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完毕。
根本原因还是战斗意志。
或者说白了,为什么打仗。
以色列为什么打仗很简单:输了就被赶下海,2000多年来第一个犹太国家就要灭国。
结论是,只能玩命。
现在的问题是,阿拉伯国家,为什么要打仗?
说到底,还是私利。
我们简单的回顾一下几次中东战争的背景。
二战之后,巴勒斯坦-以色列地区问题需要解决。1948年,联合国出了个决议,大概意思就是阿拉伯人一半,以色列人一半。
以色列人对此表示满意。
阿拉伯人非常不满。
于是大家打了一仗,这就是第一次中东战争。
其结果是,以色列打赢了,成功建国,得到了一多半的巴勒斯坦-以色列地区领土。
(比联合国划分的领土范围多拿了一些)
但是,反过来说,阿拉伯国家输了么?
并没有啊!!
不是还有一小半领土没有归以色列么?
这一半领土哪里去了?
东边一半归了约旦,西边一半归了埃及。
等于说,巴勒斯坦是个精英怪,打死掉三个装备,iphone归了以色列,还有两个note7,阿拉伯国家分了。
等等,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都赢了,谁输了?
巴勒斯坦人民输了。
如果按照联合国决议,1948年巴勒斯坦人民就可以建国。
然而直到今天,巴勒斯坦都还没有完成建国。快70年过去了啊……
这就是中东版的“加多宝和王老吉打仗,和其正输了”。
如果阿拉伯国家真的是为了巴勒斯坦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什么不帮助巴勒斯坦人在那一小半领土建国呢?1948-1967年间可是有将近20年时间干这个事情。
但是,埃及和约旦就是不肯把那一小半领土给还巴勒斯坦。
巴勒斯坦人要建国?我们会帮你们把以色列那个iphone抢回来的,到时候你们拿着iphone建国就好嘛。
什么,那两个note7?我们出兵也是有辛苦费的啊,
大家都是阿拉伯同胞,意思一下啦,你们巴勒斯坦人还能把那点意思办成不好意思吗?
一边是国家生死存亡之战,一边是搂草打兔子,打到了过年,打不到也过年,你说这仗阿拉伯国家打得赢?打得赢才怪了。。
(你们先点赞,我去吃个饭回头更……)
(吃完了,继续)
虽说捞到了实地,但是毕竟打了败仗,打了败仗就要反思。所以,中东各国开始闹革命,1952年,伟大的纳赛尔推翻了老国王,开始统治埃及。
必须承认,这些年轻的国家还是很有志气,很愿意积极向上的。
毕竟,在民族出现危机的时候,还是有很多人愿意喊一声苟利国家的。
纳赛尔也不例外,他开始推进国家搞工业化,比如说,修阿斯旺大坝。
但是,埃及没有钱。
但是,埃及有苏伊士运河。
苏伊士运河是什么?简单地讲,就是中国移动,就是索马里海盗,就是占山为王收过路费的土匪,就是印钞机。
但是,在万恶的资本主义制度下,苏伊士运河是英国和法国的财产。
但是,年轻人总是比较喜欢作死的,所以,1956年,成立短短四年的新埃及,就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
简单的说,埃及把贵为五常之二的英国和法国都抢了。
英国和法国非常非常非常非常不爽,决定夺回苏伊士运河。但是不好下手,怎么办呢?
于是英国和法国想了个非常好的主意,就是雇佣以色列先和埃及开打,然后英法借口调停,控制运河。
奸诈狡猾的英国人果然是搞阴谋的祖宗。
于是,英国人的剧本顺利上演,以色列动手,埃及迎战,英法调停,埃及不干。
然后英法吊打埃及,试图武力夺回运河。
这就是第二次中东战争。
年轻的埃及当然不是英法这两个老牌流氓的对手,但是,并不是说没人能收拾这两个流氓,比如说美国和苏联。
五常里面的两个小流氓显然斗不过两个大流氓。
(转进台湾的常公凯申表示瓜很好吃,大陆这边倒是给了埃及一笔援助,天命在谁不言自明)
然后,英法在全世界人民的谴责声中,不光彩的撤退了。
美国和苏联告诉英国和法国:
世界是你们的,
也是我们的,
但归根结底是我们的。
我们就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
希望寄托在我们身上。
现在你们可以去死了。
现在我们来盘点一下阿拉伯国家在第二次中东战争中的战果。
战场上输掉了,但是并不丢人,毕竟埃及根本没可能打过英法,
但是在战略上,埃及赚翻了!
收回了苏伊士运河,
赶走了长期统治中东的两个老牌帝国主义国家,
交到了苏联这样的好朋友,
赢得了阿拉伯世界的领导地位。
也就是说,和第一次中东战争一样,第二次中东战争,埃及在战略上仍然是获胜者。
对英法斗争的胜利、苏联的援助和长期的自我奋斗,给了阿拉伯国家信心,让他们有一种这波优势很大,可以推平以色列的错觉。
再说了,毕竟向小兄弟承诺帮人家抢iphone对不对?当大哥的说话要算数嘛,不然小兄弟们一哭一闹就不好了。
1967年,这些国家开始蠢蠢欲动,准备对以色列动手。
按照当时分析家的分析,确实阿拉伯国家略占优势,以色列得到了美国的一定支持,但是阿拉伯国家也得到了苏联的支持。更何况埃及在西、叙利亚在北、约旦在东,从三个方向包围以色列,以色列这种只有两个北京大的小国,仗打得好,两天就能推平。
在埃及宣战性的封锁了蒂朗海峡之后,1967年6月5日,以色列率先动手,史称第三次中东战争,也叫六日战争。
战争结果令全世界目瞪口呆。
战斗的第一天,以色列用一波流的空袭,带走了埃及、叙利亚、约旦的空军。
六天之内,以色列占领了相当于自身领土3.5倍的领土。
巴勒斯坦全境被占,也就是说,埃及和约旦把两个吞下去的note7又吐了出来。
在北线,叙利亚丢失了战略要地戈兰高地。戈兰高地距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只有60公里。
在西线,埃及丢失了整个西奈半岛,现在,好容易抢回来的苏伊士运河成了埃及和以色列对抗的前线,收过路费的生意做不成了。
在东线,以色列从约旦手上抢回了耶路撒冷,收回了犹太教最重要的圣地哭墙。
堪称20世纪下半叶最大的单方面吊打。
而策划这场战争的以色列总参谋长是拉宾,对,就是后来拿了诺贝尔和平奖的拉宾。
第三次中东战争之后,阿拉伯国家进入了长期的卧薪尝胆。
巴勒斯坦那两个note7丢了就丢了,但是西奈和戈兰高地可是要命的东西。
要反击。
于是,1973年,在以色列最神圣的赎罪日,阿拉伯国家同样组织了一场对以色列的袭击,史称第四次中东战争。
阿拉伯国家一度把以色列推到了绝境,据说一度逼得以色列考虑动用核武器。
当然,以色列还是很能打的,所以,在顶住第一波之后,在美国的帮助下,以色列开始反推。
美国人告诉以色列,埃及在西奈的两个集团军之间有一个缝隙,于是,沙龙带着他的坦克师杀过了运河,抄了埃及人的后路,一举扭转了败局。
然后,双方停战。
顺便说一句,沙龙后来做到了以色列总理。
检视第四次中东战争,会发现内容非常有趣。
总的来讲,这一场战争是和局,阿拉伯国家开始打得不错,以色列后续的反击也很漂亮。
以色列最后翻盘翻得非常惊险,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美国的支持。战争打到一半的时候,以色列已经没有足够的武器弹药继续打下去了,尼克松总统下了一道著名的命令:把所有能飞的东西飞到以色列去。
当然,阿拉伯国家武器弹药也不够了,但是苏联给的支持力度明显不如美国。
如果没有美国强大的支持,以色列很可能就要动核武器了。
但是,没有美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以色列能做核武器么?
所以最后还是美国在支持以色列。
以色列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呢?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奥斯曼土耳其解体,英国托管巴勒斯坦开始,英国人一直都在缓慢的推动将犹太人送回巴勒斯坦,以控制肢解中东,这是英国人的老把戏。
二战之后,美国人接过了英国的担子。
本质上说,以色列是美国的在中东的一个派出机构,美国人出钱,以色列拼命。
所以,只要大局不动,美国人不会看着以色列挂掉。
那么,第四次中东战争,阿拉伯国家究竟所得如何呢?
我觉得,阿拉伯国家获得了战略胜利。
最关键的是,阿拉伯国家证明了自己是能打仗的,是在不断进步的。
阿拉伯国家的人口是以色列的几十倍,可以不停的和以色列打,这场输了还可以打下一场,每一场涨一点经验,总有一天能把以色列打崩溃。
这就逼着以色列不得不用谈判解决问题。
在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基辛格的穿梭外交下,埃及的萨达特最后和以色列的贝京达成了协议,以色列交还西奈半岛,而埃及和以色列建交,双方不再打仗。这就是著名的《戴维营协议》。1978年,萨达特和贝京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三年后,埃及总统萨达特遇刺身亡。
现在,埃及和以色列是如假包换的友好邻邦,最近几年双方偶尔还合作坑一下哈马斯。
埃及宣布不打之后,弱小的约旦显然也没有再和以色列打下去的理由,双方甚至连领土争议都没有,于是现在约旦和以色列也是友好邻邦。
以色列表示愿意把戈兰高地还给叙利亚,叙利亚倒是死活不愿意和以色列和谈,其支持的真主党和以色列小打小闹不断,但是个人感觉这和阿拉维派军政府维持自身统治需要有关,至少叙利亚战争期间,以色列没怎么落井下石。
那么,倒霉的巴勒斯坦人呢?他们在干什么?
他们在著名的恐怖分子阿拉法特的领导下,开始各处搞恐怖袭击,比如说,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袭击以色列运动员,比如,不停的劫机制造国际影响,甚至也不放过自家的阿拉伯兄弟,因为他们不支持巴勒斯坦人。
大概是坏事干得太多,连约旦人都受不了了,于是把巴解组织赶到了黎巴嫩。
巴勒斯坦人在黎巴嫩继续作死,然后以色列把巴解总部大楼包围了,国际斡旋之后,巴解把总部钱到了突尼斯,一个不挨着以色列的地方。有人称之为第五次中东战争。
但是,我觉得这个还算不上战争。
当然,牵连得黎巴嫩被彻底打烂,不过这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之后,巴勒斯坦人继续坚持不懈的斗争。
在加沙和西岸的聚居区,巴勒斯坦人一次又一次的起义,要求自治,要求独立,要求建国。
在内外压力下,以色列不堪其扰,终于同意推动巴勒斯坦人自治。
1993年,著名的资深恐怖分子阿拉法特和1967年战争英雄、阿拉伯人的敌人拉宾达在华盛顿达成和平协议。参加会谈的还有上个月逝世的佩雷斯,以及现在的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
1994年,拉宾、阿拉法特和佩雷斯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95年,拉宾遇刺身亡。
2005年,现代以色列历史上最伟大的将军,在五次中东战争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沙龙,宣布以色列单方面撤出绝大部分1948年战争之后巴勒斯坦领土(除了耶路撒冷),也就是说,最终是由以色列自己,而不是埃及和约旦,把两个note7还给了巴勒斯坦人。
历史开了一个绝妙的玩笑。
如今,西岸在法塔赫手里,日子过得还算安宁,西岸和以色列之间基本已经没了冲突,不怎么死人。
加沙在哈马斯手里,之前还在和以色列撕,不过这两三年也不怎么打了。哈马斯还需要一点时间学习放下武器。
在现在中东打成一锅粥的情况下,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局势居然异常平静,堪称这个黑暗世界中的一股清流。
回顾过去70年的历史,我反正是觉得,巴以和平,走了70%的路程。
啰啰嗦嗦讲了这么多,我到底想说什么?
战争的结果,决定于战争的目标,和获得目标的决心。
以色列只有一个目标,就是活下去,为了这个目标,以色列人下了最大的决心,以色列人可以卖身给美国,可以一家生三个孩子准备死一个在战场上,可以随时转换身份,由将军变成和平使者,随时和自己的敌人媾和。
阿拉伯国家有两个目标,第一个目标,是把以色列推到海里去,这个目标的设定并不合理,实际上不符合埃及、叙利亚、约旦的根本利益,各方并没有足够的决心执行这个计划,因此,吃瘪是很正常的。
第二个目标,是在不利情况下打一场漂亮的局部战争,以证明自己的实力,从而获得与以色列和谈的机会。对阿拉伯国家来说,这是一个非常现实也非常合理的目标,他们有非常大的决心去实现这个目标,所以,最后他们成功了。
对巴勒斯坦人而言,他们的目标就是独立建国,他们开始寄希望于阿拉伯兄弟,但是兄弟们极度不可靠,于是,他们下定决心靠自己。他们无所不用其极,搞恐怖,搞暗杀,终于逼迫以色列归还了大部分备战领土,获得了自身的生存空间。
不要随意用靠谱与不靠谱来形容一个国家,靠谱与不靠谱都是动态的,而历史一再证明,不断的战争是最快的让一个国家靠谱起来的办法。迄今为止,埃及军方都是这个国家最靠谱的政治力量。
而通过战争打出来的和平,逼出了双方的真实实力对比,才是真正稳定的和平。
止戈为武。
敢战方能言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