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在科研路上,大家有什么经验教训? 第1页

  

user avatar   helixlif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新学期新气象,新来的师弟师妹,一脸茫然,像跟屁虫那般跟在师兄师姐后面却没跟出个所以然来。而以下这些科研经验,早点get到,小师弟小师妹们就可以顺利做出实验发表文章赢取白富美嫁给高富帅,走上人生巅峰啦!当然啦,这些经验喜闻乐见,老少咸宜,即使是科研老油条也可以参考借鉴哦

1. 先看综述,后看论著。看综述搞清概念,看论著掌握方法。
2. 早动手在师兄师姐离开之前学会关键技术。
3. 多数文章看摘要,少数文章看全文。掌握了一点查全文的技巧,往往会以搞到全文为乐,以至于没有时间看文章的内容,更不屑于看摘要。真正有用的全文并不多,过分追求全文是浪费,不可走极端。当然只看摘要也是不对的。
4. 集中时间看文献。看过总会遗忘。看文献的时间越分散,浪费时间越多。集中时间看更容易联系起来,形成整体印象。
5. 做好记录和标记。复印或打印的文献,直接用笔标记或批注。pdf 或html 格式的文献,可以用编辑器标亮或改变文字颜色。这是避免时间浪费的又一重要手段。否则等于没看。
6. 准备引用的文章要亲自看过。转引造成的以讹传讹不胜枚举。
7. 注意文章的参考价值。刊物的影响因子、文章的被引次数能反映文章的参考价值。但要注意引用这篇文章的其它文章是如何评价这篇文章的:支持还是反对,补充还是纠错。
8. 交流是最好的老师。做实验遇到困难是家常便饭。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反复尝试?放弃?看书?这些做法都有道理,但首先应该想到的是交流。对有身份的人,私下的请教体现你对他的尊重;对同年资的人,公开的讨论可以使大家畅所欲言,而且出言谨慎。千万不能闭门造车。一个实验折腾半年,后来别人告诉你那是死路,岂不冤大头?
9. 最高层次的能力是表达能力,再好的工作最终都要靠别人认可。表达能力,体现为写和说的能力,是需要长期培养的素质。比如发现一个罕见病例,写好了发一篇论著;写不好只能发一个病例报道。比如做一个课题,写好了发一篇或数篇论著;写不好只能发一个论著摘要或被枪毙。一张图,一张表,无不是表达能力的体现。寥寥几百上千字的标书,可以赢得大笔基金;虽然关系很重要,但写得太差也不行。有人说,我不学PCR,不学spss,只要学会ppt(powerpoint)就可以了。此话有一点道理,实验室的boss 们表面上就是靠一串串ppt 行走江湖的。经常有研究生因思维敏捷条例清楚而令人肃然起敬。也经常有研究生不理解"为什么我做了大部分工作而老板却让另一个没怎么干活的人写了文章?让他去大会发言?"你没有看到人家有张口就来的本事吗?
10. 学好英语,不学二外。如今不论去日本还是欧洲,学术交流早已是英语的天下。你不必为看不懂一篇法语的文章而遗憾,写那篇文章的人正在为没学好英语而犯愁。如果英文尚未精通,暂且不要去学二外。

英文文章写作
1. 阅读10 篇文献,总结100 个常用句型和常用短语。经常复习。注意,文献作者必须是以英文为母语者,文献内容要与你的专业有关。这属于平时看文献的副产品。
2. 找3-5 篇技术路线和统计方法与你的课题接近的文章,精读。写出论文的草稿。要按照标题、作者、摘要、背景、目的、材料、方法、结果、讨论、致谢、参考文献、图例、图、表、照片和说明的统一格式来写。这样做的好处是从它可以方便地改成任何杂志的格式。
3. 针对论文的每一部分,尤其是某种具体方法、要讨论的某一具体方面,各找5-8 篇文献阅读,充实完善。这里讨论的只涉及英文表达,也只推荐给缺乏英文写作经验的人。
4. 找到你想投的杂志的稿约,再找2-3 篇该杂志的article,按它的格式改写。注意,每次改写都要先另存为不同的文件名,以免出了问题不能恢复。
5. 找英文高手改。找不到合适的人,就去找提供英语论文编辑服务(English correction and improvement,not translation)的公司,在此向有钱没时间的人强烈推荐。

文献管理
1. 下载电子版文献时(caj,pdf,html),把文章题目粘贴为文件名。注意,文件名不能有特殊符号,要把 / : * ? < > | 以及 换行符删掉。 每次按照同样的习惯设置文件名,可以防止重复下载。
2. 不同主题存入不同文件夹。文件夹的题目要简短,如:PD,LTP,PKC,NO。
3. 看过的文献归入子文件夹,最起码要把有用的和没用的分开。
4. 重要文献根据重要程度在文件名前加001,002,003 编号,然后按名称排列图标,最重要的文献就排在最前了。
5. 复印或打印的文献,用打孔器(¥10-15)打孔,装入硬质文件夹(¥10-20/个)


我们经常会在参考文献的引用上耍一些小聪明,殊不知这些都会降低论文质量。
1. 知而不引。明明借鉴了同行的类似工作,却故意不引用同行的类似工作,使自己工作看上去"新颖""领先"。实际上审稿的可能就是同行。
2. 断章取义。故意截取作者试图否定的部分来烘托自己的观点。
3 引而不确。没有认真看原文,引文错漏。
4. 来源不实。某些字句来源不可靠(比如非正式的或非学术的出版物),且不注明来源。常见于一些统计数字。
5. 盲目自引。不是为了说明自己的工作与前期工作之间的关系,而是单纯为提高自己文章被引用次数而自引。

国内文章水平不高的几个原因:
1. 审稿人知识陈旧。年纪大的审稿人查文献和和上网的能力相当有限,无法核实该研究是否有意义,创新点在那里,方法是否可靠,结果是否可信。但匪夷所思的是他们经常提的审稿意见是"参考文献不够新"。
2. 选错审稿人。虽然一般指定两名审稿人,但编辑部经常让不懂分子生物学的人审分子生物学的文章,让不懂统计的人审统计处理比较复杂的文章。出于爱面子,很少有人提出"我不适合审这篇文章"。
3. 关系文章。有了关系,什么都简单了。
4. 不承认阴性结果。诚实的阴性结果被认为无意义。怪不得有人大声疾呼"我要办一本阴性杂志"。
5. 造假。任何人都不愿意成为制度的牺牲品。出不来预期结果就没法交差。为生存计,为按期毕业计,造吧。

动态的科学
1. 科研靠积累。象伦琴发现X 射线那样凭借一次简单观察就得诺贝尔奖的机会越来越少。更多的科研成果来自于实验室长期积累。最终实至名归。
做科研不要指望一步登天。设计课题不要好高骛远。基金评审也是这样。没有前期积累,获得资助的可能性小。选导师要想好:你是要白手起家,还是要为人作嫁?
2. 文献要追踪。开题时通过查文献了解的情况,到结题的时候可能有很大不同。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追踪。运气好,你可以得到更多的线索;运气不好,发现别人抢先了。据此修正你的实验。写论文之前一定要重新查一遍文献。
3. 记录要复习。前面的实验记录要经常复习。随着经验的增加和认识的提高,你会发现最初的判断未必正确。

我曾经向一些比我有经验的人请教"什么是科研",他们没有正面回答我,只是给我打了五个比方。
1. 科研是流行歌曲什么流行用什么,什么流行做什么。张口生物芯片,闭口纳米技术。老板是追星一族,流行的就是最好的。
2. 科研是移花接木设计课题?课题怎么是设计出来的呢?是拼出来的。A 的材料,B 的方法,C 的指标,D 的意义。
3. 科研是傻瓜相机原理搞不懂?恕我老朽,没时间看原理了。我能折腾,多折腾几次就出来了。为什么要做这一步?老板心里明白就行了!他每周安排的活儿我还干不完呢。
4. 科研是照葫芦画瓢综述不会写?抄啊。论文不会写?套啊。反正不会有人追究。无知者无畏!
5. 科研是垃圾实验完成了,论文发表了,答辩通过了。老板语重心长地说:"你们走后,这些都是垃圾"。晕!倒!挣扎!再倒!他们没有骗我,实用主义自有它的道理。但我从此不再随便批判国内的科研水平了,因为在某些时候我也重复着同样的故事。

写毕业论文
1.先列提纲。不列提纲,上来就写,是坏习惯。几百字没问题,几千字勉强,几万字就难了。必须列出写作提纲,再充实完善,以保证思路的连贯和字数的均衡。
2. 平时多写。及时总结阶段性的工作,多写文章多投稿。到最后阶段,把这些文字有机地组合起来,就是一篇很好的毕业论文。
3. 不要罗列所有数据。为了保证毕业论文的分量,研究生往往会观测较多的指标。但毕业论文并非数据越多越好。一定要舍弃那些与主旨关系不大的数据。否则,要么显得累赘松散,要么成为破绽。
4. 打印修改。在电脑上直接修改,会遗漏很多错误。要尽可能地减少任何错误,一定要打印出来修改。
5. 让别人指出错误。自己修改,仍然受个人习惯的局限。错误摆在那里,却熟视无睹。让别人给你指出错误吧,不管他与你是不是同一专业。

怎样读文献
1. 目标:漫无目的则毫无效率,抓不住重点才效率低下。选题之前可能会有一段时间处于迷茫状态,不知从哪入手。胡乱看了大量文献,却不知所以然。在导师的指导下,在同行的启发下,有些人可以迅速明确目标,有的放矢,入门就从这里开始。即使导师不导,没有定题,自己也要先设定一个具体的问题看文献。不管你将来做不做这些东西,总比没有目标好得多,保证有收获。科研的一般法则是共通的。
2. 层次:对于一个具体的课题来说,相关文献分属于三个层次:研究方向、研究领域、研究课题。例如有人研究干细胞定向分化治疗帕金森病,对他来说,研究方向就是帕金森病,研究领域是帕金森病的干细胞治疗,研究课题是某种物质诱导干细胞定向分化为分泌多巴胺的神经细胞。看文献时要分清手上的文献是属于那个层次,这决定你对它要掌握到什么程度。研究方向层次的文献:一般涉及,基础知识,学科水准,了解当前重大进展与趋势,达到专业人员水平;研究领域层次的文献:了解焦点与热点,已/正/将进行的课题,达到专家水平;研究课题层次的文献:要全面,了解历史、现状、展望、主要方法、手段,达到No1专家水平。正确分辨文章的层次,才能把精力用到点子上。
3. 形式:广义的文献包括可以阅读的所有出版形式。教科书、专著、会议摘要汇编、期刊、网页、甚至ppt文件。比如要了解免疫应答的基本形式,最好是看教科书;要参考大鼠脑立体定位图谱,最好是看专著;要知道最新进展,最好是查阅期刊;要了解别人的研究动向,最好是参会或看会议论文汇编。不要找错信息源。
4. 程度:对文献的熟悉程度不同,阅读文献的方式大不相同。新手学习式阅读,逐字逐句,搞清细节,掌握最基本的知识点。最初的十几、几十篇要精读,精华的几篇甚至要背诵。老手搜索式阅读,已熟悉各种研究的常见模式和一般套路,能够迅速提取关键信息,把握思路,经常不按常规顺序阅读。有人看图说话,有人辨数识字。高手批判式阅读,一针见血,直指问题所在。实际上没有一篇论文是无懈可击的。新手要稳,老手要准,高手要狠。新手、老手、高手的代表人物分别是研究生、导师和审稿人,但认真钻研的研究生完全可以在3年中实现从新手到高手的嬗变。对自己有清醒的定位,才能选择正确的阅读方式。
5. 矛盾:文献读的多了,脑子里塞满了信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反而无所适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循证医学划分临床试验证据的等级;同理,我们看文献也要重视实验证据的强度。发现矛盾,是第一步;找出异同,是第二步;思考解决,是第三步。从相互矛盾的结论推导中发现矛盾的根源,此时如能跳出圈外,不走思维定势,从原始的科学问题出发,"无招胜有招",真正是到达另外一种境界了。何必翻译外国人的综述谎称自己的综述?何必重复别人做过的实验谎称自己的思路?

我和老谈也会每周四晚上6点到9点在b站直播,做一些科研常见的经验教训讲座,欢迎大家来看


点击下面的链接可扫码添加我的助理微信,私信不回问题:

解螺旋-酸菜老师

传播科研最前沿知识;

中国临床医生科研成长平台;

现在添加还可领取10G科研资源大礼包!(内含:SCI写作投稿技巧、数据库使用教程、国自然工具包……)


报名解螺旋限时免费训练营《10天领悟3分SCI文章套路》参与学习 即可得到
报名链接如下



user avatar   feng-lai-xiang-man-xiu-opt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我当了pi之后,我回想了我的求学生涯,总结了经验教训,期望大家以及我的学生少走弯路。同时,pi和学生时期有很多不同,管理也是一门艺术。经验如下:

1、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极限在哪,动手能力到底如何,别高估自己!究竟适合做理论还是实验要定位清楚。多数人如果真的了解自己,可能不会走上科研道路。懵懵懂懂随大流,坑自己也坑导师!(对于导师而言,劝退也是一种自省、热爱和负责!)

2、选择一个好的导师和特别是好的方向,很多方向the Party is over!(对于导师而言,将原先组里有积淀的方向交给学生,风险小可控,自己可以不断开拓新的方向,不要让学生去探路,不开拓方向的导师坐吃山空,让学生探路不负责任)

3、科研是持久战,不光是脑力,也是体力。学习钟南山前辈,一身腱子肉80岁不显老。

4、养成好习惯,学霸是持之以恒的自律,学渣是间歇性的自虐。一时鸡血是没用的。比如定时每周四下午看文献,无论是开会、放假、郊游,每周四都坚持看文献(对于导师而言,坚持每周组会督促学生养成习惯)

5、文献讲究读典、读人、最后才是读新。开山之作要精读,关注圈内名人的文章,有保障。做好文献管理。

6、究竟是work for advisor还是work with advisor要弄明白,每个人适合的模式不一样。

7、与导师追求目标一致。导师是青椒有事业上的追求,你只想混毕业工作,不认真偷懒,是一定会产生矛盾。反过来也是一样。

8、科研需要形成体系。和导师商量好每一项工作,别四处挖坑,东一榔头西一棒子。

9、文章能发就发,不论大小,越早发越好。(导师需要体谅学生,人在没有时和有很多时心态不一样)

10、学会并行处理,不单是coding上,也是生活上,同时开展多个项目。人在社会也必然同时扮演多个角色。

11、英语要攻下来,没有捷径,不要相信碎片时间的理论,大块时间集中砸出来,托福或雅思考下来

12、在大组里,组内就可以有充分的交流,把每次出去作报告当作job interview

13、在小组里,缺乏交流,需要多参加会议和申请留学机会,见到大牛要敢上去提问题留联系方式

14、科研必然不是一帆风顺,一定要有爱好支撑你烦躁时光,比如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有爱好的导师很常见

15、成为靠谱的人: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凡事有交代

16、科研训练不单是基础技能的培养,也是独立健全人格的塑造。


17、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两者不可偏废,一个人的境界不光与学术水平有关,也和他看到多么精彩的世界有关

18、不要鄙视social,能力强了social就是在research,能力不够research也是social

19、年轻人易焦躁着急,少与他人比较,多与自己比较,有成长有收获,生活充实就好,踏实走好每一步,伏久者,飞必高,自然水到渠成

20、人生有很多弯路是一定会经历的,年轻的时候永远不撞南墙不回头,改不了的。(作为导师,抓大放小,你安排不了别人的人生)

21、文献看到300篇肯定会有idea,没想法了就去看文献、与人交流

22、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你想要什么都要提前谋划。比方你想评国奖,时间是每年10月份,科学院最高奖院长特别奖每年3月份,以及各类国际奖项都是有特定时间申请和要求的。导师申请项目也是一样。把握好节奏,错过就要等一年,步步是连环的。提前做好准备,机会来临才能把握住。

23、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是很有道理的,博士阶段非常重要,不要指望博后阶段,那个时候你的顾虑会很多

24、学会做一份合格的简历,并及时更新

25、当你小有所成的时候,设计自己的网站和名片,学会推销自己

26、科研是论贡献的,数三围(一作文章数、影响因子总和、他引次数)容易落入下乘

27、选导师就是二次投胎,第一次没得选,第二次可要好好选。警惕有才无德的导师。

28、早做人生规划,要有整体安排,并让导师了解清楚。

29、学会合作。包括组内同学之间、组与组之间

30、收集文章的匿名审稿意见、新闻报道、他人引用陈述等相关信息,这些客观评价非常有用

31、入不敷出,智商容易下降。(与导师协商解决经济问题)

32、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同门资源、师承资源


33、有句话说得很对,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有什么样的导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有什么样的父母就会有什么样的子女。观察他的学生,也能窥得一二。一个组有一两个代表学生,学术水平就不会差,普遍优秀的学生,氛围肯定好。

34、科研圈这十几年以来日星月异,特别是从08年经济危机以来美国持续削减科研经费,大量人才回流,这些年选择年轻海归或海外经历导师或者他们的土博会更好。甚至还能挂名大老师,名利双收。

35、一个课题组的氛围非常重要,无课题组网站、无定期组会、无开学的统一基础训练,这样的组基本靠自己,氛围很差。

36、要识别那些没有经费的导师,资金流很重要。(导师也是弱势群体,多体谅)

37、学习能力和学术能力不能划等号,我们普遍相信学习能力好的更有希望学术做得好,实事却不这样,运气和未知因素占得比较多。但是好的平台下限很高,毕竟是站在导师的肩膀上。

38、学霸的最大问题是易一蹶不振,抗挫折能力弱,一辈子优秀拿一次良要爆炸,一心要“赢”,却失去了别人的爱,无法意识到自己的“普通”。学渣的问题是挫折太多,习惯退让不自信,靠鸡血让恐惧变勇敢,缺乏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

39、千万不要跟别人比努力,混时间9127,感动了自己。科研是持久战,不是疲劳战,要将科研和生活分开,充分享受生活有助于次日的高效工作。

40、如果是本科生想出国去top20的学校,暑研很重要,在国内有几篇文章发表很重要。

41、现在出国很容易,自带fund可以申请非常好的学校,很多学校都有公派项目,csc公派(需要满足四个一流)

42、发现不适合科研,要及早跟导师交流,把重心调整到就业方向上,甚至转硕士毕业

43、现在的国内培养模式对硕士非常不友好,上一年课,稍微培训或者不培训,做一年课题,发文章,第三年就要找工作了。不如像国外一样,完全弄成授课型,也不需要论文要求了。

44、博士内卷非常严重,能毕业找到教职就不要再弄个博后了,除非有非常大的把握拿青千。以后再想出去,停薪留职做访问学者更好。

45、个人奋斗与历史进程是分不开的。哥伦布活在今天还能不能当上造船厂厂长还不一定。

46、别把总结当综述,综述一般是给领域大佬写的


47、学界和业界越来越脱节,学界追求炫技,越fancy越好,业界追求稳定实用成本低。确定是将来找教职还是去企业选择对应的方向很重要

48、人随着眼界和格局的提升想法是会不断改变的,可能开始只想有书读,后面觉得读个博士也不错,再往后想去国外名校转转,之后又可能想找个教职。

49、要有时间观念,约好时间别迟到,作报告别超时

50、文章类型不光是article,还有letter,review,editorial,tutorial,correspondence,comment

51、多留意国外top大学的毕业论文,很多是免费下载的,你会发现一些方向在国外过了气了,国内才刚开始火。

52、了解各个学术组织和期刊数据库。比方osa、spie、aps、npg、aaas、wiley、acs、iop、ieee、springer、Elsevier、aip等等

53、一个课题组如果没有实验室管理员,多半是要学生报账


54、学会备份重要数据,别丢失了才追悔莫及

55、在科学发现上,第一个做出来的是冠军,第二个也有意义,验证第一个说得对。要学会把重要的成果挂预印本或者及时会议发表。

56、不在非涉密计算机和互联网上处理、传输、储存秘密。你保密,密保你。

57、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58、一个人能够同时保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念还能正常行事,这是第一流智慧的标志。

59、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学会感恩,别把一切看作理所因当全都是自己努力的结果。

60、学会简明扼要地制作ppt,表达能力非常重要,再好的工作都需要别人认可。每次报告除了ppt以外,准备一份pdf以防万一。ppt重要内容字号不要小于14。一页ppt信息量别太大。

61、当下火的不一定是未来火的,当下的热点不一定真的实用,可能是泡沫。尤其是本科选专业,要考虑十年后的事,博士选方向要考虑五年后的事。

62、先学做人,后做学问

63、学会论文制图,dpi要大于300。千万别截图后用ps插值,原始数据不行,伪300dpi没用。


64、分清欲望和理想。欲望会让你焦躁,你害怕落后于同龄人。保研、出国、GPA、文章、体面工作、年薪等等这些都是欲望,只能驱动你努力一两年时光。而人生很长,理想才是驱动你一辈子的事情。而这是击败焦虑最好的方法。

65、科研要敢于下判断,不要人云亦云。大胆假设,小心论证。

66、人有所执,方有所成



先更新这么多,想到续更


user avatar   ke-xue-tan-suo-ji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们有幸邀请到了 @海伯利安 来聊聊他的科研经验,以下是他的回答:


作为一个曾经的科研搬砖狗(已退坑),也希望能分享一些浅薄的经验,让后面的朋友们能避开一些坑。

最重要的经验:一定要选择一个光明的科研方向!

尽管很多回答都提到了,我还是再再再啰嗦一句啊:科研方向的重要性如何强调都不为过。没人希望自己选择的研究方向是一个死胡同,钻进去却渺无希望。“光明”的科研方向,一方面要这个方向有很多值得研究的潜在课题,让科研人员有机会淘到金子;另一方面,该方向本身的科研从业者数量最好不要疯狂溢出,否则即使你很优秀,恐怕也难以在内卷的厮杀中脱颖而出。

上知乎聊科研的很多人是学生,对于新手来说,先要选好学科方向(本科阶段:生物?化学?环境?材料?物理?),然后是选好学科下的分支方向(研究生阶段:高能物理?凝聚态物理?)。后面可能还需要涉及更具体的研究方向,既要看导师的眼光,也要看个人的奋斗。

个人的建议是,选择研究学科方向的时候,主要以兴趣为导向;选择研究分支方向的时候,需要以“现实”为考量

我本人是物理专业的,大学的时候跟班里的小伙伴唠嗑,聊到为什么选择物理专业,发现真正从小对物理学感兴趣喜欢物理学的人是极少数,大部分人其实是抓瞎,只是碰巧高中物理成绩考得好被夸奖,高考志愿想当然地填了物理专业,对大学物理课程的难度一无所知,更不要说对物理科研有什么认识了。

等到大学期间被四大力学虐得死去活来之后,幡然醒悟+1;

等到研究生在实验室搬砖重复枯燥的理论推导和实验操作,幡然醒悟+2;

等到毕业找教职没有坑位找工作更没人要,已然失去幡然醒悟的机会,只能追悔莫及了。





只有选择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学科,在以后的学习中才不会被那些繁杂的公式吓倒,有毅力在实验室的枯燥重复劳动中坚持,毕业之后一期一期地做博后。如果兴趣一直没有被磨灭,甚至还能在科研中找到更多乐趣,那么运气够好的话未来也许有机会碰到一个教职……

在选择学科的基础上,大部分人要到研究生时期才开始真正做科研,这时学科下面不同分支方向的选择也能产生不同的结果。我建议更多地考虑“现实”因素,有些研究方向就是更好发文章,文章的影响因子更高,毕业后有更多教职机会,去企业界也更吃香。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还是以我自己的经历来说,我是做高能物理实验的,我的博士室友是凝聚态物理(偏材料,烧炉子的那种)。在我的博士论文里,我的论文发表记录只有三篇,有一篇还在内部审核未见刊;我室友的博士论文则列了十几篇。我最好的论文只发在了影响因子是个位数的期刊PRD;我室友的论文则发表在两位数影响因子的期刊上。

虽说不同学科的期刊影响因子肯定不一样,但是当你毕业找教职的时候,那些国内高校可不管这些,一刀切地向文章数量和影响因子看齐。

毕业之后,我室友直接在西安一所高校找到了讲师的工作,而我想继续做科研的话只能去做博后。像高能物理实验这样的研究,国内有这个方向的高校本来就屈指可数,并且由于评价制度的问题,现在的高校招聘还看重所谓的第一作者文章,由于高能物理实验的文章作者动辄几百上千人,作者排序按英文姓氏的首字母排列,如果你姓张、曾、周什么的,那可惨了……这点还是国外比较人性,在美国找高能物理的教职,大家对这一行的论文特点比较体谅,不看你的第一作者论文而看你具体有什么研究贡献。

怎么判断哪些科研方向更光明呢,可以上知乎搜索啊!羡慕这个时代有发达的互联网,人们可以提前获得很多学科的信息,比我那时候的渠道多多了。

大学期间如果有余力,提前去几个实验室打工做业余科研,向师兄师姐们打听,也是重要的了解途径。当年我有一个学弟在高能所实习,跟我了解情况,我果断就推荐他做LHC的实验去了。

如果还有什么重要经验:一定要选择一个靠谱的导师!

如果说选择研究方向是选择一个泳道,那么选导师就是选择一个靠谱的游泳教练。

能傍上大牛老板那是最好,大牛老板不仅自身学术水平在那里,为你指点明灯,更重要的是他(她)的学术资源。学术资源有硬资源和软资源,硬资源比如实验室的工作条件,自己实验室如果有冷冻电镜那发文章还不是刷刷滴?软资源比如老板的各种人脉,老板能随随便便就推荐你去别的实验室交流啥的,那种在论文里挂个名字就能让文章顺利发表的大牛,那不是爽歪歪?

我研究生的时候,导师介绍我去了美国一个国家实验室交流,让我开拓了科研技能和眼界,同时认识了一些教授。后来申请博后的时候,导师和教授的推荐信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选导师这事,需要注意的是,靠谱的导师不一定是一些老家伙,在国内,其实有很多有水平的年轻导师。一些老教授,由于一些特殊的历史原因,真实学术水平可能不咋地,你们知乎上的多的人,应该懂的。

除了考虑导师的学术水平和学术资源,也要考虑导师的道德水准(?)。选导师不能只是看光鲜的外表,还要看人品。我们看到了太多类似下面这样的内容

“如何看待南邮材料学院研究生不堪忍受导师压榨疑似于实验室自焚事件?”

遇到极品导师是一件不幸的事情,如果遇到了这样的导师,一定要坚决拒绝他继续相处,一定要坚决换导师,大不了退学不干科研了。一定要认识到,生命更可贵。

此外,做科研要重视与人交流!

在媒体宣传的刻板印象里,做科研的人仿佛都是内向和不善言辞的书呆子,每天只会埋头在实验室里算啊算啊。

不善于与人交流的人,在科研中也是会遇到很多障碍的。你在实验室使用仪器需要跟师兄师姐交流,帮导师申请经费需要跟行政交流,与他人合作研究需要跟同行交流进展,这些都需要你有良好的沟通能力。

特别是跟同行交流,对科研工作十分重要。一个人的idea总会有局限性,多听听别人的想法不是坏事,往往他人的一句话也许能给你带来启示,甚至帮助你避开一些坑。

以上的经验教训是个人的体会,希望对其他人有一些帮助。


user avatar   yongle-li-86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以前总觉得导师培训的太少,自己很多知识/技能不知道不了解不掌握。后来觉得还是自己本身惰性,没有脱离舒适区。

分享NYU柯朗数学研究所的经典段子:

导师看到学生:我做的东西你不会,都没有共同语言我凭什么招收你?我做的东西你会了,那你都能自己做数学了,我带你还有啥意思?结论:学生没必要跟导师学了。。。。。。(2020年更新:在CalTech发现时不时院系里组织实验技术培训,每次搞一天。所以实验技术培训这块导师也不用出太多力了。还是要靠学生自觉)

当然这只是段子,但是也反映了这些智商高超的人的某种思路。

自己解决问题,就是研究生。导师的作用,并非虚无;而是给你指明:什么问题值得做,什么问题是大坑,什么问题既是坑也值得做。

再有,导师的作用还包括但不限于给你打几针鸡血,让你在数据不self-consistent,程序不work,segmentation fault,NaN, Inf, ****,System blow up,单点SCF/CAS不收敛,优化不到极小值,自由能不收敛,1-D不够看要做2-D/3-D自由能,结果跟实验不match,自己干不下去了,掀桌骂娘,痛哭流涕,怀疑人生的时候,或者想去玩游戏/撩妹而不想干活的时候,被导师的个人魅力鼓舞,继续把科研做下去。


我读研究生的时候,总觉得导师“指导”的时间很少。后来做了博后,博后导师告诉我,他的博士导师是英国某学校的副校长,大官,每学期能约见一次就不错了。大部分时间需要自己去钻研。当然我们是搞理论的,自己钻研也不会钻研出啥问题。实验室里要是没人指导的话,那就。。。。。。

可能有人要问,这样的话,技术问题如何解决呢?我听过三个人给我分享,觉得很好,分享给大家。第一个人是某加拿大科学院院士,华裔。他读博士的时候算格林函数,怎么也算不出。一次学校附近(匹兹堡大学)开会,欧洲一个业内专家来开会,他赶紧跑去会场,把住了问,一天下来,全部思路都理顺,再也不怕格林函数了,还用这东西做了毕业论文。还有我一个大龄师兄(X老板的博士,毕业后又跑去新加坡博后),当时在新加坡作博后,读我Z导师的书一个公式怎么也推不出来。后来有一天导师去开会,赶紧问。导师询问了公式是第几页第几个,直接在黑板上推导2个小时,把公式来龙去脉讲清楚了。最后一个故事是一个另外组的同事,他导师也没有具体的意见,就直觉上觉得一个事可行,叫他尝试。2年没有任何进展。但是期间导师也没有硬性的非要榨出文章什么的,反而还支持他出去开会。2年后某一天,他参加了一个UCLA办的免费的机器学习的summer school,白天听讲座忽然有感觉,熬了个通宵,解决了理论问题。先是把这套技术发了一篇JCP,后来应用在相变问题,合作发表了Science,并一作发表了JACS。所以导师技术再牛,不如专门做这个的人牛。导师不教具体技术是正常的,不帮你开绿灯找到靠谱的人教你才有问题。


user avatar   paper-phiphi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以下科研经验教训出自这篇paper(原来科研的经验教训也是可以写成paper发表的),觉得总结的很到位,节选几条,供大家参考。

Brennan, N.M., 2019. 100 research rules of the game: how to make your research world class; how to successfully publish in top international refereed journals. Accounting, Auditing & Accountability Journal 32, 691-706.



关于科研习惯

  • Take ownership/ responsibility for your research:依赖导师做研究只会陷入对导师不给力的无尽埋怨
  • Do not be known for being a one-trick pony:十八般武艺,精通几项,其他多少都了解一点
  • Prepare a pipeline:肚里有粮心中不慌
  • Do not contaminate the crime scene :所有原始数据都好好封存,数据清理和分析过程都详细记录

关于合作

  • Co-author: 多合作,各取所长,被拒稿也能分担一点痛苦
  • Only co-author when there is a meeting of minds between you and your co-authors: 但只和志同道合的人合作,道不同的人很难持久合作而不生嫌隙,强扭的瓜不甜,
  • Do not take on a free rider: 不干活只想坐收渔利的人趁早踢出
  • Do not be a free rider: 同理不要做那个不干活只想坐收渔利的人,会被踢出去的

关于写作投稿

  • Write it in five minutes, revise it five times over: 一鼓作气的写,锱铢必较的改
  • Overcome your fear of rejection: 明白被拒是科研的日常
  • Have Plan B in case your paper is rejected: 其实投稿之前就可以准备好备选方案,备选的备选方案,备选的备选的备选方案。。。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参看下面的详细100条建议

最后,Rule 100: Enjoy your research


贴一个相关回答,综合整理了自己近期科研相关的回答(超2W收藏,附赠萌猫)!


结尾照例献上一只招paper的灵猫


user avatar   pen-pen-kai-m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想说点粗暴易懂的。

❗️❗️❗️文章,文章,重要的事情说二遍!

文章是科研路上的硬通货,相信我,文章在手,天下你有。今天的你默默无闻,等发了大文章瞬间圈内皆知,导师们关注通讯是谁,学生们关注一作是谁,做出好东西发表,后面说不定有一堆follow,引用率不愁,一篇好文章够吃好几年。你头上的“帽子”就指望文章了。

发好文章大文章可以是突破性创新成果,也可以是详细深入的一项研究。前者可遇不可求,但是要尽力争取,有效推动某项科学的发展是研究人员该有的基本节操。后者沉下心努把力可以做到,但是写文章立意要高远,通俗点说是要有理有据的“会吹”,抓不住编辑的眼睛,只有被毙掉的命运。发文章也有很多其它因素影响(e.g.,运气),求之不得后也不要太执念,发不了大的发小的,越多越好,但是从鄙视链上讲一篇大的胜过三篇小小的。

❗️❗️多看文献

不好好读文献就会沦为科研的工具,导师指示一步自己走一步,导师不指示自己就原地踏步,导师指示错了也没有任何辨别能力,一闷子扎进去浪费时间浪费科研资源。读经典,读高档次文章,读ASAP的文章,分门别类将领域内大牛统统了解了解。导师手下好几个方向,通常很难了解研究细节,等讨论问题你能在老板面前侃侃而谈的时候,你就不仅仅是一个只会干活的劳动力了。从经典的文献中吸取精华,掰烂了揉碎了到自己的脑子,总有一天能蹦出属于自己的idea,达成上条发好文章的目标。

❗️科研界的人脉

多认识几个好同学好朋友是非常好的,不同课题组甚至不同学校,大家相互帮助,你那里有的仪器我借用一下,我这里有的材料你试下效果,互利共赢。交叉合作也是做出创新成果的重要路径。比如是通篇文章即将完工,就差一个数据恰好你们单位没有测试仪器,有同学朋友联系帮忙可以免去很多焦灼的痛苦。尤其是在大佬,比如院士课题组,动辄几十个学生,这些兄弟姐妹都是你未来相互帮助的人脉,要诚心相待。

但是,不要过度花费心思在经营人脉上面,如会议吃饭的时候点头哈腰的去挨个敬酒,保持基本礼貌即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说白了是价值互换,并不是你谄笑几下大佬就能记住你的。潜心科研,努力提升自己的价值,有拿出手的东西才是维系人脉最好的粘合剂。

还有,跟导师的关系要好好维系。

导师能帮你走的更高更远,也能让你摔个嘴啃泥。他的一纸推荐信能决定你是否拿到某个职位,更别提求学中那些乱七八糟的签字了。大部分导师都是希望自己学生越来越好的好老板。在老板心里课题组的学生都被潜在的分为三六九等,好的学生自然有值得学习的优点。比如,导师告诉学生验证某一想法时,好的学生会及时反馈实验结果。验证设想成功时,效果如何,条件如何;验证失败时,图表数据摆出来,让人一目了然。而很多学生验证设想行不通时往往就没下文了。等导师哪天急不可耐的问起来再说时你在他心目中已经减分了。更甚者,等问起来你还什么都没做,OMG,那太不应该了。

导师也在意TA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与形象。这是我马上走上工作岗位时才悟到的。以前总觉得“自己算老几,老板不会在意的”,遇见好几次做了导师的师兄师长在小群里激动晒学生感激的话语才明白学生的一点正面回馈也会在TA们心里吹起波澜。所以及时感恩很重要。不需要什么厚重的礼品,过年过节发个祝福短信,取得成果对老板说声诚恳的谢谢,即使离开也要有机会回课题组拜访一下导师。导师也是普通人,你有心,他也不会亏待你的。

❗️重视研究中的反常现象。

也许你只是根据别人的工作成果稍加改动,想凑篇文章保毕业。谁知道不仅预计的结果没做出来,还出现了解释不清的怪现象。这个时候很多人都是一声哀叹,觉得自己命好苦,急不可耐要丢了这鬼东西。NONONO,请不要这样做,说不定你科研之路的转折点就在这一步不合常理的棋上。先从挫败感中抽离出来,好好思考自己做出来的结果,与导师和同学深入讨论,确定实验的重复性,继续深挖,下面可能有宝藏等着你这个主人的认领。

参加会议时听大牛的报告,如何如何精巧设计步步为营最终得到羡煞旁人的好成果。别过于迷信,当个美丽的故事听听就好,毕竟如前面我说的,写文章立意要深远,要不卖不出去,讲报告也一样。很多很多很多漂亮成果其实都是意外得到的,先射箭后画靶。所以,请重视你们研究中的反常现象,因为实验反常现象而发家的例子没有一万也有八千了,不差你一个,也不差我一个。

❗️注重研究细节。

前几天听了一个报告,作报告的教授强调细节决定成败,深以为然。研究细节主要有过程中的细节和结果中的细节。过程的细节很容易理解。比如实验条件的把控。很多粗犷型的学生认为这里变化一点不要紧,那里宽松一点没关系,这个没必要提纯,那个没必要离心,结果实验死翘翘也摸不清问题出在了哪里,还得重头来。我自己就吃过不少这种亏,现在觉得过程中越“矫情”越好,控制好条件变量,仔细勘误,磨刀不误砍柴工,一步一步稳扎稳打看起来慢,实际大大提高了成功的几率。尤其生化环材中的化学,做危险实验的时候注重每一个细节也是妥妥的在保护自己的安全。

结果中的细节和上面的重视反常现象有共通之处但又不尽相同。反常现象可能是一眼就看到的宏观结果,也可能存在于难以察觉的细节里。多摸索,仔细观察仔细分析,不急于给某项研究判死刑,也是给自己创造更多的机会。

———————我是分界线吗?————————

想到一条写一条,写的七零八碎,有的自己还没想的特别透彻,比如“注重研究细节”这一个,觉得里面包含的东西还有很多,一时讲不清,又不想拎出来自己的实例细讲。这几天我也在反思,自己确实刚毕业没几年,思维里还非常学生气,看问题眼界还很窄,显得low里low气。所以决定暂时不再更新学生时代的经验教训,等一年半载自己实验室正常运转起来,有了导师的经验再回头慢慢更些更有价值的东西吧!希望疫情早日结束~


user avatar   li-chong-52-17 网友的相关建议: 
      

现在当了大半年的PI,再回顾多年前刚出国读博时的经历,也颇有点感慨这一路走来真的是不太容易。。当年只是个从皇家每羊毕业的合格的工程师,转型到在奥本大学所谓的必须发paper的“科研”道路,再到后来在gay tech搞得要死要活,再到现在带了自己的小团队做点陀螺和水下机器人控制,给大家随便说点什么吧。

(1)“再好的老师也不可能和学生的利益完全一致,博士生什么时候毕业,自己说了算。”刚读博的时候,一位访学的学术大牛给我的告诫。博士生的诉求和导师不是完全一样的,我读博时候的导师人确实非常的善良,是高度虔诚的基督徒,对我的关心和照顾很多,有时候甚至会直接把自己快成型的idea送给我,让我去完成后半部分然后给我署名成一作,没有嫌弃我的英文写作水平,不厌其烦的给我做语言修改,投稿和毕业没有半分为难我,y善良而不失灵活,时至今日我对他也是十分的感激,觉得读博遇到他真是最大的幸运。

然而,即使遇到这样的好老师,也并非是自己按部就班学习就可以了。我刚入学时,他有个大的政府项目(不允许中国人参与)进行到了关键时刻,大多数的精力都在那个项目上,给我这种新手分配到精力并不多。他并非是工作狂,一般都是按点下班的,周末还要陪家庭,去教会。给了我他的很多论文,让我读完后看看有什么想法,然而他的工作的点非常的零散,以我当时的基础很难提炼出有价值的点子。我意识到发论文的压力后,也非常主动的去向他靠拢,主动争取更多的指导,他也很主动的给予了回应,给了些具体的点子帮我完成了过渡,他后来笑称说我非常的push。

(2)导师最主要的价值在于指明道路。可能是一句废话,但是事实,一个组里可能几年会出现一个天才(比如蛤交的 @胖虎Paolu 在完全没人指导的情况下两年发了8篇sci),但这个组的下限一定是靠老师托起来的。所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如果老师本身都发不出好论文的话,那么组里的学生也一定难以找到正确发论文的道路。同样的学生交到不同组里,发展的轨迹可能是完全不同的。

(3)多发论文,发好论文。还是和论文相关,博士生发论文的重要性不必多说,有的老师要求高,必须是顶级期刊的水平才允许发表,但是这样对学生并不利,在如今这个论文爆炸的年代,论文数量的多少也是十分重要的。按照大家公认的说法来说,科研的职业前期论文数量最重要,中期质量最重要,职业后期健康最重要。

所以大家应尽量和导师争取多发表一些论文,一般来说,毕业时有多篇普通论文,有1-2篇好文章,会比只有1-2篇好文章对自己找工作有利得多。

工作以来实在是太忙了,没太多工夫和大家分享比较专业的知识了。值此长假也在家里写基金和论文,有空的话还是打算给大家写篇新的文章 《微机电中的非线性软弹簧效应与控制作用》

考研成绩正在陆续发布中,祝愿考研的同学们都能心想事成!




  

相关话题

  看到古脊椎所学者质疑邢立达新论文,学术史上有哪些「互怼」争鸣的精彩故事? 
  科研评价破除四唯,短期和长期会有什么影响? 
  和导师分手了,课题组还能待下去吗? 
  如何看待南京艺术学院鼓手自爆父亲利用特权帮助其学术造假?还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信息? 
  有哪些很有趣的仿生学研究成果? 
  工科硕士毕业,去企业好还是研究所好? 
  科研道路上,实验和理论哪个更重要? 
  如何看待中国学术圈的科研霸权现象? 
  如何激怒一个科研工作者? 
  你在哪一刻发现自己的研究是有意义的?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近日某地新区医院请来上海专家「飞刀」为患儿治疗斜颈,术后收钱时被患儿家属偷拍并举报?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张启发院士给他的博士生的一封信?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