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氏的语言学理论企图将语言看做一种机械装置,从内涵到形式一步一步推导而出。这在形式语言上的确可以做到,所以,他的理论一度对计算机程序语言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转换生成语法”最基本的前提就是“可递归”,也就说,句位可以按照一套语法规则扩展下去,这实际上蕴涵一个东西,扩展出的短语与中心词在语法功能上等价,但这个并非事实。
人类发明的自然语言,本质上仅仅是人类认知形式的“助记符”,符号的组合是为了反映某种认知活动的次序,或者时间顺序,或者主次次序。每一种认知活动都有其独特的特征,比如,只有性质才能否定,只有现象才有时态,只有逻辑才能连接,只有交际才有语气。这些附加成分并非是对中心词内涵的缩放,而是标记某种认知要素,对整个短语的表达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带有这些不同要素的短语在语法功能上就会有巨大的差异,会对上下文产生额外的要求,这已经违背了“可递归”的前提。不管认知形式有多少部件和层次,在它出现之际就已经是一个整体了,谈不上移动和转换等操作,更不用说,语言实际运作过程中,由于语境或者认知等因素而出现的省略、冗余、背景化移位、双补语等表达方式,破坏了线性组合原则。
语言是一个集概念、交际、语篇多层功能的综合系统,语言的形式、意义、功能三位一体,任何形式的差异都会引起意义的变化,也会引起功能的变化,而语言功能是语言存在的终极目标,它是决定语言形式的终极因素,因此,理解语言结构应该立足于语言的表达功能,而乔氏集中于语言的概念功能及形式间的语义解释,这是其语言理论发展瓶颈的根本原因,也是当前语法系统“捉襟见肘”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