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atile
A Java keyword used in variable declarations that specifies that the variable is modified asynchronously by concurrently running threads.
根本没写原子操作的事情
原子性很昂贵的。
不要问“有没有文档支持volatile int i在执行i++时没有原子性”,而应该是“没有文档明确承诺原子性时,请一定要默认相关操作没有原子性”——包括从内存读入一个int到寄存器,哪怕这一个动作你都不能默认它有原子性(假如没有字节对齐,load i 还真有可能得分两次执行)。
补充一点:不要靠查汇编来自行得出结论,这是个错误的方法。
很多时候,某个版本、某种CPU的某个工作模式下得出的结论,在下一个版本、另一种CPU甚至同种CPU的不同工作模式下就是错的。
这是因为,现代编译器极其智能,可以根据上下文任意改变指令顺序甚至删除、合并指令——只要最终执行结果语义等价。类似的,CPU自己也可能乱序执行你的程序,只要语义等价。
这样做反而是极其有益的。灵活的执行策略才能允许编译器生成最高效的程序、让CPU因地制宜的根据实际情况实时选择最优执行方案。
你不应该依赖后面的细节。这相当于你要求编译器/CPU死板的生成和执行你的程序。而这反而是做不到的,因为编译器/CPU已经被设计成智能模式了,没人能保证它总是按上一次的方式执行。
但反过来却是有保证的。无论CPU还是编译器文档,它们都会向你承诺一些操作的语义——不管执行过程多么花样百出,这些语义是可以100%保证的。它是你唯一可以信赖的东西。
因此,正如Linus所说,把事情做对的方式只有两个:
其一是找到正式文档,确保文档中给了清晰无歧义的承诺;
其二是做大量的实验,尽可能覆盖市面上所有的CPU所有的工作模式、所有的软件环境以及所有的应用场景/传入参数,只有所有这些测试全都通过(或者少量未能通过)时,我们才可以说这个做法是有效的(同时还要列出哪些情况下会失效)——然后,每当软件更新/CPU升级,我们就不得不重复这些测试,这才能宣布我们的软件可以支持新的软硬件环境。
一般来说,写一个新软件、或者为旧软件添加新功能时,应该遵循策略一,不要依赖任何未经确认的假设,这样才可能写出健壮的程序。
而维护旧软件时,可能就不得不依赖策略二——但这种代码很容易搞成“屎山”,因此可能不得不想办法搞好隔离;同时尽量避免任何新代码依赖同样的假设(哪怕它已经被大量的使用/测试证明在大多数系统上工作的很好)。否则一旦在某个新环境出现了问题,改起来那可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