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秦朝统一度量衡不就是发一道圣旨吗?值得历史这样大书特书吗? 第1页

        

user avatar   zhang-zhu-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就拿统一“度”来说吧。

既然要统一“度”,那你就必须得保证“度”的长度是统一的。

或者说,如果说我要让百越之人知道一尺是多长,我是不是得给他们拿一把一尺的尺子作为标准?

而全国需要这个标准尺子的地方,可能有成千上万个。

这也就意味着,秦国在制造标准尺的时候,必须得保证每个尺子的长度是一样的。

这就涉及到了一个制造中很常见的概念——公差。如果制造尺子的公差过大,就很可能会出现某地本应收的赋税是100尺布,但实际收上来只有97、96尺的情况。

到时候上缴赋税,上下级部门掰扯不清楚,这责任就不知道该算谁的。

同理,“衡”也面临着一样的麻烦。

如果是粮食这类单价不高的商品,一斤多个10g少个10g倒并没有什么太大影响。但如果用来称重黄金白银,哪怕一斤少1g,都足够奸商们发财了。

那么,一个统一的衡器还怎么铸造?比如说,铸造一个1斤重的标准衡器,你怎么保证所有衡器的重量都一模一样?你怎么保证运送衡器的官员,不会在路上偷偷锉掉一点点金属,来让衡器减轻重量?

另外,金属制造的衡器,时间一长肯定会生锈,又或者会有磨损,这时候衡器的重量就会有变化。对于国家来说,想要维持标准的统一,就必须时刻要有铸造标准衡器的能力,用以更换损坏的衡器。

把这些因素都考虑进去,要在当时那样一个北至长城、南至南海,面积数百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中,维系一个标准的度量衡系统,不仅要有高效的组织系统,还得有达到一定技术水平的标准化制造能力。而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能完成这些的国家屈指可数。


user avatar   han-de-y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很不幸的告诉题主,秦朝并没有圣旨。

就科技树而言,因为中国过早的解锁了“统一度量衡”的科技项目,以至于让人都忘记了这个项目其实并不是封建时期的必然产物,相反它本应解锁于民主共和时期更为合理。反观欧洲,直到法国大革命把巴士底狱攻占了,也还保持着混乱的度量衡。

但是我跟你讲,中国的度量衡统一进程,那是世间罕有的“纯粹”和“高雅”。因为和确定了长度单位“米”的国际公制度量衡不同;中国的度量衡,最先统一的是——音律。

我的天哪!我第一次了解到《汉书》里的相关内容时,我鸡皮疙瘩都起来了,我们的民族居然如此美、好、纯、元的灵魂。竟然能想到如此浪漫的方式,用音律来规定体积、长度、质量、历法。而身为后裔,竟然曾经对这浪漫的历史一无所知!

1.皇帝律令vs国王法令

若要知道秦汉时期统一度量衡的伟大之处,那势必还是要对比欧洲的度量衡统一进程。这是熊逸老师讲度量衡的时候的章节安排,实话讲,深得我心,没有比这个安排更好的了。

正如前文所说,欧洲的度量衡统一极晚。莫要说国与国之间,各种计量单位不统一。就是一个国家内,各个领主也都会搞出一套自己的计量单位。显然,统一度量衡不是某个国王能够一道法令就改变或统一的,反过来说能够在自己的辖区内执行统一度量衡的国王或领主,势必对辖区的统治力是惊人的。

题目说的是“圣旨”,诚然“圣旨”是非常有效的行政手段,那是因为其可调动三省六部的紫竹院,但是秦朝时没有“圣旨”和三省六部的。至少不是你脑海里的,一个小纸贴在黄布上,太监念一遍大家就行动起来。

秦朝政府的对下管理行政执行工具有三个:律、令、式。律,法律。令,诏书。式,规章。有些人说了,那没有纸肯定就是写在竹简上咯,还不是一样?这就是你觉得“皇帝用的肯定是金锄头”,皇帝以为你“开着草编的兰博基尼”。

一般来说,为了确保诏书在执行前能够准确传播,会把诏书刻在相关的青铜器上和石碑上。因此,几乎所有出土的和度量衡相关的诏书都直接刻在铜权、铜升上,即中央统一制作派发地方的标准质量参照物和容积参照物等器物上。

上图是中国文字博物馆收藏的方升,以及天津博物馆收藏的铜权,均铭刻有秦皇帝关于统一度量衡的诏书。

一个非常有趣的地方是,铜权上有两份诏书,一个是秦始皇的,另一个是秦二世的。

铜权上的两道诏书分别为:始皇帝廿六年的统一度量衡的诏书,和秦二世元年称帝的诏书。

秦朝的政府机器对于中央命令的制定、下达、执行能力是远远强于西方文明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六有着超越君王的科学精神,他改进过断头台设计,也曾下令统一度量衡。但是统一度量衡的命令还没落地,他的脑袋就落到了他自己设计的断头台上了。

2.单位统一:身体部位vs客观对照

要统一度量衡,首先要统一一个单位作为基准。

在欧洲,以及现在的公制单位,我们统一成了长度单位,米。再通过长度推算面积、体积、质量、速度、时间等单位。

实话讲,法国在规定长度单位米的时候,已经很有科学精神了。1790年,法国人把热衷科学的国王的脑袋看下来之后,忽然觉得,国王失去的只是生命,但是度量衡可是暂停了统一工作啊,统一度量衡又有什么错。于是大革命后,组建了委员会继续这个事业。1875年,法国邀请了美国、俄国、德国等二十多个国家签订了《米制公约》,规定了米是南极到北极穿过巴黎经线的两千万分之一。

这就很厉害了,能够找到一个客观、稳定的基准,准确的表述出来。并可以全球通用。在此之前,很多计量单位是和统治者强相关的。

比如说英国的英尺的英文为“foot”,很令人困惑吧?实际上,传说英尺被定义为某位英国国王(很有可能是亨利一世)的脚长。而令人发指的是,英国的长度单位来自不同的身体部位,这就意味着它——没有换算规律!

1英里=1760码=5280英尺=63360英寸。

这也不算奇葩,毕竟这种能够增强个人崇拜和神秘感的事情是很多统治者愿意去做的。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的埃及法老,埃及以法老的肘拐到中指尖的长度为一个“腕尺”,而胡夫金字塔的高度为300腕尺——嗯,可以反推法老的身材。

因此,法国已经在统一度量衡这件事情上已经为天下先了,也不过1875年才完成。

3.音律vs所有

好了,那么现在,请正襟危坐、沐浴更衣。我最喜欢的部分来了。

根据《汉书》中《律历志》:“本起于‘黄钟’之数。”

而黄钟是用来定音的工具。我们知道宫商角徵羽,黄钟的声音就是宫,宫的音准了,其他的声音也就准了。

黄钟本身是一个大且匀称的竹管。那竹管就好办了。

上图为《律历志》原文,看不懂的话没有关系,感谢《熊逸书院》的熊老师做了解释,在这里我就引用:

具体来说,还要借助一种叫作秬(jù)黍的谷粒。现在很难见到这种东西了,你把它当成麦粒就好。秬黍像麦粒一样,长得有大有小,要专门挑出那种不大不小的,用它填进那根竹管,填满之后再倒出来,数出一共多少粒,再拿这些秬黍作为微调单位去决定各种度量标准。这种手法,古代英国人也曾经用过。
《汉书·律历志》记载,黄钟律管的中空部分叫作龠(yuè),把龠填满需要用到1200颗秬黍,那么1200颗秬黍占据的空间就叫1合(gě),这个字写出来就是“合适”的“合”。10合等于1升,10升等于1斗,10斗等于1斛。这就好办了,比如我们要制作一个容积为1斗的容器,只要数出中等大小的秬黍120000颗,就能做好模具,批量生产。
确定重量单位也不难,既然一根黄钟竹管可以装1200颗秬黍,那就把1200颗秬黍的重量定为12铢。我们今天还很常用的重量单位“两”就是从12铢来的:因为1两的重量是12铢的两倍,所以叫作1两。“两”,还可以理解成十二律的两倍。但为什么不是3倍、4倍、5倍,一定是两倍呢?这是因为12的两倍是24,1两24铢象征着1年24节气。

由此就有了度、量、衡。甚至还能推演历法,但因为太过复杂,且有些并不自洽,就不分享了,感兴趣可以自己去看原文。


最后,回到题主的问题。

题主 @666饺子 是一个非常非常睿智的人,总能够用问题直击问题本质。统一度量衡真的只是一道行政命令吗?不,这是我国古代文明的高度体现,有三个层次:

科学高度——在封建时代就已经认识到需要通过找到一个客观参照来定义一个单位,再通过此单位定义其它单位,方能保证计量体系的稳定和准确。

政治高度——通过行政手段,让四海内达成高度统一,以中央订立的标准全国统一实行。

哲学高度——在所有的客观单位中,首选了音律作为万物的标准,并认为音律是最接近自然本质的规律。这可能是我听过的,对“礼乐”一次,最最最最最深刻的诠释。


人常道:“我中华是礼仪之邦。”错了,是“礼乐之邦”。“乐”的重要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被我们民族遗忘了,这未必是坏事,毕竟历史向前看;也未必是好事,毕竟文明的根基才是发展的力量源泉。

无论好坏,都让我们意识到,我们的民族的文明源头,竟然是如此的浪漫。是音律,衍生出了我们文明中每一个要素。

【注意】

以下无正文,可以点赞啦~

=============================

有人问这些内容的出处,可以看看这本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这么说吧,我能有10篇答案是用这本书搞出来的。


user avatar   divinites 网友的相关建议: 
      

题主的想法挺有意思,确实低估了统一度量衡的难度,不过下面的高赞答案,回怼的也有些过于理想化。

秦朝并不是一个新生的国家,它的历史并不比六国短多少。在灭了六国之后,秦国并没有做好接收六国,混一寰宇的制度准备,相反秦朝也已经进入了垂垂暮年。

想象中的秦朝,或者说一般叙事中的秦朝,是法度严明,效率超群的。秦皇一封诏书,就能得到手下雷厉风行的执行,从咸阳到临淄,从邯郸到会稽,大小的秦国官吏都上下一心的维护着秦国这庞大的政府机器。

现实中的秦朝,政令基本还是在老秦国的范围内能顺利执行,六国旧地的贵族依然歌照唱,舞照跳,在当地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和事实上的权力,秦国在六国旧地新任命的官吏权利受到很大的制约,不得不作出各种妥协。

秦皇晚年巡游四方,弹压天下。其实暴露的反而是秦朝统治的无力和虚弱——都需要皇帝不停的东奔西走来维持帝国的面貌。在当时的很多人看来,秦灭六国是一个非常暂时的现象,就像齐国、燕国也曾经被灭国一样。大家就等着秦始皇死了之后,秦自秦,六国依然六国。

三十六年,荧惑守心。有坠星下东郡,至地为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始皇闻之,遣御史逐问,莫服,尽取石旁居人诛之,因燔销其石。

有人刻石头,然而谁刻的,不知道,把周围的居民杀了了事。

秋,使者从关东夜过华阴平舒道,有人持璧遮使者曰:“为吾遗滈池君。”因言曰:“今年祖龙死。”使者问其故,因忽不见,置其璧去。使者奉璧具以闻。始皇默然良久,曰:“山鬼固不过知一岁事也。”

如果我们认为这位江神是人假扮的,那么谁扮的,为什么留下一个没有兑现的谶语,秦始皇依然不知道。而之前在秦皇二十九年的博浪沙,当时秦皇刚刚统一天下三年,威震天下,却连差点要了自己命的张良也抓不住:

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而后来攻灭秦朝的项羽的叔父项梁,在秦国故都栎阳杀了人,然后找关系直接放出来了,到了南方之后成为地方一霸【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秦国的法度严明在什么地方呢?

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

秦始皇巡游来了,项梁和项羽还能出去看,项羽说出了那句名言【彼可取而代也】。

就这种情况下,从秦始皇二十六年才开始的统一度量衡,能执行到什么样,可想而知。

考古证据也支持这个说法,秦皇的统一度量衡确实执行的不尽人意,大部分出土的秦制依然局限在老秦国的领域,包括秦国的钱币,在山东诸侯国出土也极少,大部分还是在老秦国的范围通行。

具体来说,统一度量衡,靠的是秦尺、秦量和秦权。分别代表长度、体积和重量。

建国以来,出土的秦权总共19枚:

其中在西安和宝鸡一带秦国旧地就有11枚,而六国旧地总共8枚。就这八枚,还有3枚在山东,2枚在辽宁,山西、江苏、河北各一枚。看到这个分布,只能说楚国真的是水泼不进了。


而代表着经济权力的秦半两钱,更是几乎没有在山东六国使用。从出土来看,秦钱比度量衡工具更多的集中在秦国旧地——因为度量衡工具秦国统一制造好了,分发天下不管用不用,反正先发出去就行;但钱这个东西使用的频率就大多了,不用就是没有。

所以也不要高估秦朝时代的执行能力。秦朝为了统一度量衡确实做了一些工作,在山东六国分发了秦制的度量衡工具,也发布了诏令:

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嫌)疑者,皆明壹之。

这篇诏书或在权、量上直接凿刻,或直接浇铸于权量之上,更多地则制成一片薄薄的诏版颁发各地使用。

也有秦钱出土,这都昭示着秦朝曾经统治过这片地方。但是从密度上来看,六国境内秦制工具和钱币的稀少,说明秦朝对六国旧地真正的统治力堪忧,几百年的大分裂,不是一个十四年垂暮的王朝能够整合完毕的。

秦始皇能在历史书上有这个地位,主要靠的是汉高祖。汉承秦制,四百年的东西两汉,真的统一了度量衡,同时也让第一个下统一度量衡诏书秦始皇多了一件伟大的功绩。就像未来元宇宙谁开发的好,我们不知道;但是如果元宇宙大获成功,第一个彻底下注并且大力宣传元宇宙概念,把名字都改成Meta的Facebook,必然会在叙事中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


user avatar   teng-ye-8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只要定出一个标准来执行就可以了吧。”

不用急着嘲讽题主,题主问题描述里的这句话其实恰恰精准地概括了这件事最困难的两个方面。

第一,是定标准。

第二,是执行。

先说定标准。现代国际单位制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国际单位定义的每一次改革都是人类科学理论和技术进步的体现。

现代国际单位制有三个国际组织监督。

国际度量衡大会、国际度量衡委员会、国际度量衡局。

你要定标准,首先谁来定?

始皇帝自己?不可能,第一他没这个时间,第二他不懂单位。

他下了指示,下面得有专人研究这个事。

也就是李斯丞相为首的一班官员。

单位必须方便生产生活使用。

你把一米定成从太阳到地球的距离,可以不?可以,没人用了。就像你量房子高度,不会用光年来计算一样。

那就得有专业的人来提意见,把商人找来,问问他们买东西过秤怎么算最方便?把工匠找来,问问他们打造兵器的时候怎么量长度?

只问咸阳的商人和工匠肯定也不行,六国故地各有各的习惯,还得把这些地方的人也找一些过来,调查调查情况。

按现代来说,一份政令从征求意见到形成具体文稿,一两年可能就过去了。

始皇帝那个时代,别说形成文稿了,这帮人或者他们的书面意见从各地到咸阳,就得一两年。

再说执行。

这个更难了。

你以为上级发出一个命令,下级就会乖乖执行吗?

如果你这样想,说明我党和我国政府的执行力强到让所有人都认为“令行禁止”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仅以我国为例。

我国现有34个省级行政区,300多个地级市,1200多个区县,4万个左右的乡镇街道,村由于设置变动频繁没有一个准确的数字,大概在180万上下。

现在,一道命令从北京的中南海发出。

首先传达到各省委书记和各省长手中。

每个省再传达到各市委书记和各市长手中。

各市向下传达到区县。

区县传达到乡镇街道。

乡镇街道再传达到每一户居民。

这是现代的命令传达方式。我们把场景换到秦始皇那个时代。

诏令从咸阳发出。

好,第一个问题来了,谁去发?现代有专线网络、专线电话,拨个号敲敲键盘的事,古代可没这玩意,只能用人去送。那么,发诏令的人是否可靠?他们有没有可能半路偷偷把诏令换了?或者疏忽大意把诏令丢了?那就得有特别的措施来封装诏令,制定丢失或私改诏令的惩罚,这样去送诏令的人才会小心翼翼,拿陛下的诏令当回事。

经过遴选可靠信使,诏令出了咸阳。

好,第二个问题来了,走哪条路?

秦代可没有高速公路和铁路,也没有导航系统,你想象一下你现在关掉手机,把你扔到隔壁市任意一个地点,要求你以最快的速度开车回来,你怎么办?

你看着眼前四通八达的路口,你怎么知道哪条道往哪里去?

秦代的人也一样。

于是秦直道系统发挥作用了。每条直道的起点终点都是确定的,驿卒很容易知道自己该往哪里走。

诏令终于上了去郡县的路。

第三个问题来了。秦代没有汽车,只有马。人要吃饭,马要吃草。吃的从哪来?你建了高速,得有服务区吧?

驿站系统安排上,保证驿卒和驿卒的马能够吃饱,有地方过夜,直至完成任务。

驿卒到了郡县,求见郡守。

第四个问题来了。你说见就见啊?你现在去省政府说你要见省委书记,看门卫放不放你进去?

你说你是咸阳来的信使,我还说我是大秦丞相李斯呢。郡守大人忙得很,你有证据吗?

于是驿卒必须有相应的识别标志,要么是装束,要么是信物,总而言之得让人一看就不敢拦。

驿卒终于见到郡守大人,呈上秦始皇的圣旨。到这里没他的事了,他可以拍屁股走路回家了。

第五个问题来了。郡守拿到圣旨,他可以选择执行或者不执行。

你会问?这他妈还有得选?不执行圣旨,不要命啦?

那你得看这圣旨是谁、什么时候、为了什么事、对什么人下的。

慈禧太后对万国宣战,东南各省总督巡抚搞了个东南互保,说宣战诏书是“乱命”,李鸿章直接说“粤不奉诏”。然后呢?没然后了,慈禧太后还不是得好吃好喝伺候着李中堂,指望他帮忙撑着大清这风雨飘摇的破屋子?她敢砍李中堂?

说白了,对中央的威信有要求。

始皇帝的威信是奋六世之余烈、横扫六合积累下来的。

造长城,立金人,修阿房,封禅泰山,巡游天下,焚书坑儒。这才树立起赫赫威信。

这很有点像经济学里的“信心”。这玩意很玄妙,没法说,但它偏偏是整个市场的基础,只要人们有信心,那一切好说;可如果信心没了,那就是山崩海啸。

地方对中央也一样有“信心”的概念。地方如果相信中央稳定,相信中央能决定自己生死,那地方就会忠实执行命令。

否则?看看晚清东南大员,看看唐末诸镇节度使,看看在大殿上撞钟都没人鸟他的崇祯皇帝。

老子就不执行,你能拿老子怎么地?

崇祯和慈禧没办法,但始皇帝就有办法,你不听话,自有大把听始皇帝的话的人来砍你的头。

于是郡守老老实实立马召集属官,跟他们讲,咸阳那边陛下来了旨意,你们看一看。

第六个问题来了。怎么执行?

谁去跟下面的百万黎民通知“一衡石丈尺”的命令?

现代这不是问题。有网络,有基层干部,大伙都识字,你贴个布告出来,谁都看得懂上面讲的啥。

秦代有几个人识字?讲难听点,那会儿基本只有当官的识字,你写个布告贴出去,好嘛,老百姓看你弯弯绕绕画了一堆蝌蚪文字,你讲的是个啥子哦?

而且那会儿还没有纸呢,蔡伦要到汉朝才落地出生,连始皇帝批阅的奏折都是竹简。

你想贴布告,你拿啥贴?只有布帛。

而那个时代布帛是他妈可以当钱花的。皇帝赏赐都会在史书上记载某年月日赐某人布若干匹。

你会拿钞票来写布告吗?

于是,主要的宣传方式必定是口耳相传。

郡守和属官们开始往下摊派任务,某某地方你去通知,某某地方他去通知,不得有误。这些人到了基层地方,准备继续往下摊派。

第七个问题来了。在郡城里大伙都认识你,给郡守大人干活的主簿先生嘛。可到了下面村子里,老百姓认识你是谁吗?

你进了村子,狗都不认识你,搞不好狗这一关你都过不去。

你得叫上三老(管教育的)、啬夫(管收税的)、游徼(管抓贼的)、亭长(刘邦干过这个),这帮人才是地面上大家都熟悉的面孔,得让他们给你背书,你说话不管用,他们说话才管用。你自己讲一遍,他们跟着念一遍,老百姓这才知道,哦这是上头的意思,以后单位要统一了。

你可以拍屁股回去给郡守大人交差了。

第八个问题来了。

始皇帝砍得了郡守的头,郡守砍得了你的头,底下的万民百姓呢?

天高皇帝远不是说说而已。咸阳离我万八千里,皇帝老儿说什么我只当放屁,天下那么多人,他管得过来么?

命令是念过一遍了,大伙都听到了吗?都当回事吗?

什么叫法不责众?什么叫皇权不下县?指的就是皇帝的命令最多在县太爷那儿当着大伙念一遍,完了钦差回去复命,大伙该干嘛干嘛,歌照唱马照跑舞照跳,刑部还真能把百姓都逮进大牢里去?

你想想你所在的公司或者单位。最大的总经理或者书记发话要求这个那个那个这个,你的主管领导赶紧把你们圈起来开个会传达指示精神,完了之后你是不是也经常不当回事?

反正执行不力挨收拾的又不是老子,管他呢。

人都是懒骨头,踢一脚才会动一下,三皇五帝到如今没变过的。

始皇帝在咸阳说要统一度量衡。他说统一就统一啊?我家这地方一斤就是七两,从我爷爷的爷爷那辈儿起就这么做买卖,你突然改成一斤十六两,我上菜市场买米,张嘴前都得在脑子里先倒腾一遍单位,多麻烦啊,我才懒得改呢。

于是就得有人在菜市场继续贯彻始皇帝的意志,盯着大伙儿讨价还价的过程,给每一个还没听到圣旨的人再念一遍圣旨,卖米的不准用老单位标价,否则罚你钱,买米的也不准用老单位砍价,否则打你板子。

咱们现在倒回去看我国的行政体系。

34个省长,300多市长,1200多县长,4万多乡长,一百多万村长。

始皇帝那会儿地盘没这么大人也没这么多,但咱们可以粗略类比一下。

命令层层下达到这一百多万村长,每个人都能上心去守着菜市场吗?

党中央盯得住34套省委省政府班子往下执行,那四万多乡长能盯得住这一百多万村长吗?

盯不住,那命令就是一纸空文。

那国家也就是个松散的组织。

上面玩上面的,下面玩下面的。

所以为什么去年疫情期间反复强调基层执行力。

为什么中央反复讲基层党组织建设。

为什么部队也要讲支部建在连上。

为什么总是说思想建设是我党我军致胜的不二法宝。

为什么党领导一切重新被摆到政治高度上来。

不要总当宣传口的东西是废话套话,不要一听了就急着开骂,好好过过脑子,里面很多大实话的。

这是奇迹。放在21世纪的社会里都是奇迹。全世界也就这么一个国家有这个级别的执行力。

秦始皇在两千年前用相似的执行力干成了让天下万民写同一种字、用同一种单位的事情。

不值得史书大书特书吗?


user avatar   zhang-yuan-chao-30 网友的相关建议: 
      

题主可能没有太多工作经验

三个行政层级几百人的单位,发一个Excel表下去,统计简单的个人信息,比如姓名、年龄、家庭住址、直系家属姓名、工作单位等等。而且还是给了填写模板,备注甚至还明确规定了哪些属于直系亲属。要求务必于明天上午十二点填好回传。

就是这样一个表格,发下去,你都会接到无数个电话。

“姨妈算不算直系亲属?”

“家庭住址是填身份证上面的还是实际居住的地址”

“我有两套房,两边都在住,两个都填还是填一个”

“年龄是填虚岁还是周岁”

“出生年月是填86.07还是1986.07?”

“xxx休假了,电话联系不上,能不能推迟两天交表格”

。。。。。。。

然后回传给你的表格五花八门,有的甚至还把他们部门的人漏了,你又不得不发回去让他们重新填。

这还是21世纪,有电脑、有电话,几百个人的小单位。那是秦朝啊,疆域从漠北到岭南,从东海到长安,那个时候传话全靠马和人啊。


user avatar   xu-zhi-han-62 网友的相关建议: 
      

统一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历史课本在提出一个抽象的概念之后,必然要对它进行解释——怎么才叫统一?

仅仅消灭了敌国政权就叫统一了吗?如果被占领土地上的人民只是在军事上被你征服,其他方面仍然我行我素,即便改了国号,那也只是名义上的统一。

就像蒙古帝国横扫欧亚大陆,你会觉得它统一了欧亚诸国吗?

所以“车同轨、书同文”正是对统一这个概念的诠释——为什么说秦朝是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因为它连度量衡都统一了,这种事只有在一个国家内才有可能做到,由此反推,自然也就证明了六国的确已被纳入了秦朝的版图,它毫无疑问是一个统一的王朝了。

如此重要的事,难道不值得大书特书么?

至于统一度量衡的意义,就不再赘述了。


user avatar   zhi-hu-zhe-ye-25-60-67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看看“米”这个单位,在现代社会,哪怕从新中国算起,也已经70多年了吧,

你去定制衣服,人家裁缝就不用“米”,还是用“尺”。


user avatar   Ivony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是打开设置界面选择一个单位制就行了么?还用发圣旨?


user avatar   ying-piao-luo-jia 网友的相关建议: 
      

按你的说法定个标准就行,那这么简单的事怎么之前的六国做不到呢?

说白了你定个规则是简单,但是到最后的落实差十万八千里。你在咸阳颁布了度量衡,到了沛县人家说我不愿意用你这个。我爸那辈就用得是另一套,乡里乡亲做买卖也都用的另一套,凭啥说换就换,换了打官司了怎么办?

哦,你还在同步统一货币。对于那些原六国人员,这就意味着自己的货币财富不稳定,有可能出现损失。自己的生活习惯也很受影响,米改成尺,斤改成磅,升改成加仑,你试试酸爽不酸爽?货币改革把国家改没了的,历史上有的是。度量衡你推不下去,官方一套民间一套,一样有套利空间。

制定度量衡的规则不值得大书特书,短时间内迅速把规则落实,把六国故地的老规则完全替换掉,这就十分值得大书特书了。毕竟到了今天有些政策从中央到地方还不是一样走形变味,你把一个事彻底落实了,起码你的执政能力是牛逼的。


user avatar   wu-ming-shi-45-27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就是书生误国公知横行的基础。

根本不知道理念和执行之间的鸿沟,以为拍拍脑袋一个点子就能解决所有顽疾了。真这么简单,也轮不到猪来拍脑袋了。




        

相关话题

  为何中国抗战剧中经常出现狙击枪?符合史实么? 
  现在哪一种方言是最正统的汉语? 
  战国时期大多数国家衰落的原因似乎都归纳为君主的昏庸。可是真正衰落的原因如此简单吗? 
  清末的时候,如果满族统治者是汉人,会怎么样? 
  类似@汗青 「我手上正好有」的那些古藏品一般是通过什么渠道来的? 
  如何评价李斯? 
  什么样的文字,是有深度的文字? 
  学习三国这段历史有什么意义和收获? 
  明朝初期为什么更改江西地名? 
  美国西部片里面,西部英豪神一样的拔枪速度和高超的枪法,在历史中有没有存在过?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 B站 up 主 30 分钟被电话诈骗 16 万,个人信息到底是怎么泄露的?该如何反诈?
下一个讨论
从「唐宫夜宴」到「中秋奇妙游」河南卫视的国风晚会大获成功,为什么他的「财富密码」却无人跟风?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