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没有发现故宫的那些宝石品相很差,甚至有的还不如义务小商品市场精致?
比如下面这顶凤冠上镶嵌的红蓝宝石,怎么看都像是一个个随意的石头块,放在现在和那些闪耀着火彩的宝石相比确实没什么美感可言。
这个跟中国是玉器大国,不出产宝石的地理文化因素有关,所以玉雕技术牛,但是宝石切割技术不牛。
但不仅仅在咱们中国,其实全世界的宝石切割能力都很有限,你看大英帝国的皇冠上的那颗著名的尖晶石就很粗糙。
以上是背景,钻石的切割也属于宝石切割的一部分,咱们来看看自古以来钻石是如何切割的吧。
最早,印度是钻石的唯一出产国,所以钻石的切割也是源于印度。咱们都知道钻石的原石形态有八面体型,在最早的钻石切割中就是把钻石的八面体原石八个面抛光一下就好了,这种琢型也叫做尖琢型,最早出现在14世纪。
除了上面的八面体尖琢型以外,还有一种是勃艮第尖琢型。因为钻石原石不仅有八面体,还有菱形十二面体,将这种形态的钻石打磨抛光,就有了更多的反射面。
桌形切割是在八面体尖琢形上的一次改进,就是它磨掉了一个角,形成了平面。
“由于当时抛磨机器很原始,底小面磨损明显,形成很大的底小面。但在当时,这种过大的底小面却非常流行,如双鹰吊坠王冠、英王詹姆斯I世的珠宝首饰上都镶有多个桌形钻石。因为人们将底小面看成是一个小面,当从冠部看下去,底小面就象一个窗口,可透过最多的光线。但是从现在的观点来看,大的底小面会使光从其中漏掉,不能产生全内反射,因而钻石的亮度不高。但因为有了底小面的存在,会降低钻石破损的程度。”
这个的外语名字叫Baguette,法语的意思是法棒,没错就是那个长长的可以用作防身武器的面包。这也是这种切割的最大特点,就是细长。在1912年,卡地亚将这种琢型应用在了钻石上。
这也是我很喜欢的一种琢型,虽然它不入现代钻石切割展示钻石的火彩,但是它能很好的展示钻石的明亮度。玫瑰切最大的特点是圆顶的外观,让整块钻石没有亭部。
据说它的灵感是来自教堂里的花窗,三角形刻面就像玫瑰一样绽放,所以也因此得名。早期的玫瑰切刻面很少,后来越来越多,发展到了最后的24个面。
基于上面说的桌形琢型,工匠们开始把八面体的棱线磨掉,于是就发展成了单面型琢型。从这开始,钻石的火彩才有了相对明显的显现,这也是现在咱们常见的圆明亮形琢型的雏形。
这是由法国的红衣主教马扎林发明的一种钻石切割琢型,它是基于上面的单面型切工发展来的,也叫双多面型切工。相比于上面的单面型切工,它的面变多了,由8个冠部刻面到16个冠部刻面,8个亭部刻面到16个亭部刻面。
它的特点是把腰从方磨成了弧度的圆形,也是历史上第一个正圆形的琢型。
瑞士切工是基于新式单面型琢型发展来的,钻石的火彩感也更加强烈了。
这是由俄罗斯的托尔科夫斯基创造的,为了充分的展现钻石的火彩,在各种科学的计算下,这种琢型将钻石切成了57个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