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自然》调查显示,在中国读博远比在国外痛苦? 第1页

  

user avatar   eric314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国社会整体上对博士的认识存在偏差,认为博士是比本科更高级的学位,读博是个光宗耀祖的事。

读书嘛,就应该头悬梁锥刺股,再痛苦也要读下去。而在美国实在读的痛苦的早就退学了。

然而现代博士的本质是啥呢?你跟清北的学霸说你:你来我这干活,997,每月1000块,学霸们肯定觉得你是傻逼。

但是如果你加一句:全国只有10个人有资格来我这拿1000块干997的活,学霸们立马挤破头。

这叫什么?这叫内卷啊同志们!

读博乃是最极致的内卷,曹大佐在五道口读博而不退学,实乃内卷带师,昭和男儿所不耻也。


user avatar   naturezi-ran-ke-y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自然》两年一度的博士生调查揭示了中国学生在工作生活平衡、就业指导和心理辅导方面所面临的挑战。戳链接阅读原文↓↓

第五届《自然》博士生调查显示,中国的博士生在取得博士学位的道路上面临着巨大挑战。从很多方面看,中国的博士生比其他国家的学生要“难”一点。一个非常显眼的数字是,在参与此次调查的中国学生中,只有55%的学生表示对博士生涯至少感到部分满意。而在中国以外地区的5630名受访者中,满意度达到了72%(见“国内国外”)。


为了增加中国学生的参与度,我们将自主勾选的调查内容翻译成了中文,调查问卷由伦敦市场调研公司Shift Learning编制,若要查看完整数据集,可访问go.nature.com/2nqjndw。本次调查一共收到了690名中国学生的反馈,达到了调查 开展八年来的最高水平。从问卷回答和自由评论来看,中国学生对博士生涯感到较为忧虑,同时伴以少许乐观和韧性。


一些受访者在问卷的评论栏里指出了博士项目的优点。一名学生写道,与中国社会的其他领域相比,比如政治和产业界,中国的学术体系鼓励“自由、创造、发现,对意外失败的接受度也更高”。还有一名学生称学术体系“相对自由和公平”,博士生“可以研究自己感兴趣的方向”。有位受访者特别提到了“独立和创新”的机遇。还有受访者对“整体”感到满意,但认为“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留言评论的大部分受访者表达了较为负面的态度。一名学生写道,“不要在这个国家读博,没人会帮你,没人会理解你,这里是监狱。”另一条评论写道,“读博压力太大了,超过了我的预期。”南京大学细胞生物学家陈迪说,在很多方面,压力是整个系统的一部分。“大部分学校都要求研究生以第一作者的身份至少发表一篇论文,发表的期刊还必须有一定的影响因子,才会授予他们博士学位,”他说,“每个人都要有产出,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博士队伍越来越拥挤了。根据中国教育部的数据,2018年新入学的博士生为95502名,使得在读博士总数达到389518名。相比之下,2013年入学的博士生只有7万多一点,2009年还不到6.2万。一些观察者认为,目前的博士生供应已经超过了国家教育系统和就业市场可以承受的最大水平。陈迪说:“整个系统都亟待改革。我个人认为,降低博士生数量可能会有帮助。”


虽然热衷读博的人依然很多,但调查发现,后悔的人也不少。当被问及如果重来一次会做何选择时,22%的受访者表示会换一个导师,36%的受访者表示要换研究领域,7%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根本不会选择读博。45%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博士项目没有达到心理预期——在中国之外,这个比例只有36%。另一方面,仅5%的中国受访者认为博士项目超过了他们的预期,而世界其他领域的相应比例是这个的两倍有余。


南开大学化学家周其林表示,有时候,学生的期望可能一开始就过高了。他说:“许多学生把科学研究想得很美很浪漫,一旦他们真的进入实验室就不这么想了。当他们开始做研究之后,各种困难会不可避免地扑面而来。”


硕士生Nancy Li在一所中国名校攻读药学博士时半路退学,她对大量中国学生在真实的博士项目前的挣扎感到一点儿不意外。她说:“中国有很多博士生在开始博士研究前根本没有做好充分准备,他们需要更多的指导,包括就业指导和心理辅导。

沉痛代价

留言评论和调查回复还突出了博士研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一名学生写道,希望自己当初能认识到“读博对心理健康和工作生活平衡的影响”。这么说的不止她一人,40%的中国受访者表示,自己曾因读博导致的抑郁或焦虑寻求过相关帮助(见“心理创伤”)。这比世界其他地区36%的比例略高。对中国的学生来说,这方面的资源往往比较匮乏。在那些寻求过帮助的人中,只有10%的学生在母校得到过有益的帮助;而在世界其他地区,这个数字是28%。

一个好的现象是,中国学生报告的不良待遇更少。只有15%的学生表示遭遇过霸凌,而世界其他地区的比例为22%。与此类似,表示遭遇过歧视或骚扰(12%)的学生比例也比其他国家(22%)好一些。


造成焦虑的原因有很多。其一,中国学生的时间会被各种问题占用,但总体上低于其他国家。超半数受访者(53%)称自己每周工作超过40小时,而在世界其他地区,有79%的学生每周工作超40小时。中国这方面的比例较低可能是因为兼职博士生的比例相对更高。54%的受访者认同“我的学校流行长时间工作,包括偶尔熬夜”。中国和其他地区一样,长时间的实验室工作导致45%的中国受访者对工作生活平衡感到不满意——世界其他地区的比例为38%。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化学家Chong Tian表示,她在清华大学读博时,一天11个小时、每周6天的长时间工作是家常便饭。她说自己当时并没有抱怨。“超时工作在整个社会是一个普遍现象,我喜欢我的项目,所以总是鞭策自己更加努力,尽快取得结果。”

前途未卜

与其他国家的博士生一样,中国的博士生也担心毕业后的就业问题。将近90%的学生把就业前景不明列为五大烦恼之一。稍显积极的是,70%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接受的博士训练可以“显著地”或 “极大地”提升自己的就业前景,稍高于其他国家的水平(见“远大抱负”)。尽管学术界的就业市场一直是僧多粥少、竞争激烈,但在大学担任研究职务依然是很多人的梦想。将近70%的受访者表示,最希望毕业后能留在学术圈工作。在其他国家,以此为目标的学生比例只有55%。

有些担忧是有原因的。一份全国性调查发现,2017年有83%的应届博士毕业生找到了工作,稍低于硕士(85%)和职业技术毕业生(89%)。

良好的就业指导可以消除学生对于未来的忧虑,但这种指导常常可遇不可求。近半数的中国受访者表示,他们做出的职业决定是基于自己的调研结果,另有28%的受访者归因于家庭影响,只有29%的受访者表示就业决定来自于导师的建议。整体上,46%的受访者对自己获得的就业指导并不满意,这与其他国家的比例相当。


调查发现,中国学生一般没有什么机会和导师或实验室负责人(PI)讨论就业问题,或其他任何问题。52%的受访者称,自己每周和导师一对一共处的时间不超过一小时。在中国之外,这个数字是49%。周其林说:“遗憾的是,许多导师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帮助和指导,因为他们忙着申请基金,各种事务缠身。”


多位受访者抱怨说,自己的实验室更像一个商业机构,不像一个训练基地。其中一位写道,“PI一人独大,其他人只是工厂员工。”Li说,许多实验室都有考勤打卡器,记录每个组员到达和离开的时间。她说:“这不太像师生关系,更像是老板和员工的关系。”


陈迪表示,PI自己也压力山大。他说:“文章数量成了PI的主要考核指标,最好还是权威期刊的文章,这些论文有时候需要开展工作量庞大的实验。与其他国家的PI相比,中国的PI似乎在行政工作、实验室管理和家庭等方面要承担更多耗时的责任。”


周其林表示,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意识到自己对课题组负有责任。他说:“情况正在好转,虽然还不够快。导师应该把更多的时间分给学生,帮他们答疑解惑。”


北京新材料技术研究院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材料科学家认为,学生可以采取更多行动,主动寻求他们需要的建议。“我总是和我的学生讲,他们的成长速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见我的频率,”这位科学家说,“和中国大部分教授一样,我也很忙,这一点毫无疑问,但如果学生们有东西要和我讨论,我总能挤出时间,或另外安排时间。”

博士毅力

除了种种挑战,受访者也提到了读博过程中让他们喜欢的地方。当被问及博士生涯中最享受的部分时,27%的受访者选择了大学/学术环境——这也是最受欢迎的选项。其他人还提到了智力挑战、创新机会和与聪明有趣的人共事。


当被问及是否对读博的决定感到满意时,62%的受访者选了“是”,显著低于世界其他地区的比例——76%。中国的学术界相对处于起步期——1978年,全国首批入学的博士生只有18名;有理由相信,中国的博士项目会越来越高效,让莘莘学子学有所成,更加满意。周其林说:“中国的科学进步很快。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想要留在学术界。”


回首过去,Tian很珍惜在清华大学接受的训练。她说她的导师总在学生们身边,她的“化学哥儿们”也给了她很多有用的就业建议。她认为自己前进在正确的道路上,时间会证明一切。她说:“没有人能为将来做好充分准备,因为我们无法预测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最重要的是要搞清楚我们自己到底想要什么,然后无畏无惧,勇敢尝试。


原文发表在2019年11月26日的《自然》职业版块上,原文作者:Chris Woolston &Sarah O’Meara

© nature

Nature|doi:10.1038/d41586-019-03631-z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国内没有配的上所谓研究水平的产业链,很多学科本质上就是国外的学术殖民地,从PI到设备都需要原装进口一下,配上殖民地的廉价劳动力,完美


user avatar   huaxuechanshiguan-66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作为一个砖工只能简单的说一下自己的感受。

中国博士就业原因难绝对是多方面的。

博士数量增长,而教职数量相对饱和肯定是主因。但是这一点上,国外也不会好多少(找个国外教职一样得几轮博后熬经历,凑文章)。

除开这一点上,国内博士的培养模式和国外也很有区别,造成了就业差异。据国外回来的小伙伴说,国外(一般指美国),很多学校会定期举办一些交流会,个个课题组之间都会趁这个机会互相交流一下。不仅有校内课题组参加,也有国外的企业来参加,大大增加了博士生接触业界的机会。这样国外博士如果不想找教职就会比国内相对容易一些。

而且更重要的是,国内相当多的企业重销售而轻研发,能够满足博士就业需要的研发岗数量远不如国外。国内一些规模较大的药企(年销售额上亿上十亿等),研发中心的博士可能也只有寥寥数人。这又倒逼国内的博士去找教职。

有人就奇怪了,那研发岗不行,做做配套去搞仪器设备(医疗器械、科研仪器、工程设备)可以不可以呢?然而,国内业界告诉博士们,还是很难。各个领域,特别是科研领域,高端的仪器设备极度依赖进口。国内的博士就算去相关仪器公司,大多数也只有售后工程师或者销售工程师。这些国外品牌仪器设备的研发部门还是放在国外的,中国几乎就没有研发中心!且不说这些售后工程师和销售工程师岗位适不适合博士干,待遇怎么样。经常出差,今天睁眼就不知道晚上睡哪的生活肯定是免不了的。毕竟,哪怕一些很大的品牌,比如莱卡、蔡司、奥林巴斯,可能全国也只有几个城市有常驻工程师。其余城市有需要,都是出差过去的!有多少博士愿意过这种生活呢?

除开以上这些客观因素,还不能忽视的是,中国依旧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全体国民真的没有年薪百万,大部分博士的家庭条件并不优秀。加上国内特有的户籍制度,以及婚恋观,使得很多人在30左右有很大的定居、婚恋压力。他们得在30左右,找个稳定的工作,在一个固定的城市稳定下来,结婚生子。这些也使得毕业就年近30的博士感到痛苦和压力。同时,也正是由于这样的压力,使得很多国内博士无法携妻带儿迁居其他城市进行尝试,跳槽换工作,进一步加剧了部分地区的内部竞争。

再加上,国内很多博士由于家庭条件并不优秀(不是每家都有矿,可以游戏人生,进行尝试),其实是舍不得花费巨大沉没成本完全转行的。那么要么挤少得可怜的企业岗位,要么挤日渐饱和的教职,这也是造成国内博士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那么,或许列位看官会说,既然各种原因造成博士就业难,那减少博士招生不就好了。可以吗?额,我作为一个砖工,我都觉得不可以。人才的培养是有周期的,等到缺了再去培养就已经来不及了。只有充分的博士数量才能保证我国的科研进步与产业发展。我是不信国内企业永远都重销售轻研发的,我也不相信国家一直不着手解决这个问题。除此以外,增加的博士数量对提升总体人口素质,推动社会从人口红利转变为人才红利有着积极的意义。写这个回答的时候,随手查了两个数据,国内博士数量占人口比约为两千分之一,也就是0.5‰。作为对比,美国是多少呢?6‰。所以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真的还嫌博士少吗?

最后,虽然嘴上说着不能嫌弃博士少。但是以后评项目的时候竞争能不能不要这么激烈 o(╥﹏╥)o 拿不到项目好悲催的,人太多,竞争好强。(T▽T)我只想当一个隔几年就中个项目的咸鱼而已(╥╯^╰╥)


user avatar   dr.strangehate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是潜意识告诉我们的,是世界公认的语言学学术研究成果。粤语属于:汉藏语系 >> 汉语族 >> 粤语。所以,粤语在学术界的级别是:Language 语言。

谁告诉你粤语是方言的?那些想立“普通话”为正统汉语的人。

那么普通话是何出生呢?是满八旗消灭明朝,定都北京后,学习北方汉语不成,形成的半吊子汉语。学术上叫“中介语”。而满语属于:阿尔泰语系 >> 通古斯语族 >> 满语。

那么满族人入关以后学到的北方汉语是何出生呢?是蒙古灭宋后,学习中原汉语不成,形成的“中介语”,当时称作《中原音韵》,已经丧失了汉语四声中的入声。

因此,“普通话”是汉语家族里,庶出子的庶出子。立为太子,实在难以服众啊。而且这个庶出子,还在拜它心目中的祖宗 ------ 公开在满族村采集“普通话标准音”。实在是,亡我汉语之心不死。




  

相关话题

  如何戒掉手机去认真学习? 
  选喜欢的人,还是选好点的大学? 
  请问用大学的入学许可续签成功后,语言学校的出勤率还重要吗? 
  进入一个不喜欢的大学,失去对学习的渴望,该怎么办? 
  2015最权威的大学排行榜有没有? 
  做过哪些年少无知的事,现在想起来想狠狠地抽自己一巴掌? 
  怎样看待有人说“如果我当初不打游戏,我能上重本”这种话? 
  我想问一下,科研行业真的非常辛苦且薪水低吗? 
  如何看待中南大学强制文科专业必修数据库技术与应用?整天学习敲代码? 
  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通常都有怎样的作息时间呢? 

前一个讨论
湖南新晃一中「操场埋尸案」已经彻底查清,有哪些值得关注的新信息点?
下一个讨论
印度文明应该从何时算起,相比中国?





© 2024-04-2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4-2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