内暗含侵犯女性的天性。

而这两句话的不同之处在于,说第一句话的男性,给"男性是潜在的强奸犯"加了一个条件:衣着暴露。他认为男性这种侵犯的天性是通过女性的衣着触发的,女性应当认识到男性的这种天性是不可改变的,并通过割舍自己的一部分权利(衣着暴露)来适应这种天性,而这么做对女性有好处。

而在说第二句话的女性看来,什么叫衣着暴露?穿多少才暴露?那些穿着保守但被强奸的女性是怎么回事?也就是说,男性暗含的这种侵犯的欲望,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被什么事勾起来。那么最有效的应对方法不是限制穿着,而是远离男性。好的那我恐男了,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嘛。

回到正题,我觉得恐男算性别刻板印象,默认男性是危险的、冲动的、容易精虫上脑的。想要消除这种歧视,首先需要摒弃对女性进行"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的劝告,这是在暗示女性:你身边的男性是一堵危墙。

再补一句,其实报道出来的女害男新闻也不少,那个没买鸡腿被妻子捅死的让我印象深刻。但是有没有女性在这种新闻下面说:唉我们女的就是容易不讲理,一不讲理就冲动,建议各位男性不要轻易违逆女性,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

没有吧,都是说这女的太狠了,没人因此觉得男的应该对女的处处小心,也就暗示了这种凶残的女性只是个别,不能上升至群体。

所以说,别再把男人凶狠好色当天性了,更不应该以此去规训别人,等哪一天大家都恐男了,也不用再规劝了。


user avatar   mu-tou-ren-73-1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是的,但是这种性别歧视是这场恐男运动中最微不足道的事情。

每次看到反女权人士我就觉得很好笑,你们给人的印象就是问题永远要通过打一架来解决,如果自己想要什么就直接抢,你们从来不考虑别人,你们心里只有自己。最擅长的就是套用经典话术打压女权。

作为强势的一方,不去反思自己还可以做些什么来减缓对女性的伤害,你的第一反应竟然是女性恐男伤害到你们了,歧视你们了,你要我怎么说呢?那就算歧视了,所以你认为歧视比女性被家暴不能离婚甚至被杀害更急迫吗?

确实恐男会对男性造成一些伤害,那就是女性不再愿意和男性交往,从这方面来讲你们确实被歧视了,不过女性可是免于家暴和被杀害啊,孰轻孰重难道你分不清吗?如果你认为你被歧视是比女人被家暴被杀害更需要解决的事情,以至于你到知乎提出了这个问题,你不就坐实了你反女权主义者的身份吗,你竟然认为你的孤独是比女性的人身安全更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你是默认了你的幸福必须建立在女性的人身安全受威胁的基础上。为什么你会自私到这种让人无法忍受的程度呢?

如果你想要女人不歧视男性,那么你们应该呼吁严惩家暴,严惩针对女性的暴力行为,与女性一同推进改变婚姻中不公平不平等的状况,而不是质问女人为什么不愿意接近男人,因为你必须知道,女人接近男人的风险很大,是人就懂得趋利避害,尤其是选择结婚的女人,更是如此。声讨女性歧视男性并不会有助于问题的解决,而只会激化矛盾,因为比歧视更严重的后果都是女性在承担着,多考虑考虑别人,考虑那些弱势群体的不得已之处更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user avatar   luo-yi-0407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以前看玛丽苏小说,有钱人家的女主本来很好看,非要化妆化成丑女……

最后被恶毒的女配一杯凉水泼在脸上,所有妆都掉了,在场所有男生被她的美丽惊呆了……

什么妆品能被一杯凉水洗掉啊……

这样的话我花钱买卸妆油有个什么意义嘛……




     

相关话题

  为什么很多中国女人只对中国男人要彩礼,跟外国男人就不要彩礼了? 
  门萨俱乐部的男女比例约为2:1,是否涉嫌性别歧视? 
  现在的性别对立什么时候可以结束? 
  性别焦虑越来越严重怎么办? 
  跨性别女性算女生吗? 
  为什么全世界范围内女性寿命比男性长? 
  普通成年男性能赤手空拳战胜的最厉害的动物是什么? 
  媒体曝美国跨性别团体「操纵」儿童性别意识,11 岁美国女孩曾被诱导认同自己为男性,这反映了哪些问题? 
  鼓吹性别对立究竟谁能受益? 
  全世界范围内正常的平权运动愈演愈烈演变为性别对立究竟背后有哪些势力,目的又是什么呢? 

前一个讨论
《猫和老鼠》VS《小马宝莉》,哪个更好看?
下一个讨论
怎么看待“冬泳怪鸽”和“水鸭”谢绝未成年人打赏?





© 2025-01-2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2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