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向前回忆录说,四方面军长征到川西北之后,当时红军比较穷,只能大量使用红军自制的马尾手榴弹,但川西北是山高林密的地方,经常出现战士们扔出去,手榴弹挂树上下不来的情况,十分影响作战。
对红军来说,手榴弹是最主要的武器,倒不是说枪和子弹不好,主要是枪和子弹这种工业技术含量高的东西,长期处在被封锁状态的红军自己造不了,基本上就靠缴获。苏区的兵工厂,主要就是修复在战斗中缴获的敌人损坏的枪械,以及从战场上捡回来的还能用的弹壳,自己装药,又恢复成子弹。
红军时期,尤其是在根据地时期,除了极少数情况之外,大多数情况下,红军的枪都是非常紧缺的,许多新兵入伍之后的第一仗都是拿着红缨枪或者大刀啥的就直接上去了,到战场上如果能缴获一支枪,自己才能有枪。比如吴法宪,参军后第一次上战场,就只拿了个长矛,班长说冲,他闷着头就跟着一直冲,最后缴获了一支枪。
有了枪,没有子弹,枪也没用。红军时期,有枪的战士们上战场的时候,大多数情况下只能携带五发子弹,打完就没了,所以大家都把子弹看得很金贵,不是看到敌人就放枪,而是要等到敌人进入自己的有效射程范围之后,才开枪。
生产力水平决定生产关系,装备水平也决定作战的战略战术。因为红军缺枪少炮,子弹不足,所以红军打仗历来是要料敌于先,先于敌人到达战场,并占领阵地,等敌人来了之后,要让敌人尽量靠近自己,开枪比较有把握的时候才开枪。
一般是等到敌人距离自己阵地前沿一百米左右的时候,红军才开始开枪,很多情况下都是打三排枪之后,敌人就前进到只有五六十米的地方了,这时候红军主要就是靠甩手榴弹。因为手榴弹相对来说制造技术没那么复杂,红军自己能搞,上战场的时候一个人发五发,打国军基本上就够了。
这也是红军比较强调打歼灭战的原因,伤敌十指不如断敌一指。断敌一指,断下来的这块对红军来说就可以吃肉,伤敌十指,敌人还能带着跑了,这就没有用了。所以,如果打仗打成击溃战,成了赶鸭子,对红军来说,都是划不来的,也就是红军嘴里说的赶鸭子。
这也就是红军作战的一个特点,猫走不走直线,主要取决于耗子。对手装备好,战术水平高,红军提高得就比较快,对手比较弱,红军装备水平提高就比较慢。到中央苏区前四次反围剿的时候,大家都很喜欢打中央军,就是因为中央军装备好,是肥肉,打完了缴获多。
当然,这需要指挥得当,能够料敌于先,不能打无把握之仗,也要尽量减少遭遇战,敌情不明的时候如果贸然出击,也容易打成胶着状态,对红军来说,一旦打成胶着,越往后就越不利,因为打着打着就没枪炮子弹了,越僵持也就越不利。
这就导致红军在训练中强调的三大技术,扔手榴弹,十公里负重越野,刺杀,这都是在为近战、夜战和白刃战、山地战做准备。枪炮不如对手,敌人有装备,红军如果要打胜仗,就要走弯路,而且还要先于敌人到达战场,占领阵地,然后伏击对手。
稍微总结一下红军一般常用的战法,调动敌人,让敌人运动起来,捕捉战机,不计疲劳的长途奔袭,先于敌人到达战场,等敌人到来之后,尽量让敌人靠近,进入一百米之后开枪,三排枪打完,就开始扔手榴弹,手榴弹扔过之后,如果敌人乱了,就开始冲锋。
一直到朝鲜战争前期,志愿军也基本上还是这个战法。用彭德怀的话说,因为当时补给线被美军飞机轰炸,物资运输补上去,前线的粮食、弹药和服装都极端缺乏,有些部队困难的情况甚至超过了长征时期。看一些志愿军老兵回忆,前五次战役中,杀敌也主要还是靠手榴弹。
所以徐向前回忆录分析西路军失败的时候,提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红军的武器装备主要靠缴获,但马家军比较狠,骑兵多,机动能力强,红军跑不过,而且,马家军的枪炮弹药也不富裕,每次出来作战,也只带很少的子弹。所以,西路军无法通过大量歼灭敌人来缴获武器,补充自己,越打物资越紧张。
到了抗战时期,当然吸取了之前的教训,就不用马尾手榴弹了。尤其是在大量建立抗日根据地之后,都有稳定后方,有兵工厂,可以自己造相对比较好用的木柄手榴弹。虽然也经常出现扔过去不爆炸之类的问题,但总比马尾手榴弹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