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近代或历史上有哪些比较著名却没学过作曲相关乐理的作曲家? 第1页

  

user avatar   fu-dong-dong-42-8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果换个问法,“历史中有哪些没人教的著名作曲家?”其实是有的。在西方音乐史中,绝大多数著名的作曲家通常都受到过比较专业的音乐教育,有的作曲家和从事音乐工作的家人学,有的进到音乐学校去学,而有两个著名作曲家没人教,一个是威尔第,一个是瓦格纳。

威尔第

朱塞佩·威尔第(Giuseppe Verdi,1813—1901)出生在巴塞托市的农村,爸爸是小饭馆老板,威尔第的音乐启蒙完全来自于去教堂听音乐和流浪艺人唱歌。在1832年,威尔第被资助去报考米兰音乐学院,但没考上,这让威尔第终身难忘。威尔第从此以自学的方式学习音乐,他大量的抄写前辈大师的作品来学习他们的作曲技术和思维,威尔第为了学习歌剧的写作,甚至将唐尼采蒂的所有歌剧背熟。1836年威尔第完成了第一部歌剧《罗彻斯特》(未上演),在1839年完成《圣伯尼法乔伯爵奥贝拖》(Oberto,Conte di San Bonifacio),这部歌剧让威尔第拿到了米兰斯卡拉剧院的工作合同。在1838—1840年,威尔第的儿子和妻子相继病故,加上诙谐剧(喜歌剧)《一日为王》(Un Giorno di Regno,1840)上演的失败,让威尔第十分沮丧。《纳布科》(Nabucco,1842)的成功使威尔第重新振作起来,这部歌剧让威尔第名声大振,甚至还得到了唐尼采蒂的肯定。

《纳布科》的成功似乎让威尔第找到了创作的方向,他之后的《第一次十字军中的伦巴第人》(I Lombardi Alla Prima Crociata,1843)、《雷尼阿诺之战》(La Battaglia di Legnano,1849)仍然延续了《纳布科》的思路和风格,鲜明的反映出意大利民族要求独立解放的理想。同时,威尔第还探索出了一个新的创作思路,就是采用优秀的文学戏剧作为脚本进行创作。威尔第根据雨果、伏尔泰、席勒、拜伦、小仲马、莎士比亚等文学名家的作品创作了一些作品。在这一时期威尔第最成功的的三部作品是《黎哥莱托》(弄臣)(Rigoletto,1851)、《游吟诗人》(Il Trovatore,1852)、《茶花女》(La Traviata,1853)。

在威尔第后来的歌剧创作数量不多,且大多处于探索和尝试。他尝试创作了两部大歌剧风格的作品《西西里晚祷》(Les Ve Pres Siciliennes,1855)、《唐·卡罗斯》(Don Carlos,1867);他还尝试在《假面舞会》(Un Ballo in Maschera,1859)、《命运之力》(La forza del destino,1862)作用运用喜剧角色。这一时期最能体现威尔第创作水准的是《阿伊达》(Aida,1871)。

1871年,威尔第获得了官方的嘉奖,他自己创办医院、奶牛场,热衷于慈善事业,还在议会当了几年议员,这些事让威尔第有16年没有写歌剧。威尔第停笔的这一期间,正是瓦格纳的《尼伯龙根的指环》和《帕西法尔》流行的时候,威尔第针对这一时期的音乐风潮,创作了最后两部可以体现他一生歌剧最高水准的两部歌剧,《奥赛罗》和《法尔斯塔夫》。威尔第于1901年去世。

瓦格纳

理查德·瓦格纳(Richard Wagner,1813—1883),德国作曲家。瓦格纳1813年出生于德国莱比锡,小瓦格纳是一个非常惨的孩子,爸爸在自己出生后不久就去世了,继父在瓦格纳8岁的时候也去世了。瓦格纳的音乐学习主要是通过自学,自学的专业性虽然没有那么高,但是也让瓦格纳有了充分的思考空间,不必受很多规则的限制,这也暗示了他后来的音乐创作风格。在1833—1839年期间,瓦格纳先后在乌茨堡、里加的多个歌剧院担任合唱指导,并且还和一个女歌手结了婚。期间瓦格纳完成了歌剧《仙女》(Die Feen,1834),这部歌剧基本是模仿德国浪漫主义歌剧风格创作的,取材于莎士比亚《一报还一报》中的《恋禁》(Das Liebesverbot,1836)。

在1839年,26岁的瓦格纳放弃工作,带着妻子来到了法国巴黎打拼。在当时的法国巴黎,梅耶比尔等作曲家的大歌剧作品正是最火的时候,而瓦格纳的德国风格的作品基本无人问津,这让瓦格纳产生了强烈的不满。俗话说的好:“如果无法战胜它,那就加入它。”瓦格纳在遭遇了逆境之后,创作了一部法国大歌剧风格的歌剧《黎恩齐》(Rienzi,1837—1840),在1842年首演。这部歌剧取材于英国作家布维尔(E.Bulwer)的《黎恩齐——最后的罗马护民官》,这部歌剧题材沉重,规模宏大、场面豪华,基本参照了法国大歌剧的创作模式。但可惜的是,瓦格纳即便这样“蹭热度”,他的创作还是没能被巴黎这些中产阶级接受。

瓦格纳通过对《黎恩齐》的反思,最后还是决定不放弃德奥歌剧的音乐风格,于次年完成了《漂泊的荷兰人》(Der fliegende Hollander,1841—1843),这部歌剧采用了类似于韦伯《魔弹射手》的魔幻题材,同时在音乐上保留了德奥音乐的创作风格。

凭借着《黎恩齐》和《漂泊的荷兰人》两部歌剧,瓦格纳获得了德累斯顿宫廷指挥的工作。在担任这份工作期间,瓦格纳完成了《汤豪塞》(Tannhause und der Sangerkrieg auf Warburg)和《罗恩格林》(Lohengrin)。

瓦格纳在德累斯顿的生活非常难受,他对剧院的管理和陈旧的歌剧作品开始厌烦,这种厌烦逐渐扩大,逐渐变为对整个社会的厌烦,在1849年,瓦格纳参加了德累斯顿市民起义,瓦格纳因此被通缉了,瓦格纳不得不逃亡国外。在逃亡期间,他潜心反思这些年自己的创作,撰写了《艺术与革命》(1849)、《未来的艺术品》(1850)、《歌剧与戏剧》(1851)三部理论著作,提出了“乐剧”的概念,他认为自己的创作属于“乐剧”和德国、法国的歌剧是不同的。从50年代到60年代初的这段时间,瓦格纳投身于乐剧的创作,完成了《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Tristan und Isolde,1857—1859)。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在音乐上的突破是十分大胆的,在整体的布局上,作品十分强调“整体性”,每一幕之间基本没有明确的间隔,在旋律上也尽量避免终止,在调性和声上也十分模糊,音乐经常使用不协和音程和弦,甚至作品开始的“特里斯坦和弦”还成了一个典型的和声功能。

在60年代,瓦格纳完成了《纽伦堡的名歌手》(Die Meistersinger von Nuernberg,1868)和《尼伯龙根的指环》(Der Ring des Nibelungen,1869)。这两部乐剧的完成标志着瓦格纳乐剧创作的成熟。特别是《尼伯龙根的指环》,这部乐剧瓦格纳构思创作近30年,乐剧分为四个部分,瓦格纳把这四个部分命名为“莱茵的黄金”(Das Rheingold)、“女武神”(Die Walkure)、“齐格弗里德”(Siegfried)、“众神的黄昏”(Gotterdammerung),这部乐剧的布局与构思极为宏大,意在揭露人性、社会、金钱、名誉这些事物的丑陋。乐剧四个部分环环相扣,非常精彩,全部演完要十多个小时。因为故事内容过于冗长,所以此文不做概括,感兴趣可以到网上去找一下梗概。在这一部乐剧中,音乐风格在延续了乐剧特征的同时,还强调了一个概念叫“主导动机”,这个“主导动机”是一个个风格迥异的音乐主题,瓦格纳把它们安排在歌剧的各个部分,用来联系整个作品,以强调他的“整体艺术”的观念。在70年代,瓦格纳完成了他最后一部乐剧《帕西法尔》(Parsifal),这一部歌剧相比于之前的歌剧似乎要逊色一些。

思考

通过自学创作音乐作品,在威尔第和瓦格纳那个年代,还是可能的,因为当时的作曲技术并没有那么成熟,如果你足够聪明,你自己通过抄谱来学习,还是可以通过发现规律来创作专业音乐作品的。并且,相对来讲声乐作品、歌剧的创作没有那么复杂。而在现在,如果想要自学成为大师,在专业音乐领域上获得成就,几乎是不可能的了,因为现在专业音乐领域的知识积累已经非常深厚了,这些知识没有专业老师的教学和指导,自己根本学不了,更别说成为大师了。

相信,在威尔第和瓦格纳的时代里,一样也有很多通过自学学习音乐,创作作品的作曲家,而为什么这俩人能成为著名的“大师”,我觉得或许和性格、努力、机遇等等有关吧。有趣的是,也正是这两个没有人教的作曲家,代表了浪漫主义时期意大利歌剧和德国歌剧最成熟的创作水准,这是十分值得耐人寻味的。




  

相关话题

  什么样的歌就是蓝调风格?爵士风格? 
  无调性音乐都有哪些重要作品? 
  4536251的和弦走向这么完美,为什么会受到歧视? 
  蔡依林也在IG以及脸书上发布了不恰当言论,为什么她没有上热搜? 
  “爱笑的人运气不会太坏”哪首歌的歌词?是一首听起来比较欢快的歌~谢谢? 
  怎样评价贝多芬? 
  如果黄家驹还活着,周杰伦还能成为亚洲天王吗? 
  每到年底刘德华的《恭喜发财》都要大街小巷无限循环,为什么一首平平无奇的拜年神曲可以火17年? 
  莫扎特(钢琴)系统学习该如何? 
  国外一年制音乐硕士有哪些? 

前一个讨论
我应该怎么进步我的钢琴?
下一个讨论
有哪一首古典乐撞进你的心,从此让你深深爱上了古典乐!?能分享你爱这首曲子背后的故事吗?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