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个好问题,隐私问题可以从软件行业的历史开始讲起。
起初,消费者软件以出售许可为主,然而这涉及到很多问题。就是复制软件实质上并没有带来任何额外的价值,禁止用户直接互相分享,这种模式与购买行为相抵触。如果卖给你一只肉鸡然后规定只能自己吃不能分给别人一起吃,这会很荒谬。
出售许可证这种行为,在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许多用户的抵制,俄罗斯用户就是最典型的代表,他们破解了大量的软件,使得用户不再需要购买许可就能使用,是的,软件最大盗版国是俄罗斯,不是我国。
互联网以后,慢慢过渡到了新的软件模式,也就是从出售许可证到出售服务。虽然出售软件许可证在普通消费者看来是难以接受的,因为厂商并不需要为每一份许可证付出额外成本,这使得破解成为可能。
将出售许可证过渡到出售服务之后,由于每个消费者直接从提供商获得服务,这种服务变得不可复制,传统的破解也就失去了意义,因为被破解的软件即便可以单机使用,也不一定能正常连接服务。不过,由此诞生了另外一种事物:外挂,当然这就是题外话了,例如百度网盘是一种网络服务,而免vvip加速下载的那些程序本质上就是外挂。
软件行业从出售软件许可变为出售服务,才真正走向了蓬勃发展。而互联网模式又给此带来了新的商机:当软件成为服务的时候,厂商与用户紧密相连,厂商与用户建立了连接,那么就拥有了更多的资源。
所以厂商想方设法的保持后台常驻,被干掉之后自启动,就是为了始终保持与用户的连接。与用户的连接可以做到很多事,一方面是吸引用户的注意力,换句话说就是流量,常驻的程序才能做更多的小动作,而做这些小动作能够获取更多的用户注意力。二方面,有了这一点就可以随时给用户推送信息,无论这是不是用户想要的,典型的例子就是广告,三方面,自然就是获取用户隐私,之后可能出售给第三方,也可能自己利用它作为大数据来指导广告投放。
这几个方面,其实是相辅相成的。获取用户隐私,是为了精准发放广告,而广告,也可能以推送的方式发送给用户,如果一个推送对用户有价值,用户就难以单独将推送内的广告屏蔽掉。例如某银行短信涉及账户交易信息,一般不会被用户屏蔽,然而同时,该银行利用此短信通道大量发送广告,用户不堪其扰但也不敢屏蔽之,我就不点名这是哪个银行了,反正你们遇上了就会知道的。
这几个方面结合,造就了我国互联网的运营模式。它需要相对高昂的入门门槛,也就迫使了厂商必须有盈利才能支付这个代价,而互联网企业典型模式并不能做到早期盈利,这使得车库创业模式不能直接简单复制到我朝。
经过长期的博弈,形成了「初期烧钱抢用户占市场,然后通过用户数量赚钱」的模式。
这个模式中的很多环节,恰恰与手机厂商的利益冲突。
应用们如果都想要常驻后台,就消耗了更多的手机运存,也消耗了更多的CPU时间,从而消耗了更多的电量,手机厂商并不希望自家手机被骂续航捉急,自然希望尽可能的将常驻后台的应用都干掉。然而用户如果收不到该收的信息也会骂手机厂商,所以手机厂商不得不允许一部分应用常驻给用户推送信息,这种矛盾产生了很长时间的持续的拉锯战。
至于用户的隐私,大数据,本来仅仅只是手机厂商掌握,其它app掌握的信息越多,手机厂商就越弱势。在PC时代,用户的天然入口是浏览器跟搜索引擎。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的天然入口则是手机。手机系统的地位其实相当于PC时代的浏览器搜索引擎。 为什么PC时代的搜索引擎最后想要去搞安全,因为信息安全本质上对自己有利。而手机厂商在这个问题上,天然是站在用户这边的,保护用户隐私本质上对手机厂商有利。
不过保护用户隐私,并没有那么容易。毕竟,互联网应用不一定是靠优良的体验来吸引用户使用。而往往是靠「大家都在用,所以你不得不用」来迫使用户安装,这种情况下,互联网应用可以强制要求用户提供一些隐私权限,「不提供权限就不让你用」这种方法让用户就范,而用户对此无可奈何。
对抗这种事情,用户其实无可奈何。如果应用商店很强势,能够规定「强制要权限就不给你上架」以及「不上架应用商店的软件一律不让安装」,那自然是终极目标,可惜这在安卓生态中并不现实。退一步来说,我们只能分两步走:
MIUI12做到的一系列事情中,恰好就具有这两个特性,所以它受到了发烧友们的欢迎,希望,更多的手机系统能够逐渐实装这些功能,还大众们一个更干净的互联网环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