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郑爽片酬 1.6 亿,明星高片酬是普遍现象吗?钱都花在演员片酬,其他环节缺制作费的现象是怎么产生的? 第1页

     

user avatar   zhang-zhu-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整体上说,能到“明星”这个级别,片酬自然是高的,但大多数“演员”是享受不到这个待遇的。而如今的“明星”之所以片酬高,也还是流量模式下搞出来的奇葩。

现在明星的片酬之所以高,大部分的钱要花在演员这个环节,根本上说就是因为现在的部分观众吃这一套。或者说,明星对一个片子的价值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

就拿前段时间的《长歌行》来说吧,这部剧虽然被很多人所吐槽,但也有不少迪丽热巴的粉丝喜欢这部剧。而另外一些,虽然可能并不是迪丽热巴的粉丝,但也表示这部剧能看——因为男女主的CP以及男二女二的CP很“甜”、能“磕的动”。

近年来的一系列耽改剧,遵循的也是这个思路,疯狂地输出CP。

这个模式所导致的最大问题是,剧情本身已经变得不再重要,男女主或者男男之间“甜不甜”成为了是否吸引观众的主要标准。既然如此,对于制片方来说,就丝毫没必要找好编剧,关键是能不能在剧本里给男女主或者男男主设计那些充满了工业糖精的“甜”镜头。而这样一来,在整个剧中,重要的也就不再是导演、编剧以及其他,而是男女主或者男男主本身。有了他们就有流量,没了他们就没有流量。而流量,恰恰是这些投资方去谈判的底气。

对于平台方来说,流量的最大好处是“确定性”。在过去,即便是明星大咖,如果作品的质量烂,一样可能收视率不行。但对于流量明星来说,只要人设不倒,并且在组CP上没有悖逆粉丝,那么无论他们演什么作品,最终的播放量都是可以预期的。在这个意义上说,这些流量明星出演的所谓“作品”,更类似于去影楼拍了一场超长的cosplay视频,最终卖得还是明星本人,而不是作品。

当然,在另一个方面,影视行业的高片酬,本身也充满了各种利益输送。阿里、腾讯、芒果等视频平台,经常能出现各类反腐新闻,因为利益输送而被撤职乃至于送进监狱的人也不在少数。同时,很多平台的项目负责人、中高层本身,也有从中捞钱的想法。演员的片酬一高,这中间留出的操作空间自然也就大。

对于目前的情况来讲,只要流量模式还存在,那么演员高片酬的情况就不可避免——因为在这种模式下,流量偶像本人的重要性远远大于其他工种。举个例子,《大秦帝国·崛起》中,原本饰演白起的演员是王学兵,但后来因为吸毒,王学兵被逮捕,剧组被迫邀请邢佳栋重拍了白起的戏份,并用抠图的方式换下了王学兵的脸。这个行为虽是无奈之举,却也并没有影响观众对《大秦帝国·崛起》的评价,因为大家看的是剧情和表演,而不是具体的哪个人。只要白起的形象塑造到位,管你是张三还是李四,我都看得下去。可假如说王学兵是类似于某巴、某爽这样的流量艺人,《大秦帝国·崛起》还有必要重拍么?人家的粉丝看得就是这个人、这对CP,人一旦没了,剧也就不看了。你换过来的人就算演得比他再好,粉丝也不看。

至于说影视行业的人怎么办——没啥好看的,死心了。


user avatar   love-sala-94-77-59 网友的相关建议: 
      

资本游戏。

先花3个亿投资自家影视公司A拍片,3亿中2.5个亿作为片酬,演员都选自家经纪公司的演员B,拍完之后自家平台(腾讯视频/爱奇艺/爱奇艺)花5个亿买来播放。

自家的影视公司A赚到了2亿(5亿-3亿),自家的经纪公司B赚到了天价片酬(2.5亿)。唯一亏的是腾讯视频花5亿买了烂片。

但是,会计上,你不能说腾讯视频花5亿买烂片是亏钱,电视剧版权属于无形资产,你得到了烂片啊。

影视公司A和经纪公司B,拿着虚假的财报,在资本市场上收割韭菜。


user avatar   ao-ni-er-3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在微博上做过一个解释,高价片酬怎么来的,见上图。在电视剧时代,片酬如何形成价格体系呢?电视台的收入依靠广告费,广告费主要靠电视剧招商,约占广告费的60-70%。电视台最大的支出就是购剧费用,那么,任何具有基本财务常识的人,都知道量入为出,对吧。某家电视台年广告收入十亿,那么可能拿出四亿购剧,剩余的收入还要做自制节目给员工发工资奖金,还要留点结余,对吧。那么,整个市场就是这样,电视台广告费的总收入是天花板,往下刨去电视台的基础费用和结余才是整个市场的购片费,那就是全国电视台广告总收入的百分之三十到四十。由此倒推,一部电视剧的成本应该是多少,并得出明星应该拿多少钱。这一切的基础建立在一个理性的、充分商业化的市场。一个明星如果在电视剧时代拿1.6亿意味着什么,俩主演要拿走3.2亿,全剧成本5亿,如果电视台独家买,这是一家排名靠前的卫视的一年总购片预算,如果分摊几家电视台,那么,一年也只能买三四部剧。从市场角度,电视台无法参加这个游戏。如同赌桌上,互联网出牌了,你跟不跟?正常人不会跟,因为市场接受不了,对吧。但互联网就把电视台从赌桌上赶下去了,自己出牌自己跟,电视台想:虽然你们是SB,但你们真有钱。互联网到今天为止,在长剧行业是亏损的。电视剧时代,大多数公司是挣钱的,电视台是挣钱的,因为所有人都在一个正常逻辑里,看市场,看成本,算利润,理性投资。互联网给演员这么多钱,整个长剧每年赔几百亿,谁买单呢?资本市场。之前,互联网不计成本投入,是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市场份额与资本运作的关系是不言而喻的。以2019年计,爱奇艺亏损103亿,腾讯视频亏损30亿,优酷亏损105亿,其实就是给明星天价片酬,想搞个垄断的闭环的产业,从IP到流量明星打造到产品输出,曾几何时,影视公司都在资本化,演员也在资本化,共同催生高片酬,早在2016、2017年前后我就说过,我认为明星拿高片酬是正常的,全世界都这样,但,行业整体亏损的情况下,不仅不共度难关,还逆市涨价,尤其一部戏拿到上亿,是罪恶的,会有报应的。这不是经济问题,在中国,一个艺人几个月拿上亿片酬,可能是政治问题,当时,艺人们的疯狂,让我深深忧虑,觉得他们在作死。今天,平心而论,演员整体片酬有所下降,已不再是郑爽1.6亿那个局面了。但,平台垄断,利益固化,都内卷了,不靠内容定项目,不靠内容定价,靠演员定价的购销模式是世界上最落后的购销模式。美剧、英剧、韩剧的以编剧为中心,以故事为中心,以剧本定项目以剧本定价格的科学的经受市场检验的模式为什么不学?因为,以剧本定项目将让平台改变目前的权力结构。以演员定项目最符合专业能力低、判断能力差又有着强烈权利欲的平台的需求。反正钱烧的是二马的钱,权力是我的,利益是我的。当然,在完成垄断之后,平台已经在整体下调购剧价格,更重要的是,基本不买剧,形成自制剧为主,但因为互联网基因,依赖数据,依赖流量不会变,所以,平台希望将流量明星与商品零售带货结合,与粉丝消费结合,制造出新的消费市场,以实现盈利,但,目前遭遇了短视频的冲击……总之,这个充满罪恶的畸形高片酬模式如果不改革,整治一下还会死灰复燃。话就撂这儿了。


user avatar   guchuanzhur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正常现象!

现在大部分人根本不看剧,尤其是男生。

这就导致剧的收益核心成了粉丝经济,先有粉丝吹捧才有热度,这也是流量明星产生的根源。女的看剧多,所以流量明星以男明星居多。先有粉丝,再有热度,导致电视剧成了明星中心制。实际上,电影也是这样,同样烂的两部电影,有没有流量明星,热度完全不一样。很多人批《上海堡垒》,恰恰是因为流量明星能给自媒体带来热度,如果张三来演《上海堡垒》,什么都不会有,悄悄的它下架了,正如它悄悄的上映了。

电视剧、电视的广告都要招商,所以,有明星,至少有个下限,现实就是这么直接。

这根本就不意外,明星高片酬的现象也很正常,谁有热度,注意这个热度是初始热度,明星带来的就是初始热度,如果一部剧没有初始热度,同样的烂片根本就没有人看。

某些人提到的编剧中心制,说句难听的话,国内的编剧水平真的有限。就拿本人所在的土建行业来说,央视够牛了吧,那个《超级工程》,都是当笑话看,这还是纪录片的编剧。

电视剧的编剧,只能是更烂。很多编剧毫无专业背景的知识,职业剧完全是在自我意淫,这样的编剧中心制没有任何意义,当然,很多所谓的编剧是职业编剧,培养路线就是为编剧而生,跨行难度很大,再说,编剧属于文科,不了解理工科知识很正常。但这比明星中心制还要差。《上海堡垒》改成编剧中心制,照样是烂片。

当然,现实中的观众未必喜欢看真实的东西。比如做视频的李子柒就很火,完全不是农村生活,而是一种COS田园的行为艺术,这说明李子柒的粉丝根本在乎这些是不是真实的世界,粉丝要的是一个幻象,能在幻象里得到自我满足即可。

流量明星同理,粉丝要的是幻象、是人设资本要的是初始热度,就是这样,两者互相需求。

工作以后,除体质内外,大多数人一般下班很晚,也没有时间看剧。尤其是做土木工程的,工地没有电视,只有网络,大家都在打游戏。看剧的中心是家庭主妇、大学生、小学生,还有其它。

郑爽日薪208万,也没有什么好嫉妒。这说明什么,只要有贵人看中,凭借长相就能获得高薪水。知乎上看不起明星,认为是戏子,其实明星,就是下一个风口,下一个普通人凭借长相就能一飞冲天的行业。

一飞冲天,参考杨超越,明星,真正的风口。

郑爽日薪208万,秒杀一堆上市公司的高管,杨超越上海买房只看3000万以上的房子,这就是现实。

怪郑爽,她还不够格,水平太差,就一个流量明星,演员都算不上。


user avatar   li-xiao-miao-7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此篇答案是在汪海林老师的答案和卢诗翰老师的《腾讯的背水一战》基础上进行进一步分析,希望能够更好地向大家揭示,演员高片酬,准确来说是偶像高片酬的根本原因。

根据这篇答案,我做了一个非常粗略的图表。

因为电视台的收入主要是广告,所以非常的明确。

因为在购买电视剧的时候,它的预算上限也是非常清楚的。

整个影视行业,包括影视制作公司也会按照这个标准进行生产和分配,所以在那个时候,一个演员在一部影视剧里的收入是相对公正和客观的。

而进入网络时代后,首先是影视制作的成本一下就上升,动则上亿,为什么呢?它哪来的钱?

主要是平台多了两块收入。

一个是会员,一个是股市/资本投资。

会员,大家自不必说,就是各大平台的会员费。

其实,这块收入和广告一样,是相对固定的,因为人口基数在那里。

唯一变化的其实是股市,这一部分的钱有多深,大家可以自行判断。

我留着最后说。

我们先对比一下,传统影视作品制作和互联网制作的流程,有什么不同。

大家应该很快发现了吧。

互联网接入影视行业后,最先出现的是大量IP改编剧和自制剧上线。

然后是偶像选秀层出不穷。

最近二创的事更是沸沸扬扬。

传统影视行业的分工,不同的环节其实是属于不同的领域:文学、艺术、媒体和网络。

而进入互联网时代,和我们意识中可能不太一样,不是它把不同领域融合在一起。

而是它把自己平台里的关于不同环节的内容整合在一起。

大家明白这有什么区别吗?

打个比方吧!

一个人要做一桌菜,原本的程序是这样的,先去市场买菜,然后去买肉,然后拿回家炒,最后是放在桌子上给大家吃。这个程序中,这个人肯定在不同环节里去到不同的领域都要找自己能找的最好,因为这样最划算。

而进入互联网时代,是信息的时代,人们进入了到处都是水去没有几口水可以喝的时代,也就是所有内容都有,但质量是参差不齐的。

互联网做的就是翻仓库,什么便宜拿什么,因为所有东西都是自己的,也没有所谓好坏了,最快速度凑出来才是关键。所以很可能就是它翻出一个快过期的罐头,加上一些快过期的咸鱼,放在微波炉里一热,塞在饭盒盒饭里就吃了。

所以互联网一开始就是一个谎言:它并没有在整合优质内容,它只有整合自己的信息仓库而已。

它那么做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不要让外人挣自己一分钱。

通过互联网的整合,它的生产环节已经是一个闭环。

现在大家明白为什么腾讯爱奇艺要死磕二创之类的短视频了吧。

那么问题来了,那么多的环节,为什么平台就愿意给偶像砸钱呢?因为其他环节的人其实过得一个比一个苦逼。IP就不用说。阅文的霸道合同到现在都没解决。自制剧里,除了演员,没一个好过的,同样是郑爽的倩女幽魂,一个剧组两个世界。二创的UP主现在都被掐着脖子。

为什么平台那么愿意给演员花钱?

因为其实平台准确来说是给偶像花钱。它在是在完成全体演艺人员偶像化。

当然,并不是所有演艺人员都愿意偶像化的,所以才有了张小斐和粉头之间的纠纷。

平台为何执着于偶像,还是得看看偶像的制作流程。

大家可以看到一个偶像从素人练习生开始一直到他的粉丝团成立就始终围绕着一个偶像形象进行打造。

我把这张图再整理了一下。

一个偶像的诞生,整个生产环节的核心话题都是偶像。

也就是说,一个偶像的整个职业生涯只有一个任务其实就是打造他自己。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饭圈女孩很容易沉迷,因为他们的话题内容看似广泛,其实核心只有一个:

偶像!

所以,当一个偶像的粉丝,也就是他的客户完全成型的时候,其实是很容易被控制的,因为粉丝接触的信息中心其实被垄断了。

这套模式,大家不觉得很眼熟吗?

偶像的运营模式,其实和平台的运营模式非常相像。

所以,平台操作偶像的上手速度是远高于其他的环节。

其他的领域很难产生闭环,因为牵扯到其他的领域太多了,只有偶像这个环节是相对于其他环节更容易闭环,运营方式也是平台互联网更有熟悉的——信息管控。

所以,他们会炒作流量之上,流量为王,目的就是把演艺人员全体偶像化。只有偶像化,他们才能熟练地操控他们。

这又和我们之前的认知相反:不是流量至上,所以平台捧偶像。恰恰相反,正是为了把所有演艺人员偶像化,他们才流量为王。

这就是为什么平台非常愿意往偶像身上砸钱!

砸多少,都在所不惜。

它就是为了破坏整个影视行业的平衡,就是要流量为王,就是要全员偶像,这样,他们才能完全控制整个演艺人员的生产环节。

最后说说,为什么他们愿意不惜成本地砸钱吗?完全无视正常的市场规律?!

为了垄断!

再回来看看这张图

互联网很大的一部分钱,根本不是来自会员和广告,而是来自股市/资本投资。

股市里买的是什么?

是市场!是未来!

只有大规模地占领市场,才能保证平台的最大收入的来源稳定。

也就是说,从某种角度来说,现在爱奇艺和腾讯亏的那些钱,根本不是他们的钱,是股民的钱!

而腾讯他们亏钱,也不是因为他们会员费收得太低,而是因为他们为了占领市场,不惜代价地投资影视剧,准确来说是投资偶像,打造他们的流量明星。

这就是明星高片酬的根本原因。

也是平台唯一愿意砸钱的环节!

所以,只要腾讯和爱奇艺他们垄断的意图不灭,明星的片酬是不会下降的。阴阳合同打掉了,还有投资股票,还有分红,还有各种其他的理由。总而言之,只要垄断不止,他们是不会放弃的。

而腾讯爱奇艺为了垄断,才和短视频撕破脸,他们要抢的不是版权。而是我们的时间,我们的生命,我们的一天二十四小时。

这是卢老师的那张图,打大家可以看到短视频正在占据我们越来越多的时间,腾讯以往拥有的客户使用时间优势正在步步紧缩。


腾讯当然不会坐以待毙,所以用版权之名,夺客户时间之实。

说白了,在这些资本眼里,我们的生命不过是他们维持资本的电池。

他们的一切争斗,都是为了垄断,为了黑暗到来的那一天。

讲个寓言:

资本永不眠。

——更——

【逸语道破:法律面前无顶流 深度剖析流量经济的运行与治理-哔哩哔哩】b23.tv/gpdLQa

沈逸老师这个视频再次让我确定自己的观察是对的:

互联网平台不是因为流量火要流量,而是为了要流量而让流量火。

在沈逸老师的视频基础上,我纠正一下我之前的观察。

那就是流量明星就是平台批量生产出来的偶像,一个资本手里的提线木偶,一个用来哄骗和带着哄骗世人和投资者的幌子。

流量是资本将一个活生生的人进行物化,然后把他整个人,他的灵魂、他的生活甚至她他的生命作为商品进行出售的反人类现象。

流量的存在本身就是原罪!

沈逸老师提醒了我,事实上,平台垄断信息并不是从流量开始。

而是从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之争就已经开始了。

渠道为王在先,流量为王在后!

因为对于一个沉迷垄断的资本来说,只有垄断了水管,水才有价值。

流量也是如此。

流量的存在让原本就有更多评判标准(交易成本)的文艺行业变成了一场数据诈骗竞赛。

所有的一切都唯数据论。

影视工作机会、广告、销售、代言所有文艺工作者可以用来谋生的一切都唯数据论。

有些文艺工作者不愿意唯数据论,用票房验证自己的价值。

资本就会操作舆论,让这部分文艺工作者和流量进行切割,将他们架空,让他们强行成为“阳春白雪”,让他们得到“清誉”的同时,无法参与可以赚钱的渠道。

甚至会迫使他们也不得不服从数据法则。

如今,娱乐圈群魔乱舞,控评、热搜、网络暴力等等背后都是资本在争夺信息的渠道,争取文艺标准的话语权。

文艺标准本来应该是多样的,而多样对于资本来说就是成本提高。

唯数据论,就是最大程度地降低成本。

为什么选择数据?

因为数据掌握在平台(资本)手中。


user avatar   sun-wu-kong-93-21-8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年度票房冠军《流浪地球》的总投资大约多少?据说当时北京文化投了1.075亿,吴京投了6000万,导演郭帆追加了3000万资金另有专业人士的评估,《流浪地球》的制作成本以及演员薪酬,包含宣发费用,加起来应该在1.5-1.8亿之间。

假设当年实际有30亿票房收入,吴京能赚多少?除去8.3%的税费(这里包含电影专项基金和特别营业税),30亿剩下27.51亿。在去除院线和电影院的分成,这部分大概占比是55%-58%左右,我们就按照58%计算,那么最后剩下10亿左右。这10个亿才是投资方的账面收入,这里面还要扣除发行佣金、税金、以及演员和导演的一些奖励,这样估算下来,10亿元就剩8亿了。这8亿就是吴京和北京文化的分成,吴京拿40%计算,那么就是3.2亿,吴京已经很成功了。

当初吴京拼命拍戏还要抵押房子借钱拍片才有了丰厚的收获,那么为何有些流量明星没演技没好作品却能拿到高片酬?

我们看到的很多烂片,其实是一个“洗钱”项目,因为拍摄一个电影的成本是个秘密,外界根本不知道真实成本是多少,比如服装道具成本,演员成本,一些不知名的演员,没有议价能力,对外说有1000万片酬,其实只有100万,最后影视项目赚不赚钱不重要,关键在于给投资方、上市公司的资金流通。所以这些给明星高价薪酬的影视剧,很多制作预算却紧巴巴,道具、特效、后期甚至不堪入目的“五毛”。

如果动用非法资金拍电影的目的就是走账,把没有合法来源的钱经由账目转化成有来源的合理收入,拍电影洗钱好像是因为文化产业收的税相对少些或者可以冲抵的地方多些,而且之后剧组解散想查都难。 这也是国产烂片,网络大电影烂片这么多,不挣钱反而还越来越多的原因,顺便还能以此养个情人或者公关交际什么的。

除了非法收入洗钱而拍电影,还可以成为上市公司高管套现或操纵股价的方式。公司投入巨额资金拍的烂剧而亏本,但穷庙里面出富和尚,这比傻乎乎的等非流通股解禁要快的多。

国内影视产业这么操作,最后只会让国产文娱行业的地位越来越低,沦为资本的玩物。


user avatar   lancelu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很多人在谈流量明星有什么资格,我就想笑。你以为艺人的片酬是去答题考试,看谁的演技高,然后按照分数来确认片酬的吗?



我还是那句话,千万别以为掏钱的甲方是傻子。我不能说没有个别现象,但是甲方一定比你更在意投入产出比,如果投入1块不能带来超过1块的价值,你觉得这个事儿能够大范围的、长期的存在吗?还是你真的以为甲方是人傻钱多?



都在动不动谈流量明星,你真的知道什么叫做“流量明星”吗?

流量明星就是人家真的可无差别的带来足够的付费流量。



无差别的意思,就是是不管作品是好是坏,不管刮风下雨,不受多大影响;

足够的付费流量的意思,就是人家粉丝受众真金白银的投入,不论是票房、应援、衍生品还是广告引流,都能实打实的砸进去,不但自己投入,还到处尽可能多的拉别人投入。



很多人一整就是那谁谁谁老戏骨,片酬只有多少多少,远低于流量明星。而实际上呢,这些人拍作品,你是不是也是挑着看呢,有时还恨铁不成钢的嘟囔,谁谁堕落到接xxx片子了。付费就要看情况了,可以理解嘛,你很理智,只为自认为“值得”的情况才去付费。



一边是无差别的海量付费,有求必应,风雨无阻,到处拉人宣传,三位数四位数五位数的真金白银砸进来,无怨无悔;

另一边是挑三拣四的看情况付费,这也事儿,那也事儿,指点这个,品评那个,开个20块月卡都扣扣索索,稍微不满意就吐槽,以自己能够总是躲开“智商税”而沾沾自喜,经常性还偷偷摸摸的,比如坚决不发朋友圈,生怕别人知道自己在看某某片子;

两边对比结果难道不明显吗?

最后到网上发泄,流量明星有什么资格拿这么多钱?

好笑不?

流量明星的钱是你掏的吗?不是吧。你看着不爽又如何?这本来就是大家在市场上用脚投票的结果。



类似的道理比比皆是,很多人看不上漫威电影,但是人家漫威的粉丝可以去花大价钱抢首映,可以一部电影n刷,可以不管质量好坏出了必看,可以在电影之后的衍生品市场真金白银继续花费,漫威的电影收入和衍生品收入可以几乎做到1:1。而其他人对所谓看得上的演员也好导演也好ip也好,能有这样的付费意愿和付费能力吗?导演拍个所谓的好片子,结果票房扑街,衍生品也赚不到钱,那还有下次?有下次也一样而已。不掏钱?不掏钱,那你说个锤子?



我私下问过一个业内的熟人,怎么看待流量明星,回答很明确:贵是真的贵,但是也真的管用,人气、收入都有保障。曾有一次,他们一场演出的赞助商点名要某个流量一般(过气的)“实力派”歌手,可能是情怀吧,结果那次亏得一塌糊涂,以后再有类似的要求直接就拒绝。没人会跟钱过不去。



还是那句话,千万别以为出钱的甲方是傻子。掏1块钱回不来1块以上的事情,不可能长期的,广泛的存在。



阴阳合同是事儿吗?二手房产交易这事儿还少吗,行政定价有用不?

至于有人说洗钱的,我不能说绝对不会,但内行不会这么操作的,走艺人片酬的路径去洗钱?太傻,没这么洗的。多的就不说了。



user avatar   doctorwo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边是大国宫酱日以继夜的劝退,一边是小学生长大了想当网红明星,这就是后果。没人有心思再做实事了,因为做实事没钱,没演技长的好看就能拿一大群人一辈子都赚不到的钱。


即使回到影视圈,编剧这样极其重要的职能,也只能苦哈哈。创作者没有出头之日,做好影视剧也不如有流量。这个现象会导致三个负面影响,上面提到的是一个,第二个就是分配改革搞不下去,第三个就是文化输出被严重阻拦。分配出了问题,现在出现目标了,就拿这些拿钱不好好拍戏的来优化一下他们的分配就行了,你优化一个,不知道多少人受益。


钱花在郑爽这样的流量明星上,弄出一堆烂剧,很典型的,只对流量明星有利,而其相配套的一系列幕后工作者肯定收入会缩减,然后陷入无限循环,钱少,剧本乱写,制作乱来,影视乱拍。


之前还有导演郭靖宇爆出来想上映还要购买假收视率的黑幕,影视圈,水很深,没准这些烂片,请的烂演员只是为了洗黑钱罢了。真正的创作者都被挡在外面不让进场。


你说年轻人都想当明星想赚大钱这也没啥了,但是想当没演技的烂演员,就靠挤眉瞪眼就坐收日薪208万,还能无法无天,做什么恶心事都有粉丝拥护,这问题可不是一般的大。


user avatar   gu-ming-ji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本回答纯粹是以我的小人之心结合行业现实的猜测,别打我。

为什么很多有钱的大佬愿意投影视。说好听是避税,说难听是洗钱。

影视行业和很多别的行业有很大的不同,就是在于影视行业的成本是很难估算的。你开一家洗衣店,洗衣机、药剂、店租都有迹可查,最后一家店到底营业几何成本多少,会有一个合理的范围可以估算,太高太低,对于稽查人员甚至对于一个普通人都一眼可知。你说一家洗衣店每年赚一个亿,你就觉得搞笑了,接过算下来成本一点二个亿还赔钱了,你会不会觉得是不是当我傻。

但是影视就不一样了。你说这个场面用十六套灯组了灯阵,但是实际现场就三盏灯;你说这个画面是铺了三百米轨道拍的,其实你用的手持稳定器;你说为了供电专门租了发电车,接过你现场接的店。更不用说各个供应商的报价高低不一,内容不一,你说高还是低多还是少,业内人也很难判断。但是这还是小头,最大的头还是人。

你说我们用了顶级大导演,用了顶级大明星,花了多少多少钱,这些人的报价是无法衡量高还是低的,这是个没发衡量的数字。保证相对合理就可以了。你说郑爽每天值208w,我一个剧组说为了流量加急请了郑爽进组每天给400w,似乎也不是不能理解,但是可能郑爽到手还是208,那多出来的200,你说呢。

而且,这些钱还可能通过各种关联交易达到各种用途,例如,制作公司邀请了一家好莱坞特效公司参与,花了多少钱。本来这些钱正常转移到美国,是肯定没戏的,现在你说有商业合作,支付给美国公司的外国账户就合理多了,但是这家公司的股东是谁,那就谁知道去了,反正都是开曼。

明星高片酬,很大程度是这样来的。


user avatar   wu-zhi-mao-7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苹果在国内人气摆在那

而身为在中国人认知里面的纯PC厂商(中国消费者100个有99个不知道戴尔做服务器,惠普做打印机,他们觉得那就是纯PC企业),我不买电脑的时候,我为什么要关注惠普戴尔关注他们做了什么?

但做手机和做各种电子产品的企业对一小部分人来说就不一样了啊,这是跟自己切身相关的,毕竟你总不能不用手机了吧

但有一说一,惠普和戴尔对中国市场确实很不厚道。

产品外,中美贸易战国内高校封锁争着当排头兵令人作呕。惠普大量产品不在中国市场发售,对国内越来越不上心一副不想在中国可持续做生意的态度;戴尔国内采取保利润率的销售策略无视中国消费者利益诉求明着"歧视"中国市场。

当然产品外做的差可以被洗白,再谈谈产品:明知中国市场竞争激烈按照国外思路做产品必死无疑,就是打死不在国内设立研发分部放权给中国人,中国分部就一卖货的。再加上自己有些不思进取,导致其产品力越发跟不上中国市场的节奏,在中国市场抛开品牌本身的整体产品力,惠普戴尔都是倒数,中国区销量一年不如一年。

从这两个角度看,你期望品牌变好给消费者提供优秀的产品,但也怒其不争。


此外就是这两家美企非常注重舆论公关,且纪律严明,很少爆出黑点给人递刀子。

不然某厂公关当初做笔记本的时候,早就顺带跟那一家一起黑一遍了,只可惜实在找不到黑的地方。

惠普的三倍赔偿成了美名,鼓包和铁板熊掌也只是产品内问题可以改;戴尔更是冰清玉洁不犯事,偶尔有啥问题也马上内部处理或者公关掉流不到外面来,就像vivo高效清除网上关于机场爆炸事件的新闻彻底压掉热度一样。

没刀子递给人民群众黑,那怎么掀起波澜?




     

相关话题

  王健林对其子王思聪的教育是否失败? 
  如何评价综艺《披荆斩棘的哥哥》第十一期(下)? 
  网曝易烊千玺涉嫌「利用明星特权读高中」,校方回应「符合政策,经得起查」,有哪些细节值得关注? 
  有哪些演员颜值特别高的电影或电视剧? 
  如何看待张雨绮和 95 后男生恋情曝光? 
  迪丽热巴的汉语为什么这么好? 
  什么样的长相(男)适合古装扮相? 
  如何看待检察日报 3 月 11 日发表的文章《评判肖战事件的两个维度》? 
  高圆圆,相比其他演员,美在哪里? 
  如何评价李成儒爆料郑少秋是数字演员? 

前一个讨论
二十年后人们会不会觉得如今的房价简直白菜价?
下一个讨论
一女子在酒吧被下药后遭十五人轮奸,你们如何看待被轮奸的女子?为何有人认为受害者活该?应如何自我保护?





© 2024-05-1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