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很傲慢,并且透露着对历史缺乏的基本了解。
凭什么吞并缅甸?
如果印度网友在论坛上说印度各个历史阶段为什么没有吞并XZ?或者韩国网友在论坛上说为什么新罗/高丽/百济没有入主中原?怕是早被中国网友扒出来一顿臭骂,各种嘲讽,最后再丢一句:臭阿三or死棒子!
所以你自己都不喜欢的,请不要施加于人。
那么为什么没有吞并缅甸?
一 中原王朝一直到明清时期才真正的完全的有效的控制云贵地区,注意三个词:真正 完全 有效。也就是说,如果要征伐缅甸,就要以云贵为基地,至少明清以前,云贵本身就是其他势力,而明清以后,云贵地区彻底纳入帝国版图中,再去经略缅甸甚至中南半岛上的其他国家,中原王朝突然发现,人家并不弱,尤其以缅甸为例,缅甸在16世纪以后常年奋战在与西方殖民者尤其是英东印度公司的斗争第一线,积累了大量实战技巧与先进的武器装备,到了乾隆时期,清军与缅甸小试牛刀,损失惨重。
二大航海时代的缅甸真实实力到底如何?我们把视野放大到整个大航海时代,欧洲殖民者在16、17世纪在亚洲地区修建了一系列的殖民据点和武装贸易堡垒,彼时因为欧洲土木工程技术发达,设计出了棱堡这种坚固的没有死角的堡垒,亚洲帝国往往面对此类堡垒,显得办法不多,当然这其中也有被亚洲帝国攻陷的案例,但屈指可数:
第一座:沙廉围攻战(缅甸VS葡萄牙)
第二座:胡格利(莫卧儿VS葡萄牙)
第三座:热兰遮城(郑氏集团VS荷兰)
第四座:吉大港(莫卧儿VS葡萄牙)
第五座:雅克萨(清VS沙俄)
这五个成功的案例,缅甸称得上亚洲之光,第一个就是他!屈指可数的几个案例共同点很多:攻城方都是亚洲文明,防守方都是小规模殖民者,攻城方往往都出动数万大军,防守方往往不过千人,都是以亚洲惨胜结束,之后的莫卧儿,缅甸,台湾都沦为日后列强的殖民地,清朝也是半殖民地,所以,明清时期我们面对其他亚洲文明,没有任何技术上的优势,甚至在面对缅甸时,某些火器还处于劣势。
第三:我们是农耕文明+儒家意识形态的社会,这样双重属性下的中原文明并没有大规模扩张的基因,我们从黄河流域大片耕地起步,逐步推进到长城一线,是为了应对草原民族周期性的入侵,只有推进到长城一线才能保护黄河流域大片耕地,北方版图奠定OK,南方方向,我们大致沿今天京广铁路一线南下,我们是早发育文明,利用战国秦汉两晋时期我们相较南方原住民的技术优势,推进到两广,然后再往前拱了一拱拿下了有大量耕地的红河三角洲(今越南北部),再往南,下一个大规模农耕区位于湄公河三角洲,相较红河三角洲有上千公里,距离中原核心区域更是遥远,所以我们南部版图一直维持在今天越南北部,一直到五代十国越南脱离中原为止,并且由于长山山脉的阻隔,中原文明无法向中南半岛其他方向发展。而云贵地区,因为缺少耕地,又是崇山峻岭,中原王朝始终兴趣缺缺,再者,盘踞在云贵地区的哀牢国,南诏国,大理国,凭借崇山峻岭和原始丛林,能那么好惹?
第四:误区!很多人会有这样一个误区,我们中原帝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在古代几千万人口,随便出一百万或者大几十万军队,踏平你们周边蛮夷!在各个历史时期,我们中原王朝确实一直维持着世界上最庞大的军队(多则百万少则七八十万),但我们是农耕文明,不光我们的军队是要散布在帝国各个边境线各个角落各个关隘,我们的物资和财富也是散布在帝国各个角落,有这样疑问的小朋友可以思考一下,假设古代有一支部队,10万人,从一个地方出发走到另一个地方与敌人作战,一人一天消耗1斤粮食,部队要走一个月到达战场,作战要三个月,请问国家需要准备多少粮食?
简单算一下去程+回程+作战=5个月(150天)
一人一天一斤*10万*150天=1500万斤
1500万斤粮食不会自己走到前线,要人运到前线,用马 牛运?牛是要耕地的,马是要作战的,最经济实惠就是用人背,假设一个人挑100斤扁担,1500万除以100=15万民夫。
15万民夫要吃饭,而且走到前线也要时间,还有回程,所以古代负责后勤的大臣都知道,前线一斗米,后方要准备9到10斗米!这其中如果再算上各级的贪腐,一支10万人的部队很可能把数个省的民力全部榨干!而且我们是农耕社会,征发劳动力,时间久了,耕地怎么办?所以,你记住,中国古代不发动战争的皇帝才是好皇帝,好勇斗狠武德充沛的皇帝,没那么值得歌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