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明朝要重启人殉制度? 第1页

  

user avatar   BizarreAdventur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朱元璋殁,多名宫女被逼殉葬。后来优恤的张凤、李衡、赵福、张璧、汪 宾各家,皆世袭锦衣卫千户、百户,被称为“太祖朝天女户”。此制历成祖、仁宗、宣宗之世。明宣宗殁,嫔何 氏、赵氏、吴氏、焦氏、曹氏、徐氏、袁氏、诸氏、李氏皆殉死。诸王中也用宫女殉葬,至明英宗时始罢。



但是怎么说呢,这不是古代的那种战俘、奴隶、罪犯的人殉

至于说明朝重启就有点搞笑了,宋代就开始了,宋元明清都有

之所以怼着明朝,一个是宋朝优待士大夫一个是民族团结大如天的意思,只剩下一个明朝来怼了


比如我有次翻苏州府志,明朝有17个烈女殉节,明朝就封了2个,清朝直接追封了剩下的15个,然后苏州明朝殉节17个,清朝直接就90多个了,而且还出现了烈女,就是未婚夫死了,未婚妻也过去殉节的。赣榆县明代烈妇 2 人; 清代烈妇 41 名,烈女 10 人,还有53个没表彰的·········一直到了民国时候,修县志的人还把列妇烈女当好事表扬·····

新中国成立后,才刹住这股歪风


宋朝程朱理学的兴起,让妇女殉节有了基础

元朝时期,因为在元朝当官的汉奸里,学程朱理学的最多,所以在元仁宗开科举的时候,一切都以程朱理学为准,题目只能从四书五经里边出,还必须是程朱这些人修订过的四书五经。

我常说,皇帝除了弱智或者傀儡,剩下的皇帝排名第一位的永远是自己的统治地位

所以朱元璋开始的时候,对儒家是不屑一顾的,甚至尝试命令天下除了曲阜,别的地方都不能祭孔,结果被怼了回来。

然后朱元璋就发现,儒家还是很有用的

“公卿争议于朝,曰天子有命,则屏然不敢屈宜矣;师儒相辩于学,曰孔子有言,则寂然不敢异同矣”

虽然容易亡于蛮夷,但是现在蛮夷都被赶走了,也没啥危害···


然后朱元璋立刻就开始兴起程朱理学的学习之风

“非五经、孔孟之书不读”

“非濂洛关闽之学不讲”

“一以孔子所定 经书为教”

“汝等一以孔子所定经书为教,慎勿杂苏秦、张仪纵横之言

“家孔孟而户程朱“

明初被旌女性,比较集中在浙江、徽、歙等地区,反映了明初程朱理学的影响范围。


而程朱理学的兴起,掀起来中国噩梦的开端。

首先,《明史》里边是这么说的,就是妇女应该是这样的:“妇人之行,不出于闺门,故《诗》载《关雎》、《葛覃》、《桃夭》、《芣苢》, 皆处常履顺,贞静和平,而内行之修,王化之行,具可考见。

注:不出闺门这个就是孔夫子的圣训,没人敢违背的

那么为什么

从宋朝开始,妇女殉节又重新泛滥了呢?而且到了清朝,甚至出现了未婚夫死了,未婚妻也要殉节的烈女了呢?

别看儒家大师们自己不能为君、为父殉死,却拼命鼓动其他女性为夫、甚至为未婚夫殉身。然后宣称这是我们教化之功。

至于和我们以前说的互相矛盾,那我们是不管的

比如“三从”“四德” ,大多殉死的未婚女子是在父母竭力反对、极力防备之下自杀的,违背了“未嫁从父” ; 许多殉夫妇女置幼子于不顾、甚至杀带着孩子一起自杀殉节,哪里还有“夫死从子”的说法?

其实儒家的理论本来就是心灵鸡汤大全,来都是自相矛盾、漏洞百出的,它只能依靠强大而残酷的暴力来维护,依靠儒家大师们来颠倒黑白,无法通过逻辑自洽来令人信服。

宋朝的大师们颠倒黑白,但是没有暴力,朱熹就是第一个提出来,未婚夫死了,未婚妻不能悔婚的。明朝发展到了“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制,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除免本家差役”,明朝中后期开始出现殉节,到了清朝,甭说丈夫死了寡妇殉节了,未婚夫死了,未婚妻也得殉节了····

明朝一直处于左右摇摆之中,有时候命令寡妇改嫁,有时候有褒扬贞洁烈女,但是从我上边引用的苏州府志来看,明朝情况还好。归有光道: “阴阳配偶,天地之大义也。天下未有生而无偶者,终身不适,是乖阴阳之气,而伤天地之和也。”

“在晚明的色情小说中,女性暂时地从通常的犯罪 诱惑中解放了出来: 她为自己选择轮换的性伙伴,或是让性能力不适的男人尴尬。”

晚明一些思想开明的士大夫,对男女的生理欲望已有所肯定。


当然了,后来我大清入关了,程朱理学配上外来蛮夷,绝配啊

到了清朝,又有一个暴力的政府,又有一群没骨头的儒家大师

婊子配狗,齐活了···

清朝刚入关,1648年,顺治就下旨:“孝子顺孙、义夫节妇自[顺 治]元年以后,曾经具奏者,仍行巡按再为核实,造册报部,具题旌表。”“命妇守贞,宜加饬励”


再比如康熙,清圣祖仁皇帝实录135卷里,康熙刚说完“夫修短寿夭,当听其自然,何为自殒其身耶?···············妇人从死之事,当永永严禁之”

结果刚过两天,康熙又下令谕令旌表列妇和烈女了··“各给银建坊如例”


为什么呢?

因为皇帝需要专制,需要我说什么都得听,需要刚让下边寡妇殉节,马上摄政王就要娶皇太后。这种事情光靠暴力维持成本太高,儒家洗脑成本低。

另外一个就是我说的,宋朝以后,儒家彻底独大,大家都去读四书五经去了(大家想想要是袁隆平钱学森于敏毛周朱都是学的四书五经,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儿),科学发展停滞,到了清朝扛着的还是唐朝的曲辕犁,用的还是汉朝的种地方法

在生产力停滞的时候,无法增加社会福利来稳固其权力,就只能剥夺底层小老百姓或者女性的权力、甚至禁锢本能需求,然后让儒家团体变成一个充满优越感,从而对专制者感恩戴德,变成专制政体的基石。


综上所述,为什么?

因为程朱理学,因为内卷,因为科技发展停滞,因为社会发展停了下来····

因为这个国家,最聪明的一批人,除了几十万字的四书五经,别的书都不看了········

连历史都不看,民国时候很多清朝的老文人回忆,一直到民国以后,他们看到了历史书,才知道原来三代以后还有秦汉唐宋元明清,不是从三代直接到的大清····

鲁迅的弟弟也回忆说小时候读书,四书五经要读的滚瓜烂熟,别的书不做强迫,家里的书房里,除了四书五经和考试用的书,别的书都没有····


想想就不寒而栗···

清朝真的是达到了儒家统治的理想境界·············

朱元璋作为一个皇帝,他梦想的,肯定也是清朝皇帝的地位

杀大儒当杀鸡,大儒还尊称是千古一帝·····

讲真,清朝真的是,在文人嘴里,千古一帝都扎堆了····

唯独朱元璋没料到啊

你不是蛮夷啊···不行···


user avatar   mu-rong-chen-x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朱元璋推行嫔妃殉葬制度,根本原因是他天性不好女色,对马皇后之外的后宫女性,完全缺乏基本的怜惜之心,而仅仅视为替自己与家族延续后代的生育工具。所以,当她们不能履行生育工具的职能后,自然要打包处理,省钱省事省麻烦。

众所周知,朱元璋与和马皇后是结发夫妻,共历贫贱患难,恩爱至深, 然而,并不妨碍他同时广纳妃嫔,有封号的后妃四十六人,生下了二十六个儿子十六个女儿。

朱元璋生平一直自诩只好读书,不好美色,刘伯温也说他“无声色之好,无游畋耽乐之从”,读书时“聚精会神,凝思至道”,

所以,对后宫这些女人,朱元璋完全视之如草芥,他之所以广纳妃嫔,也只是为了尽可能多的繁衍后代,把自己从孤身一人繁衍成一个枝繁叶茂的大家族,儿子可以用来封藩一方,女儿可以用来联姻和笼络功臣,从而让自己建立的帝国,根基尽可能巩固。

而朱元璋死后,那些生育了皇子的妃嫔,全部都被他勒令殉葬了,即使她们的儿子已经是封藩一方的藩王,也都不能免死。哪怕是年仅3岁的幼女宝庆公主的生母,在野史中被特别赦免了,其实真实历史上,一样也没破例。

按朱元璋定下的制度,明朝除了正宫皇后(同时也是新帝生母)外,所有妃嫔无论是否生育,都要殉葬先帝。

更残酷的是,从皇次子秦王朱樉早死,秦王妃王氏被朱元璋勒令殉葬起,明朝还形成了这样的惯例,亲王郡王的正室王妃如果“无所出”,就是没有生育儿子,也要和侧妃、姬妾一起被强迫殉葬,生下儿子的才能免死。比如朱元璋的曾孙,明仁宗朱高炽的几个儿子,卫王朱瞻埏,越王朱瞻墉,早死且无子嗣,其王妃都被勒令殉葬。

但是,从朱元璋对另一个儿媳,大将蓝玉之女、蜀王妃蓝氏的网开一面,就能看出朱元璋行事的原本逻辑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蓝玉受封大将军,率领大军出征北元,在捕鱼儿海(今黑龙江贝尔湖)之战犁庭扫穴,大获全胜,全歼了北元皇帝的汗庭中枢。

这一战,蓝玉俘虏了皇子妃嫔公主百余人,官吏三千余人,部众十余万人, 焚毁其甲仗蓄积无数。北元皇帝仅率数十骑逃走,不久死于乱军之中。北元作为一个王朝政权,从此不复存在。漠北草原重新回到各部族互相攻杀的状态。

然而,蓝玉班师回朝后,却居功自傲, 恣意骄横, 蓄养庄奴,强占民田,朱元璋对他也多有抑制,如将其封爵从“梁国公”改为“凉国公”,仅封其为太子太傅,令居于宋国公冯胜、 颍国公傅友德之下,又对其上奏言事所提种种建议,态度冷淡,令蓝玉越发怏怏不乐,狂言「我不堪太师耶」( 我难道不能做太师吗! )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在朱元璋授意下,锦衣卫指挥蒋瓛告发蓝玉谋反,朱元璋将其下狱后,又将其旧部属 景川侯曹震、鹤寿侯张翼、舳舻侯朱寿、定远侯王弼、东筦伯何荣,以及吏部尚书詹徽、户部侍郎傅友文等人,均打为“蓝玉党”。

此后,朱元璋大肆株连蔓引,自公侯伯以至文武官员,在五个月时间内,被株连灭族者约一万五千人。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五月初一日,朱元璋手诏布告天下, 颁布《逆臣录》 , 列名者,有一公、十三侯、二伯。 蓝玉本人被处以“剥皮实草”酷刑。

然而,此事的尾声,是蓝玉经过硝制、可长久保存的人皮,被其女婿蜀王朱椿,女儿蜀王妃蓝氏,奏请朱元璋同意,留在蜀王府中,永久供奉了二百余年。而此后大明王朝的历代蜀王,从母系血统上说,也都留着蓝玉这个“国朝头号逆臣”的血脉。

此事对别的帝王,尚可说是念及骨肉亲情,看在儿子和儿媳面上,网开一面,然而对性情冷酷雄猜的朱元璋来说,就不免太稀奇了。

蓝玉这个飞扬跋扈、居功自傲的大将军,本应是朱元璋生平最痛恨的人,和胡惟庸并列,令他专门兴起“胡蓝大狱”,株连无数。但在把蓝玉剥皮实草,株连一万五千多人,杀戮无数功臣之后,蓝玉的女儿蜀王妃蓝氏。却居然没有被牵连,甚至还能留下父亲的人皮供奉,对朱元璋来说,确实是一件奇事。

与之相反,秦王妃王氏作为蒙元名将王保保的亲妹妹(真实历史中的“赵敏”郡主),她被指婚给皇次子秦王朱樉,意味着秦王被肯定排除出皇储人选了,彻底绝了他的夺储指望。

因此,秦王妃与秦王关系极差,长期被丈夫虐待,幽囚宫中,又没有生育,就在秦王早死后,成为第一个被朱元璋勒令殉葬的正室王妃。

而秦王更宠爱的次妃邓氏,是另一开国元勋、卫国公邓愈之女,更因为被朱元璋宣布“忌妒迷惑”秦王“宠妾灭妻”,直接被追责、自缢身亡。

——所以,朱元璋对这些女子的处置,其实是很有他自己的一套逻辑的:

只要你安生做我老朱家儿媳妇,完成了相夫育子的本职工作,我就可以网开一面,不因你父亲的罪过牵连你,如蜀王妃这般,否则,纵然是如秦王妃这般,被丈夫虐待,无辜受累,也难免残酷的殉葬结局。

只因在朱元璋眼里,自己的女人( 马皇后除外 ),所有儿孙的女人,统统都是为老朱家繁衍后代、开枝散叶的【生育工具】。

那么当自己死后、或者自己儿子早死,那些还活着的女人,自然也就再没有作为生育工具的价值了。然后按汉晋唐宋各个前朝的惯例,朝廷居然还得专门花钱粮去供养她们,还得专门安置宫室看管,防止其勾连外人,不守贞节……

从起自布衣,平素节俭朴素的大明太祖皇帝看来,继续供养这些嫔妃,这实在是很浪费民脂民膏的事,他老人家自然难以容忍,倒不如一殉了之,省钱省事省麻烦。

当然,朱元璋又是个以国为家的【非典型皇帝】,很多时候更多把自己当做朱氏大家族的族长。所以,老族长对正房儿媳,和对自己小妾,当然不会是同一个标准。

所以,太子朱标早死,他哪怕再悲痛欲绝,却也没勒逼太子妃吕氏殉葬,只因为吕氏给他生了包括朱允炆在内的几个幼孙,这就是对老朱家的开枝散叶的大功。

只不过朱元璋自己那些子孙,同时却获得了远超之前历朝皇子亲王的物质待遇,礼绝百僚的尊崇地位、代代不减的肥田厚禄。待遇之优厚,以至于明人感慨,“我朝亲亲之恩,可谓无所不用,其厚远过前代矣”,足可见这位驱逐鞑虏、重光华夏的一代英雄,所不可避免的以天下为一家一姓之私的历史局限性了。

ps:朱元璋此举,和汉武帝或者北魏王朝的“杀母留子”完全不同,更加不是为了防止后宫外戚干政。明初皇后生了太子,可以安然做太后,更可以打着遵循朱元璋祖制的旗号,把情敌都名正言顺地铲除。

比如成祖永乐帝、仁宗洪熙帝、宣宗宣德帝三代皇帝的身后事,其实都是明仁宗张皇后一手操办,后宫嫔妃谁该殉葬、谁可免死,她一言而决。


user avatar   liquangaoy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个封闭的意识形态体系,不受外界冲击的话总是越来越激进的。因为当内部竞争的时候,标榜自己信仰的纯洁,指责对头信仰不纯道德堕落,总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孔子见南子,门徒就已经有闲话了。如果不是孔子本人,恐怕就真绷不住不见了。

耶稣赦免了被石刑的女人,因为他是耶稣。换了后辈,恐怕就装作没看见了。

儒家后期的各类殉葬,与先秦的殉葬不同。

先秦是原始社会遗风,而从唐宋以后,则是儒家意识形态走向极端化的结果。

而极端化的意识形态又非常容易被利用。

大的方面清除政治障碍,小的方面干掉寡嫂继承兄产等等,实在是很好用。

这种时候,地方官甚至没有调查动力。

现在印度的各种殉葬,荣誉谋杀数到最后,家族财产利益纠葛往往才是真实原因。

甚至简单到了嫁妆不够弄死老婆的可悲程度。


user avatar   reseted159305256552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说有关此事的两个误区,朱元璋实行人殉的具体原因在下面,想直接看可以跳过。

朱元璋实行人殉是不是元代遗风存在很大争议,一方面,《马可波罗游记》、志费尼的《世界征服者史》和《多桑蒙古史》记述了成吉思汗死后有活人殉葬之事。

志费尼在记述成吉思汗葬礼时说:“窝阔台汗结束了宴乐和赏赐, 遵照‘余辈实以一种信仰以供奉吾人之父祖’的风俗, 他下令为成吉思汗在天之灵连续准备三天的祭品;又吩咐从那些容色可爱、性格温和、美中带甜、顾盼多姿、举动优美、起坐文雅——真个是‘主许诺给畏主者’——的月儿般处女中, 挑选40名出身于异密和那颜家族的女儿, 用珠玉、首饰、美袍打扮, 穿上贵重衣服, 与良马一道, 被打发去陪伴成吉思汗之灵” 。

《多桑蒙古史》称:“成吉思汗患病8天而崩, 此乃是1227年8月18日。享年66年, 在位22年。众将护卫遗体, 秘密地回到了蒙古地区。那些护卫遗体的人们将途中所遇到的人全部杀死了” 。

但另一方面,描写后世元代帝王丧葬仪式的中文资料里,找不到与人殉有关的记载,《元史·祭祀六》称:“凡帝后有疾危殆, 度不可愈, 亦移居外毡帐房。有不讳, 则就殡殓其中。葬后, 每日用羊二次烧饭以为祭, 至四十九日而后已。其帐房亦以赐近臣云”。 又称“凡宫车晏驾, 棺用香楠木, 中分为二, 刳肖人形, 其广狭长短, 仅足容身而已。殓用貂皮袄、皮帽, 其靴袜, 紧腰、盒钵, 具用白粉皮为之。殉以金壶瓶二, 盏一, 碗碟匙箸各一。殓讫, 用黄金为箍四条以束之。舆车用白毡青绿纳失失为帘, 覆棺亦以纳失失为之。前行, 用蒙古巫媪一人, 衣新衣, 骑马, 牵马一匹, 以黄金饰鞍辔, 笼以纳失失, 谓之金灵马。日三次, 用羊奠祭。至所葬陵地, 其开穴所起之土成块, 依次排列之。棺既下, 复依次掩覆之。其有剩土, 则远置他所。送葬官三员, 居五里外。日一次烧饭致祭, 三年然后返” 。这里记载的“金灵马”一节, 与陶宗仪《辍耕录》所载相一致。

生活在元明交接时期的汉族学者叶子奇写的《草木子》一书, “是关于元朝的掌故和当时农民起义的史迹, 有很多是他书所没有述及的”。本书《杂制篇》称:“元朝宫里, 用木完木二片, 凿空其中, 加髹漆毕, 则以黄金为圈。三圈定, 送至其直北园寝之地深埋之, 则用万马蹴平。俟草青方解严。则已漫同平坡。无复考志遗迹。岂复有发掘暴露之患哉。诚旷古所无之典也。夫葬以安遗体, 遗体既安。多赀以殉, 何益”。 比较具体的记载, 可见《元文类》卷23阎复《太师广平贞宪王碑》:月吕鲁死, “刳香木为棺, 锢以金银, 北葬于怯土山之原”。这里出现的“怯土山”, 实际上是“北山”的蒙古语音译。现代科尔沁方言称“北山”为“heet ool”, 现代蒙古语标准音应为“hoit ool”。《黄金华先生文集》卷28《答禄乃蛮氏先茔碑》称:“北俗丧礼极简, 无蓑麻哭踊之节, 葬则刳木为棺, 不封不树, 饮酒食肉无所禁, 见新月即释服。”答禄乃蛮氏, 就是如今奈曼旗七大姓之一的梁氏。岷峨山人《译语》称:“其送死, 有棺椁而无封树。”《黑鞑事略》称:“其墓无冢, 以马践蹂, 使如平地。若忒没真 (铁木真) 之墓, 则插矢以为垣, 阔逾三十里, 逻骑以为卫。”蒙古人至今有俗话称:“人是从土里生, 吃土而存, 终被土吃。”这正是反映了佛教进入前的蒙古丧葬之礼。

也就是说,找不到能证明成吉思汗之后的蒙古君主和贵族进行人殉的证据。所以,朱元璋实行人殉可能另有原因。

有的人说让嫔妃为朱元璋殉葬是他的孙子建文帝自作主张,依据是朱元璋开国之后,对丧葬制度进行了改革。他出身贫寒,深知民间疾苦,主张节俭,并下令禁止厚葬风俗。然而他又首开明朝人殉恶例,这明显与他的思想作风相背,但这种说法明显站不住脚,原因在于朱元璋活着的时候,便因秦愍王朱樉而开了人殉首例。秦王朱樉是朱元璋的次子,洪武三年(1370),朱樉被册封为秦王,洪武十一年封藩西安,洪武二十八年(1395)三月二十日, 朱樉病死。《明史》记载说:朱元璋命他的二位王妃殉葬,其中之一是元朝末年将领王保保的妹妹王氏,当初朱元璋为拉拢王保保竟让朱樉娶了他的妹妹,但此时王保保已去世多年,她也失去了利用价值,另一位殉葬者是次妃邓氏,她是宁河王邓愈的女儿,由于家族败落,因此也随之殉葬。

————分割线————

朱元璋实行人殉,可能出于以下几点原因:

1、是受传统的“灵魂不死”的观念影响。这也是古代人殉习俗产生的根本原因。

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对于各种自然现象以及自身意识问题无法做出科学的解释,在睡眠中偶然梦见已经死去的人,看见他仍然同活着时一样活动劳作甚至与自己说话,便误认为人还能以另一种方式活着,除却肉体,还有一种非物质的东西存在,就是灵魂。”统治阶级希望死后能够享受与活着一样的待遇,所以人殉制度被沿用下来。简而言之,人殉的目的就是“是死如是生”。

2、朱元璋加强专制集权,提倡程朱理学的结果

朱元璋进一步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了思想管控,尊孔重儒,贬抑孟子,编修《孟子节文》,去除所有有“民贵君轻”思想的文句。他将程朱理学立为官学,以八股文取士,四书五经为命题范围,且皆以宋儒如朱熹的传注为准,否则便是异端邪说。使“天下之士, 一尊朱氏为功令, ……非朱氏之言不尊”, 强调“父子君臣”, “尊卑大小, 截然不可犯”。在政府的支持下, 儒教在明代达到极盛的地步。封建帝王的淫威促使明儒一意祖述程朱, “敢于诬孔孟, 必不敢非程朱, ”而三纲五常、忠孝节义等神也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阶层。

而程朱理学素来提倡宋明理学所提倡的“贞节观”、“三纲五常”,主张妇女“谨守贞节”,自宋末和元朝以来对人们的影响不断深入,程颐的一句“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无形中残害了多少女性,而“贞节观”的可怕之处便是它能够扭曲人性,许许多多的妇女为了追求所谓“贞节烈女”的形象纷纷“自愿”赴死。

朱元璋不只要求臣民学习践行理学的要求,自己不管是战时还是宫中,也每天让儒士给自己和太子诸王讲经,他自己“每于宫中无事辄取孔子之言观之”,他常教导子女和自己一起遵守圣人训示,给天下人做表率,理学的“贞节观”对他影响自然会很大。

3、朱元璋对元代后宫的乱象心有余悸,怕自己死后嫔妃做出有辱自己之事,也为防范后妃干政

每一个朝代的开国君主,都会思考总结前朝灭亡的原因,从中吸取教训制定相关制度,以保证自己不会重蹈覆辙,进而确保自己的江山能够千秋万代。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的一大原因就是“女祸”,他说:“元末之君不能严宫闱之政,至宫嫔女谒私通外臣,而纳其贿赂,或施金帛于僧道,或番僧入宫中摄持受戒,而大臣命妇,亦往来禁掖,淫渎邪乱,礼法荡然,以至于亡”。因此他建立了一整套“严内教”制度,严禁后妃干政,其影响贯穿明代始终。

他建立了严格的后妃管理制度,“自后妃以下至嫔御女史,巨细衣食之费,金银币帛、器用百物之供,皆自尚宫取旨,牒内使监覆奏,移部臣取给焉。若尚宫不及奏,内使监不覆奏,而辄领于部者,论死。或以私书出外,罪亦如之。宫嫔以下有疾,医者不得入,以证取药,何其慎也。他命翰林学士朱升等人撰修《女诫》,作为教育宫中女子的读物。

因此,有观点认为,后来为了防患于未然,朱元璋临死前下令妃嫔殉葬,以消除后妃和外戚势力左右朝政的可能,减少不安定因素。在朱元璋“严内教”的措施下, 后宫女子的生活被限制在了规定好的框架模式内,生死之权全由皇帝掌控,因此再也没有机会影响明代的政权。《明史·后妃传》评价:“是以终明之代,宫壸肃清,论者谓其家法之善,超轶汉、唐。

如果不是因为担心后宫干政,也有可能是朱元璋由于元代礼法松弛,“女祸”猖獗、后宫女子私通外臣僧侣,淫乱之事颇多,心有余悸,因此厌恶女性,担心自己死后被绿,才定下如此制度。

————分割线————

中国古代的殉葬之风本来自秦亡后就走向了衰落,大规模的殉葬已经不复存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殉葬人数大为减少,殉葬之事发生的概率大大降低,统治者对殉葬的强制力降低。 因此,从汉代开始,人殉作为一种制度不复存在,而只是零星存在的个别现象, 但到明初,宫人殉葬作为一项制度又死灰复燃。

朱元璋及后世几位皇帝实行人殉,极大地影响了明初的社会风气和妇女生活,造成了许多人间惨剧,殉葬的妃殡、宫女都是在宫中被缢死, 然后再装敛入棺从葬。殉死时, 其状甚惨, 朝鲜《李朝世宗实录》中记载了永乐二十二年 (1424年) 成祖死后逼殉宫女的悲惨情景:“帝崩, 宫人殉葬者三十余人。当死之日, 皆饷之于庭, 饷辍, 俱引升堂, 哭声震殿阁。一堂上置木小床, 使立其上, 挂绳围于其上, 以头纳其中, 遂去其床, 皆雉颈而死。”宫女们被吊死之前, 嗣皇帝朱高炽还假惺惺地接见她们, 以示褒扬。至明英宗时期,肆虐一时的人殉制度才终于被废止。

在明朝人殉制度中,新皇帝往往会对殉葬宫人进行表彰并且对她们的家人也相继优恤,让其带俸世袭,因而这种家族被称为“太祖朝天女户”。因此,当时有不少家族为了获得世袭的富贵去牺牲亲人的生命。程嗣章在《明宫词》中记载:“掖廷供奉已多年,恩泽常忧雨露偏。龙驭上宾初进爵,可怜女户尽朝天。”人殉在统治阶级内部兴盛,所以民间深受其影响,人殉或殉节之风亦起,妻子殉夫普遍常见,甚至还有大量女儿因所谓孝道在父母去世后自尽来“殉父”、“殉母”的,明英宗废止宫人殉葬后,民间的这股风气并没有随之刹住,至清朝反被官方所鼓励提倡。据《福建通志·列女录》不完全统计,福建唐至宋的殉节烈妇总计才267人,元只有12人,明代猛升为679人,清代高达5603人,这确实是一种巨大的倒退。

参考文献:

《论明代人殉制度的废除》,《明清宫人殉葬制度研究》,《论元代蒙古族丧葬风俗》


user avatar   shen-long-tian-l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人殉在明初已经形成了一种风气,哪怕英宗停止了皇帝家的人殉,宗室王公乃至民间豪奢之家仍有大量人殉的现象,一直持续到明末。

人殉和妇女殉节在过去显然不是一回事,例如汉景帝万人坑。但是在明朝,人殉实际上就是强制妇女殉节,无论是皇室宗亲还是民间都没有让战俘、仆役、罪囚殉死的习俗。

除开朱元璋个人的偏好,学界大多认为恢复人殉制度并非蒙元残留(蒙元在蒙哥汗之后就没再搞过人殉了),反而是朱元璋为了“再造华夏”、重塑风气进行的道德改造,恢复人殉是在提倡“贞烈守节”的“女德”,是“从一而终”的极端体现。

在这个事上批判朱元璋的个人偏好没多大意义,如果只是他和朱明皇帝们的个人偏好,那无法解释这股风气在英宗停止人殉后仍盛行于整个朱明(中下层也有大量妇女殉死亡夫的现象),应该说人殉及人殉背后的“贞烈守节”真实地揭露了封建道德的落后和愚昧,真实地展现了什么叫“吃人的礼教”。


简单来讲,总有人说封建社会的道德风气如何如何,人殉就是封建道德的一部分,是“从一而终”的极端表现。最好的证据就是明朝官府鼓励提倡这种极端风气,为殉死亡夫的妇女修贞节牌坊,以至于中下层出现了逼着寡妇殉死来获利的现象(家里出过贞节烈妇是可以免除一定税役的)。此前和此后的封建王朝有很多虽然皇帝家不搞强制殉死(当然嫔妃殉死的事例几乎每个封建王朝都有且很多),但是民间一直保留着殉死甚至强制殉死的风气。


当然了,蒙元时期的礼崩乐坏也确实对明朝人殉制度的出现负有一定责任。另一个相反的事例就是元朝民间豪奢之家乃至普通大户开始大量使用阉奴,明初朱元璋对这一风气大力打压,规定只有皇家和宗室王公才能使用宦侍,基本禁绝了民间使用阉奴的现象,这也是朱元璋重塑风气、“再造华夏”的一部分。

—————————————————————————————————————

@安格玛 讨论问题就讨论问题,别把自己开除位面籍。

我的答案中恢复人殉制度是朱元璋道德改造、“再造华夏”的一部分这一观点来自于《明代女性殉死行为之研究》:

如果上有所好下必从之,那明英宗废除殉死为何下面的人又不从了?

说到底还是简单地把人殉制度看成朱家人的偏好,您要批判朱家人请随意。

“贞妇贵殉夫”,旧社会封建道德是要吃人的,虽说明清更严重,但秦汉唐宋元那些被逼着殉死的“贞节烈妇”可也在在天上看着您呐。

您好像挺喜欢唐朝的,就是不知读没读过《女论语》和《女孝经》(可惜长孙皇后的《女训》失传了),看没看过新旧唐书的《列女传》,我给您摘抄点唐人的名句读读:

“妇地夫天,废一不可”、“一女事一夫,安可再移天”、“生持节操心,死作坚贞鬼”、“妇人义从夫,一节誓生死”、“不践二庭,妇人之常”、“丈夫百行,妇人一志”、“立身之法,惟务清贞”、“守节而死,虽死犹生”、“命之所遭,义无离贰”......

PS:孔子的“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恰恰是对春秋时期人殉回潮的批判,因为周礼不搞人殉、西周有少量人殉也是殷商遗民在搞,但是春秋战国礼崩乐坏,又开始流行人殉了。

孔子是尊周礼的,他的意思是从前束草整个人形已经是开倒车了,现在又专门烧制出很像人的陶俑来,接下来怕不是要全面复兴人殉(战国时期人殉还真全面复兴了一段时间,但是因为诸侯战争烈度升级,所以最后俑殉全面取代了人殉,后世是因为这一进程对孔子批判俑殉产生了孔子在提倡人殉的误解)。


user avatar   sun-hang-57-86 网友的相关建议: 
      

英雄指挥人们去讨伐恶龙,人们不畏恶龙奋力向前,可英雄却在人们背后架起了冒蓝火的加特林。

可以把我私底下当傻子,但你不能明着面骂我是笨蛋,还硬要告诉我不把鹿当马是因为我无知。

得了吧,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现在的经济日报,九成九的媒体都是为了那一小部分人群服务,它们需要什么就报道什么。

很多人把这些官媒当作真知,却不知人家把他们当枪使,需要的时候大力呼吁,不需要的时候一脚踹开。而人们需要它们的时候,就开始不听,不闻,不理了。

这次怎么拿到手机的,看过直播或者录播的应该都清楚,如果说不是拼夕夕紧急公关,打死我都不信。

几百人或者几万人砍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国内屈指可数的大媒体罔顾事实,在一个充满诱导欺骗的流氓app遇见了一丁点质疑,它就连忙跳出来开始洗。

恶心啊!啊呸呸呸呸呸!


user avatar   zhi-hu-dai-lu-w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的看法和 @重楼百尺卧玄德 一样,还是那句话:“邓艾被冤杀和有没有人恨邓艾是两码事”。为毛有人恨?因为邓艾不是money,不可能做到让人人喜欢。哪怕是润公都有人恨,更何况邓艾呢?无非是人数问题比例问题,不会做人的,恨他的人自然就更多。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恨他的人自然更多。

唐彬的话可能有夸大其词,但是大体上是符合事实的,总不可能陇右那群人要造反然后唐彬故意说他们不想反吧?什么?你说那是因为司马昭大军在这儿所以他们不敢反,那请问大军走了以后呢?有人反吗?秃发树机能反叛的时候有邓艾旧部跟着反吗?也没有吧?邓艾这么多的同事下属里面才几个申冤的?占比多大?刘虞边让死后一堆人给他报仇的,邓艾有没有人给他报仇呢?

至于杜预的话,未必就是因为和关系好才给邓艾说话,可能纯粹是因为看不惯邓艾被冤枉。

如果陇右想反却不敢立马反,那唐彬应该跟司马昭说需要留兵留将(而且还要是可靠的将帅)长期镇守才是;应该和司马昭说要提防陇右造反才是。为了讨好上司却隐瞒实情,要是出了事可是得不偿失啊!

再来从一个细节窥探一下邓艾对待手下是什么态度吧。

《三国志邓艾传》:使於绵竹筑台以为京观,用彰战功。士卒死事者,皆与蜀兵同共埋藏。

人家为国捐躯视死如归,你倒好,连场像样的葬礼都没给人家,反而把手下的士兵和绵竹战死的蜀兵一同筑了京观,可见你邓艾也没多尊重士兵嘛,感觉这能和唐彬说的邓艾平时不尊重身份低微的人对得上嘛。

还有一条记载非常微妙,不知道是否和唐彬说的话对得上?

《三国志董允传》:及邓艾至蜀,闻(黄)皓奸险,收闭,将杀之,而皓厚赂艾左右,得免。

也不知道邓艾的左右给邓艾说了什么话让邓艾放过了黄皓,不知道能否和唐彬说的“顺从者谓为见事 ”对得上?而邓艾任用这种受贿的人本身也能说明一些问题,要是诸葛亮这一类型的人会用这种贪污受贿阿谀奉承之人吗?毕竟诸葛亮“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呢。

总说唐彬无中生有,我看未必。

至于有人说由于邓艾很多事亲力亲为所以不会御下严苛,这未必吧?亲力亲为和御下严苛不矛盾的,给你们一条史料参考吧。

《陈书程灵洗传》:灵洗性严急,御下甚苛刻,士卒有小罪,必以军法诛之,造次之间,便加捶挞,而号令分明,与士卒同甘苦,众亦以此依附。性好播植,躬勤耕稼,至于水陆所宜,刈获早晚,虽老农不能及也。伎妾无游手,并督之纺绩。至于散用赀财,亦弗俭吝。


user avatar   duan-pu-chao-4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读《明史》然后你就知道清朝为什么变成那个德性了。

阎崇年老师反正是要求先了解明史再看清史




  

相关话题

  为何当年蘑菇云升起 外媒可以判定中国研发出氢弹原子弹呢? 
  现代意大利人和古罗马拉丁人血缘关系还挺深的吧? 
  为什么说战略要学毛泽东,战术要学邓小平? 
  孙权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是什么时候? 
  皇帝在太后面前如何自称? 
  刘邦为什么要把首都从洛阳迁移到长安? 
  越南武元甲大将水平到底怎么样,和国内哪些将领能比较? 
  为什么这么多人讨厌明朝? 
  中国古代打仗为什么没有像欧战那样的雇佣兵? 
  中国历史上哪一句话或哪一段话最令你感动? 

前一个讨论
中科院微电子学院和龙芯联合培养硕士怎么样?
下一个讨论
x^x 的导数怎么算?





© 2025-01-1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1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