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将传统金属结构材料的研究与物理学或化学结合起来? 第1页

  

user avatar   knightor 网友的相关建议: 
      

能灌水又有点难度的还是多得很,

1,图像分析结合人工智能,至少既能被业界用上又能出论文的有金属材料失效分析,噱头有了,也很适合铝合金。相比于其他合金体系,铝合金各个系列得到了比较好的规范,热处理也比较定型,模式化比较充分,相对适合数据化,但是这好像需要一个团队一起干,加上一点时间。

2,表征的丰富性要上来的话,还是大量使用的钢铁里最丰富,记忆合金啦马氏体啦,微观除了析出相,可表征的东西还是多得很的。结合原位表征和各种场的响应,比如nimnga系可以对磁场力场温度场发生耦合响应。或者传统金属各种约束条件下的相变行为,虽然用处不大,但参数可控,现象丰富。最近的铝合金science强烈的利用了自然时效这个特点,加个力场上去,谈不上实际应用,但是思路很奇特啊。

3,金属-金属复合材料加力学,尤其是细观力学,模型比较多,内容也有难度,很快你就会放弃简单的一批的想法了,可以很物理。这个学会了,应该算一个一招鲜既能,可以稳定灌水

4,传统合金里的的反常现象,比如热缩冷涨材料。如果仔细找每个子领域都会有一些特殊的,比如有的能明显强化有的不行,有的能剧烈二次再结晶有的相当不明显,有的纳米晶室温都扛不住,有的800k没问题。。。这种是ns最偏好的,看运气碰到一个前人搞得不那么仔细的反常现象可能会有ns。

5,位错运动与温度场的定量或半定量关系,或者说纯金属高低温(例如金属Mo室温附近)导致的塑性脆性转变机制和控制方法,这个方面细节的解释是稀少的也是困难的。比如是否金属键会随温度改变(纯瞎扯)?这个主题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6,给定成分下互不相容的两相假合金如何使密度最高,既现实世界的粉末3维密堆问题,不同粒径粉末怎么配合堆积后密度大,有什么规律,怎么设计做出来的复合材料性能比较好。很多应用场所要求的就是复合金属材料气密性好,密度高。虽然工程上只要多试试,差不多就算可以了,但并不是说问题好解决。

传统金属只能做到看图说话的根本原因还是知识水平不够,实际问题又太难。毕竟现实世界人类对原子的控制能力远不如宣传的强大。常见的教科书上也远不是看图说话那么简单,例如TEM,XRD解析未知结构,这个几十年前就上了教科书的技能,如果你可以做得很顺溜,那就是范海福,施一公院士的水平,这远远超过了看图说话。


user avatar   jiehou1993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问题有点大,估计得在传统金属领域发过Nature Materials以上文章的人才算真的有资格回答吧。不过本题确实和我的研究方向很近,所以还是觍着脸来强答一番,短浅之处还请各位见谅。

跟拓扑/超导等凝聚态领域比起来,传统金属领域的顶刊确实不算多。就我比较熟悉的方向而言,大致可分为这么两类:

top-down 自上而下型:最近北科大在Nature上的一篇高强韧高熵合金[1]以及Science上的一篇室温塑变强化铝合金[2]都属于这类。这类工作首先要把材料的宏观结果做到非常好(非常优异的强韧性[1]/性能不变但极大简化的热处理工艺[2]),然后再在微观上给出清晰明了的表征和机理解释。

在这类文章中,最重要的当然是outstanding的宏观结果,但业内的人应该都清楚,传统金属领域被研究了上千年,靠排列组合的炒菜式掺杂是很难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一般来说,好的成果都是在制备样品(做)-表征结构(看)-分析机理(算)这个过程中不断迭代优化出来的。因此,你需要良好的设备把材料快速做出来,高清的电镜把结构看清楚,扎实的材料理论功底把结果算明白。在机理分析这一块,传统金属领域往往更注重晶体学、位错/弹塑性理论、缺陷/界面等热力学经典理论知识,对electronic structure的物理分析倒是不多。

bottom-up 自下而上型:这类工作往往基于一个悬而未决的科学问题,通过系统的观测/模拟提出理论模型,通过这个模型来解释/预测实验现象,从而对解决这个问题提供帮助。我的研究方向之一——氢脆——便属于这类科学问题。15年西交做的铝表面氢泡形核的原位观察[3]以及我老板12年的做的氢致裂纹扩展机理[4]都属于这类工作。

在西交的这项工作[3]主要是为了探索铝表面氢泡的形核点是什么,他们首先用原位电镜在辐照环境下直接观察到了铝表面的氢致起泡,随后分析气泡的结构和长大规律,提出以表面铝原子扩散为基础的形核模型,这个模型能定量的和他们的实验结果吻合。而我老板的那篇[4]则是纯模拟的工作,通过大尺度的分子动力学,直接模拟实验上无法观测的裂纹扩展,再结合氢输运的动力学计算,给出能与实验吻合的准确预测。

由于这类工作的出发点往往就是atomic level,因此对理论功底的要求是高于top-down类型的工作的。工作具体能做到什么高度,取决于你提出的模型的准确/预测性。当然,这类工作的上限取决于你所挑战科学问题的重要性(举个凝聚态的例子,你要是把高温超导的机理整明白了,一个炸药奖肯定是跑不了的)。

参考

  1. ^abEnhanced strength and ductility in a high-entropy alloy via ordered oxygen complexes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8-0685-y
  2. ^abPrecipitation strengthening of aluminum alloys by room-temperature cyclic plasticity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3/6430/972#BIBL
  3. ^abIn situ study of the initiation of hydrogen bubbles at the aluminium metal/oxide interfac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mat4336
  4. ^abAtomic mechanism and prediction of hydrogen embrittlement in iron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mat3479



  

相关话题

  如何评价清华大学文素中心的老师认为「外语系学生参与科研的经历疑似是抄袭」的想法? 
  量子力学适用于 DNA 尺度的分子吗? 
  即将上研究生的科研小白,该怎么阅读文献? 
  热变形温度对高分子材料应用的影响有哪些? 
  数学专业/物理专业的人,有什么错误的学习数学/物理的方式? 
  为什么用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检测醛基要加热至沸腾,而用斐林试剂检测葡萄糖只需要水浴加热? 
  推导 Stefan 四次方定律时,为什么可以用闭系的热力学方程? 
  为什么稳定原子核中子数总不小于质子数? 
  利用α射线反冲作为深空发动机工作原理是否可行? 
  有没有球形飞机? 

前一个讨论
核能与材料领域的交叉除了材料辐照效应还有哪些?粒子与原子核物理方向研究材料辐照效应前景如何?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孔雀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博士)要求毕业于ARWU或者THE大学排行榜排名前150名的境外大学?





© 2024-04-2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4-2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