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印度的食物大多都是糊糊? 第1页

     

user avatar   fei-fan-74-71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篇文章按照知乎的新思路,搞了个追更。就是不断地提供新的内容。既然是追更,很多评论是根据以往的内容来的。这样我就不好随意改动,不然会造成误会。

后果呢,就是越来越长,应该有好几千字了。具体有多少不知道。喜欢简便回答的朋友,可以自行决定要不要往下看。


我开启了追更,让问题来的更加清楚。

有人讲说看着很尴尬,这种糊糊是印度人的菜啊,是印度人的命根子。

印度人要不吃这个,生命会虚脱。

这种论调就是典型的虚伪。

为什么?

就在这个回答下面,有人给出了印度贵族们吃的东西,那绝对不是糊糊。

外国人讲这话,我不置可否,但是中国人这么讲,那么是因为你爹妈没教育。

下面我给大家讲两件事。你想一想。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顺利到达陕北。

陕北这个地方,在当时非常贫穷,黄沙漫天,既缺食物,又缺燃料,很多家庭衣服都不够穿。

红军也很艰难,没住的地方,只好借住在老乡家里。

当时的陕北农村都是住窑洞,传说中的冬暖夏凉。

人们觉得住窑洞就非常好了,没有比窑洞更好的住处。

然而,近几十年经过改革开放,陕北开始富裕了,陕北人纷纷抛弃窑洞,花大价钱盖砖房,再也不住所谓冬暖夏凉的窑洞了。

为什么?

因为砖房和二层小楼更漂亮,更卫生,更能体现出现代化。这是时代的进步。

然而,我其实说的不是这件事。

红军到达陕北以后,就发现陕北农村家家户户都有泡菜缸。

这些泡菜缸都是几辈人传下来的。

村民说:“缸里的盐水一辈传一辈,泡的酸菜可好吃了,这是真正的老坛酸菜。”

他们还煮酸菜汤给红军们吃。

这玩意吃起来确实够酸,但是总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

因为在酸菜汤里有一些白色的小东西,浮在汤面上,看起来很恶心。

于是红军战士就去看这些泡菜缸,结果发现水面上漂浮着一层白色的蠕动的生物。

红军看第一眼,就知道这不是那啥吗?

于是,对老乡说:“你们知不知道这是什么?”

老乡说:“这个呀,就叫做盐蛹蛹,是泡菜缸里的神神,是祖辈传下来的,没有这些盐蛹蛹,酸菜咋能这么够劲呢?”

这话把红军战士气得够呛,狗屁个盐蛹蛹,这就是蛆。

红军战士对老乡说:“这是蛆,吃腐食的。泡菜缸里不能有这种东西,要全部倒掉。吃不得。”

老乡说:“你敢。这几辈人传下来的东西,你一个外人啥都不懂。”

红军战士气得不好,又不能莽撞行事。就把问题往上反映,觉得这是陋习不好。

红军高层,你懂的,这里面有大知识分子。

然后就派出宣传队搞宣传,搞土改的时候,也教育大家,这种东西吃不得。

老乡们半信半疑,因为相信红军是好人,不至于害他们。

有些要求积极进步的老乡就主动带头,倒盐水,把里面的东西全都倒了。

然后把缸子拿到延河边,好好洗干净。再按照要求放在太阳底下暴晒。

重新烧开水晾凉,重新放盐,重新泡酸菜。

新泡的酸菜,香脆可口,味道完全不一样,这清亮干净的盐水泡着酸菜,真好看。

由此,陕北人开始了倒盐蛹蛹的活动。

而在此之前,这个盐蛹蛹(蛆)就是一个传统,还他妈是个泡菜神神。


说好讲两个,因此不打折扣。

中国一直有个传统食品,叫做杂粮窝头。

哈哈,答主你露怯了,杂粮窝头,最好吃了。绿色健康,好吃美味。

这东西,中华传统美食。

对,你说得对,这玩意不但好吃,价格也不便宜,和什么蛋糕面包的价格差不多。

但是,你知道传承了上千年的杂粮窝头是什么样子吗?这东西是什么做的吗?

最早的杂粮窝头是菜团子。

就是野菜、糠、榆树皮等等所有能够找到的看起来能吃的原材料,全部捏合在一起,团吧团吧,做成一个球,然后放进蒸锅里蒸,蒸出来的东西就是菜团子。

如果不做成团子,直接放进水煮也行,这个叫杂合面粥。

很传统哦,一直吃到明朝。

明朝的时候,玉米、土豆、红薯引进到了中国。

中国的底层老百姓终于可以有廉价的可以填饱肚子的东西了。

菜团子走完了旅程,窝头登上了老百姓的饭桌。

用玉米面、高粱面或其他杂粮面做的食物,略作圆锥形,底部有窝儿,也叫窝窝头。

为什么窝窝头可以做成这个样子?

因为玉米面、高粱面这些是粮食,有一定的粘性,就可以塑性了。

那个菜团子算个什么粮食?

这种窝头好吃吗?

好吃好吃,又甜又糯,我可以天天吃。

哎,家里有老人没有?你问问他们,他们小时候吃的窝头到底是个什么味道。

高粱米、玉米粒用石碾子是不能完全压碎的,磨出来的颗粒其实很粗,这东西你使劲嚼也嚼不烂,吞下去,不好消化,因为粗,还容易划伤肠道。吃这种食物就是受罪。

然而,自明朝以来,中国的底层人民吃这种窝头吃了有多久,上世纪八十年代也还有人吃的。

现在的窝头,最大的进步是什么?

工业化食品破碎机,玉米面子,小意思,那个面想多细就多细。一阵微风,能把面抛向半空。

做窝头的时候,还要掺上糯米面,放白糖,放很多白糖,搞点荞麦粉,搞点豆粉,反正是各种各样的配方,讲究的是健康养生,营养均衡。

这是现在的窝头。

如果这个时候,有个外国人说:“吃杂粮窝头是你们的传统,你们怎么可以放弃呢?我看着都觉得尴尬。”

你要觉得尴尬,你怎么不去吃?

狗屁个传统,那就是穷和落后。我们曾经吃了几百年的杂粮窝头,你倒是天天顿顿吃啊。

我可喜欢吃了,每天都吃没问题。

你看见进步了吗?看见时代的发展了吗?

民国时期,其实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外国人报道中国穷人吃的东西,一定会说:“杂粮窝窝头,这就是中国人最喜爱的传统美食。”你问他:“你吃过吗?”他会说:“我觉得这东西不一定好吃,看起来没胃口。”

这就是世界的常态。

我们经过努力奋斗,终于丢掉了杂粮窝头,迎来了糕点级的窝头。

尴尬吗?

你们现在看印度人吃糊糊,嗯,传统美食,印度人的命。

我们当中有些人,就好似20世纪初到上海租界的外国人。把自己飘到半空看这个世界。




把食品做成糊状,是因为没有饭、菜分别加工的概念。

虽然我知道这是题主想要讽刺一番印度人,但是吃糊糊的人群远比吃饭菜分开的人群要多。

将饭菜分别加工是一种比较高级的食品加工工艺,主食副食分开是社会文明进化到一定程度的表现。

印度的问题就是文明进程数次被打断,不完整,缺乏线性发展的逻辑性。

印度是多种文明交织在一起的地方。

印度原生文明早就失传了,印度教文明是外来游牧民族雅利安人带来的。

中亚地区的阿富汗人和蒙古人又带来了伊斯兰文明。

英国带来了基督教文明。

印度这块地面上,统治者来来去去,就搅成了糊糊。

糊糊这种方法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便宜,不讲究烹调技术,不管原材料好坏,全部放到一起,多加香料和刺激性调料,以最廉价的方式得到食物。

说到底就是因为贫穷,资源匮乏,没办法进化到更加高级的阶段。

实际上,印度的上层阶级吃的东西,就不是这样的。

印度的上层阶级是被英国人调教过,知道什么是西餐,什么干净卫生,什么是优雅地进食。

就算是有一些糊状东西,那也是一种点缀,反映了其最基础的饮食文化传统。

但总的来说,印度贵族阶层的食品,还是很受欢迎的,起码英国人是欣赏的。

在吃这个方面,英国的传统饮食习惯也并不比印度好到哪里去。

我们经常看一些印度的图片,感觉印度人的饮食很恶心。

其实这种看法是错误的,是要不得的。

因为这里面丑化的是印度穷人,他们是被剥削被压迫阶级。

印度穷人的苦难远没有尽头,这些人是值得同情的。

谁不喜欢精致典雅有营养的食品,谁又愿意坐在地上吃东西?

印度的贱民制度,就是不予许他们和上等人一样坐在桌子上吃东西。

法律层面的歧视没有了,但是社会层面的歧视并没有消失。

心里上的自我矮化,这是印度穷人的现实。

我们要看清这一点,保有一点同情心。那些在媒体上攻击中国的人,你觉得他们就是印度的穷人吗?我们要分化印度的群体,要争取大部分印度人改变对中国的看法,敌视和嘲笑只能让问题越来越糟糕。




在这个问题上,很多人对于同情印度底层民众有看法,认为我们根本没有必要去同情他们,骂就完事了。

我不知道这部分人是个什么心理状态。

别忘了天安门上面的那条标语: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

中美争霸,我们的旗帜是什么?

争取发展中国家的人民支持我们的正义事业。这是中国的历史使命。

道义上的制高点,才能让我们立于不败之地。

难道我们要去学习美帝国主义,奉行掠夺政策,鄙视被压迫人民,和那些国家的剥削阶级媾和吗?

我们现在暂时停止了意识形态输出,但不意味着我们就应该完全放弃原则,隐忍一时,是为了等待时机。

某些人天天高喊996,要这要那。但是看到别的国家同样被压迫的民众,就立即开始嘲笑起来,仿佛自己一夜之间变成了上等人。

你是上等人吗?

印度穷人吃糊糊,那是他们天生就该这样的吗?

当你用剥削阶级的眼光看待别人时,就不要埋怨别人这样看你。

印度真正反华的人并不是这些底层人民,有的只是被蒙骗。

印度的反华分子,成分十分复杂。但是,印度国内支持中国的人一样存在,大量购买中国廉价商品,支持抖音海外版TikTok的不正是这些底层民众吗?

团结这些人,难道是没有价值的?

我们失去了道义,毫无同情心,只知道如同玩游戏一般搞屠杀征服,这是在搞历史倒退。

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

这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一面旗帜,中国想要统领世界,就必须要有这样的胸怀。

当你不懂得同情别人的时候,别人也就不会同情和支持你。


这是新增加的内容。

这张图里面就是在煮糊糊。所有的食材都放到一起煮。这就是比较原始的状态。煮完以后:

盛起来,找个地方去吃。

但是现代文明对印度的影响已经悄然形成,一个印度的上班族吃的是这样的

米饭副食泾渭分明,这里面没有糊糊。虽然依然是用手抓着吃。但是这就和现代社会几乎没什么差别了。

这是一张印度中产阶级餐厅供应的食物。基本就是西餐的形态。看着这张图里的食品,这是我们印象中的印度食品吗?

所以说有人讲印度的主副食是分开的,这句话是对的。不单是分开的,而且他们经济收入比较好的人,在享用食物的时候,已经在向主流饮食文化靠拢。最多是继续保留了用手吃饭的方式。这估计就是最后的抗争。

但是,这个问题说的是糊糊。

不能把印度已经开始出现分化的饮食习惯搅和在一起说。

从上面的几张图里,很明显能看出那个群体依然以糊糊为主?

难道不是印度的穷人吗?

而印度的穷人有多少?他们的食物有多少人真的吃过?

印度人当然知道主副食分开比较高级,但是饮食文化的进化不是你想或者知道就能实现的。

评论区里面的一些评论就是盲人摸象。

而作为一个阶级分明的印度社会,呈现出的就是截然不同的样子。

我最反感的是什么?

就是一个中国人和印度的剥削阶级阶级站在一起,然后嘲笑印度的穷人。

笑话他们吃的糊糊。

印度的穷人反感中国吗?

不,他们不反感。相反,他们喜欢中国的商品,喜欢中国所带来的影视文化。中国没有威胁到他们,反而改善了他们的生活品质。

谁最反感中国?

恰恰是印度最精致的人群。他们感受到了中国对于印度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你以为你和他们是同温层,想和他们站在一起,其实这些人才是真正的反华主力。

最底层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不断地拉近和他们的距离,饮食习惯不断进化,最终有一天这些所谓的贱民也能吃上和他们一样的饭菜。

这些人能够忍受吗?

底层人民的生活上升,则意味着原本高高在上的阶层跌落。

怎么保持阶级优势?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下面的人压着起不来。

上层人士享受现代化,底层人士永远吃糊糊。

你们知道我想说什么吗?

中国现在一些人已经开始向印度高种姓学习,想要保持阶级优势。

无穷无尽地嘲笑印度底层人民的糊糊,希望他们永远吃糊糊。

那么作为中国的底层,你有什么想法?

你也去跟着嘲笑印度底层的糊糊,觉得底层吃糊糊是很正常的?


有人已经开始愤怒了。

这是什么文章?

一个印度人吃糊糊的事情,怎么牵扯上了阶级斗争?

“我”---中国人,歧视印度人吃糊糊,这是理所当然的。国与国之间,就是资本主义国家阵营,还是以前的社会主义国家阵营之间,不是一样相互歧视吗?

歧视,就是成功国家对于失败国家天生就拥有的权力。

印度的贱民,他们吃个糊糊,很自然,很好。

这种调调说明什么?

有人自以为自己是老爷,或者幻想自己就是精神上的老爷。

大家可记否?

苏东集团的坟头草有多高了?歪脖子树是不是枝繁叶茂?

北约集团,最近又创新冠感染新高。

比尔盖茨说过:

“如果我们想让世界免受像新冠病毒这样的病毒爆发的威胁,特别是对那些最脆弱的人群,那么我们需要找到一种方法来加快研发速度。这需要各国政府、私营企业和慈善组织迅速行动起来,为研发提供资金。”

中国的大老爷,和比尔盖茨比起来如何?

这位有钱人可是帮着穷人说过话。办过实事。

盖茨基金会宣布承诺捐款1亿美元用于支持全球应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近日,比尔盖茨再捐5000万美元帮助药物研发。

他要留着这上亿的美元搞消费,不香吗?

他能活多久?

这个世界的穷苦人和他有几毛钱关系?

心怀叵测的人一定会说:“沽名钓誉啦。屁股都歪到不知道哪里啦。云云。”

这篇文章,喜欢的人觉得说出了心里话。

讨厌的人,简直是怒不可遏。

云泥之别,所谓何来?

我这一步一步更新,话可是越来越难听。

阶级固化,是不是个好东西?

当有些人在骂印度贱民吃糊糊的时候,心里面到底想的啥?

无非少了点胆量,总要借个由头。

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

这句话,知不知道是谁说的?

我就赞同这句话。

你反对?那就是要站到对面去咯。

可以,因为斗争是客观存在的。

大家还可以继续等待我的更新。


只有阶级地位平等的人群才能真正的团结在一起。

阶级地位不平等的人聚在一起,这不是一个团结的群体,这是一种结盟。

而我国是不结盟国家。

大团结万岁不是要消灭国家,消灭民族,而是讲阶级平等。

没有阶级平等,所谓的团结就是一句空话。

如果这个话题就是单纯地谈论印度美食,自然就没什么好说的。

然而,我的有感而发从何而来?

为什么一篇文章要连篇累牍的更新?

这里是在讲美食吗?

很多人反对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因为什么?

因为很多人认为阶级不平等是事实,已经没有必要去改变,所有人都应该在同温层安静地呆着,少抱怨,多干活,吃糊糊也不要紧。

知乎在网络上还有个外号,叫做“左乎”

为什么会这样?

就是有人相信这个世界不应该是这个样子。

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人总是显得有点不合时宜。

看着评论区,看着高赞回答,我有什么感觉?

高种姓贱民制度是客观事实,反对是没有用的。

这就像很多人一边高喊打倒996,一边嘲笑印度的贱民吃糊糊一样。

两者都是难以被改变的。

重要是的是,大多数人已经接受了这个事实。

这种高度认同感到了什么地步?

就是反映这种思想的文章都不能写,不能看,必须要坚决打倒。

我也承认这样的文章不是主流,所谓的“左乎”其实名不符实,“左乎”这个提法是一种批判,目的是要回归到现实思想当中去。

现实是什么?

承认阶级不平等,接受这个事实,放弃所谓莫名其妙的想法。

在这篇文章的评论区里,你看见了主流意识形态是什么了吗?

在这个话题里面的主流回答是什么?

在知乎公开讲996肯定是要遭到彻底批判的。

但是讲印度人吃糊糊,很多人马上就换了一副面孔。

这种很自然的角色转换说明什么?

这就是潜移默化的结果。

我还可以举一个例子。

比如说讲中国小孩又懒又蠢。

大家都会义愤填膺。

但是说中日夏令营的故事,大家就开始低头沉思了。

这几年开始讨论这件事是伪证,但是之前呢?

就算在这样的氛围下,大多数人一提到现代日本人,你能说没有受到影响吗?

很多人关心的不是阶级平等这样的事情,关键在于自己处在什么位置。

只要自己没有掉落到那样的地步,就行了。

在话语权这个问题上面,最底层的人往往是没有发言权的。

我写出这样的一篇文章,是不是马上就有人站出来进行无情批判?

阶级问题不是中国的问题,而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进行人群划分,有些人是人云亦云,有的人是刻意为之。

我算是很一般的知乎答主,经常写一些不合时宜的文章,本质上也就是希望能有一点微弱的声音。

你喜欢也罢,讨厌也罢,也就算是补足事物的另一面。

略微多一点不同的观点而已。

你看见了,就算我没有白写。虽然这篇文章中不溜,淹没在茫茫文海里,聊以自慰罢了。


这部分更新我自己认为还是比较重要,就是在评论区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内容:

中印两国是竞争关系,我如果同情印度的底层人民,而印度最终获得成功,那么必然会威胁到中国。为了继续保持我们的优势,所以我决定要保持对印度的蔑视,其中包括印度底层人民。

印度是否获得成功的关键在于生产力的发展,意识形态有助于解决社会生产关系中的矛盾,但不是决定因素。

一个国家的人民对于另一个国家人民所持有的态度,对于帮助别国发展生产力,解决社会生产关系中的矛盾毫无用处。

印度的问题只能靠自己从最根本的问题开始,自发的有组织的在明确的纲领指导下逐步进行。外部力量所能起到的作用相当有限。

如果你认为你的看法就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那么也可以讲你很看不起革命家切·格瓦拉(Che Guevara,1928年6月14日~1967年10月9日)

切·格瓦拉于1965年离开古巴,先后前往刚果(金)及玻利维亚试图点燃革命火种。在刚果(金)的军事行动受挫后,格瓦拉到玻利维亚领导游击队活动,最后因为当地农民出卖,被由美国中央情报局训练的玻利维亚政府军逮捕,遭枪决。

切·格瓦拉可不是讲几句不痛不痒的话,也不是站在古巴讲台上大声疾呼就完事。而是身体力行,放弃一切优渥生活,来到陌生外国,扛起枪为了解放被压迫人民勇敢战斗。

尽管切·格瓦拉被誉为“红色罗宾汉”、“共产主义的堂吉诃德”、“拉丁美洲的加里波第”、“完美的人”、“浪漫冒险家”。

那又怎么样?

他的牺牲最后又唤醒了多少人?

至少现在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一部分人,不就流露出一丝嘲笑吗?

愚蠢的理想主义者。

你同情印度底层,你讲了一句印度人民站起来,然后印度人民就站起来了,然后大干快上建设国家,以最快的速度追上中国,然后发起战争挑战中国?

你的同情超过了切·格瓦拉这样的实干家?

切·格瓦拉就如此不堪吗?有人就这样子瞧不起吗?

自欺欺人耳。

其内在的想法不过是文过饰非而已。

我想说的是:通过观察外部世界,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

站稳阶级立场,可以洞悉这个世界的真相。


user avatar   wan-jin-you-3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果你也曾经历过穷得长期吃不饱的日子,

你就比较容易理解印度人为什么这样吃饭。


当人穷得饭都吃不起的时候需要尽量节省,

肉就不要想了,菜也要少吃,主要吃主食。


印度的气候适合种水稻,水稻的产量更高,

因此也更便宜些,所以穷人的主食是米饭。


米饭既便宜又管饱,但是太寡淡吃不下去,

需要配些下饭的菜,才能吃得下、吃得多。


但是特别穷的时候,就是普通菜也吃不起,

还是得靠各种酱汁,拌在米饭里这才下饭。


光吃主食和酱汁会影响健康,菜还是要吃,

但不能多吃,否则吃不起,要尽量的利用。


把菜打碎了、均匀地分布在酱汁里再煮熟,

可以最大限度利用菜的根茎叶一点不浪费。


一大家子人穷人吃饭时候,小孩子喜欢抢,

有肉抢肉有菜抢菜,做成糊糊就公平多了。


一勺子舀出来,谁也不比谁多也不比谁少,

当妈的可以非常省心,省得抢菜孩子打架。


把菜做熟有很多种方式,但煮熟吃最便宜

炒菜浪费油脂,还得有铁锅,穷人用不起。


中国也是宋朝以后才有铁锅,才能炒菜吃,

印度古时候没有铁锅,只好用瓦罐煮菜吃。


烤熟浪费燃料,印度的穷人就更用不起了,

一锅炖最省事,菜和饭都熟了,还更入味。


把菜做成糊糊既省事儿,又不需要练厨艺,

配上酱汁就是菜,这样做饭特别地省时间。


孩子那么多,当妈的没时间浪费在做饭上,

印度妇女有很多孩子要照顾,实在没功夫。


穷到一定程度时候,餐具也是负担不起的。

糊糊配米饭用不着餐具,用手抓着吃方便。


这样一代又一代下去,烹饪习惯就形成了

即使后来有不是糊糊的菜,也成不了主流。


user avatar   bj36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几个高赞从印度经济能力低、普通民众社会地位低等角度进行了分析。大方向上是对的。但还不足够说明最根本的问题。

因为纵观世界的其他地区,穷归穷,但都没有像印度这样,把吃的东西整成一团糊糊了事的。所以,一定另有原因。

个人认为原因可能是印度社会一贯的:将就、糊弄、低要求、低诉求、认命,这么一种集体心态造成的

简单地讲,就是印度人缺乏认真的态度,对人糊弄,对己低要求,乐于将就,乐于接受现状,不思改变,不思进取。

为什么这么说呢?

穷人,主要的表现是缺乏土地等生产资料、物资,而不是缺乏时间和劳力。如果给予穷人足够的土地,不会存在缺衣少食的问题。耕种印度的土地,投入一个人的劳力怎么也足够养活好几个人。如果土地管够,两口子再加老人小孩多个劳力齐上阵,养活一大家子人是没有问题。

反过来思考就是:印度底层人穷,就是因为劳作不充分,那么穷人的空余时间应该是有的。

当年,我们穷的时候,农村的劳力也不是说每天都忙的,每年只有几个时间段比较忙。

总之就是说,人们穷,不是因为太忙了,而是因为有劳力没有地方发挥,因为他没有足够的土地

印度的穷人也一样,不可能没日没夜地忙,空闲的时间和劳力是有的,但是地不够,没有地方发挥这些时间和劳力。

也就是说,印度即使穷人,也不至于说每天忙得连加工食物的时间都不够

恰恰相反,生产资料不足,土地不够,空闲的时间反而不会少。

那有时间,却不好好做饭,饭菜不分开加工,搞成一锅糊糊,这就是印度社会自己的特有问题了

原因可能就是,印度人乐于接受现状(当然是在宗教和种姓制度洗脑下),没有改变的动力,没有改善自己生活的进取心。

我们知道,印度的有钱人菜、饭是分开的,也有分工明确的、精致的餐具。印度即使是穷人也不可能不知道有钱人是怎么过日子的、怎么用餐的。没见过还没听过?通过在有钱人家里做长短工的人口口相传也能知道。贫富悬殊再大的社会也有过度的中间层不是?

但是,印度的穷人,由于被灌输,你的命运就该如此,你就该用手吃饭,你就该吃糊糊,你就是吃糊糊的命,所以他们也就世世代代这么吃了。

跟印度人有接触的都知道印度人总是喜欢糊弄,给他一个10分的任务,做了一分,吹成100分。做事不严谨,不认真。

而这一点,才是贯穿印度整个社会的共性,不论是有钱人还是底层人


user avatar   chen-xing-xing-36-3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有个前同事从印度出差一个星期回来,他说印度人吃的就是屎,啥都是黄糊糊的一堆屎,看着象,闻着象,吃起来也差不多。

借照,大约是这样,嗯需要去点红色。

我另外一个同事,在印度待了一个月回来,他说还好了,有蔬菜,有饼,就是肉类比较少,不过他只在宾馆和麦当劳吃饭。

借照,大概是这个样子。

我后来去美国混了一段时间,我老板是印度人,他表示要一起吃饭,让我选。我说我想试试地道的印度菜。

他们选了他们常去的一个据说是印度人开的老牌印度餐厅。进去发现除了我,全是白印。

我发现和自助西餐厅差不多,只是肉食比较少,只有少量的鸡、羊,另外有些海鱼,比较少人拿,因为高种姓印度人基本吃素。主食是各种炒饭和煎饼,也有类西式的甜点,奶制品。

再借2张照片,和印象中基本一致。


我唯一见到的屎状物体是一小盆咖喱鸡肉。

后来中途上了一盘牛肉,我短路拿了一份,老板问最喜欢啥,我说都很好吃,不过牛肉特别好吃。但是,Wait a minute ,为啥印度餐厅有牛肉?

他笑了笑说,他也不知道为啥印度餐厅有牛肉,可能是因为美国牛肉比较好吃。

不是因为印度人大多吃糊糊,只能说穷人吃的东西都差不多。

看看下面是不是很熟悉,20年前大部分贵州乡下人只吃这个。用我那个同事的话,就是屎呗。


就这点来说,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真是了不起。


user avatar   peng-yu-fan-9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看过 BBC 的一个减肥科普片,里面有个很有意思的实验。就是到军营里,把士兵随机分成两队,吃一模一样的食物,接受一模一样的训练。差别只是,其中一队的食物提前被打成了糊糊。结果很有趣,吃糊糊的那一队士兵饿得更慢。

简而言之,吃糊糊扛饿。

在我老家,流行吃粉蒸肉。现在粉蒸肉里面是真的有肉的,可是在改革开放以前,里面只有粉,没有肉。条件好的家庭也无非是加了芋头,条件再好一点的家庭还会加一点点猪油。但是,所有人家吃这道菜的时候都说吃粉蒸肉,没有一个说吃粉蒸粉或者粉蒸芋头的。原因无非就是爱面子,虽然所有人都知道这是瞎说。我觉得这和糊糊有异曲同工之妙,因为食材被掩盖了,吃得再差也看不出来差。

简而言之,吃糊糊有面子。

以上。


user avatar   serenay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这个回答下我仿佛看到了欧美一些人的嘴脸"中国人吃狗、猴子、猫", "中国人吃宠物","中国人吃胎盘", "中国人吃蝙蝠、猴脑、老鼠、蛇", "中国人很多人吃一盘菜, 口水串来串去"。对异文明的饮食习惯横加指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工业革命食用油普及之前,处理食物无非就是烘、烤、煮或者生食。以煮食为主的饮食方式如果加上对“入味”的追求,就很容易发展成糊状,你猜中国古书里的"肉羹", "羊羹", "鱼羹", "肉糜"是什么?粒食、块食、煮食都是文化传统,没有优劣之分,在这上面大作文章,目中无人,殊为可笑。

印度的词语“咖喱”有点像中国的“菜品”的意思,是一个统称,所有加了香料的菜品都叫咖喱,不是一种特定的食物。

咖喱只是菜品,要配米饭、面饼、馕,面条或其他面食吃的,而且还有别的食品,只不过咖喱比较独特更容易得到报道。本人超爱馕加咖喱糊糊。


user avatar   le-quan-8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如果你换个角度看会得出一个很有趣的观点

那就是目前印度的文化是非常“低龄化”

你看很多印度习俗的特点:

进食----用手抓

吃饭----吃糊糊

大小便---随地大小便

擦屁股---用手

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些行为都是人的幼儿时期的举动。

只有人在幼儿时期才会习惯用手抓,吃糊糊状食物,随地大小便,用手去擦屁股。

在很久远的原始时代,可能大家都是这样子。

毕竟这是一种幼儿期必然存在的行为。

但无论是西方还是东亚,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摆脱了这种习俗。

西方学会了用刀叉,东亚学会了用筷子。

西方学会了烤肉烤土豆,东亚学会了做菜。

就连大小便和擦屁股,东西方在很早的时候,都已经学会上茅房和用竹片棍子。

这是一种文化的成长。

人类从原始向现代的进化。

是对工具的掌握,对饮食精细化的发展,对卫生认识的加深。

只有印度这个奇葩的国家,习俗上始终保持着这种“低龄化”

甚至他们还以此为豪。

我只能说

这仅仅是印度文化落后的一种象征罢了。


补充说两句,

我谈了几点印度文化中的落后之处,

一群圣母婊就把“种族歧视”的帽子扣给我了。

我说了印度是低等民族要被消灭吗?

我只是说几句印度文化中的落后之处吧?

文明没有先进和落后之分吗?

落后文明的错误之处说不得?

说两句印度的不是就算种族歧视了?

这算哪门子的种族歧视?

我们中国有过跟西方一样奴役和歧视印度人的历史文化吗?

西方的白左之癌这么快就传播到中国了?

还是说我的话刺激到某些精印跪族的玻璃心了?

在某些跪族看来,洋大人的屁股摸不得是吗?

我还没有讲印度文化中的种姓制度这个奇葩呢!

印度人里还有1.6亿的不被当人看的达利特贱民呢。

印度人自己都在搞种族歧视你不去指责一下?

你指责他们自己搞种族歧视算不算种族歧视?

这些都是封建残余的玩意。

我们也是从封建残余走过来的。

落后的文化过程我们也经历过,但是我们知耻而后勇,已经赶上来了。

文明落后不可怕,

可怕的是把落后的文化当做先进而不知羞耻,不思进取。

现在的印度就是这样的。

古代的印度其实挺牛逼的

古印度佛教盛行之时就知道众生平等

古印度医学在当时也十分发达

问题是现在的印度和古印度文明是一回事吗?

我说了,看问题要看本质。

人类文明存在一个发展过程,就表示文明之间在比较下存在先进与落后之分。

以时间为尺度,以人类发展规律为标杆,可以衡量文明进步与否。

这一点,玩过文明系列游戏的玩家会更有体会。

文明的进步有很多方面,我这里只说了其中几点。

我上面黑字标出来了:

1.对工具的使用:人类的一大发展就是对工具的使用。用筷子还是用刀叉都是对工具的使用,对不同工具的使用没有高低之分,只是文化不同,用刀叉不比用筷子先进,但是不用工具和用工具就有落后和先进之分。吃饭时用不用工具同时也是对卫生知识认知的不同。

2.对食物精细化的发展:随着文明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必然有食物精细化的要求,不管是口感还是营养,都会逐步提高。从生食到熟食,从熟食到色香味俱全,再到营养全面,以前吃杂粮,后来吃糙米,再到如今吃口感越来越好的粳米。这些都是一个文化发展的过程。也是对卫生知识认知的加深。

3.对卫生知识认知的加深:人类的发展,寿命的延长,离不开对卫生知识认知的加深。不管是吃饭时用工具,还是大便后擦屁股用工具,本质上都是避免细菌通过粪口传播,减少疾病风险。这也是文明先进和落后的体现点。你不可能说一个人均年龄30岁的社会和一个人均年龄80岁的社会一样,没有先进落后之分吧?

如果你们只看到我说印度用手抓饭用手擦屁股是落后文化,而看不到我强调的从这些问题看到的本质。

只能说明你们认知水平非常低下

看问题看不到本质。


user avatar   xie-tong-xue-17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输出一个暴论,以前在湖南时发现湘人很喜欢把菜做的小小粒的,原料切的很细,夹起一块肉就指甲盖大,甚至连炖排骨也切成一厘米长的排骨粒粒再炖。上网查了后说是因为以前吃席时,客人到来的时间不一,不好做菜,于是本地人想出了把菜做成小粒炒熟后放在灶上,等客人到时一热的办法。这样不管客人什么时候来主人总能装出一盘满满当当的菜,而不会让人感觉是剩菜。这个习俗流传下来就造成了湖南人很喜欢把东西切成小小的再炒的习惯。

我拿这个问题去问我们家里的老人,说过去我们福建人吃席难道就不会到达的时间不一样吗?为什么我们吃东西都切大大块的。家里的老人回答说不会。福建的山那么多,大家怎么能同时到达请客吃饭的地点呢?

老人说过去结婚为什么要请外地人吃饭呢?

然后我得出了一个猜想,像福建,因为地理区隔太严重,所以在过去根本就不会有外地人来吃席面这种事情,而在更平坦的地方,大家也不会有不在同一时间到达吃饭的问题,所以只在湖南某些地区形成了这样把菜切成小小粒来炒的习惯。

印度人这种糊糊是否可能也是适应某些饮食场景而出现的。如果大家在农村待过,吃过大家庭的饭就会知道,三四个叔伯婶婶在厨房里做了菜之后,永远是没有办法把大家同一时间叫来开饭的。大家会拿着碗三三两两走来走去的吃,如果是做一碗碗的菜,很快好菜就会被人吃完,剩下一些青菜没有人想吃。

所以像这种大家庭一起吃饭的时候,我们那里都是做一大盆糍粑,然后熬一些老鸭汤或者是面条汤之类的,放在一个大桌子上,每个人过去拿一盘子装点糍粑,再装一碗汤,蹲到一边去吃。这种大家族聚餐时食物的选择有两点很重要,一是分量不能做小了,二是食物的种类不能有太大的区别。分量做小了,肯定会有人没吃到食物的种类区别大了,那么好吃的东西很快就会被人舀完。这种情况下做点糊糊或者是炒面之类的东西,其实是最方便的。

其实糊糊不好做,要把东西剁的很碎或者熬很久才能烂糊,做一碗鸡蛋洋葱糊糊绝对比炒一碗洋葱炒蛋麻烦,但如果是大家庭聚餐,反而会省事。因为你做一碗洋葱炒蛋,哪怕量刚刚好,后面人来时碗里肯定也只剩洋葱了。做一碗洋葱糊糊,每人一勺,解决问题。


user avatar   ggg-ah 网友的相关建议: 
      

原因可能在于气候、饮食结构、宗教和进食方式。

印度地处南亚,气候炎热。在高温气候下,食物很容易变质,为了防止变质,就需要通过腌渍保存食物(泡菜),或者在烹饪过程中加入大量香料(因为香料往往有着防腐和杀菌的作用),另一方面,高温使人食欲下降,因此也需要使用香料增加食物的风味,或者通过油炸增强人们的食欲(看过印度摊贩视频的应该会对印度的油炸印象深刻)。

研究显示,早在4600年前的印度河谷文明时期,印度的先民就已经开始在饮食中加入大量香料。在这种自然环境下,将食物充分煮透,做成糊状,并加入大量香料,能够充分释放香料的香气,杀灭细菌,延缓变质,提高食物的风味,使之更能下饭。这是种非常自然的选择。

另一方面,印度农业不发达,人们的饮食以面饼、米饭等主食为主。这些主食味道寡淡,而口味浓重的糊糊能够给主食增添不少风味,使之下饭。其实在农业不发达的古代,以及当代大部分以手进食的国家中,糊糊(或者说酱料)都是最常见的食物之一,比如埃塞俄比亚的Injera,吃法就跟印度的Thali非常相似。固形物有限的糊糊可以节约粮食,养活更多人口。

在刀叉等餐具普及,以及农业技术和生活水平发展起来之前,欧洲普通百姓每天的饮食往往也是糊状的粥、汤以及炖菜。类似上图的浓汤或者乱炖,加上粥或者面包(其实古代面包也不常见,由于制作工序相对复杂,粥才是更常见的平民食品),就是普通百姓的一餐了。

此外,印度是个宗教气氛浓厚的国家。诞生于印度的印度教、佛教、耆那教都强调不杀生,因此大部分印度人都以素食为主食。要把素食做得好吃(且不容易变质)其实并不容易,加入大量香料并做成糊状,是很普遍的做法。缺乏肉类的印度人需要通过鹰嘴豆等豆类补充蛋白质,煮到糊状的豆类配上各种香料,既开胃,也能补充蛋白质,因此这类被称为Dahl的豆泥,也成为印度食物中非常重要的一种。

最后,在印度的饮食文化中,人们认为进食是一种感官活动,触摸是体验的重要环节。印度传统医学阿育吠陀的创始人Charak Sanhita认为,进食过程需要调动人类的五感,要听、闻、看、触摸、品尝。通过自己的手,就可以更直接的感受食物的温度与风味。因此印度人习惯以手进食,糊状的酱料,非常适合蘸取管饱的大饼或米饭食用。如果说在远古时代,用手进食只是迫不得已的选择,那到了21世纪,依旧习惯用手进食,只能说是文化的原因了。

*.有意思的是,中国不仅是筷子的诞生地,最早的叉子也诞生在中国。勺子在新石器时代末期就已经诞生,因此有着灿烂文明的古印度,竟然没有用餐具辅助进食的传统,确实很有趣。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印度菜都是糊糊。比如咖喱饺samosa,各种坑窑烤制的肉类,泡菜(没错印度也有泡菜),印度香饭,主食中的各种饼,各种油炸小点心,这些都不是糊糊。

比起糊糊来,印度菜更明显的特征,不应该是各种各样的香料么?至少在印度人自己的眼中,印度是世界饮食多样性最强的国家之一,因为成百上千的香料,有着成千上万种搭配方式。

进一步了解印度菜,可以看下面两篇


埃塞俄比亚菜看上去有点像印度菜,可以了解下——

不相关文章——

世界各国主食是什么?

13亿人口的文明古国印度,他们的传统绘画是怎样的?

【回到过去当王爷】南太平洋岛民的饮食传统

【回到过去当王爷】阿兹特克和玛雅人的饮食传统

【回到过去当王爷】印加帝国的饮食传统

【回到过去当王爷】拜占庭帝国的饮食传统

【回到过去当王爷】奥斯曼帝国的宫廷饮食


user avatar   tian-qin-zuo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印度饮食里有大量炸,烤,煎,炒,焗的固体食物,比如pita饼, 馕,还有类似煎饼果子的摊饼,tanduri chicken,类似黄焖鸡,briyani 则是手抓饭。甚至有蒸的dimsam,就是点心的音译,像蒸饺。相信大家看出来了,大部分是外流进印度的文明带来的饮食,但已经成为印度菜的一部分。

包括上述食品,印度菜如大家想象,重油重糖重香料,少荤少腌多素。主要还是跟气候有关。

首先天气太湿热,人没有胃口,重口味食物可以开胃,油炸食物对人类的诱惑也可以促进食欲。这一点东南亚菜也是如此,不过东南亚菜还有鲜酸这一两味,印度则很少:鲜的难保存,酸的,,,可能食物太容易变质对酸味有阴影了。比较常见的酸味是一种泡米饭用的发酵奶,闻起来有酷暑烈日下的潲水味。这也是为什么印度腌菜少,湿热环境里发酵菌难以独活,一不小心就成了各类细菌乐园腌废了

说到重口味,印度菜都当大量的香料,茴香辣椒八角孜然,只有你没见过没有印度菜不用的。以至于我在印度必胜客点了一杯柠檬汁,居然,,,漂了一层孜然粉,,,那味道喝了男默女泪。。。。

印度人大量消耗的洋葱也属于重口味,和咖喱一样,吃多了身上味都不一样了,,,但是这对湿热环境生活也有好处,我一同事在印度时间长,吃的印度菜久,居然鲜有蚊子咬他,,,我们几个刚去的则被咬的彻夜难眠偏体凌伤,等到吃了几个月印度菜后,居然也没蚊子咬了,,,

至于普遍素食也很好理解,肉类容易腐败。乔达摩悉达多就是因为吃了化缘到的变质肉食而涅槃的,而且是猪肉,在这一点上四大宗教早期都不约而同的禁食(猪)肉是很有道理的。

最后关于糊状,其实欧洲也没从主要吃糊糊的穷日子里走出来几个世纪,早期的主要食物和烹饪方式(主要是炖烤)决定了要么糊糊,要么烤肉或者饼,要么吃新鲜生食(果蔬)——印度吃素,烤肉少,新鲜生食稀有,饼有了,那不就剩糊糊了。你说炒菜,中国也是宋代铁器多到可以做铁锅了才有,别指望包括印度在内其他区域了




     

相关话题

  美印签署军事协议,给印度卫星数据以提升导弹和无人机精度,可能会给中国及亚太地区带来什么影响? 
  如何看待印度外交部长称「当务之急是通过外交途径与中国达成和解」? 
  印度有优秀传统文化吗,为什么我感觉印度传统文化全是糟粕? 
  印度疫情爆发,下一个会是非洲吗? 
  如何评价印度在军事上一直那么强硬? 
  请问印度五次申请入常被轮流一票否决是真的吗? 
  印度怎么看待自己被五大常任理事国限制? 
  3 月 24 日印度总理莫迪宣布将于周三开始全国封锁持续 21 天,会带来哪些影响? 
  如果中国把印度揍一顿会怎么样? 
  孟加拉国上万工人逃离首都,原因是什么? 

前一个讨论
有没有人觉得当代中国被文化入侵很严重?
下一个讨论
日本动漫作品中常见的「大胸部、露内裤」女生形象是如何形成的?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