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1 月 5 日武汉大学疑似一位博士后跳楼,事情真相如何? 第1页

  

user avatar   chen-ke-55-65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读书这个事情,真的是越往后沉没成本越大。

我见过很多连高中都没毕业的人,谈起当年的学习成绩理直气壮的:我这人就是不爱读书,干啥都擅长,就是读不进去书,你看我现在干啥啥啥不也干的挺好?

对他们而言,读书完全就是一种职业选择,就好像早饭不爱吃馒头所以选择了喝稀饭一样,起码从表面来看可以说没有任何心理负担。


到了高考成绩不怎么出色或者考研没有成功的人那里,提起学习来就会带有一点唏嘘了,总觉得当年要是再努力一点,人生就会多出很多选择。这些人里有的会在工作后再想办法上一个在职研究生,弥补一下内心的遗憾,或者就干脆把希望放在下一代身上。

但总体而言,这些人会把读书成绩不太好这件事作为一件青春期的遗憾,遗憾但却并不怎么挂怀,就好像高中时没追上的班花,提起来会唏嘘几声,但也没到黯然销魂终身不娶的地步。


而到了研究生以上,尤其是博士阶段,读书这个事情提起来气氛就逐渐开始压抑了。毕竟已经读到博士了 ,在别人看来怎么着也算是个学霸,再跟人说我觉得自己好像不是读书的料只会遭人凡尔赛警告。但实际上自己知道,在学术圈连讲师都没人权,更别说自己一个小博士生了。

再看看身边的人,都不知道是从哪繁育出来的生猛海鲜,有发文章如喝凉开水的,有一路跳级加直博年纪比自己小一轮自己还得叫他师兄的,还有一年到头攀登骑行加夜店,学校里人都见不着,但是年年临过年来学校发奋两个月就能整一篇权威期刊的。

扭头看看自己,这么多年除了勤勤恳恳踏实耐艹,还有什么优点?过去博士圈还有口号说要“人肉换猪肉”,现在随着猪肉价格的猛涨,连这个口号都没人敢提了。

还能这么说?还能怎么做?

继续发挥自己的优点跟特长,努力用人肉换平价超市晚上八点半的冷冻打折鸡肉呗。


而到了博士后阶段,尤其是全职博士后,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郁郁不得志的博士生群体大集合。谁都想博士期间三篇权威期刊加两个国家课题到手,从此学术路上横着走。

但要是没法横着走呢?

要么是期刊跟课题没凑够自己心仪高校的标准,于是只能退而求其次先进个站“死缓”上两年凑凑看。

要么就是在学术圈资源不足,于是入校后赶紧进个站抱抱大腿,期待着新老板能带自己上分带自己飞。

现在很多水平高一点的高校玩的更绝一点,一般水平的博士要入校全部得先进博士后站,两年时间要是凑够了学校副教授的条件就留,凑不够就走,甚至是罐子里斗蛐蛐,符合条件的人里前百分之多少留,剩下的走。

当然,也有少数人进站是图钱跟资历的,有些高水平的博士后站镀金效果非常惊人。但那都是猛的一匹的飞禽走兽们的乐园,跟我们这些凡人无关,但凡有人有那个本事,也不至于上天台。

所以说到底,同学们,马尔萨斯的人口论都知道吧?

博士后其实就是学术圈的人口蓄水池,高校要是一直在扩张还好说,等到高校整体环境进入到萧条期的时候,没人在乎溢出人口到底是要往哪溢。

真的是比下岗工人还惨。

下岗工人还能说是工人要为国家想,我不下岗谁下岗。

博士后要是真的被“溢出”了,简直连个客观理由都没有,或者说即便有都没人信,只能怪自己人不行,水平不高能力有限,就这样被溢出了。

而跟下岗工人一样惨的是,博士后其实也是在长期“工作”中被“特化”了的人群,所掌握的技能使用范围非常狭窄,要是学个工科还好说,要是纯理科或纯文科,说实话想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在社会上找个对口工作是真的难。

要么就是把这些年的所有专业训练都当做沉没成本,就把自己当做一个大学毕业后家里蹲了几年的本科毕业生,看成败,人生豪迈,不过是从头再来。

要么就只能寄希望自己在大城市,看看有没有一些稀奇古怪的行业能跟自己结合一下了。


所以说这个事啊,真的不能细想,细想起来天台就该人满为患了。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冰没破,路没断,就还得大大咧咧的往下走。

既然当初有逆流而上的勇气,就要相信自己有漏船载酒的运气。

生命的价值,应该是为别人点一盏指路灯,而不是为别人亮一盏警示灯。

不针对任何人任何事,纯属有感而发。

共勉吧。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到这个问题,一时感慨万千。几个高赞回答已经把国内做博士、博士后的困难介绍得差不多了,我作为一名即将出站并准备投身中国航天的博士后,就以个人亲身经历为知友分享一下科研这条路有多么不好走吧。

我今年刚到而立之年,可以说,在我前二十七八年,我是中国教育这场内卷盛宴中的赢家。我在某高考人口大省以1000多名的成绩考入当时能排进全国前十的大学。进入大学迷失目标,打了3年dota,从6.49版本达到6.61版本,到了大四痛定思痛,头悬梁锥刺股复习四个月,以420+的分数考上国内top5、专业top2学校的硕士。我就是典型的小镇做题家。

硕士生选导师时候,由于当时不想读博士,所里的大佬不想招我,但毕竟本科学校好、初试分数高,被某大佬热心推荐给了一个年轻副教授,当时没想太多,觉得跟着年轻老师也不错,打了个电话就选定了导师。

能遇到我的研究生导师实在是一个幸运。第一,我的导师职业上升非常迅速。从我做他的研究生开始,2年拿优青、3年拿正教授、7年拿杰青,是我们这个口最年轻的杰青之一。第二,我的导师非常关心学生的成长,虽然偶然也会让学生帮忙处理一下杂事,但对学生的帮助绝对不含糊。拿我为例,我刚开始写sci论文的时候,经验很不足,导师一句话一句话得帮忙修改;参加答辩,导师一页页得帮忙改ppt;申请青基,导师找我讨论三四轮,最后一句句帮我提炼摘要,至于本子送审之后的操作我不好多说,但我是第一年就中了青基。更难能可贵的是,我的导师并不是因为我跟随他时间最久就特别帮助我,对他手下的博士和博士后,他基本上能做到一视同仁。可以说,有一个在圈内颇有地位和影响力、并且愿意大力支持学生发展的导师,应该是很多科研新人所梦寐以求的。

我在读研期间成果也算不错,虽然比不上一些科研大神,但也拿了3次国家奖学金,博士后阶段也拿了博后基金和青基。按理说,自身能力不差,配上一个愿意力挺自己的导师,我也算是拿了一手好牌。

铺垫了这么多,不是想说我多厉害、多幸运,是想突出科研圈的残酷。我在博士毕业之后,按照跟导师的讨论,因为博士期间的东西太偏重理论,准备在博士后换一换方向。但是,就在博后这两年,我掉队了。掉队的原因我不想多说,人生总会有低谷的时候。然而残酷的是,仅仅是掉队两年,我就告别了国内一线学校的教职。我手握两位数的SCI论文、博后基金、青基,再加上我导师在业内的面子,也只能去二本当一个普通讲师,一年领十几万的工资。

学术这条路内卷的地方还不止于此,就算拿到教职,现在几乎所有的一流高校都有非升即走的规定。有的是三年内必须拿到副高,有的是六年内必须拿到长聘教职。按照现在的形式,副高必须要有青年基金,好学校甚至要求副高有面上基金。长聘教职更狠,以我学校为例,拿了“四青”才有资格参评,要知道几年前拿个“四青”基本就是正高待遇了。

再说几个我同学的真实例子。我的本科同学,学问、人品都很过硬,博士毕业之后去了西北某一本学校,结果三年没拿到青基,不得不去了博士毕业时不愿去的某二本学校;我的研究生同学,博士毕业去了某二本院校,最近几年发了好几篇我们行业的顶刊,也是拿不到青基。

我认为学术这条路最残酷、最内卷的地方在于:从读博开始算起,到拿到终身性质的教职结束,漫长的时间里容错率极低,一旦哪个阶段没有达标,很可能就永远告别学术圈。


user avatar   veritata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很简单,你逼格比他高就行了


user avatar   wx200f62a5aaea802d 网友的相关建议: 
      

提名1919席卷美国的猩红之夏。

图示是一名被处以私刑的黑人,他的尸体正在歧视的火焰中毕剥作响。

迫害黑人似乎并不那么残暴,但是这是发生在黑人解放后将近六十年之后的全国性迫害热潮。其残暴不仅仅在于对黑人的残暴迫害,更是对民主,对法治,对平等,甚至对人理的残忍暴凌。所谓的政治精英与民主卫士,正是迫害的最大推手。

不知道美国有什么脸面去说民主与平等。

(给文章点赞时麻烦给这个回答也点个赞同吧,如果能点个关注就更好了。祝各位新春快乐。)

哦,还有美国人在瘟疫时期的鬼才操作

外加一个加拿大的

那些评论烦死了!之前因为评论还被知乎制裁了,现在评论区封闭!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举报女友吸毒,自己反而被判刑六个月…”


今天的推送我觉得是所有去夜店蹦迪、电音节的人都应该看的一篇文章。


tututu先讲个真实发生过的故事:


主人公是个白纸男孩,我们就叫小白吧。


小白去蹦迪认识了朋友的朋友Yuki,Yuki是个留学生、老夜店玩咖,一看到小白跟个宝藏男孩一样,就疯狂的去倒追小白,两个人就在一起了。


在一起之后,Yuki就经常会去小白家里睡觉。


但因为Yuki在美国留学的时候喜欢飞叶子(大麻),每次事后就喜欢在小白家里自己卷上一根。


一次、两次、三次…小白实在受不来了,他是个小白纸啊,咋可能找个会飞叶子的女朋友啊?


两个人就吵架,小白说:“你以后不能碰这种东西了。”


Yuki就跟他说美国叶子合法之云云,两个人越吵越厉害,小白气坏了说我现在就报警叫警察抓你!


结果Yuki也是个岔道B,她说你报警就报警,我他妈现在就自己举报我自己。


警察就来了,一到现场,好,看到叶子了,给小白和Yuki验尿,小白没事,Yuki倒闭了,警察跟说Yuki得被关进去十四天,完了Yuki就进去了。


行政拘留十四天,第一次吸毒被抓都是这个处理结果。


接下来就到了这个故事最他妈精彩的部分了——


小白知道自己没事啊,就问警察叔叔说我要不先回家了?明天还得早起去上班呢。


警察叔叔笑了笑,就跟小白说你更走不了。


“吧哒”,一个手铐跟呼啦圈一样拷小白手上了,“您因为涉嫌容留他人吸毒,请配合调查。”


那一刻小白的心里真的是日了大狗了。


两个月后,法院判决结果出来了:


小白在三次明知女友在自己家吸毒的情况下,仍然容留她,为其提供吸毒场所,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判有期徒刑6个月,罚款5000元。


你是不是觉得这个故事在扯犊子?


你会觉得,WTF??小白连他妈碰都没碰,他简直太无辜了!


但对不起,这个故事就是现实中的判例:


而且判的合理合法,没有任何错误。


因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容留他人吸毒的量刑标准就是三年以下有期徒刑,这个跟你吸不吸没有任何关系。


你说那我假如夜店认识了一个女生,我把她带回酒店满分,但她却要打气、飞叶子,我根本不碰这些东西,我就是在旁边守株待兔玩手机呢,我这也得被判刑么?


是的,如果缉毒警察突击进来,那你就拉闸了。


要是她还带了几个女生一起,是在你酒店房间高轰趴,那情节更严重,还得加刑。


你得被判半年,那个害你入狱的岔道B,没准被关了14天就出来了,还能去监狱探访你呢。


她还会隔着玻璃跟你说,兄弟你太惨了,我就是被关看守所里而已,环境还不错呢,你咋就进监狱了呢?等兄弟你出来之后我请你蹦迪好吧!


之所以要写这篇文章,是因为昨天朋友跟我吐槽了她以前一个蹭住的朋友,那个朋友就天天蹭住在她家里,她那个蹭住的朋友不仅每天带不同的男生回家,还玩东西。


我朋友给我吐槽的时候,她就根本不知道她已经触犯了刑法里“容留他人吸毒”这条罪名。


这也让我意识到,大部分的蹦迪选手也好、电音节Raver也好,其实都缺乏法律常识的,不知道有一条罪名是“容留他人吸毒”,总觉得“我不碰,就一点关系都没有”,真别等到自己被关半年,才后悔自己是个法盲。


我不知道这个数据是不是正确的:


但根据2019年国家禁毒办发布的中国毒品形势报告,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是214.8W名,这个群体其实鱼龙混杂,人们总觉得吸毒的都是黑社会、站街女,其实不是。


富二代、女艺人、留学生、网红、导演、金融…各行各业都有,所以如果你常去电音节和夜店,总会不可避免的接触到这类人。


这是很常出现的一种情况:


你知道对方吸毒,对方却不会像电影里一样教唆你吸毒,反而是在你好奇的时候严厉呵斥你,让你别碰这种东西。


而你自己也有一定的自制力、明辨是非的能力,不碰那些东西。


你会发现对方也并不像电影里描绘的那样精神错乱,反而温和有礼,跟你还很聊得来,而且人家还有正当工作,并且杰出优秀。


于是你们渐渐的变成了好友,你们会一起去电音节或夜店,之后你们还会一起在酒店的房间里轰趴、小酌。


他有时候还会来你的城市,你会直接让他住在你家里,因为你信的过他的人品。


他会在你的酒店房间、你家玩点东西什么的,当然每次你好奇的时候,他都让你别碰这些。


结果有一天恰好是电音节的时候,一个瘾君子被警察抓了,他又跟警察报出了很多他知道的名字,于是你朋友就被点了,警察来抓你朋友,直接敲开了你酒店房间的门。


一进门,你在沙发上玩手机喝酒上头呢,你朋友在那里玩东西。


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


你朋友被关14天,而且他是行政处罚,你得被关半年甚至更久,你这个叫刑事处罚。


所以我希望所有蹦迪选手、Raver都能记住这一点:


不管你碰不碰那些东西,请务必不要收留任何人在你家吸毒。


也别随便让吸毒的人来你家,你咋知道人家会不会因为你抢过他的小哥哥/小姐姐,所以故意接近你,去你家吸毒,自己举报自己,然后跟你来个同归于尽呢?


最后我想来理性的谈谈毒品和法律这个问题。


不可否认吸毒对于灵感创作、人生顿悟的帮助,比如许多画家、作家、音乐人都通过毒品创造了传世的佳作,比如柯尔律、济慈、勃朗宁、伯勒斯、梅勒、金斯堡、迪克、卡林、斯蒂芬金,甚至连白求恩都是经过一段毒品、糜烂的生活后,才寻找到了人生真正的意义。


但须知,世界上没有对错,所谓价值观即是多种利益之妥协,法律乃是社会契约所成,法律的本质目的在于维系社会的稳定,在大部分人生命权益的自由和小部人创作灵感的自由中进行取舍是困难的,这就像“电车难题”一样,从来不会有一个答案,每个人的答案都是主观的。


但如果我是立法者,我仍然会坚定的在毒品和枪支两件事上以重刑。


很多自由派会批评社会过于追求稳定,但须知一个人生在中国,他大可以在凌晨三点放心的出门,他不用担心自己乘坐的地铁会突然爆炸,更不用担心自己的办公室会突然遭到枪击,甚至连新冠流行你都会像没事人一样轻松。


但生在其他国家,你必须为这些事情担心,这个世界上没有能够兼顾到所有人、所有事的法律,没有尽善尽美的制度,任何一种法律和制度都是在各种问题上进行取舍得出一个答案而已。


很高兴认识你,我是tututu、一个从衡中考到上财之后不务正业的蹦迪博主,并莫名其妙写着写着就成了中国最大的蹦迪公众号,如果你想看更多有趣的蹦迪文章,请关注公众号 满分激光枪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媒体宣传老喜欢把人宣传成圣人。

当年钱老等人归来,国家举国之力进行支持,钱老等人待遇和主席他老人家的待遇是相差无几的,国家虽然穷,但是不代表国家看不起搞科研的。

现在的道德义士们喜欢碰瓷那个年代。

我爷爷曾经是西南某空军地勤,有幸参加过当年的核试验计划,分在赵九章先生的那个工作小组,负责核弹的雷管装配,我不是核物理专业的,我爷爷说的专有名词我一个都没听懂,用人话来说,就是原子弹的最后一道工序,弄完就能拿去炸大烟花了。

听说,炸蘑菇云的时候是不能用眼睛直视的,墨镜不能取,但是当时有不少同志因为过于激动而取下了眼镜,导致失明。

扯远了,我爷爷仅仅只是在计划里扮演着一个微不足道的小角色,顶多可能会点儿俄语,懂点儿工程,但是我父亲的童年生活却特别快乐,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能每周吃上肉每三天吃上一次鸡蛋相比许多的人来说已经特别幸福了,不过年代太久远了,我也不知道这是因为我爷爷是核计划成员还是因为他是空军军官的原因,但是,国家至少没让当年回国报效祖国的学子们没地安家,家属们营养不良。

如果要形容的话,那就是当初那个浑身是伤的穷小子身上只有十块,但是只要你想,他能把这十块钱毫不犹豫地全掏出来放到你手上,甚至只要你提要求就能奋不顾身地去办。

虽然,虽然现在新中国了,但是听起我爷爷说起那个年代的生活,我脑子里总蹦出四个字,“君臣相得”。中国人骨子里总有一种情怀,君视我为手足腹心,臣必肝脑涂地以报知遇之恩。只要可以温暖人心,条件差点,未必不能吸引能人。明明得天下可能性最大的是曹操,投曹未必不能封侯拜相,但是诸葛亮还是义无反顾地投了玄德。人嘛,总是有些口是心非的,嘴上说着生活生活俗人俗人,有时候情绪到了,脑子一热,也就奋不顾身了。但重点是,他要觉得值。

现在很多人老喜欢碰瓷过去人的理想,“以前的人是圣人,现在的人怎么不行了?都是精致利己主义。”怎么说呢,夏虫不可语冰。

撇开物质谈精神,要求人人是圣人非常愚蠢。

更愚蠢的是打着清贫为卖点想着方变着法吃人血馒头的无良媒体。

当年打天下的时候能让国军成建制起义反正,迅速把国军士兵改造成坚定的无产阶级战士靠的正是温暖人心的力量,而不是什么道理和有名无实还要卸磨杀驴。

而我和我爷爷理念上的矛盾也来源于此,他还活在那个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年代,我更现实,也更冷漠,我觉得这样的年代从未有过,灾荒的时候那些饿死的农民未必不想要他的命,抢他的粮。

只要有差距在,总会有人思考为什么过得好的不是我,只要有人这么想,动乱的祸根就会存在。

可惜的是,一位无产阶级革命老同志怎么也不会想到那听着自己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而度过童年的亲孙子会在十五年后的某一个下午因为一本《君主论》和自己分道扬镳。

可能是因为他孙子怎么也理解不了他那个年代的乐观精神。

PS:没想到居然火了,关于君臣相得这个词,评论区一些有意思的同志觉得我在开历史倒车,得出一个结论,侮辱伟人。其实仅仅只是当初写的时候一下子想不起别的词了,咬文嚼字了半天,发现还是这个词比较不错,后来才想起来还可以用“将士用命”“上下一心”来替代。

前文不是说怎么在条件不如人的时候留人吗?那就是温暖人心的力量呀,急下属之所急,想下属之所想,爱兵如子,方能将士用命,上下一心。这大概算是一个管理学小窍门吧,有一个很能干的下属,不仅在薪资上给予优待,时不时关心慰问,逢年过节上门拜访送礼,家中出了变故则仗义疏财救急于水火,那再有人开高工资来挖人的时候就没那么好挖了。

温暖人心的核心含义,就是让人觉得在你手下工作值得、舒服、安心、快乐,那么自然就会尽心效力。没有当曹操、袁绍的那个条件,发现自己只是个织席贩履之徒,想要人才,那学学玄德嘛,不丢人。

PPS:理念之争不代表断绝关系,我能有今日全靠祖辈余荫,我爷爷还是我爷爷,只是我不会再主动谈起工作发展乃至我的处事原则这样的话题,他喜欢下象棋,我就陪他下个够,虽然老下不过,但是他老人家能很开心,我也很满足。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校方回应学生流水线实习致残,称「未强制实习,涉事公司会负责到底」?实习生该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 
  怎么在大学把舍友关系处好和拿到奖学金? 
  西交利物浦大学怎么样? 
  高考后是否应该马上「对答案」?怎样科学「对答案」?对完后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如何评价窦贤康在担任武汉大学校长后,次年当选中科院院士? 
  如何评价清华大学一同学骑车时使用笔记本电脑? 
  如何看待生、化方向高档次文章越来越多带理论计算的现象? 
  大学休学一年是什么概念? 
  如何看待天津大学“4月22日男留学生进入北洋园校区游泳馆女更衣室”的处理结果? 
  如何看待厦门大学限制游客参观? 

前一个讨论
受够了手机电池没电的麻烦,微型核电池,产业化的难题在哪里?
下一个讨论
科研工作者如何看待 Sci-hub?





© 2024-11-2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