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中国一旦攻克芯片难题,芯片会变成白菜价吗? 第1页

           

user avatar   acecome 网友的相关建议: 
      

K型经济模式,有钱的在通胀,没钱的在通缩。

无限放水带来的经济极化与社会极化,最有钱的那部分人,资产非常巨大,消费需求对他们而言是九牛一毛,他们需要保值,所以能保值的、能在未来可能创造新财富的资产在疯涨。

而没钱的大众,因为收入裹足不前或增加缓慢,而生活成本、如住房、交通、食品又在稳步向上,所以他们是价格敏感型。一旦价格超过预计,则选择不消费。所以,大众消费品的终端价格始终上不来,竞争极其残酷。

市场价格有上限,原材料资源价格定价权不在中国,导致工业加工制造是出力还不赚钱,但是为了保就业,也不能大面积破产下岗,所以是有点利润就做。中国攻克了高端芯片制造领域,因为相关产量的投入、就业,也会面临价格战的问题,超额利润是很难的。(参考面板)

如今的对高科技领域的攀爬,更多的是为今后衰退留下足够的空间。等中国制造业洪峰过去,产业工人不足、工程师数量下降,世界上又没有足够体量的生产组织力去填补(当然有些人赌印度),中国会有很多的产能退出、实际上制造业已经感觉已经很明显了。等中国这批产业工人逐步老去,产能被动退坡,基建、制造、加工领域的利润率可能会逐步恢复。


user avatar   gnadil 网友的相关建议: 
      

(假设这里讨论的是高利润、高技术壁垒、高性能处理器和图形处理器。5毛钱一片的国产宏晶单片机不算在其中)

一个最基本的商业规律是:任何技术门槛长期以来都维持极高的领域,只要有三家以上的竞争者并且其中至少一家愿意打价格战,都会变成白菜价。

如果你是这个领域的开创者、并且产品始终保持领先同行10年以上的水平——那么你就会一直吃最大份的利润,比如微软、苹果、Google、Facebook、Amazon;

如果你的领域有两个领跑者——那么可能在你追我赶的前提下,双方互相利润受损但互相商业模式和技术共同进步;

如果这个领域有三个、五个、十个企业加入进来——那么必然这个领域的所有企业不得不变成白菜价。

关键问题压根就不是“中国还是印度还是越南会让某个领域变成白菜价”,而是“你他妈既然天天眼馋别人赚钱,那为什么一直跟着别人屁股跑连汤都喝不到,不能自己做领跑者?”

Intel和nvidia已经商业化成熟运作成为行业巨头保持了快半个世纪了,你在2021年才刚想起来“我现在追赶,是不是就变成白菜价了?那我还要不要追赶?”——你早干嘛去了?你看看Windows操作系统做了多少年了,看看Android和iOS做了多少年了,看看Facebook和Google做了多少年了——合着你到现在还在追赶20世纪美国尼克松当总统时期的“商业技术创新”的玩意儿呢?

不去看看哪些前沿领域能实打实的做出点东西出来,天天憋着做安防摄像头、5G、连花清瘟、血必净、中药治糖尿病、拼单砍价这些东西骗补贴、坑财政,你哪儿来的底气说出“攻克”“赶超”这些话出来?

你唯一“攻克”的是割韭菜的水平,“赶超”的是抢在别人前割自家韭菜的速度。


user avatar   ju-zi-shu-xia-jie-zi-pi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国的房子一定很便宜吧?


user avatar   eidosp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芯片的生产成本也许不会降低,但售价一定会。

当初麒麟820出世的时候,荣耀30s那可是非常的抢手;麒麟810出世的时候,也是横扫一片,荣耀9x可以在线下卖出线上的性价比。

原定的麒麟830,按理来说应该是5nm,性能接近麒麟990,如果照常放在荣耀x系列的位置,对线天玑1200那可以说一点不虚的,体验还好很多。

一旦攻克了,芯片的利润率就会下降,就像amd翻身后,英特尔开始以性价比取胜一个道理。


也许这一天也不会像大家想象的那么久。


user avatar   verilog_buddy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是中国一旦攻克芯片难题,芯片变成白菜价;

而是芯片已经变成白菜价,阻碍着中国攻克芯片难题;


现在整个芯片行业的现状,就是白菜价;


我们经常看到,外国某设备,或者是盾构机,或者某设备,中国做出来只有外国产品的三分之一,很快把外国产品打垮,中国产品成为市场的主角;

芯片行业绝对不是这样的;

一颗芯片,如果不考虑研发成本,芯片成本就是三个

1:wafer成本(和芯片DIE面积成正比);

2:封装成本(封装材料及基板大小决定);

3:测试成本(与测试时间成正比);

也就是说,一颗芯片,把外面封装去掉塑料或者铁壳,就能看到里面芯片die的面积,业内人士就能知道成本大约多少;


wafer的成本是台积电,中芯国际等制造厂定的; 封装成本是日月光,长电等定的;

这个就是马太效应,越大的公司,在台积电和日月光的议价能力越强;

正常一颗芯片的毛利在30%-100%左右(可以看各个上市公司的财报,平均价格,根本不是什么暴利,暴利的行业都在监狱里关着);

实际上目前芯片就是白菜价;


举个例子,研发一颗手机SOC芯片,面积大约120个mm2(7nm); 封装,测试,良率都算上,这颗芯片不算研发成本,粗略估计就是100-150元人民币; 7nm的wafer比较贵;

而这颗芯片研发成本按照3亿人民币来算,(ip 1亿,MASK 5000万,人力 1亿,其他5000万)

如果卖出1000万颗,平均每颗分摊30元;

这颗芯片就是130-180元人民币; 如果卖300,估计也就是白菜价;

另外每年都要降价,手机SOC生命周期非常之短;

高通敢卖500,还要加上税;

高通算是比较暴利的公司了,但是没有想象的那么暴利;

但是比起投入来说,芯片还是白菜价;

芯片的目标,就是更可能的便宜的价格,让更多的人能承受的起,能用得起,从而能够把研发成本平坦;


如果这颗芯片只买了100万颗(也很有可能), 分摊每颗的NRE一次性投入就是300元,从成本上讲,就要快500元人民币了,这个项目必然是亏本的;

这个就是芯片行业与其他行业的不同;


Intel是贵,但是看对谁?

如果是阿里云采购他们的处理器,或者华为云采购,

你猜他们能拿到的折扣是多少? 全网最低价;

对于这些大客户,intel也就是能稍微多赚点,绝对称不上暴利,这个就是规模效应;

这个就是这个行业的痛点, 在白菜价的芯片行业,来寻找机会,这个是最难的;;


所以中国公司要想抗衡,就是毛巾里拧水;

例如国内厂商卖一样的MCU,意法半导体的价格就是天花板,不可能比意法还贵,只能同样功能下更便宜;以此类推,一样SSD controller,国内厂商就不能比Marvell 的更贵;例如海思做IPC SOC摄像头芯片,就比安霸和TI的更便宜,基本上是国外芯片的6折,最后拿下了60%的全球市场,TI彻底就放弃了;业界公认有技术的海思尚且如此手段,况且其他小厂乎?

不幸的是,在国内芯片大批成长之前,也有一批公司很擅长这个套路,已经通过这个手段挤压了欧美芯片企业;

他们就是中国台湾的芯片设计群雄们:联发科,瑞昱,联咏,络达,群联,慧荣等等,价低质优,wafer便宜(各位同学猜猜为啥?他们都有和台积电有很好的关系,也出货量很大,在台积电有很大的话语权)。是芯片“性价比”这个行业的“老司机”了;例如在中端芯片(几块到几十的领域)SSD控制器芯片,TWS耳机芯片,机顶盒芯片,智能音箱芯片,WIFI芯片,甚至手机芯片等等,都占据着出货的大头;

欧美企业靠技术手段达到的叹为观止的毛利,需要很高的技术壁垒才行(这个就是毕竟欧美工程师,大house,不加班,一年度假几个月的底气);与欧美不同,台湾企业的芯片价格就让你后悔进入这行。

缺货之前的某个芯片,某台湾厂买5元人民币,打开封装,成本至少3元,作为后发公司,想在这个行业通过价格战打垮台湾公司,不是很容易,人家就没有给自己留太多利润,那些后来者, 制造,封装,测试成本,肯定要比台湾公司的要高,况且研发成本能否比别人分摊的多,也是一个问题;

中国芯片设计企业向上突围,就是遭遇战,首先是中国台湾,日韩欧,最后才是美国;在中低端芯片和上面企业遭遇,就是”既决胜败,又决生死“;如果说这批台湾公司是一批令人仰止的“神山”;那么就需要“愚公移山”;


补充一下:

韩国最大的半导体公式,喜欢逆周期投资的三星,三星就喜欢在行业低潮的时候扩产,特别是NAND和DRAM。就是大家都亏损,但是还要加大产量。

这两年需求大了,大家都能挣点,赶上不好的年景,全行业亏损。

前几年,存储行业的大佬意思是,在行业全亏损时,要做到不比业界三星亏损的比例更高。同亏同赢。

也就是说,大佬对于三星这种打垮竞争者的思路有准备。

这种竞争比白菜价还要差。

东亚这些竞争者没有一个好搞的。

韩国一家三星,另一家海力士合起来就占了全球dram70%产能,nand%50以上的产能。这两家投资都是百亿美元为单位的投资。

大佬能讲同亏同盈。

如果这个行业不是白菜价,而是暴利就好了,我们无非少赚点。

现在大佬们的目标很现实,就是少亏点,持续要到规模效应,技术代差能够一战,才能考虑盈利的事情;

大佬的目标是: 赶上世界水准的良率,在量产时达到不亏大钱的水平;

目标不是挣白菜价,而是赶上世界水准,在量产时,不亏大钱;

现在全球就是5家; NAND 年销售约560亿美元; 中国长江存储估计还占不到1%;

威腾电子就是西数;

铠侠就是东芝;

SK海力士收购了intel部分;

DRAM的市场更集中;

三星和海力士,韩国自己就占了70%的全球DRAM产能,中国合肥长鑫只有估计还占不到1%;

DRAM的2020年大约650亿美金;

NAND+DRAM = 1200亿美元=约等于8000亿人民币;这么大一个市场,比芯片代工的市场(896亿美元)还要大;

芯片代工,目前是台积电的天下(台积电就占了467亿美元);


大家不要小看了韩国的“卷”,能把三星的地盘上,分一杯羹;就是同盈同亏;有足够的财力支撑,不要被“逆周期化”投资的手段赶出去,也就是说,在技术能赶上的时候,都先不要考虑盈利的事情;


总结一下: 东亚这些公司(以三星为首),已经就是通过“内卷”成功的在市场上获得了成功;

作为芯片产业后发地位的我们,就是

1:在技术上赶上,

2:规模上赶上,

3:基于上述两点,能够做到大佬说的同亏同盈就很好了;



上述这些数字,昭示着这些盈利前景的确巨大,与投入相比,和卖白菜利润差不多。无非是芯片这种白菜可以大规模生产,再小的盈利乘以可观的数量,也是一个巨大的收益。


但是想躺着,舒舒服服的挣垄断利润,芯片完全不是一个这种行业。INTEL卖的贵了,还有人选AMD;更别说其他的芯片公司了。

实际上,intel不是最贵的,IBM的power应该是更贵的,当时性能也是最强的,在2006年就能做5Ghz;

可是现在云计算领域,完全排除了power, 这些云厂选择了更有价格竞争力的intel的至强,大家可以看看目前IBM的市值现在还有多少。

市场激烈的竞争机制是芯片这个行业的常态。intel这几年制程稍微慢一点,AMD就pc端翻身了。

大家眼中最暴利的intel是如此,战战兢兢。intel在嵌入式领域的atom平台也就一百出头人民币,这个价格比某些国产化cpu还便宜,白菜价内卷。

别的厂家就更别说了。某国际大厂一款soc就卖50元人民币,我们自己评估过,我们自己做只可能比这个价格高,不太可能低,最有可能是持平。这个其实就有倾销的嫌疑了。国际大厂面向全球,成本早已经摊完,wafer成本比小厂估计少个30%都有可能。这么多年良率已经很高,封装测试成本也要便宜个30%,它还有利润的同时,再做这个竞品,其实路都全部堵死了。

实际上芯片行业已经是一个充份竞争的行业了。在这个行业,玩家众多,越大的量越要做好卷的准备。

技术要高,价格要低。中国芯片行业的宿命。做好比白菜价还低的利润准备,迎接这一波产能转移。


中国的机会在于

0:中国ICT庞大的产业集群对芯片的需求:

全球举足轻重的中国IT产业集群对芯片需求占全球半导体的份额接近一半。中国每年2万多亿的进口额,本身就不是一个经济体的常态。所谓“卡脖子”,不是说说而已。中国半导体产业规划,到2025年,中国的芯片自给率要达到70%,

1:川普的封锁:

随时就可能不卖给你了;提示所有的中国ICT行业,必须要有一个中国本地备胎;

2:新技术的换道:

如ai这种,前几年的挖矿芯片,NVME控制器,只要是新生的业态,中国就要很多的玩家参与,并且都玩的不错;其实就是

3:缺货和涨价:

目前这波缺货和涨价就是机会,扩产和泡沫;

4: 国家意志,

国产化示范项目;

科创板

大基金等

5: 价格战。

这个在某些消费类的IC中还是有用,考验供应链的毛巾里拧水;


user avatar   tuo-qia-ma-ke-zhi-gu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恰恰是我一直以来最大的恐惧和最深重的担忧。

前段时间翻年鉴的时候发现了这么一个现象,在整个制造业体系中,中国在许多门类中实际上已经完成或者基本完成了产业升级,中国在这些产业门类中不论是规模还是技术甚至是市场和应用都已经做到了世界第一,已经不是“掌握产业标准和定价权”这么简单了,而是掌握了产业本身了。

但是传统政治经济学中的“垄断必然带来巨额垄断利润”的现象却并没有出现,恰恰相反,这些产业在完成产业升级之后,却因为巨大的产能,庞大的体量,超长的供应链负担和市场规模的总体有限而步履维艰,很多时候都是在赔钱供货,而维持业务运行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让资金链流动起来而不是盈利,最后这些企业往往陷入向银行讨饭吃或者是哀求政府看在技术和就业的份上提供补贴的地步。

其它国家的相同产业往往在这个产业升级的过程中被收购或者活活挤兑死了,要么就是起步太晚,根本无法和不论是成本还是技术还是规模还是效率都更加领先的我国企业竞争,直接偃旗息鼓或者停留在外围,而我国此类行业的企业长期低利润乃至零利润运行,一年到头累死累活也就苦个仨瓜俩枣,很多时候甚至要靠政府补贴才能勉强维持收支平衡,但是你再看这些企业,他们是技术不行吗?不是。他们是效率不高吗?不是。他们是没有品牌建设吗?不是,全地球就剩他们一家了,其它人都被挤兑死了,哪儿还有什么品牌不品牌的?

但是利润就是上不去,甚至长期亏损吃财政饭,上下游大量产业链要靠他们才有订单,大批从业人员还要靠他们才能有工作,这些产业的从业人员拥有精干高效的业务水平和首屈一指的专业素养,但是每个月就拿着四千多的死工资就这么熬着,年底政府补贴和退税下来了再领个万把块的年终奖,看的让人心酸。

这种情况,我称之为“赔本赚吆喝式垄断”。

然后你再看看这些行业的产业升级历史,不外乎这么一个流程:

早年国内这一块是空白,但是有相关需求,于是只能从外界进口——外界出口商挟技居奇,坐地起价——国内为此付出了巨额成本,努力工作的大部分利润被外人赚走了——国内开始痛定思痛,开始呼吁,要求政府重视,扶持,各种反思文一天能出来个三四篇,于是“要争一口气”成为社会共识——开始发力攀爬产业链,国家拿出巨额资金和贷款强力扶持——产业升级过程艰辛困难,学费交了不少,但总体来看势不可挡——一道又一道技术难关被突破,一个又一个市场被吃下——随着竞争的白热化,为了在早期技术水平不如人时生存下去只好打价格战,甚至有些企业喊出了“不以价格论英雄,卖出去就是好汉”的口号,政府也很支持,银行甚至用借新填旧的方式不断给企业输血——终于,产业彻底升级成功,掌握了一切技术,吃下了所有市场,碾碎/收购了当年坐地起价的外国竞争对手——在攀爬产业链的过程中,攀爬行为本身已经深刻的塑造了业界生态,以至于整个业界都是按照攀爬产业链为导向塑造的,当初为了攀爬而攀爬导致低利润和高负债并行,这种生态已经深深嵌入产业本身,无法改变——开始赔本赚吆喝式垄断。

有很多产业都在重复这么一个故事。

现在半导体行业又有这个动向了,我感到万分悲哀。

中国真正应该解决的,不是半导体产业,而是半导体供应问题。

我们为什么要攀爬半导体产业?

为了防止别人卡脖子。

别人怎么卡脖子?

不卖给我们。

那我们想办法给他们开出一个他们无法拒绝的条件,确保只要我们去买,他们就一定会卖不就完了吗?干嘛非要自己去做呢?

这里要说一下,现在国内有一种思潮,就是认为中国必须做到“全产业链,样样第一”,这种思路我称之为空想工业化主义,且不说“全产业链,样样第一”本身就违背了产业发展必然导致产业分工复杂化,精细化,专一化,全球化的客观规律,就说随着产业技术的发展,产业门类的数量一直在增加,世界上没有任何国家可以一国建成全门类工业化,哪怕是中国也没有这个体量。

19世纪的时候,一个小小的比利时就可以容纳下大多数工业门类,到了当代,美国都容纳不下了,未来呢?

中国真正应该做的,是用强力手段乃至暴力手段塑造并维护全球供应链体系,确保只要我们去买,他们就会卖,确保我们去买的时候双方争论的焦点是价格而不是政治,确保没有人能卡我们脖子,而不是啥都自己做,第一,长期来看你不可能啥都自己做,19世纪比利时也觉得自己啥都可以做,第二,你把工作都抢光了,其它人喝西北风去?其它人没饭吃了,不得找你拼命?

我一直批评中国在地缘政治和军事上畏首畏尾,消极被动,但中国的产业政策显然走到了另一个极端,过于激进,过于冒进,啥都要做,啥都要抢,朝着“全产业链,样样第一”的目标一路向前,奔流到海不复回。

就拿光刻机来说。

造20条航母,然后开着航母去荷兰买光刻机,我们保证价格公道,但要求供货及时。

拿出足够造50条航母的钱,花几十年时间,把光刻机产业彻底攻克,然后把飞利浦旗下的ASML挤兑死,自己开始赔本赚吆喝式垄断,吃财政饭。

猜猜看哪种方法更招人恨?

前者,对方充其量骂你一句帝国主义作风,但其实你多塞点钱给他他也就闭嘴了。

后者,那可是真正的断人财路,砸人饭碗。

不要干比美国人收铸币税更招人恨的事情,世界各国对于交税实际上并无异议,但砸了别人的饭碗,别人可就不只是有异议这么简单了。

自己吃,也要给别人留一口,收税总比砸锅强。

就算一定要做,我也求求你们不要白菜价,至少让其它市场参与方有机会,要和光同尘。

为了防止有人抬杠,说不搞半导体,怎么造航母。先说一下,军用半导体,航天半导体,工业半导体,民用半导体是完全不同的东西,中国的军用半导体是第一梯队的,造航母不存在问题。

好家伙,评论区里的发光二极管太多了,行吧,多说两句。

这个世界上不是只有“全产业链,样样第一”和“彻底空心化,完全靠舰队”这两个极端,不是喜欢反思吗?真正应该反思的,恰恰是这种发光二极管思维。

中国,中国,必然是要在这两个极端中间取个中间值的,不可能也不应该走任何一个极端。

老想着“自给自足”“我自己啥都能做就不用买别人的了”这本质上难道不是闭关锁国的小农经济思维吗?男耕女织,大同之世,不信商业只信一亩三分地,还是不把自己当作世界的一部分,还是在把内外问题割裂开来看。

现在天天念叨美国经济空心化,问题是美国再怎么空心化,依旧是世界第二大工业国,在高端制造业领域依然首屈一指,它是工业产值占比在下降,但绝对值依然很高,工业产值比我们印象中工业立国的德国的总GDP还高。

另外还有人拿英国说事的,其实英国的工业产值占比时至今日依然达到了23%,和我们印象中的传统工业大国日本25%相差并不大。

对于中国来说,我们能够容纳大部分产业门类,大部分工业依然是要我们自己来做的,但我们没必要也不可能一个国家包办全部产业。

我们要做的,是自己做一部分,同时其它部分就放手让别人去做,我们以强力手段确保这些部分在我们需要的时候能随时以合理的价格买得到,这才是最合理也成本最低的方式。

你把所有行业吃干抹净了,人家能不找你拼命?

夺了美国鸟位,20航母,万枚核弹足矣

“全产业链,样样第一”,100航母,十万核弹怕是都不够

要和光同尘,自己吃饭也要给别人留口汤喝,你把所有产业都吃掉了,这比美国人收铸币税还招人恨,在别人眼里你这比美式帝国主义还可恶,美国人也就要钱,你这是要命啊。

自己做一部分,也要学会放手一部分,造舰扩核,天下大同。


user avatar   auditore-i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翻一翻Intel的财报就知道了。

最近比较懒,就先不贴数据了,凭经验说几个特点吧,有兴趣可以去验证一下。

其实最大的特点就是,净利率不高。净利润率远低于茅台,茅台真对得起三倍Intel的股价。

第二,毛利率很高。芯片基础材料确实不算贵,尤其是对于Intel这种在产业链上掌握比较长的企业。芯片的毛利基本用于公司研发和固定资产支出。

第三,其实就是上面提到的研发成本和资产支出非常高,即使是平摊在芯片千万量级的出货量上。

Intel生产芯片的边际成本其实非常低,可能低到几十块钱那种。根据微观经济学的边际成本观点,如果有足够大的销量来摊薄研发、固定资产等成本,芯片价格可以非常低。比如AMD的设计+代工模式就可以实现更高性价比,因为生产线的巨额固定资产投资可以通过代工厂平摊给更多的芯片。

但为什么芯片实际售价并不低呢?因为市场不够大,生产那么多的芯片卖不出去,反而会压低市场价格,使总利润下降。纵然有可能找到一个新的平衡点,使得销量更高,单价更低,但总利润不变。但是从单一市场卖家的角度来看,一定倾向于选择规避这种风险。

那么问题来了,我国如果突破了高端大规模芯片,那么会是什么结果呢?

第一种假设,市场价格不受影响。这就要求市场有相应的增量。芯片生产至少需要千万量级的产量来分摊固定成本才有经济价值。但是,下游几个大块,PC的销量已经很多年不温不火,手机也基本触及天花板,5G还停留在梦想,智能汽车更像芯片行业找的借口,并没有可见的市场增量来支撑价格。基本上不可能出现。

第二种假设,拉开架势竞争。假设国产新芯片可以和市场上的先进芯片实现完全替代,那么新增份额会把芯片价格拉低。低到什么程度呢?其实就是对消费者的灵魂之问:芯片降价一半你会不会多买一倍的手机、电脑、汽车、家电呢?基本上也是不可能的。而又有多少原先消费不起手机电脑的消费者,会因为芯片降价而买得起手机电脑呢?有,但是过程会非常漫长。说句难听的,自从中国厂商进场之后,全世界现在还没有手机的用户,不用手机的原因大概率也不只是因为芯片贵了几十块钱。而是一系列非常基础的问题,包括是否有水电路网基建、是否识字等。

所以综上所述,芯片市场供需很稳定,所提供的利润也仅仅能支撑几家龙头企业,基本没有新玩家的位置。因而强行入场,打到白菜价导致两败俱伤的几率不小。

所以我朝现在突破产业升级,真的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和技术的问题。没有合适的方法培养更大的市场的话,全球的消费力几乎无力消化我国生产力的增量。尤其是高端产业,离消费市场更远,培养市场更难而且收益更不明显。如果无法培养新市场,造出来就变白菜价,又有什么意义?所以我朝总是在喊内循环、人类命运共同体什么的,其实就是谋求扩大全球人民的消费力啊。


user avatar   yi-zhi-zhu-ding-l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芯片会不会白菜价我不知道,但是芯片工程师会变成白菜价。

有人说现在也是白菜价?白菜价也分季节的。

中国搞定了全部的基建高科技以后,你们再看看土木工程师……


user avatar   softlu 网友的相关建议: 
      

白菜价?短期内不会,摊销天文数字的研发费用是个很漫长的时间。

国产化的意义在于不让芯片卖出白粉价。


user avatar   haozhi-yang-41 网友的相关建议: 
      

芯片本来就是白菜价。

以一块普通点的cpu两三千作为预算,对标intel/amd业界top2这个级别的品牌,你看看你能买到些什么?

例如说你去家装建材市场转一圈就发现,家装建材的top2品牌(虽然我也不确定top2的建材品牌是哪个),但我高度我怀疑那两个品牌内选的话,你连个水龙头或者洗脸盆都买不到,也许就两三块瓷砖?

又换个市场,例如说汽车市场,我也不数真正的top2品牌了,就说稍微高端点的bba吧,大概就一个普通的后视镜,还不带什么电动折叠、自动防眩光之类的“高科技”的那种。真正top2的诸如劳斯莱斯之类的?我真的不知道能买到些什么了。




           

相关话题

  苹果、华为、小米都在加码折叠屏手机,国内柔宇、京东方折叠屏厂商你看好谁? 
  在柔性 OLED 屏幕量产中驱动 IC 是技术瓶颈吗? 
  传华为向联发科下巨额芯片订单,超 1.2 亿颗芯片,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信息? 
  其他用arm架构的公司什么时候才可能达到苹果M1 MAX的性能?特斯拉会做芯片吗? 
  关于集成电路IC设计行业的工作时间表大家怎么看? 
  为什么会发生大面积芯片短缺,是什么打乱了半导体产业的节奏? 
  如何看待中芯国际与阿斯麦修订采购协议,疑似花 12 亿美元购买光刻机? 
  国内有哪些公司可成长为芯片巨头? 
  处理器的时钟频率是否能高于晶体管的开关次数? 
  为什么说芯片产能 10 年内增加 1 倍方能解决芯片荒难题?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军人不爱穿军装外出?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网传「阿里一总裁 PPT 被员工拍屏泄露,新规划遭曝光」这件事?员工是否要承担法律责任?





© 2024-05-17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7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