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音乐到最后会变成科学吗? 第1页

  

user avatar   peterscholze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到一帮人在这个问题下又谈主观唯心又讲维基百科,拼死拼活地把音乐推到科学殿堂的大门以外,仿佛音乐会玷污他们眼中神圣的数理逻辑,我也算是明白为什么中央音乐学院前副院长周海宏老师要在各种场合不遗余力地告诉大家,艺术素养的提升任重道远。

有人觉得,艺术和科学的范畴就是一个简单的分类问题,可以用支持向量机算法找一条完美的线,让艺术和科学天各一方。这是典型的二极管思维,在知乎这种自视甚高(装逼)的社区是非常上不了台面的。

回到问题本身,音乐并不存在“最后变成科学”的说法。广义上讲,音乐就是科学,或者说,音乐(或某些其他艺术形式)是科学与艺术的和谐共生。

的确,你手机里那几首嘟囔着片汤话的口水歌经过多少年的发展也永远不能归纳为科学(虽然我认为这种人来疯表演更倾向于广告学而不是音乐的范畴,但这里把它当作音乐讨论),但你不能借此否决从古希腊雅典学派,经由中世纪本笃教会,到巴洛克时期的作曲家与琴师,再到现在茱莉亚音乐学院的音乐家们对音乐科学性的研究。《学猫叫》是音乐,巴赫的十二平均律和勋伯格的无调性就被开除音乐籍了?Naive.

巴赫创作的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被称作音乐界的旧约圣经。巴赫借助由声音频率的物理性质而设计出的十二平均律,结合无比精妙且复杂的序列分析,在展现音乐艺术性的同时,动用不可思议的理性的力量,探究了已知调性的全部可能。当你了解过巴赫运用纯熟的对位法,细细听过彼此独立却又和谐统一的复调音乐,有时甚至会产生它与音乐无关的错觉,反而相信它是逻辑为骨、数学为魂的精巧结构。

平衡了和声与复调的巴赫是一个终点,从音乐审美的理性分析角度来看,巴赫是历史的终结,直到勋伯格带着他的表现主义出现。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讲,勋伯格的无调性音乐是不友好的,未经专业训练的人会觉得无调性音乐作品听起来是猫咪在键盘上伸着懒腰踩出来的。为了消除传统调性音乐中每个音对主音的倾向性,勋伯格的体系让十二个音一样重要,进而粉碎了它们之间的主次之分。用现在流行的方式来讲,无调性音乐完成了音乐领域严密的去中心化。在写作过程中采用的诸如逆行、倒影等一系列手法,也与数学中群论的理论不谋而合。

以上,只是音乐与自然科学相联之佐证的冰山一角。在平均律与无调性之间的二百年间,古典与浪漫主义时期,音乐是社会科学的有力注脚。

区别于巴赫的包容与调和,浪漫主义时期才华横溢的作曲家们开始不断营造紧张感,甚至让自己变得疏离孤绝,他们的作品也开始与政经、文化进行着不着痕迹的交融。如今,我们谈及不屈,会想到贝多芬;谈及家国,会想到肖邦;谈及反抗,会想到肖斯塔科维奇。

我们可以把音乐和历史相连,去思考某些特定年代里难以名状的感受,所以我们会去听贝多芬和马勒,去听《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和《芬兰颂》。我们也可以把音乐放在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上,让它与政治、道德和思想相连,所以爱德华·萨义德会长篇大论地借助音乐阐述政治,从音乐研究者转变为人权和民族的斗士。

科学与艺术不应是二元对立,音乐也应当看作逻辑与美学的共生,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延续。所以我想引用巴伦博伊姆在萨义德的名作《音乐的极境》中的话作结,“音乐既非单纯地靠理性建构,亦非仅仅仰仗情感而生。如果这些元素被割裂,我们得到的将不再是音乐,而只会是一堆声音。”




  

相关话题

  摇滚乐相较于爵士乐低级吗? 
  为什么周杰伦的歌一被改编就很俗气? 
  历代古琴演奏名家很多,流派各异,但为什么却未见几个古琴作曲名家? 
  如何看待抖音电气鼠作品全无了? 
  如何评价哔哩哔哩的2020跨年晚会? 
  音乐究竟有没有一个标准意义上的「美」或「好听」? 
  如何评价 Eminem 的新专辑 The Marshall Mathers LP 2? 
  如何在微信公众号文章里添加音乐? 
  王菲和龚琳娜谁唱功更好? 
  为什么我觉得霍尊没什么大错就是惩罚过重而陈露用隐私相逼手段很不舒服呢? 

前一个讨论
如果日本东京奥运会取消了,运动员们的努力付出会白费吗?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复联 3 和 4 灭霸不直接对地球进行星球级别的地表轰炸?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