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带这个问题去找体育老师。
不凑巧,只有她的妹妹忍不住在家。
忍不住问我,现在脑子里的画面是什么?
我不敢说,怕挨打。
但她鼓励我大胆地讲。
我一时大意,就顺嘴说出了脑子里的画面。
果不其然,忍不住不讲武德,她毫不手软地偷袭了我。
在余下的时间里,我一边敷着云南白药,一边听着忍不住瞎白话。
她说,假设我们在脑子里想象出的一幅画面是24位真彩色BMP,那么它的数据量大约是12000000Byte,如果把这些内容全部转成汉字,一共是六百万个汉字。
换而言之,我们脑子里随便想象出的一幅画面,都需要用六百万个汉字来记录。数据量惊人,没有可操作性。这就是我们满脑子画面,想写小说,却不知如何下笔的真正原由。
我问她,作家们是怎么把脑子里的画面,用文字记录出来的呢?
她说,作家们并不是把脑子里的画面,分毫不差的变成文字,而是先对画面内容进行剪裁取舍,然后再记录成文字。
我说,那就别磨叽了,赶快讲怎么进行画面内容的剪裁取舍。
剪裁取舍的第一波: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
因此,画面中一切与塑造人物不相干或不紧密的内容,都应舍弃掉。
剪裁取舍的第二波:通过故事情节叙述和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因此,画面中一切与反映社会生活不相干或不紧密的内容,都应舍弃掉。
剪裁取舍的第三波:事件发生的概率越大,信息量越小。事件发生的概率越小,信息量越大(香农的信息论)。人类是嗜好信息的生物,所以信息量越大,越能够吸引人。
因此,画面中一切大概率事件都应舍弃掉,仅保留小概率事件。
剪裁取舍的第四波:由心理学家伊扎德提出的“情绪四维理论”。
它告诉我们,人的情绪可划分为四个维度:确信度、激动度、快感度、紧张度。
并且在每个维度上都有两极。
人的情绪不是静止的,而是在每个维度的两极之间做运动。
在小说中,描写人物的情绪变化,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法门。
因此,在画面中尽量保留与“人物情绪变化”有紧密联系的内容。
忍不住说,通过以上四波操作,再下笔就会变得容易了。
我表示不以为然,这四波操作都是老生常谈,没啥干货。
她却嫣然含笑,让我把脑子里的画面,用文字写一遍。
我岂会中计?
但她娇嗔满面,不依不饶。
我一时大意,就顺手写出了脑子里的画面。
果不其然,忍不住不讲武德,她再次毫不手软地偷袭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