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诸葛亮的人生抉择和行事可以说有重大失误或败笔吗? 第1页

  

user avatar   divinites 网友的相关建议: 
      

重大失误和败笔是没有的。我也不提马谡,就来说说诸葛亮的一个疑似黑点:

在裴松之注的《三国志》里面有这么一条:

魏氏春秋曰:初,益州从事常房行部,闻褒将有异志,收其主簿案问,杀之。褒怒,攻杀房,诬以谋反。诸葛亮诛房诸子,徙其四弟於越巂,欲以安之。褒犹不悛改,遂以郡叛应雍闿。臣松之案:以为房为褒所诬,执政所宜澄察,安有妄杀不辜以悦奸慝?斯殆妄矣!

简单翻译过来就是,益州从事常房巡查牂牁,发觉朱褒可能想谋反,于是拿下了朱褒的主簿来调查,并且把主簿杀了。朱褒大怒,杀了常房,说常房谋反。诸葛亮就把常房的儿子都杀了,流放了常房的兄弟,以此来安抚朱褒。但是后来朱褒还是和雍闿一起造反了。然后后面附了一个裴松之的注:如果常房是被朱褒所诬陷的,诸葛亮怎么可能杀无辜的人来取悦奸佞之人?这肯定是假的!


……当初看到这样的反驳的时候,我的心情是复杂的。因为裴松之的反驳毫无力度,纯粹是从诸葛亮个人道德和能力的角度来反驳,而没有考虑当时的情况。其实这件事《华阳国志》里面也有记载,不过在这个记载里面,从事的名字叫常颀。

牂柯郡丞朱提朱褒领太守,恣睢。丞相诸葛亮以初遭大丧,未便加兵,遣越巂太守巴西龚禄住安上县,遥领郡。从事蜀郡常颀行部南入,以都护李严书晓喻闿。闿答曰:“愚闻天无二日,土无二王。今天下派敝,正朔有三,远人惶惑,不知所归。”其傲慢如此。颀至牂柯,收郡主簿考讯奸。褒因杀颀为乱。

不过这个名字差异不重要,因为都是当从事,都是收主簿,然后都是被朱褒攻杀,这三件事情加在一起,如果还是两个人的话那才怪——所以这件事情两本独立的史料互证,有很大概率还真是真的。考虑到当时季汉的情况——刚刚经历夷陵大败,刘备当年纠合四方的精锐和精心培养的人才梯队也丧失大半,诸葛亮直接封闭了对南中的道路,看地图的话:


建宁和牂牁和越巂都实际上不在季汉的控制中,看地图上橙色标出来的地方,其实蜀汉一半的国土面积已经完了。一直到叛乱的两年之后,诸葛亮才通过务兵养农,凑出一支劲旅出兵平叛。这也可以理解为什么诸葛亮一定要亲自去征南——在三国演义里面,南征似乎只是癣疥之疾,但是其实这次征讨意义非常重大:

  • 这是关乎蜀汉一半领土实际控制权和资源的战争
  • 这是猇亭之后,蜀汉的第一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如果不能顺利平叛,不光南中不能得,魏吴又会蠢蠢欲动,对蜀汉自己的士气打击也是巨大的

在南中反叛初期,风雨飘摇的蜀汉压根没有实力去平叛,本来诸葛亮还可以装聋作哑,拖延南中正式和蜀汉政府反目的时间,但是常房巡查牂牁,杀朱褒主簿而后被杀这件事情,就生生的逼得诸葛亮要做选择题:

  • 如果常房是对的,那么政府将不得不宣布朱褒为叛逆,然后出兵讨伐;
  • 如果常房是错的,朱褒杀的对,那么常房的亲属就要连坐;

给定当时的情况,诸葛亮只是作出了任何一个及格分数线以上的政治家都会作出的选择,将错就错,杀了常房的儿子来安抚朱褒。所以这算是诸葛亮的一个黑点。


但是且慢!


这件事情可能并没有这么简单。注意看华阳国志里面的这句话:

从事蜀郡常颀行部南入,以都护李严书晓喻闿。

这里我仿佛看到了其他的东西。结合『吕凯传』:

时雍闿等闻先主薨于永安,骄黠滋甚。都护李严与闿书六纸,解喻利害,闿但答一纸曰:"盖闻天无二日,土无二王,今天下鼎立,正朔有三,是以远人惶惑,不知所归也。"其桀慢如此。

这又互相验证。本来一个从事,为什么去一个连太守都只能遥领的地方去“行部”?从华阳国志来看,是得到了同为托孤大臣李严的命令去晓谕雍闿的。而与此同时,诸葛亮其实是怀柔派,只是:

牂柯郡丞朱提朱褒领太守,恣睢。丞相诸葛亮以初遭大丧,未便加兵,遣越巂太守巴西龚禄住安上县,遥领郡。

派一个人遥领牂柯,做做样子。但是常房怎么做的呢?常房直接绕过这个遥领的郡守,去“晓谕雍闿”,同时行部牂柯那么这个常房很大概率是李严的人。 也就是说是李严试图用自己的方法——也是和诸葛亮不同的方法来处理南中即将到来的叛乱——其实就是杀鸡给猴看,让常房严查朱褒的主簿,甚至杀之以震摄朱褒。更深一层想,这可能也是李严接受托孤之后急于立功,以便于更好的在朝中树立威信的手段——如果南中的事情真被他处理好了,毫无疑问李严的实际权力也会得到提升。


这个策略我不做评价,因为历史上很多这样的案例,有的时候杀人震摄一下就好了,怀柔反而叛乱了;有的时候怀柔还能拖一段时间,震摄一下反而矛盾激化了,以寥寥几句话,我们无法判断当时的南中是什么情况,李严又是怎么做出判断的,但是反正事实是——朱褒没有被震摄住,反而直接撂挑子反叛了。


李严弄巧成拙,最后这个烂摊子还是要诸葛亮来收。已经这样了,诸葛还能做什么?只能亡羊补牢『诛房诸子,徙其四弟於越巂,欲以安之』。一方面确实是试图安抚朱褒,另一方面也是用这种方式来政治切割李严和常房,表示惩罚连坐到此为止。因为史料太少,无法保证上述分析的可靠性,但是如果以上的分析为真的话,常房的儿子和兄弟可能只是李严的牺牲品罢了。所以常房这件事情,到底是不是诸葛亮的污点还两说。


写这篇答案真的越写越揪心,越写越觉得诸葛亮在刘备去世到北伐中原前的这几年,所面临的形势之险恶,简直令人发指,处处都是亡国之象。外和魏国吴国都处在交战状态,内则丢失了一半的国土,实际控制区域只在汉中到成都周边这一小块地方。在如此恶劣的情况下,诸葛亮居然能短短几年之内翻盘回来,修好吴国,平定南中,还能长期在陇西-祁山一带对魏国形成攻势,不得不说『天下奇才』这四个字确实当之无愧,实至名归。


user avatar   xiao-xia-yi-s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这点就要跳出“诸葛用兵唯谨慎”的思维定势来看,其实,从种种迹象来看,在诸葛亮北伐之前,诸葛亮本人以及得到诸葛亮出山辅佐后的刘备,用兵是非常大胆的,甚至用飘逸形容都不为过。到北伐之后,才从武庙名将的风格变成了武庙十哲的风格。

(其实,很多武庙名将论纯战绩而言都是胜过武庙十哲的,因为武庙十哲基本上都是稳将——毕竟兵家推崇“兵者,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嘛,最高境界还是崇尚那些用兵谨慎万无一失的军事家,但不冒险就很难有奇功,所以未入十哲的武庙名将里反而有不少因出奇兵而取得惊人战绩的)。


这点用来形容出山前期的诸葛亮-刘备可能再合适不过,因为稍微分析一下数字就可以发现,刘备的兵力少到就只能冒险进攻了,就刘琦+关羽那2万人,要稳妥,怕是连守江夏都不够。

《三国志·诸葛亮传》: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

也就是说江夏时期的刘备总兵力2万,而且还因为联合围攻江陵被调走了一大部分(包括关张)。这时候刘备做了一件他以前可能绝不会做的事情,竟突然独自率领部分兵马南下荆南。江夏全军才2万,刘备这支军队可能最多也就1万,甚至几千都有可能,但战果却是惊人的。根据《晋书》,荆南四郡至少有15万户,如果充分动员起来弄出个数万兵马毫无问题,然而四太守却拱手而降。

先主表琦为荆州刺史,又南征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长沙太守韩玄、桂阳太守赵范、零陵太守刘度皆降。

注意先主传的措辞是”南征“,可见荆南四郡并不是传檄而定的,而是刘备真的带了兵一个个打过去,那为啥四太守全都不战而降呢?很有可能就是刘备来得太快,根本来不及准备据城死守,加上自度不是刘备、孙权对手,所以就只好投降了。

当然这件事没啥证据是出自诸葛亮的主意,但与后来入蜀、平南中的汉军用兵风格却是很吻合的。


211年,刘备率领2万步兵向益州进发。你问我从哪知道的2万,因为《先主传》原文”数万“,2万也可以是数万,而之后刘备是兼并了很多刘璋的部队才达到三万人的。这毫无疑问又是一次重大的军事冒险,因为刘璋治下益州有20万户(晋书),充分动员后应该能有6-7万人(根据263年蜀汉的动员率),光成都就屯有3万(刘二牧传),而且占尽地利优势。

先主留诸葛亮、关羽等据荆州,将步卒数万人入益州。至涪,璋自出迎,相见甚欢。张松令法正白先主,及谋臣庞统进说,便可於会所袭璋。先主曰:“此大事也,不可仓卒。”璋推先主行大司马,领司隶校尉;先主亦推璋行镇西大将军,领益州牧。璋增先主兵,使击张鲁,又令督白水军。先主并军三万馀人,车甲器械资货甚盛。
《三国志.刘二牧传》:十九年,进围成都,数十日,城中有精兵三万人,谷支一年,吏民咸欲拒战。

战争的结果是,诸葛亮率军出发增援刘备之后,刘璋在益州的统治完全崩溃。诸葛亮、张飞这支军队估计人数不可能多(能有万余就很了不起了),因为当时刘备的体量也就和刘璋差不多,把手上的半个荆州竭泽而渔应该也就6-7万,还得留给关羽一支主力军守荆州。再者,要是荆州此时还能剩下很多生力军的话,没道理不让刘备第一波就带上。

但最终的结果,刘备集团又一次成本极小战果极大,可能正因为兵少,所以诸葛亮反而推进神速,巴郡、巴西、德阳等险要重镇相继被攻陷。具体过程没有描述,反正巴郡太守严颜是很快就当了俘虏。我估计诸葛亮、张飞此战战术上应该打得很不错,要知道江州、永安一线可是出了名的易守难攻。

《三国志.张飞传》(张飞)至江州,破璋将巴郡太守严颜,生获颜。飞呵颜曰:“大军至,何以不降而敢拒战?”颜答曰:“卿等无状,侵夺我州,我州但有断头将军,无有降将军也。”


所以,结合这两战和南中之战的描述,我们可能可以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那就是诸葛亮或许其实最擅长的是轻兵奇袭。

南中之战我估计很可能把唐宋编武庙那些人都给惊呆了,因为唐朝曾经征南诏两度惨败,每次都是因为瘴气拖累几万人全军覆没。诸葛亮春三月出师,其秋悉平,只用了半年左右的时间,而且他用的兵力要少很多。

南征军大概多少人呢?按照权威书籍的解读,最多2-3万人,而且竟然还兵分三路。考虑到南中险峻的环境,诸葛亮这胆大妄为简直可以让马塞拉斯黯然失色了(有人评价西庇阿的用语)。这还让我想到了一个人——隆美尔,他就很喜欢不做任何侦察,兵分三路(每一路人还都很少)急速攻击前进。


但可能这也就是诸葛亮想要的效果,南中地区大概有8万户(晋书),如果叛军站稳了脚跟,坚守的准备充足、互相救应,再加上地利优势,很可能就像王莽打西南夷、唐朝打南诏那样打成后勤灾难,很难战胜了。只有攻其不备,不断快速进攻,才能以最小的代价取胜。

那么诸葛亮这一操作到底险不险呢,其实挺险的,全军总共也就2-3万,每一路最多1万,很可能才几千,比如说李恢那一路就只有几千人,并一度被叛军包围,但因为叛军准备不足,汉军士气高昂,加上李恢处置得利,最终置之死地而后生,反败为胜:

三国志李恢传:李恢孤军深入,益州郡各县叛军相互集合成大队人马,在滇池县包围了李恢军。当时叛军的人数是汉军的几倍,而且又没有得到诸葛亮的消息,形势非常严峻。李恢于是施计骗南夷道:“官军粮草已尽,已准备撤军回去了。我们中间有的人久离家乡,而今得到机会回来,如果不能回到北方的话,就打算与你们共同谋划大事,所以在此坦诚相告。”南夷叛军相信了李恢的话,因而对包围的防守有所懈怠。李恢抓住机会主动出击,大败南夷叛军,并追逐败敌的残部,南至盘江,东到牂牁,与诸葛亮军声势相连。与此同时,汉军其余两路进军也都取得了胜利。同年秋,南中叛乱悉数平定,李恢立功最多,被封为汉兴亭侯,并加拜安汉将军。


这样一来,很多人说的诸葛亮一伐时为何显得不够谨慎,其实就很好解释了,其实这才是诸葛亮一直以来的用兵风格。从结果来说,指望从未有过突出战绩和军事经验的马谡能挡住五子良将之一的张郃,确实托大了,而通过这个思路来回顾,诸葛亮一伐的全盘计划其实野心也很大,他兵分三处(赵云箕谷、马谡街亭、自己祁山),为的是打算趁魏国没有准备,一战完成断陇任务。

(我的想法是,诸葛亮一伐的计划已经够冒险了,更冒险的魏延子午谷之类的其实《蜀书》全无记载,出自魏国人写的《魏略》,很有可能存不存在都是个问题)

第一次北伐的失败,诸葛亮大概收获了两个教训,其一曹魏中军的战斗力确实绝非刘璋、孟获之类可比,其二想在魏国这样的大国眼皮底下完成突袭难度很高,要想完成断陇,是很难避开与魏军的主力决战的。此外,南中平定后,蜀汉也终于有了一些基本,必须得不断冒险进攻才能生存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之后完全可以打得稳妥一些。

于是,之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的诸葛亮刻板印象用兵才开始展现在众人面前,完全符合了武庙十哲治军严谨用兵谨慎的要求,于是使得诸葛亮最终得以跻身这10人行列(拿下益州时应该已经具备武庙资格了,同时代吕蒙、陆抗都是武庙)。毕竟,就正兵评比而言,此后能用巴蜀一地打赢中原王朝中军、对中原王朝保持战略进攻和压制的,后来确实也再没有了。


user avatar   qia-qia-00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我看来,特斯拉想石锤掉张女士太容易了好吗?

现在事情这么大了,都惊动到特粉的精神领袖马斯克了。

行车记录不是特斯拉后台都有吗?

不是只有特斯拉能读取(破解)吗?

直接倒出来事发前后10分钟的记录公布大众不就直接锤死了吗?

还轮的上张女士跳脚吗?

至于隐私啥的,涉及面这么广已经不存在隐私问题了,反正特斯拉也不尊重车主,就直接公布呗?

多少数据啊,拘留5天都整理不出来,都不如我们新招的实习生呢。


那么问题来了,为啥不锤呢,人道主义吗?


还有人在那说,车主不给车就鉴定不了。

行,我认为你说的是对的,

那特斯拉给一份精选的数据是咋回事?

不用怕网友看不懂,我看不懂,我后面有千千万万网友会翻译成我能看懂的Excel。

你倒是公布啊。




  

相关话题

  三国时期哪个才是正统 曹魏还是蜀汉? 
  古人所处的年代,是以生年为准,还是以卒年为准? 
  蒋介石对内战失败有哪些反思? 
  唐以后汉人政权的扩张欲望是不是降低了,如果是,因为什么呢? 
  看了三国演义,你们怎么评价孔明呢? 
  北地王刘谌杀死妻儿后自杀如此壮烈的行为为什么没有感动蜀汉军民? 
  如何评价明朝这个朝代? 
  古代汉人为什么不去草原游牧? 
  清朝以小族统治大族的模式,是否会成为其灭亡后部分满洲人改名的原因之一? 
  刘备是不是心肠特好,从来不发火。如果你是蜀汉大臣,和刘备吵起来打了他一巴掌,他也不会生气吗? 

前一个讨论
那些对自己特别狠的人,脑子里都是怎么想的?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美联储要设置 2% 通胀目标?零通胀不好吗?





© 2024-06-2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