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原因和网络小说一样,流行音乐的受众也在不断减少。
人类留给娱乐的时间是有限的,流行音乐和网络小说在我们那个时代(其实也就是七八年前)被师长们嗤之以鼻,视为相较于古典音乐和诗文如同一盘味精加多了的土豆丝,除了快感毫无营养的东西。
但在这个短视频的时代,我只能说流行音乐和网络小说好歹还是一盘菜,还有厨子给你做。而短视频呢?三十秒就必须达到一次兴奋阈值,什么起转承合,什么副歌衔接不存在的,进来就是高潮,高潮完划一下就是下一个高潮。
从以纯文字内容发家的某平台如今对纯文字内容嗤之以鼻,甚至连一键做视频这种让毫无感情的复读机念稿子这种功能都做出来这种事情就能看出来,纯文字纯音乐就是资本洼地,搞圈地运动的互联网资本容不下洼地的存在,必须让洼地能反复种上几茬韭菜,美名其曰文化IP,我寻思你们这群人也配谈文化?只配挨劈罢了。
虾米就是那个种不上韭菜的洼地之一,和网易云这个火急火燎在洼地里强行种满了韭菜吃相难看的完完全全背道而驰。所以虾米死了,死在资本文娱战争的前夜。
我不善言辞
只好送你一首歌
希望它可以带着所有温暖的爱意
在你无助的时候响起
无论哪里 虾米爱你
2021.1
这是虾米音乐留给我这个老用户最后的呢喃,一个月后的今天,也就是二月五日,从大学开始陪伴我度过无数失眠之夜的虾米,将带着10年代的记忆一起结束,虽在意料之中,但看到新闻仍然甚感惊讶。
又一个能安安静静听歌的地方也阵亡了,讽刺的预测一下,在这最后一个月,或许虾米的用户访问量会呈现回光返照式的指数级增长。
从PC时代的千千静听,到后MP3时代的百度音乐,从文艺青年聚集地豆瓣电台,到原创人之家--充满理想主义气质的虾米音乐,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网易与QQ代表的流行乐的崛起,我们猜得到开头,也预想的到结尾。这些小众而精致的音乐社区到底也逃不脱互联网历史更迭的宿命,情怀终究难抵现实,理想不敌资本,虾米最终还是像千千静听、网易博客一样,从你我的生活里消失,永远尘封在记忆之中。
虾米音乐在行业内的处境确实非常尴尬,曾经与网易、QQ三足鼎立的局面早已不复存在,在音乐版权争夺战中,虾米音乐的大量歌曲下架,在线音乐基本形成了QQ音乐、网易云音乐两强并立的格局。
如今的虾米在行业内的份额不足2%,1.39%的平均月活甚至远远低于腾讯系的酷狗音乐,后者平均月活24.96%。
曾经的行业巨头之一,拥有12年历史,走专业音乐人路线的虾米,最终也只能抛弃那群热爱独立音乐,志同道合却不合时宜的专业乐迷,说一声后会无期,成为又一滴时代的眼泪。
虾米记忆,音乐散场
但山水相逢,我们音乐再会
谢 @陈诺 微信邀。
我早就料到有今天,挺好的。
我先亮亮我的职业简历,我2004年进入这个行业,从乐评人做起。2006年进入A8音乐,然后同年年底开始做音乐社区,一个早期的已经不存在了的http://yy.com(不是你们熟悉的http://yy.com)。后来做了当时塞班平台上最大的音乐客户端软件“开心听”的一段时间运营。
这个“开心听”,就是早早已经凉透了的“多米音乐”的前身。
在“开心听”还没有过渡到“多米音乐”的时候,我就离开了A8,去了新浪音乐。因为我当时在A8的时候,领导就是 @小贤 后来谢国民把他拉到了新浪音乐,我2010年的时候就跟着去了。于是,才有了后来的三角龙电台。2012年的时候,小贤得了癌症,那个时候老谢要出来创业做海洋音乐。于是,我和小贤分开了,我带走了一半的团队,和老谢一起组建了海洋音乐,在他组建海洋音乐的时候,我是最开始的8个员工之一。再后来,就有了你们都知道的海洋收购酷我,和酷狗合并,最后和被腾讯收购有了今天的TME。
我经常说在这个行业里没有一个人像我一样从入行的第一天就在做互联网音乐服务,到今天还在做互联网音乐服务,这是个客观的事实。因为你做了这么久,无论你是什么酷什么米的,这个圈儿里的老炮也就这么多了,圈子又不大,应该早就互相认识了。
说这些的原因是,我想从我十几年竞争对手的角度,来谈谈虾米这个网站与其和我之间的渊源。
(一)早年的正版音乐服务
在这里,大家一定要注意,正版两个字。
2006年的时候虾米刚组建,当时也是互联网在线服务兴起的一个阶段。那个时候整个领域最大的网站是百度mp3,也就是后来的百度音乐。除了百度之外,大家其实份额都差不多,还都有机会。当时我所在的A8音乐集团,和其他的音乐网站最不一样的是,我们买版权,做正版音乐。
所以,在最开始,我们被干的非常非常惨,我们的网站音乐少,没人爱用。那个时候还不是一个产品的年代。作为一个正版音乐服务的提供商,虽然用户不用出一分钱,版权也不贵。但是因为版权这个枷锁在脑袋上挂着,我们真不敢随便瞎玩儿。
所以,当时所有的精力都花在了做产品上。但是结果呢?可想而知。虽然我们做出了很多好玩儿的产品,但是其实啊,也都是浮云,比如我们2007年当时做了MSN上的听音乐的机器人MSN音乐精灵。这是当年 @小贤 带队做的,当时很多MSN用户都喜欢用,我至今都记得当时最火的小i团队给我们发的邮件,那个时代,做互联网的还是少数人,即使是竞争对手,也带着惺惺相惜的感觉。我记得那个邮件里写到——“仅代表小i团队对你们敬以革命性的礼。”,当时我们收到这个邮件的时候,心里特骄傲。
总之,后来你们知道的。后来,MSN没了。
在2006年真的开始做正版音乐的平台其实非常少。我们A8算是一家。在A8同时代的大网站里面几乎没有。
在2007年,我的老板谢国民做了新浪乐库。
海洋音乐成立之后,我和老谢有一次吃饭聊起来以前的事儿,我好奇问他,为什么新浪乐库当时给你管了?
老谢说:害,几个老板都觉得音乐这个业务,是不是和法律有点关系,我是搞法律的,那就给你一块儿业务。我想了想,那就做呗。然后就管了。
谁知道当年多么随便的一个决定,后来成就了TME。其实新浪真的有机会去在创造了微博之后,重新创造今天的TME,但是新浪没有抓住机会,导致我们团队的集体出走。将这块儿市场拱手让了出来。但是福兮祸兮,我当时带着我的曲库和编辑团队,和新浪的版权团队一起出走,跟着老谢出来做了海洋音乐,而 @小贤 留在了新浪,后来在微博把微博音乐,微博电影,微博明星做的风生水起,大家各自成就,却也是一件妙事儿。
除了新浪之外,当时在互联网音乐时代最大的新闻,是Google收购了巨鲸音乐网,做了当时的Google Music。
Google Music从2008年进入中国,到2012年退出中国,一共做了四年的正版音乐。
这些最早做正版音乐的网站,到今天,还存活的。
一。个。都。没。有。
所以,当很多人说虾米在保护中国独立音乐人尊严的时候,我真的在不停的冷笑。我作为一个做了十几年正版音乐服务的人,真的不知道他们是哪儿来的那么大的脸吹这种牛逼。
(二)早年的盗版音乐服务
中国做盗版音乐服务做的最大最好的网站有三个,一个是酷狗音乐,一个是酷我音乐,还有一个是早年的百度音乐。
中国所有的早期没有原罪的互联网音乐平台都死掉了。TME今天这么强调正版,但是其实当年并不是做正版起家的。
其实对于音乐这种服务来说,听众们需要的永远不是所谓的产品好不好,而是歌儿多不多。从过去到现在基本上都是这样。今天TME的音乐产品之所以能够占到中国80%以上的市场占有率(谦虚点),就是因为TME拥有了市场上的最大的版权资源,你产品做的再好,我也能抄的跟你差不多。更何况这年头没什么东西是真正的原创(仔细想了想,2496还真是我们自己原创的),所以今天,我们看互联网音乐产品的竞争,实际上竞争的重点是在版权上的。
但是虾米起家的时代完全不是,那个时代,你家里的宽带刚从ISDN(你们还知道这个玩意儿么),变成了(ADSL),有些人的家里可能用的是有线电视的网络,一些大学用上了早期的教育网,总之,在那个时代,在网上在线看视频还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但是听音乐,已经完全没问题了。
那个时候的唱片公司其实对于盗版的维权态度也是很暧昧的。如果你今天在互联网上有音乐侵权,侵权的成本是非常高的。但是在当时,我记得当时我在新浪的时候,已经是2010年了,买四大唱片(环球,百代,索尼,华纳)的版权费用,加起来一年不超过100万(我说客气了)。
之所以版权的费用没有那么高,在我看因为两个原因造成。一个原因是那会儿互联网音乐服务刚刚兴起,如果你真的希望这件事儿成为未来的一个事业,你必须得等着这个盘子做大,如果唱片公司从一开始就特别在意版权费用的收入的话,那么很多小的公司,就会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版权的购买里,从而无法招聘到真正优秀的产品和技术人才。
小公司之所以能把产品打造的好,那就是因为小公司太小了,唱片公司觉得捏死你们也就捏死了一直小苍蝇,不起什么作用,真让你们赔个倾家荡产,也赔不出多少钱。留着你们盗版,也算给我的音乐多一个宣传渠道。毕竟你们的产品好,从表面上看,大网站和小网站都是听这些音乐,用户都不花钱,对唱片公司来说,有大网站掏钱就行了,小网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得了。
也不是没有执着的唱片公司去告这些小网站侵权。但是告就告,你告,我就下线,终止侵权。但是一两家唱片公司,在规模上,又无法做到让一个网站的90%的音乐都听不了的程度,所以,实质上,侵权诉讼对盗版网站也不能够有什么伤害。
具体操作方法很简单。
A唱片公司告,100首侵权。OK,下线。
B唱片公司告,100首侵权,OK,下线。
这些下线的东西在网站的曲库服务里面,千分之一不到。等到风声过了,A没那么紧了,继续盗版A,下线B。
循环往复,根本不影响用户数。不过用户看我上上下下歌曲,以为买了版权呢,他们哪儿知道,其实是盗版。
后来我的老板谢国民之所以能够促进中国音乐的正版化,就是因为他真的掌握了足够多的正版音乐资源,如果你不从海洋音乐买版权,海洋音乐一告你,让你把你的无授权音乐下线,那你这网站就别开了。
虾米,就是这么被弄死的。
当然,我们在这儿还不是展开细说虾米是怎么死的时候,我们先说说虾米是怎么生的。对于互联网音乐服务的构建来说,从内容上,最难的是两件事儿,一是基础曲库的构建,即最初的音乐从哪儿来,二是对现有内容的挖掘和运营。
无论是我当年在A8还是后来在新浪乐库。在和唱片公司的合作过程中,唱片公司都会提供一些音频文件给到我们。每一家正版的音乐服务商都经历了这个过程。如果你们看过虾米的介绍,你会发现有下面一段,我特地拿红色圈出来的。
自由上传曲目,意味着:盗版。
你把你自己买的CD转码,或者下载的Mp3上传到网上,这是盗版侵权行为。因为在网上提供音乐服务,需要取得的权利是“互联网信息传播权”,这个权利,不是你购买了唱片就具有的,是必须从唱片公司买的权利。所以,虾米音乐,从根源上,就是盗版的。
盗版最大的好处就是你们看到的这个结果,虾米靠UGC完成了最早的曲库积累。在我们当年做正版曲库的时候,我们需要发动大量的编辑在我们得到授权的正版库中去完成资料的整理。而对于虾米而言,因为没有了版权的桎梏,他们完全可以乱来,而且毕竟300多个音乐爱好者,品味也不是很差,直接就会导致当时虾米上的音乐比起其他平台的音乐,更多,并且更好听。
这也就让虾米完成了最初的原始积累。
说到这里多说两句,酷我和酷狗做音乐盒和p2p起家,比起虾米的小而美的音乐风格,其实他们一直在做的是面向大众的音乐服务,大家都有混的不好的时候,其实在2012年的时候,老谢在合作这件事儿上做过一个很难的决策,是到底收购酷我,合并酷狗,还是去和当时的虾米合并。我依稀记得我们在一个下午讨论过这些网站的不同之处,后来,老谢选择了酷我和酷狗,放弃了虾米,现在想想,命运真是唏嘘。
实际上,和虾米同时代的盗版音乐服务,做得比较大的还有Songtaste,后来被A8收了。Songtaste基本上是抄的last.fm的模式,当时也是在产品上很新鲜。还有一个很小的当时抄Pandora的网站叫yobo,消失在风中了,这都是当年的插曲。不在这儿赘述了。
无论如何,虾米早期用品质好的盗版音乐,确实形成了当时最好的音乐服务。当时的我年轻气盛,看他们这么搞非常不顺眼。而且你知道在这行混,即使你做得是正版音乐,但是数据上不去,老板们才不管你是正版盗版。老谢因为这个事儿在新浪很憋屈,但是他确实不为难我们,因为他心里也有数,问题的根源根本不在这儿。但是我们作为员工,天天看着虾米的员工耀武扬威,我是非常反感这件事儿的。
于是就有了后面的一段。
(三)盗版音乐服务的正版化
盗版音乐服务的正版化你们今天看到的是结局。
有趣的是,网易云音乐真的是从一个好产品做起来的网站。2012年,互联网音乐的正版大战已经被老谢给煽动起来了,网易云是这个时候起的家。放下他们不说,今天你们看到的酷我和酷狗,也逐渐完成正版化了。
在2010年前后,正版化变成了一个“不得不做”的事情。因为老谢在外面天天煽风点火的聊这些事儿,中国互联网音乐的盘子越来越大。“羊”也养肥了,在不杀唱片公司也看不下去了。所以那个时候,一直在做盗版的虾米,也得开始正版化了。
当时同样做盗版的酷我和酷狗什么都没说,但是虾米,却出来蹦了,可能在他们发现,原来音乐版权需要花钱的时候,一群音乐爱好者们觉得,这事儿可能有点卸磨杀驴了。
知乎是个好地方,记载了很多历史。我2011年的时候在知乎回答了这个问题。
当时谈到虾米,我是这么说的。
3:XIAMI
全部盗版。据我所知,虾米并未购买过任何公司的版权,所有的试听和下载都是在黑着做的,能坚持这么长时间挺牛逼的。我听说一有人骂虾米盗版虾米就有人过来骂街。我认为完全没必要,当了婊子就不要立牌坊,我也用虾米。歌儿挺多,挺全。当年李志就因为这事儿和虾米吵过一架,因为虾米把李志的歌儿放在线上,虾米付费下载。线上提供192试听(我记得好像是),没有无损。
在当时,我看到知乎有一个问题。
下面有一个当时虾米CEO南瓜的回答,很妙啊,自己品。我直接回答了一个“赞版权音乐库”,被折叠了。。。。。。
在2011年的时候,大家开始逐渐有版权意识了。这个时候虽然南瓜的回复还在回避装傻谈版权的问题,但是他已经瞒不住大家自己是在做盗版这件事儿了。
我一直特别讨厌虾米,因为在我看他们是一个做着盗版,还事儿逼的团队。当时我在新浪乐库,微博上的音乐服务,也是我们在进行的。我和 @小贤 是那会儿那件事儿的亲历者。因为这个事儿,我和南瓜在微博骂了一架。那会儿微博的领导是彭少彬,我特别看不上这人,我今天新浪微博的V被去掉了,就是因为那会儿我打着新浪乐库的高级经理的Title和南瓜直接在微博上干仗,干到了他眼里。
不过这事儿有一个特别有趣的小插曲,就是彭少彬去掉了我的V,来去之间在微博下面给我点赞。所以,冲着这事儿,我还是很念来总的好的,我觉得他是个特别有趣的人。
话说回虾米,他们的转折点,也就出现在了我们开始发力正版化的2012年,也就是那一年,开始复制并且微调虾米产品的正版音乐网易云,就这么起家了。
其实最让我觉得可笑的是,以虾米当时的用户量和他们的能力,他们是可以真的杀入正版音乐市场的。但是他们没杀入,不但没杀入,他们还装了一回逼。
这个思践,是当时虾米的COO。
最有趣的是可以看看当初我们俩在知乎的这一小段对话。
@思践 虽说2022年了这个事儿过去十年了我不应该鞭尸。
但是,我10年前的意思不是你们“没做过”。是你们
没!做!过!
当然了,十年前我觉得你们阴阳怪气,后来想想,十年前的我还是浅薄了,想想你也不是不明事理的人,我说你们没做过,你们当然是能理解了。因为你们确实没做过啊。
总之,一个逐渐失去版权优势的网站,从2012年,撑到了2021年。你们说这叫什么?
这是奇迹。
(四)我眼里的虾米下坡路
毫不夸张的说,如果没有老谢统一了中国的版权市场,实现了中国音乐市场的全面正版化,你们是看不见今天TME以一个超过350亿美元的市值存在。而虾米有若干个路口可以和新浪走到一起,但是,总之,没有。
虾米的下坡路,在我看,是源于他们从根本上对版权是音乐服务的核心这件事儿的不重视,我不否认他们中的不少在听音乐这件事儿上还算有品位。但是,在我眼里,他们从根源上不尊重音乐。他们没有真的思考过重视过音乐到底是什么,音乐服务在他们眼里只和他们每个人的个体高度相关。
虾米的所有产品改进方向,其实都是为了让音乐听的更舒服。当然,这无可厚非。但是我认为更重要的是,作为决策者,你需要明确你做这些努力到底是为了什么。我认为TME之所以成功,是因为TME站在了音乐的后面。
“站在音乐后面”,是我今天给每一个跟我打交道的新员工都要讲的事情。你个人的品味再好,你再懂音乐,你为此受到别人的尊重,都不代表你有什么价值。人们尊重的不是你,而是你能够连接这些音乐,人们尊重的,是音乐本身。
想通了这件事儿,你就会知道,在没有解决版权问题之前去彰显自己的品味是一件多么可笑的事情。可惜的是,从虾米从无到有的这十几年,也许到今天,他们都未必明白这个道理。
所以,不要再跟我说虾米是版权大战的牺牲品。在我看,他走到今天,因果轮回,死有余辜。那些在盗版时代做正版,坚持的有原则的网站的死亡,怎么没见到你们怀念呢?
江湖就是江湖,历史就是历史。
我亲历了整个历史。我虽然今天站在历史的胜利者这边,但是我也要说些真话。虾米关了,我不否认他们这些年为中国互联网音乐服务做出的贡献,不否认他真的满足了很多用户,服务了很多人。看到你们回忆有虾米的往昔,我也很是理解。
但是很抱歉,我是这行的,因为虾米找的麻烦让我当时睡不着或者很生气的晚上,真实的发生在我过去的生活里。那些早年做正版网站的同仁抱怨虾米的时候的那些无奈,我们喝过的酒,吐过的槽,我也都记得。
所以啊,虾米,从2006年我知道你们到今天,我一直看不上你们。
百度把千千静听给搞没了,阿里把天天动听给搞没了。
现在他们自己也没了。
可是谁把千千和天天还给我?
同意高票回答的结论。
但是,想讲日本人的起源,只看日本是不行的,本回答希望把视野放到广阔的东亚,把韩国人的起源,日本人与炎黄部落的关系等一并讲明。
历史隐藏在层层谜团中,谁都不能得出百分之百正确的结论,如有错误,欢迎指出。
结论先奉上
35%祖先为矮黑人
35%祖先为生活在中国东北的扶余部落(原本为炎帝部落的一支)
20%祖先为典型华夏汉人
以下是全文目录
(1)东亚的杀戮与征服
(2)伟大的东北大地
(3)日本的起源
(1)东亚的杀戮与征服
研究人种起源与变迁最准确的是Y染色体检测,有一个段子,表白时男生对女生说,我有一条祖传的染色体想送给你。这条染色体,就是男性独有的Y染色体。Y染色体只传男,突变少,易检测,而父系又代表着权利与支配,因此Y染色体检测祖先受到人们的认可。2001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基本完成,人类历史的大幕被揭开,人种的变迁呈现在人们眼前。
全部人类起源自非洲,10万年前,最古老的一支矮黑人,其基因标记为D,走出了非洲,最早在5万年前,就到达了亚洲,他们广泛分布在东南亚,过着采集与渔猎的悠闲生活。
纯种矮黑人长这样
但不久后,与其差不多同时期走出非洲的棕色人种C,也到达了亚洲,C立刻开始了对D的杀戮与征服,D或被同化,或被驱逐到亚洲的各个犄角旮旯,现在东亚D基因只集中存在于日本(35%),西藏(40%)。
C集团也并没能统治亚洲多久,3万年前,黄白种人的祖先走出非洲,一支向北,成为白种人,一支向东进入亚洲,他们就是华夏汉人的祖先—O集团。O集团具有良好的技术与文明,C与D根本不是其对手,O集团旗下的O1、O2,迅速占领了中原最肥沃的土地,开始农业耕作,人口爆炸增长,建立了灿烂的文化,而C集团则被驱赶到了北部,成为了蒙古,女真等族的祖先,值得一提的是,韩国也存在大量的C,这些C也构成了韩国本土文化的基础。
5000年前左右,生活在藏羌的另一个O集团—O3,大举东进,一举征服与同化了在中原进行农耕的兄弟集团O1,O2,占领中原,成为了现在汉族的主流。现今的河北,山东等都为O3的天下,O1则被赶到了中国南方,O2现在只集中存在于东北的满族和日本韩国等。这一时期中国已有了记载,皇帝炎帝战蚩尤、周武王伐纣等,是不是就在说的这一段历史呢?
至此,现代亚洲的雏形就已经显现,各个民族的构成也清晰起来,汉族的血缘最统一,70%以上的O基因,其中03占50%以上,可以说我们不仅是文化上的民族,还是地地道道血缘上的民族。日本人除了55%的O之外,还有35%的D,这也构成了大和民族的独特之处,韩国除了大量的O也有2成C,文化独树一帜也有相应的基础。蒙古有高达5成的C,并把其C基因传到了欧洲各地,足见蒙古帝国的伟大。值得一提的是,蒙古王氏基因C3(蒙古人20%),和日本本土基因D2(日本人35%),在汉族中完全没有出现,看来汉族对于侵略者的抵抗很彻底,而蒙古和日本,却各有20%的O3存在,汉民族强大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东亚各个民族的兴衰史,其实就是一部基因的兴衰史,基因战争远没有结束,以后的进程值得期待。
(2)伟大的东北大地
作为土生土长的吉林人,读书时,课本里全都是中原王朝的兴衰史,我对于东北大地的历史完全没有了解。
最近在翻阅了各种资料后,我不禁感到,原来这片土地这么牛○
东北大地上主要生存着三族人
东胡—蒙古的祖先
肃慎—女真,满族的祖先
夫余—创立高句丽,后被灭国,语言消失。其中,东胡,肃慎,结合我们之前的基因分析,都是被O集团赶到北部的C集团,游牧为生。而夫余不同,是O集团的一支,地地道道的农耕民族,其基因极有可能是现今已不存在与汉族O2b。
在这里援引李德山老师对于扶余历史的研究。
夫→番
余→徐
番国,与徐国,合并称夫余国,而番国与徐国都来自于共通的祖先——炎帝部落,该部落本来农耕于中原(一说于江南),战败后北上,于东北最终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势力遍及辽宁吉林朝鲜半岛,而起源与炎帝一说,又恰恰可以解释其O2基因与农耕文明的来源。朝鲜半岛三国鼎力时,百济与高句丽都为扶余后裔。而新罗则以韩国原住民C为主,文化与扶余不同。最终,新罗政权统一韩国,虽然他们后来建立了高丽王朝,但其本身与高丽没有任何关系,他们的新罗语言也成为了主流,也就是现今韩语的前身。扶余最终灭亡,但扶余的血统O2b,还大量留存在韩国(35%),中国满族(20%),日本(35%)。
(3)日本人的起源
讲到这里,大家也基本推测出日本人的起源了吧。
日本人的基因检测结果如下
35%D 矮黑人。
35%O2b ,汉民族基因O的兄弟,只大量存在日本,韩国,满族(满族是O2还是O2b目前还没有确切资料),上课追溯到炎帝部落。
20%O3 典型的汉民族基因。
其它还有一些棕色人种的C,不过和蒙古人的C也不相同
D与O3的来源已经不必说,但是O2b的来源是否是扶余还存在很多争论。
对此,语言上的分析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语言种类上看,学者白桂思的研究指出,与日语最相近的语言就是古高句丽语,这是O2b旗下的扶余人的语言,也就是说,扶余人的语言在韩国被C集团的韩语取代,而在日本却被保存了下来,这正好解释了日语与韩语的不同之处,也佐证了基因研究的结果。
可以看到,他们的外貌有非常大的区别,某种程度上也代表着O系与D系基因的区别。
一直以来,日本都是绳文人的天下,弥生时代,来自朝鲜半岛的O2b与O3登陆日本九州,他们带着先进的农耕技术与文化,不断同化与驱逐着D集团,现在也能看到这种趋势,九州地区O较多,古代权力中心关西的O也比较多,北海道与冲绳则D比较多。
最后上一张平成天皇的照片,典型的弥生脸
天皇家是哪里来的?
大家猜猜看
是O3还是O2b呢?
参考:
图片百度百科
数据分子人类学论坛
复旦大学有很多相关研究,感兴趣的可以去围观
其他答案
我曾经看到过一句话,说的是:2.6亿老年人,至今没能进入互联网时代,而2021年上半年,我朋友圈子里议论最凶的不是明星八卦,而是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何时出炉。到了5月11日,靴子落地了。
千百条数据中,一行字尤为瞩目:60岁及以上人口占18.7%,65岁及以上人口占13.5%。
与中国发展速度一同狂飙猛进的,是人口年龄。60岁及以上人口26402万人,这个群体在网络和纸媒没有太多声量。低调,安稳,是老年人平安度过余生的底色。
信息化和老龄化,长期并存交织。《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20年3月,网民数量发展至9.04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64.5%,然而,60岁及以上网民占比却只有6.7%。
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甚至不懂得怎么用手机扫码买下一块豆腐。
几个关键词可以概括,脱节,失速,加剧。互联网世界是割裂再缝合的。在虚拟的一侧,我们已经在月球上规划城市天际线;在现实的一端,我们仍需要在流动摊点排队购买煎饼果子。一定程度上说,当今社会早已步入文明和繁华,而在暮色四合之际,回望身后,也有一些人被数字的洪流裹挟着踽踽前行。
生活中并不鲜见这些场景:老人站在公交的投币口,颤巍巍地数着手中的硬币;站在地铁口的自动售票机前,圆瞪双眼辨识密密麻麻的站点信息;向收银员递过去几张边缘磨得发毛的票子,却被一句彬彬有礼而拒人千里的“对不起,不设找零”将现金挡了回来;要去大城市探望儿孙,却不懂得如何用智能地图导航……
似乎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电子设备和软件是专门设计给80后、90后甚至00后的。任何新生事物,只要他们会使,就等于所有人都会使了。
这个“规定”对于老年人来说,有点像是站在一台倾角在25°以上、时速10公里的跑步机。他们虽然已经在努力前行,然而自己还在不断后退。
有时候,我们也会畅想未来,二十年后,是否就能实现人机交互的大发展?水银泻地一般的VR、AR和脑机接口,哪怕是走在旷野和荒漠里,也像是在小区中散步一般,处处可以歇坐休息,时时都有清凉饮料供应,永远不会担心迷路,一个彻底消除电量焦虑的梦境。
然而,真有那么一天,你我还能跟得上趟吗?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不仅需要政府牵头,更需要科技厂商们参与。
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的学习能力显然无法应付科技的迅猛更迭。为了少犯错,少损失,他们宁可一成不变。
2020年11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的通知》公开发布。
工信部印发《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方案》,方案决定自2021年1月起,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为期一年的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
助老、适老这件事,不能再拖了。
而想让老年人一同分享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援手由科技厂商伸出,是解题的关键。
工信部公布的首批“适老化”和“无障碍”名单中,就网罗了115家热力值极高的主流网站和43个高频使用的app,涉及媒体、交通、社交通讯、电商购物、搜索引擎、金融、医疗等领域,堪称网络时代的“引水入户”工程。
互联网出行平台火速响应,上线“一键叫车”、“老年人电话叫车”功能,针对视力障碍人群推出的“无障碍出行”则覆盖主要城市74座,使携带导盲犬的乘客不再有被拒载的苦楚。
到了医院开门的时间节点,也正是早高峰期间,老年人去医院取药,也能靠网约车顺心直达医院药房。
而各大通讯交互平台,也都推出“屏幕共享”和“远程协助”功能,将老年人与子女千里连携。子女只需要抽空和父母连线,就能通过手指轻触直连老人的电脑,消除“病灶”,避免了叫人上门维修的不必要花销。
国产智能手机品牌随之跟进,在手机中搭载“简易模式”、“屏幕共享”和“远程守护”功能,大大降低了老年人掌握新机核心用法的学习成本。
适老化与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春蕾初绽,却已满山红遍。
对于老年人来说,行走在互联网时代,也如同在冰窖中前行,处处是黑暗和冰冷。在这黑暗与冰冷中的微弱光辉,是由智能手机照亮的。离开家门后,地铁长廊里、医院药房外、银行柜台门口、郊野公园候车处,它可能是唯一的、指引回家方向的光。
学会用智能手机,就等于学会上网。
除了在产品层面做适老化改造,大公司中,贝壳找房还在公益层面做了许多工作。
贝壳找房从2019年起开始发力“我来教您用手机”公益行动,通过定期开展的培训和实操课程,逐个社区地扫除盲点。培训课堂和到店咨询双管齐下,帮助老年人掌握手机基础用法——尤其是与生活相关的功能。公益教学持续开展,已遍及全国14个城市的352个社区,累计开展手机学习课程超过3500节,参与量多达11万人次。
贝壳教给老年人的操作方法是更为本源的模式与套路,是一种标准制式,而非专门与特例。大量的重复教学,对贝壳员工的耐心提出严苛的挑战。这场教学,既是泛读,也是精讲。
可以想象,在未来,一键报警、亲友代支付、老年人健康档案管理等更多适老化服务的提供和接入,也将逐步建立。科技绝不仅是算法与机械,它还是进步的思维与心怀弱者的温情。有人说,技术的进步是在黑暗中踩在坚冰上前行。正因如此,才要向黑暗和冰冷回敬以冷冰冰的代码。然而科技的内在应该是温暖的,因为不讲人情的科技是速朽的。
现在,真正通向科技新纪元的道路,也许正在搭建中了。
要我说,绝大多数建议都只是“看起来很美”。真要人人都能执行,那玩意比跑步迈入人类大同还难。
毕竟你看对年轻人来说,有什么办法让他们在身体还没有扛不住的情况下,放弃熬夜的习惯呢?作息规律这话说起来简单,知乎上有几个人能保证做到,而不是到了12点之后依然玩手机?
很多身体的损伤都是缓慢积累出来,短期内没有感知的。因此才会有年轻人或者壮年突然猝死的状况,事先很难发觉。
要避免这种问题,比较可行的做法是两个:
1.每年第一天,强制自己购买全套体检服务(此处广告位招租)。
人就是这样,“下次一定”就是一定没有。但如果你提前花了钱,大概率会记在心里,然后抽个空儿去做一下。通过全套体检至少可以规避很多潜在风险,尤其是早期癌症这种的,一般公司学校体检查不出,但全套体检会找出问题,及时避免悲剧。
2.购买智能手环或者手表(此处广告位招租)。
现在大多数产品都标榜自己拥有检测心率、预警猝死等功能。我曾经在年初疫情严重时就不忍看到基层工作者过劳而去世,写过文章呼吁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给大家分发手环,如果心率有问题及时通知,这样可能很多悲剧都不会发生。
反正网上是这样吹牛逼的,如果做不到告他虚假广告。
哪怕做不到百分百靠谱,至少也是一道护身符对不对?尤其对于很多的互联网企业而言——
你们确定宁可出现员工猝死的惨剧,也不愿意多点预算来给员工每人发块手表吗?
至于说酗酒焦虑这些,真的就是看个人体质和自控力了。
你比如说我就能强制自己滴酒不沾,哪怕领导要我喝酒,我都会找理由不喝,为啥?
我痛风。一想到发作的撕心裂肺,给我82年的拉菲都能不碰。
至于说焦虑的问题,其实我也没啥好办法。因为几乎每个月都能梦见重回高中参加高考,然后啥都不会,我也很绝望啊……
聪明人靠统计数字和洞察来得出结论。
平庸的人仅依靠统计数字来获取信息。
笨蛋成天看个案小作文来悲鸣或自嗨。
MOO的老VIP用户路过...
MOO可能是国内唯一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音乐APP",它和其他音乐APP最大的不同在于,当你打开MOO之后,更像是在探索了一个包罗万象的音乐世界。
时至今日,数字音乐发展到百家争鸣的今天,我们除了听歌,似乎并没有通过其他方式了解过这个世界最前沿的音乐是什么、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音乐资讯是怎样流通的、除了各大榜单和短视频火爆的口水歌我们还有没有别的选择、作为一个普通音乐爱好者该如何进一步探索音乐世界?这些问题几乎是每个人喜欢音乐的人都将面对的问题。
如果不去面对,很可能你将会被算法牢笼培育成一个习惯于被动吸收流量音乐的傀儡,机械式地收听流水线的作品,惯性地透过热门评论解决惰性的思考,最终,你好像听了很多音乐,又好像什么也没听。
因此,MOO的出现或许会通过这些因素破除信息茧房:
1、透过产品设计来弱化播放器属性,提炼呈现有效可读的音乐资讯内容;
2、淡化明星流量的制霸效应,原来脱离娱乐属性的音乐也可以异常丰富多彩;
3、淡化商业影响,不设音乐打榜功能,强调多元个性引发的音乐思考。
那么,究竟能否使国内用户的流行音乐审美习惯和单一刻板的惯性思维得到改善?
说一下我的感受(仅供参考)~
它剥离了传统音乐APP的固有形态,用“可听”、“可读”、“可感”、“可思考”概念触碰用户。UI设计更加沉浸化,使用中性色调更易于用户专注于音乐内容本身;同时将内容栏目、电台节目、音乐人交互的部分进行封面图突出,不同属性的模块会通过不同样式的封面进行呈现区分,基本上省略了文字注释,用图形化解决和用户之间的默契。这就像你看到被咬了一口的苹果,就立即明白它是苹果公司的logo,而不是还得在图标底下写一串名称。
MOO给我最大的视觉感受就是"沉浸感"很强,它可以使你更容易将注意力停留在音乐内容本身,甚至你极有可能和我一样忽略掉底下的音乐播放条...
除此之外,功能交互更加简洁明了,每个可播放的模块均有播放按钮,这种设计的好处是让你清晰地知道哪些内容可以"听",哪些内容可以"看",而不是像有些APP为了诱导用户点击不提供内容可视化预览,导致你必须点进去才知道是什么。
上述的设计逻辑更具通用性,更易于广泛跨语言流通,简单来说就是MOO的界面连不懂中文的人都能看得懂,今后如果开放国际版,我丝毫不会感到意外。
还真就是一周音乐简报...每周一期,国内外的音乐资讯、音乐版历史上的今天、音乐剧/影视配乐的信息、老外是怎么用音乐玩社交的等等。有一说一,过去我个人会在国外rss订阅相关的音乐新闻,但是,必须由自己整理筛查真伪,很费时间精力,这玩意儿现在就给我省了巨大的时间成本,给MOO一个好评~
很酷的栏目,唯一缺点是"不定期"... 它侧重挖掘年轻个性的女性音乐人的心声,她们并不知名主流,有的是乐手,有的是幕后创作人,有的是音乐教培从业者。
比如最近一期的雷雨心,她是音乐圈子里常见的女孩,但又是日常生活中很少见的女孩,你很难想象雷雨心上午会去菜市场和一群老头老太太买菜抢鸡蛋,下午她又在和朋友聊天文地理量子力学...
这种刻板场景的反差,加上采访中聊到雷雨心职业身份、社会身份、家庭身份的交错,你能深刻感受到一个从事音乐的年轻女孩是怎样工作生活的,同时,她又是如何应对主流社会对自身的评价和对未来事物的探索。
对我来说,和女孩聊音乐更多提供了深入了解年轻音乐从业群体渠道,相比主流靓丽的美幻封面,我更喜欢这种真实邻家接地气又有真本事的女孩,她们才更值得主流社会的推崇与肯定。
关于失眠,我经历过"郭德纲陪我睡",也经历过"周杰伦陪我睡"和"读小说陪我睡",MOO在此又给出了另一种答案:不失眠电台陪你睡。
失眠痛苦吗?或许吧,与其对抗失眠带来的困扰,与其一个人面对孤独漆黑的夜,不如在电台里倾听来自大自然的白噪音或者治愈心灵的音乐,每个孤独的灵魂都应被音乐温暖问候。
然而不失眠电台的缺点也很明显,节目时长太短,平均20分钟的节目就想把小可爱们哄睡着?作为一个前音乐电台制作人,建议MOO的电台制作团队能深度研究一下中国年轻群体的睡眠时长、入睡所需时间、失眠的原因,可能会让电台更好。
内敛却丰富,极简却精致,小众却走心。
如果你是发自内心地热爱最纯粹的音乐,想探索最前沿的音乐,了解音乐人和这个行业在发生的事情,MOO可能还不够好,但不得不承认它的品质在国内音乐APP中领先,希望它能一直保持初心下去。
大成拳的阴招儿挺多的,封眼、插眼、戳喉、踩脚摁倒打百汇、上星、哑门、濂泉、人迎……
我该怎么证明自己是正当防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