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有没有人觉得当代中国被文化入侵很严重? 第1页

        

user avatar   san-jiao-xing-24-22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国被文化入侵的现象当然严重了,严重到一些人连“文化入侵”和“文化输入/交流”都分不清就自说自话地断定文化入侵不存在。

先抛一下本文中对“文化入侵”的定义:“中国原有的文化概念被外来伪传统重新填充,而本来的内容被忘却”。比如日本对中国的文化入侵就很严重,严重到中国人不断地用日本文化或者日本人发明的“伪传统”来替代中国真正的原生文化,而真正的中国文化只能在文化入侵的冲击下被鸠占鹊巢。

【新增防杠说明】……抬杠的真的太多了,我从来没说“中国人不能穿和服”,中国人当然可以穿和服,但是介绍时能不能好好承认“这是和服”,不要穿着日本的和服还嘴硬说自己在发扬中国服饰文化。“体验外来文化”跟“用外来文化侵占自己原有的文化概念”完全是两码事。

①穿和服=文化交流;②穿和服还被忽悠得坚信这是汉服=文化入侵。③明明根本不知道中国传统服饰长啥样,还坚信中国古代人穿和服=文化入侵。OK?

6.10新增:西服也同理,服了某些人了

灯笼

不管是国产剧里还是现实中过节的时候,总有扎眼的日本灯笼(ps: 灯笼风格可以看骨架辨认,日式灯笼骨架横向,中国灯笼骨架交叉或纵向)


↓这种也是日式灯笼,右边图文资料里称这种为“倭灯”,还在旁边配了个中式提灯做对比

↓然而中国自己的灯笼是下面这样的。像第二行第二排的那个圆灯笼,它的骨架是竖着的,而上面影视剧错用的日式灯笼的骨架是横着的。

↓来个对比图,注意骨架才是重点。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图案土或者颜色不好看,但是这些属于“表皮”,完全可以定制成现代人喜欢的风格,区分灯笼的重点是骨架。

↓写着黑字的浅色中国灯笼,这个总不“俗气”了吧。它的骨架是斜向交叉的,不是日式那种横纹。

拍照也能用(wb@ 周也yeah 的图):

中国传统竹编灯笼上的文字可以传达心愿和祝福。翻去年的微博时发现了一张传统灯笼图片,上面写着“中国加油”“武汉加油”。也算是传统灯笼在现代的一种应用吧。

(我好像记得还见过祝自家猫长得更肥的)

ps:欢迎大家去wb的#中国传统灯笼#话题看灯笼

河南卫视的奇妙游系列每次都混入了日本横纹灯笼(没说占100%,也有部分布景是中国灯笼),中秋这次终于有科普博主指了出来并附了科普,结果一堆没理智的粉丝还要去跟真正研究并且了解中国灯笼的人杠,唉……

服装

日本人自己会拍中国古装剧,有些中国剧组也会请日本人当服化指导,这些日本人时常往影视里塞倭风私货,有时候日方资本甚至会要求剧组加入一定量的倭风元素,目的性够明显了。

他们的目的就是把倭风嵌进中国历史,让中国人不去欣赏先人而跑去崇拜日本。他们利用中国历史文化普及的空白来篡改历史(包括服饰史),以此使中国人仰视甚至臣服于日本文化,他们最害怕的就是中国人想起来中国压日本一头的真正的文化长什么样,所以才要不停偷梁换柱。

【新增补充】老有人拿“都是中国传过去的”说事,佛教是印度传到中国的,少林寺功夫是印度文化吗?宣传资源是有限的,印度应该优先宣传印式宗教还是少林寺,某些人想不明白?很多中国观众比起唐风很明显更熟悉倭风,在好多观众连唐长什么样都不清楚都情况下,还拿着有限的资源优先宣传倭风,这跟自爆有什么区别?

日本人拍的《杨贵妃》(1955),侍女穿着的衣服一股奈良味。

来个真正的唐风作对比:

日本人做梦都想把倭风嵌进中国历史,这种侵略姿态是一定要警惕的。可惜中国资本还真被他们忽悠瘸了,然后中国资本也开始帮日本人侵略中国原生文化。

比如在中国古装剧里泛滥成灾的日式大拖把,跟中国真正的大袖衫一点关系都没有,完全就是日本风。

唐代真正的及地的衣服,拖地的不是袍子而是裙子,而且视觉效果也完全不是十二单这种“好多细的方片散开来”的样子。

其他辣眼睛的以倭代汉行为:

现在中国人自己搞“以倭代汉”和日本这些黑心操作的遗毒脱不了干系。这种“偷梁换柱”的手法可比韩国人直接抢高明,论偷还是日本人厉害。不过就算韩国没特意推动文化入侵,不争气的服化道也会自己引狼入室。

甚至以日代中的风气蔓延到了二次元:

【求生欲】绝对没有强迫画师画汉服广袖的意思,(相当一部分的)二次元立绘要涩,那不是哪怕不画袖子都比和风袖子好吗。重点是定性为“中国风”的设计不适合使用“类似振袖的袖子”这类标志性的和风元素(尤其是原作中本来就有真·日本风角色的情况下)。

其实画手主观上不会故意去画和风,但二次元绘画界一直缺少中国风设计教程,导致很多画手被动接受了日本风 和“日式中国风”的影响(如振袖的细长方袖)。这就是文化入侵作用于绘画行业的效果。把唐制衫裙画成袴裙,圆领袍画成狩衣的现象也同理。

来个汉服袖型合集参考一下,中国确实没有振袖那种又细又长的方袖:

中国也有叫方袖的袖子,但是是梯形的,而且很宽阔,视觉上不会是振袖那样垂下来的“一条”。窄臂大袖虽然细长但完全就不是方形。

如果一定要在人物的手臂上接细且长的中国风袖子的话,大袖襦(这是女装)的这种窄臂大袖就是很好的选择,然而手游设计天天用日本的袖子。

再分享一个二次元形象中的中国琵琶袖:

看评论确实有人说找不到中国传统纹样和服饰的参考,我发点我收过的合集:

①汉服形制合集:

②传统纹样板绘笔刷:(这个是叫笔刷吧)

③中国传统纹样合集:

④明代男性首服:

⑤明代女性首服:

除了被日本文化鸠占鹊巢,日本发明的“伪传统”也会替代中国风,比如丸子头。这玩意不是日本风,但反正也不是中国风,算是日本人捏造的一个伪传统。他们故意把中国人塑造成丸子头,结果中国人受影响多了自己也开始刻板化自己。丸子头还经常和“日式情趣袍”捆绑,然后挤占旗袍的生态位( ´_ゝ`) 。

我觉得如果是在民间搞日式丸子头,只要不说是中国传统发型就无所谓。但是【】出品的“中国风虚拟偶像”别搞日本伪传统行不行?不就是要中国的二次元发型吗,♾️飞仙髻不香吗?

【】打不出来,一打回答就没了。

笑死我了,评论里有人说中国的带艺术家们偷日本衣服是因为中国服饰比日本服饰丑。非逼我祭出土鳖高定大师郭培的作品辣一下读者的眼睛是吧?

设计师水平问题,请不要推锅给文化本身。

上图的服装直接缝合“振袖的袖子+日式绣花分布+日本大拖把”还硬碰瓷中国风,也算是高定圈基本操作了。就像盖娅传说在春晚缝合西方宗教元素还碰瓷中国传统服饰的一样,这就是郭培、熊英等高定圈人的嘴脸。

总之,重点是国内某帮带艺术家不管挪用日本风还是西方宗教风都会做得特别丑,这是他们自己的问题,不是中国服饰有问题,何况好多辣眼睛的东西根本没用多少中国元素。

建筑

【9.15新增:佛了,为什么评论区天天都有造谣“中国把古建筑砸光了所以没实物可参考了”的人啊?用造谣的方式泼冷水好玩吗?

@古建筑bot 这么多国保省保被吃了吗……】

某些被冰箱论忽悠的人天天自我洗脑“日本学中国”,问题是就日本这“连椽都得做成假的”的技术,它又能学会什么呢。中国古建筑这么多实物遗存,结构也比日本古建精致,不好好发扬自己的古建筑,去抄那些已经日本人魔改完成的东西是何苦。

建筑一样是日本文化入侵的重灾区,而且不少以倭代汉现象都是日本是带着强烈的文化侵略目的【刻意】引导的结果。

那么多自媒体营销号在那踩中国没文化了+吹日本保留了中国文化,十有八九是是太君请的水军。目的就是让中国人忘记自己土地上真正的中国传统建筑而跑去媚日,比如宁海广德寺。

倭化的宁海广德寺,几亿元砸下去,明末清初建筑变倭风。这可不是什么“考据没搞对”的技术问题,这是直接照着京都建仁寺抄,装都不装一下直接把日本建筑照搬到中国,光明正大地在中国土地上帮日本搞文化殖民。

唐破风、金鸱尾、枯山水、隔扇的倭风绘画,真就全部照搬日本风。就算不熟悉建筑的人看到最下面两张的日式推拉门和榻榻米也能感觉这是日式风格。

p3隔扇上的画也是日本画风,画的是四趾的日本龙。【更改】之前此处有一处错误,此前我误以为四趾都是日本龙只有五趾的才是中国龙,经私信指正事实上中国在元明之前也有四趾的龙。但经过元代/明代后,中国龙最终定型在了五趾,这个隔扇本身看着还是有点日。

再一看这个有圆法师还跑日本取经去了,怀疑一下是不是被日本人忽悠瘸的。拆了自家明末清初的建筑,然后照着京都建仁寺修成倭风,太君乐开了花。

然后这位有圆法师还是宁波佛协副主席。在编辑新增这些内容之前,评论区有人疑惑为什么不管管,因为管的人本身可能就是精日或者被日本人忽悠瘸的冤大头。


8月29日新增:在微博又看到了一条,又是佛教。真的服了,这么大个佛教协会连自家风格的建筑长什么样都不知道,那还要这个“协会”干嘛用啊?吃白饭的吗?


*日本人在建筑领域对中国进行文化入侵是有历史的。民国时期,日本人曾公开挑衅,造谣称“中国已无唐朝木建筑,日本才有唐代遗风”。

然而日本有个铲子的唐风(就凭连椽都得做成假椽的技术怎么可能学得会唐风),真正的唐风建筑就在中国土地上。日本人说“汉唐在日本”的目的就是为了骗中国人忘记只有中国有真正的唐式建筑 从而去舔日本那堆近代水泥墩子,甚至忘记这些文化的存在。

当年,梁思成和林徽因跑遍全国,找到了唐代木建筑佛光寺,打了日本人的脸。结果现在又有好多中国人忘记这件事,被日本风忽悠瘸了,请了一群精日在“中国风建筑群”里大建枯山水、天守阁,淦。

我寻思这枯山水也没中式园林好看啊。能整出这东西就是日本文化对中国文化潜移默化的鸠占鹊巢。

说起来评论里一直有人说“中国人的美学/哲学的是最根本的,服饰建筑不重要blabla”。但是别忘了“文犹质也,质犹文也”,中国美学/哲学尚生,中国人不欣赏死气沉沉的东西,日本人才喜欢搞“物哀”。中国美学/哲学喜欢的是中式园林的自然与生机,不是枯山水的寂诧和死气。要代表中国美学/中国哲学,中式园林全方位碾压枯山水,那不是更应该反对代表日式精神的枯山水入侵中国园林景观界吗?

总之文化战早就开始了,至少目前中国输得很惨,内鬼不死局势不会逆转。


各种中国仙侠游戏/动画/漫画里也总能看到日式建筑,比如“唐破风”。

我作为初学菜鸟讲不明白,直接放大佬视频吧,有兴趣也可以知乎搜索相关问题,我太菜了。

现在得“唐破风ptsd”“天守ptsd”“金鸱尾ptsd”的动画观众/游戏玩家越来越多,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文艺界以倭代汉盛行的现象orz。

扇子

不止影视界、连文创界都被渗透成筛子了……

中国古装剧总要搞日式扇子,上海博物馆把日本扇子当文创卖,还有一堆作妖媒体比如三联拿日本扇子当中国扇子瞎忽悠人。

又有抬杠的拿遣唐使说事,这是日本江户时代的扇子,比唐朝晚了10世纪,遣唐使人均穿越使者是吗?

这种“上面是扇面,下面有镂空扇骨”的扇子是典型的日本团扇。


↓连理应以严谨著称的博物馆也整这种烂活,唉。中国的量产团扇也很便宜并且方便制作,为什么上海博物馆非要卖日本扇子却还写个“中国风”误导人呢?

当然啦,搞迷惑文创的远不止上海博物馆,应该说文创界已经被日式扇子渗透成筛子了。

还有不懂装懂的媒体小编,不认识中国扇子可以不发,发日本扇子误导人就不对了。

中国自己的团扇长这样,可以与上面的日本扇子对比一下扇骨的结构。

有评论提到了量产的问题。①其实类似p1的那种团扇可以量产,一个圆+一根棍子+把绣花改成印花,量产很容易,我见过相关的acg周边。②还有就算是p2的手工竹编扇,也能只花20块就在橙色软件上买到。

纹样

说到所谓“国风设计”被日本传统纹样入侵的实例,最有代表性的一组例子就是日式“エ霞纹”总会出现在各种“国风设计”里。而且“エ霞纹”入侵的覆盖面非常广,二次元和三次元已经到处都是了。

“エ霞纹”是日本人改造后用来匹配日式服装/织物的产物,在中国的传统纹样里找不出类似的东西。中国有属于自己的、与气象相关的传统纹样(比如云纹),干嘛非得去拿已经被日本人改造成和风的东西。

这是中国的云纹(明代),对比很容易发现中国的气象纹样很喜欢拐弯,而日本的气象纹样很直,轮廓就是直线和半圆。

就算不清楚这些,哪怕照着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搞个祥云图案也比日本纹样合适()。

不过估计大多数设计师自己也没意识到这一点,因为网上有不少所谓“国风素材库”都掺了很多日本风,然后设计师就从这些“伪国风素材库”里刚好选中了エ霞纹,放到了那些本该出现中国传统纹样的场景里,然后这种错误在各领域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泛滥。

(´・_・`)所以希望有一天中国传统纹样的素材库也能被多用一用↓↓↓↓↓↓↓

中国传统纹样板绘笔刷:

中国传统纹样合集:


更糟糕的是,有的考据科普博主在网络上指出“以日代中”“以韩代中”的坏现象时,甚至会有一群被“日韩冰箱论”洗脑的人来攻击辱骂他们。这些人自己被入侵者偷换了文化还帮着文化殖民者数钱,甚至对真正热爱并研究中国文化的人恶语相向,真是可悲。反正我关注的传统文化博主日常被扣“精日”“精韩”的帽子,就因为他们指出了某些电视剧/旅游景区/文创对日韩文化的错误挪用。

【新增防杠说明】上面这段话根本就没有指责普通消费者。以上海博物馆的日本扇文创为例:①单纯购买了日式团扇的不知情消费者不该被骂;②在有人指出博物馆卖的是日式团扇后,总会冒出来一堆日韩冰箱论拥护者不承认其中的错误,并试图逼人承认日式团扇属于中国文化,这段话指责的是已经知情却还要洗地的人。

中国原有文化的生存空间被日韩文化挤占,指出错误的博主被某些网民攻击,攻击考据博主的网民被人卖了还帮他们数钱。

这不叫文化入侵叫什么?


————————分割线————————

这不就来了吗?“日韩冰箱论”的资深受害者,被人文化侵略还帮人数钱的引路人。

还是那句话,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少林寺功夫是印度文化吗?

团扇是唐代传入日本的,现在已经十几个世纪过去了。中国人移民海外,不到三代就能彻底改变思维方式;你指望一个团扇脱离中国文化环境十几个世纪一点都不变或者不被解构?十几个世纪足够让它在日本人的魔改和发展下变成和风,房州团扇不可能像中国团扇。

这么喜欢唐代为什么不直接追求中国土地上最纯正唐代文化?去江户时期找一个变味了十几个世纪的东西干嘛?

拿养女儿举例子是吧?您知道么,现在唐代剧和风泛滥,都给日本文化做了嫁衣。相当多中国人(和外国人)对日本和风极其熟悉,却在以倭代唐的冲击下,记不起真正的唐风长什么样。

您手上的文化宣传资源是有限的。但凡是个正常人也该知道要先用有限资源把家里骨瘦嶙峋的亲女儿喂饱,而不是抛弃亲女儿去把那个嫁出去十几个世纪没回过家、血统无限被稀释的假“女儿”喂得更肥。


喜欢唐可以直接搞真正的唐代,结果你非要拐弯抹角去偷日本文化当代餐,你喜欢的真的是中国文化吗?


user avatar   bj36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入侵?

大妈们不服:

票友们不服:

酒鬼们不服:

宗族们不服:

书法迷不服:



14亿人的文明,1/5的世界,自有自己的演变逻辑,不是外来文明能够改变的。

所谓文化入侵,我们称之为兼收并蓄


user avatar   xun-yun-xi-q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在传统建筑方面举例子吧。

这是一处国内的仿古建筑。

有木有发现问题?

恭喜你,如果你发现了以上的问题,那说明你对我国和日本的建筑园林都具备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当然以上这座建筑也许只是一个极端个例,以下这种建筑可能才较为常见


虽然仍属于中国建筑风格范畴,但国内的仿古建筑总是或多或少的出现一些日本元素,包括但不限于金鸱尾、唐破风、迫真仿凤凰堂书院造、巧克力色素木盒子、被滥用的石灯笼、迫真枯山水……使用日本元素其实并无大不妥,在建筑发展中风格融合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但是以下出现的一些现象就显得不那么正常了。

有一些仿古建筑,仿日本又不老实承认,并且还仿得贼丑,建筑也阴间。最终日本建筑美学的长处似乎没学到多少,造成的居然是审美灾难。

另一些则是承认仿日本了,又硬说日本是大唐的文化电冰箱。嚷嚷什么,我们只是拿回我们该有的东西。我寻思着拿回该有的东西,也应该是拿先回禅宗样和大佛样 ,而不是唐破风枯山水与金鸱尾啊

现在这种风气已经在全国遍地开花,伪倭代汉之风,已不可挽回。不过回头一想倒也好,也许我们潜移默化的就认为日本这些东西是我们的了。

我们再展开来看具体表现吧。

热门景点的仿古建筑带有鲜明的日本元素金鸱尾(这玩意在日本是明治时期出现的,也不很常用,不明白为什么这么火)(这跟中国古画里的黄色琉璃鸱尾可不是同一种玩意啊喂)


仿古建筑还喜欢把结构刷成酱油色——中国的传统建筑是带有彩画的——当然日本也有,但是国内的这些仿古建筑,似乎尤其喜欢日本的素木造(大约是彩画掉漆了就干脆不要了),也许是认为这样比较有历史感吧,于是把建筑刷成了巧克力色。这种风气始于香港的志莲净苑,本意是模仿平等院凤凰堂的素木,结果平等院凤凰堂不跟他玩了,自己刷成了红色……效果如图,就个人感觉吧,丑得很。就比如上海的宝山寺,明明有唐代建筑的骨,却偏偏要套上日本建筑的皮


博物馆出现了枯山水——虽说这味不怎么正,没有肌理,粗糙的很,但是模仿的是谁……都很清楚(枯山水出现于平安时代末期,相当于中国的宋代)

我们看到的电影有不少也都或多或少带有日本风格。(还好,目前大多数影视城因为建的比较早,画风还比较正常)

除了直接拿来使用之外,缝合魔改也是一个常见现象,例如下图建筑元素,也不好说这玩意儿是唐破风吧,但唐破风确实大概率是灵感来源。当然中国也有类似唐破风的建筑,陕西韩城就有,古画中也偶尔会出现,然而知名度很低,出现概率也很少,出现位置与外表也有一定的区别,道具组在创作这些建筑时,更大概率还是参考日本的唐破风,然后进行魔改。

游戏的建筑也滥用了日本建筑元素。我选的这个还是比较好的。





国产动画亦不能幸免,尤其点名批评玄机娘娘,虽然说这些建筑大多是魔幻背景,建筑有一些也是魔改融合,毕竟也没说故事发生在中国历史上的哪个时期,或多或少掺入一些魔幻的魔改日本元素,似乎也无可厚非。但天宝伏妖录和秦时明月这种明确中国背景的就应该批评了。(接下来是唐破风专场show,也难为我们的国产动画工作者了)

……也许这么一圈下来我是觉得没救了(狗头保命)不过……主动接受别的文化的怀抱,究竟算不算的文化入侵?

其实有的时候看见有的人呼喊着这些本来就是我们祖先自己的东西……挺可悲的。一方面是在剥夺别人的文化,一方面却又是不好好守好真正属于自己的文化导致文化被剥夺以及被文化入侵。


我其实并不反对将这些日本的建筑元素引入到中国,但是应当实事求是,不要挂着仿唐仿宋的幌子,建着仿倭。以及,部分引入可以,滥用就不好了。

对了,下面引用一张图片,虽说不很严谨,但可以看出现在的仿唐建筑跟真 唐代建筑的差距之大

(此外国内还有一种现象,就是会拆除原来的古寺建仿古的新寺,然后这仿古建筑恰恰带有日本元素。最开始的答案,我是引用了福清万福寺拆除了明代法堂,建造了带有日本风格的新寺的例子,不过后来翻看了一下,感觉新寺日本浓度不高,可能只有10%,所以就把它从原答案中剔除出去了,但是拆除明代法堂,这一恶劣行径怎么洗都洗不了了。至于其他拆古寺建倭寺的案例其实也不少见,但是被拆的大多都是些相对不重要的建筑,所以也就没有掀起像万福寺那样的风波了


————

网络上还有一种大唐在日本的论调。

当我们收看当红影视剧时,也许我们很难会去注意到其中或多或少、或有意或无意出现的些许日本元素,诸如长安十二时辰中出现的日式横骨灯笼,狄仁杰系列中出现的日式武士盔甲,武媚娘传奇中武媚娘身上所着的江户十二单和服,还有不胜数的带有日本风格的建筑。到了现实生活中,我们又见到了小雁塔前标榜为唐代风格园林的日本枯山水园林(当然已经被撤走了),还有许许多多夹杂着各种日本风格元素,却标榜着仿唐代风格的仿古寺庙。然而我们大多数人都没有意识到这些是日本元素。但也有人说日本是中国的文化电冰箱,保留了并继承了中国的唐朝文化。用上日本风格元素不是理所应当吗?就连某一个剧组也曾经宣称:“华夏大地上再也找不到一个唐代的木构建筑,要寻找大唐,只能够去日本的京都、奈良。”

那么,大唐真的在日本吗?中国真的没有唐代木构建筑了吗?

实际上,这一论断最早出现于上个世纪初,那个时候的中国,国弱民贫,学者们根本无力反驳,但是有两个年轻人偏偏不服气,他们从1932年起,花了5年寻遍祖国的大江南北,终于通过莫高窟中的壁画寻找到了真正的唐代木构建筑——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他们便是梁思成与林徽因,此后,中国又陆续找到了5座唐代木构建筑。但由于唐代的武宗的灭佛运动、历代的翻新、战乱重建……我们的唐代木构数目仍不如同时期的日本。我们确实可以从日本寻找中国唐代建筑的影子,但是有的剧组却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他们将日本古建筑视为了活化石,无论宋元明清的日本建筑全都把它们或照搬或作小改动搬到了影视剧里。

尽管日本的古建筑营造技术脱胎于中国,但自从中国古建筑营造技术、汉服、音乐、文字等传入日本后,他们便根据自己的文化偏好、地理环境等进行了本土化改造,建立了异于中国的美学。从建筑布局、形态,装饰、手段等有都有了自己独到的创新。小屋组木构、唐破风、金鸱尾、枯山水等便是日本人在建筑园林方面的独到创新。拿日本建筑套长安城与就跟因为潮汕话像古汉语而认为秦始皇说的就是潮汕话一样,本末倒置。以倭代唐并不可取。

实际上,大唐从未离开中国。如果说大唐是原作,那么日本便是同人作品,而宋元明清则是官方续作。中国古建筑在有序传承中体现出了更强的连续性,技术手段一脉相承。辽金的建筑继承了唐代的风格,恢弘而又大气。明清之后由于木料衰竭,中国的建筑体量虽然已经难以跟大唐比拟,但在结构手段上,仍然延续了唐代的一些做法。而日本则是经过多次技术突变,先后引进了和样、唐样、浙江和福建的的禅宗样、大佛样,又发明了小屋组,建筑风格的异变较中国更大。

很多人一昧地拿日本的京都往长安洛阳城里套,然而日本最负盛名的古城京都,实际上最早的建筑只能够追溯到南宋。但剧组可以把相当于中国明清时代的日本的建筑搬入长安城,而真正的中国官式风格建筑却鲜见于唐代背景的影视剧中,我们的影视工作者宁愿搬来明清时期的日本,也不愿意去认真的模仿敦煌的壁画或者山西的古建筑,宁愿去翻看日本过时的论断,也不愿意去看学者们整理出的最新研究结果。影视剧中频频使用日本式道具,而我国许多的传统民俗手工艺濒临失传。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值得思索。

这也暴露出了一个问题,一方面我们对自己的文化缺乏了解,以至于会相信日本学者过时的大唐在日本论。实际上这也是中国长期的文化弱势与日本强大的话语权所致,剧组们很多都会主动去接受这一论断,以至于出现了一种主动的“文化入侵”(?)现象。

另外一方面我们对自己的文化仍然缺乏运用 ,很多时候中国人拍自己的古装剧,都不愿意好好的运用好中国自己的民俗手工艺与古建筑风格。无外乎韩国等国家会频频来剥窃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让他们占据了文化上的话语权,而我们只能够干生气。

网络上还出现了另外一种论调,中国是日本的文化的宗主国,日本文化是拿中国文化改造的,我们拿日本创造的东西不是理所当然吗?这一说法就像佛教,起源于印度,所以少林武功也属于印度一样可笑。将舶来品说成自己的东西,那就已经有类于韩国人剥窃我国文化的行为了。是比将外来文化为我所用的拿来主义更上一层的强取豪夺的文化沙文主义。

引进日本优秀的古建筑文化是好事,发明于日本的折扇在宋代也被中国文人欣然接受。在没有明确是真实历史背景的玄幻剧中运用日本风格的建筑元素,其实也无可非议。但是将日本古建放到了中国真实的朝代背景下,贴上了唐代的标签,是对中国和日本两个国家的历史的共同不尊重。一方面扭曲了我国的建筑史,另一方面又否认了日本古人的创造。

当下中国面临着文化被剽窃、文化被入侵、文化难传承三大难题。

古装影视剧以及景区的仿古建筑,在事实上肩负着向大众乃至国际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在此背景下我们只有呵护好并且利用好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够使我们能够应对这一系列的挑战。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反过来看,中国文化始终非常开放与包容,也能与时俱进。看不惯的东西,忍忍就习惯了,说不定还有你并不理解的好处,这就是自由放任的保守主义,不高深的。


user avatar   zhuangzex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针对目前的高赞回答说几句。

其实啊,历史题材影视剧里的错误置景、服化道混乱,不是文化侵略,而是我们太弱了。当然你可以怪相关人员知识水平不够、能力不够,说重点就是浑水摸鱼,不学无术。但是,既然我们影视剧行业的标准「爽」就是这个性价比和水平,咱还能要求美术、舞美和服化道做到什么程度呢?没错,这么做是不好,但应该怎么改呢?

「文化被侵略」的现象其实是一个结构性问题。

和高新产业一样,有投资才有收益。如果行业内部对某几个工种分配不均(比如编剧和舞美),那......你想搞好这个行业,说实话很难。我也没少跑过片场,就说灯光师这一块,我国大多数灯光师是通过师傅带徒弟做出来的,也就是说这个细分行业的大多数从业人员没有经过相关专业的高等教育,所以你能要求每个灯光师都具备一定的创新(科研)能力,或至少紧跟国际行业动向吗?舞美也一样(不过我不太熟影视舞美),比如在剧院舞美方面,如果去看看布拉格四年展这类国际大展,就会知道我们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当然我们比大多数国家好很多)。

前面说了和「钱」有关系,同时也和不注重「(影视)舞美」有关系。我们总说戏剧和电影是什么?表演的艺术、导演(剪辑)的艺术,又多少人觉得它是编剧的艺术、舞美的艺术呢?这种职业身份上的失衡,反过来也影响着从业者的收入。我觉得,目前我国影视艺术这块的现状特别像古希腊,不尊重细分领域的创作者,但投资人是能看懂好坏的。且不谈编剧和舞美,我们就光谈IP这个更重要的东西,小说IP作者被欺负的事情还少吗?如果连IP作者都不尊重,这个行业能尊重做布景、灯光、戏服的师傅?

然后,由于我们的制造业(尤其是小商品和服装)长久以来都是出口导向型的,所以整个影视剧舞美置景道具的生产环节和供应链都需要跟上,但是要打通一个供应链,塑成一个产业链需要多少钱,大家算过吗?要知道在当代,文化是一个产业(当然也是一种资本和武器),即便我们攒出一个影视剧天团,演员都是戏骨,导演世界一流,编剧、舞美都是顶级的,我们的轻工业流水线以及工人跟不上,还是白搭(当然你可以砸钱做,但又有多少影视剧把钱砸到这上面呢)。

就比如说团扇,同样价格和品相,日式团扇的种类更多,这歌摆在市场上的现象反映的是我们整个产业链的问题。那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买的人少,同时我们又是出口导向的,所以以前日本人订什么我们做什么,就形成了一种惯性和路径。在这个环节,我们可以指责生产者没有民族气节吗?再说说折扇,最近几年因为国风刮起来,情况变好很多,但在我小时候,也就是2000年前后,旅游景点卖的那些廉价折扇从款式到印花,和我后来在欧洲的亚洲超市里看到的那种讨好欧美人品味的东西差不多,花花绿绿的,甚至还有蕾丝边。作为一个需要解暑的消费者,如果市场就是这样的,我们会因为民族气节而不买吗?事实上,正由于我们长久以来是出口导向型的(而且是主打廉价的),所以才会发生这种现象,并且和某个人的态度没有太大关系,只是和人们的能力或实力有关。

说句题外话,艺术行业也一样。如果国内消费市场很小,那面向欧美市场的艺术家就会变多。同理,国内市场的买家喜欢瞎糊弄事的丑书,那么搞丑书的书法家也会变多。你以为这些人真的都只是欺世盗名吗?如果真的没有人由衷的欣赏,没有一个艺术家能混出头的。

所以,要解决高赞回答提到的那个现象,核心问题是「市场」。如果人人都会穿汉服,那自然会形成一个圈子,这个圈子里的人对汉服有着极高要求,同时他们都是真正意义上的KOL,以至于形成良性循环,让后面的整个产业链,汉服产业变得更加专业。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一个做法,是改变影视剧行业的分配模式,让这些细分专业的从业者有更多的收入,以此来提高他们的专业性。同时,我们还需建立更为完善的影视剧批评体系,让挑毛病的人有地方说话,说的话能被大众听到,同时也让大众更理性的看待作品。

但是,这里仍然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每每谈到文化,我们都要和日本比较?

这个问题是我想着重说明的。世界上的发达国家似乎只有日本(韩国可能也算,但没日本那么强迫症)如此重视传统服装、陈设乃至礼法在当代日常生活中的延续与应用。欧洲由于在近代几百年内文化一直是连贯的,同时也是他们缔造了现代性,所以能够接受服饰和陈设的演变。但我们为什么要学日本呢?或者说,我们一定要钻进那个古老的民族叙事里吗?

在历史题材影视剧的问题上,我们当然能要求剧组做到专业(特别是对于历史正剧)。但是相比于日本人重视传统的专业性,我更欣赏的其实是,日本人以及意大利人、法国人,能把传统改造为现代。那在这个环节,我们差距有多大?很大,并且当然在传统服饰、陈设、礼仪、生活习惯的现代化改造上,差距巨大(我们需要重新跪坐吗?传统的线应当划在哪里?),但是更大的或许是我们缺少对一个新故事的认知。(当然,重现传统、考证历史都是必要的,但不应完全讨要在对当下生活上,不应成为束缚当代人生活方式的教条。)

我们中国人领先世界的无人机不可以与传统发生联系吗?为什么我们只去看那些明摆着的东西呢?我特别喜欢意大利战后20年的设计,那些几乎是用轻工业出口产能过剩后的内销「废品」设计出来的优秀产品,恰恰体现了意大利人的文化内核,品味这些设计品就好像吃一道意大利菜,确实没有山珍海味,烹饪手法也就那样,没什么高级的,但就能让你觉得恰到好处,有时还有点幽默,并且从服务到菜品都感觉特别热情好客。那么,中国文化到底是什么,我觉得肯定不只是眼睛能看到的那些东西,还有更深层的东西。

并且在高新产业的发展中,我们已经看到了似乎是中国人独有的那种整合能力,以及把各种技术场景化的能力。我们是一个很会享受的民族,也是很会苦中作乐的民族,更是一个有韧性的民族,难道我们就必须要和日本人比个高低,就自己固定在那个传统的框框中吗?古代的街坊到今天的网格化管理,难道不是一脉相承的传统文化的体现吗?从第一颗爆竹到现在的航天,难道不是在完成我们先祖的梦想吗?说这个,也许我们会觉得矫情,或者牵强附会,但这种叙事在19-20世纪的西方科学史建构中常常出现,以至于李约瑟会问出,为什么中国人没有开启工业革命。这个问题的前置条件难道不是把科技发展和民族性绑定在一起看吗?所以,今天我们对李约瑟难题可以给出的其中一个解是,历史和发展都是有断裂的,一个民族的今天和过去极有可能也是断裂的,但只要他还是人,为了生存,即便没有开启,他也会继承。

说了这么多,我的核心观点是,出于文化策略的角度考量,我们应该抛弃一部分现代性强加给我们的理性规则,以一种实力去重塑科学史、文化史的叙事,甚至整个颠覆它们的底层叙事逻辑。要么拥抱现在的世界,从那个或更早的断裂点出发(毕竟意大利也不是古罗马,真有什么民族的文化从来没有断裂过吗?),做好今天的事情,写好今天的故事,甚至塑造新的叙事。并且,这两条路是可以同时走的。

进攻是最好的防守。百年前的经验告诉我们,在固若金汤的文化壁垒、宗族制度以及那个马奇诺防线都会失守,有时甚至是从内部崩塌。所以,在这个视角上看,如果仍然谈论文化入侵,就是一种不自信。我们应当谈的、想的、做的是,如何输出文化、分享我们的文化。这个东西急不来的,随着实力提高,它自然会来(只不过最终我们被他人定义且敬仰的那个文化或许会偏离我们自己当下的认识,但在那个时候,我们也有能力进行修正)。

我们最终是由他人定义的(反之亦然,且这里的他人包括我们的后人),我们的文化也是从差异中产生的。这里的差异没有好坏,也没有对错。

以上。


user avatar   san-er-yi-76-15 网友的相关建议: 
      

辛亥革命以来整个中国从上到下都是被西方式外来事物重构过一遍的。

民主选举和警察制度是清末新政从日本学的(连同派出所这个词),农村信用社和乡村邮政是国民政府30年代开始搞的(尽管没什么卵用),农村代表组成基层立法机关也是国民政府20年代搞的(实际上是利用土豪劣绅维持基层),农村妇女读书识字和参与社会生活是大革命和瑞金苏维埃时期搞的(修成正果就是后来的妇救会),从人格平等出发的婚姻法也是瑞金苏维埃时期搞的(包括禁止丈母娘欺压儿媳运动)。

公共教育、社会保障、自下而上的土地改革、政治协营与人大代表、常备军/兵役法/师管区、中央计划部门等等都是20/30年代才逐渐成型的,从秦始皇到宣统都不存在以上玩意儿。甚至于使用现代分析方法的历史地理学、人类学、社会学都是30/40年代才在中国成型的,《禹贡》学会之前甚至没有人系统性的研究古代地理与行政区沿革。

所以整个现代中国都是“文化入侵”的产物,包括题主提问题用的简体汉字、现代汉语和标点符号。


user avatar   Ivony 网友的相关建议: 
      

文化入侵的根本原因是文化出现了空位被外来文化填补了。这一现象本身并不见得有什么好坏,它的意义仅在于提示某国家内生文化建设不足,发展迟滞而已。

近代中国被入侵很严重是事实,本质就是封建社会制度和文化的大破大立,短短百来年从封建社会转型为后工业化社会,这里面大量的文化空白来不及被内生文化填补,这再正常不过……


还是那句话,文化入侵本身没有什么好坏,也不是什么问题。真正要解决的问题是内生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要加速……


user avatar   waymet 网友的相关建议: 
      

传统正在接受批判,其它都是外来的。


user avatar   inversion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与其感慨中国被文化入侵严重,不如培养几个能打的把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环线”有机结合,真正践行“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世界文化的大熔炉里面要是少了这味料那真是可惜了。


user avatar   kashiwagier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对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来说,相对于“文化入侵”,更多的情况是“文化割裂”吧?


在核心的文化理念,各种价值观(像是礼义廉耻等等基本道德规范和衍生出的各种哲学思考)并未被外来文化的“规范”“标准”直接取代的情况下,大多数时候文化交流都是平等互利的,并不存在“文化入侵”这种事情。

很多时候所谓“文化入侵”,是一种基于维护政治权威和商业利益的话术和策略,是相对落后(弱势)国家对相对先进(强势)国家的一种自我防范,像是抵制各种外国文化产品,电影、音乐、文学书籍之类,以及鼓励买国货这种。

但本质上这种防范是治标不治本的,因为政治和商业上的“竞争力”,根本在于一个国家和地区是否能更好地实现自身的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单纯的“防”是防不住的,越“防”越积重难返。

二十世纪末的苏联、日本、美国、法国和中国,都证明了这点,“防”得越彻底就越失败,越容易“信仰崩塌”,面对更强势的外来文化,积极融入吸纳和适应,才是更好的方式。

曾经防止西方文化渗透的苏联,在解体前的几年里,人们更喜欢的是模仿西方流行音乐的作品,更相信的是“西方的那一套”。结果更相信“西方的那一套”的当代俄罗斯,却每况愈下,在欧洲里外不是人,甚至在某些场合已经不再被认为是“欧洲人”,因为已经脱钩太久了。

曾经坚持自身“文化独特性”的法国,最后还是只能参与到自己眼中的“美国化”进程里,和欧洲其他文明抱团,导致法国的“软实力”战略,很多时候看起来更像一种倔强的态度。

曾经打砸日本产品,让日本动画人物改英文名的美国,最终还是靠自身的文化产品守住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和“文化自信”,即便现在日本动画人物完全不做“美国化”调整原汁原味输入,也完全没问题,有多少美国人真的会怕“日本文化”的竞争力呢?即便“西化”了的日本在文化上的主动输出要比当年强烈得多?所谓的“英伦入侵”,最后也变成了美国本土音乐又一次转型和发展的契机,甚至具有高度“文化优越性”的欧洲人,反过来要防范自己被“美国化”。

而现代的日本,无疑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西化”,各种外来语词汇已经融入日常生活,成为日语的一部分,洋节和各种西式风格在日本被各种商业化,甚至形成一些日本的“新传统”,但在我们这些发展中国家的民众眼中,现在的日本却更加“日本”了,甚至还要考虑主动防御日本的“文化输出”,所以,日本文化到底是更“西化”了,还是更“日本化”了?


就中国自己来说,前十几年有那么一段时间是“看帖不回,内地轮回”“好人一生平安,下辈子美利坚”的,但这种趋势是靠单纯的“文化防御”防住的吗?并不是,根本上还是自身经济发展的积累带来的更深层次的文化交流,让很多欧美日的文化传说渐渐被还原真相,以及美国等发达国家自身的一些拉胯和双标行为导致的“跌落神坛”。


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带来另一种现象,“文化割裂”。

即,相对富裕的部分中国人,往往更有条件,也更容易被欧美跨境“归化”,更认同一些欧美文化元素(像是各种买买买欧美日的奢侈品和学习各种欧美“传统”礼仪)。甚至这辈子就已经“美利坚”,各种常年留学,甚至直接移民,并以融入欧美精英圈为荣,即便生活在国内,各种生活习惯也相对更“西化”。

而相对贫穷的部分中国人,反而更倾向于坚持“传统文化”,防范心紧绷,甚至到了对任何外国文化都草木皆兵的程度,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准则也更接近“中国传统”。

这点和同为发展中大国的印度(以及其他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也颇为类似,就像富裕的印度人,更认同英美的那些东西,而底层印度人,则相对更保守更“印度”一些。

所以,感觉把所谓“文化入侵”,从国境线的角度,转换到阶层、权利和经济利益的角度思考,或许会更接近真相一些吧。

文化交流,失去的只是思想枷锁;而文化隔绝,却可能自绝于世界。

不论是什么外国东西,都能“泱泱大国敢用”,甚至去其糟粕优化改良,才是真的文化自信。

就是这种感觉吧。




        

相关话题

  李氏朝鲜燕山君以暴政著称,而在燕山君当政时期,明朝是否有对燕山君注意或采取任何措施? 
  如何看待中国发展的比印度和菲律宾成功? 
  五代十国的时候,为什么皇帝这么不值钱,这么多人称帝?称帝合法性在哪? 
  21世纪10年代是什么样的? 
  为什么中国人一边说死者为大,一边唾弃秦桧? 
  古代的外族入侵和近代外族入侵有什么区别? 
  如何评价「河南什么样,中国就是什么样」这种说法? 
  如今流行说封建社会在秦帝国建立的时候就已经结束,为什么有教科书还把之后称为封建社会? 
  如果中国从地球上消失了,会发生什么? 
  复古算改革吗? 

前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漫威剧集《洛基》第一季第一集?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印度的食物大多都是糊糊?





© 2024-05-0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0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