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合肥是成为国内省会城市中最晚的城市之一。《合肥市志》1949年,合肥市土地面积约7.5平方公里,年未有69015人,而据《安徽地理》一书记述抗战前合肥县城人口,约6~7万人,包括东门外、西门外2镇,城区人口密度无变化。民国36(1947)年,城区人口为62089人。52年合肥才成为省会。
合肥是在一个小县城庐州的基础上建设起来的大城市,是全省乃至全国各地移民组成的。所以至今文化底蕴及区域影响力几乎为零。也造就了合肥没有历史包袱,对外地人的包容度上最高的。所以风俗上十五也是小年,有过年二三过小年的,也有年二四过小年的。有主食吃面的侉子,也有主食是米的蛮子。无论南北,任何外地人来到合肥,都能很快适应合肥。
其次安徽人心目中至今还有很多人认为南京才是安徽的省会(自我调侃)。合肥一直受南京的文化影响。所以南京有徽京一说。合肥话一直就没有,基本市区内都是外地来合肥定居的人,都使用普通话。今天大家说的合肥话基本上是肥东、肥西原合肥郊区人说的话,与南京话在外地人眼里基本差不多。
所以合肥的地铁及公交等服务窗口,播音用合肥话就很奇怪。
宽容、包容是合肥这个移民城市发展腾飞的主要因素之一。合肥人不会因为口音对外人歧视。特别是这几年,城市扩张明显,市中心西南移至政务区、滨湖区。合肥话只能成为一种情怀,很难发挥其他作用,何必再硬扯城市语言呢?
一些年轻的新合肥人,特别是父母一辈移民来合肥的年轻人,一出生就生活在合肥日新月异疯狂发展的时期,对合肥有自豪感可以理解,但也要清醒的认识到,现代大都市圈不是城市发展有多大有多快,就是大都市。而是整个城市有没有内涵底蕴,能不能对周边形成影响。从这个角度来看,合肥的确位处六朝古都南京旁边,吃了个闷亏。
一个城市的发展,不能有语言障碍。深圳从一个说白话的小渔村,发展成今天的国际都市,在深圳讲白话反而成了另类。通用的是普通话,一定要体现语言优势,那就用英文(虽然我也觉得在国内说英文有点装13)
但凡用语言设置交流障碍,这个城市就会越来越保守,就没有前途。本地人受到太多的利益保护,不会进取,外地人就不愿来,东莞当年洗脚上田的郊区菜农,当年对捞仔捞妹的:唔识讲白话,唔该返乡下。随着长三角的崛起,原本靠出租土地房屋生活的包租公、包租婆虽然有价值过亿的房产和厂房分红,现在人走了,有没有地了,现在不说这种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