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有哪些典型的「学生思维」? 第1页

        

user avatar   qian-xie-ying-73 网友的相关建议: 
      

  特别容易感到羞愧,尤其是因为自己没有做好一件事的时候会下意识地感到对不起别人。当然,这绝不是学生才有的思维,之所以答在这个题下,是因为对许多人来说,这种思维惯性是在学生时代养成的,它与学校教育有很大的关系。

  羞愧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情绪,当我发现客体的我被他人注视,而主体的我又不愿意接受这个客体的我,觉得客体的我不够理想时,我就会感到羞愧,甚至这个“他人之眼”不需要真的在场,仅仅只是我在头脑里想象出一个“他人”,就能够令我感到羞愧。因此,羞愧是意识到自己没能达到理想自我所引发的负面情绪,但羞愧本身并不是一种纯粹坏的东西,它对于人的行为具有矫正性的作用,从而有利于构建起一个自我同一的完整人格,但当这个理想自我并非是由一以贯之的“我”设立,而是外界强加灌输给我时,那么羞愧所带来的无助感、渺小感就会成为束缚自由心智的沉重枷锁。因为外界本身就是飘忽不定的,是一群偶然的、感性的意志的拼凑(哪怕数量很大)。因此,不能达到外界期望的理想自我所产生的羞愧,不仅无助于统一人格的建立,反而会让精神更加支离破碎。

  在许多学生那里,尤其是最优秀的那一批学生,我们都能发现在光鲜的成绩背后,往往隐藏着非常深的无助感以及对规则的盲从。人人都怀着恐惧和不安生活,外在的第一名并没有带给他们多少价值感,反而加剧了这种不安。他们在成长的路上并不是由自己确立一个理想,然后带着一步步走向理想的惊奇去生活,而常常是一路疲于应付外界的考验,走一步看一步,只是恰好由于比较聪明没有掉队而已,但尊严感和自我价值感自始至终都是很低的。因为对“理想自我”的定义权并不掌握在自己手里,更重要的是,这个“理想自我”还经常飘忽不定,导致一个人几乎无法预测自己什么时候会“不一致”并产生羞愧。马丁·塞利格曼在《习得性无助》中指出,当个体感到自己无法控制事件,且认为这种不可控性是个人原因造成时,个体会陷入无助和沮丧。当一个人缺乏解释资源和信息储备时,他非常容易对负面事件进行内归因(这是最简单的),结果要么是毫无理由地贬低自己(泛化的羞愧),要么陷入极端的自大和狂妄(一种对羞愧感的逃避)。那么,学校是通过哪些制度将这种泛化的羞愧感植入人的内心?我觉得可以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考虑。

  一是全景敞视的空间格局。

  福柯认为,通过对空间进行有计划的分割,可以使权力更加方便地对身体进行监视、改造,以服务于所规划的目标。中小学校园的教室往往沿着走廊一字排开,方便教师和巡视人员随时观察班内的纪律情况,部分学校连寝室门上也安了玻璃,且禁止学生阻挡。在教室内,高大的讲台居高临下地面对学生,教师可以非常方便地观察下面的一举一动,同时打断下面学生之间的联系。这些空间设计实际上使学生完全无法预测自己是否正在被监视,以及是否会被羞辱和惩罚,但又由于经常能觉察到自己想要开小差和不驯服的念头,因此出于恐惧,人自然会将外在的监视内化到心里,进行自我审查。久而久之,即使脱离了那个空间格局,只要人做出任何一点超越环境规范的事情并觉察到别人可能有一丝反感,就会唤起过去被羞辱的恐惧,并通过下意识地羞愧制止自己的行为。有人可能会说,只要考好成绩就能解决上述问题,但实际上没有几个学校会因为你成绩好就允许你违反纪律,更重要的是,你不可能永远保持好的成绩,这种解决方法其实是将自己陷入到更大的不确定性中。

  空间格局不仅体现在大的建筑布局,也体现在对微观的身体活动的控制,权力关系有如毛细管渗透在校园内的一切领域,且常常与直指人心的道德评判挂钩。诸如桌椅要摆整齐,书要放在桌子的右上角,寝室要做到一二三条卫生标准等等,学校在解释这些规定时往往都带有一个道德的目的(培养学生与人相处的能力、自理能力、交往能力)。显然,没有做到这些规定的人不仅要接受明面的惩罚,还要接受群体对自己精神的窥探和监视——你是一个具有XX品质的人。在现实里,这些标准的执行是有非常大弹性的,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当时的心情,因此,学生服从的不是清晰透彻理性的律法,而是大人和权威们任性的、偶然的意志,这种利用“威不可测”所带来的恐惧使人进步的做法,实际上抹杀了人作为道德主体的自由选择权,也使遵守规则沦为一种奴性的服从。许多人始终无法忍受别人不喜欢自己所带来的焦虑,要么去讨好对方,要么彻底否定贬低对方,此类极端化行为的原因,几乎都可以追溯到中学阶段缺乏平等的人际关系,缺乏用于解释人与人差异的心理资源上。

  二是压迫性的时间切割方法。

  中小学作息时间表是一种精确到分钟的计划表,它为每一个学生的时间提供了毋庸置疑的意义,在规定的时间单位里,每个人必须按照要求完成相关内容,休息和放松的时间被视为服务于上课的附属品(在中小学,拖堂、挤占自习课、体育课、美术课、音乐课的情况相当普遍),人们普遍认为,效率源于对时间进行更细密的划分。这也使得许多成绩优秀的学生即使走出校门很久,也特别难以忍受“荒废时间”,似乎“虚度时光”是特别严重的犯罪,而且在听到某个人高效完成了多少任务时,即使明知自己根本不需要那么做也会产生下意识的羞愧,所以人们痴迷于“一个月读20本书”、“3分钟了解XX”的神话,总要把每一分钟都纳入规划才能心安,以至于有人提出了“如果中国人人都不休息经济该多么发达”这样的蠢问题。然而当一个人越这样想时,他的拖延症反而会越强。因为那种从不拖延的“理想自我”本身就是虚假的,拖延的背后常常隐含着未能言说,渴望被发现的生命体验,人只有在无压力的自由时间里,才能让那些被阻断的体验浮现出来,从而更深的了解自己。因此,休息对人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具有本体意义的,人只有在自由时间里才是在“活着”的。何况,当一个人敢于为自己活着时,他才能理解让别人也为自己而活是多么重要,这时候他也才能具备真正的社会责任感。

  其实,我们反思羞愧,并非要去除羞愧这种情绪,更不是鼓励虚无主义和道德相对主义,而是要从现实里夺回自己的主权,把评判自己的权力交给自己:我只为自己羞愧,任何外人试图通过道德绑架、胁迫、恐惧的方式令我羞愧都是不合法的,我可以理直气壮地反对。只有一个人意识到自己(和他人)的边界,意识到脱离了独立自主而去谈决策是否明智本身就是荒谬的,他的内心才能不再是一个可以被外界随意检查和翻阅的物品,才不会把本应当是别人的责任归咎于自己,他才能成为一个成熟的person。

更多文章见公众号:Free Harbor

相关回答:

如何克服严重的拖延症?

如何评价《浅谈清华学风、课程内卷、特奖》一文?

如何看待清华大学官博发布清华学生的作息表,每天只睡5小时?这种作息方式是否在透支身体?


user avatar   timexplor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想从媒介思维的角度谈一谈。很遗憾我们的学校教育在这方面完全缺失,而社会教育在这方面提供了大量的无效甚至错误信息。

包括部分媒体从业者在内,绝大多数人不会走出青少年时代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一些媒介思维定势,比如:以一种僵硬的二分法看待各种媒介信息和公共事件,分为“与我无关”的吃瓜心态和“就是冲我来的”的当事人心态,始终无法习得“与我有距离但利益相关”的关联第三方心态,从而错失了在媒介环境中获取生存发展关键信息和资源的机会。

你觉得这样的局面有利于社会管理?不,恰好相反。这其实为西方那套“身份证治”埋下来伏笔。我们自己的社会治理思路历来崇尚“协商民主”和“求同存异”,本质上是一种不放弃道德原则的实用主义方法,希望大家坐下来谈,逐步缩小利益差距,找到大家都能接受的折中办法。但前述的媒介思维,在逻辑基础上是按照身份原则(是不是我这个群体)来看待一切公共事件。是我族类,那我就必须站这边,骂他就是骂我,那就不行,没得商量。不是我这类,哦那打扰了,你们随便来,只要别溅我一身就行。

这种思维还是“饭圈经济”等一系列身份营销的基础。“想象的共同体”以一种空前的态势在分割我们的社会。国内土产的“女性至上主义”我就不说了,最近所谓什么的“国男”又成了个新的“想象共同体”,这两个货有个共同特征,就是把大量的与性别无甚关系的悲观失望情绪都往这个共同体的想象范畴里面装,硬要把自己塑造成一种“长久以来受到结构性压迫,即将到达临界质量,进而发生链式反应”的这么个状态。这么搞下去,是要出大事的。

回到问题的原点,其实还是媒介思维的问题。一个想象共同体要形成,必然是依靠传播行为,依靠对一个又一个公共事件的阐释,来达到的。假如我前面说的“关联第三方”心态人口占比能高一点,这个“滚雪球”效应就不会如现在这么快。以我们的人口基数,真要把“身份政治”这股风潮鼓动起来了,不把大家的家当冲个七零八落,我看是停不下来。

我说的这些问题,在其位的宣管者,其实想不到这么多,没这闲工夫。也就是我这种远在江湖的,闲扯两句罢了,博大家一笑。

献丑了。


user avatar   charles-wang-20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个中国人去美国旅行,恰巧遇到当地恐怖袭击。


枪响后,美国人立刻卧倒,快速寻找掩体。


中国人以为汽车爆胎四处张望,然后就被打死了。


消息传到国内,大家都为他感到难过,有个人说这就是没有「美国思维」的下场。


你认为这个人说的对吗?


在这个问题下,我看到太多的答案都是在借题发挥,把自己当年在象牙塔中的不成熟通通归结于「学生思维」。


一篇篇答案看过去,颇有种「学生=傻逼」的即视感……


这在我看来,不但偏颇,更容易产生严重的误导。


首先「学生思维」这个概念就很难被定义,众多答案把自己青春期、发生在学校环境中的幼稚思想都纳入「学生思维」中,这种行为本身不就是非理性、没有逻辑的表现吗?


如果说「学生思维」就是指学生的思维方式,那哈佛大学的研究生,和三本院校天天打游戏挂科的学生,他们的思维方式会是一样的吗?哪种算是学生思维呢?


回到文章开头的那个故事,中国人被打死说明了什么?他比美国人笨吗?当然不了。他只是长期生活在中国,完全不需要对枪击这么敏感。如果这位中国人在美国生活多年,他也会自然的掌握如何应对枪击。


很多时候你不会,不是因为你笨、不上进,而是你不需要。


学校与社会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环境,拿社会环境的判断标准,去评价学校环境下的某种行为,这本身就是不合理的。


例如高票答案提到的观点:


「学生思维」和「职人思维」最大的一点区别,就是对于有效人脉的理解。


一个学生要人脉有什么用?有那闲工夫不如多读书考个好学校来的实在。


所谓「学生思维」与否,只是所处的环境不同罢了,在不同的环境下自然会有适应环境的不同策略。


优秀的思维方式其底层逻辑只有一种——寻找当前环境下的最优解,并严格执行。


如果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你还在上学,千万不要被这些内容影响心态。


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在年轻时,我们并不能很好的分辨这些,一下子被灌输太多信息,反而容易产生迷茫,进一步开始自我怀疑。


对年轻人来说,最可怕的事情就是自我怀疑,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当你开始怀疑人生、患得患失、自我纠结时,会引发痛苦与内耗,便没有心力去好好学习了。


你觉得很厉害的作者,他们的成功都建立在长时间高强度的深度训练上,在年轻时不专心训练自己,以后很难有这样的机会。虽然很多人在步入社会后,都会感叹有些道理明白的太晚,但如果没有学生时代坚实的基础,这些人可能比现在过的更差。


很多所谓的「人生经验」、「职场道理」并不一定适合你。例如去私企上班,就用不到政府、国企环境中为人处世的经验,生搬硬套反而对你有害。


过早去模仿那些教条式的道理,这和我们唾弃的填鸭式教育又有什么区别?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白白浪费脑细胞去想这些,徒增烦恼对生活又毫无帮助。


学生时代大家都知道,把公式学透,融会贯通自然可以举一反三,完全不需要靠题海战术来虐待自己,等你毕业后走进社会也是同样的道理。


社会上大多数人其成长靠经验驱动,做过的事情可以做的很好,但你要问原理是什么,他并不懂,一旦脱离熟悉的环境,没办法利用过往经验,就不知道怎么办——这题他以前没做过啊。


人生有无数种答案,每个人情况都不相同,别人分享的经验那么多,什么时候用,怎么用,哪些适合你,哪些不适合你,必须通过不断学习,才有能力去思考、总结出属于你自己的答案,这远比听其他人讲道理更为重要。


并不是说其他作者的答案没有价值,而是你得明白这世界上不存在什么「学生思维」,做个好学生,本身就是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好好学习在人生的任何阶段都是极其珍贵的品质,就算进入社会,在工作、生活中专心学习的人,不管他身处哪里,做什么工作,都绝不会是底层。


工作中带新人,我特别喜欢勤奋好学的孩子,看着他们一点点成长,那种成就感是金钱无法替代的。不懂没关系,我教你,认真学,学会了自然就知道怎么做。看着孩子们清澈的眼神,解开难题时的欢呼雀跃,我都无比羡慕他们,那种对学习的热情,对未知的好奇,对未来的希望,充满活力的样子,真的太美好了。


这种青涩、真挚、朝气蓬勃的状态,远比那些「社会」、「油腻」、「世故」的年轻人要好上太多。


对于任何领域的大师,能够培养出传承衣钵,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得意门生,都称得上是含笑九泉的幸事。


互联网时代,我们每天都要面对大量信息的冲击,-这些信息中90%都是毫无营养的垃圾,反倒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在当下显得更加可贵。


今天这个明星婚内出轨,明天那个老板破产跑路,这一切和你有关系吗?


刷手机收藏那么多「干货」,你现在还能记起来多少?


看着直播短视频里漂亮可爱的小哥哥小姐姐,多么赏心悦目,可关掉直播,这些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帮助呢?


我们习惯用鸡汤、段子、搞笑视频、电子游戏去麻痹自己,借此暂时忘却现实中的烦恼,人非圣贤,这样做情有可原。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明白,逃避无法解决问题,越是逃避,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就越多,解决起来就越痛苦。


做个好学生,训练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才是年轻的你,最重要的使命。


在漫长的生命历程中,你会遇到各种艰难险阻,这些最核心的基础能力是你赖以生存的武器,保护你不受伤害,帮助你解决各种难题。打好坚实的基础,你才有机会追逐梦想,改变世界。


一个人想要实现自己的梦想,有所成就,最快的捷径就是学会「放弃与牺牲」——放弃所有不重要的东西,牺牲安逸的生活与娱乐,集中全部力量去追求目标,才有可能梦想成真。这话虽然听起来很偏执、狂热,却是最现实不过的道理。


当别人刷手机时,你在努力;当别人在吃喝玩乐时,你在努力;当别人谈情说爱时,你在努力。舍弃一切,才能换取一点点实现梦想的可能性。


你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就做这个阶段应该做的事情,专注于眼前最重要的任务,把它做好、做精,这是成长最快的方式。好高骛远、患得患失反而会降低你的成长速度。


历史不会跨过任何一代人,世界迟早是属于你们的,别太着急。


你该明白的道理,日后自然会明白;你所错过的岁月,却永远不会再回来。


好好学习,好好读书,磨刀不误砍柴工。


切记,切记。



推荐关注

微博:王盐Charles

微信公众号:王盐


user avatar   will-liu-16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工作的时候,手下经常有新进来的大学生,有本科也有硕士的。

就说两个不是很适应职场的学生思维吧,我个人觉得这样做,在职场里是不好混下去的。

1、和领导沟通汇报没技巧,喜欢问很多问题。

有次,我手下来了一个211的硕士实习生,他很勤奋,也善于学习。

我不止一次在不同场合,说了他工作效率高,能力不错。

后来有个部门的经理,说他这么厉害,我正好有个小项目,需要动下脑筋,借用一周行不行。

我考虑了下,笑着说没问题,那么你欠我个人情,下次我有困难的时候得还我啊。

然后两天过去了,那个经理跑过来找我,你推荐的那个硕士,真的没你说的那么好,叫他做一个事情。他做一天后,就问了我一堆问题。

我叫他做的事情,还没有他问我的问题多,这怎么弄,我被他弄得头疼得很,不要了不要了,我还不如找个没那么多问题的人。

我对那个经理耐心地说,等下我和他沟通下,应该是哪里出了问题,他真的是个不错的小伙子。如果后面再不满意,你再退还给我。

然后,硕士和我沟通的时候也很委屈,说这都是工作需要啊,那个经理怎么能这样呢,我不问清楚,怎么做啊。

我叫他把问的问题给我看下,他发给我了一个list,里面清楚且详细地写了ABCDE几个问题,包含了这个小项目的所有内容。

我看着觉得有点好笑,把他叫过来,说你这汇报技巧,也就是我能够理解,难怪别人不敢要你。

你列的所有这些问题,虽然都是问句,

但是你这样写,谁看了舒服啊。

——A计划这样行吗?领导?

——B措施这样做对吗?领导?

——C流程这样执行吗?领导?

——D核对这样做吗?领导?

——E的结果就算成功了吗?领导?

别人说你去做个事情,你丢五个问题回来,说是问题,但你实际都写清楚了你的计划和实际准备操作的内容。

但是你列出来的工作内容,在领导眼里,就变成了很多个问题。

其实,汇报的时候,最避讳的就是提出这种层出不穷的问题,明明你有打算,且分了实施措施,按照这些措施去做,结果差不离。

但你的每条措施都写成一个问句,这谁看了不烦啊,给你一个小项目,你还给我十七八个问句?

有详细回答你的功夫,还不如我自己去做了。没有领导说一个题目,听下属反馈一堆问号的。

这样吧,你还是把内容不改,把所有的问句都改成陈述句,然后最开始说,经理,这些是我准备实施的一系列措施,请问下这个流程有无问题。

先概括成一个大问题,放在最前面,然后把原来众多的问题转成了你的思路和实干能力。

那个硕士半信半疑,这不是一样吗?我摇摇头,不一样的。

果然,后面那个经理就再没找过我。等这一周结束后,那个经理把那个硕士还我的时候,说这小伙子是不错,思路全面,逻辑思维能力强,知道把一个大的项目划分成十几个步骤去做,不错不错。

后来那个硕士也总结出来了,少问些分支问题,把你想做的步骤罗列出来,汇总成一个内容list ,这样你汇报的内容就变成了"一个问题+一个汇总的分支行动。"

至于汇总行动下面的分支,如果领导有疑惑,实施前和实施中,自然会问你的细节和判断是否正确。但那就是他的主动行为,不是在你众多问题轰炸下的被迫行为,这是完全不同的。

同样的内容,表达的方式不一样,这样领导只看到一个问题,而你实际也问出了所有的问题。但取得的效果就真的是一个天,一个地了。

…………………………

2、喜欢谈论公平,一切都是唯工作能力论

有段时间,我手下来了两个大学生,一个男生,一个女生,都是差不多的同等岗位。男生是本科生参加了工作一年。女生则是个大专生,参加工作两年。

一段时间过后,不得不说,女生的情商要远远高于男生。

那个女孩子每天主动和领导打招呼,和办公室的其他部门分享零食,经理有什么小事情,需要跑腿的,她都是主动去做。

而那个男生,做事情也很努力,但是看得出来,他不是很想和领导打交道,如果路上看到有领导经过,他甚至会绕道,避开领导,免得打招呼。

甚至有一次大领导下班了,请部门的人吃饭,他说主管交代的任务没有完成,明天要交,否则主管要说他了,拒绝了和部门的其他人一起吃饭。而那个女孩子却是帮着领导跑前跑后,安排部门的座位和点餐叫酒水。

半年后,KPI的考核出来了,那个男生做得不错,比女生的KPI考核要略高些,但是年终的绩效,量化的kpi只占其中一部分,还要加上内部评价和领导评分,所以女生比男生的略高。这还不算什么,第二年的一个出国学习的出差机会,也给了这个女生。

男生后来找到他的主管,开始大肆抱怨。说KPI高了没什么用,工作即便做好了也没啥用,什么绩效,什么福利都给那些讨好领导的人了,这真的是太不公平了。

我走进去,听着主管安慰他,说不是这样的,说女孩子也有很多优点,做事情也很不错,这次你去不了,继续努力工作,不过也要注意和领导们处理好关系,下次还是有机会的。

我在外面听着,摇了摇头。这就是典型的学生思维,以为还在学校一样,只要把作业做好,考试考好,其他的都不用管了。

职场里面,人际交往其实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工作,实际上也不仅仅是你面前的脑力和体力工作,你的情绪工作其实也是工作里面非常重要的的一方面。

因为除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外,还有一项同样艰辛的付出,被忽视了。这就是“情绪劳动(emotion labor)”。

不管任何工作,只要涉及人际互动,员工都可能需要进行情绪劳动。无论和客户还是供应商打交道,还是和内部相关的部门处理好关系,或者和同事沟通聊天,向领导汇报工作的察言观色,这些实际都是需要付出极大精力的,都是会带来额外的精神消耗。

而那个女孩子虽然可能KPI绩效上没有男生优秀。但是另外一方面,情绪劳动,她却是比男生付出得多了多,所以,她受到大家的喜爱和领导的看重,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所以,不要以为你的工作就是KPI上面写的,自己做好本职工作不出问题就好。职场里面没有交际,甚至拒绝交际,不想有情绪劳动的员工,即便你做事优秀,依然很难得到提拔和重用。

就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和领导互动多的,帮领导跑腿的女孩子,在日常工作中,得到领导的支持和资源绝对会比男孩子多得多。即便横向来看,善于和其他人搞好关系的女孩子,她去联系其他部门的人,完成一项跨部门合作项目,其他部门的同事对她的配合度肯定比那个不喜欢交际的男生要高。这就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也会对她的工作助力更大。

…………………

你好,我是 @Will.liu ,谢谢你的关注!

我的另一个职场回答,也许对你有用:


user avatar   ji-le-1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更新,评论区很多朋友问我这些问题怎么解决,为什么需要解决呢?这些只是特点,又不是缺点,也可能变成优点,()内是我更新的内容,换一个角度试试。

学生也有学生的优势的:激情、胆量、尝试、开放

1.好学生情结

只要我努力,我什么都可以办到。

(所以无论什么挑战我都想试试)

只要给我足够多的时间,什么都是简单的。

(所以我应该多尝试一些事情,在自己最有能力的时候)

如果不能把这件事做好,那我就不应该去做这件事。

(所以要把自己的时间花费在那些自己擅长的事情上面去啊)

只要我某一方面是好的,所有人都会喜欢我,所以,为了使得所有人喜欢我,我只需要在学习、工作上付出所有的精力就可以。

(那么我就需要好好找找,什么样的方面做到才能让所有人都喜欢)


2.等待着的幼年屠龙者

只有等到我有100%的把握杀死巨龙我才能向他挥起屠刀,在这之前我需要躲在角落里无数次挥舞自己的剑。等我模拟了1000次可以杀死巨龙,奔赴巨龙巢穴的路上才想起还没真的见过巨龙。

只有历练才能把积累变成实力,只有在历练中才能积累生存下去的智慧。

(只有做好十足的准备,我才会去做,十足的准备并不是闭门造车可以做到的)


3.自卑的自恋者

金钱、美貌、人脉,是这个时代成功的代言,如果我缺少了其中的某一样,那一定是我哪方面出了问题。是父母的问题?是所处环境的问题?找到问题之后就努力怪罪,从未想过其实有些东西不属于自己,也没必要把自己变成那样的人。

(既然出了问题,就努力去解决吧,在这个时代数码都有可能,改变外貌、获得富人的思维方式,考上一流大学拥有坚实的同学人脉)

认为所有人都应该喜欢自己,如果有人讨厌自己一定要好好弥补,喜欢自己的先放一边去。

(那当喜欢我的那个因为我的忽视而讨厌我的时候,就再去弥补吧,弥补的代价总是要远远大于维护的)

4.刚拿到新锤子的铁匠

刚拿到新锤子的铁匠,看到什么都要敲两下。

刚读了一本书,产生了几个好的观点,误以为这是事实,急于别人的认同。

(所以,交流能产生思维的火花)

刚认识了一个大人物,急于告诉所有朋友,我有认识他的资格。

(看你是装逼的发朋友圈,还是打个电话很兴奋的和朋友撒个娇了)

5.语言世界的王者

无论怎样都不愿在语言上败阵,一但输了就以为自己一无是处。

(输人不输仗,不要怂、就是干)

6.好人情结

我要做一个不能做坏事的好人。做了一件坏事所有人都会不喜欢我,所以每当自己做的不好就把这件事藏起来,而不是弥补。

(所以就不能干坏事,做了坏事之后撒谎、不承认,这叫虚伪不诚实,更不能干)

7.自我中心

每当别人不理解自己,听不懂自己在说什么,首先想到的是他怎么听不懂?而不是我有没有讲清楚。

(你本来就是这个世界的中心,所以多关爱你的子民的情绪)

8.寻求完美而拖延,被迫学习而以为生活不是自己的选择


网络、新闻追求独特,给象牙塔里面的孩子塑造了一个不现实的社会,以为美女、金钱、旅游、健身、奢侈品、潜规则、阴谋才是社会。

社会只是简简单单的工作、养家、过好自己。


user avatar   bo-si-wang-lik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保险行业Agent来答一记。

大家都知道,保险行业的销售岗,是世界上门槛最低的工作之一,同时也是世界上门槛最高的工作之一。恰恰也是因为这样,导致了很多懵懂青年进入了这个大染缸,最后的结局大多也是做不下去,辞职走人。

学生思维”充斥在这一行很多新同事的头脑里。


找不到工作,所以卖保险。

学生思维”可能会让我们觉得,先找个落脚的地方,慢慢再学习和发展,实在不行再走人。

拥有此类思想的新同事,其离职率几乎是百分之九十九。找不到工作,已经说明我们可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即我们在能力上有所欠缺;其次,没有任何准备而突然进入这种对能力有非常高要求的销售行业,无疑是自寻死路。最后,如果真的是做不下去再走人,既浪费了我们提高自身的时间,又会让我们在下次找工作时,给对方留下吃不了苦能力差等不好的印象。

所以,找不到工作,别来卖保险。


卖保险就是骚扰身边的人。

卖保险可以是骚扰身边的亲朋好友,特别是如果自己身边资源丰富且自己在亲朋好友中口碑俱佳,那也不失为一条好的线路。

但是,卖保险并不就是骚扰身边人。大多数人还是普通人,普通人身边的资源并不丰富,里面可能是对保险深恶痛绝的老一辈,也可能是刚毕业参加工作、收入勉强度日的同学。强行推销一波,不仅保险卖不出去,可能连亲戚朋友也没得做了。最后,就算是侥幸强行推销出去一波,那么这个月可能会好过点,但是下个月?

在互联网时代,卖保险更多的是要求我们去发现需求。而强行推销,这种由资讯不发达引致的产物,必定是会被时代所抛弃的。


坚持下去,总会出人头地

这一行真的需要耐得住寂寞的人。

但,坚持骚扰三大姑、四大姨、五大妈;坚持不要脸地强行推销;坚持塑造自己不专业的形象。可能真的做不起来。

我们需要的是:

保险概念上面的坚持,让我们可以完整地了解整个保险体系,发现客户最需要的产品,并可以为客户讲解其产品的内在意义。

产品体系上面的坚持,让我们可以用最简洁的语言讲解清楚产品最重要的部分,从而做到让客户真正感觉是自己掌控了这份产品,避免误导销售。

为人处世方面的坚持,让我们可以培养客户的忠诚度,让他们相信我们的个人品牌,为他们树立起安全感并让整个过程轻松愉快。

总的来说,能坚持下来,也是我们做这一行的必要条件。


保险是朝阳产业,前途光明

一个行业的前景,确实影响着从业人员的各个方面。

保险确实是朝阳产业,确实前途光明,但可能并没有我们什么事儿。

作为现任从业人士,我一直有种预感:以后的保险行业,agent或是broker只会做高端业务,中低端业务,会有AI来完成。

正如我以前写的一篇文章:AI杀死了保险代理人

想象一下这个场景:客户A想要买份重疾险,于是他坐在了电脑前,熟练地打开某保险公司的网页,直接输入自己的年龄、性别、预算和保障要求等条件后,保险公司的系统就自动生成了为他量身定做的一款保险产品。

与此同时,伴随着悦耳的人声,网页内置的AI开始为客户A讲解这一份世界上独一无二、量身定做的保单,并与客户进行互动。在讲述的同时,保险公司通过对接医疗机构、政府机构等数据库,在很短时间内就完成了对客户保单初步地核保,并将核保结果及时的反馈给客户。最后,随着讲解的结束,客户A查看了自己的核保结果,点了点确定,网上支付完成,投保结束。

大数据深度学习人工智能为这一切的实现提供了可能。

所以在现在我们得把这个行业当成夕阳行业来做,努力提高自身才能在以后活下来。


不知不觉有点偏题。不过感觉也没人看了,所以就不改了,纯粹当做是自己的一些总结和反思吧。


user avatar   wang-you-2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学生思维,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当学生去做一件事的时候,心态往往是本能的“请帮我”,而不是,我能创造什么价值。


前阵子,华南理工大学的一个学生组织做了场知乎主题的活动,主办方请了包括我在内的几个广深这边的知乎用户,每人一个20分钟的主题演讲,以及随后的圆桌讨论。



整个活动都是学生自己办的,能看得出来非常用心,过程非常流畅顺利,当然,也会有点不足。活动结束后,协会的负责人(很赞的妹纸)跟我微信聊了聊,很诚心地问我,问问如果她们想在之后把活动做得更好,有没有一点建议。


聊了聊,我们大概确定了几点问题:嘉宾时间把控不太够,会拖一点时间;此外,嘉宾之间的演讲内容关联不大,比较散乱;当然,她们曾经要求嘉宾在活动前提交逐字稿,这一点嘉宾也都不太配合;总之,作为大学学生,很难直接把控活动的每个过程。


这就是很典型的学生思维——请你帮我。


学生没什么资源,只能请人帮忙,这很好理解。但是,当你求人“帮忙”的时候,就不硬气。


请几个嘉宾来做做演说,本来也只是“请你们帮个忙来讲点东西”,当然就不好对嘉宾有过高的要求。当时来联络我的协会干事,要求我提前一周提交我二十分钟主题演讲的全部逐字稿,也被我婉拒。——二十分钟的逐字稿,以我的语速,大概要写个六千多字。我之前倒是做过几场知乎Live,也做过每场差不多一万五千字的逐字稿,不过都没有提前一周准备好,更不必提一个友情帮忙的活动,我更难有动力去完成这么长的稿件。


而且,当你请人“帮忙”的时候,往往自己就主动降低了对对方的要求。


好比我刚刚收到邀请的时候,那几天我工作还挺忙,一度想过精力不允许我进行一次符合我自己标准的演说,考虑过拒绝。邀请方为了减少邀请难度,也主动提出“没关系,您过来随便讲讲就好,我们要求不高。”——这话一出,很容易降低了对方的预期。


所以,当对方要求我提交一份“二十分钟的完整逐字稿”的时候,我是感觉不太满意的——你们当时说随便讲讲,现在又要用逐字稿了?而且,对方的理由是:“您写了逐字稿,对我们活动的效果也更好呀。”——这里又涉及到一个说话技巧的问题:毕竟“活动效果好”是活动方的诉求,不是我的诉求。虽然道理上没错,但你试试当一个销售跟你说“您买我们的面膜吧,因为你买了我才能算业绩啊”这种话的时候,你想想你会不会买。


我能理解,学生群体在校甚至进入社会之初,都会有这种“我什么都没有所以麻烦你帮我”的思路,甚至有了“我是学生,所以你帮我也理所当然”的想法,其实还挺糟糕的。


那怎么办?


把“请你帮我”改成“我可以为你做点什么”。


想想“我可以为你创造什么价值”,把自己的角色从“被帮助者”提升为“合作者”。


举个最简单的道理:要求一个义务帮忙的演讲嘉宾写六千字的逐字稿,看着是很奇怪,但如果变成“我支付你报酬,雇你来演讲,所以为了保证效果,你必须提交逐字稿”,效果就完全不一样。这就是,你为对方提供了价值。你不再是被帮助的一方,你成为了对方的合作方,甚至是他的“甲方”。


听起来,请个嘉宾来做一场活动,还要支付报酬,想想就难为了学生;不过,我在校的时候,还真做成过。


我还在母校香港中文读书的时候,是内地生本科生协会的成员(类似于内地生学生会),我们的传统,每年都要举办一届歌唱比赛,叫做“中唱”。我们的做法是:


  • 招募成立一支十二人工作小组,专门负责“中唱”活动筹备工作;
  • 我们当然不想办成一个小小学生团体的自娱自乐,于是我们租下了学校里最大的千人礼堂,用来做决赛场地;
  • 为了填满这座礼堂,当然不能只靠几个学生唱唱歌就可以,所以,我们请来了方大同,他的粉丝号召力足以帮助我们填满坐席;
  • 要请方大同,当然不是简单求他帮忙就行,于是我们联系到了经纪人,支付了友情价的报酬,他允诺会来唱三首歌(当然,全场喊安可的情况下总会多唱个一两首);
  • 然而即使是友情价,也没便宜多少,所以我们必须弄钱。于是我们在校内公开卖票,制定了非常科学的票价体系,从一排的VIP价格,到远处的经济票价格都有,最大限度地榨取了票房收入;
  • 学生的收入有限,于是我们联络到了方大同的粉丝会,很快前几排的贵价票就被粉丝抢光了,才能让我们在不赔钱的基础上能让来看的学生有更优惠的价格;
  • 最后,由于现场来了上千人,活动期间我们还会利用各种海报、食堂桌垫、宣传Banner宣传这场活动,宣传资料将覆盖到校内几乎全部同学,以及学校地铁站的过境游客。靠着这种宣传力度,我们从一个主打校园妹子的化妆品牌手里拉到了不少赞助。

你看,在这个案例里,我们没求人帮忙,完全以合作方的姿态,做好了一场活动:

  • 我们愿意支付报酬,所以歌星愿意来唱歌;
  • 我们能请到歌星,所以同学们和粉丝团会来买票;
  • 我们提供了全面的宣传,可以覆盖到校区里的上万人受众,所以我们可以拉到赞助。

更重要的是,我们知道我们能,于是我们敢于租场地、请明星,敢于采用这套模式。


最后实现了各方共赢。


说回华南理工的例子,我建议的解决办法是:学生协会没什么经费,我都能理解,讲真我也并不需要报酬。但如果之后做类似的活动,再邀请嘉宾的时候,即使不提供报酬,也可以想想——我能采用什么办法和你合作。


比如:我们这个协会覆盖范围广,学校广告宣传力度大,那么你如果有公众号,我是否可以在印刷品上引导大家关注你的公众号,帮你引流?或者,我们知道你刚写了知乎电子书,是否可以由我们在活动邮件或者微信群里帮你做个广告?甚至,我们知道你超级自恋,需不需要我们在活动之后做一个签名售书会,满足你的虚荣心?


一旦有了这种“我和你合作,我们也可以为你提供资源”的思路,再对受邀方提要求“麻烦您提供逐字稿”,总比单纯说“帮帮忙提高下活动质量”有说服力的多。


我当日参加的活动:有清晰的活动指引,每个人都发了活动流程单,音响设备都很赞,现场还很有心地设置了一块投影墙,大家可以随时通过微信发送吐槽评论上墙,随时互动。他们甚至考虑到了嘉宾会早到,所以准备了休息室。在我见过的学生活动里,已经属于顶级。


不过,如果能上个台阶,好好挖掘整合自己的资源,把一场学生活动不当成学生活动来做,未来写在简历里,就更是漂亮。


朋友圈里经常看到人转发鸡汤,说“人脉”的重要性,人脉是很重要不错啦,但为什么鸡汤文里面都说要懂礼貌会忽悠送水果啊。。讲真,提升人脉的最简单办法,难道不应该是提升自己对他人的利用价值咩?


要做到这一步,我想至少可以先从“摆脱‘你要帮我’的学生思维”做起。


the end


user avatar   alivetomb 网友的相关建议: 
      

十余年前刚毕业的时候,似乎听到过“学生思维”这个词。多年下来,我认为的“学生思维”是下面这样的:

1、做事不考虑经济性。这个包含多个方面,一种是不清楚自身做的事情的市场价值,一种是不清楚自己做的事情的成本和预计产出,也就是不清楚工作或工作方案的经济可行性。这导致职场新人花很多时间和精力浪费在了不重要的岗位或工作中,降低了职业人生的性价比,造成人才和人生的浪费。建议多关注钱的事情,做什么都盘算下投入和产出,渐渐地就能越估量越准确了,且通过经手的工作的增值情况,可以衡量出自身的创造价值的能力,搞清楚自己的劳动的市场价值,可以更加游刃有余地选择性价比最高的工作。

2、欠缺自主性和做决断的能力。简单说就是缺乏认可自己的信心,不能独立承担责任。例如完成了一项工作后心里惴惴不安,非得经过前辈或领导再三检查确认才能舒一口气;本该职责范围内的业务事项,事无巨细非得再请示一遍领导才敢作为等等。基本都是当学生被考试、被老师检查习惯了,还不能适应自己已经毕业,已经需要自己为自己负责的独立状态,虽然事情已经可以做好,但心理上还存着对权威的依赖,对自己不够自信。这个属于正常现象,有意识地多去学习工作相关的标准,尽快获得自行判断工作质量的能力,掌握业务后信心也会自然增长,分辨清楚哪些是自己做主的,哪些是重要事项需要审核审批的,然后安排好工作以达到最佳效率,工作就会轻松很多,也少给他人带来麻烦和困扰。

总共也就上面两点,还有一种比较烦人的行为是将职场学习等同于做伸手党,不做自发的学习,遇到问题每事问,这种你要说它是学生思维吧,也不很恰当,它还就是当学生当出来的毛病,还不能转换心态,认知到职场人的时间就是金钱,你问的东西,要占用别人拿来换钱的劳动时间和技能。希望职场新人可以有这种意识,尽量自主学习,整理疑惑后跟公司指定的师父或直属领导请教,尽量少去麻烦无利益相关的人;以及多观察学习,利用共同工作借机学习和积累,不要搞出额外的花费;对帮助你提升和成长的人要懂得感恩。


user avatar   qin.ch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感觉楼主主要是想知道从学生到踏入工作的时候,思维上要注意或者提高的地方吧。这个问题其实还挺有意义的, 特别是我最近2年开始带人以后,有几点注意好了之后的确可以帮忙很多new grad学生更加地适应工作和职业发展。(想当年我毕业的时候,是2010年,刚踏入工作的时候犯了不少的错误;现在想想,自己的确很菜,还走了不少弯路)所以这里我回想总结了下,大概这几点要好好注意。(因为是在美国学校毕业和加入硅谷公司,所以有个别几点是针对北美;但是大部分观点还比较通用,行业是:互联网+计算机。)

1. 主动揽活和思考:如果说大学的时候,有老师给你布置任务而且还有deadline之类的东西。在工作上似乎开始也有领导给自己分配一些任务;如果用 tower 或者 teambition 的话,一些任务还有deadline,貌似和上学的时候一样。如果你这样想就大错特错了。工作上领导喜欢的是你能够proactive(预先主动地,这个词不好翻译) 能够自主地去把负责的事情做好。你要能自己去规划一些事情,同时有好的想法(并且是能够落地的)可以及时和他们去反馈。一般的领导只在你入职最开始的时候,像老师那样来给你布置作业,甚至还有些无微不至的关怀,但是最后希望都是你能够成长起来,独挡一面。我举个简单的例子:开始入职的时候,你就好像LOL里的英雄出生一样,你要做的是带线补刀,打小怪,就好像完成一个个任务一样;但是你在心中要有一本明确的认知:打小怪补刀赚线只是一个过程(过渡阶段),并不是全部;其目的是为了给你涨经验涨钱涨等级,然后你的目标是要发育成一个能独当一面能出去打野能gank能团战而且和整个团队互补能够配合的英雄!你不是打怪机器,也不是补刀能手,这些只是一个过程,所以你眼睛不能只看着自己今天完成了几个任务(新人的任务一般都是很小粒度的bug或者是小功能),而是心想自己通过完成这些任务可以成长多少,自己开始出去gank或者团战还欠缺什么?如何来补全?

2. 不要只呆在自己熟悉的圈子:这个我做得不太好,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我觉得自己之前竞赛、程序比别人写得快那么一点,于是就可以不在乎圈子和关系。于是渐渐地只和自己熟悉一些中国朋友(圈子不够国际化)吃饭和玩。到了最后我才意识到,当一个工程师做到了上面的级别,你代码能力的重要程度指数型下降而你的 soft skill(除了编程能力之外的软实力) 则越来越重要。这时你的圈子和人脉(即使在公司里)就显得越来越重要。所以,我建议你逼自己走入主流的圈子。比如:“team lunch” 这种东西,不管他们是什么牛鬼蛇神,吃什么难吃的东西,你都是要去的,是 强制的。国内的话,如果你是工程师的话,就要主动和其他部门或者公司其他职能部门多沟通和合作,不要只是简单地埋头写代码。

3. 看未来和趋势,而不是眼前。这点我觉得是学生事情刚踏入工作的时候最容易犯的错误。根本原因是学生时代一般都没钱也没太多眼界,所以开始挣钱了之后,觉得随便一些收入很容易满足,从而 settle down下来。我看到很多新毕业生在挑公司或者挑工作的时候,看得不是未来(趋势),而只看眼前。很典型的例子就是当年我加入Facebook的时候,旁边同学问我说为什么不去Google或者Apple,那时他们的Android和iPhone,还有搜索和Mac业务如日中天,去一个社交网站干嘛?(当时Facebook可没有Instagram,Whatsapp和Oculus VR)甚至还有人有了Facebook的offer和微软的offer或者Google的offer,最后选择去了Google的。也有人只看工资和现金,对股票和option不去研究甚至摆出一副不在乎的态度的。甚至还有人说 Google 食堂的菜更多,说Google因为有游泳池或者免费的洗衣机,真让人哭笑不得。创业路上有一句话叫做 顺势而为。看清以后发展的趋势非常重要,而且你在这个公司或者这个领域要起步之前(看清楚,是之前)就赶紧跳上去;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借势公司的成长(而不是在公司已经飞得很高的时候上去)。这些道理说出来大家好像都很明白,但是在亲自选择的时候很难不犯错误,因为人们总是不愿意思考以后的不确定性而趋向于选择当下的安逸。不然这里问几个问题? 你是选择 BAT 还是 创业公司? 是选择 互联网金融的领域 还是 O2O 领域? VR/AR 是走向爆发还是扯淡?(对的,您要思考!同学)

4. Prioritize your tasks:具体说来就是:学习上的课程是有限的,作业也有有限的,而且还有相对明确的deadline和最后一个期末考试;考试完结后,几乎学业清空一段时间。但是在工作上你会发现你没有一个类似暑假或者寒假的东西,另外最可怕的是你的活是干不完的 --- 对的,是无穷无尽的。特别你是在一个上升期的互联网公司的话,给你任务的速度很多时候是超过你的处理速度的。所以这个时候,你在接到一个被分配的任务或者一个email要求你干什么的时候,你不是要马上可以做,而是要强迫自己停顿下,分清现在这个任务的优先级,然后分配好开始时间,之后再开始做。这点尤其重要!特别当看到一个简单或者routine的任务被email或者tower上分配来的时候,不要因为任务简单就马上跳上去干,不然这样极可能被简单重复劳动把自己的时间全部占光,最后没来得及干重要的事情,或者没有精力去思考更加长远更有影响力的事情。所以,重申一次,去做impact和urgency最高的事情(这种事情一般来说不是很愉悦,甚至是比较棘手或者说是无从下手的事情),而把简单重复的活尽量后排(或者delegate出去)。这时你才会发现你的忙碌是有意义的,而不是伪工作(pseudo work)。我常常看到一些毕业不久的人每天都很忙,但却没有抓住重点,只是为了忙碌而忙碌,或者用更加贴切的话描述是:“为了感动自己而忙碌”。很多时候这样的忙碌,最后都是一个屁。之前在Facebook里,对于这样的同事有一个称号叫做“pseudo worker”,领导的职责是直接给他们透彻的反馈,让他们认清自己工作的impact最大化的地方到底在哪儿,同时告诫他们要忍住低impact的简单任务的诱惑。对的,那些垃圾任务有着一种诱惑;诱惑着没有定力的人一直去做,一直去做,感觉自己特别有成就感,特别“忙碌和充实”。所以要小心! 在国内创业路上也有很多这样的创始人(或者cofounders),他们自己的方向可能没怎么想清楚,或者路线制定有错,却一天到晚在朋友圈晒自己和同事们的加班,觉得这样的“忙碌”很充实。其实这是一种很可怕而且对团队极不负责的做法。一般在工作时长惊人但又没有unicorn估值的公司里,我总觉得加班是一种羞耻,是团队领导不会分优先级或者战略不明确的表现;如果创始人还一直在那里秀加班来感动自己的话,我的建议是“尽早离开这样的公司”。同时我还敢打赌,90%这样的公司在加班(和日常工作时间里)的效率非常低。

5. 工作并不是你的全部:这点我不太想展开,就罗列几点:a. 家庭很重要,美国人特别注重life-work balance,在工作台上经常是家庭合照; b. 可能对于没满30岁的人没有感觉。但是当你迈过30岁这个坎,你会更加注重小孩和家庭的重要性。kids are your future,这是老美们经常说的话。所以那时你应该把重心转到家庭和下一代身上,让他们成为你生命的延续(虽然这很俗,但是是事实。我们都是DNA的奴隶。) c. 你的身体才是最重要的。不停加班熬夜的时候想想自己的身体健康问题。工作上的很多事情(比如一些小的功能、小的bug)其实对于公司影响没你想象的那么大,而你的身体才是你自己最为宝贵的东西。所以多健身多锻炼作息正常别抽烟。你如果去硅谷逛一圈,最好再工作个一段时间,你会发现那边烟民很少(很多烟民是印度和中国人,还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人),而公司高管经常性的行为是早起健身和周末陪家人,然后还把各种晒幸福的照片往Facebook上发,给人一种齐乐洋洋的感觉。这是一种更加级别的炫耀,是超越了晒车晒房晒奢侈品的更加级别的一种炫耀。

6. 停下来思考职业规划:工作起来之后经常会觉得节奏很快,压力很大,使得整个大脑感觉像是被填满了,还有感觉在很长连续的时间里一直马不停蹄地去应付各种各样的事情。Zuck在一起Q&A的时候,被问及你是如何进行时间管理的;他回答比较长, 但是他核心说的一点就是 "Don't do thing reactively, but proactively.“ 不要机械式地做被分配的活,而是自己主动规划自己的任务和要后续锻炼和进步的方向。所以,Bill Gates 和 zuck 都会选一年中的一周停下来进行深度思考(gates的思考周),所以你的思考周在哪儿?即使你没他们那么牛,来几个思考日总归可以的吧? :D (您又尴尬地笑)

7. 越到后来,越感到旁边牛人的丰富,越能够了解到自己的能力和眼界的局限性,所以学会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过更加重要的(或者经常被学生忽略的)是在平时的工作中多承认和感谢别人的帮助(在Facebook里叫 acknowledge others' credits first)。比如在 launch product、或者在做 demo 或者 任何 presentation 之前,都应该感谢这次产品或者项目的帮助者;先把他们都感谢一番,最后再说自己或者团队做的事情。只有时时刻刻去acknowledge别人贡献的人,才能不断吸引好的团队凝聚在你的周围,也只有这样你才能变成一个合格的领导者(leader)。这里推荐一本书(也是Facebook团队内部很火的书): amazon.com/Leaders-Eat-



8. 切忌一点:不要把不是自己做的东西说成是自己的成绩;也不要把整个团队的东西说成是自己一个人的成绩。这是大忌,请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更多职业发展、留学、计算机互联网内容可以看我的专栏:覃超帝国兴亡史 - 在希望的田野上 - 知乎专栏


user avatar   mal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篇回答有1万多字,最近还更新了视频。经过实践,的确帮到了很多学生和初入职场的人,你可以检测一下自己中了哪些条。

目录:

       1.认为要准备好了再做  2.被动接受,而不是主动获取  3.不愿意面对不可预期的逆境  4.小孩子脾气  5.过于放大自己的价值  6.懒于改变  7.用热情欺骗自己  8.给自己划一条线  9.没有意识到要和优秀的人一起 10.不知道衡量10年总收入 11.小红花意识 12.连他都可以 13.不会保护自己 14.不注意公共场合的举止言行 15.伸手党意识 ......     

——

前前后后写了两年,很多同学都告诉有帮助,很开心。过去这10年,我在知乎回答了上千个职业发展、职场成长和互联网相关的问题,在知乎里有129万人关注。之所以写这么多,和我本身多年的职业经历有关,曾经是李开复老师的创新工场前20个人,创立过多家公司,同时还在大学里给研究生讲课。后来我创办了知名的职业教育平台——知群,为年轻人提供职业发展、职场能力提升、互联网(产品经理、UI设计师、交互设计师、运营)岗位的入门与进阶,希望帮助更多的年轻人发展。

这里有一个免费的训练营,阿里腾讯的团队负责人、大学系主任都在推荐,是把我给研究生的课程,还有为很多大公司讲的职场课程开放出来,你可以在这里了解详情: 马力在知群:现在可以免费申请知群训练营了

也可以直接点这个链接申请:知群训练营听课申请

我还会继续写这个主题的内容,整理成一本书,请在微博搜索「马力在知群」,关注我的微博。

————

以下不仅局限于学生思维,同时也是很多已经在职场上的朋友遇到的典型问题。我将这些问题总结下来,每隔几天都会补充一条,现在已经更新到40条了,希望大家持续关注。

用一张图开头


以下是正在不断更新的思考:

1.认为要准备好了再做
持续地觉得自己还没准备好,遇到新的挑战(同时也是机会),本能的想自己还没学过(就像学校里读书时突然遇到了一个还没学到的内容),回避,总觉得要自己准备好了才行,但是却因此错过了机会。很多时候,是你有了责任,有了目标,才会让自己更强大,而不是自己强大了再做某事。永远让事情推些自己走才好。

2.被动接受,而不是主动获取
习惯了老师留作业,但工作了,很多地方的工作并没有那么确切和严丝合缝,需要自己发挥。等待着被布置任务,也没有错,但是这就是泯然众人的做法。那些在职场上有突破的人,往往都更主动,他们不会羞涩于请教、不会因为担心麻烦人而影响工作,他们只是聚焦在如何让工作更好,所以积极主动。不要小看主动的力量。

3.不愿意面对不可预期的逆境
很多人习惯了学生时代的感觉,习惯了确定性的事物,却不知道,工作中有很多非确定性。你总是在面对各种未知的问题,有问题,就要解决问题。有些人面对这样的逆境时,不够坚韧,更喜欢逃避,很难承担更大的责任,职场的发展就会受限。

4.小孩子脾气
不要把无知当个性,不要把口无遮拦当做直爽。其他人没有那么多时间了解你丰富的内心,大家更想配合好尽快把事情做完。有个性和脾气不是不可以,是建立在你自身的本事和成绩的基础上。恃才傲物其实还可以接受,但没有足够的能力和成果支撑还自我中心,就是会被嫌弃的节奏。

5.过于放大自己的价值
自信心不强经常容易遇到,但是还有另一种极端的情况,就是过于放大自己的价值。其实一个新人在组织里,既有自己的努力,也要依赖组织提供的机会。我们常常说,要从小事做起,其实就是在攒人品,让别人逐步信任你。其实我们往往没有想象中那么重要,只是大家已经积累起来的信任链条。不卑不亢,才是合适的风格。

6.懒于改变
很多人习惯了按部就班,习惯了在一条轨道上,就不想改变。因为上学就是这样,一步步走就可以,但真正开始工作了并不是这样。例如很多人都觉得互联网行业(或者其他某个非自己专业的领域)不错,要转行,但是只是说说而已,一晃就很长时间过去了,除了说说、想想,并没有什么改变。归根结底,还是自己并没有魄力,缺乏落实到行动中的意愿,只在等待,但是等待并不会有什么结果。

7.用热情欺骗自己
面试的时候问一些人,你为什么想从事互联网行业(其他的行业也是类似),回答说我很感兴趣、有热情,那你都做了什么准备?读了什么书?学了什么?都没有。另外一边,又觉得自己没有机会,如果有了机会就可以学习了。这就是鸡生蛋蛋生鸡了。这个世界很现实,或者说,这个世界很正常,公司首先不是学校,能自己学的要先学完,哪怕是自学,而不是等着别人教你。

(认为第7条和第1条矛盾的,请往下,看完全文)

8.给自己划一条线
我是学…的、我是做…的,所以我不能……。往往想从别人那里获得行不行、干这个可不可以的肯定,但事实上,如果自己要突破,大多数工作都是有可能性的。总是能找到很多人失败的例子,也能找到很多人成功的例子,最后发现其实还是在于自己,没有那么多道线拦着,没有多少不可逾越的鸿沟。

9.没有意识到要和优秀的人一起

读书的时候,所谓的好学生和学习一般的学生,有时候或多或少会有点距离。在社会里、工作上,要自己去拉近这个距离。时常看看做的最好的那些人,他们在做些什么、看些什么,这是一种非常快的学习方式。在社会和工作中,优秀并没有年龄的区分,大家很可能本来就不是一个起跑线,没关系,见贤思齐,看到人家好的点,学习到自己这里,就是好事。

10.不知道衡量10年总收入

这是我自己的一个提法。很多刚工作的人,都想知道自己重点应该在意什么。很多学生会比 Offer 等等。其实,刚入职场的时候,收入多多少少,差别都不会特别大。不是说不应该在意,而是优先级一定不是最高的。真正应该看重的,是自己的成长值能够增加多少,能不能通过工作,把自己作为一个产品给做出来。我给很多人的建议,是去衡量自己未来10年的收入,不仅仅是经济的,还有自己能力的、资历的,这时候就会明白,不争一城一地的得失,要将重点放到经营自己这个产品上来,投资自己,让自己不断增值,才是正事。

11.小红花意识

当然这是人的天性,人们都希望被认同、被表扬。但是有时候,就是得忍受、承受阶段性的在角落里。可能很辛苦,可能做了成绩,没有人认同会觉得很委屈,稍稍做出点事就特别想获得认同。其实,往往需要时间、需要积累与沉淀,很多事你是在为自己做,做的多了,大概率会有好结果,即使不是当时立刻就会有。自己的行为过于依赖周围人的反应,反而会打乱自己的节奏。

12.连他都可以

学校里你可能比一些同学成绩好,就认为你就是比人家优秀,等工作了也自然觉得自己应该比对方好,否则心态就有点失衡。其实,学校里有学校里的游戏规则,社会里、工作中有不同的规则。考试成绩只是一种规则下的标准,换了赛场标准就不适用了。在工作中,那些成绩比你差的同学,完全有可能「混」的比你好,必须要为此影响自己的心态。按照自己的节奏,一步一步让自己变的更好,不要在比较中蹉跎。

13.不会保护自己

这个世界是存在坏人的,因为利益,因为妒忌,因为扭曲的心理,等等。学校里的环境相对要简单很多,但是在社会、工作中,情况就要复杂的多。比如如果你是医生,就要做好被医闹的准备,留下证据;如果你在公司工作,该有的流程、留下邮件的,都得有。

14.注意公共场合的举止言行

以前见到有人毫无顾忌的在知乎里分享自己是怎么简历造假的。其实从这里看到的,是如果你干了件坏事,起码要知道是坏事,悄悄的生怕被发现(尽管坏事还是不应该干),而不是招摇过市。通常这样奇怪的人,在现实当中也会吃苦头。顺便说,在网上骂人成本很低,但一旦碰到了硬茬,得罪人,如果刚好还在工作中遇到,同样会坏事。

15.伸手党意识

这个不是学生思维单有的,但的确年轻的朋友里比较多。经常看到有人上来就请人帮这个忙那个忙,要这个要那个,但是自己简单的搜索都没有做。一方面这样往往无法得到想要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会给人不好的印象。想要获得帮助,想要多想想如何让人愿意帮你。

16.不会问个好问题

学生时代大多数人接受的教育是单向的,有一个同病就是不会问问题。问出一个好问题来,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经常有人问我怎么学习互联网产品、学习 UI/UX 设计等,但是发现很多人问的问题都很空很大,比如说自己现在转行,很迷茫,有什么建议(太空洞),自己不知道该学些什么,能不能给建议(可以先查一下我以往的回答和文章)。问题问的更具体,更有针对性,别人才能有效的回答你。

17.分不清哪些地方该节省,哪些地方不该节省

常常听人说我穷,没钱。当然有一些人的确是家境困难,但是更多的人,家境虽然不一定很好,但是至少是中等水平,在有些地方明明应该节俭的,却花了很多钱,例如不符合自己当前阶段的高消费,可能当年就是和同学攀比。有些明明应该投入的地方,例如学习和自我提升等,却舍不得花钱。曾经在移动互联网浪潮来临时,我建议挺多人至少应该买一步智能手机,提早感受,但是不少人会告诉我,没钱,谁给我钱去买呀。往往他们其实是能够挤出一些钱的,但是他们就是舍不得在这里投入,最终的结果呢,一些积极尝鲜和学习的人更早的抓住了红利,有了更好的工作和收入,而在这上面节省的人,并没有因此变的更有钱。正确的对待投资和消费。

18.作为新人不够谦虚

本以为这是基本的常识,但是发现其实还挺多人会有这个问题。往往我们说话的方式、说话的语气要基于我们的资历。如果你刚从学生时期到职场,通常你的资历都不会太深,即使在学校里可能相对优秀,在职场上也是新手,得能调整这个状态。不然很容易出现和自己资历不对称的气场,容易起反作用。当然这并不是说就要唯唯诺诺,其实保持谦虚,并不意味着软弱或者退让,而是一种态度。

19.以为认识人多就是自己「资源」多

前些天有朋友采访我,问了一个问题,说感觉你认识很多人,「资源」很多,所以我们应该去认识很多人么?我回答说不是,这完全是两种不同思路。我认识的人的确多(主要在互联网行业里),但是这是结果,而不是起因。因为要做很多实实在在的事,和很多同行和朋友都有交集,大家基于共同的事情、兴趣认识,主要是一起做点事、一起讨论和学习,当然还有彼此认同,所以最后的结果是有很多朋友,而不是因为要刻意去认识人。所谓人脉,什么是人脉?认识的人多就是人脉么?你想请别人帮忙,你也得过去、现在或者将来能帮到什么,这不是什么利益之类,这就是简单的道理,那么核心问题就是你能帮到别人么?实际足够?知识面足够?等等。所以并不是认识的人越多越好,而是要和事情、和自己的能力匹配,要让这个状态变成自然的结果,而不是刻意的。

20.急于贴标签和否定

比如如果你看到这里,认为前面都是鸡汤,而不是思考自己有没有可以提升和改进的地方,就会陷入急于贴标签和否定的困局里。用鸡汤来否定一切讲道理的情况,让自己的认知简单化,这是不成熟的时候常常会有的情况。这个例子里,真正的鸡汤是那些胡编乱造、为了鸡汤而鸡汤的,并不是有营养的道理。而上面那些,更多的是帮助我们大家(包括我自己在内)自省,找出自己的问题。这只是一个直观的例子,很多人都会急于给各种事情贴标签,这样简单化的否定让自己有安全感,因为学生时代的题目很多就是这样的,非此即彼,有固定答案。真实的世界则需要自己思辨。

21.自己的学校强,就认为自己也强

很多名校毕业的同学容易有这个问题。其实工作中大家看重的还是实际能力,尽管名校背景在找工作时会有帮助。学历和学校的背景只具有概率层面的意义,一所好学校的毕业生通常表现好的概率大一些,但是并不必然表现好。如果自己明白这一点,踏踏实实做事,赢得信任,会让自己走的更稳。而反过来自以为是,稍有错误,这种反差反而很不好。

22.被他人的负面所影响

学生时代,往往有这样的规律,一个宿舍都学习好,或者至少不差,另一个宿舍则集体学习比较差,为什么呢?因为人和人之间很容易相互影响。看到别人好好学习,自己也不会放松,看到别人在玩,自己也会跟着玩起来。工作之后,同样也会受到周围的影响,这种时候一方面要给自己找个好环境,另一方面要明白自己对自己负责,自己的路是自己的,以前那种别人不学习,我也跟着不学习的情况,最终还得自己买单。

2018.1.20补充

23.缺乏职场的必要沟通技能

例如邮件应该怎么写,能够清晰有效的传递自己的观点,把事情说明白,同时又要得体,不让人觉得反感。这在职场中是非常基础的,但其实并没有专门的课程来教,很多人刚刚从学校进入职场,就不知道该怎么办。职场上各种各样的沟通技能,书面的、语言的,都很重要。不是要花言巧语,而是要有条理和逻辑,讲明白事情,同时又不要引起不必要的反感。如果你在的公司环境不错,有一些「厉害」的人,向他们学习就可以。如果找不到可以学习的人,可以考虑换工作。

24.认死理,而不是权衡,只看外在,而不是深入本质

读到这篇文章,有些人会想,第一条和第七条是不是冲突的?第一条讲不要都准备好了,第七条讲不要空有热情,要有准备。想想这两条的区别是什么?不要等都准备好了再行动,并不是不准备。举个例子,第一条,你打算去做互联网领域的工程师或者设计师,不要等你先考到相应的专业再开始,而是立刻就可以动手行动,学习、找实习、如果是已经工作了就去找人结伴做项目、找机会等等。第七条,如果你什么都没约,就跑过去和人说我有热情,我想做工程师和设计师,谁会理你呢?类似的例子,在工作中还有很多,简单的二元思维,将原本不同的逻辑拧在一起,是很多人常见的问题。所有的道理,往往只看表面都可能存在矛盾和对立,就像我讲课时讲设计的原理时一样,不同设计原则可能是互斥的。我们在这里讲的所有现象、规律和道理,都可能存在这样的对立。而我们要做的是在不同的点之间权衡,在某个场景下重点考虑某个因素,而不是僵化的浮于表面。

(我把这条隐藏在中间,如果这个时间点之后,还有人在评论里说类似的问题,为什么第一条和第七条矛盾之类的,说明是没有认真读文章就评论,同样不是好事。可以自检一下有没有这个问题)

2018.1.21

25.容易被唬住

见过一些因各种问题受骗上当吃亏的新人,还有什么潜规则之类,往往都是因为涉世未深而被唬住。大概相当于读书时候遇到校园小混混,不知道怎么处理,跟着对方的节奏走。例如认识有学生被传统的培训机构骗了,还不敢说,因为对方说会封杀他,各个公司都认识之类,听上去挺可笑,因为就是一个小培训机构哪有这样的能量,他们所谓认识很多人大多是唬人的,但就是有新人被唬住。还有更过分的,乱七八糟的事,觉得老板有钱有势就不敢声张,甚至不敢反抗,其实也只是被对方唬住了,利用了年轻人不谙世事的弱点。

2018.3.24 更新

26.锚定在周围人身上

读书的时候,会和周围人比较,一个班、一个宿舍,来确定自己的位置,比如大家都好好学习、或者不好好学习等(参考#22)。工作了在一个公司、一个团队里也是如此。实际上,如果在一个行业里,应该去和整个行业里优秀的人来比较,经常跳出来,看看最好的那些人都在做什么,不要把自己局限住。把自己目标设高一些,就算达不到,也是在往上走,不要成为井底之蛙。

27.缺乏自己判断,容易被他人影响

最典型的是被父母、自己的另一半等影响。其实真正了解自己情况的,永远是自己。如果要做什么决定,一定要自己能综合情况做出决定,别人的建议只作为参考。见过很多人,要工作的时候,父母让去那里工作,就去哪里工作,自己的另一半不让做什么,就不去做。但是想一想,自己在外面读书求学,对于行业、新的事物,大多数时候都要多于父母,父母的经验未必能够直接作用在你的选择上(并不是说完全不听父母)。例如父母可能会希望你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但是他们不知道你正面对一个快速成长的互联网公司的机会。这样的机会,只能你自己判断来把握。

28.陷入循环里出不来

其实列出的这些点,不仅仅是学生有,大家都有,而且都会常常遇到,谁都不是圣人,只不过把它们都总结下来罢了。现在写条就是很多人会遇到的:

容易陷入到死循环里,特别是心态上的,一些事情想不明白,自己又不容易跳出来。来回反复,恶性循环。其实,该求助的时候,一定要向周围靠谱的人求助,有时候别人拉一把,你就能跳出来。同样的,当别人遇到这种问题时,你也可以主动伸出手。长期坚持这样,总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好事。


2018.3.30 更新

29.遇到困难退缩逃避而不是主动解决

这个问题其实挺微妙。正如第1条和第7条一样,有着看起来矛盾实质又统一的两种做法(辩证)。一种是遇到困难的时候,迎难而上来解决问题,还是自己就缩回去,通过逃避来忽视问题。另一种是遇到困难的时候,是坚持很久消耗自己,还是很快找到别的路。其实这里面核心的是看自己是积极主动的,还是消极被动的。如果你打算换一条路,这个应该是基于一个积极进取的心态,而尽量避免自己是以逃避的心态来选择。如果你的状态很糟糕,而且原因来自你自身,那么寄希望于换一个环境、换一条路,未必能够让自己情况变好。反过来应该把自己的状态调整好,只是缺一个机会,那就可以换一个环境、换一条路。


2018.4.2 更新

30.没有能力边界的概念

有朋友和我说,他认为做事情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做好,没有做好就是还不够努力,还没有被逼到那个份上。我和他说这其实这里只有一半是对的,对的一半是我们做事的确是需要努力。但是,我们得清楚自己的能力边界在哪。没有人能够做所有事情,哪怕再努力。这个话题很大,我们只聚集在一点,就是自己的能力边界。越是成长,就会越发现,有些事情就是自己不擅长做的。比如人人都想做老板、当 CEO 走上人生巅峰,但是一些朋友会告诉我,当他们工作十几年后,他们发现自己并不适合做 CEO,独立带领一家企业,而更适合做一个辅助的角色,这同样也能够让大家成功。比如学生时代,有些课学的很好,有些课就很糟糕,我们一定要把糟糕的部分补上么?不一定(注意,也并不是说一定不)。有时候,把我们能力边界之内的事情做好,结果会更好。超出了能力边界,如果要做,就得先补上能力,就得衡量各方面的投入了,包括自己的性格等等。接受自己有些事情不能做、不擅长,是迟早的事情,这并不是负面的,反而让我们可以聚焦在做那些能做好的事上面。

2.18.4.7

31.执着于口头争个输赢

你赢了所有的争吵,对方却扭头走了。你认为自己更胜一筹,但是结果却没有按照预想的来。人是复杂的,有时候不是单纯的道理,而是感觉。包括我们在这里讲的道理,正确但你未必很快能采用,因为人很多时候是非理性的,我们的感觉会影响我们。对方觉得你太有攻击性、太霸道,可能就不和你玩了,甚至针锋相对,为了争吵而争吵,往往到最后原本的原因已经被忘掉,争吵的原因就是争吵本身。没有谁是不能输的,侧重于目标本身更重要,这往往意味着得和我们自己的感觉做斗争,用理性来缓和感应的困扰。

32.心态容易崩

很多比赛,选手往往到后面连搬几局,反败为胜,赢得了比赛。如果开始的时候心态崩了,就没有后来的胜利了。很多人读书的时候一两次考不好,心态就会受很大影响。高考没有考到理想的学校,在学校里没有学到适合自己的专业,找工作的时候一开始不顺利,刚工作了没有适应,心态就崩了,对自己不自信,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做的好,踌躇、徘徊,这些都太正常了。每个人可能都会遇到。只需要明白,自己不是独特的一个人,而是大家都这样,都需要调节,总会过去,总会变的更好。

2018.4.8

33.忽视隐性成本

几年前,我的一位朋友为了能够在普通的 PC 上运行苹果的操作系统(俗称「黑苹果」),折腾了好几天,然后我们在一起聊,不对呀,这样做就是节省一台苹果电脑的钱,但是,这几天的工作量,如果折算成工资,也已经有不少钱了,为什么不直接买台电脑呢?是的,这里面更容易引起人注意的是购买电脑的真金白银,但是往往被忽视的是里面的时间成本。我们常常会对各种隐性成本视而不见,而只注意那些能够直接用数字衡量出来的显性成本。将自己的精力聚焦在那些能够创造价值的地方,避免只为了节省显性成本,而忽略了那些不够直接、但是往往浪费更多的隐性成本。

2018.4.10

34.只找问题,不找解决方案,不具有建设性

很多职场新人会有这样的习惯,大家一起做事的时候,只提出问题,不提出解决方案,也就是说没有建设性的解决问题。其实问题一定存在,而且很容易发现,和单纯找问题相比,更重要的是找出问题可能的解决方案,并且推进下去。谁都不喜欢只动嘴不动手的人,也不会喜欢只有焦虑情绪、不能和大家一起解决问题的人。另外,我们常常也会说,定义好一个问题,问题就解决了一半。找到真正核心的问题,本身就很难,很多人所谓的找到问题,还停留在表象。

2018.4.12

35.无法区分重要的事和紧急的事

学生时代的生活总体是线性的,所有的人都在接受下发的任务,一天一天、一个学期一个学期,完成就好。但是到了工作的状态,会发现所有的事节奏都要自己安排。有些事重要但不紧急,有些事紧急但不重要,还些是重要紧急和不重要不紧急。对于后面两个,往往很容易分清。常见的问题是把握不住前两个,重要但不紧急和紧急但不重要。我们往往会投入在那些紧急的事上,尽管本身对自己不重要,但却忽略那些真正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比如,每天被机械的工作所累,却没有在提升自己、寻找更多机会上花费时间,总想着应该要去做某个重要的事,但是始终没有开始,因为总是感觉没那么紧急,知道有一天发现已经晚了。

36.没有坚持长线做一些对自己重要的事

有些事情需要长线的做,持续坚持,才能有更大的收获。例如有些人坚持在网上写文章,坚持某些技能的学习,等等。这样的事往往对自己很重要,但是一时半会又无法显示出足够的成果,于是一些人就做了一段时间然后放弃了,还有一些人耐着性子做了很久。这样几年下来,突然有一天整个环境变了,坚持长线积累这个方向的人,开始收获,而早早放弃的人,只能空叹人家的好运气,却不知道,实际上人家坚持了多久。

2018.4.15

37.定了大目标后觉得无法坚持

有学生在问我,自己想学设计,但是感觉学习和做练习都坚持不下来,是不是因为自己还不够喜欢。经常有一种说法,叫作只要自己真正喜欢,就一定能坚持下来。这样的看法其实是不对的,能否坚持未必和自己是否真正喜欢相关,而是在于能够不断的给自己正反馈。有人从小学钢琴,一开始自己也说不上是不是喜欢,就是觉得挺累,但是老师和家长都觉得他谈的很好,在不断鼓励他,于是就这样坚持下来,越来越有感觉。想要坚持学习,可以将目标拆解到可分步实现的程度,每一个小的部分都让自己获得激励。例如学习设计,每个小步骤都让自己能够动手做一些东西,而不是单纯的学习理论。每次做出东西的成就感,就能够激励自己往下走到下一个小阶段,如此不断积累。

2018.8.18

38.被各种宏大叙事、自己力所不能及的机会牵着走

应该随时把握机会,这是没有错的。但是现在信息特别多,新的事物层出不穷,当一个机会出现时,先看看和当下的自己的关联度有多大,是能够深入到源头,掌控机会,还是你只是别人的机会。比如说,当你没有钱也借不到钱时,就算告诉你房价会涨,你也无能为力,得先解决原始积累的问题。你知道倒腾石油赚钱,但是对大多数人来说,那又如何呢?很多人兴奋于宏大叙事的机会,却忽略了应该想想当下的自己如何走出下一步。

39.没意识到去掌握能够放大自己能力的武器

在前些年,科技还没有如今天一样进入每一个人的生活时,常常有人会觉得,我是文科生呀,科技之类的不懂、不会。后来,一些写文章写的好的人,有了博客、微博、公众号、头条号等有力的武器,开始学着看数据,他们中的很多人,今天都收入不菲。科技让我们这些普通人,都有撬动更大世界的能力,我们需要的是积极的寻找和掌握这些武器,没有什么先天的桎梏,大多数科技产品的门槛,都比你想象的要低一些。

40.

两点之间,直线最短。那么为什么我们平时看到的道路并不都是直的?有时还要在山上盘绕?做成一件事有很多方式。例如你想转行/入行到互联网领域(或者更多行业),会有很多路径,有时候直线走不通,可以走曲线。我们知群设计课里的一些学员,目的就是希望进入互联网行业,学了设计的技能,学完却做起了运营,这对么?当然对。如果没有设计的技能,可能第一步都进不去。同样也见过一些很「苦」的人,沿着一条直线一直在走,但是面前是一座山,也是能爬过去的,就是冷静下来,也许能找到别的路。

(很有意思,如果读到这里,会发现这一条,和平时我们所说的坚持,又矛盾了。其实类似的道理,往往都是矛盾的,因为需要落实到具体的情景和问题里。别人的道理和经验,都是自己解决问题时的参考,而不是机械套用)

2019.06.24

41.没有人告诉过我

工作的时候,接到了一个需求,一种情况是按照别人说的来,如果有没说的,就不会想到;另一种是思考这个需求背后真正的目标是什么,相关的人和事最重要的是什么,如果能够调动资源去更好的实现这个需求。这一条比较抽象,可能你可以找到无数个反例,来证明不需要自己多想,但是只要你真正经历过类似的事,就能明白我在说什么。「没有人告诉过我」是一个很容易给自己找到的理由,但是自己应该深入思考,怎么才能培养意识,积累经验,不需要别人来告诉,只要给你一个点,你就能知道一条线和一个面。

2019.12.30

42.没有注意培养自己的自信力

自信是一种力量,我相信我能做成,我相信自己的能力,有这种的信念,往往能够让自己的状态更好。而一旦自己的信心被打击,认为我不能胜任某个工作,我搞定某个事情,往往会影响自己的发挥,反过来事情就真的做不好了。所以自信本身也是一种宝贵的资源,要注意保护。我和同事在讨论课程的设置时,建议他们,除了课程本身的知识传递外,要注意保护大家的自信力,例如提供给同学不同的作业难度来选择,让大家信心更足,这样才能真正学好知识,否则中间因为对自己的怀疑而放弃就很可惜了。别人尚且这么考虑,自己就更应该注意。记住,自信本身是一种难得的资源。


XX.待补充。

下面还有能力地图的资源。


建议随时回来看看这篇回答,还会有新的内容。

补充中。这几天想到了什么,我就会补充进来,已经补充了很多条了。我想把这个写成一个相对完整的 List,写给很多学生和初入职场的朋友们,请期待。

你有觉得要补充的,请写在评论里

这样的文章很容易被盗,我很介意,请不要转载。谁要是没经过允许盗版,我会记仇。

__

赠送给大家几张能力地图:

我们专门总结了能力地图,特别适合大家对照学习,还有印刷出来的版本,1.68米长的地图,做的很用心。大家可以在训练营里通过学习免费获得高清版(训练营入口在结尾)

这里是职场核心能力的能力地图,适合各个行业、各个岗位的人学习,也包括很多在校学生:

这是产品经理的能力地图:

这是交互设计的能力地图:

这是 UI 设计的能力地图:

了解训练营详情: 马力在知群:现在可以免费申请知群训练营了

也可以直接点这个链接申请:




        

相关话题

  你如何看待“人口红利”这个词? 
  《被嫌弃的松子》中的松子真的不值得被人爱吗? 
  员工遮挡办公区摄像头遭开除,公司被判赔 17 万,办公区装监控算侵犯隐私吗?你介意上班时被监控吗? 
  如何理解「时间知觉」的概念,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时间错觉? 
  想问一下2020年上大学的你们每个月都花多少钱? 
  放弃好几年铁放碗工作,辞职读博,到底追求的是学历,是金钱还是精神的享受? 
  为什么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会信教? 
  如何评价天津中小学普及性平等教育:告诉孩子「小男子汉」「小女生」是刻板印象? 
  作为一个员工这样做真的不对吗? 
  在一个公司死磕了 5~10 年的人最后都怎么样了? 

前一个讨论
5岁孩子超迷地铁,每周末都要父母陪坐地铁一整天,企图坐遍全上海,你会支持他吗?
下一个讨论
男子东京地铁纵火砍人致 17 人受伤,公共交通上发生此类事件该如何保障自身安全?





© 2025-01-1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1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