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随着中国一步步崛起,中国的文化建设逐渐成为了一个焦点,越来越多人也喊着我们也要文化输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国潮也成为了一个强劲的趋势,不少老牌大厂开始拥抱叫做国潮的大潮。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能代表民族的国潮产品、国潮设计,应该是和世界主流接轨的,而不是简单的仿一个现代生活中已无法使用的古代妆容,或者用古法、古制做一个无人问津的产品。
比如这两年越来越火的故宫文创产品、以及各种和故宫联名的服饰、小装饰、甚至家电……国内的几个老牌服装品牌李宁、太平鸟等也走上了国潮路线。虽然表面上这些产品都因为设计的新意而受到了关注,但究其本质,主要因为两点:
一是产品本身的设计、做工等“硬指标”拿得出手。
二是比较合理的运用了中国元素,而不是简单的贴图。
不走心的去贴上中国元素的设计,让我想起来了近几年春节前间某些奢侈品牌推出的生肖联名款产品:
这样的产品只会成为网友们吐槽的搞笑谈资。
看到这个问题的大部分人基本都看过一些日本动漫和美国大片。其实它不见得一定有日本或者美国很传统的元素,最重要的还是这些动漫和电影作为影视作品,它们的剧情与画面是达到了较高水准的。在这基础上,其实只要正常的展示出来一些日式、美式的生活场景和文化习俗,潜移默化中就能实现文化输出。
比如很多欧美的电影都会有圣诞节这一场景。但在这些电影里你又不太会看到驾着雪橇飞过来的圣诞老人,而是家人们聚在一起,吃一顿大餐、分享礼物,一片其乐融融的样子。所以随着这些电影,我们在00年代初期就已经开始以圣诞的借口做一些庆祝活动,即使面临期末考试的学生们,也去买几个高价带礼物包装的苹果给同学们,当然了,其中只有一个是你真正想送的。
如今我们会看到更多的以国外节日为借口的聚会,比如万圣节、感恩节……至于这节日是为了纪念或者庆祝什么,脸上画得花花绿绿的朋友们可能并不特别在意。而日料、JK制服等等都随着日本的影视与动漫来到了我们的生活中。
而提到中国对国外的文化输出,我觉得最厉害的就是在“文学鄙视链”底端的网络爽文。爽文可能大部分没什么深刻的内涵,但却让读者能带入自身,进而感到很爽。这么一说其实和好莱坞充满香车美女的大片是一样的道理。这些外国读者不一定理解气、丹田、金丹…这种概念,但看中国的网络修仙小说却能如痴如醉。
把这个逻辑具体到车来说,比如我们提到英国车,我们其实看不到这个车上有什么英国的传统元素,即便有,我们也不一定认识。
捷豹E type,可以说是汽车设计历史中,比例与型面上堪称教科书的一款代表车型。这款车上我们不会看诸如英国国旗这样的英国元素,它只是作为一款车上做到了设计上的几乎完美。无论我们讨论汽车设计历史、经典跑车还是英国车,都逃不开。它可以说就是英国车最闪耀的那张名片。
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崛起,也必将会出现一些可以称为中国车的代表,称为汽车界的国潮品牌、国潮车。
前段时间,我在一个汽车门户网站上看到了一个时装的新闻,讲的是胡社光与奔腾合作,时装与奔腾B70结合在一起,不仅在B70下线时举办过一场时装秀,而后更登上了《时尚芭莎》。
另外胡社光和奔腾还在纽约时装周举办过一场名为丝路·奔腾的大秀,那场秀的主角除了胡社光设计的时装之外,还有奔腾T77。
这不就是国潮这一概念在汽车圈的投影么?符合现代生活的服装+中国风格的元素与色彩,我想是很多人心中对于国潮的直接印象。
奔腾B70最早在我初中时代就出现了,当时也是颜值颇高的国产代表之一。而如今又是新的一代产品面世。
B70的整车比例做得比较运动,整车长超过4米8,高度在数据上看是1455mm,而在整车的比例上只有2个车轮多一点点,可以说作为一款国民家用轿车,已经控制在了很低的水平。这样的比例在视觉上会使得B70具有低趴、运动的观感。
B70采用了溜背设计,搭配低矮的比例,是非常标准的运动式姿态。整车的视觉重心靠后,搭配宽阔的后肩膀特征,好像肌肉紧绷起来,营造蓄势待发的感觉。
腰线比较平直,微微上扬;而下面的裙线则在前端比较平,到尾部后迅速上扬。这样的比例会使得尾部看上去更加轻盈。
到此,奔腾B70的整体设计有了一个非常好的比例、姿态,可以说B70作为一款车已经有了一个非常好的整体设计作为基础。而在细节上,奔腾B70也在多处加入了中国元素。
大灯非常犀利,巧妙的融合了冷兵器戈的传统设计元素,并很有辨识度。同时尾灯也呼应了头灯的设计主题。
格栅中加入了参数化设计的竖直电镀饰条,从上至下逐渐缩短。官方称之为数码雨滴格栅,的确有种雨滴从屋檐上一滴滴落下的感觉。
合理的设计并融入中国元素,这就是一款国潮汽车应有的样子。而以后,随着国家愈发强盛,这样的国潮设计也一定会越来越多,成为中国汽车设计的名片。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