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初中生看了很多像马尔克斯、张爱铃、汪曾祺这些大作家的书,但都一知半解,怎么办? 第1页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你并不是天才,这一点,早点知道,也有好处。


user avatar   herb-3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们现行的部编版语文教材的总主编温儒敏,很倡导同学们读“杂书”,题主所提的这种“一知半解”的状态,温儒敏也对此有过自己的看法:没关系,读就行,我自己小时候就是这么读过来的。

确实,好读书而“一知半解”确实是许多人都会经历的过程。

甚至对于许多书,我们可能将永远停留在这种理解水平上。这并没有任何问题。

题主的问题出在,为何我读了这么多书,却对写作文没有用。

题主的阅读目的,不是“浏览”“知晓故事”“获得阅读乐趣”这么单纯,他是有目的的,而且目的还很明确——初中生记叙文。

那我们就由这个目的来倒推阅读过程,找一下问题出在哪里。

以题目中提到的这三个作家为例,马尔克斯并不适合绝大多数初中生阅读(天赋异禀者除外),如果单纯就是想翻一翻,感受一下,没有问题。但我们现在除了随手翻翻,还想获得点什么。那就在阅读选材这一步,就要挑选好匹配你目的的阅读材料。

汪曾祺和张爱玲,跟“写好作文”这个目的契合度还算比较高。

挑选好阅读材料,那我们就开始阅读。我们以汪曾祺的散文为例来说吧,比如他的《故乡的野菜》。

这篇文章就是讲了好几种家乡野菜的做法,中间有许多的民谣。这是其中的一个自然段,让大家感受一下:

枸杞头。春天的早晨,尤其是下了一场小雨之后,就可听到叫卖枸杞头的声音。卖枸杞头的多是附郭近村的女孩子,声音很脆,极能传远:“卖枸杞头来!”枸杞头放在一个竹篮子里,一种长圆形的竹篮,叫做元宝篮子。枸杞头带着雨水,女孩子的声音也带着雨水。枸杞头不值什么钱,也从不用秤约,给几个钱,她们就能把整篮子倒给你。女孩子也不把这当做正经买卖,卖一点钱,够打一瓶梳头油就行了。

我们读这篇文章,读着,挺有趣。

如果能觉得挺有趣,真是太好了,我们获得了最可贵的“阅读乐趣”,但如果我们停留在这一步,那离“写好作文”就远了点。

我们需要再读一遍,再读的时候,读什么呢?读这篇作文,有哪些地方,能够让我学习借鉴。或者单纯地去分析,这篇文章为啥让我觉得挺有趣(或者其他感觉,因为结尾部分确实不有趣)。

我们就以这一个自然段为例来说吧。我现在读了这一段,我觉得氛围特别美。那我就来想一想,到底美在何处呢?

美在人情。在少女们的一举一动中,一副淳朴、温暖又充满青春朝气的乡间生活图景让我们感受到了美好。

具体来说呢,这种感觉是怎么做到的。我们再仔细一看,奥,原来就是通过了少女的语言和动作。此时我们就可以重点来品咂语言和动作描写。

也许我们还可以发现,这一段的最后一句特别好。特别能让我们“心动”。这一句,给予了少女卖枸杞头以纯美不铜臭的动机。神来之笔。

你看,经过这么一分析。我们将来再写一个人的时候,我们就可以以动作和语言来塑造形象,并且,不再单纯地在人物一出场就将他此行的动机和目的交代清楚,反而在末尾揭开谜底。

这,就对我们“写好作文”很有意义。

这个过程,就是一个精读的过程。这个过程,应该是建立在你泛读的基础上的,两者不能互相代替。

泛读,是扩大阅读量,锻炼阅读速度,在泛读过程中,选取有价值的材料,进行精读,并且形成一定的读书笔记。这样一段时间下来,你就会发现,你读杂书,就“有用”了。

————————

公众号:一吨语文

更多语文学习干货

————————————

如下是我在另一个回答中提到的如何做读书笔记,供参考:

昨天,有位初中家长找我咨询:为何我的孩子读了不少书,语文成绩却仍然不好,作文也得不了高分?

这是许多同学都存在的共性问题。

其主要原因在于:阅读有效性不高。

这种有效性,一方面依赖于阅读材料的质量,另一方面,也是发挥着决定性作用的,就是同学们的阅读,到底是浮于表面,还是真正地在进行阅读、理解与思考。

一个真正有效果的,能够作用于提升语文成绩与作文水平的阅读,是不仅要动眼睛,更要动脑子,动笔头的。

换句大白话,也就是,要写读书笔记。

这不是什么秘诀,几乎每个语文老师都会要求同学们来写读书笔记。但是,据我了解,绝大多数的读书笔记都是“应付作业”。随便翻开一本书,挑一两段看起来还不错的段落,也不管它上下文到底在说什么,随随便便摘抄到本子上,就算是完成了任务。这属于“消极怠工”式读书笔记,没什么用处。

还有一种读书笔记的误区,也不少见。有很多同学,会准备一些精美的小本子,然后从一些来路不明的“精美散文”或“网络美文”中摘抄一些或华丽或忧伤的小句子。我很欣赏这些同学的态度,非常认真,如果仅仅将这种笔记作为一种爱好,当然无可厚非。可是,如果我们对做读书笔记抱有帮助提升作文和语文成绩的期望,那此种笔记也达不到效果。

综上两个例子,我要讲的意思就是:第一,我们做读书笔记的材料本身必须精挑细选;第二,读书笔记必须遵循一定的规范。

第一点我先暂时不展开,因为每个同学的兴趣点和基础不一样,也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书单提供给所有人。我唯一强调的是,我们要有意识地对阅读材料进行分类。即区分哪些需要泛读,哪些需要精读,哪些需要一读再读。泛读的材料,可以不做笔记;精读的可以写读后感;值得一读再读的,便可以选择写读书笔记。

我们今天重点来讲值得一读再读的材料的读书笔记应该怎么做。

我以我一个初一学生最近做的萧红《回忆鲁迅先生》的读书笔记为例子来讲。

稍微交代一下此读书笔记的背景:前不久我们共读《朝花夕拾》,我给这位同学提供了萧红的散文《回忆鲁迅先生》作为补充材料,目的是让同学们对于鲁迅有一个比较形象亲切的感知。我并没有要求对此材料做读书笔记。但这位同学在课后,主动做了《回忆鲁迅先生》的读书笔记。即如下:

为了方便同学们阅读,我在此贴出来的是未批改版,所以内容上会有些许的误差和有待商榷之处。(图已打码,请勿盗图,盗图必究)

这篇读书笔记主要分为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词汇积累;第二部分是语段分析;第三部分是作者生平;第四部分是阅读感悟。

一个读书笔记,分为这四个板块,是很合理的。基本上需要同学们积累和总结的都涵盖在内了。

我重点强调第二部分,也就是“语段分析”,这是一份读书笔记中的核心部分,也是最容易整理地不好的地方。

一般来说,我们整理语段,可以从两方面入手。第一方面是语言方面,即写得特别优美动人的段落。第二方面即如本示例所整理的,能够在塑造人物或突显主旨方面有重要作用的,应该整理下来,并且进行分析。此文蓝色笔迹便是进行的语段分析。

这个分析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进行文本细读的过程,一个做阅读理解题的过程,更是一个学习具体的写作技巧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恰恰是大多数同学的读书笔记中所缺乏的。

在这个分析过程中,同学们能够真正地对文本进行认知与思考,而我作为老师,通过对此分析的批阅,亦能够及时了解同学们理解不到位之处,需要进一步分析与讲解之处。

比如,此文第一个语段的分析便不到位。当这种不到位通过读书笔记的形式暴露出来,我们便可以着重地进行详解。通过讲解前后的理解的对比,通过认识自己分析不到位的缘由,发现自己阅读理解的思考误区,从而能够更具操作性地掌握阅读理解的技巧和方法。

综上,我今天要强调的便是,读书很重要,但在求量的基础上,我们更应该求好求精。求好求精,从做好读书笔记开始。日积月累,相信同学们的语文成绩和作文水平一定能有很大的进步。

————————————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一吨语文,请勿转载

————————


user avatar   feng-da-67-58 网友的相关建议: 
      

那你可以试试读读《说唐》《白眉大侠》《射雕英雄传》《刑警803》……

很多人希望从文艺作品里读到人生的精髓,上手就已经输了一半。

文艺青年最大的优点是他们内心里总是充满着对人类社会中悲欢离合的深切同情以及对人生价值的感悟与思索。

而他们最大的短板也就在于这里。

农田里丰收的喜悦这是他们能够感受到的。

农田里辛勤的汗水也是他们能够感受到的。

拉着绳子拖着犁铧离开厚重的土壤,日复一日在烈日骄阳下铲除几乎永无止境的杂草,然后充满了喜悦,他们感受不到。他们通常感受到的是“再也不能这样过”。

这就已经开始反社会了。

为什么说是反社会呢?

因为他们的思维在这个瞬间已经转换到了寄生阶级的方向上去,只希望索取人类情感的花朵,而不愿意去灌溉了。

发展到极致,就是连赏花都只肯要鲜切花,而不愿意哪怕给花盆浇一滴水。

很多文艺青年并不知道自己已经走上了好逸恶劳的歧路,而以为自己还是最美好的那一个。

思维的方向是错误的。

数学家经常说,数学是探寻世界本源的重要工具。物理学家常常持有不同意见。二者其实是殊途同归。数学家不断追寻数字的魅力,用运算的方式追寻世界的运行规则。物理学家不断追寻物质的美丽,用发现规律的方式追寻世界的运行规则。前者抽象到了极致,后者具象到了极致。

文学家原本是将数学家与物理学家的工作转化到社会学方面的专业人士。但是正如数学和物理都需要极其专业的学习才能理解其中深邃的道理一样,理解文学中的深邃道理所需要的学习同样是极其专业的。

但是大多数人的文学学习,都是混沌而肤浅的。

文学界对读者们的批评最常见也最基础的一种就是“只知道看热闹”。

然而这个批评并不能拯救读者。

因为文学作品充斥着太多的细节。就好像一个物理学家,不加区分毫无层次地将所有的物理现象摆在你的面前,然后就开始了量子力学讲座。一般这种“量子力学”讲座,我们认为就是搞传销的。现在很多骗子讲座都是这样做的。

文学家,就没有骗子吗?

他们也是要吃饭的。骗子只会更多。

有人说,我读最优秀的文学家的作品不行吗?

最优秀的文学家,就好像最优秀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他们讲的东西,你只能听懂一个皮毛。

你直接找最优秀的文学家,就是希望能够通过阅读最浅显的语言来获取最深邃的知识——相比于需要专门的数学语言、物理语言的数学物理知识,由最为贴近口语的通用语文组成的文学作品,使用的是最浅显的语言了。

你看,你们连最基本的语言工具都要偷懒,说这是好逸恶劳有问题吗?

这样希图侥幸的心理,希望上去就收获最肥美的果实的心理,就是好逸恶劳,就是好高骛远,就是不切实际。

你与其读马尔克斯,不如去读马克思。

你与其读一个即便是在文学界也属于末流小说家的张爱玲的作品而且还说不准又是抄袭的欧美哪个国家的抄袭大作,不如直接去读毛泽东的社会调查报告。

你与其去读汪曾祺,不如直接去读报纸。

作为一个人,你首先要知道,你没有什么特权。你不是凌驾于社会众人之上可以悲天悯人的神仙,你不要总是站在半空中像一个神仙一样俯视众生,你不要把自己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同情搞得好像微服私访一样。

你首先要想明白一个基本问题,那就是你是什么东西?

你就是一个普通人。

不是说你读了几本无病呻吟的破书就高人一等。

很多人读的都是各种文艺作品。这些人哭哭啼啼地一套学得都很好。可以这样说:

对于大部分文艺青年来说,琼瑶的“小三体”是他们的挚爱,刘慈欣的“三体”完全是另外一个世界。

这话说得隐晦,可能很多人看不懂。我再解释一下。所谓另外一个世界的意思就是说,他们对于这种以立足于科技发展然后对人类社会进行深入思考为核心主题的科幻小说,根本就是嗤之以鼻。

这些废物就只会从旧社会的姨太太那里寻求慰藉,在除开柔软的床垫以外的高粱地、后车厢、副驾驶等新奇的上床位置寻求刺激。

中国的科幻小说长期以来被局限于中学生的领域,这是科幻小说的不幸,但也未尝不是他们的幸运。不幸是因为他们的深度是应该登堂入室的。幸运是因为他们的读者的确不应该是那些满脑子男盗女娼的狗东西。

一个纯粹的文艺青年就是一个纯粹的饭桶。

当然了,大部分人并不清楚二者的区别,误以为拿着手术刀给社会做解剖的人和饭桶是一样的人,然后很热情地称赞你也是文艺青年。比如说鲁迅也是文学家。有益于鲁迅的名声如此巨大,人们已经普遍知道他不是那样的文学家。但是对于其他和鲁迅一样拿着刀写字的人,人们并不能分清楚,以为他们都是“那样的文学家”。

我们常说刘慈欣是个电工,说他的作品写出了工业时代的精神。类似于《流浪地球》这样的作品就写到了饱和式救援这样工业生产中的组织行为。这是我们在类似于《平凡的世界》《白鹿原》都看不到的内容。

可怜的是,在这里被我当作反面的《平凡的世界》,实际上已经是一个愿意背着犁铧深耕土地的作品了。类似于《平凡的世界》这些作品,甚至已经算得上是“文学的异类”了。在我们的社会上充斥着的,是那些一心一意给被埋葬的地主阶级开棺翻案的作品,例如说去年在国内吃着国家的饭写日记的某些作家的作品。

“小三体”和“三体”,细微之处,就已经彰显出了巨大的差异。

人们常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然而梯子也不尽然都是向上的。

读“小三体”,能读出什么进步来?

有人会说,难道只有读革命文学才对吗?我相信会有人问出这个问题。我认为问出这样问题的人,已经不需要读书了,因为他没有脑子。

我们真正应该读的书,是社会。

为什么说读这些书,还不如直接读《说唐》《白眉大侠》?因为《说唐》这些书至少还反映了社会大众的基本看法,反映了他们的社会生活。你读这些书,还能去理解社会。理解了社会,你就可以通过不断搜集和整理社会各方面信息,培养充分的理解能力去理解事情。顺便,也就理解了作家和他们的作品。

理解文学作品是个次要的事情。重要的是理解现实。

读小三体能读出什么来啊!做小三如何去闹吗?学这个干嘛?理解了又能怎么样?用来通奸吗?那怎么不去读母猪的产后护理呢?至少读这玩意儿还可以借鉴一下母猪的经验,知道生孩子会遇到什么危险,还能够帮助人们了解到小三上位过程中最大的风险环节。

文字的作用是信息载体。使用文字的核心目的,是做事。只有立足于此,始终围绕做事去读书,读书才有意义。

大面积的阅读新闻,然后淘汰掉其中哗众取宠的内容,建立完整干净的社会信息数据库;

深度阅读社会理论著作,然后淘汰掉其中哗众取宠的内容,建立完整干净的社会信息分析法。

有这两个意识,才谈得上是读书。

有了这两个意识,那种罗里吧嗦的闲书,谁有空看啊。

只有真正的蠢货,才会说读马列理论著作是读闲书,并不知道这是真正的学习。然而在文艺青年里面,到处充斥着这样的蠢货。

文艺作品当然是可以读的,因为他们也是社会信息的一部分,可以丰富我们的社会信息数据库。但是他们的信息效率往往很低,属于典型的“闲书”,有时候还不如集体创作的评书更加有用。

当然了,还是有一些优秀的文学家和文学作品的,但是他们往往变成了寄生虫赖以寄生的肥料。


user avatar   kai-chang-46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理解里,因为中国发展太快了。

这说起来你们可能觉得离谱,但是事实就是这样。大量引入外资和外来技术开始后经济发展太快,在这种高速发展下做技术导向企业就是不可能的,你做技术带来的增长率远远赶不上加了外资杠杆的竞争对手的增长率。

哪怕企业真的技术强壁垒高能活过竞争,企业里的员工也必然要被大量挖角,因为员工在这种环境下理性选择也是赚快钱。2000年赚了1000万的和2000-2020每年100万收入的在2021比资产时前者几乎无悬念完胜的背景下,没人会有心思在一家公司搞什么技术的,必然都是想着快,抄,上,做出影响力,跳槽,收入翻几倍,下一轮。

等中国也一年增长两三个点,利率接近0,普通搞技术的可以30混到60的时候,这种公司反而会更容易生成。




  

相关话题

  有什么正能量的书籍推荐吗? 
  世界上的好书多到看也看不完,但越看不完就越焦虑,该怎么办才好呢? 
  20 岁左右的女生适合看什么书? 
  有哪些关于唐朝历史的书值得推荐? 
  有哪些值得反复阅读的好书? 
  《富爸爸,穷爸爸》这本书是骗钱的吗? 
  现在有多少人读南怀瑾的书? 
  推荐一下比较适合写10000字读后感的书呗,尽量是历史类的书籍? 
  2017 年你读的哪些书值得推荐? 
  如果你向初中的孩子推荐书籍,你会选择哪3本? 

前一个讨论
有些国家坦克一次才买几十辆,总数才有两百多辆,为何就说是一只地区的强劲力量?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天津大学留校学生年夜饭给每人发饺子?





© 2024-06-2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