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去年的疫情,这里面当然有基数低的原因。
但是,一来这个数据高于预期(wind预期出口增22%,进口增35.3%);二来即使以2019年4月进出口数据为基础,仍然可以计算得出进出口的两年平均增速分别为16.8%、10.7%,而3月的两年平均出口和进口增速分别为10.3%和16.7%,这说明中国制造业的动能确实非常强劲。
为什么这么强劲呢?
发达国家的新冠疫苗供应相对有保障,带领全球经济进入加速恢复阶段。4月摩根大通全球综合PMI为56.3,这是2011年3月以来的新高。
疫情之前,中国制造业和订单受中美贸易战的推动出现向外转移的现象。
而制造业因为劳动密集的缘故,普遍受疫情影响较大。于是在疫情的推动下,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订单又出现了向中国回流的现象。
那么为什么非得向中国回流?
因为这些订单也没地方可去。地球上能够承担世界工厂职责的,只此一家别无分号。其他国家也许也能生产,但量不够。
这种避风港效应我在去年2月的《后疫情时代的市场机遇》中有所阐述,这里不重复了。
其实,4月份推动中国出口超预期的主要是东盟。
从数据上来看,4月中国对东盟出口同比增长42.2%,远超之前的14.4%,其对中国出口同比的拉动,从3月的2.6个百分点提高至6.1个百分点。
当然,咱没打算用一个月的数据来说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程度,但是考虑到东盟2020年就已经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和同年11月大家签署了RECP协议的背景,中国跟东盟外贸往来的持续加强还是值得回味的。
4月份,口罩等防疫物资的出口增幅为9.5%,虽然也不错,但远低于其他品类两位的增幅。
而出口增长的主力仍然是机电产品。前4个月,我国出口机电产品3.79万亿元,增长36.3%,占出口总值的59.9%。这说明中国出口还是比较稳定和健康的。
上面这些都是实体经济的好消息,但它们对于资本市场来说却是未必。
股市,尤其是疫情期间的股市,呈现强烈的资金市特征。而实体向好的预期越明朗,央妈收紧货币的预期就越强烈。
事实上,在前面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已经提出了要抓住稳增长压力不大的窗口期的概念。而且今年我们给自己定下的GDP目标仅为6%,远低于IMF预测的8.1%。这些都是在给结构性改革争取时间和空间。
在这种政策倾向下,资金面适度从紧,或者进二退三,应该就是央行内心的真实心理活动。
而股市因此承压也就在所难免。
欢迎关注“财经杂感”,公众号和专栏同名。
今年我们周边的贸易额普遍都增幅很大,亚洲整体的经济复苏水平很不错:
从增幅上来说,日本16.4%,韩国22.1%,台湾24.6%,越南29.5%等。
当然还有朝鲜,增长超过400%。
中国内地28.5%,充其量叫「没掉队」,其实也没甩开周边(越南还更近了)。
目前东西方呈现了两个完全相反的现状:
在亚洲的工业国(中国及周边),今年普遍出口激增,形成大量贸易顺差,甚至造成了积压的美元过多,防止输入通胀。
欧美国家则「进多出少」,普遍打破了贸易逆差峰值,外流资金的规模空前。
外贸端优势很大,但消费端就....
美国的消费已经完全恢复到疫情前,但是中国、韩国、日本及港台地区则都还在低位徘徊着,始终不能回升到疫情前。
「区域内循环」目前还无法建立。
印度、泰国、菲律宾的出口业在疫情封锁和经济失速双重Buff下一溃千里。
这也间接造成了东亚出口额的飙升,尤其是因为疫情造成的社交隔离,导致电子产品的使用量大增,也带动了贸易额。
不过反过来讲,这也让对美贸易依赖度大大提升,让美国有更多经济筹码。
尤其是4月份,台湾增长35.8%,韩国增长41.2%,这个贸易增幅在正常年份根本无法想象,对美、欧出口占了大头。
欧美的消费能力完全恢复,但制造能力则明显不足,才导致这种畸形的情况。
从构建国际产业链分工的角度来说,类似科罗娜大流行这种特殊情况必然会导致出口国的顺差提升,形成畸形的繁荣。
不过随着各国经济恢复,这种短期内出口激增的情况也会逐渐变回原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