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有点太大了,三言两语很难完全回答。
根据Parvaneh Pourshariati的观点,萨珊帝国灭亡的推动因素大致概括起来可能有这样的几点:
最主要的因素是众王之王的中央集权倾向与诸多地方自治贵族的离心倾向之间矛盾不断激化,直至不可调和。在中央王权与地方贵族权力经过长达三百余年的掣肘与竞争之后,霍斯劳一世的一系列集权改革尝试更加激化了贵族与中央的矛盾,最终导致萨珊王朝中央权威逐渐崩塌,国王与地方贵族共同协调统治的政治体制崩溃。
其二,很可能以帕提亚贵族为主的地方贵族势力与起家波斯的萨珊王族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矛盾,这种矛盾在萨珊王朝末年以宗教起义和夺取正统的形式集中爆发。比如著名的巴赫拉姆•楚宾起义就打着米赫尔神的旗号,有着浓厚的末世论色彩。霍斯劳二世统治期间的叛乱领袖,比如塔巴里斯坦的维斯塔赫姆,或晚期的沙赫尔瓦拉兹,也对萨珊的正统统治地位发起挑战。
其三是萨珊王朝对于贵族军力的过度依赖和自身人力不足的情况,霍斯劳一世的集权改革尽管短期内看似解决了这一问题,但四方军区改革也撕裂了各大贵族与本家故土的联系,激化了贵族之间的矛盾,反而不利于萨珊中央借助制衡权力实行统治。我们可以看到萨珊末期各地大贵族抱团内斗,挟持权威互相杀戮的情况比比皆是,可以说是这种粗暴权力划分的后遗症。
其四是军事与外交上的挫败。关于这个没啥可多说的,霍尔木兹四世对莫里斯失败的战争,对突厥的战争失利,以及霍斯劳二世西征的惨败一次又一次激怒了伊朗国内的大贵族,这几场战争的失利也都直接导致了大叛乱的爆发。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在希拉克略击败霍斯劳二世前后,他很可能同镇守西部战线的伊朗大贵族进行过多次通信,并达成了某种和议。亚美尼亚编年史与锡尔特编年史中曾记载过希拉克略与西线元帅沙赫尔瓦拉兹之间的合作,而镇守阿塞拜疆的法罗赫父子似乎也协助了希拉克略对米底和两河北部的入侵。
霍斯劳二世于628年被贵族推翻杀死后,萨珊王朝便彻底陷入了贵族捉对厮杀的混乱内战中,短短四年时间里有20余位国王先后被拥立和废黜,除少数贪心不足的野心家外,几乎全都是年幼无能之辈。直到632年,法罗赫之子鲁斯坦拥立伊嗣俟三世,各地贵族暂时妥协,萨珊王朝才迎来短暂的稳定。
但这时的两河流域已经遭到阿拉伯穆斯林的频繁劫掠,对于这样一个诸多贵族与国王离心离德的萨珊王朝而言,阿拉伯穆斯林的入侵几乎只是摧毁帝国的临门一脚了。
说一个大家都不愿承认的考古学事实:甲骨文里面的商王武丁征服东亚(当然有点偏题了,决定性的战役,这不是一场战役,而是一系列的征服战争)使得东亚(华夏)人种扩散到整个东亚大陆。在这之前东亚(华夏)人种只是蜗居在太行山区的可怜虫而已(现在研究发现东亚华夏人种和东亚地区的其他遗传学族群差距相当大,和非洲黑人差距是最远的,有强烈的遗传漂变)殷墟殉葬坑里面的人种博物馆就是证据。像东亚这种常染色体极纯粹(比如不算封闭的西北人群受到外部的影响仅仅只有3%,南北汉人其实差距极小,两广汉人差距稍大一点,但是跟其他族群的距离还是很远,虽父系母系很多样,决定体质人类学的常染色体却非常单一)并且规模庞大的族群放到世界范围内都是独一份,分子生物学意义上东亚(华夏)内部分化度是所有亚人种里面最低的却是人口极多的。连一些边疆的小民族都不如(日本人韩国人都是华北汉人的小分支)东亚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显然不是个最佳解释
杨希牧先生曾对近400具祭祀坑头骨进行了测量,划分出五种形态
Ⅰ 北亚人种类型,类似现代布里亚特和楚科奇人,80具,占35.6%
Ⅱ 太平洋尼格罗人种(亚洲昆仑奴)类型,与现代巴布亚人和美拉尼西亚人头骨类似,38具,占16.9%
Ⅲ 欧洲人种类型,与现代英国人头骨类似,只有两具,占0.9%
Ⅳ 爱斯基摩人类型(极北)55具,占24.4%
Ⅴ 小头人骨,50具,占22.2%
添加资料:世界上常染色体纯粹的人群只有东亚,巴布亚,西非,科伊桑。而不是大家认为隔离于新大陆的印第安人
东亚人常染由纯粹的北部东欧亚成分组成,其内部的差距也极其微小。巴布亚人常染由纯粹南部东欧亚成分组成,巴布亚是个研究人种进化的天然博物馆,Y染很多样(而且大多都是接近根部的类型),常染很单一,体质很多样。西非人和布须曼人也是两种不同的纯粹非洲常染人群。
而世界上其他人群的常染构成都较为复杂,欧洲人由西欧亚狩猎采集者WHG,古北欧亚人ANE,Basal Eurasiam这三种差异很大的成分组成。中东人由WHG和Basal Eurasian两种成分组成,部分还有非洲常染。印度除了有欧洲人的三种成分,还有很高比例的西欧亚与南部东欧亚混合形成的印度土著成分。半岛东南亚人由北部东欧亚和一部分印度土著成分组成,岛屿东南亚人由北部东欧亚成分和部分巴布亚成分组成。印第安人和西伯利亚原住民由北东欧亚成分和部分ANE成分组成。中非,东非人由西非成分和部分科伊桑成分和不同比例的西欧亚成分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