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四大审计经理,现百亿PE风控总监。
先说下结论:要获取充足证据来证实财务造假,很难。
对财务造假的核查手段,其实在审计准则当中有相当多的规定。
我在18年初,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来论述审计核查的技术:
在我看来,审计之术亦可参照之,号称"审道九剑"!
●「总决式」
有种种变化,用以体演总诀,共有一百零八种变化。
●「询问式」
询问一切可问之人员:客户上至高管下至门卫、竞争对手、行业研究员等等;
●「观察式」
观察一切可察之事件:车间生产过程、仓库堆放情况、沟通时眼神之闪烁神情之飘忽等等;
●「检查式」
检查一切可查之信息:会计凭证之签名、出入库单编号、合同公章合同章等等;
●「比较式」
比较一切可较之数据:公司与同行、本期与前期、BS与PL等等;
●「分析式」
分析一切可析之部分:比率、账龄、合理性等等;
●「盘点式」
盘点一切可点之物资:货币资金、存货、固定资产等等;
●「函证式」
函证一切可证之方面:客户、供应商、金融机构等等;
●「重复式」
重复一切可复之流程:折旧计算、内控审阅流程、信息系统等等;
也曾在《我背过的一口锅》中详细表述了我发现的某IPO公司的造假之处:
居然有连号!被审计单位跟A采购时A的发货单与跟B采购时B的发货单样式是一样的,而且是连号的!那本凭证中,类似的连续情大概有三四处。
一言以蔽之,财务造假核查的关键在于:细节。
手段、方法,都是审计准则上提到的那一些。
多查、多看、多想、较真,有助于你发现更多造假之处。
实践当中,被审计单位的造假,会更隐蔽,会更高明。
你不一定能获取到充足的证据的。
更多的是对某些异常科目的持续质疑。
有一个金融财务交流群,欢迎一起聊聊:
我跟大家举两家上市公司的例子:
一、万福生科
万福生科公告:自2008年至2012年上半年累计虚增收入9.2亿元,虚增净利润2亿元左右。其中,造假最为严重的是2011年,也就是上市当年,万福生科虚增收入2.8亿元,虚增净利润5913万元。
它怎么造假的呢?
简单:虚增利润,进而虚增资产。
虚增的资产在哪里?
在“预付账款”与“在建工程”中。
会计师审计的时候,就算对预付账款发了询证函,也可能会有回函,没回函的替代性程序,也会有相关的合同之类的支持。
而在建工程,这更是一个常见的黑洞。
从2000年左右的锦州港事件,到近年来的康美药业,都使用了在建工程科目来造假。
二、牧原股份
这家是市场上造假之声很大的,有很多异常之处,咱们这里只说财务方面的:
1,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增长迅猛!
2020年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净增460亿。
2021年前三季度净增303.93亿。
2019年经营现金流入100亿,2020年经营现金流入232亿,2021年前三季度经营现金流入133亿。
对应的是2019年投资支出(基本是固定资产购建)128亿,2020年支出453亿,2021年前三季度283亿。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
下图是深圳机场2020年年报中披露的固定资产期初原值与期末原值,
即在2020年末,深圳机场固定资产的原值是121亿(全新的,没有折旧的)。
也就是说牧原股份2020年一年时间在全中国建了3.8个深圳机场。
2021年前三季度9个月时间在全中国建了2.5个深圳机场!!!!!
我只能说,我实在理解不了……
2,关联交易
2020年净增的460亿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中,有170亿,是由牧原建筑(与上市公司是兄弟公司,同一实际控制人)来完成的。
而这家牧原建筑承做牧原股份建筑业务的毛利率是0.36%。
写到这里,我也实在理解不了……
我有认识的证监会朋友参与了万福生科的造假调查。
在各相关金融机构和单位十分配合的情况下,他们都花了三个多月时间,
才将整个造假链条梳理清楚。
形成铁证。
至于资本市场上大家怀疑的这些上市公司,他们有自己的会计师事务所。
会计师事务所做了审计工作了的。
监管机构发了关注函,问询函等等的了。
如果投资者们,还没有能据此形成自己的合理判断。
那也只能说炒股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而中介机构,在审计工作中,是否尽职免责,
更是需要强加监管的。
我在另一个回答中提到:
但实践中,非资本市场上,没啥人去找专业中介机构的问题。
资本市场上,真的通过监管途径,通过诉讼途径,去让专业中介机构承担赔偿责任的。
也是少见。
专业中介机构的立身之本,在于信任。
自从20年前安达信与安然事件之后,专业中介机构累积了太多负面的不信任了。
有一天会爆发的。
我有这个担心,也真心发出这个声音,希望这个行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