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和新疆、内蒙古有关。
上述二者在建国之初,离心力还是比较强的。但相比之下,桂省虽然有着众多的以壮族为代表的众多少数民族,但这些民族并不向上述两地的少数民族一样,对中央政府有着很强的离心力,相反以壮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在当时甚至没有一个统一的“壮族”自我认识。虽然进行民族识别之前的壮族和汉族确实有很大不同,有些汉化有些没汉化,然而你要说他们觉得自己都属于同一个民族——壮族,确实很难说得上。相反,他们用着各种不同概念的说法来表达他们自己的民族。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说壮族是人为建构的产物。
那么为什么要建构这一个民族和自治区呢?一部分是通过提升少数民族地位来牵制岭南地区的地方主义(彼时岭南地方主义严重,中央已予以敲打),另一部分则是通过提升桂省的地位,来稀释“自治区”和“省”之间的区别,以防止某些少数民族(你懂得)产生将自治区等同于苏联加盟共和国、自治共和国那种地位的想法。
见吴启讷《民族自治与中央集权——1950年代北京藉由行政区划将民族区域自治导向国家整合的过程》
不过以上所言,在当今仍然属于一种推测性的历史研究,除非有朝一日能够公开当时的相关档案,否则难以看清全貌。
别人不知道,我寝室一哥们,广西的,壮族,他的族谱记得清清楚楚,是光绪六年从浙江迁到广西的,就是汉族人,建国之后莫名其妙就被划到壮族去了。
广西剿匪、民族识别、建自治区要统一起来看。
目的包括:
1 把桂系夯家铲,桂系几十年经营威胁太大,不除干净就是另一群回马,广西匪患就是小诸葛留下的大烂坑。
2 给广西最边缘的这群老少边穷人民提升政治地位,使其成为政治上的积极活跃力量,完全填补省政空白,巩固党在广西这个岭南顽区的政治基础。
3 使两广难成事,民国的时候两广抱团麻烦不断。两广稳定,有益于处理对西方的关系,避免彻底封锁。
4 这不是党对民族主义的治理,而是收拾老蒋想搞而搞不定的一堆烂摊子。哪个自治区不是这样?
从想要划江而治的新斯巴达到今日的刘三姐亚热带风情主题公园————没有广西的这个过程,新中国就是一只得了脚气的瘸鸡。
至于把髮国美国毛子挤出越老柬、改革开放、南海维权、收回港澳、质优价廉的香蕉蔗糖橘子大料蚕丝被国民神车以及珠三角的流水线……统统不好讲的。
小小的台湾被捏况且要痛,大大的广西如果不清干净是要命的,桂是不逊于蒋的狠辣存在。热心关注是好事,但不宜拿今日的尺子去比划70年前的情形。
党是几十年残酷斗争中锻炼出来的强大力量,它的一丝一毫的政治成果都是多少人连抛带洒挣来的,会为了照搬一个模式大搞让权笼络这种事??如果真是这样拉垮,那连抗战都捱不到。
把中央红军长征到进北京的这条路线画一遍,看看历史上有哪些政治力量能把这三大民族走廊和长城边疆带走全?这样的阅历,会潦草地在民族议题上糟践自己的奋斗成果?
49年2月米高扬来西柏坡的时候,已经明确建议我们不要搞自决了,甚至要求尽快进军新疆,且不要在新疆搞自治,苏联自己都承认它那套只是过渡,长期搞吃不消,主席当时听了米高扬的建议也踏实了…所以,我们当时所确定的一套制度,绝不是分权让利学苏联那么简单的(斯大林不想教苏联那套,主席也不想学)。它是党在那个情境之下力挽狂澜、收拾旧山河、巩固革命成果的一个手段,把一大堆双半社会遗留的问题解决了。
简要回答:
因为新中国将“土人”这个自我认同模糊的群体,从广西汉人当中识别并分离了出来。
这个群体人口多达六百万,而当时广西全省人口不到两千万,广西的民族结构一举改变。
以下详述:
1.建国前
古代的羁縻土司、改土归流那些东西就不说了,就从民国桂系军阀说起。
无论旧桂系还是新桂系,秉承的都是广西地方主义,试图打造“广西人”的省籍认同。
而民族/族群身份则被视为次要问题,省政府直接将汉化程度较高的熟僮视为汉人。
包括旧桂系领袖陆荣廷,出身熟僮,其自我认同也是汉人。
至于生僮、苗、傜等少数民族,则被新桂系视为拖广西后腿的待开化“特种部族”。
在1946年的广西统计年报中,广西僮人人口为235447人,这显然指的仅仅是生僮。
2.民族识别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派遣中央民族访问团在各地进行民族识别工作,而广西分团的团长正是著名民族学家费孝通。
1951年,费孝通在出访广西后撰写《关于广西僮族历史的初步推考》:
广西有一种人自称为土人,或本地人,分布很广,除了东南角靠近广东的十多县外,没有一个县没有土人。从桂林到南宁的铁路以西,土人在乡村中占主要地位,百色专区境内,土人人口占人口总数百分之八十左右。以广西全省说约有六百万土人,占全省人口三分之一。
说土话的土人中有部分承认是僮人,如桂北地区,特别是边地,龙胜、三江一带和苗、傜、侗杂居同被视为少数民族的地区。
在土人占多数,社会地位较高,又有苗傜等人杂居地区,土人不承认自己和苗、傜同属少数民族,而认为是“说僮语的汉人”。
广西的土人用他们的土话自称“布越伊”(puyuei)或“布伊”(pu—yi)。“布”在僮语中是‘人’的意思,布越伊即越伊人。他们又有若干支系。
这些自称‘布越伊’的人虽则有一部分自称是汉人,但是和外面去的汉人是承认有区别的;外面去的汉人称作客人或客家。因之,事实上我们可以认为布越伊是一个民族集团,至于最好用什么名称,还是问题。因为他们所说的话,一般常称作僮话,所以我们在此姑称为僮族。
之后又对僮语进行调查研究,确定这并不是汉语方言,而是和泰语相近的另一种语言。
至此“僮族是一个民族”成为定论,六百多万僮人从广西汉人当中识别分离出来。
3.民族区域自治
从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来看,广西僮族人口为650万。
(前面提到了,1946年桂系军阀认为僮人只有二十多万。)
多达六百余万的僮族人口,一举改变了广西全省的民族结构。
1952年,桂西成立了“桂西僮族自治区”。
1954年宪法将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个等级,因此桂西僮族自治区改为桂西僮族自治州。
之后关于广西的行政区划,出现两种方案。
一是“分”的方案,从此桂东桂西分为广西(桂东)省和桂西僮族自治区。
二是“合”的方案,在整个广西省基础上建立僮族自治区。
大家都知道,最后当然是选择了“合”的方案,1958年广西省改为广西僮族自治区。
1965年,国务院批准“僮族”改称“壮族”,自治区也改名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并使用至今。
4.私货
个人猜想,壮族的识别反映了这样的问题:
旧中国的“汉人”和新中国的“汉族”,在定义上其实有微妙差异。
在旧中国的广西僮人眼中,“汉人”很可能并不是文化概念,而是政治概念。
他们眼中的“汉人”指的不是“说汉语的人”,而是“官方统治下的编户齐民”。
因此才会出现这种情况:僮人知道自身和真正的汉人不一样,在汉人面前自我认同为僮人或者土人,在苗、傜人面前自我认同为说僮语的汉人。
如果这种想法成立,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白崇禧也自认“信回教的汉人”。
最后介绍两本讲这个问题的专著:
1.《从桂省到壮乡:现代国家构建中的壮族研究》(卢露,2016)
该书作者卢露本人是广西壮族,师从北大教授、民族学家马戎。
系统地讲了壮族的识别、构建、身份认同等问题,也是本回答主要参考资料。
2.Creating the Zhuang : Ethnic Politics in China(Katherine Palmer Kaup,2000)
译名《创造壮族:中国的族群政治》,属于海外中国研究,作者汉名白荷婷。
我就不多说什么了,本书已被广西封杀禁止出版。
简简单单,就是出于zz考量。
不要跟我说是什么少数民族多啊什么什么的,云南贵州少数民族难道不多?不要扯壮族是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什么什么的,那竟然这么多壮族为什么历史上南方少数民族叛乱史书上写的大多都是“苗乱”,“瑶乱”,“而不是“壮乱”?
更滑稽的是当初连李宗仁这个桂系领头人都不知道广西竟然有壮族。
如果有也是僮族,也不会有这么多人,现在这么多壮族很多都是为了加分改的或者是当初有些人为了升省级自治区而人为划分的。像我老家就有一个乡全体变为瑶族的故事。
当初我问我爷爷:
“公,做咩我地嘿瑶族嘞?我滴个祖宗嘿瑶族某”
“某啊,宾个港嘿那些瑶佬?”
“那做咩我滴身份证上都嘿瑶族嘞?”
公露出了微笑,没说什么。
我不肯罢休继续追问:
“那我滴祖宗在边嘞”
“喔滴公太从福建迁来果?”
“从福建迁来?林从边嘞识果?”
“族谱上港果。”
“做咩我滴都成瑶族了?”
“政府伐果”
“我滴族谱回边嘞咯?”
“在内叔公啊边。”
后来没要到族谱,因为叔公家离我们家很远。
(语音就不翻译了,爷爷毕竟是老一辈人,有歧视意味的话请多多包涵,还有就是我只是拟音,不过没有把字音把控好,但是讲白话的人应该能看懂)
那么既然不是民族因素,为什么要划出自治区出来?
当然是……zz
(盗张图)
两广历史上文化相近,渊源颇深,同属岭南文化,从西瓯南越,岭南王国,南越国,南汉国,到广南西路,广南东路等等,两广总督府最初的设立就在广西梧州后搬迁至广州,粤最开始也不单指广东也指广西,泛指岭南,以前广西叫粤西,广东叫粤东,而且连接两地的符号粤语并不只是指“广东话”,也指广西的白话,就是广西白话和广东白话统称叫粤语,现在网络上非要有些人说粤语是广东的我就呵呵了,这一连串的历史都可以看出两广的文化一脉相承,不过为啥把广西分为自治区,让壮府掌权?其实这跟中国很多省份的地理划分很相似,把原本能让一个省份如虎添翼的的重要区域划给另一个省,防止其分裂,而两广因为珠江的连接想要人为造成地理割裂是很蓝的,同时两广远离政治中心,清末时期的新潮流新思想几乎都是先从广东开始的,再沿着珠江传播到广西,两广首先形成一个阵地,比如当初横扫半个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北伐战争等等。还有就是岭南文化中,宗族观念是很强的,大家都比较重视宗族重视传承,以前很多广西人都搬去广东住,也有广东人来广西住,两省之间有很强的宗族联系。你说这样一个有钱有兵的两广地区怎么能不让政治中心在北方的统治阶层害怕?所以就要安排一下,让他们从文化上产生割裂。让一个少数民族政府掌权,设立自治区,这不就割裂两地的文化了吗?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说两广了,谈到广西别人就会下意识的想到壮族和唱山歌,其实作为在广西生活十年的人根在广西的人在生活中知道唱山歌的真没多少,也没觉得壮族和其他汉族人有啥区别。
还有很多原因,比如在民国时期,粤系和桂系军阀在很多大事上就互相帮助,唇亡齿寒,防止被蒋介石消灭,也警示了解放后的领导,不能让两广地区政治力量太大。比如说民国时期的“两广事变”
两广事变: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以来,两广军阀势力一直凭借胡汉民的威望,割据一方,与南京国民政府对峙。1936年5月12日,胡汉民病逝,蒋介石欲趁机解决两广问题,遂委派王宠惠借赴粤为胡吊丧之机,要求陈济棠把广东的军政两权交还中央。陈济棠不肯接受,决定先发制人,便联合李宗仁、白崇禧以抗日名义举兵反蒋。同时表明了蒋介石已把先收拾广西,稳住广东的战略方针,改为先解决广东,再吃掉广西,以实现各个击破,彻底解决两广问题。白崇禧见陈济棠抗日反蒋意志坚决,势在必行,而两广原属一体,广东一旦发动,广西方面不论愿与不愿,也必被拖下水。
另一方面,白崇禧认为蒋介石军队的主力正集中在黄河流域,急于解决西北剿共问题,又要防范山东的韩复榘、山西的阎锡山、陕西的张学良和杨虎城发生异动,加上华北日本侵华局势吃紧,蒋介石决无余力可以南犯;两广联合打出抗日旗帜,进可以争取全国舆论同情,扩大西南声势,退可以使蒋投鼠忌器,向西南让步。
后来陈济棠失去了“南天王”的宝座,结束了他对广东的统治。陈济棠出走香港,两广联盟解体,西南变局的重心移至广西。李宗仁派靠广西约十余万兵力,处内线作战之势,内部比广东团结,蒋介石一时无隙可乘,局面尚可维持。广东已失,唇亡齿寒,广西已成孤立势态。
唐德刚(历史学家):两广事变之和平解决———尤其是兵不血刃,便使当时叛逆性最强、实力最大而位居国内半独立的诸省之首的粤桂湘三省俯首听命,这使得蒋委员长当时声望之提高,也真是如日中天了……这客观情势,显然也使他对“安内而后攘外”政策的正确性,益发坚信不疑,务必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两广事变如不胜利和平解决,蒋是不能到西安去的。
所以两广事变,广东粤系的陈济棠被分化,广西桂系孤立无援,只能够与将介石达成协议,两广事变就此结束。这样的两广你不怕?蒋介石都知道分化两广逐个击破,更何况建国的后的伟人了。
还有比如当初解放后桂系军阀领袖的白跑台去了,李出国了,国民党一直想着以两广为阵地反攻大陆,因为广西是边境省份,很多国民党旧部跑到边境地区或者山里纠结一些群众变成土匪打算反攻大陆,西南大剿匪1950-1953,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于1958年。建国初期广西广东算是国民党残部留下力量最多的地方之一,所以分割两广联系,肃清广西境内国民党残余显得格外重要。
有多重要?
看看:
1950年2月6日至10日,中央西南局召开第一次会议,会上邓小平总结了部队进入西南地区以来的情况,提出了今后的中心任务和工作方针。会议认为,剿匪已成为西南地区的中心任务,会议认为,剿匪已成为西南地区的中心任务,不剿灭土匪,一切无从着手;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是“剿匪生产”。
有些人总用现在的眼光去看过去的,以为以前的广西也和现在的广西一样天天——唱———山歌——嘞似的宁静祥和,其实刚刚建国那会广西省的叛乱非常多,比如:恭城叛乱
1949年10月12日,桂东区军政司令甘丽初致电钟祖培迅速组织民团,扼守龙虎关、定岗坳、黄茅岭等关口,阻止解放军由灌阳、湖南入境。11月中旬,广西绥靖公署派督导室主任吴立宾到恭城与他密商“反共”。24日,白崇禧又电话命他组织“恭城县自卫委员会”,他即依命组成,自任主任委员。白崇禧又从香港派特务梁赓潜回恭城与他联络,并发给20两黄金作暴动经费。他命旧部林绩勋等分头活动,召开秘密会议,1950年1月25日在恭城组织“恭城人民反共救国军”,任中将总指挥。会后,聚集3000多部众,发动反共暴动,围攻各乡政府和县城。4月28日在瑶山兵败被捕。1951年2月27日,广西省人民法院桂北分院认定1·25暴动共杀害共产党军政工作人员164名,人民财产损失约10亿元(旧人民币)。遂判钟祖培死刑,在桂林执行。
钟祖培:国民革命军中将军长,北伐先锋旅长。来自广西钟氏大家族,恭城县人,号植轩。1908年冬,考入广西陆军速成学校第1期步兵科,与李宗仁同学。1917年,参加讨袁护国军,1919年,在李宗仁营任连长,后历任营长、第3纵队司令,1926年,钟祖培任国民革命军第7军第8旅旅长,后升任中将副军长兼第3师师长,5月担任北伐先锋,多有战功。因扩编未获提升,愤然离职。1929年任新编第8军军长,因随部反蒋被撤。1931年出任第4集团军中将高参。1944年10月出任湘桂边区抗日总指挥。1950年1月组织叛乱,兵败被杀。
你以为就完了?
恭城平暴后,平乐、玉林、柳州等地发生规模更大的土匪暴乱。几百股土匪,聚集了9万多人马,声势浩大。李天佑派兵围剿,在3个月内,剿灭土匪4万,剩余的5万多人马溃散,有的逃进了深山和岩洞里。3个月后,美军入侵朝鲜的消息传到广西,土匪们以为美国佬又来帮助蒋介石了,匪乱发展到最高潮,全省102个县土匪蔓延到了97个县,500多名干部被杀,公粮2800多万斤、牲畜26万多头被抢。土匪如此猖獗,李天佑天天剿匪,忙了个不亦乐乎,但是,土匪还是多如牛毛,剿灭不尽。1950年11月10日,毛泽东亲自来电,限期广西省委要在1951年5月1日前完成肃清全省土匪的任务。随即,李天佑挥戈直指大瑶山匪帮。
1950年秋,李天佑亲自率领广西剿匪前线指挥部,奔向贵县、桂平、蒙山等地,组织14个团的正规部队和十多个县的地方武装和民兵,参加大瑶山会剿。千里封江封路给包围圈内的土匪敲响了丧钟,土匪曾组织了40多次突围,没一次得逞,被我军在封锁线附近歼灭了五六千人。
1951年1月8日,李天佑命令部队向土匪发起总攻,部队冒雨奔袭,但只在几个村子歼灭土匪400多名,多数部队扑空。2月2日,广西剿匪部队集中13个营的兵力,进入大小瑶山,逐山、逐村、逐洞围追堵截,剿灭土匪。经广大军民50天英勇顽强奋战,大、小瑶山及其周围的土匪全部被歼,主要匪首无一漏网。杨创奇、余铸、甘竞生、林秀山等主要匪首被活捉,林秀山在公审后被枪决,韩蒙轩被击毙,共歼灭土匪3.8万人,使大瑶山人民获得彻底解放。与此同时,还消灭了六万大山、十万大山等重点地区的全部土匪。
说到反抗就不得不说新桂系的民团,因为广西基层组织民团的阻扰,让我d解放战争一度受挫。从某种程度上说,当时广西内部的百姓对新桂系的统治评价在当时还是可以的,因为有对比,你看看其他省份那样子,所以会让本地生活的人产生一种区域自豪感,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幸福”来源于比较。
这也是催生了诸多的反叛势力的原因之一。
总而言之,对于民团这一广西现代史上的历史现象,应该全面、客观地看待。新桂系藉民团来扩充实力,把持广西地盘,维护统治,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国民党地方实力派,与蒋介石保持抗衡对峙的态势。广西作为新桂系的家乡,从乡土观念来说,还是希望辖区社会安定,生产生活呈现进步,民众有文化教养,安居乐业,新桂系赋予民团许多安境保民、实业生产、辅助文化教育等等职能,并作为训练要点来培训,在广大乡村城镇实施,起到一定的效果。更主要的,民团加强广西民众的国家民族意识,培植浓厚的抗战情结,掌握杀敌御侮的技能,使得广西对抗日战争有巨大贡献。但由于新桂系刻意扶持民团作为防共、反共和镇压革命的武装力量,阻碍广西革命的发展,这是在剖析广西民团不能忽视的地方。但无论如何说,处于特定的特殊历史时代,新桂系经营的民团还是有进步意义的。
正是广西的不老实,不听话,只能重新洗牌,创建少数民族自治区。不是有一句笑话吗,在1949年的时候加入国民党。而广西人民做错的最大一件事就是反抗了不该反抗的。
是新桂系让****改变了自己,慢慢地有了自己说话的余地,不过也是新桂系让****妄图反抗历史的潮流。反抗历史潮流的人必定会失败,并会为失败付出代价。
吾不言,亦不知。
成也桂系,败也桂系。
种种zz考量让广西从汉地十八省之一变成了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让对tg比较听话的壮府来掌权,同时割裂两广文化联系,肃清反动势力。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对于广西的命名,是成立广西壮族自治区,还是使用民国的旧称“广西省”,这个问题在广西各界讨论非常热烈。以新桂系三巨头之一的黄绍竑为代表的一方,坚决主张沿用旧称“广西省”;而在广西文化界以黄现璠为代表的一方,则主张使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命名,认为这样比较符合广西的历史。虽然黄绍竑与黄现璠过去关系不错,但在这个问题上,两人各持己见,吵到几乎翻脸。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黄现璠始把多年研究的成果,拿出来发表,以正视听”
我笑了……
黄绍竑(1895年~1966年)字季宽。陆军中将加上将衔,广西容县人。辛亥革命时参加广西学生军北伐敢死队。1916年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步兵科毕业。曾任桂军模范营排长、讨陆(荣廷)西路军总指挥、国民革命军第七军国民党代表。1927年后历任广西省政府主席兼留桂军军长、国民政府内政部长、浙江省主席、湖北省主席。抗日战争期间,历任军事委员会作战部长、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1947年任国民政府监察院副院长、立法委员。1949年作为国民政府和平谈判代表团成员赴北平参加国共谈判。谈判破裂后去香港,发表声明脱离国民党,旋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任政务院政务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民革中央常委等职。[3]
黄绍竑是老练的政治老手了,既然不听他的,去听一个搞学术的?政治是政治,学术是学术,这种有关乎省份发展前途的难道不是该听政治家的?
不过看似是不听黄绍竑的,其实更深层次的原因大家都知道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
(我是分割线)
——————————————
有人说我不知道现在的“僮族”叫“壮族”,其实我知道现在是该叫做“壮”,或者说只是出于某种需要必须要把分出来这么多人的民族,所以我才写应该叫作‘僮’族。前面说了zz区就是政治下的产物,而正是因为zz,让广西的壮族一跃成为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比经常听到的蒙古族,维吾尔族人口还多。
之前的回答我也没有过多的去了解,单纯的从广东广西来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成立原因,然后为了回答才去翻了翻文献才发现好像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下面答案都是些史实,所以几乎都是我粘贴文献资料来的,重点我会用粗体字标记)
我发现仿佛根本原因还是zz……
先从“壮”族的起源讲起:
有关僮族的起源,各种文献记载搜到的都模模糊糊,其实并不多,更多的都是记载了瑶族和苗族等两大传统南方少数民族。
我碰巧看到了一篇合适的:
说到僮族的起源,我们就先要知道“獠人”,
“獠人是古代中国南方的蛮人,獠人来源复杂是当今南方各民族的先民[1]。僚人是汉朝和唐朝间生活在华南地区的民族群体之一。
僚人称谓最开始出现是在南北朝时期的桂云贵川等地区,后来伴随着秦汉王朝的镇压迫使扩展到贵州、四川重庆、云南等地的僚人迁回岭南。
僚人在元末明初主要生存在岭南等地。《通考舆地考》说:“自岭而南,当唐虞三代蛮夷之国。”因此,人们通常将古代西南的部落。
秦汉至西晋永嘉年间,中原战乱,引发持续三个多世纪的中原汉人移民潮。与此同时,珠江流域的部落的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汉后始称俚僚。
唐后期“俚”续渐消失。而取而代之的是“獠”。史籍常将俚僚并称。《魏书》称为古南蛮的别种。在岭南地区,僚常和俚并称。在云南、贵州一带,古代僚人又称南蛮。[3]汉武帝开西南夷时,在夜郎境内的民族大部分为“夷僚”。汉初在夜郎地区设置的牂牁郡17县,都有僚人分布。东晋时,居住在今广西和贵州境内的僚人部分北上进入四川,分布“自汉中以达于邛笮”的广大区域内。
唐初西南的僚人产生了分化和聚合,出现了西原蛮、黄峒蛮等称谓。贵州境内出现了葛僚、仡僚等名称。四川东部的南平僚,住干栏,女多男少,妇人任役,男子左衽露发赤脚。此外,还有飞头僚、乌武僚等。广东部份僚人发展演变成黎人,(有可能是黎族的祖先之一)部份僚人渐与瑶人相混结合称为瑶僚、蛮僚、瑶僮。因土地的争夺,僚人与汉人进行了长期的战争,粤西僚人他们曾多次举行反抗唐朝封建统治的起义最终都被镇压。《旧唐书》武德四年,置南扶州及五县.以 獠反寄泷州.贞观元年废,以所管县并属泷州.二年,獠平,复置南扶州,自泷州还其故县。贞观五年,盎来朝,太宗宴赐甚厚。俄而罗窦诸洞僚叛,诏令盎率部落二万为诸军先锋。时有贼数万屯据险要,不可攻逼。盎持弩语左右曰:“尽吾此箭,可知胜负。”连发七矢,而中七人,贼退走,因纵兵乘之,斩首千余级《资治通鉴》贞观十四年三月,窦州道行军总管党仁弘击罗窦反獠,破之,俘七千馀口。《新唐书.高宗传》说:永徽二年十一月,窦州、义州蛮寇边,桂州都督刘伯英败之。这次大战,粤西地区的僚人错误地放弃信宜山区险要地带,转战桂林边境,结果损失惨重,大战加上战后大屠杀,罗窦洞僚人逃亡他方,有的逃进深山与瑶人杂居,窦州史上,被称罗窦诸洞僚的僚人渐渐消失。
直到五代、宋、元、眀几朝,粤西残存的僚人与南下的瑶人杂居,僚人名字发生了变化,史书上称作瑶僮, 作为俚僚与瑶人融合的瑶僮人。明朝统治者对少数民族以镇压为主,激起各民族的强烈反抗。正统十一年(1446)广西瑶民攻陷化州,执知州茅自得,杀千户汪义。正统十三年(1448)六月,都指挥佥事陈德、布政使吴扬率兵俘杀信宜瑶人。年末,瑶民赵音旺率众进攻泷水、电白等处,攻陷神电卫城,自称“天贤将军”。成化二年(1466),起义瑶民十余部屯驻高州境内,屡受官军镇压,信宜西垌瑶民攻至高州、雷州,与官兵激战,双方死伤惨重。高州知府孔镛通过招抚,瓦解部分起义队伍。
嘉靖末年,罗旁地区(东界新兴、南连阳春、西抵玉林、北连西江,万山联络)瑶民聚众起义。万历四年(1576年),两广总督凌云翼调集官兵20万人分10哨征讨罗旁谣人,是年十一月出师。高州参将陈璘率一哨从信宜进军怀乡,怀乡地区瑶民首领肉翼大王率瑶民抵抗。瑶民利用山地作战之长,攻陈璘所短,取得很大战果;瑶民运用"官有万兵,我有万山,兵来我去,兵去我还"的战术与陈璘周旋。后陈璘设计四面埋伏,佯作退兵,引诱肉翼大王尾追陈兵。肉翼大王误中陈璘之计血溅虎跳,瑶人大部分被残杀。接着,陈璘连续荡平90多个瑶寨。
<<明史—陈璘传:总督凌云翼将大征罗旁,先下令雕剿。璘所破凡九十巢。已,分十道大征。璘从信宜入,会诸军,覆灭之,以其地置罗定州及东安、西宁二县。>>罗旁战争:克巢五百六十,俘斩招降四万二千八百余人,邻境瑶僮皆惧。<<明史.凌云翼传>>
罗旁战争后,瑶僮逃往广西,改称为僮。僚的族称在文献上消失,融合发展为今天西南的一些民族。部分瑶僮退居粤北连南地区,发展成广东瑶族。
(这一段几乎可以看出,僮人和瑶族的联系非常密切)
接下来关于文献对于罗旁战争的定义:
罗旁战事是明朝中期的少数民族起义战事之一。罗旁的瑶族人民为反抗压迫和反对民族歧视,在两广地区进行了近百年的武装斗争。从成化年间到万历年间,罗旁的动乱平而又起、断续不息。嘉靖年间,罗旁战事全面爆发,明朝军队以驱赶围困的战法征剿,瑶民游击作战,万历初年瑶民被明军镇压。战后明政府设立罗定直隶州,教化瑶民,瑶汉矛盾基本化解,两广地区长治久安。[1][2]
基本上还是以瑶族为主体的定义。
还有一点“僮”字本来古意是什么?为什么要改成“壮”,其实搜一搜可以知道是“奴仆,受奴役的未成年人”
还有就是
元朝在广西推行“撞兵”屯田政策的一个结果,是“撞”成为元朝官方认定的合法屯田身份。除了官府在广西招募“撞兵”进行屯田,到元后期,广西庆、柳、平、贺边山地区的居民也招募僮人佃耕以防瑶。除了官府在广西招募“撞兵”进行屯田,到元后期,广西庆、柳、平、贺边山地区的居民也招募僮人佃耕以防瑶。
(先更到这)
——————————————
(我是分割线)
——————————————
昨天我讲到了关于“僮人”的起源,然后我今天继续去翻了翻文献,还是倾向于不把“僮人”定义为一个民族,而应该是一种由当时官方定义出来的有关生产身份的标签。所以简单的把“僮人”,“狼”等都划归“壮族”成立zzq还是有很大问题的,颇有zz意味。
接下来整理(粘贴)了一部分文献(重点还是用粗体表示)
————
在明代的官方记载中,广西是一个动乱频发的地区,官府将大量不受约束的人口称为瑶僮,
并常常把地方发生的动乱称为“瑶乱”或“僮乱“。明代文献中大量出现的瑶、僮、狼等不同身份标签,其背后存在着非常复杂的族群互动。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这些族群标签所指代人群的认知与现代往往是不一样的因此应该回到明清的史料中了解当时对瑶、僮的认识。科大卫的研究表明,瑶的这一称谓,是和赋役登记系统联系在一起的。进入王朝赋役系统的人,官府将其称为“民”,而那些居住在山区、不需要承担赋役的,则称其为瑶。除了民与瑶之外,明中叶桂东北还有被称为僮和“狼”的人群在活动,以是否承担赋役为标志的民瑶二分法并不能解释民、瑶、僮、“狼”等不同身份标签的复杂联系。
以明代文献中出现的僮为例,当时的僮,与其说是有一致身份认同的族群,不如说是国家定义出来的一种身份。明代关于僮的记载增加以及分布地域范围的扩大,与地方上的招主阶层采用的招僮耕守的政策有密切关系。所谓招主(又称山主、田主),指的是两广地区那些拥有国家赋役体制内身份(如担任里排、胥吏),或者占有相当数量的土地、具备一定财力的里甲户,他们有能力通过“招”的形式,控制一群在国家赋役体系之外的“化外之徒”(往往冠以僮或瑶的身份标签)进行佃种。塚田诚之最早注意到了这种主佃关系的独特性,并以此提出了“明清壮族佃农化“理论。然而,“壮族佃农化”理论所注重的,是地主与僮人之间的经济关系,但这其实不仅仅是一种经济,上的租佃关系,而且是一种人身控制关系。麦思杰、唐晓涛、胡小安等学者的研究,进一步探讨了明清桂东地区的民、瑶、僮、“狼”等不同人群间互动关系,也注意到围绕田地控制而产生的冲突。
在明代,僮往往与招募、佃种等说法联系在一起,而瑶则往往被指为两广“地区广泛分布的土著居民。明洪武年间桂林府学教授陈琏所编《桂林郡志》对僮所下的定义,很能体现这一观点。
明代有很多又献都会把僮和招募联系起来。《万历会计录》载景泰元年广西总兵官武毅题请户部奏准,称“该省地方被官军剿戮遗下田亩,行令当地土民召人佃种.其召到流獐人等佃,令田主钤束,但纠合出劫者连坐。这是明代最早的官方下令招募僮人来耕种的记载。这表明景泰元年官府是鼓励地方土民来承接“被官军剿戮遗下田亩的。这一政策的重点在于官府鼓励建立一个由田主管束佃户的人身控制关系。所以,那些在地方上有强大实力、在官府登记了田土、拥有官方认可的赋役身份的人,就成为了田主(亦即招主);而力量弱小的,替人佃耕的,就成为了僮,接受田主的“钤束”。
景泰以后,这一控制模式在广西继续推行。弘治年间,担任柳州通判的桑悦就提到“先是融县郭门之外”。豺虎纵横.公(欧盘)先后殲十二源猺及思管乡獐贼几尽,招其余党复业,今皆听命里胥,唯唯执役,全邑奠枕抚安”。那些被欧盘所剿杀的瑶僮,在战后被重新招回复业,但是他们的身份关系发生了改变,必须得听命于里胥,还要“执役”,接受里排、胥吏这类招主阶层的控制。可见,所谓的瑶、僮与民的分界线,并不是因为三者间截然有别的族群性,而在于他们在“招主-佃丁”结构中的位置。居住在山区、被官府视为需要防备的人群,就被称为瑶。在官府的赋役登记中有身份的民,他们占据了大量田地,并且可以招募佃户进行耕作,官府承认这些民对佃户的控制,所以这些民被称为招主或田主。被民所招募的佃户,则被称为僮,接受招主的“钤束”。民、僮、瑶之间并没有泾渭分明的界线,登记成为里甲户的瑶就变成了民,被招募为佃丁的瑶也就成为僮。
在分析古田、阳朔及永福的动乱起源时,认为古田是因为招僮代耕而起,而阳朔、永福则是招瑶为佃而起,但在提到阳朔、永福的动乱时,却仍然称是僮人的动乱,也就是说,招佃之后的瑶,即被称之为僮。关键是郭应聘提到的“豪猾之徒“(即招主),他们是地方的真正控制者。地方上的动乱问题,根本原因就在于招主与瑶僮之间的矛盾。明代桂林府临桂县、义宁县的西部地区,位于天平山东麓、洛清江西岸,相当于于今天的桂林市临桂区两江镇、茶洞乡及五通镇的范围.这地区在宋元时期是“遥团‘‘广布的地区,在明代则成为遍布“撞寨”的地区.明代中前期这一-地区的主要人群从瑶到僮的变化,正可以反映出“招主一佃丁”社会结构的建立与失控的历史过程。
到了明代中叶,“招主一佃丁”结构有了新的变化.文献记载往往都将其描述成为这样一个过程:瑶人“作乱”→招僮防瑶-→僮人定居→僮人繁衍->僮人作乱。僮人“作乱”的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原因,是招主与被招的僮人之间的矛盾。当僮人在地方上逐渐壮大之后,招主与僮人之间的矛盾就越来越激烈,僮人不甘心被招主所控制,招主亦不甘心放任僮人自立,地方上往往就宣称是僮人“作乱”了。
与此同时,明中叶桂林地区“狼兵”更戍的常态化,使得当地的招主阶层开始争取“狼兵”的介入,对付不服管束的僮人,桂东大量兵堡的设立,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产生的。麦思杰指出,万历元年,在府江流域新设的昭平县中,民户往往指的是分得了土地的土司与“狼兵”,他们控制了当地大量土地,而原本就耕种这些土地的僮人则需要请民户代纳赋税。万历中期以后,当地僮人开始要求独立开户,绕过民户直接向官府纳税,从而引发了大量田产纠纷。正是僮人尚未能够独立开户纳粮之前的明代中叶桂东北的“招主-佃丁”社会结构。
————
大概理清了一个比较简单的思路:僮人在明朝的作用是为了防瑶代耕,相当于是招主的佃丁,是一种生产身份的称谓,里面可能会有脱离山区的瑶族、弱小的土民、没钱的汉族等等含有复杂民族成分的族群。狼兵则是用来镇压僮的反抗,其中的民族成分也很难详细分清,但是很大程度上也是多民族混合的地方军事力量,而不应该单单指为壮族。
————
而有关狼兵的争论我也很迷惑,但是我绝对不会赞同刘介的观点。
学界对明代广西狼兵的族属争论:
提到“狼兵”,则首先要从“狼”说起.而学界对于“狼”的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两派,其中一派认为。“狼,壮之支派”,[1]“狼‘即”狼人’就是今天广西“的壮族.“[2]这一派以刘介先生为首,另一派则以王双怀、方骏[8]等学者为核心,他们则认为“狼人”与壮族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民族。除此两种观点之外,邓小飞还将学界对于“狼”的研究总结为“族称说”、“族落群体说”、“官称说”,并逐条加以驳斥,但没有进一步提出自己的观点[4]。截至目前,学界对于“狼人”、“狼兵”族属、来源、活动的时间和地域范围的争论仍没有达成统一的意见。(2016年的文献)
看看刘介是谁:
一个主张民族同化的学者。
——————
我高中班级壮族二十多人,客家人(汉族)十多人,瑶族几个人,高中好基友“壮族”,会讲“壮话”。
(先到这,有空再更)
——————
(我是分割线)
——————
这几天很忙,没什么空来更新,然后今天划水的时候突发奇想就去搜了搜壮族和汉族的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有关壮汉的基因对比的文章实在太少了,都是其他一些少数民族间的基因差异对比,不过我在仅有的一些文章中发现了一些很有趣的东西。
我先说好,我在生物学方面不是什么专业人士,我不是知识的生产者,我只是大佬的搬运工,只能大概说一下。
先看第一篇:《广西汉族人群与壮族人群中耳聋易感基因基因型频率的对比_阮滨.》
“所检测的汉族人群和壮族人群在所检测的基因座的基因型分布频率并无显著性差异,由此可判断广西钦州市内汉族人群和壮族人群在所测基因座的等位基因频率并无明显性差异,民族间融合程度较高。”
当然,他写的很严谨,所检测人群、地点和基因座的位置都定了,但是还是检测了个寂寞,想要对比,结果啥也没对比出来,最后一句民族融合程度很高我看的都……
再看第二篇:这篇实在是写的太难理解了,专有名词太多,我一个门外汉看不懂,所以就搜。
http://www.fyxzz.cn/CN/abstract/abstract23322.shtml (二维码自动识别)
常染色体Indel位点应用:我没看懂,就去搜了一些专有名词:
InDel 标记:InDel (insertion-deletion) 插入缺失标记,指的是两种亲本中在全基因组中的差异,相对另一个亲本而言,其中一个亲本的基因组中有一定数量的核苷酸插入或缺失。根据基因组中插入缺失位点,设计一些扩增这些插入缺失位点的PCR 引物,这就是InDel 标记。
遗传多态性是在同一群体中,某个基因座上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等位基因,且等位基因的频率大于0.01的现象。其形成机制是基因突变。评价遗传多态性的主要参数是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及表型频率。
在一个群体无限大,且又具备以下条件:随机交配、没有突变没有选择、没有遗传漂变的情况下,群体内一个位点上的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将代代保持不变,处于遗传平衡状态,这一平衡状态就称之为Hardy-Weinberg平衡。
等位基因频率是群体遗传学的术语,用来显示一个种群中基因的多样性,或者说是基因库的丰富程度。
就看这篇得结果:
“等位基因频率及其分布差异
47 个常染色体 InDel 位点在 5 个民族中的缺失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广东汉族 0.224~0.699、广西壮族0.182~0.744、广西瑶族 0.063~0.883、广西京族 0.071~ 0.845、广西仫佬族0.097~0.769。其中,rs139934789位点在广西瑶族、广西京族、广西仫佬族人群中的缺失等位基因频率极低,分别为0.063、0.071和0.097。经Bonferroni 校正,Hardy-Weinberg 平衡检验结果显示:47 个常染色体 InDel 位点在广东汉族和广西壮族中的等位基因频率符合Hardy-Weinberg 平衡分布;在广西瑶族、广西京族、广西仫佬族中,除了 rs139934789位点(P=0.000 0)外,其他 46 个常染色体 InDel 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符合 Hardy-Weinberg 平衡分布。经 Bonferroni 校正,等位基因频率比较结果显示:广东汉族和广西壮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广东汉族和广西瑶族、广西京族、广西仫佬族之间分别有10、3、1 个常染色体 InDel 位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群体间遗传差异分析结果显示,47 个常染色体InDel 位点在 5 个民族中的遗传差异有 1.12%来自不同民族之间,有98.88%来自不同个体之间。”
当然实验是有限制的,它有它的限定条件,比如说是哪些人群,哪个地点,哪个性状,哪个基因座等等限定条件,我们只能从限定条件下去得到一个结论。但是我们可以从很多限定条件下得出的小结论去进行一种推理从而得出自己的大结论。
从今天的文章得出:“壮族”和汉族的等位基因频率差异不显著,可以说汉族与“壮族”的等位基因频率差异要远远小于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间的差异。两篇文献中第一篇是广西壮族和广西汉族在耳聋易感基因型频率的对比中几乎没有区别,第二篇是广东汉族和广西壮族等少数民族在常染色体的遗传多态性上的对比中,广东汉族与广西壮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以现在调查壮族和汉族的遗传学差异几乎都不敢用广西本地汉族,而采用其他省的汉族。
这从某种程度上也证明了我先前的观点,如今的壮族就像是一个多民族的组成民族,有少部分瑶族、大多数汉族、去掉“壮族”里面的大量汉族之后占据大部分的岱侬族、和其他民族(苗)等。
(先更到这)
——————
我是分割线
——————
今天来修改了一些有争议的部分。
——————
——————
我是分割线
——————
今天来举一些例子,并且增添了一些文献资料
根据《粤西丛载》记载:“湖北獞,原自湖广靖州,由怀远流来,浸没古田境土,与南獞异,弘治年间,来本县,杀逐良猺,并有其土。”
南獞和北獞本质来说是不同的,所以粗略地把一群群人统一划分为壮实在是让人咂舌。
还有说白崇禧是回族人的,白崇禧自己都说自己是信回教的汉族人,难道还不信?
关于白崇禧的民族归属存在“回族”和“信仰回教的汉人”两种观点。在某些有关白崇禧的公开资料中介绍白崇禧民族为“回族” [9-10] ;在“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历史专书《白崇禧先生访问记录》中,白崇禧本人表述“但我们好多是汉人并非回族,只是信仰回教,怎能称为回民呢?” [11]
白崇禧是桂系中仅次于李宗仁人的人物,就回族而言,反对“回族”的划分,力主回民是信仰伊斯兰教的汉族,自称是“信仰‘回教’之汉人”。他曾质问甘肃回民代表郭南浦:“我们自身是信仰‘回教’之汉人,郭先生却一再要争取当回族,其意何在?
还有说按照语系划分的,很多广西人都会掌握多种方言,我大学同学客家人既会说白话又会说客家话,还有一个同学壮族的,他父母都是壮族,他奶奶是瑶族,她奶奶白话、壮话、瑶话都会讲。而他自己不会讲壮话讲的是西南官话的一种桂柳话。我有一个高中同学讲的是壮话,问他一些关于壮族的基本知识,有什么特别的节日,有什么特别的习俗什么的,一概不知。可能样本量有点少,不过看评论区的很多“壮族”人的发言大概就知道了,现在得“壮族”对自身民族的认同是十分的薄弱的,而与壮族zz区对比的新疆、西藏、宁夏、内蒙古所对应的少数民族,哪个历史上不是赫赫有名?他们对本民族的认同感与本民族的文化、语言、历史等完全可以称之为一个民族了。而南方少数民族人口比较多比较有名的理应是瑶、苗。
还有实际上同为百越之一的吴越、闽越、南越、瓯越、西瓯等等,可能就因为骆越位于越南地区而真正意义上成为了一个民族,本质上来说,曾经的吴越之地浙江、江苏等地,曾经的闽越之地福建,到南越西瓯之地的广东广西,骆越之地的越南,大部分越人实际上已经成为了汉人,所以你会发现处于当初百越之地的人讲话叽里咕噜的听不懂,而北方人中原地区的人讲话几乎都差不太多能听懂。为什么说汉族包容性强,因为人很多,自然而然就会同化掉少数人。
然鹅后面非要把几乎已经同化成功的多民族族群,甚至还要拉上很多本来就是汉或者瑶等其他民族,硬生生化分出来个“壮”,还是回到主题,是出于zz考量的。
所以说按照现在壮族内部的民族比例把zhuang族就叫做han也并不为过。回到开始,就不应该成立一个省级的zz区域,为什么要设立,前文已经讲过,因为当时广西的时代背景限制,历史的遗留因素导致,如果放到现在再来看,现在广西的小学生又红又专,广西人们一辈子的工资可以幸福地买套房子,可能就不会设立了吧,但是事已至此,当初的很多“研究人员”当年都把资料准备好了,普通人去查的也只是他们想让你看到的,只有从一些古文献里才能窥得一些真相。
看个西南大剿匪的故事(侵删》:
——《1950年1月25日,广西恭城镇土匪暴乱,李天佑派队伍平乱》
土匪们嗷嗷叫喊了一阵,突然静下来,一个骑白马的匪首从匪群队伍后面,一溜烟地跑到最前边。匪首拍着马在队伍前放马遛了两圈停住了,他扬起马鞭朝身边的喽哕点了点,那喽哕立即策马跑到护城河边喊话:“城上的共军听着,早早打开城门,放钟军长进来,饶你们小命。”话音还未落,我守城战士早耐不住劲,一枪把他撂翻在地。匪首立即拔枪朝天放了一枪,大声高喊:“反共救国军的弟兄们,冲进城去,活捉共党分子,夺回城楼,赶走北方佬!冲呀!“土匪疯狂的攻城开始了,我守城士兵拼命抵抗,一连击退土匪十几次冲锋,到底寡不敌众,恭城沦陷了。
果然不出所料,2月中旬,玉林土匪暴乱。以匪首罗活部为中心的全县暴乱,杀害我分散在乡下的工作人员,到3月中旬才被我军剿灭.然而土匪暴乱还在此起彼伏,参加暴乱的匪众达数千人。在此期间,平乐、柳州、宜山龙洲、宾阳等地区也相继发生大规模的土匪武装暴乱,反革命气焰十分嚣张.据统计.土匪有200多股,达9万人之多,其中较大暴乱40多起,武装土匪疯狂地攻打我区、乡政府,围攻县城,烧民房,抢公粮,强奸妇女,破坏交通,袭击我分散小部队,捕杀我政府工作人员和进步群众,威胁不明真相的人参加土匪。李天佑指挥部队坚决平暴,到1950年3月,共歼灭土匪4万多人,其余5万多溃散四方,逃入深山老林。
这种,就是很有代表性的康米神教神操作了
苏联老大哥玩的飞起
包括现在的二毛 大毛正在轰轰烈烈开片的问题,就是苏联老大哥神操作的后遗症
基本上吧,有时候感觉这些犹太人精神脑控还是有一套的,它们设计的很多东西直击人性最深处,影响几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