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故宫的珠宝品相很差? 第1页

  

user avatar   liumoy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历史因素,也有人为因素。

历史因素是中国是玉雕大国,但不是宝石切工大国。指的是因为我国有丰富的玉资源,并且用玉作为装饰的文化悠久,但是我国的宝石资源却很匮乏,自古以来都是依靠进口。

比如下面这个明初冠顶上的无色蓝宝石,是不是怎么看怎么像玻璃呢,走在路上碰到了肯定就一脚踢走了。因为宝石切工的技术不好,所以也很难展现宝石的火彩。

还有明代的红宝石冠顶,和上面的一样,非常的粗糙。

但是同时期的玉雕冠顶就是另一种画风了,非常的精致。

咱们本土文化的工艺还是很精工细作的,比如点翠和花丝镶嵌,最具代表的是这顶凤冠。


关于中式传统珠宝美学

关于钻石切割历史


那人为因素是什么呢?

2015年,香港拍卖会拍卖了孔祥熙家族的珠宝,每一件放在现在品相都是一流的。这些拍品的最终成交价是1.1亿,据说是孔家藏品的冰山一角。


其中这个翡翠牌戒指非常难得一见。因为玉石一般都是切成弧面形,很少被切割成这种平面的琢形。

那咱们再看看孔祥熙老婆宋霭龄的妹妹宋美龄吧,她的珠宝任意一件放在故宫里,你会觉得品相差吗?



user avatar   tannin 网友的相关建议: 
      

题主的感觉是对的,故宫的“珠”“宝”品相确实很差。(此文不包含玉石,石英等我国产量丰富的材质,仅限于红蓝宝石,祖母绿等宝石)

1。天然条件限制和商业抑制

我国虽然地大物博很多都有,但是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的优质产区都不是中国。

在19世纪以前,世界上最重要的宝石产区要数印度和周边地区(中亚部分地区)(尤其是你例举的几种),珍珠名产区是波斯湾,红珊瑚只能来自地中海(20世纪以前全世界只有一个红珊瑚产区)。在北方的欧亚草原通道被北方民族占据后,西域通商更加困难,与印度有天堑喜马拉雅山脉相隔,明朝又放弃了航海优势。。。简而言之就是交通不便,很多彩色宝石都与天朝有巨大的地理障碍。。。

印度真是珠宝史绕不开的地方,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阅读这篇文章。

而抑商禁海锁国又给物流带来负面的影响,这些宝石到我国很困难,艰险重重,比起走欧洲贸易就容易得多,大航海让欧洲的贸易更加通畅。现在在我们印象中不是那么光鲜的中东,历史上璀璨的如同《一千零一夜》里的描述,欧洲正是不再过这一道筛子后,才能够得到高品质的宝石。

树上挂 的是特殊的果子,五彩缤纷、灿烂耀眼,每树各异。有的纯白如雪; 有的清澈如冰晶;还有的鲜红、湖绿、莲青、纯紫、鹅黄、玫瑰色…… 总之是各色水果。再仔细一看,雪白的是珍珠,清澈的是钻石,深 红的是红宝石,玫瑰的是尖晶石,湖绿的是绿刚玉,紫的和蓝的分 别是紫水晶和绿松石,鹅黄色的都是宝石。(此处由于原书成书过早,宝石学当时并不成书,翻译不做计较)
————————————————————
姑娘听了没说什么,只是莞尔一笑。她来到一家卖香水香料 的店铺,买了蔷薇和香橙花等花卉制成的十种香水儿,又买了一些糖,还特意挑了一种带麝香味的玫瑰香精,以及乳香、沉香、龙涎香和麝香,最后买了几支亚历山大的蜡烛。

我小时候读《一千零一夜》很费解,中东这样给人破败印象的地方,为什么会有如此富饶细腻的场景描写,须知皇后的金锄头是人类的常态。后来才知道这里有过新月沃地,曾经是留着蜜与奶的地方。

更不要提地理大发,现欧洲人打开了美洲、南非等等的新地图。哥伦比亚,巴西,秘鲁等等都是重要的宝石产地,南非除了钻石还有的众多宝石。部分地区的开发至少要推迟至19世纪,此时正是日不落帝国升起,清朝已是亡国末路。你所看到的优质红蓝宝石、高级别钻石很多都是18世纪以后出世的宝石,英国当时在印度地区的贸易就有针对红蓝宝石的(英国1888年成立了“缅甸红宝石矿有限公司”),众多欧洲名钻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冒险家对于印度的“探索”,西班牙人海上霸主早早就开始祖母绿贸易,还有黄金。

题主问到的进贡问题,实非他们不走心,是手上本来就没货。对方既不是向你朝贡的地区,贸易也不便利,有心无力。

此处引用《撒马尔罕的金桃:唐代舶来品研究》中的几个目录。

第十章 香料
焚香与香炉 沉香 紫藤香 榄香 樟脑 苏合香 安息香与爪哇香 乳香 没药 丁香青木香 广藿香 茉莉油 玫瑰香水 阿末香 甲香
第十一章 药物 药物学
质汗 底也迦 豆蔻 肉豆蔻 郁金与蓬莪术 胡桐树脂 木蜜 吉莱阿德香膏 波斯树脂 阿魏 蓖麻子 清泻山扁豆 海藻 人参 各种药草 毛粪石 腽肭 蚺蛇胆 白腊 人发 绿盐
第十三章 颜料
猩猩血 紫胶 龙血 苏方 骨螺贝 青黛 婆罗得 栎五倍子 藤黄胶脂 扁青 雌黄
第十四章 工业用矿石
盐 明矾 硇砂 硼砂 硝石、朴硝与芒硝 硫黄 雄黄 密陀僧 纯碱 金刚石
第十五章 宝石
玉 水精 光玉髓 天青石 孔雀石 金精 玻璃 火珠 象牙 犀角 鱼牙 真珠 玳瑁 车渠 珊瑚 琥珀 煤玉

伴随着撒马尔罕的驼铃声,大唐人民有很多进口珠宝可以用,同时也反映出,本土不产,或者质量不及。

真珠通珍珠,隋朝以来珍珠也是西域贸易的重要项目,李静训的项链就基本认定是进口的,审美不提,镶嵌手法非常不中式。

顺带提一下关于东珠的问题。因为东珠是淡水珠,天然上来讲光泽个头比起海水珠都不是那么有优势,现在也没有新的实物比较。东珠的名气到底是什么带来的?这个问题我和朋友讨论过,结论是有可能是因为它产自满人的老家,龙兴之地的象征。珍珠的话,因为养殖技术的大力发展,尤其是植核技术真的是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以前就说过,如果排除天然这点,你现在能用小钱买到的珍珠比大多数故宫里的都好。

2。审美因素

这个问题很有趣,到底是因为具有某些材料,才塑造了这样的审美,还是先有审美再选择了材料。很早以前有个关于为什么中国人没有选择刻面宝石琢型这条路的问题,我当时就觉得材料限制和审美相互作用。

如果你观察高级别的古董就会发现一些很有趣的现象。我国对于宝石形状的规整好像不是太在意,基本上都是雕件与蛋面。定陵出土的凤冠,同时期,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首饰。

对比一下二者在对于宝石的处理使用手法上的感觉。是不是觉得中式的不规则很多。当然二者采用的宝石品种块头都不一样,大颗粒宝石一般会选择保尺寸容忍它的特殊形态。说珍惜材料大于审美是因为同时期玉制品并不凸显这样的审美,加上虽然不规则,但是打磨过是必然的,原矿并非这样的效果。

如果说对于宝石的处理手法有因为资源限制的因素,更加珍惜。那么对于同样的小珍珠的做法可能凸显的就是工艺技术和趣味。我国在宝石镶嵌金工上的水平吧。。。比起欧洲不是太精致。。。没有点选镶嵌和宝石切割的技能树,大概点的是摆件雕刻。。。

没选宝石切割我认为主要是素材本身不太需要也没有条件体现闪耀,大部分石材不透,也没有太多折射色散高的品种。镶嵌技能树没有点多少有点费解,金工也不差啊,嵌宝上就挺无趣,牢固性还不好。。。

另一方面是趣味,对于宝石的透度、浓烈的色彩没有太大的追求,这可能是玉石文化带来的审美倾向。

举个栗子。

这是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在加冕典礼上首次使用大皇冠,后来在尼古拉二世加冕大典时也是用了这顶皇冠,是俄罗斯的重宝。顶上那颗红尖晶石哪里来的呢?可能和康熙有关。这颗巨大的重达398.72克拉的红色尖晶石可能原产于中亚巴达卡山一代,在1676年间沙皇使者“购得”(记载的价格极低,但是以我们对本国文化的了解吧,大概是送的?)。但是我国的历史记载对此事基本没提过,可见压根不看重这颗大宝石。我咨询过研究清史的,对方也表示并没注意过此事,可见就算有记载也只是浅浅一笔,早已不知去向。(文末补充一些关于此事的信息)。清朝还是相对更喜欢高饱和色彩的时期了,大体上少数民族主政的时期风格都更浓艳一些。

而且还有翡翠的种水问题,有说法提及以前不看重水头,更注重色,但是翡翠收藏这一块向来“玄学”很多,我没有研究过它的历史,不做分析,当时有没有开采出种好的翡翠尚值得一问。这话不是跟,我当时选择放弃了清华北大一样嘛?所以我也把审美放在了第二条。

“瑕不掩瑜”、“白璧无瑕”,可见自古大家还是爱干净的石头,选择棉裂多的宝石显然和其他石材的评价构成冲突。珍珠这样的更是一直以来以大、圆、亮为高级别,没什么中西差异,我国异形珠作品还更加少(还有不少对珍珠进行雕刻剥皮的手法,不过起始年代我不清楚)。要说差异比较大的是色调喜好,但是清代是比较喜爱浓艳色彩的,看着下面的图说一句不爱艳色,是不是有点酸了?

好像和之前说的趣味有冲突,其实不是,相当于“买苹果的时候虽然喜欢红的,但是还是味道第一”这种概念吧。中西评价的标准上没有那么大的差异,但是在审美的追求程度上侧重不同。

在材料丰富,能够自由的类型上,显然造诣精湛,故宫的扁方中很多精品。对比红蓝宝类就能看到明显的操作差异,珍珠更是因为资源不同让不懂的小朋友费解。宝石的镶嵌技艺上为什么细节不如其他金工精湛,这是一个让我很困惑的问题。

整体上我认为审美情趣的差异应客观存在,但是审美本身的发展和资源条件也有莫大的关联。再加上现今的审美变化,对于过去的评价也不一样了,心中没有加载某个审美范式的话,会比较难理解。但是纯粹以现今审美西化解释,那最好拿出级别不同的珠宝的比较来证明当时的价值观,同时期玉制品审美亦是必要佐证。

总结下审美方面的提问思路。审美到底是如何产生的?这是被动的选择还是主动的选择?当审美形成了既定的范式,后人应该如何去看待它?

审美范式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不规则也是一种审美范式,后世仿造太规则,反而失去了韵味,这就是范式的力量。参考脏乱差的赛博朋克、正能量说拜拜的现代哥特式。

3。 技术

主要是两方面,一是矿业养殖业,二是优化处理。相信字面就能理解,古代和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巨大差异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是显著的。

我当时去故宫的感受和题主倒是不太一样。古董珠宝的看点在于“古董珠宝”,而不是拆下的“珠”和“宝”,它的工艺审美是独特的,脱离这点来看,一个老石头没什么特别,毕竟在地质学计年最小单位“期”是百万年面前,人类的一点时间太过短暂。

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馆长 Marion Ackermann 表示,此类藏品独特且具有辨识度,不存在公开出售的可能。她强调这些藏品的文化价值远超过珠宝本身,并呼吁盗贼不要将它们拆毁或熔化

就像这条新闻里的,虽然宝石有价,但古董珠宝是以它整体形态存在,拆分出去以后就丧失了很多的原有信息。

要看懂古董珠宝,要理解它背景局限,也要接受它的某种审美范式,而不是材料拆分估价。

另一方面呢,我也挺有同感,古代皇帝住的房子也挺黑啊,采光不好啊,大冬天的如何能够与双层真空玻璃落地窗比呢!

PS,故宫的珠宝很多落灰太严重了,在此申请替你们擦灰。。。。。

PPS,我历史是野路子自学的。有错的话,大家温柔一点。。。

关于大皇冠的事。

沙皇使者Nicholas Spafary 1676年在北京“购得”这颗宝石,记载的价格是2672卢布。皇冠制作,购买了金1磅、银20磅,价值86000卢布,设计制作者是瑞士珠宝匠Jérémie Pauzié设计制作,他的账单是50000卢布,工坊的工人每人获得了400卢布。举出数字是说明一些关于这颗尖晶石的一些说法,有说法表示这是市面购买的,亦有说法表示他来自中国的皇帝。在关于制作者Pauzié的书中有记载,沙皇建议他去他可以去找清朝皇帝,亲自为他挑选一些皇冠上用的宝石,文中还说明的约定的佣金2000卢布和预算10000卢布,但是后续没有记载。另一方面石头的价格远低于常规,此类级别的宝石一般是不公开售卖,等着你在橱窗里看见的。综合此类信息,我觉得合理猜测是使者朝见的时候获得了一些许可,从而购得了这枚宝石。如果是康熙本人选择送出的,那么不太可能收钱,做假账这个数字又略低。


user avatar   li-zhi-lun-3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氧化了,没人滋养。

珠宝要佩戴的,

一个是人体的温度、油脂、水汽对玉石珠宝有沁润作用;

二个是经常佩戴的过程,需要掸灰整饬,有污损或者褪色的地方还要着人修补。

清末的时候故宫没人打理丹陛石都长草了,很多宫殿直接倾圮荒废了。

直到今天都没全修缮完,当然太和殿广场游人如织,不可能长满荒草。

珠宝也一样,

首博有个李莲英墓出土的翡翠扳指,据说是从鬼子六恭亲王手里硬要的,当年大太监的心爱之物。

游客过去一看,感觉水头还是差点意思,没有到起胶像个大果冻戳在那的效果,色倒是满色。

其实那是一百年没人戴了,都能这样。搁一般翡翠早泛白,色都苍了。

不信首博可以找个手指头粗细合适的,茁壮点的小伙或者姑娘,戴手上啥事也不干,不用多,就盘一礼拜,

再往展柜上一戳,

谁看了都挪不动步。

首饰是人的贴身之物,

游客隔着玻璃柜子,打灯又暗,离远了看灰戗戗的,好像很破旧,其实都是离人太久,有灰尘加上一层翳,把宝光给遮住了。

随便去官网上看看珠宝的照片,

你自己看,

这叫品相很差??

就这金花丝从小伙干到当爷爷都不一定能搞完。

普通老百姓连一片都不可能有。

杂质多一点的珠宝,克重都是在线的,而且不惜工,

那么圆那么亮的淡水珠现在都不可能再有了,翠玉坠子上面的帽是碧玺掏的,

自己看多厚一层灰,

都打理干净那蓝宝得多透亮。

可能在游客眼里,故宫用的红蓝宝石,碧玺,猫眼之类的宝石杂质很多,好像还不如自己在市面上能买到了。

一方面是那时候宝石贸易还没今天这么全球化,矿场就是殖民地和贵族的私产,最好的产出优先给了所有者,因此没那么多净度高颜色好的珠宝流出。

再一个中国人尚珠玉,彩色珠宝对统治者来说仅仅是颜色上的点缀,只要色辣就行了,

最后也是比较沉重的事实,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肯定是不道德,有伤天和的。

那就是蓝绿色调的统治工艺并不是用蓝宝或者碧玺,

而是点翠。

无数这种美丽的生灵支撑起了皇家的威严和体面。

皇帝太后如果嫌弃珠宝旧了,暗淡了,

并不会要求把珠宝替换掉,而是换崭新的点翠,一句话,就不知又要有多少翠鸟丧命。

什么珠宝的光泽都比不上带着体温的羽毛那么耀眼。

今天这种工艺被禁绝,对翠鸟当然是大好事,

就像封建王朝的宫殿和珍宝逐渐氧化和褪色一样,

当翡翠失水,珍珠脆裂开,品相差的时候,对老百姓来说也是好事。

——

台北故宫精品很多,那也是好带走的细软被反动政府掠走的多,遭殃的都是《祭侄文稿》、传世的青铜礼器这样的孤品和精品,能代表中华文脉道统的文物。

珠宝首饰类说实话两岸差不了太多,

而且十三陵里的,无论是开掘的还是未被惊扰的,

是绝品中的绝品,远不是清宫妃嫔的日常佩戴可以比拟的。

台北博物馆馆藏的清代冠冕完整的也不太多(主要是不好拿),

多的是这样的冠顶饰件,以东珠和金丝为主,辅以宝石,

女性的头冠也不外乎翠钿子,

或是杂色样宝石镶嵌,

宝石的用材差不太多,该有的棉裂也都有,

日常的也近似,

英王室的珠宝里也有掺的,石榴石红宝石傻傻分不清楚,那个时代对珠宝的认知就是个大色辣,就行了,样式和工艺才是大头,

多说两句,刮民党从拿的时候,就注定只能拿些好拿的,

难道太和殿门口的鎏金大水缸不是文物么?大禹治水玉山子不是文物?

他拿不动你明白吗?

有些精品那是自然的,但故宫是什么地方,远不是几个尺牍,几样礼器能概括的。

找资料的时候发现台北故宫的线上浏览体验也不咋地,图片精度不佳,远不如北京故宫,随便一个文物就有高精度大图,

他们所谓的8k文物精品,仅仅是拿8k器材拍成视频发到油管上去了,一共没几个,

点开直接挂的youtube链接,大陆想看也看不到。

总之麻烦不要张嘴就来,短视频里随便评论什么珍宝都在台湾也就算了,评论质量低就低了,别一直秀存在感。


user avatar   jing-jian-90-7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努力工作,年收入突破百万。我楼下小卖部老板眼红了。

他说他每天7点开店,晚上10点关店,工作时间比我长,收入却比我低,这不公平。为此,他甚至发展出了一套小卖部老板人权理论,要求将卖给我的可乐从一瓶2块钱涨到100块钱。

他说之前他受太多委屈了,等他觉得委屈弥补回来了,他会把价钱降到一瓶4块钱的。但想像原来一样2块钱一瓶那是永远不可能的。

我默默想了一下,走多一百米,用2块钱在另一家店买了一瓶可乐。

这件事被小卖部老板知道了,他生气了,他跑去骂另一家小卖部老板,骂他不尊重小卖部老板人权理论,并且在我家楼下贴大字报隐晦地骂我。

你说我为啥讨厌他?

我不只讨厌他,我甚至想报警呢。可惜警察说这事他们管不了。

……

这件事还有后续。

后来,小卖部老板人权组织找到了我,跟我说我楼下的小卖部老板的小卖部老板人权理论不是正宗的,他们才是正宗的。

我说,那你们的是怎么样的?

他们说,我们卖3块。




  

相关话题

  故宫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溥仪花钱买门票进故宫时是什么心情? 
  30岁以前要不要有像样的珠宝? 
  卡地亚、梵克雅宝、宝格丽等大品牌珠宝在制作技术上有什么标志性的工艺? 
  故宫和圆明园哪个价值更大? 
  铂金价格不断下跌原因何在? 
  故宫在永乐和康乾盛世,哪个时期最繁华? 
  什么是「阿赛斯特莱水晶」? 
  珍珠和钻石要怎么搭配才能显得协调? 
  老婆车祸去世了,我把她钻戒拔下来卖了被她哥哥打了,我做错了吗? 

前一个讨论
钻石是如何切割的?
下一个讨论
执业五年的律师扫楼拓展案源晚吗?





© 2024-05-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