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舰的肯定不是31,大概率是35。你反对个不存在的事件,是在搞行为艺术吗?
至于重型或中型?这个要看航程,内部载弹(更要看蛋蛋的体积)和雷达性能重型机能否拉开差距,也就是走超级航电与超级航程的路线,而非F22代表的超级机动(亚超兼顾)路线。
至于对平面攻击任务,按照公开的规划,可能是用055搭载的高超音速的蛋蛋打高价值目标,用舰载无人机打中低价值目标。有人驾驶飞机更多气到信息节点的作用而不是打击核心。
更新
上校狙击手原文:
第一点,弹药精确化带来弹药小型化,作为下一代空空弹的MSDM已经要求拦截空空导弹和进一步缩小以加大携带量了,这样对弹舱的要求可以往轻量化方向压;
——为了追上/压制PL15,AIM260是优先发展项目,弹还没好仓库先拨款建了;半截弹/SACM小型先进能力导弹发展滞后,并且可能装备高隐身的前置导弹发射节点无人机而不是看重生存能力需要更远交战距离的有人机;而MSDM则是大型飞机自卫近防用的拦截弹,长度只有1.5米,不能说完全不能用来打飞机,但也基本不会用于空战,甚至可能不会装到典型战斗机上
第二点,发动机和空气动力学进步带来耗油率降低和推重比增长,这样用相对更少的油可以跑出来更远的航程;
——重型同理,且由于双方中导和高超的数量的攀升,防区外攻击武器射程的提升,以及美国基地和航母后退分布式部署,打击距离越来越远,战斗机所需作战半径也越来越远
第三点,电子设备小型化可以在相对较小的机体上承载足够多用途的各型电子设备,这导致战术飞机进一步轻小化;
——重型同理,多出的空间完全可以省给油量;并且同技术水平,更大的口径的探测设备(无论是雷达还是光电)探测距离更远,中型无法弥补这一差距;同时更宽裕的空间也就意味着更强的升级能力,或者安装更多的电子设备,比如更多的无源电子战设备以扩展无源侦查频率和波段
第四点,电子设备轻量化多用途化使得中型轰炸机得以多用途化,更使得一些截击任务甚至能让图22M这种中型轰炸机去做,挤压战术飞机变得更重的趋势。
——我给他反复提过,中国海军舰队是要部署在本土陆地前方的海洋上的;而中国航母舰队的意义就是前线移动机场为海军舰队和其他前线平台护航打伞;不是说这个想法完全不现实,而是既然中型轰炸机都把截击任务做了,带的导弹还更多,那要你航母干啥的?本身舰载机的功能和任务呢?
四管齐下,第一代隐身机F-22要重达19吨,第二代隐身机F-35就只有14吨上下了——而且能力和战斗力比F-22更全面。中国这边也是一样的,第一代17吨,第二代就14吨上下了。俄罗斯那边,苏57和苏75,不用说了吧?
——F22升级计划,升级价格平均每架6000万美元
——F35是全面,但不专一和专用
——反过来说,为啥中美俄优先开发F22、J20、苏57而不是F35、FC31、苏75?
——高威胁时突出专用,强调能力;低威胁时突出多用途,降低成本
——位于前线的中国航母舰队,更/更/更(重要的字打三遍)需要的是全面还是专用?
正文部分
我关于五代舰载机的文章
FC31舰载版代表我国舰载机研发技术发展成熟,性能直追F35C,配上电磁弹射航母003,海军实力进一步发展壮大,实现了在世界第一强国“空海一体”围堵的压力下迈向远洋的第一步
反对下上校狙击手同志经常发表的重型机“40吨以上”“轰炸机”之类的扩大化二极管言论
1,FC31舰载版目前的确是我国目前唯一曝光的舰载五代机
但这更多是从技术难度相对(重型机)较低、更容易开发上舰的角度出发
而不是完全从作战需求出发
美国人目前制定的舰载机联队计划中的F/A-XX和F35搭配,更类似当年F14+F18的搭配
相比F35C,明显速度与航程是F/A-XX追求的属性
2,强行扩大化二极管提重量
我个人非常反感扩大化二极管的做法,动不动就比40吨以上乃至拿轰炸机打比方
我的观点——五代乃至六代舰载机,应当更看重的是常用的内油内挂起飞重量,而不是最大起飞重量
F35首日隐身后野兽模式外挂那是虐菜用的——我国是要准备虐美帝的菜?
所以我常常举的例子:
中型机:14吨空重,8吨内油,1-2吨弹,总计约23-24吨常用起飞重量
重型机:20吨空重,10吨+内油,1-2吨弹,总计约31--32吨+常用起飞重量
当然是前者中型上舰更容易,但哪个更能发挥舰载机战斗力?
3,航母弹射起飞重量和着舰阻拦重量
蒸弹性能,最大弹射重量35吨,F14最大弹射起飞重量34.4吨
电弹具体参数未知,我国没有历史包袱直接上电弹,但是美国人为了兼顾早期尼米兹级的蒸弹,新舰载机也必然考虑蒸弹限制
阻拦性能,中美俄公开性能都差不多,苏33/歼15着舰重量区间为22.5-24.5吨,极限为26吨
而五代机由于弹药内挂,带回重量以及相应的气动要求并没有外挂的非隐身机那么高,最大也就2-2.24吨弹还是对面任务,正常制空任务也就0.2*6+0.12*2总计1.44吨,加上着舰余油1-1.5吨,着舰载荷4吨即可满足需要
4,数量问题
这也是我个人反复强调过的内容
在直接关系作战能力的甲板停机上,中重的主要数量差距在前甲板斜停和中部甲板中间位置这两处受舰载机长度影响的地方,整体差距在5架左右
但是,军盲经常就把这5架飞机的差距直接算成天上多了5架飞机,这就大错特错了
假设中型40架,重型35架,在放飞至35架前,出动数量都一样,多出的那5架要是出动升空,那得是全甲板出击——全甲板出击是典型的对面打击任务,需要高负荷甲板运作且极有可能留下防御漏洞
而面对世界第一强国,我国航母舰载机更多的作用是为前线舰队打伞进行防空巡逻和截击补漏,即使是进攻向任务,那也主要是侦查任务给其他平台指示定位,所以中国航母更多的是多波次循环出动而不是全甲板出击——空中一部分日常巡逻,一部分在高威胁方向前出侦查;甲板上一部分在待命随时起飞支援,一部分整备
而无论是防守向的CAP任务和DLI截击任务,还是进攻向的侦查任务和护航任务,都是重型机占据优势
5,任务层和交战层
这是孙聪的文章
任务层面上
在未来由于中导威胁,美国海空力量后撤和分布已是定局,航母舰队也要远离第一岛链以获得足够的中导预警时间和拦截空间。美军陆基战斗机和舰载机需要加油机支持才能重回第一岛链内作战,而抓住时机超巡突破防御正是攻击敌方加油区切断任务链的手段之一
交战层面上
隐身与超巡超音速机动的发挥作用的时间正好相反
隐身战斗机是正向一定角度内隐身好,侧向隐身会大幅度下降甚至接近/超过10DB也就是10平米级
因此
①交战前除非特殊要求,为了保证作战半径/滞空巡逻时间,都是亚巡正向接近
②一旦接战相互攻击,双方开始机动闪避,侧后向暴露,加上AESA凝视探测、EOTS探测尾焰和友机协同探测信息共享,隐身效果会急剧下降,交战距离将接近传统非隐身机的交战距离
此时在物理域性能中,超音速性能好、加速度快的战斗机摆脱导弹的几率更大
③首轮相互发现攻击过后,超巡和超音速机动开始发挥作用,攻击向提高己方导弹的射程/杀伤区/不可逃逸区,防守向则降低敌方导弹的射程/杀伤区/不可逃逸区,用孙聪原文——形成牢不可破的不可逃逸距离优势
④附近友机快速支援形成的多打少优势和导弹射程优势
很明显空战从来不是单打独斗,正规空战中2机编队出击才是基础,4机以上多机混战才是常态
在某一空域发生交战后,附近具备高加速/超巡/高速截击能力的战机能更快的赶到战场,短时间内形成多打少的局部优势,并利用前线交战中的友机共享的信息直接锁定敌机并发射高能量中距弹攻击
而不是某人说的都是1比1
31不可能上舰,因为,举个不恰当的例子,fc-31之于601,可比之eap之于bae。虽然确验证了新一代战术飞机技术上的可行性,也确可直接以当时技术状态投入现役(英国方面90年代也确有此呼声),但终归还是技术验证大于预先生产的。
真正服役的型号,与fc31之关系,应当类似于eurofighter/台风,比之eap的关系,有了相当的调整,也更大。
这个其实我记得我tm一两年以前就讲过,
不过最近这事儿比较火,我就再讲一遍罢()
最后我再讲讲我想要的海四代吧。
以前我是讲,搞舰载战斗机不如搞舰载攻击机。
但是最近这两年的技术发展趋势让我这个认识可以说是更进一步:攻击机不够用。
正如f-111/fb-111退役以后,美军再讨论这个档次的飞机,那就是70吨的fb-23(RTA/LRDS等项目)一样,传统意义的重型攻击机,因为多用途战术飞机性能的提升,如果还要存在,必须要差异化,要有比较优势。而动力技术的提升也足够支持重型攻击机进一步变大:f-111不过两个tf30推动就可以肥到10万磅,fb-111a干脆肥到了12万磅。当年计划中的fb-111h换了俩f-101(其推力并不强于第三代涡扇发动机的后期改进型。实际上这玩意本来就是f-110的亲戚)干脆就肥到六七十吨了。换句话说,两部现有的战斗机引擎已经足以推动这样巨大的攻击机。
而从现在/未来的情况考虑,舰队航空兵要执行的任务里,舰队拦截任务,用巨大飞机执行的考虑一直都有(导弹手嘛);近程防空现在已经不同于往日,可以弹射无人机带着俩空空弹去干,之于打击任务,真造出来这种超重型舰攻,那可以说就是个舰载轰炸机了,完全可以执行部分战略任务。
另外,在必然会有大量无人机参与的未来海空战中,大型双座空中平台也会是个非常好的节点。其具备的隐身,超音速(可能),大平台携带的重型航电等能力有助于其进入纵深作为前沿空中管制节点,这是目前的涡桨预警机做不到的。
至于超大型飞机的甲板性能问题,则可以特别引入短距起降的增升措施:当年50年代研发的布莱克本掠夺者都上了吹气襟翼(因为掠夺者是考虑走低空突防的,为了低空飞行稳定性特意增加俩翼载荷削了翼面积,为了补偿这个设计带来的低速性能降低不得不加入增升手段),现在无论是起飞还是降落还是起飞加降落都有一大堆更新更好的增升或者用飞控弥补起降性能的手段,完全可以满足更大一号的舰载机在甲板上运作的需求---当然,也要配合航空母舰的进一步增大,但也不需要搞什么十五万,二十万吨航母那么夸张就是了。
另外,这么大的舰载机即便是岸基运作也可以在大量场景下满足任务需求,所以考虑岸基-舰载穿梭布置也是完全可行的。
总而言之,我个人的想法就是,ata现在已经不够大了。新的舰载飞机,应是双座,舰载起飞重量十二万磅/fb-111a起飞重量等级起步,岸基起飞重量可以更)的飞机。(或者说,舰载起飞重量以内置武器载荷+满内油为标准,岸基起飞重量可以加上外挂,标准更高。当然变后掠翼倒是无需再使用了。)
不加战术两个字,是因为当年fb-111本来也是战略空军司令部管的正儿八经的小战略轰炸机,编制上是接的b-58的班,作为新一代的中型超音速战略轰炸机。
经评论区提示,再加一条
《重战yyds》
《性能不如j20》
《山寨f35》
《绝对不可能上舰》
《只是验证机》
《作为五代机严重不合格》
《苏霍伊的舔狗》
《不思进取》
《吹沈飞的都是收钱的》
《吹31的缺乏空气动力学知识的傻子》
《东北人的产物》
我知道你们最想要的海四代长啥样,可不就下文这样呗。
这个东西和米格局的一个五代机方案相关,是有601的98方案——也就是雪鸮方案的影子的。要弹舱有弹舱要双大推有双大推要航程有航程。
然后被威龙方案——也就是歼-20毙了。
为啥?战术飞机这种东西,在满足技战术任务书的情况下能做多轻就做多轻,这是个趋势,不要想着越位去挑战中型轰炸机该干的活儿,那样只能什么都干不好。如果全能了为什么还叫“战术飞机”,不叫“战略飞机”?
技术方面:
第一点,弹药精确化带来弹药小型化,作为下一代空空弹的MSDM已经要求拦截空空导弹和进一步缩小以加大携带量了,这样对弹舱的要求可以往轻量化方向压;
第二点,发动机和空气动力学进步带来耗油率降低和推重比增长,这样用相对更少的油可以跑出来更远的航程;
第三点,电子设备小型化可以在相对较小的机体上承载足够多用途的各型电子设备,这导致战术飞机进一步轻小化;
第四点,电子设备轻量化多用途化使得中型轰炸机得以多用途化,更使得一些截击任务甚至能让图22M这种中型轰炸机去做,挤压战术飞机变得更重的趋势。
四管齐下,第一代隐身机F-22要重达19吨,第二代隐身机F-35就只有14吨上下了——而且能力和战斗力比F-22更全面。中国这边也是一样的,第一代17吨,第二代就14吨上下了。俄罗斯那边,苏57和苏75,不用说了吧?
换代技术不成熟,就新旧技术混用做个重型机确保能做出来飞起来,换代技术成熟了,就用新技术做个轻量型号——这是航空史迭代的规律。
航空工业是在造飞机,不是在造高达,你们什么时候改改你们那个“军迷想要的大玩具”的思维?
你是谁啊?
你是有卡经费的能力还是有人事任命权?
你是装备发展部负责统筹项目的还是专家组负责论证装备的?
你是国防科工局做协调工作的?
你是601的系统设计人员?
你是海航的用户?
你是敌人假想敌中队的人?
你都不是,你甚至大概率连601这些年陆续公开发表的论文都没看过,看了点网上的大神的文章帖子,这就言之凿凿开始反对了?你当然有言论自由,但你觉得你的反对是不是很苍白呢?
具体的技术问题以后写专文来回应
时间线:
歼20:2011高完成度验证机首飞,2015原型机首飞,2017量产型交付。歼20太行版2017首飞,2021官宣装备部队。属于边服役边硬件改善(F35主要是软件改善)。
FC-31:2012低完成度验证机首飞,2016年2.0版首飞(如果是第二架,那2012-2016居然只有一架验证机!),2020年3.0版首飞,2021年原型机首飞。
易知前提:
1、具体设计源自设计所,但涡流增升、风洞、放宽静稳定度、超级计算机等基础资源是共享的,不可能南所有而北所没有。
2、海四代21年官宣,参考网传四代重歼中标时间,并考虑FC-31在2.0版之前试飞进展慢,故FC-31正式中标海四代大概率在15年或之后,比歼20中标四代重歼至少晚8-9年。
3、FC-31出身问题很大,属于赶鸭子上架。但FC-31从验证机到原型机的时间远比歼20长,有推倒重来的时间。之所有没推倒而是改进,只能认为海军是认可常规布局的。
推论:
1、常规布局落后论是扯淡的。F-22被认为因飞控和隐身算力不足才用常规布局。但飞控能力可以看放宽静稳定度,90年美国X-31就能做到-30%静稳定度了;隐身难点在于曲面,而鸭翼是平面不需要太高算力。更搞笑的是说F-35被B型垂直起降坑了而没上鸭翼,那FC-31总没有垂直起降干扰了吧?
正确推论是:鸭式有利于超音速中等迎角增升减阻,但对亚/跨音速不利;而常规布局在整个飞行包线内表现更均衡,没有绝对优劣之分。之前说这些没人信,但FC-31项目比歼20更晚却用了常规布局,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2、鸭式机无法兼顾隐身/舰载/超音速。很多人想拿阵风上舰打脸,但台风/阵风分道扬镳反而证明了超音速和舰载难以调和,超音速需要远耦鸭翼,而上舰需要近耦鸭翼。隐身又限制鸭翼只能装在进气道侧壁,而考虑面积率座舱必须和进气道前缘错开……这一切因素都指向加长机体,造成进气道空腔浪费。歼20在珠海航展确定21.2米长,并非20-20.5米。
而鸭翼“抬式布局”只适用于超音速静稳定状态,起飞/着舰速度低属于静不稳定状态,鸭翼反而是减升的;鸭翼涡流增升要求较高的空气流速和特定的迎角和鸭翼偏转角度,这些在起飞/着舰时都无法满足。所以,指望一个21.2米长并且为超音速严重特化的飞机改一改就上舰,不可能。
3、重型机VS中型机关键在超巡。诸如机头直径/冷却能力等,对于空重13吨以上四代中型机已经限制很小了,而中国舰载机偏重防空而非对地对舰,对载荷要求也不高。但四代重型机在航程和和超巡方面依旧优势很大,但湾湾问题和南海堡垒海域都不需要大航程,甚至造岛后陆基飞机就能覆盖。更远的话,中国贸易利益其实在北印度洋而非太平洋,北印度洋不够宽阔,又有马六甲海峡、安达曼群岛、迭戈加西亚空军基地、海湾一众空军基地……,大航程作用有限。
那重型机VS中型机的选型,其实是看要不要超巡。要超巡就必须重型,不要超巡中型也可以。而超巡的优势必须结合良好的超音速机动才有意义,但中国现在的发动机和材料技术不足已支撑一款兼顾隐身/舰载/超音速机动的战机,只得放弃超巡,所以选择了中型机。FC-31和F-35或许都能向台风那样短开加力超巡,但他们的气动布局都没有偏重超音速,稍微一机动就掉到压/跨音速了。
再说点题外话,F-35极速1.6马赫是用1920公里/小时除以海平面音速得到的,真正用高空音速应该是1.8马赫。现在流传的F-35空重数据基本是2006年数据,之后长期没有更新过(类似F-22空重19.7吨一样),并未考虑量产前的设计变化和减重。
坚决反对反对31姬上舰。
看见一群车都买不起的重型党和沈黑,在这喷太平洋两侧两个有航母的超级大国的共同选择,就真的,家人们,蛤蜊搬家,蚌不住了。
从东西二帝的舰载机的演化路径来看:
不论是舰载机必须同时是攻击机和战斗机这种二战时代的思路;
还是整个隐身F14,在1000km外拦截康米的超音速轰炸机这种冷战的活,都已经跟不上时代了。
重型当然好,如果B52能上航母那F18早就滚蛋了,问题是它上不了。
就算B52 能上舰,它还是不如弹道导弹射程远。
所以未来舰载机的思路,不再是过去那种“攒一波大火球直接摧毁敌方航母而存在的”打击飞机,在未来的任务规划中,护航能力>打击能力。
同时,对于隐身目标的拦截需求就决定了,隐身时代,需要更多飞机去填满cap线,因为每架飞机发现敌方目标的距离都变短了,只能上更多飞机填满阵线才能确保航母安全。
说白了,五角大楼在设计F35C的时候,为什么不整个隐身F14?
因为老爷们必须整一堆架次生成率高的飞机填满阵线,否则康米人廉价的攻击11就会从四面八方冲进来,用鹰击12社保他们的太太,完事了还高高兴兴原路返回。
哥布林寝取剧情了属于是。
而且重型隐身机在地面上的起飞成本已经几乎不可容忍了,在船上那还得了?
整1000架隐身F14上舰,在战争开始之前经济就会崩溃。
1000公里外CAP?好哥哥,人家ASBM能射4000km呢,要设计个4000kmCAP任务不。
我就算开个挂让你飞到4000km,你准备拿AIM120D来拦康米的高超?
用飞机跟ASBM比航程,你可真是个小机灵鬼。
从东西二帝共同选择的设计来看,起飞重量30-35吨,内油作战半径1000km的大翼展中型隐身机是未来隐身舰载机的基本框架。
在未来合理的经济框架内,可供取舍的性能需求先后排名应该是:
1.隐身能力是首要的;
2.内部挂载应该能装6发中距弹,能满足800-1000km CAP的任务;
3.侧弹舱和先进空优能力;
4.先进电子战能力;
5.先进侦察和数据链能力;
6.外挂大型反舰武器,副油箱,或者对陆攻击武器;
7.快速架次生成能力;
8.良好的可维护性;
9.成本可控。
一方面,未来的海航已经不是过去那种,制空制海大包干的类型,随着航母的生存能力下降,她们的任务区域正在严重萎缩;
另一方面,火箭军和陆航炸鸡在未来战争中已经不可能用海航替代了,海航的多用途战斗机当轰炸机来用本身已经不再是时代的主流。
现在还想着整一个重型战斗攻击机上舰,本身就不是一个特别合适的思路。
而且重型舰机,我们以F14这一类为例,它能进行800-1000km的cap是因为当时对面是图22,这个时代你在800km上根本发现不了隐身目标,60架飞机也不可能填满800km+的cap线。
对于更长射程的防区外武器,轰六N带个ASBM,B52带一把反舰战斧在1500km浪射,重型机拦截也需要加油机支援。
隐身时代,发现距离缩短,每架飞机巡逻的区域也变小了,所以拦截隐身目标需要更多的飞机填满cap线,否则连发现隐身目标都发现不了。
用重型机来防空,最终的结果就是,远程的轰炸机带的导弹远超过你的航程,你还是拦不住;而你飞机数量不足没法填满cap线,隐身目标漏进来一大堆,最后十几个带鹰击12的攻击11在200km射爆你的鸡窝。
用重型化的舰载机来获得远程拦截能力,也不是这个时代的合理选择了,因为敌方导弹的射程动辄1000+km,你45吨的战术飞机还是没办法独立完成任务。
未来的思路应该是,舰载机提供护航和ISR能力,火箭军和掩护空军轰炸机完成打击,舰载机的打击能力更多用于廉价地摧毁各类小型海上目标。
必须优先满足隐身护航任务,然后在考虑外挂个什么玩意去客串战轰虐菜。舰载机是打扫战场的持续打击,近海目标多的时候上轰炸机,要海上决战还是得火箭军。
怎么,你家的驱逐舰装不下2000km射程的ASBM吗。
哦,伯克3先生,失敬失敬。
考虑到这个不是FC31这样的外贸装备,而是有可能成为现役的东西,有些内容不适合说太细,就从一些能显著看出来的或者说公开的内容去描述一下,这个11月试飞的海四代是怎么样的吧。
一、中型海四?
虽然新海四在气动布局上沿用了常规布局,整体观感上和FC-31 2.0比较接近,但是这真的意味着这玩意是个基于FC-31开发的中型舰载机吗?
先来看看试飞的这个飞机有多大吧?
伴飞图是在地面采用长焦拍摄的,相对来说由于长焦镜头视场比较窄,透视失真和镜头畸变失真相对较小。而且是伴飞状态,两机的飞行方向是基本平行的。另外虽然这图清晰度不算太高,但是至少能看清楚机头和尾椎之类的位置,进行机体长度的对比大差不差。
众所周知苏27系列的机长(不含空速管)是21.9米,在本图上机头位置和尾椎都很清晰。按此长度参考计算,即使是这图看不太清楚新海四的平尾,无法准确找出平尾后缘连线与机身中轴线的交点,但是机头至少是很清晰的,也不难算出新机机长超过19米,大致在19.2~19.5之间,等有更清晰的图再进行比对。
同理还有一张跑道滑行的图,和跑道编号的长度(国标有明确规定编号数字尺寸是3米*9米)进行比对,不难计算出机长,与上边的比对基本吻合。
就算不考虑进行长度的比对,就直观的观感,就能发现这玩意尺寸已经远远超出中型机的范畴。
至于机翼翼展,目前还没有真机的更好角度的照片,无法进行直接的比对,不过参考航母楼上的全尺寸模型,至少能发现一点端倪。
参考那个遮阳棚的短边尺寸(3m),同样不难证明海4的翼展超过了14米,荣获已知五代机翼展冠军。另外从折叠缝位置判断,折叠后翼展有9.6米左右。
众所周知,F22全机长度18.9米(包含平尾后延长度),翼展13.5米多点,新海四尺寸比F22还大一点……所以就得问两个问题了:
1、新海四是FC31 2.0改吗?
2、新海四用双中推还是双大推,算中型机还是重型机?
1、新海四是FC31 2.0改吗?
原始的2.0版本机长17.3米,新海四机长19.2米多,多出来两米多的长度。原始2.0机的翼展尺寸是11.5米,海四翼展14米起跳,按展弦比接近考虑,翼展扩大22%,翼面积可能扩大50%左右。
不难发现,即使两者都采用了常规布局,大体座舱、弹舱、起落架位置差不多,但是尺寸的巨大变化必然导致全机重量分配和受力特性的巨大差别,相应的结构设计和内部布置必然有巨大的差异,再加上舰载机必须具备的抗冲击、抗弹射过载、起落架加长(缓冲装置),主翼折叠结构等,两者的结构设计可以说是天差地别,毫无继承性可言,必须重新设计。
至于为什么全机尺寸尤其是翼展有这么大变化,在这就没必要多展开了,可以参考我之前这个回答,一句话总结就是,这是常规布局舰载机升力系数偏低需维持着舰升力,还有维持翼下两对重挂架以便挂载大型反舰导弹/高超音速武器的必然结果。
再看具体细节,不用看太多,就看机头的部分:
这是1.0版本的鶻鹰的机头,对比上边贴的地面滑行图以及高山大佬做的CG,仔细看机头雷达的口径(相对整体机头以及可以作为参考系的头盔),DSI进气道复合材料鼓包与飞行员的相对位置,起落架舱门的长度以及相对位置,登机梯细节,EOTS的位置,座舱盖形状等等等等……不能说毫无关联,只能说是天差地别吧。
航母楼模型和几乎同角度的鶻2.0照片对比也可以看出,发动机舱明显更厚,脊背隆起到丧心病狂的程度,垂尾面积和翼面面积显而易见的巨大,另外可以注意到尾撑的高度显著增加。
再加上试飞疑似使用的锯齿涡扇10(这个下边我再展开),海军对下一代舰载机性能不低于歼15要求所导致的内油、挂载量与挂载点、起降性能等各项指标的调整,分离并且独立操控的襟副翼,不含襟副翼就和原来全翼面积差不多大的主翼(参考地面运输静力试验机)。思维正常的人不难得出以下判断:
这是一架基于海军战技术要求全新设计的海四代,叫什么编号不重要,但是绝对不是所谓的FC31 3.0(在前期做的技术验证机以及外贸机原型机基础上修修补补)。前期沈飞在FC31 1.0和2.0的研制和生产以及试飞中,可能验证了部分目前海四使用的一些制造以及设计技术,同时由于技术路径依赖以及短平快设计的要求,大体采用了接近的整体布局,但是设计要求和尺寸的巨大差异导致必须进行重新设计。
如果还要坚持什么“都是沈飞做的,所以这就是歼31改的舰载机”的话,我建议您回答下边几个问题:
1)同样都是中央流体力学研究院捣鼓出来的中央升力体常规布局,苏33和苏35是米格29 3.0和4.0吗?
2)同出洛马门下,是同代的,都是两侧进气常规布局隐身战斗机,F35ABC是F22 2.0吗?
3)都是诺斯罗普做的飞机,同样采用梯形翼+边条双发布局,还有机头雷达上装机炮的祖宗之法,所以超级大黄蜂是F5改改改改吗?
4)同属灵长类门下,都是两条腿两个胳膊一个脖子顶一个脑袋的常规陆生脊椎动物布局,骨架大差不差,人类算猴子3.0吗?
如果上述几个问题您都给出肯定的答案的话,那我觉得以我的智力水平没法跟您这种大神交流了。
2、新海四用双中推还是双大推,算中型机还是重型机?
谈论用什么发动机之前,先做个关于空重的不负责任猜测。
已知,F35C机长15.7米翼展13.1米,空重15.78吨,比F35A重了接近2.5吨,相对A型机体长度和整体布局没变化,就是翼面积整体拉大了48%并且分了襟副翼。
F22全机长度18.9米,翼展13.5米,使用空重的官方数据19.7吨,相传试飞验证机某个阶段是16吨,具体空重数据美国人还是捂得比较严实,先不负责任估计大概是18吨多一点吧。
歼20,机长21.3米翼展13米,空重,不知道也不敢说,考虑到鸭式布局差异和其他几个差异比较大,所以不知道数据也不影响推测。
苏57,机长19.8米,翼展13.95米,空重据说是19吨左右。
上一代的采用次时代双中推的伪中型舰载机超级大黄蜂,机长18.31米翼展13.62,空重14.5吨(比F15C大)。
所以新海4比F22略长,翼展在这几个里边还算最大,还是舰载机。比这里边唯一的五代舰载机F35C长出接近4米,翼展和翼面积更大还多一台发动机。在不掌握天顶星材料和天顶星制造技术,按正常人类材料造出来,考虑一点工艺进步,请问空重该算多少吨?2
我觉得怎么着也得有个19吨吧?还不能打折。
空重19吨该算中型机还是重型机呢?嗯,这是个很有趣的问题。
至于某些人要一口咬定有神一般的结构制造技术所以空重只有14吨甚至是12.5吨的。按这个算法空重得少出5吨出来。已知一般结构重量大概占空重的50%不到,也就是说本来9吨多的结构通过天顶星纸扎技术减出56%以上的重量…………还是那句话,我觉得以我的智力水平没法跟您这种大神交流了。
已知苏33/歼15的关键性能指标之一,是满对空挂载的情况下,在距离母舰300km左右巡逻2个小时以上,航程大于3000公里。按燃油和巡航升阻比不加入金坷垃考虑,大致需要9吨以上的燃油才能保证相应指标。然后假设对空挂载是1吨左右,满油状态下起飞能另外挂6吨弹药。
既然双发是可以实锤的,那么可以大致进行以下推断:
1、要维持一定的空战性能需要在半油,部分对空挂载下维持1~1.1的整机推比,此时全机重量大致是25吨,需要的单台推力是12.5吨~13.75吨。
2、假设满载弹射起飞,在襟翼全开高阻力构型下,维持正常的海平面加速和爬升性能保证飞机不掉下去,通常需要0.65以上的全机推比,此时全机重量大概是34.5吨,需要的单台推力大致是11.2吨。
而且根据海军自己的研究结果,考虑到降落的反区操作,阻拦失败复飞加速之类的要求,舰载机用发动机要比同型陆基型号推力要多出12%~19%,也就是说大致需要14吨左右的海平面台架推力才叫基本够用。
由此不难推断出,海4代现阶段最合适的发动机是和歼20目前生产型同款,经过足够多次可靠性试验的锯齿喷口涡扇10G,未来涡扇15成熟后换装涡扇15。
至于中推?现有的只有八吨多推力的涡扇13,推这么大的飞机现实吗?传说中的涡扇19充其量只是对标F414,初期达到9.5吨推力的水平,距离14吨这个数字还有多久的距离?何况国内有大规模装备和维护的中推涡扇吗?因为设计院某个验证机是双中推,所以海军按自己战术要求定制的飞机也必须上不成熟的双中推?是海军疯了还是沈飞疯了还是某些人疯了?
真要双中推,那“这是海军的隐身攻击/侦察机,不考虑战斗机机动所以可以用小推力发动机和大幅度减重”“结构减重56%”“13吨+台架推力的天顶星中推”,三个怪力乱神总得选一两个认了吧?
所以都比F22大了,多半上双大推的玩意,是中型机?
二、新海四的起降性能优化方案(为什么要做到这么大的翼展和机长)
作为舰载机首先要解决的是着舰起降性能,追求在较低的速度(220~260kmh之间),维持足够的升力托起起飞/着舰重量,并维持飞机的可操纵性,是作为舰载机的必要条件。
考虑到新项目短平快,而且长期深耕常规布局存在技术路径的依赖,新海四基本继承了原验证机的常规布局+升力体机身。原鶻鹰验证机由于是侧重空优的陆基战斗机,为了保持较好的加减速、滚转、超音速性能,采取了相对较小的主翼(大约45平米左右)。而且常规布局在襟副翼放下前,缺乏其他有效的增升手段。
这点可以参考国内院校对F35A的分析,可见在低速(0.3ma)下,最大升力系数仅有1.6左右,而在着舰常用的迎角10~15度时升力系数仅有0.6~0.9。简单分析不难计算出,即使不考虑配平,原有主翼也无法产生足够的升力维持稳定下滑。
而采用前后沿襟翼增升呢?由于战斗机的翼面设计特性,通常不会采用较长的平直翼或者后掠翼,因此很难有客机那样相对面积大,展向长度长的后缘襟翼。而且如上图论文所示,出于减重和隐身设计的考虑,难以采用增升效果好的开缝襟翼,仅能采用增升效果一般但是隐身容易处理的简单襟翼。
另外对于常规布局战斗机来说,前后沿襟翼通常不会在飞机的重心上,襟翼下偏时难免会产生一定低头力矩,用平尾配平的话平尾需要损失一部分升力甚至产生负升力来压机头(这也是为什么苏33/歼15增加了可动前翼的原因之一)。另外如平尾距离后缘襟翼过近的话(尤其是隐身战斗机追求翼面尽可能在同一平面),或后缘襟翼下偏角度较大的话,后缘襟翼后的下洗气流甚至湍流会干扰平尾工作。
具体的设计细节就不展开说了,就说说从现在看到的情况来说,新海四采用什么方式增强起降性能吧:
1、显著扩大主翼面积,保证在低速和迎角不可能较大的情况下,也能维持足够的升力。
2、翼展扩大,一方面为了增加展弦比,以便于提升低速的升力(虽然如上部论文所说,在隐身和气动的约束下很难有大幅度的调整),另一方面增加襟翼占全翼面的长度,提升了襟翼的增升效果。
3、考虑到隐身和结构设计难度,没有采用类似苏33/歼15的小前翼、类似F14的可伸缩边条、类似苏57的可动边条来做起降状态下的增升、配平,全靠翼面积和襟翼增升效果以及更为先进的飞控,调节前后沿襟翼的角度组合来提高增升效果。
4、为了减少平尾配平时的升力损失,以及减少襟翼下偏时对平尾的工作干扰,维持平尾的操纵能力。因此将平尾显著后移,通过增大操纵力臂来实现以上目标。同时通过显著扩大平尾面积,提升平尾的配平和操作效果。同时后机身有一定的上反,也是出于同样的考虑。
5、为保证起降低速飞行的操控稳定性,满足着舰对滚转操控的要求,采用襟副翼分离的主翼舵面方案(当然这意味着飞控和鶻验证机毫无关联了)。
6、显著扩大垂尾面积,在高度不允许增加过多的要求下(毕竟机库不是无限高),通过扩展弦向尺寸实现翼面积扩大。保证低速和高速飞行下的水平方向稳定性。
这就是新海四尺寸做到如此程度,成为妥妥的重型舰载机的原因之一。
三、新海四的气动优化方向与超巡能力畅想
首先,对于五代战斗机来说,超巡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性能指标。飞机的超巡性能决定了在空战中选择对对手打击时机的先手优势,同样压缩了敌方地空单位发现、追踪、响应、打击的窗口,无论是海军航空兵自己的论文,还是设计所人员自己的论文描述,无不展示对飞机超巡性能的极大关切。
那么新海四的超巡性能和气动优化是如何呢?我们不妨根据公开的论文,进行一定的猜测。
首先不同于无尾布局或者鸭式布局,常规布局的主翼通常在机体中部偏后位置,翼展最大处往往在重心稍后的位置,这里往往同时是发动机进气口/风扇的位置,受限于发动机固有尺寸和形状,该处机身截面通常也较大,两者叠加导致在该处全机截面积达到顶峰。同时受限于隐身设计,对翼展较大处机身的面积率修型难以处理。另按传统主弹舱布置方式,需布置在S进气道下方,并且主弹舱通常延伸至接近重心位置。这两个隐身设计要求导致翼展最大处机体截面面积再创新高,不利于高速下的减阻。
同样,具体设计细节不纠结,反正现在也没有更清晰的图,更加没有眼神风洞,还是根据论文的只言片语去猜测实机是怎么处理的吧。
还是这篇《隐身舰载战斗机气动力设计关键技术》,本文以非常大的篇幅,描述如何优化跨声速段的波阻之类的控制,并以此为依据对机头、进气道唇口、座舱盖后脊背、发动机上舱盖等位置进行曲面优化。而文中基本未提及亚音速段以及超音速段如何减阻或者增升。因此结合实机状态,可以提出一个暴论:
新海四的气动主要优化方向是跨音速段的减阻,通过较小的跨音速段阻力,提高了在高亚音速巡航状态下的巡航升阻比,从而增加作战半径或提升高亚音速巡航下的滞空时间,满足军方对以上两个指标的要求。同时较低的跨音速阻力,有利于飞机在开启加力的情况下更快地加速,进入超音速飞行的加速时间更短,满足跨音速段加速和超音速截击响应的要求。但是相对的超音速段的减阻难以兼顾,不开加力超巡的性能可能不容乐观。
在分析具体样子之前,首先要搞清楚从海军需求而言,下一代舰载战斗机需要干什么:
1、在隐身机泛滥时代舰载预警机生存能力将会急剧下降,需要舰载战斗机与无人机一道前出,通过各机传感器组网构成分布式对空对海探测网络,为舰队提供远程预警和侦查支持。
2、维持空中巡逻,随时打击对方侦察机、预警机(或有较强侦查能力的战斗机),破坏对方侦查行动,维持局部制空权。
3、在巡逻位置或甲板上待命,随时超音速截击试图对舰队进行攻击的敌方轰炸机或攻击机。
4、利用弹舱内挂反辐射弹药或小直径炸弹之类的武器,隐身接近对方舰队或岛屿基地,破坏其对空探测雷达、防空系统、防空舰、指挥部等关键节点,瘫痪对方对空反击能力。
5、掩护己方非隐身战斗机、无人机等对敌方基地或舰队进行攻击,随时消灭对方试图起飞的战斗机等目标。
6、直接挂载大型对地对海弹药,甚至未来的高超音速武器,对敌方地面海面目标进行打击。
从以上需求分析,我们可以把未来舰载机的性能重要性进行一个简单的排序:
1)雷达和红外波段的隐身能力(废话,这是及格线)
2)大航程与大作战半径(尽可能前出巡逻以及拉大敌方目标与我方舰队的安全距离)
3)融合多种传感器的高态势感知(不像陆地上有反隐身雷达和大量无人机、干扰机等提供支援,孤悬海外的航母舰队无论是放飞数量还是其他海面传感器都相对较少,舰载机很多时候需要靠自己)4)较长的滞空能力(以更少的巡逻机放飞架次维持足够时长的巡逻,减少对母舰放飞/回收能力的占用,确保面对突发情况的响应和攻击能力)
5)超音速巡航与机动能力(增加己方对空对面弹药射程,压缩对方空空或面空弹药的不可逃逸区,增加拦截和局部空中数量优势,提高舰载战斗机生存能力)
6)弹舱和机翼下较强的携带弹药能力(载弹量这种东西多就是好)
7)爬升加速占位能力(抢占有利阵位发起攻击)
8)过失速机动和格斗性能(不能说不要,但是大部分场景还是靠中距弹偷鸡吧)
然后我们再看看新海四为何气动设计取舍上倾向于跨音速段减阻吧。
首先前文已述,为了维持较好的低速起降性能以及隐身性能,新海四具有五代机里最大的翼展,而且出于襟翼配平原因而主翼位置相对靠中,因此中段机身的整机截面积较大。因此新海四难以像F22那样做成主翼比较靠后的伪无尾布局,更无法像歼20那样主翼完全靠后完美避开弹舱位置,也没有采用苏57那样减少全机截面积的串列主弹舱和超薄中央升力体机身,在超音速减阻上,明显无法达到以上三款超音速减阻优先的飞机的水平(所以某些跑火车的说新海四比歼20气动设计更强所以超巡性能更好什么的,当相声听就好)。在此基础上,减少超音速阻力将会极为困难,或者说进行进一步设计优化的效果较为有限,在这方面死扣意义不是非常大。
大航程和长滞空能力的需求优先度较为靠前(没一个内油航程爬过2500的双中推中型机纷纷泪流满面),优化这方面性能无非是提高巡航升阻比、降低发动机耗油率、以及提升燃油量。抛开发动机不谈,同样先忽略柔性蒙皮可变机翼之类还没成熟的新技术,无非就是通过减低典型巡航速度下的阻力,以及简单粗暴提升燃料装载量。上述论文中主要描述的各个部位的曲线优化,主要目的就是降低跨音速段的阻力,首先起到的效果就是显著提升高亚音速飞行的巡航升阻比,让飞机以较小的发动机推力维持高亚音速巡航。同时如机脊的加高加厚,发动机舱加厚等操作,也会显著提升机体内油装载空间,实现更多燃油装载量的目标(当然这是要增加空重和增加常规起飞重量的)。
那超巡的性能需求怎么满足呢?那当然就是减阻不够,推力来凑咯。得益于跨音速段减阻效果优秀,在大推力发动机开加力的加持下,新海四可以从上述的高亚音速巡航状态快速跨过音障,并持续加速。到较为理想的速度段时(可能是1.3~1.5马赫某个位置),大推力发动机在那个速度段和高度产生的军推就足以平衡此时的飞行阻力,此时关闭加力即可进入超巡状态。因此这再次说明使用两台大推力发动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当然了,要进一步加速的话阻力可能急剧上升,追求那几个超巡优化机的1.6~1.8马赫超巡还是比较困难的。但是根据相关文献分析,大部分空战通常都发生在跨音速段,因此1.3马赫左右超巡并且爬升占位,扔导弹远距攻击什么的,虽然不够理想,但是也足够对某些亚音速战斗机建立一定性能优势了。同时为了提升起降性能而加长的机体以及靠后的平尾(以及为其提供支撑受力的巨大尾撑),在超音速飞行时也能提供较好的配平和俯仰操纵能力,配合矢量发动机可保证一定的超音速机动性能。
至于载弹与外挂能力,只要基础起降升力够就行,结构上再进行相应加强,维持两对可挂载重荷载的外挂架。即使损失一点折叠后宽度也无所谓了。
而对于现代海军战斗机而言,进行激烈的近距格斗以及玩各种过失速大过载低速花活的需求较少,因此新机没有像传统五代机那样追求超机动和大迎角控制性能指标,甚至连优化大迎角升力和操纵性能的大边条都没有出现,实在有极端情况还是得寄希望于矢量发动机。
四、新海四其他一些有趣的细节
1、火控雷达口径目测已经达到了歼20的水准,同时首飞机颌下就有EOTS,EODAS高糊图看不出来,不过联系到上文提到对高态势感知的要求,估计也是有的。考虑到新海四的体形以及性能要求,直接照搬歼20上已经成熟并且使用的传感器和子系统,无疑是最省事的。
2、目前没有证据表明新海四有侧弹舱。上文所述新海四主翼位置相对于F22来说会更为靠前,F22的主起落架舱门已经几乎顶着侧弹舱了,再加上舰载机主起落架需要有较大的缓冲距离,其收纳空间需求更大,可能导致了没有足够的机侧长度布置侧弹舱,不得不说这挺让人遗憾的。当然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少了侧弹舱可以让主弹舱所处的中段机身更窄一点,另外多出来的空间可以放点别的……比如说侧视雷达?
3、新机的折叠宽度算下来可能和F35C差不多,达到9.6米左右的水平,这样首先就避免了平尾跟着折叠导致的结构重量和隐身方面的负面影响,同时保证了两对重挂架的存在(毕竟机腹是弹舱没办法再布置挂架)。再考虑到机体有19米多长(就算平尾打上去,两个巨大的尾撑是不会动的),其折叠后占甲板面积显著大于机头空速管和尾椎以及平尾都能折叠,宽度只有7.4/8.4米的歼15系列,真全摆的话可能还不如歼15装得多……不过换代机嘛,可以理解,而且我们的大甲板航母快要下水了。
4、显而易见的巨大尾撑,参考歼20的样子,里边可能放了某种电子测向/告警之类的天线,而且空间比歼20的更大。
5、终于有自带的登机梯了。
6、座舱明显抬高了不少,主要目的当然是为了保证大迎角着舰时对甲板的观察视野,同时座舱侧面为了避免飞行员登机高度过高而往下挖了一截。附带效果就是国产战机里前无古人的超大全景玻璃座舱。
7、新图
新图其他地物都擦掉了,但是机体附近的整备车辆停车线实线框还在。首先考虑停机基本上与这些标线平行,然后用像素大法不难算出机长/线框长边长是778/330……由于这个线框尺寸缺乏相关可参考的规范,量卫星图之类的不如上文所述的9*3米跑道编号来得实锤,不过参考旁边歼16的长度,线框边长应该是8.2米左右,得出新机长大概到19.33米的水平,和上文的结论互相对照看吧。
8、新机菊花显著带锯齿,明显不同于目前已知的两种锯齿国发,也不同于AL31和RD33的收敛片构型,凭着和某某发长得像就说是什么发……这种看菊辨发的操作明显不可取。不过唯一可以实锤的是,参考全机长度比例,粗略量下来这个发动机喷口的外直径有1.2米左右,具体是什么发动机还是得等更多资料出来再分析。至于某些人说这就是涡扇19……我只能说新机配新发首飞,这种激进到昭和的狂想,和本机“慎之又慎”的保守气动布局,拼接在一起,真是滑稽。
9、机头右侧有一条不同于左侧的复合材料,估计是受油管的盖子。另外这图可以看到机头右侧前部的EODAS窗口了,基本算是实锤这机有装EODAS。
10、新机的尾撑的厚度比之前航母楼模型和其他远观视角的观感还要更厚一点,几乎达到了尾喷口的厚度水平。猜测除了上文所述满足平尾配平和操纵力受力要求,以及装入后向的告警天线之类的设备外,还起到一部分遮挡尾喷口红外和雷达型号的效果……当然从这个造型可以猜测,可能未来目标发动机,采用的是二元矢量喷口,换二元的话这个尾撑的遮挡效果和整体后向隐身效果会比现在更好。
著名军事民科 @剪水鹱 有个经典的比喻:
即,歼35就算被海军选中,那也是海军眼光差,不是他自己水平不行。
就是这么自信
我这人吧,军事水平当然也就是普通人。所以就不和他们辩论水洗煤到底适不适合火箭发射了。
但我这人好歹进入了社会,为人处世还是略知一二,能和人掰扯掰扯的。单说他这句话:丑姑娘就算有人要,那也是丑姑娘。
真的吗?
其实这事吧,主要得看要的人是谁!
要是娶“丑女”的是个炒菜的,那倒也还行。
可要是个家大业大、见多识广的大资本家大战略家或者大知识分子的话,那你最好积点口德。
否则,你要是个男的,说人家丑。人们可能吐槽你审美被网红脸带歪了,人家那明明是贤妻相,不叫丑。
你要是个女的,那更完了。十个里有十个都得说你嫉妒人家。都得“劝你”老老实实嫁个会过日子的,别嫉妒人家飞上枝头了。
尤其,尤其,尤其是:当你自己也是个屌丝的时候。
非常典型的案例是啥呢?郭晶晶嫁给霍家!
郭晶晶,脸盘宽,下巴大,嘴更大,嘴唇还厚,眼神也不够魅惑。确实不符合当下审美。
于是当年新婚之时,有不少网友吐槽她的长相,还说不理解霍家。
然而很快,更多网友直接把他们怼翻车了。不但吐槽他们审美畸形、眼光低下,还顺便科普了一番面相学。“相面大师告诫霍家:再不抓紧,李家就要出手了”。这个新闻至今还能搜到!
很好,那么落实到海四问题上。我们审视一下这句话的核心三要素:
姑娘:那必然是海四歼35了。
娶姑娘的人:那当然是海军了
说姑娘丑的人: @剪水鹱 为代表的各路民科军迷。
海军这伙人里,要军衔有军衔,要战功有战功,要水平有水平,要经验有经验。
军迷呢?额。。。
怎么看,我都感觉军迷与海军的差距,比起屌丝与霍家的差距都要更大。毕竟,香港资本家和共和国海军比那还是根本比不了的,而军迷就是普通人的一种
所以结论很清楚了:这场“重四党对真海四歼35的批判,以及对所谓歼20舰载版的追捧”的闹剧中。
海军就像霍家,见多识广、眼光高超
歼35就像郭晶晶,大气贤惠旺夫旺家,堪做豪门贵媳
军迷就是起哄的屌丝,普通而又自信,审美畸形而低下
而所谓“重四舰载机”“舰载歼20”,只不过是前者跪舔的:玻尿酸网红脸。
跟我一起念:玻~尿~酸~网~红~脸~
鉴于军迷的确以男性为主,从这个角度来说,杨笠也算说对了一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