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相比于 18、19 世纪的古典音乐大师们,哪些音乐家才算真正代表了 20 世纪音乐的最高水平? 第1页

  

user avatar   fu-dong-dong-42-82 网友的相关建议: 
      

要说谁能代表20世纪音乐,还真不好说。但非要说,我觉得有两个作曲家十分重要,勋伯格肖斯塔科维奇

勋伯格的重要之处在于他的“十二音”作曲技术。“十二音”作曲技术是十分厉害的,它将瓦格纳、德彪西等人的无调性创作倾向进一步推进,并且让后面的作曲家很难在作曲技术上进一步突破。“十二音”是基于“十二平均律”的作曲理论体系,但它创作出的音乐又和调性音乐没关系,这是它的奇妙之处。“十二音”在20世纪上半叶是有着相当的“统治力”的,即便是与勋伯格同时期的斯特拉文斯基、兴德米特等“新古典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也在最后的创作时期采用了“十二音”,即便是20世纪下半叶梅西安的“整体序列主义音乐”,也是基于“十二音”发展的,可见“十二音”的作曲技术的的重要影响。而在20世纪的其他流派中,更多是对“作曲理念”和“创作乐器音色”的创新和突破,在作曲技术上并未能完全突破勋伯格的“十二音”。

肖斯塔科维奇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我喜欢,哈哈!因为我觉得肖斯塔科维奇能在20世纪这么多音乐流派中“坐怀不乱”,坚持自己的“传统创作风格”,是非常厉害的。在20世纪下半叶的晚期浪漫主义、印象派、民族主义音乐的创作风格中,我们不能否认的是俄罗斯民族主义音乐是很厉害的,特别是到了柴可夫斯基,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创作特征和民族主义风格在他那得到了总结,在同期似乎很少能找到与之“旗鼓相当的对手”。而肖斯塔科维奇,延续了俄罗斯民族主义音乐的风格,并且延续了柴可夫斯基等前辈作曲家的创作特征,特别是他的交响曲,能在20世纪创作出这样的交响曲,我觉得是相当伟大的。

如果说,勋伯格是20世纪“新兴音乐流派”的代表人物,那我觉得肖斯塔科维奇就是“传统音乐流派”的代表人物。

以上。

我整理了20世纪所有代表性音乐流派和作曲家的代表性作品(附链接),仅供参考,如下。


以下内容来自我的专栏《古典音乐笔记本》:
一、20世纪音乐的基本特征
在浪漫主义晚期作曲家们的音乐创作中不难看出,他们即便是拥有了成熟的作曲技术理论,也很难再超越前辈作曲家,这一点在德奥地区晚期浪漫主义作曲家的创作中体现的尤为明显。从印象主义音乐开始,西方音乐开始朝着新的方向发展,作曲家们不再受到传统作曲技术的限制,尤其注重对新颖作曲技术和作曲理念的探索,从勋伯格的无调性作品开始,20世纪音乐开启了全新的发展道路。
20世纪先后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经济危机,法西斯独裁等,国际社会的动荡不安,引发了人们在心理上的变化。科学技术在20世纪迅猛发展,这为作曲家们在音乐创作上提供了新的可能。整体来看,20世纪音乐有过两次发展高潮。
第一次高潮。第一次高潮发生在1945年以前。这次高潮可以从1909年勋伯格的无调性作品开始算起。此后,相继出现了韦伯恩的《六首管弦乐曲》、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鲁索洛的“噪音联播”音乐会等音乐内容,这些音乐内容在当时引起很大争议。在20年代,出现了勋伯格的十二音体系,瓦雷兹的实验作品还有哈巴德微分音乐等。在30、40年代新古典主义音乐称为主流,同时也出现了“实用音乐”。当然,在此时期仍然一些作曲家沿着浪漫主义时期音乐风格继续创作,如巴托克、柯达伊等民族主义音乐作曲家等。
第二次高潮。第二次高潮发生在1945年以后,勋伯格的无调性音乐和十二音体系在此时期已经被普遍接受,以斯特拉文斯基为代表的的新古典主义音乐也出现了新的创作特征。各种实验音乐陆续出现,比如序列音乐、偶然音乐、电子音乐、采用新音色的音乐、简约派音乐、新浪漫主义、第三潮流、后现代音乐、拼贴等。
20世纪音乐发展至今,其音乐创作基本已完全脱离浪漫主义时期传统的作曲传统,演变为多种多样的的音乐创作风尚。不同国家的作曲家们都在努力通过新颖的作曲技术、创作观念、作品形态方面来实现自己创作的价值,这就导致“音乐性”在当今的音乐创作中已不再重要。
在20世纪音乐,主要包括:
表现主义音乐、民族主义音乐、新古典主义、传统风格作曲家、微分音乐与噪音音乐、序列音乐、偶然音乐、电子音乐、新音色、简约派音乐、新浪漫主义、第三潮流、后现代风格、拼贴。
二、表现主义音乐
表现主义是在20世纪初出现的现代流派,它最早出现在绘画、文学等领域,后来扩展到音乐领域。表现主义可以与印象主义形成对立,印象主义强调的是外在事物给个人的瞬间体验和感受,而表现主义则更加强调个人内在的体验和感受,这两种思维模式就导致相对应的音乐有着不同的音乐特征。
表现主义音乐其实在瓦格纳和理查德·施特劳斯的歌剧中就已经有了一定暗示,他们的歌剧中十分突出人物情绪和感受的刻画,在和声上也出现了半音化的特征的同时,在结构上也更加模糊,这些都为表现主义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前提。表现主义音乐继续向前发展,取消了调式调性的限制,让十二个音处于平等关系,真正让音乐没有调性,这是表现主义音乐最大的特征。在表现主义音乐中也时常会出现一些其他的特征,比如:夸张的跳进进行、力度的巨大变化、极度不协和的和弦、不对称的节拍、不清晰的结构等。表现主义音乐因为要强调个人内在的情绪,所以通常用紧张、恐惧、绝望等比较有戏剧张力的情绪融入到作品之中。印象派虽然也是强调主观体验,但是至少还有一些精巧的旋律和典雅的音响,但在表现主义音乐中,一切都被“打乱了”。
表现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是勋伯格和他的两个学生贝尔格韦伯恩,他们三个都出生在维也纳,所以也有人称他们三个为“新维也纳乐派”
(一)勋伯格
阿诺德·勋伯格(Arnold Schoenberg,1874—1951),美籍奥地利作曲家,表现主义音乐代表人物之一。
勋伯格8岁学习小提琴,因父亲早亡,家庭贫困,在16岁时到银行当小职员谋生。同时,自学作曲和大提琴。20岁时,跟比他大两岁的作曲家曾林斯基(Alexander Zemlinsky,1872—1942)学习了几个月的复调,这是他唯一接受过的专业音乐训练。1901年,27岁的勋伯格到剧院任担任乐队指挥,两年后回到维也纳从事教学,贝尔格和韦伯恩就是他在这一时期的学生。勋伯格在教学时,基本主要教授传统作曲技法,并不传授给学生“现代音乐”。
在1909年,勋伯格创作了第一首无调性作品《钢琴三重奏》(Op.11,1909)。1911年,37岁的勋伯格为了生计来到柏林教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勋伯格应召入伍。战后继续回到维也纳和柏林两地的教学中。1918年,因为他的演出频频遭到观众反对,他成立“私人演出协会”,只邀请一些喜欢自己的人来看。在希特勒上台后,因为他犹太人的身份,他的演出和教学都被终止了。在1933年,勋伯格来到美国,先后在多所大学教学。在1941年加入美国籍,1951年去世。
勋伯格的创作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1.晚期浪漫主义时期
这一时期勋伯格的创作基本延续了瓦格纳、理查德·施特劳斯的创作特征,体现了德奥晚期浪漫主义音乐的音乐风格。代表性作品有:
QQ音乐 ——勋伯格:弦乐六重奏《净化之夜》(1899,1917年改编为弦乐乐队)
QQ音乐-专辑 ——勋伯格:交响诗《佩里阿斯与梅丽桑德》(1902,与德彪西歌剧同名)
QQ音乐-专辑 ——勋伯格:合唱作品《古列之歌》(1900—1911)
2.无调性时期
勋伯格在这一时期的创作中,取消了调性的概念,作品中的十二个音不再构成任何关系,处于完全平等的状态。勋伯格的第一首无调性作品是1909年创作的《钢琴曲三首》(Op.11,1909),第一部无调性管弦乐作品是《五首管弦乐曲》(1909)。
在《五首管弦乐曲》中的第三乐章“夏晨的湖边,色彩”中,勋伯格提出了“音色旋律”的概念:勋伯格认为,即便是同一个音,在不同的乐器上是可以发出不同的音高的,这些音高连到一起便可组成旋律。
QQ音乐 ——勋伯格:《钢琴曲三首》(Op.11,1909)第一首
QQ音乐 ——勋伯格:《钢琴曲三首》(Op.11,1909)第二首
QQ音乐 ——勋伯格:《钢琴曲三首》(Op.11,1909)第三首
在其他无调性作品中,最著名的是独唱套曲《月迷彼埃罗》(共21首,1912)。
《月迷彼埃罗》表达的是主人公是一个精神错乱的人,勋伯格通过一部部作品,表达了主人公的不同情绪。在音乐上,这部作品采用了介于说和唱之间的一种“念唱”方式。
QQ音乐-专辑 ——勋伯格:独唱套曲《月迷彼埃罗》(共21首,1912)
在1915—1923年,勋伯格创作没有创作作品。
3.十二音时期
从1923年开始,勋伯格在创作中采用“十二音”作曲技术。十二音音乐是无调性音乐的进一步发展。之前无调性的音乐创作,一般只适用于小型作品。而在大型作品中,需要更复杂的构思和技术来组织整个作品,十二音解决了这个问题。
十二音体系的创作方法其实很简单,作曲家开始可以按任意顺序将一个八度内的12个半音进行排列,形成一个音阶序列(或称音阶),这个音阶我们可以称之为“原形序列”。在一部十二音作品中,需要将这个“原形序列”以原形、逆形、倒影、倒影逆形的形式在作品中依次出现。在每一次进行中,十二个音全部出现以前,不得重复其中任何一个音,每个音出现的位置、高度、声部不受约束。十二个音可以相继出现,也可以以音程或和弦的形式同时出现。十二音只对音高有要求,对节奏、力度、音色没有任何限制。
勋伯格第一步用十二音体系创作的作品是《钢琴组曲》(Op.25,1923)。目前有学术成果对《钢琴组曲》中运用的十二音的序列进行了整理,如下图,仅供参考。(看不懂略过)

QQ音乐 ——勋伯格:《钢琴组曲》(Op.25,1923)
勋伯格其他十二音代表性作品有:《第三弦乐四重奏》(1926)、《乐队变奏曲》(1927—1928)、《第四弦乐四重奏》(1936)、《小提琴协奏曲》(1936)、《钢琴协奏曲》(1942)、《一个华沙的幸存者》(1947)、歌剧《摩西与阿伦》(1951)等。其中《一个华沙的幸存者》最为著名。
《一个华沙的幸存者》(Op.46,1947)为朗诵、男声合唱和乐队演出而作,勋伯格自己作词。叙述了德国法西斯在二战期间杀害犹太人的时间,表达了勋伯格内心的情绪与激动。
QQ音乐 ——勋伯格:《一个华沙的幸存者》(Op.46,1947)
值得注意的是,勋伯格在这一时期不止用十二音体系进行创作,也创作了很多有调性的作品。十二音体系这种作曲技术,开始只流传于勋伯格和他的学生之间,后来斯特拉文斯基等作曲家也开始采用了这种作曲方法。所以,我们应该注意一个问题,即“十二音”并非表现主义音乐的最大特征,无调性才是。
十二音体系的出现,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因为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这种创作手段似乎已经超出了传统音乐创作的认知范畴。这种创作方式是在具有一定规则下的随机性创作,从音响角度来看,已经开始脱离西方音乐历史中对“音乐”的认知。但不能否认的是,勋伯格的包括十二音在内的音乐创作,对20世纪音乐的发展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二)贝尔格
阿尔本·贝尔格(Alban Berg,1885—1935),奥地利作曲家,表现主义音乐代表人物之一。
贝尔格生于维也纳,在19岁开始和勋伯格学习作曲,在与勋伯格学习之前,贝尔格已创作了一些作品,均属晚期浪漫主义音乐风格。在与勋伯格学习后,贝尔格的作品中开始有了自己的特点,特别是从他的第4号作品开始,他先后采用了勋伯格的无调性和十二音的作曲技术创作了一些作品,这些作品具备表现主义音乐特征的同时,也体现出晚期浪漫主义音乐的特征。
1914年,贝尔格根据19世纪德国剧作家奥尔格·毕希纳(Georg Buchner,1813—1837)的话剧《沃采克》开始构思同名歌剧,于1921年完成作品。这部歌剧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代表了他的创作风格与水准。《沃采克》讲述的是一个贫穷士兵沃采克,长期遭受长官的欺辱,为了养活自己的情人和私生子,通过让军医在自己身上做实验赚钱,最后他发现自己的情人和自己的长官私通,于是沃采克杀了他的情人,自己也跳河自杀了。在沃采克死后,他的孩子还在玩耍。这部歌剧十分有进步意义,通过对比的手法表达出一种悲剧性的力量。歌剧的音乐一部分是无调性的,一部分音乐是十二音的,一部分是有调性的。在歌剧中,贝尔格采用了瓦格纳的主导动机的手法,也结合了勋伯格的“念唱”的声乐表现方式。歌剧是用了传统的曲式结构,并参照了瓦格纳“整体艺术”的观念,将整个歌剧视作一个整体。

此后的10年,贝尔格主要从事作曲和教学工作,期间创作了他的第一部十二音作品弦乐四重奏《抒情组曲》(1925—1926)。1929年开始,他开始创作他另一部重要的歌剧《露露》,这是一部揭露现实的歌剧,内容讲述的是露露毁灭了每一个爱上她的男人,最后自己沦为妓女,被人杀害。
QQ音乐-专辑 ——贝尔格:弦乐四重奏《抒情组曲》(1925—1926)
希特勒上台以后,以勋伯格为代表表现主义音乐全部禁演。在此期间,贝尔格宠爱的一个小女孩(马勒遗孀改嫁后所生的女儿)去世了,他用十二音技术为这个女孩创作了《“天使的回忆”小提琴协奏曲》,这部作品成为20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小提琴作品之一。1935年,贝尔格去世。留下《露露》没有完成。
QQ音乐 ——贝尔格:《“天使的回忆”小提琴协奏曲》(1935)
贝尔格在表现主义音乐中的特殊贡献在于他在十二作品中,融入了更多的情感,这使得贝尔格的作品更加容易让人接受。
(三)韦伯恩
安东·韦伯恩(Anton von Webern,1883—1945),奥地利作曲家,表现主义音乐代表人物之一。
韦伯恩生于维也纳,与贝尔格一样,在1904—1910期间与勋伯格学习作曲。韦伯恩早期的作曲是有调性的,在1908年,他随着勋伯格开始采用无调性语言创作了一些作品,比如:
QQ音乐-专辑 ——韦伯恩:《六首管弦乐曲》(Op.6,1910)
QQ音乐 ——韦伯恩:《五首管弦乐曲》(Op.10,1913)
在1924年起,跟随勋伯格一起采用十二音技术进行作曲,代表作品有:
QQ音乐 ——韦伯恩:《三首宗教民歌》第1首(Op.17,1924)
QQ音乐 ——韦伯恩:《三首宗教民歌》第2首(Op.17,1924)
QQ音乐 ——韦伯恩:《三首宗教民歌》第3首(Op.17,1924)
QQ音乐 ——韦伯恩:《交响曲》第1乐章(Op.21,1928)
QQ音乐 ——韦伯恩:《交响曲》第2乐章(Op.21,1928)
QQ音乐 ——韦伯恩:《钢琴变奏曲》第1乐章(Op.27,1936)
QQ音乐 ——韦伯恩:《钢琴变奏曲》第2乐章(Op.27,1936)
QQ音乐 ——韦伯恩:《钢琴变奏曲》第3乐章(Op.27,1936)
在纳粹统治期间,韦伯恩跟勋伯格和贝尔格一样,作品遭到禁演。在1945年德国投降后不久,韦伯恩一天在屋外散步,不明原因被一名美国哨兵枪杀。
韦伯恩的作品并不是很多,共31首(17首声乐曲、14首器乐曲)。韦伯恩虽然与贝尔格都是遵循勋伯格的音乐风格进行创作的,但二者是有区别的。贝尔格的作品中,似乎更加注重对情感的抒发和描写,具有晚期浪漫主义音乐倾向。而韦伯恩则与之相反,更加“超前”,他将勋伯格的十二音技术运用的更加夸张,在他的十二音作品中,旋律主题十分短小,乐队的编制很小,曲式结构也十分简单。韦伯恩的音乐要更加强调十二音的“个体”,而不是“整体”。韦伯恩的创作特征,暗示了20世纪后来作曲家的创作趋势。
20世纪的民族主义音乐是19世纪民族主义音乐的延续,在20世纪新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各国的民族主义音乐出现了新的特征。20世纪的民族主义音乐相比于19世纪,和国家的民主运动没有太大关系,作曲家们更多是处于自身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兴趣进行创作,作品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思想深度减弱的同时,也融入了20世纪音乐的风格特征。
俄罗斯在1917年爆发了“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君主专制和资产阶级反动政权,迎来了社会主义社会。随之而来的社会变革对这一时期的音乐创作形成了一定的影响。20世纪俄罗斯民族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是斯克里亚宾拉赫玛尼诺夫
二、俄罗斯民族主义音乐
(一)斯克里亚宾
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斯克里亚宾(Alexander Nikolayevitch Scriabin,1972—1915),俄罗斯钢琴家、作曲家。
斯克里亚宾生于莫斯科,父亲是外交官,母亲是钢琴家。斯克里亚宾5岁可以在钢琴上即兴演奏,8岁创作了一部歌剧,11岁开过钢琴音乐会,16岁进入莫斯科音乐学院,主修钢琴和作曲,20岁毕业。但因他与作曲老师不和,毕业时只有钢琴学位,没有作曲学位。1898年,26岁的莫斯科进入莫斯科音乐学院教钢琴。在1904年以后,斯克里亚宾主要在国外生活,从事演奏和创作活动。
斯克里亚宾的创作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1888—1900年。这一时期斯克里亚宾主要体现的是对欧洲浪漫主义音乐的继承,无论是体裁还是风格,都跟肖邦十分类似。代表作品有:10首《玛祖卡》(1988—1900)、12首《练习曲》(1849—1895)、24首《前奏曲》(1888—1896)、三首《奏鸣曲》(1892,1897,1897)、《♯f小调钢琴协奏曲》(1898)、9首《玛祖卡》(1899)、管弦乐前奏曲《理想》(1898)等。我们可以通过“玛祖卡”这种体裁,对比一下斯克里亚宾与肖邦的异同。
QQ音乐-专辑 ——斯克里亚宾:《玛祖卡》全集
QQ音乐-专辑 ——肖邦:《玛祖卡》全集
第二时期,1900—1905年。由于俄国当时社会的动荡和文化思潮的影响等原因,斯克里亚宾在这一时期开始信奉“神秘主义”,他认为“物质世界终将毁灭,精神世界必将永生!”。他甚至基于自己的生日是12月25日,认为自己是“上帝”,认为自己是来“拯救世界”的。但在我看来,斯克里亚宾这一时期好像有点精神问题。在这一时期观念的影响下,他不再局限于小型体裁,他主要创作交响曲用来“拯救世界”,代表作品有:《第一交响曲》(6个乐章,1899—1900)、《第二交响曲》(1901)、《“神之歌”第三交响曲》(包括三个标题乐章:《斗争》、《享乐》、《神的游戏》,1904)等。
QQ音乐-专辑 ——斯克里亚宾:《第一交响曲》(6个乐章,1899—1900)
QQ音乐-专辑 ——斯克里亚宾:《第二交响曲》(1901)
QQ音乐-专辑 ——斯克里亚宾:《“神之歌”第三交响曲》(包括三个标题乐章:《斗争》、《享乐》、《神的游戏》,1904)
第三时期,1905—1915年。这一期间俄国爆发了多次革命,期间斯克里亚宾认识了俄国革命家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是个明白人,在听了斯克里亚宾的神秘主义观点后,马上就指出斯克里亚宾是“无可救药的唯心神秘主者”。斯克里亚宾其实是在当时俄国社会中的一类人的代表,这一类人因为俄国革命事业频频失败,他们开始消沉、颓废、涣散,甚至有一些人开始追求唯心的哲学思想观念,斯克里亚宾就是其中一个。在这一时期斯克里亚宾的音乐创作更加具有神秘色彩。代表作品有:交响诗《狂喜之诗》(1905—1908)、《普罗米修斯》(又名《火之诗人》,1908—1910)、第5—10《钢琴奏鸣曲》(1907,1912,1912,1913,1913,1913)
QQ音乐 ——斯克里亚宾:《普罗米修斯》(又名《火之诗人》,1908—1910)
斯克里亚宾一生的创作风格是非常丰富的,早期是浪漫主义时期的肖邦风格,中期是类似于瓦格纳和德彪西的风格,晚期形成了自己具有“神秘主义”倾向的音乐风格。
有一件事值得说一下,“神秘和弦”是斯克里亚宾独创的和弦,较常出现在他晚期的创作中。“神秘和弦”是用增四度、减四度、纯四度叠置构成的和弦,斯克里亚宾将这个和弦作为作品的调性中心,使得作品具有了无调性的状态。

斯克里亚宾的创作十分具有时代感,他在探索了一种新的音乐风格的同时,在他的身上也能看到俄罗斯年轻人在那个混乱年代的困惑与迷茫。
(二)拉赫玛尼诺夫
谢尔盖·瓦西利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Sergei Vassilievitch Rachmaninoff,1873—1943),俄罗斯钢琴家、作曲家。
拉赫玛尼诺夫比斯克里亚宾小1岁,1873年出生于奥涅格贵族家庭。拉赫玛尼诺夫4岁开始随母亲学习钢琴,9进入彼得堡音乐学院,12岁进入莫斯科音乐学院,先后师从多位大师学习钢琴和作曲。在学校期间拉赫玛尼诺夫十分迷恋柴可夫斯基的音乐,所以在拉赫玛尼诺夫后来的音乐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类似柴可夫斯基风格的作品。1891年和1892年拉赫玛尼诺夫分别在两个学校毕业,获得钢琴和作曲学位。此后开启了他的创作生涯。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创作同样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1891—1900年。拉赫玛尼诺夫在这一时期主要从事钢琴演奏和作曲活动,这一时期创作了《第一钢琴协奏曲》(1891,1917)、独幕歌剧《阿列科》(根据普希金长诗《茨冈》改编,1892)、《第一交响曲》(1895)、钢琴、小提琴和大提琴的《悲歌三重奏》(1893)、钢琴小品《♯c小调前奏曲》、声乐作品《别唱吧,美女》、《春潮》等作品。这一时期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相对比较稚嫩,还处于风格的探索阶段。他这一时期最著名的作品是独幕歌剧《阿列克》,拉赫玛尼诺夫因在纪念普希金诞辰一百周年的活动上指挥这部歌剧而获得了很高的声誉。
第二个时期,1900—1917年。拉赫玛尼诺夫在这时期进入成熟阶段,完成了他一生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如:《第二钢琴协奏曲》(1901)、《第三钢琴协奏曲》(1907)、康塔塔《春天》(1902)、歌剧《里米尼的弗朗切斯科》、《吝啬骑士》(1904)、《第二交响曲》(1907)、交响诗《死亡岛》(1909)、《钢琴前奏曲集》(Op.23,10首,1902;Op.32,13首,1919)、《音画练习曲集》(Op.33,9首,1911;Op.39,9首,1917)、声乐交响诗《钟声》(1913)、无伴奏宗教合唱《约翰·兹拉托乌斯特礼仪》(Op.31,1910)和《通宵祈祷》(Op.37,1915)以及大量声乐作品。在这些作品中最著名的是:
QQ音乐-专辑 ——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1901)
QQ音乐-专辑 ——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1907)
QQ音乐-专辑 ——拉赫玛尼诺夫:《钢琴前奏曲集》(Op.23,10首,1902;Op.32,13首,1919)全集
QQ音乐 ——钢琴艺考常用曲目: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前奏曲》(Op.23,No.5)
QQ音乐-专辑 ——拉赫玛尼诺夫:《音画练习曲集》(Op.33,9首,1911;Op.39,9首,1917)全集
第三个时期,1917—1943年。1917年爆发了俄罗斯历史上最重要的两次革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拉赫玛尼诺夫作为一个贵族子弟,对两次革命有着不同的态度,在“二月革命”期间,拉赫玛尼诺夫极力支持,甚至将自己音乐会的所有收入捐给军队。但在“十月革命”后,拉赫玛尼诺夫却十分茫然,这是当时俄国贵族阶层和知识分子阶层的普遍反映,十分耐人寻味。拉赫玛尼诺夫在1917年11月离开了俄罗斯,最后去了美国,并在那里度过余生。这一时期他的创作很少,且整体艺术水准不高,代表作品有:为合唱与乐队而作的《三首俄罗斯歌曲》、钢琴《科列利主题变奏曲》(1931)、为钢琴与乐队而作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1934)、《第三交响曲》(1936)、《交响舞曲》(1940)。这一时期的作品虽然质量没有之前高,但体现出了拉赫玛尼诺夫对俄罗斯故土的情感和对人生内涵的思考。
整体来看,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创作基本上保持了西欧浪漫主义音乐和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创作风格,并没有受到当时的瓦格纳、德彪西、勋伯格等人音乐风格的影响。
三、匈牙利民族主义音乐—巴托克
贝拉·巴托克(Bela Bartok,1881—1945),匈牙利作曲家,民族音乐学家。
巴托克生于匈牙利,他在17岁进入布达佩斯音乐学院学习,在学校上学期间,他有机会接触到了匈牙利民族独立运动,这对他一生的音乐创作和音乐活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904年,23岁的巴托克开始记录匈牙利民间音乐。在24岁时,巴托克认识了柯达伊(Kodaly Zoltan,1882—1967,匈牙利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创立了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从此两人开始合作,对匈牙利民间音乐进行系统的调查。这期间巴托克结合调查结果发表了一些学术理论成果,这个行为在作曲家中是非常少见的。1907年,26岁的巴托克受聘于布达佩斯音乐学院,教授钢琴,期间创作了钢琴教材《小宇宙》(Mikrokosmos)(共6册,153首)。
在30年代纳粹党掌权后,巴托克的反纳粹行为让他被迫离开祖国,前往美国。在美国期间,他曾在哥伦比亚大学教学,同时整理民间音乐。来到美国后他的作品受到冷落,演出也比较少。在1945年逝世。
巴托克的创作可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时期,1889—1907年。巴托克这一时期的音乐创作先后受到了贝多芬、理查德·施特劳斯、李斯特音乐的影响,具有浪漫主义音乐的特征。虽然在作曲技术上十分成熟,但缺乏创新。代表作有描写1848年匈牙利起义的《阿树特》(1903)等。
第二时期,1908—1924年。巴托克在这一时期根据自己收集的民间音乐素材,创作了不少具有民族音乐风格的作品,代表作有:管弦乐曲《两幅肖像》(1908)、《第一弦乐四重奏》(1908)、《第二弦乐四重奏》(1915—1917)、钢琴曲《粗野的快板》(1911)、歌剧《蓝胡子公爵的城堡》(1911)、舞剧《木雕王子》(1916)和《神奇的满大人》(1919)、管弦乐曲《舞蹈组曲》(1923)等。有的作品直接采用了民间的曲调,如《15首匈牙利农民歌曲》(1915)等。
QQ音乐 ——巴托克:管弦乐曲《两幅肖像》第1首(1908)
QQ音乐 ——巴托克:管弦乐曲《两幅肖像》第2首(1908)
QQ音乐-专辑 ——巴托克:《15首匈牙利农民歌曲》(1915)
第三时期,1926—1940年。这一时期巴托克的作品有了一些“新古典主义音乐”的倾向,同时也创作了一些实验性的作品。代表性作品有:《第一钢琴协奏曲》(1926)、《第三弦乐四重奏》(1927)、《第四弦乐四重奏》(1928)、《第五弦乐四重奏》(1934)、《第六弦乐四重奏》(1939)、《世俗大合唱》(1930)、《为弦乐、打击乐和钢片琴而写的音乐》(1936)、《两家钢琴与打击乐的奏鸣曲》(1937)等。
QQ音乐-专辑 ——巴托克:《第一钢琴协奏曲》(1926)
第四时期,1940—1945年。在美国的巴托克创作了一些重要作品,如《管弦乐协奏曲》(1943)、《第三钢琴协奏曲》(1945),这些作品具有一定民族特色的同时也可以看出浪漫主义气息。
QQ音乐-专辑 ——巴托克:《第三钢琴协奏曲》(1945)
虽然巴托克作为民族主义音乐作曲家,对匈牙利民族音乐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他对于西方音乐历史来说,他的价值并不体现在他的音乐创作,他对历史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他对民间音乐的收集和研究工作。他作为一个作曲家,能够深入到民间,对民间音乐进行关注,这为后来的民族主义音乐的作曲家起到了一个很好的表率。基于此,甚至有一些学者认为,巴托克是20世纪最成功的的民族主义音乐作曲家。
四、波兰民族主义音乐—席曼诺夫斯基
卡罗尔·席曼诺夫斯基(Karol Szymanowski,1882—1937),波兰作曲家。
席曼诺夫斯基于1882年出生于一个富裕家庭,他从小学习钢琴和作曲,在19岁时到华沙学习作曲。从1905年开始,随着波兰民族意识的不断高涨,以席曼诺夫斯基为中心成立了“青年波兰”的创作小组,这一小组创作了一些具有波兰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这一时期,他经常到欧洲各国进行交流学习,广泛的接受了德奥音乐的创作风格,并在维也纳定居。在1919年,席曼诺夫斯基回到波兰华沙,后在1926年出任华沙音乐学院院长,三年后因改革受阻辞职。此后的席曼诺夫斯基经济拮据,相关音乐创作和社会活动减少。1937年,55岁的席曼诺夫斯基逝世。
席曼诺夫斯基的创作体裁涉及广泛,包括交响曲、小提琴协奏曲、钢琴协奏曲、歌剧、舞剧、宗教作品;钢琴作品有奏鸣曲、前奏曲、练习曲、波兰舞曲、玛祖卡舞曲;此外还有弦乐四重奏、小提琴乐曲、改编民歌、艺术歌曲等。
席曼诺夫斯基的创作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1901—1914年。这一时期席曼诺夫斯基的创作体现出德奥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倾向,也可以从作品中看出肖邦和斯克里亚宾作品的影响。代表作品有《波兰民歌主题变奏曲》、《第一钢琴奏鸣曲》、《第二钢琴奏鸣曲》、《第二交响曲》等。
QQ音乐 ——席曼诺夫斯基:《波兰民歌主题变奏曲》
QQ音乐 ——席曼诺夫斯基:《第二钢琴奏鸣曲》第1乐章
QQ音乐 ——席曼诺夫斯基:《第二钢琴奏鸣曲》第2乐章
第二时期,1914—1925年。席曼诺夫斯基在这一时期开始专注于对德彪西和斯特拉文斯基音乐的学习研究,在创作风格上也有开始出现印象主义音乐和新古典主义音乐的倾向。代表作品有:小提琴钢琴音诗《神话》、《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第一弦乐四重奏》、《第三交响曲》等。
QQ音乐 ——席曼诺夫斯基:《第一小提琴协奏曲》
QQ音乐-专辑 ——席曼诺夫斯基:《第一弦乐四重奏》
QQ音乐-专辑 ——席曼诺夫斯基:《第三交响曲》
第三时期,1925—1937年。席曼诺夫斯基在这一时期结实了一些波兰民族音乐学家,他这一时期将兴趣集中到对波兰民间音乐的收集和整体,并在通过学习和研究后,依据民间曲调进行音乐创作。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有:大型作品《圣母哀悼乐》、《玛祖卡舞曲》、舞剧《山盗》、《第二小提琴协奏曲》、《钢琴协奏曲》等。
QQ音乐-专辑 ——席曼诺夫斯基:《玛祖卡舞曲》
席曼诺夫斯基一生的音乐创作之路曲折多变,在经历了浪漫主义、印象主义、新古典主义后,最终确立了民族主义音乐的创作倾向。其对祖国浓烈的情感使得他的音乐有着与众不同的气质。
五、捷克民族主义音乐—亚那切克
莱奥什·亚那切克(Leos Janacek,1854—1929),捷克作曲家。
亚那切克1854年出生于莫拉维亚,在11岁时亚那切克进入布鲁诺一个修道院的唱诗班,后进入布鲁诺师范学校学习音乐,18岁毕业后留校。20岁进入布拉格风琴学校接受更专业的教育。学成后继续回到布鲁诺师范学校任教,同时在布鲁诺中学作教师,兼任教堂唱诗班指挥。曾在1879—1880年期间奔赴莱比锡和维也纳音乐学院进修作曲。1881年,亚那切克创办了管风琴学校,担任校长直至1919年。这一期间,他进行了一些音乐创作,代表作品有:歌剧《莎尔卡》(1888)、《她的养女》(耶奴发)(1903);合唱《阿玛鲁斯》(1897);管弦乐曲《卖艺人的孩子》(1912);钢琴曲集《草木丛生的小径》(1908)、《钢琴奏鸣曲“1905年10月1日”》(1912)以及一些民歌改编歌曲等。1919年,歌剧《叶努法》在布拉格上演获得巨大成功,亚那切克成为享誉欧洲的作曲家。
1918年捷克斯洛伐克宣布独立,已经64岁的亚那切克潜心创作,创作了不少重要的作品,比如:歌剧《卡佳·卡巴诺娃》((1921)、《玛克洛普罗斯事件》(1925),合唱曲《赫拉特扎尼之歌》(1916),声乐套曲《一个失踪者的日记》(1919),管弦乐曲《塔拉斯·布尔巴》(1918)、《布拉尼克叙事曲》(1920)、《小交响曲》(1926),室内乐《第一弦乐四重奏》(1923),以及为西里西亚和莫拉维亚地区民歌改编的两部民歌集(1918,1922)等。这期间,亚那切克主要投身于教学和社会活动,先后获得了很多荣誉。1928年去世。
亚那切克一生的创作体裁涉及广泛,最能代表他艺术水准的体裁是歌剧管弦乐钢琴作品
(一)歌剧
亚那切克创作歌剧的最大特征就是十分擅长对捷克民间音乐的使用。他一生创作了9部歌剧,其中最著名的是三幕歌剧《耶奴发》。这部歌剧是亚那切克根据捷克女作家普雷索瓦(G.Preissova,1862—1946)的戏剧编写的脚本,这部歌剧讲述的是一个复杂的农村多角恋,通过一个被抛弃的怀孕少女对爱情和生活的追逐,揭示了人性中的善与恶。

(二)管弦乐
在亚那切克的管弦乐作品中,最有名的是狂想曲《塔拉斯·布尔巴》(1910)和《小交响曲》(1926)。
《塔拉斯·布尔巴》是一部标题性作品,取材于俄国作家果戈里的同名小说。内容描述的是俄国一位著名将军英勇善战为国捐躯的故事。
QQ音乐-专辑 ——亚那切克:狂想曲《塔拉斯·布尔巴》
《小交响曲》是亚那切克唯一一部交响曲,这部作品最初是为了捷克第八节体育节创作的军乐曲,后来写成了一个5乐章的交响曲。这部作品篇幅不大,整个作品透漏出明快清新的气质。
QQ音乐-专辑 ——亚那切克:《小交响曲》
(三)钢琴作品
亚那切克的钢琴作品不是很突出,但有一部钢琴作品十分特别。《奏鸣曲“1905年10月1日”》(1905)是亚那切克专门为一个政治事件创作的。在1905年捷克还处于奥地利政府的统治的时期,捷克的布鲁克诺地区的百姓要求在街区建一所捷克人的大学,遭到当地奥地利人的反对,于是当地的捷克人和奥地利人在1905年10月1日发生了冲突,奥地利拍军队镇压,一名捷克工人被奥地利军警杀害,这引起了捷克民族主义人士的强烈抗议。亚那切克为此做了一部作品,十分值得尊敬。
QQ音乐 ——亚那切克:《奏鸣曲“1905年10月1日”》(1905)第1乐章
QQ音乐 ——亚那切克:《奏鸣曲“1905年10月1日”》(1905)第2乐章
亚那切克在音乐上取得的种种成就,让他成为20世纪捷克民族主义音乐的代表。他在斯美塔那和德沃夏克的基础上,将捷克民族主音乐进一步向前推进。值得注意的是,亚那切克同时一位民族音乐学家,与匈牙利的巴托克一样,十分注重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收集整理和研究,这是十分难得的,为捷克民族音乐的发展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六、英国民族主义音乐—沃安·威廉斯
在西方音乐历史中,英国音乐自从亨德尔之后就很少被提及,直至19世纪末,英国在艺术界发起一场民歌运动,这使得很多作曲家投身到对英国民间、古代音乐的收集和编创之中。在这场运动中,产生了很多具有英国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促使了一些民族主义音乐作曲家的诞生,其中最著名的是20世纪上半叶的沃安·威廉斯
拉尔夫·沃安·威廉斯(Ralph Vaughan Williams,1872—1958),英国作曲家。
沃安·威廉斯在1872年生于英国格罗斯特郡,18岁进入皇家音乐学院学习,2年后转到剑桥三一学院学习,3年后又回到皇家音乐学院学习。1901年,沃安·威廉斯获剑桥音乐博士学位。1909年,37岁的沃安·威廉斯去法国拜访了拉威尔,并拜其为师。1903年开始,沃安·威廉斯加入到英国民歌学者夏普(Cecil Sharp,1859—1924)主持的民歌收集工作之中,这对他的音乐创作有很大的影响。期间他深入到民间,对英国民歌进行了收集和整理。
1914年,战争爆发,42岁的沃安·威廉斯应征到炮兵部队服役。在1919年复员后,担任皇家音乐学院教授。此后沃安·威廉斯主要从事教学和创作活动,期间也担任了一些社会职位。在1957年,沃安·威廉斯逝世,享年85岁。
沃安·威廉斯一生经历了晚期浪漫主义、印象主义、表现主义、新古典主义、十二音音乐、多调性、爵士音乐等音乐风格。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浪漫主义音乐和印象主义音乐的风格,在沃安·威廉斯的创作中对英国民歌十分重视。沃安·威廉斯涉及的体裁是分广泛,包括歌剧、交响乐、合唱、室内乐等,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和水准的是交响乐歌剧
(一)交响乐
他的交响曲有9首,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第二首《伦敦交响曲》(1913)、第三首《“田园”交响曲》(1921)、这两部作品根据英国民间音乐描绘了英格兰的景色,抒发了沃安·威廉斯的个人情感。
QQ音乐-专辑 ——沃安·威廉斯:《伦敦交响曲》(1913)
QQ音乐 ——沃安·威廉斯:《“田园”交响曲》(1921)
此外,为弦乐四重奏和双弦乐队写的《塔利斯主题幻想曲》(1910)和小提琴与乐队浪漫曲《云雀高飞》(The Lark Ascending,1914)也是著名的管弦乐作品。
QQ音乐 ——沃安·威廉斯:《云雀高飞》(1914)
QQ音乐 ——沃安·威廉斯:《塔利斯主题幻想曲》(1910)
(二)歌剧
沃安·威廉斯的歌剧广泛的采用了英国诗人的作品,需要用英语演唱,这就让作品具有了独特的气质。代表作品有《牲口贩休》(Hugh the Drover,1914)、《恋爱中的约翰爵士》(Sir John in love,1928)、《骑马下海人》(Riders to the Sea,1932)等。
v.qq.com/x/page/s0757tn ——沃安·威廉斯:《恋爱中的约翰爵士》(Sir John in love,1928)
七、美国民族主义音乐
20世纪,美国音乐文化发展迅猛,一方面是其相对相对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为艺术家们提供了良好的创作氛围,另一方面是由于欧洲的政治历史原因,促使很多优秀的欧洲音乐家来到美国,极大的丰富了美国的多元性音乐内涵。从20世纪开始,美国的音乐家们开始意识到民族音乐的重要性,很多作曲家开始尝试对具有美国风格的音乐作品进行创作,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是科普兰格什温
(一)科普兰
艾伦·科普兰(Aaron Copland,1900—1990),美国作曲家。
科普兰生于纽约,父母都是移民。科普兰从小学习钢琴,17岁开始学习作曲。21岁时到巴黎的一所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在学习中了解到了20世纪“现代音乐”的音乐风格,特别是他的指导老师布朗热所熟悉的“新古典主义音乐”风格。1924年,科普兰回到美国,由此开始了他的音乐人生,他一生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也十分热衷于教学和创作,先后在多所学校任教,撰写了很多音乐学术成果的同时,也完成了不少音乐作品。
整体来看,科普兰的创作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1990—1930年。这一时期科普兰的创作风格主要受到了他老师布朗热的影响,具有“新古典主义音乐”的风格特征,《管风琴与乐队交响曲》(1924,1928年改名为《第一交响曲》)是科普兰在这一时期十分成功的一部作品,在当时得到了很高的评价。
QQ音乐-专辑 ——科普兰:《管风琴与乐队交响曲》(1924,1928年改名为《第一交响曲》)
第二时期,1930—1950年。随着30世纪美国经济、政治危机和工人运动的发展,科普兰在这一时期开始注重对美国音乐和文化的关注,创作了一些结合了美国元素的音乐作品,代表性作品有:用用了墨西哥民间歌曲素材的管弦乐作品《墨西哥沙龙》(1933—1936)、采用了西部牛仔歌曲的舞剧《小伙子比利》(1938)、根据美国乡村音乐描述宾夕法尼亚农村生活的舞剧《阿帕拉契亚的春天》(1944)、为朗诵和乐队而作的《林肯肖像》(1942)等。
QQ音乐 ——科普兰:《墨西哥沙龙》(1933—1936)
QQ音乐-专辑 ——科普兰:《小伙子比利》音乐(1938)
QQ音乐 ——科普兰:《阿帕拉契亚的春天》(1944)
QQ音乐 ——科普兰:《林肯肖像》(1942)
第三时期,1950—1990年。科普兰在50年代后接受了勋伯格的十二音作曲方法,创作了《内涵》(Connotations,1962)、《内在特性》(Inscape,1967)等。这一时期的作品已经不再使用民间材料,开始追求一种抽象的音乐风格。
QQ音乐 ——科普兰:《内涵》(Connotations,1962)
QQ音乐 ——科普兰:《内在特性》(Inscape,1967)
整体来看,科普兰在西方音乐历史中最具有价值的还是他第二个时期关于美国音乐的一些创作,他采用十二音技术创作的作品虽然加入了具有个人特色的和声,但影响不是很大。
(二)格什温
乔治·格什温(George Gershwin,1898—1937),美国作曲家。
格什温1898年生于纽约布鲁克林俄国犹太移民家庭,从小喜欢爵士音乐。12岁开始学习钢琴,16岁进入唱片公司当歌曲推销员,期间他创作了一些流行歌曲。1917年,格什温进入百老汇剧院担任作曲,此后他创作了很多成功的流行音乐和音乐剧,比如:音乐喜剧《露西尔》(1919)、《女人,要温顺》(1924)、《疯狂的姑娘》(1930)、《我为你歌唱》(1931)等。在此期间,他尝试过写专业音乐作品,但由于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心有余而力不足。
后来,他和很多专业作曲家学习了作曲技术,这使他在作曲技术上得到了巨大的提高,格什温开始在专业音乐上进行了尝试。格什温在1924年创作的《蓝色狂想曲》是他最成功的作品之一,在《蓝色狂想曲》中,格什温将爵士乐和专业音乐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爵士交响乐”的体裁,虽然在之前的斯特拉文斯基、米约等作曲家的创作中也加入了爵士乐,但相比于对爵士乐更加熟悉的格什温的创作来说还是相对稚嫩的。此后的《F大调钢琴与乐队协奏曲》(1925)、管弦乐曲《一个美国人在巴黎》(1928)延续了《蓝色狂想曲》的风格,在当时也获得了观众的喜欢。
QQ音乐 ——格什温:《蓝色狂想曲》(1924)
QQ音乐 ——格什温:《F大调钢琴与乐队协奏曲》第1乐章(1925)
QQ音乐 ——格什温:《F大调钢琴与乐队协奏曲》第2乐章(1925)
QQ音乐 ——格什温:《F大调钢琴与乐队协奏曲》第3乐章(1925)
QQ音乐 ——格什温:管弦乐曲《一个美国人在巴黎》(1928)
歌剧《波吉与贝丝》(海沃德(Dubose Heyward)根据自己小说改编剧本,格什温哥哥Ira Gershwin作词)取材于美国黑人的生活,是格什温一生创作的顶点。为了完成这部作品,1934年格什温专门到故事发生地呆了几个星期,观察他们的生活的同时,也采集了很多当地的民歌。这部作品不同于格什温以往的音乐剧作品那样轻松幽默,而是采用了一种严肃的创作思维将黑人音乐、民族音乐、专业音乐巧妙的融合到了一起。因为格什温歌剧的风格相比于其他作曲家的歌剧要更加轻松简明,所以有人将格什温创作的歌剧称为“轻歌剧”。
bilibili.com/video/BV1r ——格什温:歌剧《波吉与贝丝》(1935)
十分不幸的是,正值事业巅峰的格什温在1937年逝世了,享年39岁。
科普兰和格什温是20世纪美国民族主义音乐发展的两个方向,科普兰的音乐创作在经历了晚期浪漫主义、新古典主义音乐、民族主义音乐之后走进入十二音音乐的创作,这是专业音乐发展的主流方向。而格什温则放弃了对主流严肃音乐风格的追求,反而在将专业音乐与民间音乐、爵士音乐的融合创作道路上越走越远。
八、新古典主义音乐
新古典主义(Necoclassicism)是20世纪上半叶出现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音乐流派,它力图复兴古典主义或古典主义以前时期的音乐风格和特征。新古典主义音乐诞生的标志性作品是斯特拉文斯基的舞剧《浦契涅拉》(Pulcinella,1919—1920)。在“新古典主义”中的“古典”的概念并不是十分明确,它通常指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们放弃或不重视的任何东西。在音乐美学标准上,新古典主义音乐要求艺术的整体要均衡、完美、稳定。在情感的抒发上要理性、节制。在结构上,可以采用浪漫主义之前的任何曲式和和声。同时,新古典主义音乐要求作品要有相对明确的调性和旋律,不需要标题。
新古典主义音乐的出现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着很密切的联系的,在战争的影响下,社会变得动荡,秩序遭到了破坏。而新古典主义音乐正是当时的人们对于“重建社会规则”追求的一种体现。在新古典主义音乐中,最著名的是斯特拉文斯基兴德米特“六人团”
(一)斯特拉文斯基
伊戈尔·菲奥多罗维奇·斯特拉文斯基(lgor Feodorovich Stravinsky,1882—1971),俄罗斯作曲家,新古典主义音乐代表人物之一。
斯特拉文斯基生于俄罗斯奥拉宁鲍姆,父亲是歌剧院歌手。斯特拉文斯基9岁开始学习钢琴。中学毕业后到彼得堡大学攻读法律,1905年毕业。1903—1906年,斯特拉文斯基和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学习作曲,由此进入专业作曲的道路。斯特拉文斯基在早期创作的《焰火》(1908)引起了音乐界的重视,之后相继完成了委约作品《火鸟》(1909—1910)、《彼得鲁是卡》(1910—1911)、《春之祭》(1911—1913),这三部作品逐渐让他在西方音乐中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斯特拉文斯基避居瑞士。俄国“十月革命”后,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受到了社会的排斥。1920年,斯特拉文斯基定居法国(1934年入法国籍)。此后,他的创作发生改变,音乐创作开始出现了新古典主义的风格倾向。1939年,斯特拉文斯基到美国参加活动,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斯特拉文斯基从此留在美国,1945年成为美国公民。在50年代以后,斯特拉文斯基开始用十二音创作作品,完成了很多整体序列音乐作品。
1962年,斯特拉文斯基应邀访问俄国,这位过去一直受到苏联批判的作曲家,受到热烈欢迎。1971年,斯特拉文斯基逝世。
斯特拉文斯一生的创作可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1.俄罗斯民族主义时期(1882—1920)
斯特拉文斯基在这一时期创作的作品因受到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影响,主要是俄罗斯民族主义风格时期,代表作品主要是三部舞剧:《火鸟》(1909—1910)、《彼得鲁什卡》(1910—1911)、《春之祭》(1911—1913)、《士兵的故事》(1918)。
《火鸟》(Zhar’-ptitsa,1909—1910)取材于俄罗斯民间神话故事,剧情讲的是一个叫伊凡的王子借助一直火鸟的力量,击败了魔王救出公主的故事。
bilibili.com/video/BV15 ——斯特拉文斯基:《火鸟》(舞剧板)(Zhar’-ptitsa,1909—1910)
bilibili.com/video/BV1k ——斯特拉文斯基:《火鸟》(交响乐板)(Zhar’-ptitsa,1909—1910)
《彼得鲁什卡》(Petrushka,1910—1911;rev.1946)在俄罗斯民主主义风格中,体现出了一些斯特拉文斯基的个性。作品的故事情节大概讲的是:彼得鲁什卡是一个木偶,但是他却有人一样的思想和行为,喜欢上了一个女演员,但女演员喜欢一个摩尔人,彼得鲁什卡因为嫉妒,经常破坏女演员的爱情。最后摩尔人把彼得鲁什卡打散了,彼得鲁什卡的灵魂在街上疯狂打人,但却没有人能感受到他的存在。
bilibili.com/video/BV1c ——斯特拉文斯基:《彼得鲁什卡》(舞剧板)(Petrushka,1910—1911;rev.1946)
bilibili.com/video/BV1t ——斯特拉文斯基:《彼得鲁什卡》(交响乐板)(Petrushka,1910—1911;rev.1946)
《春之祭》(Vesna svyashchennaya(The Rite of Spring),1911—1913)是斯特拉文斯这一时期最著名的舞剧作品。这部作品描述的是俄国古代民族在春天祭献大地的仪式。舞剧的场面十分狂野粗暴,甚至有演员需要披着粗麻袋。在作品的音乐中,斯特拉文斯基有很多创新,它突破了强弱规则交替的限制,使节奏变得多样、复杂。这样的音乐创作让当时的观众很难接受。但是在一年后,当《春之祭》以音乐会形式公演时却受到了欢迎。
bilibili.com/video/BV11 ——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舞剧版)(Vesna svyashchennaya(The Rite of Spring),1911—1913)
bilibili.com/video/BV1q ——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交响乐版)(Vesna svyashchennaya(The Rite of Spring),1911—1913)
《士兵的故事》(Histoire du soldat,1918)是斯特拉文斯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创作的作品。这部作品取材于一个俄国民间故事:士兵利用假期回家探亲,在路上休息时,他没事拉了一会小提琴,这时候恶魔化身的老头说:“我用魔法书换你的小提琴,你换不换”。士兵说:“换”。之后,士兵还去老头家呆了三天。三天后,士兵回到老家发现,时间已经过了三年,自己的未婚妻已和别人结婚了。心灰意冷的他决定用魔法书变成富翁,但变成了富翁他也感到不幸福,于是决定出门冒险。他来到一个国家,这个国家的公主得病了一直不好,士兵想救他,正巧恶魔也想去救,恶魔:“说你的小提琴能治病,但是现在这是我的小提琴啦,哈哈”。士兵说咱俩打一把扑克,你输了把小提琴还我,然后,士兵赢了。他用小提琴治好了公主。士兵想带着公主回老家过幸福生活,但是恶魔因为非常生气,给士兵下了一个诅咒,诅咒士兵永远不能离开公主的国家。但是因为士兵非常想家,就带着公主硬闯,最后被恶魔抓走了。这部作品中运用了爵士音乐的元素,十分具有新意,但水准与格什温的爵士交响乐作品还是有距离的。
v.qq.com/x/page/z05304d ——斯特拉文斯基:《士兵的故事》(舞剧版)(Histoire du soldat,1918)
bilibili.com/video/BV17 ——斯特拉文斯基:《士兵的故事》(室内乐版)(Histoire du soldat,1918)
2.新古典主义时期(1920—1951)
从1918年斯特拉文斯基定居法国之后,他的音乐创作风格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开始注重对古典主义音乐素材,他1919年—1920年潜心创作舞剧《浦契涅拉》,在1920年《浦契涅拉》的上演标志着斯特拉文斯基新的创作风格确立,同时也标志着“新古典主义音乐”的诞生。其实,斯特拉文斯基试图突破俄罗斯民族主义的倾向在他的《春之祭》和《士兵的故事》中已经有所体现。从《浦契涅拉》开始,直到1951年的歌剧《浪子生涯》,他的新古典主义创作持续30年之久,期间创作了很多具有新古典主义音乐风格的作品。
《浦契涅拉》(Pulcinella,1919—1920)的情节来自于18世纪浦契涅拉的传说,音乐来自于18世纪佩格莱西的音乐。这部作品在西方音乐历史中的作用在于他标志着新古典主义音乐的确立。
v.qq.com/x/page/o0387rj ——斯特拉文斯基:舞剧《浦契涅拉》(Pulcinella,1919—1920)
这一期间的作品代表作品还有:
受海顿、莫扎特音乐影响的《C调交响曲》(1940);
QQ音乐-专辑 ——斯特拉文斯基:《C调交响曲》(1940)
采用法国歌剧作曲家吕利音乐的《阿波罗》(1928);
QQ音乐-专辑 ——斯特拉文斯基:《阿波罗》(Apollon musagète)(1928)
根据柴可夫斯基作品创作的《魔女之吻》(1928);
QQ音乐-专辑 ——斯特拉文斯基:《魔女之吻》(Le baiser de la fée)(1928)
歌词选自拉丁文《圣经》,根据巴洛克复调音乐创作的《诗篇交响曲》(1930)
QQ音乐-专辑 ——斯特拉文斯基:《诗篇交响曲》(1928—1929)
根据英国18世纪同名版花创作的歌剧《浪子生涯》(1947—1951)
bilibili.com/video/BV12 ——斯特拉文斯基:歌剧《浪子生涯》(1947—1951)
新古典主义音乐与斯特拉文斯基的这一时期的音乐观念有直接关系,他认为音乐并不能表达任何东西,“音乐”就是“音乐”,不需要情感,在这种创作思维下,浪漫主义时期以前的音乐素材必然更容易得到斯特拉文斯基的青睐。
3.十二音时期(1952—1971)
从1952年起,斯特拉文斯基开始转向十二音音乐的创作。1956年,开始创作整体序列作品。他放弃了新古典主义音乐,接受了勋伯格的作曲体系,尤其是对韦伯恩的作品表示出浓厚兴趣。他大的十二音作品仍然保留了一些个人风格。代表作品有:舞剧《阿贡》(1957),合唱《哀歌》(1958)、《安魂赞美诗》(1966)等。这一时期的音乐作品缺乏创新,在整体的创作水准和影响力上,都不如前两个时期的作品。在西方音乐中,人们似乎更加能够记住斯特拉文斯基的新古典主义音乐作品。
整体来看,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创作是基于在俄罗斯民族主义音乐进一步在社会时代影响下的产物,从中能看出当时欧洲作曲家对音乐创作的迷茫,同时也体现了那个时代作曲家们的伟大创造力。无论如何,斯特拉文斯基的新古典主义音乐将20世纪音乐与古典主义音乐建立起了联系,这为同时期的其他作曲家开拓出一条不同的音乐创作道路,对20世纪音乐造成了深远影响。
(二)兴德米特
保罗·兴德米特(Paul Hindemith,1895—1963),德国作曲家。
兴德米特生于德国,6岁开始学习小提琴,11岁公开演奏。14岁开始进入雷克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和作曲。19岁时已成为著名的小提琴和中提琴演奏家。在音乐学院学习期间,他创作了一些具有个人风格的作品,但相对稚嫩。20年代初,兴德米特的《第二弦乐四重奏》(1921)和《室内乐队曲》第1号(1922)奠定了在欧洲音乐界的地位。20年代中期,他积极倡导“实用音乐”(gebruchsmusik),即一种能为业余的音乐爱好者在家里或非正式场合自己演奏用的音乐。1927—1937年,兴德米特任柏林大学教授。纳粹当执政后,由于他的作品与政治精神不符,遭到禁演。1938年,兴德米特移居瑞士,1940年移居美国。在美国期间主要在耶鲁大学任教,教学期间撰写了一些作曲理论论著。1951年,兴德米特兼职在苏黎世大学任教。1953年,兴德米特定居瑞士。1955年起,主要从事指挥和演出工作,不再教学。兴德米特反对“为艺术而艺术”,强调作曲家应该直到自己创作的目的。
他的作品数量很多,不仅有歌剧、舞剧、交响曲、协奏曲、室内乐、独唱、合唱等,还有为常用的独奏乐器(如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小提琴、中提琴、管风琴)及乐器(如圆号、小号、英国管、低音提琴等)所写的用于教学的大量乐曲。此外,还有为儿童游戏、学校集会、电台广播等用的"实用音乐"作品。
他的创作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1.探索时期(1918—1923)
兴德米特从开始创作就没有经历过浪漫主义阶段,是直接采用各种现代流派的手法,在众多现代音乐流派中,勋伯格广泛的吸收当时作曲家的创作风格,为确立自己的音乐风格而不断尝试。比如∶
受勋伯格影响,创作了《第二弦乐四重奏》(1921);受巴托克影响,创作了《第三弦乐四重奏》(1922);
QQ音乐-专辑 ——兴德米特:《第二弦乐四重奏》(1921);《第三弦乐四重奏》(1922)
受斯特拉文斯基和米约影响,创作了《室内乐队曲》(第1,1922);
QQ音乐-专辑 ——兴德米特:《室内乐队曲》第1号(1922)
受爵士乐影响,写了钢琴作品《1922年组曲》(1922)。
QQ音乐-专辑 ——兴德米特:钢琴作品《1922年组曲》(1922)
2.新古典主义时期(1924—1933)
兴德米特受到斯特拉文斯基提出的“回到巴赫”运动影响,开始进行新古典主义音乐的创作,在具体的创作中。兴德米特与其他新古典主义音乐作曲家不同的是,他十分青睐于从巴罗克时期的音乐中汲取素材,作品中的变化音较多,和声织体复杂。代表作品有:
受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启发,为各种独奏乐器和乐队创作的《室内乐队曲》(第2—7号,1924—1927)
QQ音乐-专辑 ——兴德米特:《室内乐队曲》(第2—7号,1924—1927)
兴德米特提倡的“实用音乐”也多创作于这个时期,代表作品有:为机械风琴而作的《雄猫费利克斯在马戏团时》(1926)、为长笛、双簧管和弦乐而作的《演奏用的乐曲》(1927)等。
3.综合风格时期(1933—1963)
兴德米特在这一时期不再受到风格和条件的限制,创作了很多具有综合风格的作品,这让他的音乐更加具有“国际性”。这一时期持续的最长,作品也最多,这一时期兴德米特的作品很难明确的区分出是属于什么风格。越往后期发展,兴德米特的作品越抽象。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作品有:
歌剧《画家马蒂斯》(1934—1935,脚本根据宗教改革时期德国画家马蒂斯部分真实经历加以虚构而成,1934年改编为同名交响曲)、
bilibili.com/video/BV1X ——兴德米特:歌剧《画家马蒂斯》(1934—1935
《小提琴协奏曲》(1939)
QQ音乐 ——兴德米特:《小提琴协奏曲》第1乐章(1939)
QQ音乐 ——兴德米特:《小提琴协奏曲》第2乐章(1939)
《世界的和谐》(1951)(描写文艺复兴时期天文学家开普勒的故事)、
QQ音乐-专辑 ——兴德米特:《世界的和谐》(1951)
(三)“六人团”
“六人团”是20世纪法国的一个音乐创作小组,由六个人组成。在1920年年初,法国记者科莱在《喜剧》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俄国五人团、法国六人团和萨蒂》,“六人团”的名称由此诞生。这六位作曲家是奥涅格(Arthur Honegger,1892—1955)、米约(Darius Mihaud,1892—1974)、普朗克(Trancis Poulenc,1899—1963)、奥里克(Georges Au-ric,1899—1983)、杜列(Louis Durey,1888—1979)泰费尔(Cermaine Tallfere,1892—1983)。
“六人团”的成立,是因为他们6个人都反对以瓦格纳为代表的音乐和印象主义音乐,提倡质朴清新的创作风格。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6个人的想法开始不同。在“六人团”成立后的两三年后,便很少再在一起活动了。
“六人团”的创作并不完全是新古典主义,他们很少采用古典主义音乐的曲式结构和音乐素材,他们的新古典主义音乐创作倾向主要体现在他们清新质朴的音乐风格上。在“六人团”中,最著名且在创作上水准更高的是奥涅格米约
1.奥涅格
阿瑟·奥涅格(Arthur Honegger,1892—1955),法国作曲家,“六人团”成员之一。
奥涅格生于法国勒阿弗尔,他早期在苏黎世音乐学院学习,接受德国音乐教育。19岁人巴黎音乐学院,受到了印象派影响。1914—1915年到瑞士服兵役,战后返回巴黎,成为“六人团”成员,此后主要潜心作曲。
奥涅格的音乐更加具有德奥浪漫主音乐的风格特点,也在一些作品中可以看出印象主义音乐风格。奥涅格创作了大约200部作品,体裁涉及十分广泛,其中代表性作品有:
歌剧《大卫王》(1921)是奥涅格的成名作,是根据圣经故事完成的一部作品,后来经常用音乐会的形式演出。管弦乐曲《太平洋231号》(1923)使用不协和和声、快速变换的节拍节奏模仿了火车头启动、运行、停止的全过程,这部作品对后来的音乐具有一定的影响。奥涅格共写了5部交响曲,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第二交响曲》(1941)、《第三交响曲》(1946)、《第五交响曲》(1950)。
QQ音乐-专辑 ——奥涅格:歌剧《大卫王》(音频版)(1921);管弦乐曲《太平洋231号》;
QQ音乐-专辑 ——奥涅格:《第二交响曲》(1941);《第三交响曲》(1946)《第五交响曲》(1950)
2.米约
达赖厄斯·米约(Darius Milhaud,1892—1974),法国作曲家。
米约生于法国普罗旺斯的犹太家庭,7岁开始学习小提琴和作曲。1909年,17岁的米约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1916年出任驻巴西公使秘书。1918年回到巴黎后,于1919年成为“六人团”成员。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米约移居美国。1947年,同时在巴黎音乐学院和美国加利福尼亚米尔斯学院和科罗拉多阿斯彭音乐学院教授作曲。
米约经常被人称为“本世纪最勤奋的作曲家之一”,他一生创作了400多部作品,包括歌剧、舞剧、清唱剧、儿童剧、戏剧配乐、电影音乐、交响曲、协奏曲、弦乐四重奏、钢琴曲、合唱、独唱歌曲等。这是在20世纪十分少见的情况。米约的音乐创作是十分感性的,他通常是在生活中获得了什么体验,他紧接着就会为此创作一部作品,或许这也是为什么他这么多产。
米约一生的创作没有明确的时期划分,他在不同阶段的创作风格基本一致。他音乐的主要特点是多调性,注重旋律,这也是为什么他的音乐被认为有古典主义音乐倾向的原因。在20世纪能够保持调性音乐的创作其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米约的代表性作品有:
为家乡普罗旺斯创作的管弦乐《普罗旺斯组曲》(1937)。
QQ音乐 ——奥涅格:管弦乐《普罗旺斯组曲》(1937)
采用巴西民间音乐创作的钢琴组曲《巴西回忆》(1921)
QQ音乐-专辑 ——奥涅格:钢琴组曲《巴西回忆》(1921)
双钢琴作品《丑角》(1937)
QQ音乐 ——奥涅格:双钢琴作品《丑角》(1937)
九、“折中主义的作曲家”
在20世纪,表现主义音乐、新古典主义音乐、民族主义音乐是大多数作曲家选择的创作风格,但仍然有一部作曲家,不受时代所影响,不坚持特定的流派和风格,根据自身创作的需要,吸收不同的作曲技术,保持以极具个人性格的音乐风格进行创作,这些作曲家通常在音乐历史中无法被归为某一类。有些学术成果中将这些作曲家称之为“折中主义的作曲家”,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俄罗斯地区的肖斯塔科维奇普罗科菲耶夫、英国的布里顿蒂皮特
(一)肖斯塔科维奇
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肖斯塔科维奇(Dmitriy Dmitriyevich Shostakovich,1906—1976)俄罗斯地区作曲家。
肖斯塔科维奇生于彼得格勒,9岁开始学习钢琴。13岁考入彼得格勒音乐学院,学习钢琴和作曲,于1925年毕业。肖斯塔科维奇《第一交响曲》(1925)是他的毕业作品,这部作品让他在当时获得了赞誉的同时,也开启了他专业作曲家的创作道路。
QQ音乐-专辑 ——肖斯塔科维奇:《第一交响曲》(1925)
肖斯塔科维奇在这一时期的创作始终想要将俄罗斯传统古典音乐风格和现代音乐风格想结合,这个想法在通过创作《第二交响曲》(1927)、《第三交响曲》(1929)、《24首钢琴前奏曲》(1932—1933)、《大提琴奏鸣曲》(1934)等作品的探索与尝试后,最终在歌剧《姆钦斯克县的马克白夫人》(1932,脚本根据19世纪俄罗斯作家列斯科夫的小说改编而成)和《第四交响曲》(1935—1936)中得以实现。肖斯塔科维奇的歌剧《姆钦斯克县的马克白夫人》得到了巨大的反响,各地频繁上演,得到了广泛的喜爱。但由于这部作品与当时官方音乐审美相悖,这部歌剧遭到了官方批评。由此,《第四交响曲》在当时也没能上演。

1937年,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五交响曲》(1937)首演后再次获得普遍好评,他重新确立了他在俄罗斯音乐中的地位。
QQ音乐-专辑 ——肖斯塔科维奇:《第五交响曲》(1937)
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列宁格勒遭到围困,期间肖斯塔科维奇创作了《第七交响曲》(1941)。次年,这部作品在苏联演出,引起巨大反响,他的这部作品成为了“反抗纳粹的象征”。
QQ音乐-专辑 ——肖斯塔科维奇:《第七交响曲》(1941)
1948年,苏联官方再次点名批评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创作,指出他的音乐中有“错误的、反人民的形式主义倾向”。此后,主要从事两方面的创作,一方面创作形式简单、通俗易懂的作品,如:清唱剧《森林之歌》(1949)、康塔塔《阳光照耀着我们祖国》(1952);另一方面,创作符合自己创作追求的技术复杂、抽象深刻的作品,如:《第一小提琴协奏曲》(1948)、《第四弦乐四重奏》(1949)等作品(这些作品主要是在斯大林去世后上演的)。
在1953年,斯大林去世,结束了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时代,肖斯塔科维奇在8年没有接触交响乐体裁后,在这一年创作并演出了《第十交响曲》(1953),这部作品再次引起争议,但并没有得到官方的批评。
QQ音乐-专辑 ——肖斯塔科维奇:《第十交响曲》(1953)
1957年,肖斯塔科维奇获列宁奖章。1958年,官方发表决议,纠正了1948年对肖斯塔科维奇等作曲家的批评。1957年,肖斯塔科维奇为纪念“十月革命40周年”创作了《第十一交响曲》(1957),为纪念列宁创作了《第十二交响曲》(1961)。
QQ音乐-专辑 ——肖斯塔科维奇:《第十一交响曲》(1957)
QQ音乐-专辑 ——肖斯塔科维奇:《第十二交响曲》(1961)
1961年,肖斯塔科维奇根据苏联诗人叶夫图的诗作创作了《第十三交响曲》(1961),但因被认为触犯当局而遭禁演多年。
QQ音乐-专辑 ——肖斯塔科维奇:《第十三交响曲》(1961)
1966年,国家授予肖斯塔科维奇“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作于1969年的《第十四交响曲》(1969)共11个乐章,有歌词的,内容都与死亡有关,实际上是对所处时代的一种隐性的抗议。《第十五交响曲》(1971)交响曲也是他十分优秀的作品,是肖斯塔科维奇对一生交响乐的总结。
QQ音乐-专辑 ——肖斯塔科维奇:《第十四交响曲》(1969);《第十五交响曲》(1971)
他的晚期作品中在音乐风格方面,探索了无调性的语言,如《小提琴奏鸣曲》(1968)、《第十二弦乐四重奏》(1968)都有一个十二音的主题。但无调性和调性在他的作品中经常是并置在一起的,而且最后总要回到调性。
肖斯塔科维奇的创作体裁涉及各种门类,如歌剧、舞剧、大合唱、为各种乐器而写的协奏曲、钢琴与弦乐室内乐、弦乐四重奏、钢琴独奏、电影配乐(36部)、戏剧配乐(11 部)、各种声乐曲等,不过,他主要还是作为20世纪少有的交响乐作曲家闻名于世。
(二)普罗科菲耶夫
谢尔盖·谢尔盖耶维奇·普罗科菲耶夫(Sergei Sergeyevich Prokofiev,1891—1953)俄罗斯地区作曲家。
普罗科菲耶夫生于乌克兰,3岁时和母亲学习钢琴,5岁半开始作曲,9岁时完成了一部歌剧。11岁和作曲家格里埃尔(Reinhold Clere,1875—1956)学习。13岁,进入彼得堡音乐学院,入学后主要和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和和李亚多夫学习作曲技术理论。1909年修毕作曲学业后后,继续学习钢琴和指挥,于1914年毕业。在校期间,普罗科菲耶夫在学习传统作曲技术的同时,也广泛接触现代音乐。在他早期的创作中,体现出了他的探索与突破,他色彩化的和声和粗狂的节拍节奏是他这一时期作品最大的特色,代表作品有:《第一钢琴协奏曲》(1911)、《第二钢琴协奏曲》(1912—1913,1923年修订)、《第二钢琴奏鸣曲》(1912)等。
QQ音乐-专辑 ——普罗科菲耶夫:《第一钢琴协奏曲》(1911)
QQ音乐-专辑 ——普罗科菲耶夫:《第二钢琴协奏曲》(1912—1913,1923年修订)
QQ音乐-专辑 ——普罗科菲耶夫:《第二钢琴奏鸣曲》(1912)
从1916年开始,普罗科菲耶夫开始酝酿《古典交响曲》(1916—1917),作品于1918年首演后获得巨大成功。作品采用的是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语言,平衡、清新、优雅。这部作品与新古典主义暗示了20年代的新古典主义的发展。1918年,普罗科菲耶夫离开俄罗斯,来到美国。来到美国后,普罗科菲耶夫的创作和演出受到冷落。期间普罗科菲耶夫创作了《第三钢琴协奏曲》(1917—1921)。
QQ音乐-专辑 ——普罗科菲耶夫:《古典交响曲》(1916—1917)
QQ音乐-专辑 ——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协奏曲》(1917—1921)
1923年,他从美国来到巴黎,作为钢琴家、作曲家兼指挥家到欧洲进行音乐活动。在法国期间,普罗科菲耶夫创作的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是《第二交响曲》(1925),这部作品与《古典交响曲》的风格截然相反,采用了极度不协和的音程和和弦。1934年,普罗科菲耶夫回到俄罗斯,受到苏联政府和人民的欢迎。
QQ音乐-专辑 ——普罗科菲耶夫:《第二交响曲》(1925)
在回国后,普罗科菲耶夫进入到了多产时期,创作了许多重要的作品。这一时期,普罗科菲耶夫在重视简朴、抒情、旋律性的音乐创作风格的同时,也保持了他早期怪诞的音乐创作特征。电影配乐《基热中尉》(1934,后改编成交响组曲)是他回国后的第一部作品。此后创作了不少代表性作品,比如: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1936)、《灰姑娘》(1944),交响童话《彼得与狼》(1936),《第二小提琴协奏曲》(1935),《第五交响曲》(1944)、《第七交响曲》(1952)等等,都受到好评。1943年,凭借《第七钢琴奏鸣曲》(1943)获斯大林奖。

QQ音乐-专辑 ——普罗科菲耶夫:交响童话《彼得与狼》(1936)
QQ音乐-专辑 ——普罗科菲耶夫:《第二小提琴协奏曲》(1935)
QQ音乐-专辑 ——普罗科菲耶夫:《第五交响曲》(1944)
QQ音乐-专辑 ——普罗科菲耶夫:《第七交响曲》(1952)
QQ音乐-专辑 ——普罗科菲耶夫:《第七钢琴奏鸣曲》
普罗科菲耶夫成了爱好古典形式的但具有浪漫主义倾向的作曲家。他的音乐通俗易解,同时又有精湛的作曲技巧,既能为爱好音乐的广大听众所欢迎,又受到专业行家们的赞赏。跳进的旋律,粗狂的节奏始终是他的最大特征。
(三)布里顿
本杰明·布里顿(Bernjamin Britn,1913—1976),英国作曲家。
布里顿生于英国,7岁时可以阅读交响乐和歌剧总谱,14岁时已创作了很多作品。1930年,17岁的布里顿进入皇家音乐学院学习。毕业后,为电视、话剧、广播创作了大量音乐。积累丰富的创作经验。1939年,布里顿来到美国,二战爆发后,布里顿决定回国。1942年,布里顿回到英国后,积极投身于创作和演奏活动中。布里顿的音乐创作主要集中在歌剧管弦乐
歌剧作品:他在1945年创作的歌剧《彼得·格兰姆斯》(1945)表现了个人与社会的矛盾与冲突,最终酿成悲剧的故事,成为20世纪最成功的歌剧之一。其他的歌剧还有:《比利·巴德》(1951)、《螺丝的转动》(1954)等。
v.qq.com/x/page/y0881fw ——布里顿:《彼得·格兰姆斯》(1945)
v.qq.com/x/page/p08427v ——布里顿:《比利·巴德》(1951)
v.qq.com/x/page/i3040ym ——布里顿:《螺丝的转动》(1954)
管弦乐作品:布里顿比较重要的管弦乐作品有:《布里奇主题变奏曲》(1937,他早期的成名作)、《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1945)、《春天交响曲》(1949)、大型声乐器乐曲《战争安魂曲》(1962)等。
QQ音乐-专辑 ——布里顿:《布里奇主题变奏曲》(1937)
QQ音乐 ——布里顿:《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1945)
QQ音乐-专辑 ——布里顿:《战争安魂曲》(1962)
整体来看,布里顿的音乐以传统作曲技法为基础,广泛采用各种现代手法进行创作。他较少采用结构复杂的曲式,偏爱变奏手法。其音乐基本上是抒情性的,质朴且有现代气息。
(四)蒂皮特
迈克尔·蒂皮特(Michael Tipet,1905—1998),英国作曲家。
蒂皮特生于伦敦,1923年,18岁的蒂皮特进入皇家音乐学院学习,1928年毕业。毕业后的蒂皮特在创作上一直没什么起色,直到34岁时创作的才创作出了比较成功的作品《双弦乐队协奏曲》(1939,1940年首演)。
同期创作的清唱剧《我们时代的孩子》(1939—1941,作曲家自撰脚本)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作品主要讲的是一位犹太少年与纳粹军队之间的矛盾冲突,在首演后获得巨大反响。
v.qq.com/x/page/i01441p ——蒂皮特:清唱剧《我们时代的孩子》(1939—1941,作曲家自撰脚本)
此后,蒂皮特还创作了《第二交响曲》(1957)、歌剧《普里阿摩斯国王》(King Priam,1958—1961)、歌剧《坚冰消融》(The lce Break,1977)、《第四交响曲》(1977)等。
c.y.qq.com/base/fcgi-bi ——蒂皮特:《第二交响曲》(1957)
c.y.qq.com/base/fcgi-bi ——蒂皮特:《第四交响曲》(1977)
蒂皮特的音乐创作十分关注社会性题材,在他早期的作品中十分注重对情感的抒发,而从《第二交响曲》开始,他的创作似乎更加注重对作曲技术的探索。
十、微分音音乐
小于半音的音程被称作微分音(microtone),用微分音作成的曲子被称作微分音音乐。微分音音乐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其中的代表人物是作曲家哈巴
奥斯·哈巴(Alois Haba,1893—1973),捷克作曲家。
哈巴早期毕业于布拉格音乐学院。他最早使用微分音的成熟作品是《第三弦乐四重奏》(1922),值得一提的是,微分音音乐需要特制的乐器进行演奏,在20世纪的乐器工艺技术,已经达到了可以演奏微分音的水准。布里顿将微分音奏曲技术广泛应用于不同体裁的创作中,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歌剧《母亲》。歌剧共十场,取材于捷克民间生活,表达了对母爱的歌颂,采用四分之一音体系进行创作。哈巴于1924年在布拉格音乐学院创建了微分音音乐系,从事教学和教学工作。
微分音音乐的困难在于乐器的构造和调音的方法,但这些困难在后来的电子音乐中很容易解决,所以微分音音乐在音乐历史中的影响不大。
十一、噪音音乐
噪音音乐(musicofnoise)由噪音所组成,没有固定音高,音的振动是不规则的。噪音音乐是未来主义思潮在音乐上的主要表现。未来主义是20世纪初在意大利兴起的文艺运动,它否定传统,宜传未来艺术的新思想,强调表现现代机械文明等,开始主要反映在绘画领域,后来拓展到音乐之中。
未来主义在音乐上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意大利发明家、画家、作曲家鲁索洛(Luigi Rusolo,1885—1947)。他十分提倡把噪音加入音乐之中,他把噪音分成六类,即
1.轰隆声,霹雳声,爆炸声,哗啦声,飞溅声,咆哮声;
2.吹哨声,嘶嘶声,喷气声;
3.飒飒声,淙淙声,咕噜声,忙乱声,潺潺声;
4.尖锐声,呼啸声,沙沙声,吵闹声,癖嘛啪啪声,摩擦声;
5.金属、木头、陶瓦的敲击声;
6.动物和人的声音∶呼喊,尖叫,呻吟,大哭,大笑,喘息,呜咽。
利用噪音音乐观念创作了《汽车与飞机的集会》(1913—1914)等作品,但后来因为社会对这种音乐的普遍排斥,鲁索洛停止了噪音音乐的创作。
在这一时期,法国作曲家瓦雷兹虽然不搞噪音音乐,但在他的一些作品中会使用不同的打击乐来丰富作品的音色,这使他的创作具有潜在的噪音音乐特质。
埃德加·瓦雷兹(Edgar Varese,1883—1956),法国作曲家。
瓦雷兹生于法国,1907年去德国。他广泛了解当时的音乐流派,最后形成了自己的音乐创作观念。他认为音乐需要依靠节奏和音响来组织,而不是旋律与和声。所以,他根据不同的打击乐器创作了不少作品,第一首大型乐队作品《美洲》(1921),用了20件打击乐器。其他作品有:《电离》(loniation,1929—1931)、《比重21.5》(1936)等。
QQ音乐 ——瓦雷兹:《美洲》(1921)
QQ音乐 ——瓦雷兹:《比重21.5》(1936)
《电离》(1933)为13名打击乐演奏者而作,用了40件打击乐和两个警报器,是瓦雷兹最著名的一部作品。它没有旋律、没有和声,只有不同的打击乐音色。
QQ音乐 ——瓦雷兹:《电离》(1933)
瓦雷兹此类作品不多,多数作于20世纪20、30年代,但在当时因为演出和指挥难度大,很少有演出。50年代,开始他的作品开始逐渐受到重视,同时随着电子设备的出现,瓦雷兹也利用电子设备,创作了如《沙漠》(1954)、《电子音诗》(1957)等电子音乐作品。
v.youku.com/v_show/id_X ——瓦雷兹:《电子音诗》(1957)
十二、整体序列音乐
在勋伯格的十二音体系中,“序列”一般只应用于音高,而将十二音的作曲手法不只用于音高,同时还应用于时值、音色、织体、和力度等方面的音乐,就叫做“整体序列音乐”。
美国作曲家巴比特(Milton Babbitt,1916—2011)首次在《三首钢琴作品》(1947)中在音高和时值中运用序列。整体序列音乐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法国作曲家奥利弗·梅西安(Olivier Messiaen,1908—1992)。
梅西安生于法国,11岁进入法国巴黎音乐学院学习,23岁年毕业。1939年,梅西安入伍,不久被俘,被俘期间他创作了《世界末日四重奏》(1941)。
QQ音乐-专辑 ——梅西安:《世界末日四重奏》(1941)
1942年,被释放的梅西安成为巴黎音乐学院教授。从1948年开始,梅西安开始探索序列音乐技术。于1949年 ,他采用整理序列手法创作了钢琴曲《时值与力度的模式》(1949),并指导学生在布列兹(Pierre Boulez,1925—2016)完成了整体序列音乐《结构》。
v.qq.com/x/page/w0145oh ——梅西安:钢琴曲《时值与力度的模式》(1949)
在1953年开始,梅西安开始将创作中心转为带鸟叫的音乐,他采集了各种鸟的叫声,并依此进行创作,代表作品有:大型钢琴套曲《鸟鸣集》(1956—1958)、钢琴和乐队曲《百鸟苏醒》(1953)、《异国鸟》(1955—1956),大型乐队曲《时值色彩》(Chronochronie,1960)等。
QQ音乐-专辑 ——梅西安:大型钢琴套曲《鸟鸣集》(1956—1958)
QQ音乐 ——梅西安:钢琴和乐队曲《百鸟苏醒》(1953)
QQ音乐 ——梅西安:钢琴和乐队曲《异国鸟》(1955—1956)
QQ音乐-专辑 ——梅西安:大型乐队曲《时值色彩》(Chronochronie,1960)
十三、偶然音乐
如果说整体序列音乐代表了极度克制的音乐创作风格,那偶然音乐就代表了极度自由的创作风格。偶然音乐是指对作品的创作和表演不加控制,凭借偶然、随机、不确定因素进行创作的音乐。
偶然音乐的代表人物是著名的美国作曲家约翰·凯奇(John Cage,1912—1992)。
凯奇在1935年与勋伯格学习过作曲技术,在40年年代末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东方哲学与佛教禅学。从此,他开始了偶然音乐的创作。他根据《易经》创作了第一部偶然音乐作品《变化的音乐》(1951)、凯奇在作品中靠扔硬币和查八卦来决定音乐的音高、时值等因素,所以缺乏“可听性”。50年代起,凯奇开始用偶然方法与“混合媒体”(mixedmedia)结合起来,形成“即兴混合媒体”(happening),他用这种创作方式创作了《水的音乐》(1952),这部作品为钢琴而作,但是钢琴家也在台上做些动作,如从罐子里倒水、在水里吹口哨、摆弄收音机和扑克牌等,企图使观众除了在听觉上、也在视觉上得到乐趣。
凯奇在偶然音乐作品中,最极端的例子是《4'33"》(1952)。它是一首“无声作品”(silence piece),钢琴家上台以后并不弹奏,只是在三个乐章(分别为1'40"、2'23"和0'30")开始时做出关上和打开琴盖的动作。10年以后的《0'00"》(1962),也称《4'33"第二号》沿续这一创作模式,凯奇在表演时在台上切菜,把菜放在搅拌器里,喝菜汁等。各种动作的声响都通过扩音器在大厅里播放。
v.qq.com/x/page/r0143s7 ——凯奇:《4'33"》(1952)
凯奇的音乐其实折射出他的一种个人思想,即:“生活就是音乐,音乐就是生活。
十四、电子音乐
电子音乐是指一切用电子手段产生的音响制作而成的音乐。电子音乐在早期的代表人物是德国作曲家卡尔海因茨·施托克豪森(Karlheinz Stockhausen,1928—2007)。
施托克豪森早期在法国和梅西安学习作曲,后来回到德国进行音乐创作。他最具代表性的电子音乐作品是《少年之歌》(1956),这部作品既运用了电子音响,也运用了“具体音乐”(指用磁带操作技术制成的电子音乐作品。)
QQ音乐 ——《少年之歌》(1956)
在后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音乐也随之发展。60年代,电子合成器的出现简化了电子音乐的过程,扩大了音色的可能性。80年代,MIDI键盘和计算机的发展,让电子音乐的创作更加方便。
十五、新音色
在这一时期,很多作曲家不再受到传统乐器音色的限制,开始追求“新音色”,在20世纪初瓦雷兹的《电离》(为13位打击乐演奏者、铁钻和报警器而作,1933)和《电子音诗》(为磁带而作,1958)已经体现了对新音色的追求。
其他对“新音色”进行探索的代表性作曲家有:
波兰作曲家彭德雷茨基(K.Penderecki,1933—2020)的《广岛殉难者的悼歌》(1960)

奥籍匈牙利作曲家利盖蒂(Gyorgy Ligeti,1923—2006)的《大气》(1960)
QQ音乐 ——利盖蒂:《大气》(1960)
克拉姆(George Crumb,1929—)的《远古童声》(1970)
v.qq.com/x/page/e030127 ——克拉姆《远古童声》(1970)
十六、简约派
20世纪60年代,在纽约的一些视觉艺术家设计出了由简单因素组成循环和重复的作品结构,被称为“简约派艺术”,这可能对音乐造成了影响。简约派音乐是指不断重复简单音乐材料的音乐,在不断重复的过程中,音乐的旋律、节奏、和声和配器等方面会发生细微的变化。代表性作品有斯蒂夫·赖克(Steve Reich,1936—)的《钢琴相位》(1967)
QQ音乐 ——斯蒂夫·赖克:《钢琴相位》(1967)
QQ音乐-专辑 ——斯蒂夫·赖克作品集合
菲利普·格拉斯(Philip Glass,1937)的《沙滩上的爱因斯坦》(1976)

约翰·亚当斯(John Adams,1947—)的《尼克松在中国》(1987)等。

十七、新浪漫主义(后现代风格)
后现代风格是在建筑中的一种风格,指可以在一个建筑中可以运用所有时期的风格。这种观念逐渐被应用于音乐。在音乐上,一些作曲家将不同时期的音乐素材融入到作品之中,同时加入个人的音乐风格,这一类作品通常被成为“后现代风格”音乐。因为由于这些作曲家十分青睐于吸收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所以他们的创作风格也被成为“新浪漫主义”
具体来讲,新浪漫主义(neo romanticism)是诞生于20世纪70、80年代的音乐流派。一般来说,它要求音乐要以传统和声为基础,注重情感的抒发,同时经常饮用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的音乐材料,但它又经常在音乐中出现一些现代音乐元素。整体来说,新浪漫主义可以说是浪漫主义时期音乐与现代音乐的结合。代表性作品有:卢西亚诺·贝里奥(Luciano Berio,1925—2003)的《交响曲》(引用了马勒的《第二交响曲》的材料,1968);
v.youku.com/v_show/id_X ——卢西亚诺·贝里奥:《交响曲》
十八、第三潮流
“第三潮流”是指欧洲专业音乐创作中将艺术音乐与爵士乐相结合的音乐,由美国作曲家冈瑟·舒勒(Gunther Schuller,1925—)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其实在之前的斯特拉文斯基、米约、奥涅格、格什温等作曲家的创作中已经将专业音乐与爵士乐结合,而舒勒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这种创作模式进行推进和发展。第三潮流的代表性作品有:冈瑟·舒勒《变形》(1956)等。
QQ音乐——冈瑟·舒勒:《变形》(1956)
十九、拼贴
“拼贴”(collage)的概念最早用于视觉艺术,指把各种不一样的材料拼贴在一起。这种观念逐渐进入到音乐领域。“拼贴”音乐通常指把几种出乎意料的、不协调的音乐素材结合在一起,这些素材通常来自西方音乐其他作品。这种创作手法并不是20世纪才出现,其实早在中世纪法国的经文歌里就已经有类似的创作手法了,只不过在20世纪这种手法作为一种音乐流派被提出。“拼贴”音乐的代表性作品有:彼得·戴维斯(Peter Maxwell Davies,1934—)的《疯王之歌8首》(1969)等。
QQ音乐-专辑 ——彼得·戴维斯:《疯王之歌8首》(1969)。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网易云音乐喊话酷狗音乐,内涵后者疑似抄袭部分功能?如何界定产品设计是否抄袭? 
  平衡和单端有什么区别? 
  在日本舍友发表辱华言论时,华籍舍友应该如何带有大国风范地驳斥他? 
  巴基斯坦真的禁止听音乐吗? 
  有什么特别治愈的音乐、视频或图片? 
  如何评价星空琴行? 
  如何评价胡彦斌? 
  瓷器发源于中国,中国现在的瓷器技术是不是落后于西方?如果是,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很多人瞧不起艺术生? 
  如何看待现在泛滥的“窝囊女婿”文? 

前一个讨论
关于莫扎特的几点疑问,可以帮我解答一下吗?
下一个讨论
贝多芬会不会弹自己的曲子?





© 2024-05-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