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时代,有人给我推荐一本书《平凡的世界》,溢美之词无数。我看了后基本无感。
后来明白他为何如此激动,因为《平凡的世界》哪怕没有任何的文学性,也会让他感动,因为书里的事契合他的青春。
这就是王晶在接受采访时回答的问题,为什么香港导演无法在内地无法取得破纪录的票房?
——情绪不对。
冯小刚和张艺谋的一些电影是好,但他们已经无法和当下观众的情绪产生共鸣了。
理解他们情绪的那代人要么老了,要么很少在进电影院了。
而如今电影院的主要消费者们的情绪,张艺谋和冯小刚又不是很了解,所以无从下手。
冯小刚上一个票房好的电影是什么?《芳华》。也正是击中了那一代的人情绪,很多观众都是年青一代的孩子,陪父母去看的,陪父母去追忆青春。
情绪能帮助电影的票房逆袭。《战狼》如此,《你好李焕英》又是如此。
好莱坞三幕式结构
第一幕
开场画面(1-3分钟)
人物铺垫(3-5分钟)
确立主题(1-10分钟)
激励事件(11-15分钟
对立发展(15-25分钟)
B 故事开始(25-30分钟)
第二幕
故事发展(35-55分钟)
重要转变(55-60分钟)
危险逼近(55-75分钟)
深渊时刻(75-78分钟)
灵魂抉择(75-85分钟)
故事高潮(85-90分钟)
第三幕
大结局(90-100分钟)
结束画面(100-110分钟)
大家看以前的老电影,是不是发现和这个好莱坞的模式很像?
不管是地道战地雷战,还是谢晋导演的《春苗》、《海港》、《磐石湾》等等都差不多是这个类型
但是86年开始,朱大可等人就开始怼“谢晋模式”,当时很多文艺人士也是这样
认为这样不好,要学欧洲的艺术电影
所以也很神奇,前三十年我们和美国关系那么不好,但是很多东西都学美国
80年代开放了,反而不学美国,学欧洲的艺术电影了·····
这就造成了一个问题,就是艺术电影如果是花的话,没有大量的商业片这么一个“锦”的话,是不行啊
欧洲各国现在电影市场都被好莱坞进进出出多少次了都
我们那时候就陷入了一个
拍摄这种意识流的电影,然后去欧洲拿奖的这么一个怪圈
至于光大群众想看什么,闭嘴,我们拍什么你们就看什么
除了陈佩斯当年拍过一些陈小二系列的电影还真没多少商业片看
大家只能看港片、看日本片(正规的!)等等
后来看美国片
冯小刚当年的《甲方乙方》总算是开启了一个新的模式
后来的贺岁片几乎就是冯小刚的专场
那时候我们的演员出名了,就是去香港当个配角,慢慢上来,再去好莱坞···
香港导演演员在大陆肆虐
就李焕英的主演张小斐,那时候也就是在抗战神剧里边磋磨,还有罗晋唐嫣夫妻俩,多了去了,大部分我们的演员都只能在神剧里蹉跎
演文艺片吧,一年就这么几部能拿奖的
演商业片吧,冯小刚没几个
港台导演呢,捧的肯定是自己的演员的,大陆的只能当个配角
那几年真心是中国电影都要完蛋了
你拍个电影,不请一个港台明星都觉得不踏实那种···
一直到港台的人,比较短视,经常闹出来一个草帽几万块、买一堆LV的包包当道具,完了大家分,电影赔了,导演买别墅了这种坑投资人的事儿
一个是香港不重视新生代的培养,
一个是冠希哥一人之力把新生代全毁了······
从那以后,大陆演员才逐渐开始挑大梁
但是问题来了
没导演啊
除了那些拍云里雾里的意识流的导演之外,就没别人了
要知道,每年电影节选上的文艺电影也就那几部,你才能锻炼几个导演几个演员啊
说起来,90年代末,国家的新导演计划,给很多第六代导演都投资宣传和帮扶,结果他们还是学上一代,去国外拿奖,然后拍拍国内阴暗面,叫嚣一下改革,
好笑的是,等到国家电影真的改革,当时帮助他们的人说,现在市场就来封杀你们了
然后,现在也没人找他们拍电影了····
最后大家就看到郭敬明、韩寒、董成鹏、甚至何炅等一大批外行人都纷纷当导演
票房居然还都不错
这就很尴尬了··
现在你明白
为什么专业导演干不过这些外行了吧
时代变了啊,可他们思想还在以前啊
我严重怀疑因为信息茧房,他们听到的看到的都是别人小心翼翼的说好话
所以他们才肆无忌惮的捧自己的儿子,拍白粥流行···
不过白粥流行画面真美
导演的功力都展示出来了····
可你就不会好好说一个故事····
我们是想看一个完整的故事啊····
因为至今为止,商业圈还无法掌握电影票房火爆的规律,也就是说不知道一部电影为啥火也不知道为啥不火。
多年前,奈飞用一部纸牌屋告诉全世界,根据“大数据”如何如何分析计算,挑选合适的演员剧本导演明星情节啥的,拍出来的就会火。
很多人信了,然而结果呢?最惨的莫过于电影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也是号称大数据如何如何计算,大ip顶级明星各种流量各种营销,结果如何,一地鸡毛。
冯小刚有部电影,叫做我不是潘金莲,也是个典型,好剧本好导演好演员,有流量有演技有宣发预算,结果呢,票房表现照样一塌糊涂。
战狼2和李焕英,是你现在知道票房大火了,可这叫马后炮,事前你知道吗?市场知道吗?
换句话说,吴京和贾玲下一部电影你就那么确定能继续取得不错的票房吗?
因为那些专业导演们没有学明白,或者有些曾经明白过但后来不明白了,或者有些部分明白但是却非要把自己不明白的部分暴露出来。
首先我是反对那些非要把商业电影搞得那么高大上的人的。你要搞艺术请出门右转,你们自己画一个艺术家的圈子自己去陶醉去,跑来搞商业电影,这不是既当又立吗?
商业电影这东西,就是要让大多数人都喜欢看,这才是第一要务。最高明的导演可以做到雅俗共赏,这就好比那些优美的唐诗宋词,高雅的人能看出高雅来,但是我们这些普通人读了,也会觉得好,虽然我们不一定能说出它好在什么地方,但是好就是好。这是最高明的艺术家。
但是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最高明的艺术家的,所以次一挡的导演其实也很厉害,这样的导演就是演出让大多数俗人喜欢看的东西来。
冯小刚、张艺谋这些人,肚子里是有一些水平的,但是这水平上限不够,成不了一个最高明的艺术家,但是他们又看不起次一挡的导演,不愿意老老实实的做一个俗人,所以他们最后只能拍出一些四不像的东西来。
吴京、贾玲这些人,在我看来其导演水平是不如张艺谋和冯小刚的,但是他们就胜在在正确的地方正确的使用了自己擅长的能力。
别给我说什么票房不可预测,票房确实是不大好预测的,但是这是一个概率学问题。如果张艺谋能一直保持50亿的水准,那么只要他持续的出产品,他终究会收获50亿的票房。吴京、贾玲虽然水平不如张艺谋,但是他们拍出了自己擅长的片子,再加上某些客观因素的加成,得到了高的票房,虽然是机遇,但也是有基础才行的。
一个电影,一个故事,最基础的要点就是,要符合逻辑,要让人看懂,要让人的感情与你共鸣,要让人的情感发生比较激烈的动荡。无论是冯小刚还是张艺谋,如果能老老实实的讲故事,我相信他们都是能做到这些基础要点的。但问题在于他们自我定位出现问题了,自以为自己是一个艺术家了,非要搞一些自己根本就搞不定的设定,看上去神神秘秘的,其实就是尴尬。
要想提高自己不是不可能,一个小学生要提高自己,最好的办法就是老老实实的读完中学课程,然后参加高考,评价自己在同类人之中的水平,然后才知道自己是什么档次。而不是自以为自己已经学霸小学了,就自己去看几本地摊文学就自以为能制霸高中了——其实你一直都是小学水平,和真正的中学生一比就有诸多问题。你非要搞一些自以为高明的东西出来,其实就是侮辱别人的智商。
新生代的导演们有一个特点,基本上没有哪个认为自己就制霸一方了。所以他们一般不会自恃身份,非要把自己定位为一个艺术家。他们知道老老实实的讲故事,然后最好再加一些自己擅长的东西进去,搞一些包袱,搞一些出彩的地方,这样的电影虽然谈不上什么艺术,但至少大家能看明白。大家能看明白了,才可能会邀约去看。而不是说非要舔起脸去外国得个什么奖才行,现在的中国人比以前自信些了,连外国大片都可能翻车,更不要说东施效颦了。
看了很多高票回答,发现自己真的老了,冯导都成了站观众对面的人?冯拍贺岁三部曲的时候票房很好,但是被国内导演集体鄙视,认为他只有票房,所以冯拍了一声叹息,还在开罗拿了奖,别看不起,开罗电影节直到现在都是十五个a类电影节之一,非洲唯一,亚洲只有三个上海,东京,印度。什么金像金马金鸡别看吹的凶,其实都是地方奖。
但是他还是被其他导演看不起,直到集结号票房赢了投名状,投名状是刘德华李连杰金城武主演的,集结号有啥,主演里邓超和宝强有点名气还是电视圈的名气。大家才发现原来大陆导演加大陆演员也能在同档期票房上击败港台大明星。只要剧本和制作够好,哪怕不出名的大陆男演员也能扛票房。
让中国电影走向世界被世界认知是张艺谋,陈凯歌,开创商业类型片成功模式的是冯晓刚,开创国内商业大制作的是张艺谋。
连这样级别的大导演都被n多人diss,
我深深觉得知乎真的是逼乎了。装逼装过头了吧。
因为总把自己当国师,当壬上壬,当“先行者”,想着“启蒙”,想着“教化众生”,结果连个囫囵故事都讲不好。
你说的干不过大概只是在票房上面吧,其实票房是很神奇的东西,往往并不和你的努力成正比,记得前几年冯小刚筹划多年让人泪目的1942没干过《泰囧》,1942真的差吗,冯小刚真的差吗,影片拍摄手法,上映日期,对观众观影心理的判断很多因素。
冯小刚,张艺谋想要拍赚钱的电影很容易,但是他们不愿意,因为有了名,就想有传世作品。比如小刚的《私人订制》自己都说是随便拍的烂片,但是观众就是喜欢看,就是好卖钱。新人导演则不同,你的作品如果不卖座,下一部就很难开拍了。
冯小刚是高中学历,张艺谋是学摄影的。能说他们是“专业”导演的,恐怕就是他们长期以导演为职业吧。
中国(可能世界也如此,中国更严重些)长期的二元矛盾就是:
1.专业人士高高在上,瞧不起普罗大众。
2.普罗大众牛Pussy哄哄,不知道敬畏专业。
(以上指统计意义,并非所有都如此)
就连看电影的,
1.有些傻pussy都能“我是看诺兰的,坚决不看李焕英,战狼” 整出看电影的优越感来。二鬼子比大鬼子更可恶,小布尔乔亚比资本家还让人恶心。
2.可硬币的另一面,小时代这种烂东西都有人喜欢,人的审美趣味到底仅仅是不同,还是应该有高低?
李焕英如果在1那帮人眼里跟我们眼中的小时代差不多,我们是该尊重1那帮人的优越感,还是尊重2里面的小时代和其影迷?
这个矛盾我也解决不好,可能只能祭出终极大招儿“中庸”来对付。两头儿都是傻pussy,尽量往中间靠吧。
回到问题本身,目前知名的导演,恐怕只有陈凯歌是导演系毕业(另一个,郭帆有可能是,不去查了)。其它都是半路出家(包括老谋子,冯,姜文,徐峥)。可见导演这行业门槛儿真不高。门槛儿不高,当然也不是是个两条腿儿的就能成功。老郭,大鹏都扑街了。
老谋子与陈凯歌都是靠拿国际大奖出道,老谋子确实早期靠拍中国土趣味和村姑土鳖们的人性迎合西方审美与价值观。凯歌除了靠同样的黄土地还是公知圈热门,靠霸王别姬暗讽新中国比日占区,民国时期还艹蛋出名。
而小刚导演是王朔跟班与舔狗。从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开始就是标准的商业片导演。之后他拍1942和一些文艺片画风,一则影响他最大的王朔就是老公知,第一批反体制甚至反中华文化,又带着京圈红色贵族傲慢的矛盾体。二则小刚得升华自己表示自己有文化,否则京圈也瞧不起光有钱的。
你们以为老谋子,小刚导演,凯歌导演不想现在挣大钱?小刚导演身上还有对赌协议呢。凯歌导演在霸王别姬后拍的要文艺没文艺,要票房没票房,他上火到你说一句他某个片子不好,比掘了他祖坟都难受,综艺的出场费就是他最大收入来源了。
当然老谋子地位超然,名利双收。但现在出手搞票房,主要担心的还是跌份儿。万一扑街了下不来台。小刚还在拍商业片对赌,但战绩不佳极其上火。凯歌估计没人敢给他投大钱,小钱他又看不上,综艺可能是唯一出路。
总之,他们应该是落伍了。
但是的但是,硬币的另一面:
凯歌的片子据说至今还是中国片子国际大奖最高(那国际大奖在2020后,在国人心中还有多大分量另说,得奖的原因有没有政治因素反中需要,仁者见仁)。
小刚同学是N个年度的贺岁档票房冠军。如果计入通胀因素,绝不比现在排位前面的低。
至于老谋子,只要他愿意出手,绝对从资本到票房都是C位关注度。不仅片子类型多,英雄开起大片时代并拿下总冠,还有线下印象西湖,印象丽江系列文化产业加持,他还是奥运会开幕式的总导演。吴京,贾玲上去试试看?
另外,票房冠军,票房爆款确实很难,但长期拍片,部部可看也不容易。这点上小刚导演,艺谋导演做得都不错。凯歌差不少,一部吃一辈子以后也只能吃这个,他应该是我说的二元矛盾里1的典型,是最让人觉得废柴可笑可鄙的一个。
总之,文艺这事儿不好衡量,票房比较直白。这点上职业导演表演还算不俗,爆款可遇不可求。除天时地利人和外,还有个新鲜劲儿因素。贾玲再拍几个爆款,难度就大了。
中国电影还有很长路要走,比印度韩国都差着量级。但中国电影在进步。
票房好电影几个必要条件得守:
1.认真走心
2.尊重观众,别把观众当傻pussy。一部分观众可能长时间傻,大众也可能一时傻。但大众长时间傻的可能性为零。
大众才是你最终的大爷。导演,演员,资本不是。专业性是用来表现出比业余更高明的,不是用来表明高傲的。
那是你没见过真吹过头的时候,那时候知乎全都在论证年薪30万码农从各方面吊打省直单位正科级,吊打985青椒。
利益相关,北大本硕,2020年毕业生,拿到上海中学、深圳中学offer,入职深圳中学。
1 先讲自己的情况。小镇做题家一枚,出身山区十八线小城市下面的农村,父母都是老实的农民,家里收入最高的是作为乡村退休教师的爷爷。可以算是从小过惯了苦日子的。从小就被家里教育要好好读书。尽管家长从小灌输的理念是读完大学要当官,但是自己却从来没有这方面的想法,反而从小就很喜欢教师这个职业。初中的时候最想去的大学是北师大。高中选择了文科,在分科之后就被认为是清北的苗子,高考的时候发挥失常,没进自己心仪的院系,之后跨院系保研到了本校感兴趣的专业。一开始是有做学术的打算的,但是读研期间也算是饱受打击,认识到自己不是那块料。之后做过两个大厂的产品经理实习,经过实习之后确实认识到自己不擅长这种工作也不喜欢这种生活。反而是更喜欢在本科期间在学而思兼职的那种工作,觉得给人传授知识于自己也是一种享受,于是秋招的时候目标非常明确,下定决心做老师。秋招也比较顺利,拿下深中offer之后就没有再参加任何招聘。在上海中学和深圳中学里选了后者,待遇当然是最主要的因素,其次就是喜欢深圳的气候和大海。
入职以后的感受:基本符合自己的预期。被领导赏识调到了高三。因为自己教的学科正是自己一直以来最感兴趣、最擅长,也是研究生的专业,所以备课做题之类的工作都没有太大压力。学校不要求坐班,基本上朝八晚五。(晚上如果有学生约了答疑会晚一些)几个月过去了,上课的功力有所进步,也越来越觉得自己确实很适合当老师,也确实很喜欢这个工作,每天上班并没有在互联网实习那种不想上班的感觉。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自己觉得教高中并不屈才。本科和研究生上的课,有一些知识还是能很好地融入到高中的教学中。再加上本人喜欢骑行、喜欢旅游,了解的杂七杂八的知识也比较多,所以课上的内容会比较丰满。另外深中的高一高二有类似于大学通选课的校本课,等我以后下去也打算给大家浅显地介绍我那小众的专业。
看到有答主说清北的老师教出来清北的学生,然后回来当老师,这听上去很讽刺。其实这是一个误区,读一个好的大学是可以让人有更多选择的机会,而自己选则做什么则是另一回事。
2. 说一下其他人的情况吧。深圳教育系统也只是这一两年异军突起,大量引入高学历的新教师。其实北京的一些名校早已如此。确实有一些人并不是那么坚定的做老师,已经离职或者有离职的想法,但是大部分人还是很喜欢这个职业的。
从我校今年的招聘状况来看,基本是清一色的清北海龟,偏文的学科基本是硕士,偏理的学科基本是博士。对于没有职业偏好的人来讲,一些基础学科确实也未必能找到比深圳的老师或者公务员性价比更高的工作了。
另外,深中毕竟是深圳最好的中学,所以招聘名单里看上去有这么多的清北学生。但是放到整个深圳教育系统来看,其实清北毕业生所占比重就小很多了,放到全广东、全国来看更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如果去看清北的毕业就业统计,从事中小学教育的毕业生所占比重并不高。(貌似不到10%?需要确认一下)所以题目的提问方式并不是太恰当。
我们校长曾经说,引入名校的硕博是“要用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我自己并没有多优秀,但是我自认为还是给我的学生们上了一些不一样的课、提供了些许有价值的知识或者信息。我也的确见到一些做了班主任的同事,在倾尽全力培养更优秀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