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一波:
谢邀。
“如果你的账号不具有相关资质,建议不要采编发布、评论解读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领域及重大突发事件等相关信息内容”。
还好啦,知乎这种问答机制,决定了知乎内容基本比较低时效,“发布”属性弱。
也就是暗搓搓吐槽还是可以的,这点昨天夹总也侧面印证了:
考虑到现在小管家的力度,我觉得已经达标了。最稳妥的改变,大概是以后时事相关问题的提问者会限定在官方账号中。
毕竟真要彻底严格执行,中文互联网就无了。
当然,相比之下,公众号创作者就会难受不少,很多喜欢抢时效的号估计要懵。
我个人觉得比较可惜的,是一些传统媒体出身、还坚持调查新闻风格的个人号(不怎么赚钱,成团队的很少)。这下他们应该是要彻底转型,或者直接放弃。
政策的出发点能理解:降低谣言、掌握内容出口、保持权威性。
政策的逻辑,完全不能理解。
这让我想起了前几天wallstreetbets网红之一的Chamath对CNBC主持人说的:
“加强平等的监管,好过限制散户的参与”。
公民记者是扭不回来的趋势,《叫魂》这本书写的是1768年。强限制手段可以控制体制外信息的全平台蔓延,但控制不了这些信息在特定社群里的自我循环。
有微信有QQ有微博嘛。
你越是降低公共空间的讨论,你越会加强不实信息的碎片化传播。
因为消灭一个谣言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足够多的人“知道”这个谣言。因为只有谣言像病毒一样有了一定的暴露,才能形成足够体量的反对者和证伪者,最后才能在整个公共空间里形成对该谣言的否定。
否则,这些谣言会沉淀在碎片化的社群中,并且受众深信不疑。
一言蔽之,短视。
总之,色子落地,微信微博都出台了相应政策,之后中文互联网应该是普遍执行。
嗨,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治理能力差距,比特么人和狗的差距还大。
采编发布还好,评论解读也不行,键政圈不分这壬那壬,集体上路灯。
羡慕那些有挂靠的号,督工英明。
那咱们这票小V咋办?这是逼我回归当年知乎情感大V的初心?
明天公众号写啥?读书心得?
这是养蛊啊。可以预见,全平台阴阳怪气的能力又要再上一个台阶。
意料之中,虽迟但到。
我一直反复提醒过,在中国想靠时政评论(如果不用键政这种带讽刺意义的词的话)吃饭的人,唯一重要的事就是要弄个编制。这几乎相当于一个男人想生孩子,先要找到个女的。
上面这句话不是键政,其实是就业和创业建议。可惜有人连这么点中国社会学常识都没有,也想着靠评论中国或者世界新闻来吃饭。
托9年义务制教育政治课的福,中国人里阿猫阿狗都觉得自己有国际视野,靠看看黑黄白莫的脱口秀(而且还是那种允许在快手西瓜视频里面带字幕的)就能了解美利坚。其中个别翘楚还能从高中政治课本推导出李森科经济学。可惜这些人就不想想,如果键政智商税真这么旱涝保收,还能轮到你这个智商来收吗?之前趁人没开席偷上去吃几口热乎就该心里只有感恩了。难道还以为人家请你了?
ps:我看到里面说到评论也不行?键政党是药丸了吗?看来大家赋比兴重新学起来,迟早我们能发展出比苏笑更璀璨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ps2: 我个人坚决拥护政府这个决定,想笑。
ps3: 诸位公众号其实没必要觉得意外。真要说意外,吃播那一批才是真辛辛苦苦好几年,莫名回到解放前。而这个只是限时优惠结束了。
ps4: 以后是不是就更多财经和房产公众号了?利好茅台!房价要涨!
最后,师医公,你们知道我要说什么.jpg
相关法规之前就有。
根据2017年6月出台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通过互联网站、应用程序、论坛、博 客、微 博 客、公众账号、即时通信工具、网络直播等形式向社会公众提供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应当取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禁止未经许可或超越许可范围开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活动。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包括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转载服务、传播平台服务。
新闻资质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新闻信息服务资质,即拥有新闻原创采编权、转载权,二类资质即只可转载,不可进行采访工作。
现在严格执行的原因:
1,国内很多社会热点事件出现失实和巨大反转。
2,有大量的【内容创作者】依靠搬运海外媒体消息,来充实内容,但由于没有专业能力,经常惊悚夸大,或转载海外辣鸡不良媒体的新闻。
这两类都属于擦边球的【谣言】,在制造舆论不良影响,输出情绪,输出负能量之后,如果要追责,发现多数没有从业资格,无法处罚。
大众化全采编是一个听上去很好得事情,有更多的内容和更多的角度,但问题是总有人降低下限去捞取利益,劣币通过惊悚、人咬狗、夸大等手段,制造和输出不良信息。
结果监管来了,导致很多优质的创作者也跟着遭殃。
我国很多行业都是这样,一有个新的机遇,鱼龙混杂的很多人冲进去,其中老实做事的,做不起来,因为敢于践踏底线监管套利的劣币会碾压他们。
然后行业群魔乱舞,最终被监管的大棒一棍子打下来。
不谈自律,只谈利益。
不谈信用,只谈速度。
这样搞未来这种事情还会发生。
最近我一直呼吁粉丝不要追热点,不要被逗猫棒裹挟焦虑。
好了,能清净一阵了。
这涉及到一个基本的事实判断:互联网上的绝大部分谣言是怎么来的?
是小老百姓造出来,然后自然地传开呢,
还是资本造出来,资本引流推广,资本组织人来评论,搞二次发酵呢?
我手里没有数据,不能理直气壮地说“百分之多少的假新闻是如何被制造的”。
但是姑且一猜,好像小老百姓并没有那么大的能量。
至少在目前的互联网信息茧房里,互联网平台只要轻点几下鼠标键盘,就能把一切言论关在回音壁中,让外面听不见半点响动。
而他们想让你看到的东西,直接推到每个人的首页上,瞬间形成一个“社会共识”。
小老百姓和资本在“造谣能力”上的差别,大概相当于长矛与大伊万。
现在,想第一个说话,必须要许可证。获取许可证对于资本来说很难吗?
我看容易得很。
那么舆论场的格局会变成,资本垄断了新闻的解释权。
突发事件,是因为什么,会有什么影响,是好是坏,这个抢先定义的权力几乎完全落到了资本手里。
举个例子,央行出一条政策,说要对调利率。这条政策是什么意思,哪里的房子要涨,哪里要跌,哪家公司的股票值得关注,都需要解释。
这其中多少的利益呀,几百亿,上千亿,可能都不止。
以前资本可能还需要亲自下场,让网络平台通过夹人删帖的方式来控制舆论。
现在不需要了,有牌照的单位就那么多,一家家地收买呗,也花不了几个钱。
买到一定数量,市场上就会都是“符合资本要求”的新闻解读,而且看起来大家都是言论自由,一派祥和景象。
资本垄断了新闻的解释权,也等同于拥有了对官方发布消息的审查权。
通过热烈讨论资本喜欢的新闻,冷处理资本不喜欢的新闻,在不夹人不删帖的情况下,让小老百姓只能看到资本喜欢的消息,训练小老百姓的意识形态。
这是本条政策的初衷吗?
还是,它恰好是本条政策的初衷?
本来的格局是,官方、资本、小老百姓三足鼎立,官方不需要直接和资本单挑,总还能获得小老百姓的支持。
但现在一纸政令,主动把官方和老百姓割裂开。
从历史经验来看,脱离了老百姓,单挑资本能打赢的官方,未之有也。
还有一种诡异的情况:比如一个干金融干了20年的老同志,对某条金融政策发表自己的见解。
按道理来说他是够格的,但他没有牌照,就只能闭嘴,把话语权让给有牌照但不一定有专业素养的人。
怎么那么诡异呢?
我只有一个担忧,真正有需求投诉无门的普通老百姓,给大v(尤其是微博)私信自己的遭遇求转发求曝光,大v转发了算“公共事件新闻发布”领域吗?
如果算,一旦转发就处罚,那么是不是会有比舆论自助系统更高效的救助渠道?
如果这个渠道没有,那不就回到了报社接听群众电话的年代?
[投诉无门不得不求助网络]这件事如何解决?
有资质的媒体就那么多,社会问题可是千万量级层出不穷的,一场疫情足够说明问题。
谁家保不齐不会摊上点倒霉事儿?
不能只有标准,不给解决办法。不能马桶一堵了就把马桶卸了啊。
我没有这个资质,无法看待。
不是很懂现在人怎么买啥都成投资了,买车也要核算一下机会成本了,买手机也要考虑卖二手了,买游戏主机也要考虑跌价了,买游戏卡带也要考虑好不好出手了。
车是消费品啊,什么手机电脑主机卡带也都是消费品,消费品就是用来让你用,感受效用的。
你需要这个效用,它能提供这个效用,它的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最终维持在一个你愿意接受的水平,这就够了。
你要是不需要这个效用你就不买呗,如果你的城市真有良好的公共交通,确实省钱,省时间还省力,那你就别买呗。你买了难道不是你需要么?既然需要那还说什么呢。。
要我说,撸串才是一生最坏的投资,变成了肥肉你还得花时间、金钱和精力去减肥,可能还会带来未来潜在医疗成本。那为什么撸串摊子还是这么火?因为爽啊,因为它提供的效用我们确实需要啊。
所以不要干什么事都用投资思维去理解,这样会成为资本增殖的奴隶的。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得到效用,而不是让生产进一步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