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第一条回复真的是有点。。。
如果指挥真的跟教练一样,那么演出不上场就好了,为啥还让指挥演出呢?
舟舟那叫模仿秀,那不叫指挥。你让他模仿和协奏曲歌剧啥的,那也得翻车。
第二个回答其实挺好了,不过我还是想说点。
其实这个问题我好像说过一次了。
音乐会上的指挥依然有音乐意图是需要靠肢体语言来完成的,当然,好乐团确实可以自动驾驶,但是为什么音乐会还需要指挥呢?首先,指挥需要确定速度,这个速度指挥给出乐队执行,这对乐团来说可以产生很强的安全感,同时,大家的演奏时间会由指挥安排在一起,而且出意外也需要指挥来补救。特别是歌剧咏叹调和协奏曲都需要指挥在现场进行反应和把控。指挥在现场就是避免车祸的,让所有的演奏员能够专注于音乐,不用盯着其他乐器或者自己玩命数拍子。音乐会上指挥可以把大家的情绪调动出来,同时也可以避免大家太high了出一些问题。
音乐会上好的指挥让乐团很轻松,碰到差的指挥,乐团也会心跳八百的。
更不要说,如果这场音乐会指挥病了,来的那个是替补,那时候就更看指挥的能力了。
大家谈很多指挥对于乐队的训练作用 这是“排练”环节
而如果限定到“音乐会”这个环节或作用的话 指挥家的作用和“排练”自然是不同的.
先上结论 影响非常大。
指挥有两种语言 一种是排练语言 一种是音乐会语言,虽然没有本质区别,但侧重点是不同的。乐队在不熟悉作品时,需要严格的挥拍,严谨的音乐提示和处理。而在音乐会的阶段,乐队已经解决了熟悉的问题,指挥家的工作更多是提示音乐形象、抓住其中逻辑并且完整表达。一个事实就是,如果过于严谨的挥拍和提示,事实上是会丢失一部分音乐形象的。过多的拍点会切碎音乐,太多的提示也会只关注进出而忽略声部对质、走向逻辑。
真正的职业指挥每年会有大量的客席音乐会 这些音乐会往往不会有很多的排练 甚至2个排练就演出 也是常有的事。这些音乐会的训练工作往往会由本团的指挥或者受邀请的指挥家的助理来完成。这个阶段俗称“搭架子”,就是让乐队熟悉作品,并且把基本的结构弄好。
等到了指挥家的排练和演出,更多就是表达关于音乐本质的意图,处理方式、音响平衡、结构观等等。在音乐会时,指挥家需要做的,就是用自己的技术动作来诠释自己的审美。
所以往往会发现同样的乐团同样的作品,都没有排练,不同的指挥完全不同的音响。
职业的指挥家当然有能力通过技术动作在第一次合作就统治乐队表达意图,而好指挥、坏指挥的区别就在于此。有的指挥技术动作不行体现不了自己审美,有的指挥审美有问题,做出来的音乐很无趣。这就是指挥的差别。真的的好指挥亦或者是指挥大师,一定是技术和审美都非常完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