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说别的,哪怕是最基本的锰钢,拿到古代都是神器了
这是我好久之前无意间记录下的,如果是评论里提到的董玉飞,那这位父亲的年龄我记错了,印象中这位父亲黑黑瘦瘦不大高。
我的本意是,不希望看到对事件中的个体进行攻击,从当初看报道时到现在回忆,我的心情依然是难以描述,不是愤恨。
至今还记得那年感动中国里的一位基层干部,这位父亲没几天就自杀了,对,以基层党员干部的身份满载荣誉,没几天就以父亲丈夫儿子的身份默默自杀了。
汶川的一个乡镇干部,在地震时从家里成功跑出来,让老婆照看一下老母亲,自己去学校看一下儿子,家、单位和儿子学校离得都很近,一条直线上,路过儿子的学校,看学校没全塌,鬼使神差的,对,他对记者的描述是鬼使神差的想先去单位,心里在跟儿子说“儿子你挺一下,挺一下,爸爸马上就回来”,等他参加完单位救援,经历第二轮余震后,反应过来往回跑,儿子学校全塌了。
就因为这个父亲的身份:党员、基层干部,当时还是央视王牌节目面对面的采访,无限扩大,表彰成一个基层党员的使命感责任感,轮回播放。
可节目中这个父亲已经被挖的体无完肤,记者一直追问这个细节:路过儿子的学校,为什么没进去。或许这个点是记者以及那整个群体引以为豪的功勋章,可这位父亲每一句话都在明显的责怪自己:鬼使神差、要是先去、要是听老婆的话。。。要有多无奈就有多无奈,能想象一个五十多岁一脸沧桑的父亲,一个家中独子,被记者逼着回忆自己面对“民族大义”时,只能自言自语一样重复嘟囔一句“要是当时”,像犯了错的孩子一样,他俩眼空洞地在记者牵引下回忆儿子很高、很开朗,早上出门还跟他比身高高,成绩很好,经常开玩笑,一米八几的大小伙对奶奶撒娇。。。。。显然,节目出来的效果是符合主流价值观的。
可是,对一个父亲、丈夫、儿子而言,这份“于灾难面前不顾儿子安危、来不及看儿子一眼、毅然决然冲入群众坍塌现场的基层党员”的荣誉,能否支撑他那个大家庭?还被评了当时“感动中国”。
他老婆看了那集报道,责怪他如果。。。
他老母亲责怪他,如果。。。
他自己也责怪自己,如果。。。
最后,在报纸的一个小角落里,报道出他自杀了。
(有些影像细节记不清了,这个父亲面对采访时不断的自言自语)
负反馈调节是自然界生物体很重要的一种调节机制。
身体健康需要稳态,稳态需要的是维持适当的数值。超过了就压回来,不够就补齐,这就是负反馈调节。
而正反馈调节,起到的是放大作用。本来只有微小的超过,越超过越补充,很快就变成大幅超过。
信息茧房,或者说推荐算法,最可怕的就是消除了负反馈调节,变成了正反馈调节。
古人常说的忠言逆耳,以史为鉴,人是一面镜子,其实都是一个意思。
人立于世间,是需要负反馈调节来帮助你调整自身的。
你主动去做一件事情,这是你的想法。
逾越了,做过头了,自然有种种负面信息传递给你,告诉你你要回头,不要再继续。
这种负反馈调节可以给你的生活提供稳态,不会偏差太多。
社会的负反馈调节,则可以让社会更加稳定,更难跑偏。
公知最爱的民主制,也是基于负反馈调节的原理建立的。
信息茧房,本质上就是阻止了负反馈调节。
你喜欢什么信息,你去看,你看到的都是你喜欢的,越来越多你喜欢的。
这是正反馈调节。
不断放大你一开始喜欢的信息,没有人告诉你哪里是边界,哪些信息是错误的。
无害信息还好,最多浪费你的时间。
如果是有害信息呢?
本来你想看如何面对心里有问题的父母,结果看到最后都是家庭伦理悲剧,这么多悲剧让你以为悲剧才是世界的主旋律。
本来你想看如何用零花钱赚钱,结果看到最后都是怎样贷款怎样加杠杆一夜暴富,让你以为世界上真有那么多暴富的方法和实例。
这些还是很私人的伤害。
如果更高层面呢?
你心理变态,你看心理变态的内容,越看越多越看越爽,越看越觉得不是自己变态,而是身边的人不懂你,其实世界上你这样的人特别多。最后你会不会认为自己一切正常,从而把变态行为真正实施?
你仇恨世界,你看仇恨世界的内容,越看越多越看越气,最后你得到结论,世界上大部分人都相信这个世界是错的,要修正。你会不会因此走上犯罪道路?
大数据算法和不负责任的平台,还可以把这种正反馈叠加,让每一个发生了正反馈而跑偏的个人叠加起来,互相正反馈影响,创造出一个封闭的正反馈社群。
这个世界本来就有一个个圈子,因为社会本身的负反馈调节机制,让这些圈子可以和谐共存。
平台通过正反馈算法,让每个圈子都极端化,制造出分歧和分裂,为一己私利人为割裂世界,制造混乱。
这才是最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