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与西方的差距,比起150多年前鸦片战争时,是扩大了,还是缩小了?"
中国人开始犯自卑了。显然已经不是大清朝时期那种把西方工业产品都当成神明器物的渺小的自卑,而是一种强大到了高贵的自卑。
现在的国人自卑的缘由,是什么东西,别人能生产出来,而本国没有,以及什么本国的东西要用别国的,而自己生产不出来,什么没赶上别人。而我们刚刚改革开放,一穷二白的仰望那些海蓝色的文明的时候的自卑,却是我们什么都没有的,甚至需要靠围棋来为崩溃的民族精神打气的自卑。
在工业文明里活成理所当然的人,很难理解那种工业化尚在胚胎的晚期农业文明对发达工业文明的自卑的,更理解不了那么一曲《河殇》。即便是我,也是从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中老年人的口中,得知他们那种第一次看到美国人灯火空明的城市,美国人亮堂堂的居家生活时的自卑。
现在我们造出了世界领先的高铁,绝大多数海蓝色的文明显然是没有高铁的,我们却开始拿着日本高铁强行比对,去自卑了。非得零件全部自产,非得速度完爆地球全部国家一圈,实现工业代差,这种自卑才会被抹平,否则,永远会有人说不如日本,不如德国。
自卑的人揪着FAST的外国零件和科技,为了中国山寨别的国家的技术自卑。我知道他们大部分是没搞过学术,也没深入认识过工业的。但我不想去多多怪罪。毕竟只有一个从骨子里骄傲的文明,才会因为任何一点“外来之物”而自卑,才会因为机床是外国产的而自卑。而一个真正骨子里自卑的文明,反而需要靠什么是自己的去炫耀,去找存在感。
一个弱小到只剩下尊严的民族,会干的事反而是和德国比军工,和日本比航天,和美国比高铁,甚至要比跑步,足球,围棋,比无可比了连女人姿色都要比,连个文化遗产都要拼了命的抢注,要往人护照上写字去爱国。可是自卑的中国人啊,我们在比的是什么?在和德国比精工,和日本比机床,和美国比军工啊!因为存在任何差距都会让你有气啊。
这地球上两百多个国家,有百分之几的国家自主科技水平赶得上你们口口声声说的“山寨大国”?又有多少国家,连搞特色主义的路都被这个“山寨大国”封死,只能积贫积弱下去,有多少国家,甚至连现代工业体系都没有?你们可知道日本的高铁山寨的欧洲,最早美国的科技山寨的英国?归根结底,被你们目光忽视的日已落帝国才是现在工业的祖宗啊。
不但你有气,那些兢兢业业搞科研的学者,那些奋战在研发一线的实干家也有气啊。你真的以为高铁只是刘志军一个人的功劳,量子计算机只是几个领导搞搞文件就弄出来的?那些夜以继日的奋斗,为你们还在不满足的生活质量铺下基础的科学家,都在骗经费?
这类自卑却又因为幼稚和热血,容易变成极端,比如有人曾经回复我中国还不如变回农业国,因为什么都用得是别人的。显然他对中国科技所知甚少,对经济、政治、工业甚至文明也所知甚少。
短短的半个世纪多的时间,我们从一个刀耕火种的黄土文明,从一个还在大炼钢铁,还在刚刚从农技站学育种的萌芽工业国,变成了拥抱“这个时代的诗与远方”的空间站的拥有者!
在我们拿着FAST的外国科技,高铁的外国零件(其实中国高铁零件自产率已经第一了),拿着天宫二号的外国技术乃至圆珠笔头自我菲薄的时候,却偏偏反映出中华民族骨子里是个真正的战斗民族。尽管这并不意味着绝对的褒义,但绝对是一种已经习惯成自然的骄傲。
中国人是高傲的,乃至高傲到了走极端,到宁愿自己的文明毁灭也不留下瑕疵的地步!
你认为当今世界上200多个国家里,有几个国家有这样去自卑的资格?不要光盯着美日英德法那几个工业化最早,底子丰厚的国家寻找自卑的缘由,去放眼东欧,南美,看看那些得过且过,把毒品和抢劫当日常的地方,分分钟让你知道,什么才叫没有希望!而这就是我们百年前的样子!
偏偏当中国人和那些国家一样的时候,并没有沉沦于自卑和消沉,而是知耻后勇,奋起直追,这也是今天我们可以往身后看那些国家的原因。
难道这从黄土到太空的沧海桑田,还只配得上轻飘飘的“大清”二字?
中国人的神话是开天辟地,是披布逐日,是愚公移山,是精卫填海,乃至现在穷极无聊的网络小说里,也充满了改天换命的桥段。即使走错了路,被那个大清祸害而失去了两百年的科技,这些骨子里的东西也是没丢的。如果往印度那里看看愿打愿挨,只求来世的宗教民俗,看看希腊神话的官富二代,理解一下“无日无夜歌颂上帝”的天堂,你就会明白某些人无知无畏而鄙视之极的所谓中国传统精神,是北欧神话式的热血,狂野,悲凉而高傲。以前我在读高中试题文章中那个“俄罗斯是个会忧伤的民族,所以绝不会衰亡”的段义的时候就在想,中国人最深沉的忧伤到底在哪里?
沦为了统治术的变种儒学显然是毒药,我也是讨厌那些早就被丢到尘芥里的垃圾的。而中国之所以实现这些奇迹,就是因为砸烂了这些糟粕玩意。你对糟粕玩意如此敏感,任何一点都要去现实上套,去自卑,上级耍点脾气,贪污腐败,你喊大清,别人跟你斗心眼,你喊大清,同事走点关系,你喊大清,外国人占点优待,你也喊大清的原因,正是这些砸的够烂,砸的够彻底,够让你深恶痛绝!事实上你并不是唯一一个人,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也在讨厌着历史堆里的大清。
正是你哪怕口是心非,言行不一,也从内心最深处讨厌这些东西,中国的民智才会逐渐发展,这点正好是你察觉不到,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社会的。每次你没插队,没闯红灯,没作弊,都是在进步。
文明的进步总是非常的缓慢而不能一蹴而就,英国从光荣革命到一个人人有选举权的现代民主国家,经历了多少年?我就在英国,对于所谓民主机制的运作和他们的心态,想必是比许多坐在象牙塔里骂政府的人理解的多的。
希望拿选票去分别人的利益,这是朴实的原欲,也是许多国家发生各种颜色革命的缘由。人们可能不会懂美国的竞选生意运作机制,不懂美式民主与英式民主的区别,甚至没分析过自己的政治主张到底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就去喊,去发泄了。
而你希望的到底是民主,还是特权与生活质量,并不难分辨。
中国计划2020全民奔小康,现在的贫困线是年入2300,收入中位数还是年均过万,如果你比他们富,愿意不愿意他们用选票分你的钱,给你加重税,“平均”了你的生活质量?
还有,你们扎堆“独立思考”的同时,能不能尊重意见向左的人说话的权利?至少我一个网民公敌都做到了不乱封人,不拉黑,屏蔽人,设置禁止回复。
当今文明的上限,与其说是美式民主,更不如说欧式的福利社会,尽管这些也是建立在全球化剥削链,剥削着亚非拉乃至中国上的“伪社会主义”。共产党自己都在说“落后的生产力和日益增长的文化物质需求”的矛盾,偏偏许多连共产党都没读明白的人,却想管理一个国家,这反倒让人深深的恐惧。阿拉伯之春,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下降,发动了颜色革命,却放出了底层教权派这个怪物,养出了ISIS这个怪胎,和一船一船溺死的难民。这些拼了老命也要逃离兵荒马乱,物质匮乏的家乡的人,多像百年前从中国出发的运奴船上的猪仔?你们嘲笑欧美政治正确,嘲笑他们祸害欧洲的时候,你可曾想到,如果人可以安稳的活下去,如果不是撞到了野蛮的下限,战争,饥荒,屠杀,谁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去逃离家园?
需要靠别人政治正确的施舍去活着,祸害别人的难民们,可怜到了什么程度?偏偏制造这些人间惨剧的国家,正是许多人崇拜的那些上限。
极端而幼稚的思维,就像害死苏联的休克疗法一样,一条路走的不好,就认为另一条路完美无缺。一边骂着莆田系谋财害命,一边崇尚资本主义自由的,不正是同一批人吗?连马哲都没读的人,却对资本主义充满清新的幻想,这怎么让人不觉得可悲?
显然大清已经没了,变成了一个历史符号。每当中国人愤慨的时候,便要借古讽今一番。然而正是因为现在的中国人是彻彻底底否认大清,才缔造了那么多奇迹般辉煌的成就。如果大清没有被砸烂,恐怕你就像泰国人一样,衷心拥护播放国王电影时不敬被判刑的法律了。
正是这样的忧伤,敏感,顽强和高傲,中国人才创造出这么一个未来,而不像印巴非那些地方,百年来什么都没做,只能靠改了国籍的几个美国高管寻找民族尊严!
我是深切的希望你们继续铭记那个大清的,毕竟,忘记历史等于背叛,正因为无时无刻不在被那个大清鞭笞着伤疤,中华民族才会一往无前的疾行!
资料汇集得不错,但观点有问题
看此书前,我对历史的了解和态度,如同对自然科学一样,单纯的积累加梳理,顶多再看些人云亦云的分析。
看完此书,我所震惊的,不是鸦片战争中详尽的细节,而是作者通过这些细节,反映出当时的意识形态,我不再简单的认为那是“清廷的无能”或“人民的麻木”,而是产生了“如果你生在当时,也一球样”的感觉。
观历史,不能只知道发生了什么,更要体会当时人民的三观,尤其是世界观。我们老是觉得古人短视、愚蠢,可再过几百年,我们也是古人。
我开始喜欢那些记录生活的文物,小如秦简家书,大若清明上河图,这些都可以观察到百姓的生活细节、举止心理。我感到历史不只是一些事件名称,也不是少数人的壮举。这些细碎的“小历史”汇聚起来,再看“大事件”,就不再会有与你无关的悬空感。
历史像一颗大树,枝繁叶茂。但顺枝而下,终能摸到土壤,那就是默默无闻的人民。
你应该跑去博物馆,认真端详每一件物品,回想千年前物主使用时的样子;你应该静静的站在古建筑下,体会工匠们挥汗如雨的场景。悠悠岁月,因这些遗存,你与千百年前的他们产生了联系……
带着无限的情感去领悟历史,意识到自己的渺小,文明的伟大,和自己堵不住的脑洞……_(¦3」∠)_
该书有如下观点:
1.鸦片战争,中国不管怎么打都打不过,因为军事力量不足。
简评:这个观点肯定是错的。要按军事力量解释问题,解释不了为什么侯景八百人就能打过梁武帝六十万大军的,蒙古怎么从二男二女起家征服半个世界的,朱元璋一个贫苦的小和尚是怎么打过元朝整个国家机器的,井冈山根据地也就那么几个人几条枪为什么蒋介石就是剿灭不了之类的问题。
那么这种问题究竟该如何回答呢?答案其实就是茅先生要反对的主流叙事。
补充:看到评论里误解成士兵的数量少而精,组织强,装备好,战斗力就可以超过无组织的多数。我不是要表达这个意思,如果朱元璋一个人比整个元朝的军事实力还强,朱元璋难道是哥斯拉?
补充:如果一个朱元璋的武力都是足够对抗元朝的,那么四亿人的大清对抗铁甲舰而非歼星舰时代的英帝国主义,那是绰绰有余,哪怕大清政府当权者里只有一百个朱元璋,英国士兵也得唱着巩金瓯,倒戈到伦敦,把女王送上绞刑架了。
再补充:不要以为我在夸天朝,因为按同样的道理,中国农民唱着哈雷路亚冲向北京砍了皇帝的头这种情况也是可能的!从此就知道星辰大海,无人机神教之流的可笑了。
本段参考资料:《过秦论》,《共产党宣言》
2.打不过就不应该打,投降才是对的。
简评:茅先生列举了很多证据,但是对陌生的敌人,不实际打打,是不大可能知道打不过的,正是吾皇吾民没有投降,选择了打,才有茅先生这些证据。
即使提前知道了某场战争必然失败,也不能推出必然需要投降这种结论。因为失败的战争也有收益,可以积累经验,知己知彼,师夷长技。如果一直避战,即使当时得一夕安寝,也难免贼兵又至,日削月割,以至于亡。
3.鸦片战争失败不是因为清政府腐败无能,而是因为没有看到世界的变化,没有师夷长技。
简评:如果是一个精明强干的政府,必然有能力看到世界的变化,能够师夷长技。师夷长技论再正确,也只是给腐败无能论一个注脚而已。
结论:该书堆砌的史料或可一看,但其主要观点全部是错误的。根本的错误在于,作者迷恋于用“术”来反对“道”,而忘记了“术”是建立在“道”的基础上的。
楼上居然全是反面意见,我来说个不同的看法。
对战术和阵型设计的学习,很有必要,但是要结合自身实际来学习,生搬硬套就没必要了。
来说说实际的案例:
我们是深圳的一只业余球队,网络上召集的,有40人左右,2015年是我们的第四个赛季,截止今天应该已经踢了150场比赛了。球队最大的接近45,最小的16,平均年龄应该在35左右,大叔占了绝大多数。而且这里面大部分人,是已经放弃足球很多年后重新开始的,比如我在加入球队前,已经12年没有踢过足球了。总的来说,球队里面水平参差不齐,业余里面水平偏下的。
我们对内人比较多,经常分为红白两队比赛。白队有一个速度冲击力都很快的前锋,还有一个踢过大学生联赛的后腰,刚组队踢球的时候,白队连续虐了红队有半年吧,每场赢5-6个。红队的优势只在中场有2个公司球队的主力,控球比较好,但经常是围着白队禁区前倒来倒去不进球,一旦失误被白队一个反击就丢一个。随着踢得多了,红队个人能力有所提高输球越来越少,就开始琢磨怎么赢球了。首先是红队设置了一个前置的后腰,一旦转入防守状态这个队员就去贴对方后腰,永远站在持球队员和后腰之间,不让白队通过后腰来发动长传反击,这样一来白队进攻威胁大打折扣。第二是从队内挖掘了一个没人要的小个子队员,因为这个小个子虽然球踢得不怎么样,但是在短距离爆发力极好,三步以内没人能追上他。安排他打边后卫,不许压上,专门站在对方前锋身边2米,对方拿球启动冲刺的一瞬间进行上抢,成功率很高。在这两个战术都采用并且见到效果一段时间后,做了一个最重大的改变,就是把整个防守战术调整成了全队参与的压迫式防守。除了后场2个红队后卫陪着2个白队前锋,其他人全都在对位逼抢,前锋去扑抢白队持球后卫,前腰切断后卫向后腰传球的线路,逼白队后卫直接大脚向前开。这最后一个调整的目的就是为了让白队不能有序的组织进攻,让他的进攻变成盲目长传解围,再让自己的后卫和对方在小范围拼速度。自从这套战术运转以后,红队遏制了白队长传反击能力,白队的进球率直线下跌,而红队通过战术加强了自己控球的优势,也逐渐解决了不进球的问题。
通过上述自己踢球的经历,可以看到即使是在业余比赛中,通过一定的战术安排,仍然可以做到扬长避短,改变战局。顶级比赛的有些战术安排对业余比赛时有一定的启发性的,比如后腰前置就是受到了比达尔踢法的启示。另外,顶级比赛所传达的队足球的理解,才是对业余球队最宝贵的财富,业余球队可能无法踢出巴萨那样的流程配合,但不能阻止大家对于这种技术风格的模仿,对于控制皮球的追求。反过来,在自己业余足球中对于某种战术风格的模仿,也可以极大的增加看球乐趣,更好的揣摩教练意图,从技术角度观赏比赛。
为知友们补充更多信息:
11月22日,据普洱市失联人员搜救联合指挥部通报,此前失联的4名地质调查人员,于11月21日被搜救队伍发现时已不幸遇难。11月23日21时50分,4名失联人员遗体已移交失联人员单位。
11月20日,云南省登山户外运动协会曾派遣24名搜救人员组成3支重装穿越小组,计划在无补给的情况下,连续5天长途跋涉进行搜救。他们选择的道路与遇难者被发现的地方仅相隔一条山脊。
↑搜救人员发现的失联人员的雨衣碎片。图据央视新闻
云南省登山户外运动协会会长胡文琨带领了重装突击队参加救援,他向红星新闻记者详细讲述了救援过程。
“我们指挥部在测量该地的磁场时发现,救援地的磁场是四川黑竹沟磁力强度的两倍。”胡文琨认为,失联疑主要是受当地的磁场干扰造成迷路,在遇难者自身没有认知到危险的状况下,发生了失温意外。“在事故发生前,四名调查员可能还在寻找工作点样地,他们个人认为还没有产生危险,所以没有打开装备发出求救信号。”
24人重装队伍曾做好长期搜救准备
红星新闻:这次派遣去哀牢山救援的重装突击队是怎么组建的?
胡文琨:我们带领了三支重装队重装突击队去哀牢山救援,因为这次搜救的道路非常艰难,在执行任务过程中,队员也会发生摔倒、罗盘方向受到干扰等情况,所以队员都是从云南省登山户外运动协会中,挑选出搜索技能和自我保护能力强的成员,组成8人一队展开搜救任务。
重装的意思是吃穿住行的装备全套。因为重装穿越基本上没有后援,所以吃穿住行的装备全要背在身上保障自己。这次重装突击队按照五天的给养定位,配备有帐篷、睡袋、GPS卫星电话、做饭的反应堆、燃料气罐、五天的食物、防寒保暖的衣物等。
↑11月21日,救援组在哀牢山中搜寻失联人员。图据镇沅县委宣传部
红星新闻:重装突击队进入哀牢山救援的情况如何?
胡文琨:在昨晚(23日)九点五十分,遇难者的遗体被护送下山送至镇沅县。这次搜救任务中,重装队扮演的角色是远距离搜索队,搜救选择的道路与遇难者被发现的地方相隔一条山脊。因为当时通过总部对现场的分析判断,认为这个方向比较重要,考虑到各种机会都不要放弃,所以重装队就沿着这条山路往下搜索,大方向没有错,只隔了一个山沟。
事故原因疑为迷路+失温 未打开RTK或因未意识到危险
红星新闻:根据遇难者被发现的现场,您认为意外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胡文琨:通过对他们遗物的判断,当时食物和汽油都还有剩余,所以根据我个人的分析,我认为主要是受当地的磁场干扰造成迷路,在遇难者自身没有认知到危险的状况下,发生了失温意外。在外面的搜救过程中,电子罗盘和机械罗盘都有受到磁场干扰而紊乱。我们都是通过画图重新确定位置。
而14-16号三天大雨,山上一下雨就起雾,容易迷失方向。所以当时四名调查员受大雾和罗盘指向的影响,没有寻找到工作点的正确方向,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他们还在工作的状态,没有意识到发生危险,而失温的发展又很快,所以在很短时间里,发生失温意外。
因为意外发生得比较突然,遇难者没有表现得不好的状况,而是呈现失温者微笑的面部表情。四名遇难者相隔不远,有两个人并排躺在一起,一个人顺着一个方向,另外一个人跟他们间隔10米左右。只有户外失温这种情况才会很快地把人的生命带走。
红星新闻:遇难者都配备了RTK装备(实时差分定位)帮助定位,但他们并没有按下该装备,您认为是什么原因呢?
胡文琨:没有按下定位装置可能正是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危险和问题。我们指挥部在测量该地的磁场时发现,救援地的磁场是四川黑竹沟磁力强度的两倍。所以在事故发生前,四名调查员可能还在寻找工作点样地,他们个人认为还没有产生危险,所以没有打开装备发出求救信号。
遇难者野外生存经验丰富,救援难度巨大
红星新闻:您在看到救援现场和遇难者的照片后,您对四名遇难者有什么判断吗?
胡文琨:四位遇难者一位是干部,三位是战士。他们以前都是中国人民武警黄金部队的战士,最大的32岁,最小的是25岁。我们在这次任务中和他们的战友一起搜救,战友告诉我们,他们的能力非常强。他们主要负责林地调查、地质调查、冶金矿产等工作,至少有三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在野外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野外生存经验。
他们作为户外调查的地质队员,户外生存能力比我们普通户外爱好者强大得多,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比我们有些户外专家都要强大。这也是为什么他们没有带那么多装备的原因,因为他们野外生存经验很丰富,就像猎人一样。
消防、武警、当地村民等组成搜救小组,在哀牢山中搜寻失联人员。图据镇沅县融媒体中心
他们能认识云南山地95%以上的可以吃的东西,可以就地取材寻找食物和水源。说个小技巧,他们可以用冷水把袋装的方便面煮熟,所以他们不会带很多东西上山。刚好哀牢山在14-16号连下三天的大雨,大雨就会有雾,有雾就会容易产生意外,而这次失温就是个意外。
红星新闻:在您从事的10多次救援行动中,您认为此次救援的难度如何?
胡文琨:哀牢山的地质地形格外复杂一些,这一次测了他们的磁场,发现是四川黑竹沟磁力强度的两倍。我们户外运动协会成立有六七年了,组织了包括山地、洞穴等多次救援行动。今年哈巴雪山就有三次,苍山有两次,洞穴有一次,但从来没有遇见过比这次大的任务。
这次救援行动在中国来说都是最大的了,它的救援难度应该是排在第一。它和其它的救援不一样,比如梅里雪山救援、泰国的洞穴救援和珠峰的雪崩,因为他们的位置比较明确,上山的道路比较简单,指向性非常明确,所以救援很容易开展。
但这一次是在几十平方公里进行大范围搜救,再加上遇难者没有信号、没有报警、没有定位,没有各种信息资源,救援全靠大海捞针。所以这次救援在世界山地救援史上,其难度都算大的。
来源:红星新闻
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4名队员在云南哀牢山失联遇难,牵动各方关注。11月24日零时左右,4名失联人员遗体已运送至镇沅县殡仪馆。有救援人士向南都记者介绍,遗体被找到时呈现出失温特征。针对人员装备问题,24日,该中心党委书记范忠禹回应南都记者表示,中心给所有野外工作人员配备防水防雨保暖衣裤鞋,此前引发关注的一次性塑料雨衣,用途主要是防护粘性草籽。
南都此前报道,11月15日,云南省镇沅县政府接到报告: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4名队员,于11月13日进入镇沅县者东镇樟盆村哀牢山后失联。失联地位于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形陡峭、树木茂密、沟壑纵横,平均海拔2500米以上,地理环境十分复杂,加之连日阴雨大雾,给搜救工作带来了极大困难。
此番搜救规模浩大。据央视报道,普洱和玉溪两地协同合作,从两头向中间合围搜救,玉溪前方指挥部也不断前移,并在救援中加大无人机、直升机的喊话频次。搜救投入专业救援人员和当地干部群众8000余人次、车辆150余辆、卫星电话100余部、无人机50余架、直升机10架次及相关物资、技术装备。搜救人员需要从海拔1700多米的山脚出发,翻越海拔2800多米的多座高山。
11月20日,搜救人员在失联人员简易宿营窝棚的下游发现了他们的雨衣。附近同时发现了排泄物。
11月21日18时33分,搜救指挥部接到搜救人员报告,在哀牢山玉溪市新平县水塘镇,调查样地东南方向直线距离1.85公里处发现3名失联人员,已无生命体征。11月22日8时32分,发现第4名失联人员,已无生命体征。
24日零时左右,4名失联人员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运送至镇沅县殡仪馆。整个转运过程长达40小时。
参与搜救行动的岳麓蓝天救援队队长谭章此前向南都记者介绍,“失踪人员的户外生存能力还是非常强大的”,痕迹表明,他们曾经顺着河流、溪流往下游走,用油漆在石板上面留下标志,应该是希望沿着水道找到村庄。被发现时,其中一名遇难人员衣物掀起,呈现典型的失温症状。搜救队伍认为,4人的遗体分隔两处,有可能是中途决定由一名队员外出求救,剩下三人原地保存体力。
而据媒体披露,4名失联人员携带的食物包括:2包蛋黄派、4罐八宝粥、1包巧克力、1包瓜子、4包鸡翅、4瓶饮料;香烟若干。
衣服包括:张金榜(黄色冲锋衣+保暖内衣),杨敏、张瑜(迷彩服+保暖内衣),刘宇(羽绒服+配发的冲锋衣)
作业工具包括:每人一台RTK,森林罗盘,2把工兵铲,3把砍刀,油漆,排笔,树牌,卷尺,皮尺,钉子,一次性雨衣,1个2万毫安充电宝,1矿泉水瓶汽油。
上述信息引发关注后,公众热议失联人员的装备是否妥帖齐全。11月24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党委书记范忠禹回应南都记者提问表示,“我们给野外所有人员配备探路者防水防雨保暖衣裤鞋。妄自揣测一次性雨衣就更荒唐了,那是工作人员在山上作业时视具体情况用来防护粘性草籽的。”
目前,4名失联人员的遇难原因正在深入调查中。
来源:南方都市报
为知友们补充更多信息:
四人殒命哀牢山,为何进山时穿着“一次性雨衣”?
新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消息,最近两天,“哀牢山”这三个字一直占据热搜位置,引发网友关注。
在失联整整8天后,4名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工作人员全部找到,但都不幸遇难。四个年轻的生命,把心脏跳动的最后时刻留给了雨雾迷离、野兽出没的哀牢山,那个左手写字的张金榜再也没机会提笔写出漂亮的字迹了。
11月13日,这4名工作人员徒步进入云南哀牢山内部,开展野外作业时失联。他们中,最大的32岁,最小的25岁,都曾当过兵,具备野外作业经验和一定野外生存能力。
在为4名遇难人员扼腕叹息的同时,笔者梳理了整个事件,提出几点疑问:为何专业人员也会失联?进山人员的装备配发是否合乎标准?为什么哀牢山的搜救难度这么大,需要投入8000余人次和10架次直升机?
目前,救援队伍正在开展失联人员遗体的转移工作,事件原因仍在调查当中。
失温或是罪魁祸首?
据搜救队员描述,4名遇难者被发现时,衣冠较为完整,没有被野兽侵害的迹象,初步判断遇难原因最大可能是失温。
失联人员所在哀牢山正值入冬天气,昼夜温差较大,白天能达到二十度左右,到了晚上则降到七八度,山区树木高大茂密,加之近期连日降雨,林中有雾,能见度极低。而0-10℃是失温的高发温度区间。
初期会觉得很冷,手脚不自主抖动,中期会出现意识不清,后期可能造成昏迷、心脏骤停。一般在低温下,正常成年人超过两个小时就有可能出现失温症状。
如此低温的环境下,再来看,工作人员携带了哪些装备。据现场救援人员透露,4名失联人员携带的食物不够4人吃一天。具体包括:2包蛋黄派、4罐八宝粥、1包巧克力、1包瓜子、4包鸡翅、4瓶饮料;香烟若干。
衣服包括:张金榜(黄色冲锋衣+保暖内衣),杨敏、张瑜(迷彩服+保暖内衣),刘宇(羽绒服+配发的冲锋衣)。而这些基本的御寒装备,御寒的是够用了,但放在险恶的哀牢山,似乎无法撑过一个夜晚。更离谱的是,救援人员分别在宿营地和下游两条小溪的交汇处发现了粉色雨衣碎片。
经过比对,确认这些雨衣就是由失联人员携带的物资。
笔者在淘宝上搜索了同款雨衣批发价,0.4元/件。你没看错,就是这件粉色雨衣,与游乐场玩激流勇进的一次性雨衣一样,被发给队员们带上山去遮风挡雨,给队员们提供生命保障。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顾伯健告诉《新民周刊》,这种一次性雨衣野外根本没法使用,树枝轻轻一刮就烂掉了。
难道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经费紧张,置办不起专业的防寒装备?资料显示,2020年9月23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正式挂牌成立,接受转业的武警官兵就成了这家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
2021年4月,发布的一则车辆租赁服务中标公告显示,因工作需要,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需租赁四驱高性能越野车用于野外任务使用,租赁车辆不少于20辆,年度预算人民币406万元。
一个一年用400万元预算来租车的单位,为何连基本的专业装备都无法提供?
为何专业人员也会失联?
既然是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为何也会迷路和失联?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
哀牢山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站副站长杨效东教授说,进入哀牢山上的密林,和你在电影《侏罗纪公园》看到一样的。人一旦进到林子里,明明外面的阳光很好,但密林深处光线不好,尤其雨天,特别不容易看清路,很快就会迷失方向。
恰恰,遇难人员的失联位置属于哀牢山地形地貌最为复杂的区域,山壁坡度较大、多悬崖峭壁,就算是巡护人员,在平时走得少的地方也可能出现短时间的迷路现象。遇难人员当时处在高山密林的环境中,一旦迷路,很难再找到原来的路了。
杨效东教授说,即便长久驻扎在哀牢山,但每次上山都非常小心,要防着黑暗中的树枝、溪流深沟的拦阻。还要小心地质塌方和滑坡,出发前都会做好方案,请山民或护林员来做向导。
一名护林员还提到,哀牢山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随着管理逐渐规范、完善,进入保护区需获得准许,“游客是不允许进入的,专业人员也需要护林员陪护”。
多位樟盆村村民也提到,近些年他们很少有人进入哀牢山。有村民提到,一二十年前,当地村民曾上山采药,“但到的地方也都是边缘地带,而且都是跟着长辈走原来人留下的路”。
杨效东说,每次出去,大家都要携带对讲机来确保安全。但也不是所有先进的救援设备都可以在哀牢山被用上。当时4名遇难人员每人携带了一台RTK。
RTK是一种能在野外实时得到厘米级定位精度的测量方法。失联的4人各有一台RTK设备。按计划,他们应该在11月14日打开RTK设备。只要按下设备按钮,救援人员就能根据卫星系统传回的数据找到4人所在的位置。
但从11月14日至21日11时,失联4人从未打开过RTK设备,因此救援过程中救援人员无法据其定位。
不过,有从事地质工作的人士表示,原始森林中如果失去通信信号,即便打开,后方人员也收不到信息。而即便是早早地把RTK设备打开,当救援队的无人机在这里飞行时,也会因为某些地方信号太弱而失去联系。
参与救援的张先生也给出了同样的说法。在搜救过程中,他的手机信号时断时续,经常收不到消息。“主要是雨后雾很大,能见度低,容易找不准方向;而且下了雨温度太低,他们身体上可能也受不了。”张先生分析。
搜救难度为什么大?
据了解,整个搜救行动,云南以普洱市为主,玉溪市、楚雄州协同展开,截至目前,投入专业救援人员和当地干部群众8000余人次、车辆150余辆、卫星电话100余部、无人机50余架、直升机10架次及相关物资、技术装备全力开展搜救。
为什么一次救援要持续8天,先后投入8000余人?这与哀牢山本身的地貌相关。
哀牢山位于云南中部,是云贵高原和横断山脉的分界线,也是全国最大的原始常绿阔叶林区,最高海拔3156米。失联人员位处的区域是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平均海拔2500米以上。此前,搜救工作存在三方面主要困难:
首先,哀牢山在镇沅境内面积达13.5万亩,此次人员失联的区域,地处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域,属原始森林无人区,山陡林密、遍布山崖和沟壑,地形极其复杂。
其次,正值入冬天气,昼夜温差较大,白天能达到20度左右,到了晚上则降到七八度,山区树木高大茂密,加之近期连日降雨,林中有雾,能见度极低。
最后,搜救路线距离较远,从山脚前往搜索区域需要爬山约4个小时,随着搜索范围不断扩大,山中无路,行进困难,不具备夜间搜索的条件,队员往返宿地耗时较长。
11月22日,遇难者张金榜曾经的战友李先生讲述,他和张金榜是2015年武警黄金部队新兵连的战友,“一起入的伍,当时在新兵连,我们一起训练、聊天,他平时非常踏实,训练也很认真,我记得他是左手写字,字迹非常漂亮”。
后来,他们各自退伍转业,分别被分到了中国地质调查局的下属单位,“他是昆明单位,我是成都单位。”李先生表示,他们的工作项目大致相同,都是日常进行森林蓄积量调查。
事发后,中国地质调查局官方网站切换成黑白色,并发布公告,对因公殉职的4名野外地质调查人员,致以最沉痛哀悼。
来源:新民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