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生化环材土木水利劝退的风气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第1页

  

user avatar   miao-miao-bu-li-ni 网友的相关建议: 
      

生物劝退早在2010年前我们上本科的时候就存在,生物一直就业都很差。只不过那时候没有知乎,而且那个时候计算机其实也一般。那时候因为08年4万亿下去,最火的专业是基建类专业,我以前就回答过有同学连续多日赶工不睡觉,然后心肌梗死了。

个人认为大概2015年前后,因为计算机行业的崛起,出现了“宇宙机”的说法。其实2015年以后生物的就业较之以前有所好转,但是计算机行业疯狂要人,扩张时期连培训班的人都要,那差距反而更大了。当然现在学计算机的人也发现,这种扩张也有个尽头,现在也开始计较毕业学校了。我记得2015年我们这种人毕业,学校工资多的是年薪10万,有人甚至年薪6万(当然那时候非升即走还不普遍,钱少但是还算稳定,算个优点)。而北京某些非知名企业招APP开发,开的工资是年薪60-80万。

至于金融行业,以前那是很强的,我们转行入行的人很多,但是据转行的同学说经济不行,所以现在也不是那么行了(但至少比天坑专业还是强些,但问题是现在基本没有位子,卡学历严重)。

目前我们的看法是,起码在科研行业,生物整整耽误了一代人,这些人别说找到教职了,就是博士后都很难如意,到时候40出头啥也不会,只能吃低保(已经有同学办低保了,你当我在说笑?)。

其他专业,环境我不是特别了解,因为我们学校没有相关专业。化学和材料以前是有一些企业特别是外企可以消耗接受毕业生的,但是后来制造业不行了,这两个专业就业也就不行了。当然等我上了博士才知道,这两个专业有大批人在搞纳米,然后又没有什么用。也不知道是因为外部就业崩溃才导致学术界搞起这种没用课题的,还是因为搞起没用的东西,才开始导致学生找不到工作的?

总之,高校的工作重点目前搞错了,重点不应该是科研本身,而应该利用科研回归学生的培养和就业。只有学生能稳定在某个行业持续就业,才能养活产业链,解决学术界持续内卷和恶性竞争问题(此问题已经开始引起国家一定的重视,学科评估开始回访5年内毕业生情况了)。


user avatar   CommanderYCJiangS11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古早时期的劝退,我知道的一个就是剃头哥 @罗多克神射手 当年在贴吧时期的一系列论述,并率先提出了“伪化生”这一概念(它比“生化环材”更早)——此处的“伪”表示“伪科学”,然后同期海外社区里MITBBS也提出了相同的概念,主要针对生物,甚至还专门有一个“生物劝退版”,名字就叫BioJailbreak。后来欧阳颀院士提出的“de-education”概念跟“伪化生”这一论述,在精神内核上显然是一致的。

剃头哥的大作可以在这里看到——基本上跟剃头哥在贴吧时期的论述风格还是比较接近的。

罗多克神射手:拒绝垃圾专业化学:选择正确的专业远比多考几分更重要 ——致全国高考考生和家长的一封信

再一个就是扬叔 @弗兰克扬 在2016年左右的一系列振聋发聩的雄文。后来劝退队伍壮大是2017年的事情,还有当时还在勃中央的徐老师(现在已退乎,勃学也早就成了历史名词),以及 @霍华德 老师,再往后就是贱贱老师(当时的)的崛起——毕竟一个蓝V挂着中科大研究员,并且对学术圈生态非常熟悉的劝退大佬,其劝退言论显然要比我们这批提桶跑路的有力得多。

再往后就是现在了——“生化环材”这个概念已经出圈了,我觉得系统性的劝退其实也意义不大了,该说的都说烂了


user avatar   liu-xing-hai-shi-94 网友的相关建议: 
      

@霍华德 的回答,补充下环境的劝退史。

世纪初其实就有了。

2001年高考,那会还是估分填志愿。考试结束,估摸着成绩不错,叔叔伯伯和父亲和我一番合计,对照着志愿表,慎重其事地选了武汉大学环境科学,“21世纪环保肯定有大发展嘛”。

到了学校,提交志愿表后。跟高二教过我的化学老师交流,他稍微见多识广,就语重心长地告诉我这个专业怎么怎么不行,从学术角度说到今后就业。总之就是很空泛。

推测大约他带的很多学生上了环境专业后跟他吐槽过。

说得我心惊胆战,于是乎连夜将跑到教务处,改成华中科大计算机系。

后来家人得知我改了商量好的专业,很生气,大伯到家里来吵吵,我记得当时自己躺在床上不肯动,最后闹不过,跑到学校第二次改志愿表,正值志愿表要送到省里,我这么折腾翻箱倒柜的,老师厌烦不已,催着我快点快点。

在办公室里,我刷刷刷飞快地填完了志愿表。学校和专业选择得都很随意,学校改成了浙江大学,第一志愿改成了电子工程,第二志愿是国际贸易,第五志愿是环境工程。

留给我的时间太少了,而且我也确实对“环境”没那么嫌恶,没想到这决定了我的青年时光。总之,人生决定命运的时刻就在这不耐烦和慌乱的气氛中匆匆滑过。

最终我成功地调剂到浙大环境工程.......开始了三大浪漫和提桶跑路的人生。

奶奶倒是一针见血,“什么环工,不就是环卫工人嘛”。

10多年后,在非洲和北美做外交官的我,想起那个闷热潮湿的2001年7月的上午,感叹人生真如梦也。


user avatar   qianyiguo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创建的收藏夹、话题、提出的问题都是15-16年的,当时劝退的内容已经不少了,不过材料劝退的理论化还是看 @霍华德 的回答吧。想考古的话可以去翻一下这个收藏夹。


user avatar   huo-hua-de-4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写个生化环材劝退编年史吧。

上古时期(2000-2010年),在各大高校论坛都零星有劝退的文章,有各种学生对生化环材专业都提出过质疑,但没有形成体系。

1. 生物劝退


生物劝退比较早了,零几年我高考报志愿的时候,很多人就知道生物很坑了。所以在我看来,生物劝退零几年风气就开始了。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芝加哥大学教授,斯隆奖得主Mengjie Chen的雄文:

2. 化学劝退

在知乎上,我能找到对化学劝退比较早的一个问题,是这个:

@弗兰克扬 2014年就明确表达了对化学的劝退态度,在看当时的其他回答,多少都有些暧昧的态度。

早期劝退比较活跃的是剃头哥@罗多克神射手,他当时言论非常激进,很多人还无法接受,劝退的风气也尚未形成。

另外一位活跃的选手是 @到处挖坑蒋玉成 ,17年发表了《劝退学导论》系列文章,还录制过好几期播客,深入谈伪生化的内在问题。

到18、19年,越来越多的同志加入到劝退浪潮中来,如 @Claraa @宛若晨昏 @云天 @卡顿比

3. 材料劝退

至于我,谈的比较多的是材料劝退。早期劝退大家都只谈生物和化学,很少有人意识到材料也是个巨坑。我最早谈到材料劝退的应该是这篇:

然后就是这篇呕心沥血的《我的劝退总结篇》

至于环境劝退编年史,我的确不太熟悉,欢迎大家补充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识字率

明代:

明朝对社学的入学年龄规定:“民间幼童十五以下者。”即15岁以下的孩子都可参加,入学时也不需要考试,招生数额也没有限制,凡是愿意读书的,都可以来参加。

《明史·杨继宗传》中记载了这么一句话,即:“成化初,用王翱荐,擢嘉兴知府.......大兴社学,民间子弟八岁不就学者,罚其父兄。”

明代小说出版业繁荣,有大量的人购买这种休闲通俗读物。

传教士记载:利玛窦等合法传教士的著作,他们不约而同地记载道:他们惊讶地发现明国老百姓识字率很高(而那个时候他们使用二十多个拉丁字母的西班牙葡萄牙母国的识字率可能还不如用几千个汉字的大明),并且把识字率高的原因归功于两点:1.中国人特别注重文化教育2.中国各地方言差异大,要互相理解必须靠文字作为桥梁。

清当局:

第一,生员不得言事;

第二,不得立盟结社;

第三,不得刊刻文字。

第四,大兴文字狱

第五,篡改历史文献

第六,禁毁和篡改汉语著作

通过以上手段,经过两百年黑暗统治中国人识字率终于达到历史最低的 1% (清当局学部在1909年的统计,当时中国人的识字率不足1%)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生化环材畸形的内部文化以及给学生带来的各种负面效应? 
  生化环材土木水利专业为什么不给予本科生经济补偿? 
  之前一直听996,现在又出现9127了,有没有对现在年轻人的一些建议? 
  为什么都不建议进工地呢? 
  为什么中国没有像辉瑞、罗氏这样顶尖的医药巨头? 
  哪些行为能反映当代年轻人的摆烂心态? 
  普通一本的计算机可以吊打普通211的生化环材土木水利吗? 
  生化环材专业的你们是如何跳出来的? 
  双非二三本生化环材专业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为什么生化环材的就业对女生极其不友好,然而学得最用功,最反感劝退的往往是女生? 

前一个讨论
博士一年发几篇SCI论论文是怎么做到的?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经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审查确认,决定撤销李宁中国工程院院士称号一事?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