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去的这个五一,我在四天里喝了五家喜酒,传统的“劳动节”还合并了结婚旺季,而几位单身的朋友纷纷在微信上表示:这个假期不回家,到家难免又被各种催,还不如躲几天清净。
在被“催婚”和“催生”方面,女性所要承担的压力常常要比男性更多一些。一过了30岁这条线,好像总有人在替你担心:
“女人过了30,对象就不好找!再晚个几年,生孩子都不好生!甚至想怀都怀不上,想生都生不成!”
可是仔细想想,现在的人普遍晚婚晚育,各种内卷和压力,看起来貌似能让人愿意生孩子就已经不错了,那么整天被很多人拿来说的“最佳生育年龄”,究竟是不是夸大其词呢?
首先,先说这个“最佳生育年龄”是不是真的存在?
理论上来说,确实有,医学上一般认为女性的25~34岁为生育的最佳年龄段。而这个“最佳”,可以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方面是女性的生育力,也就是能够“怀上”的概率。
目前认为,女性对着年龄的增加,生育力会出现下降,尤其是在35岁之后,整体来看,年龄越大,生育力越低。虽然也有一些例外的情况,但是43岁以后的女性,能够自然受孕并且顺利活产的很少[1] 。
生育能力是指在1个月经周期内受孕的概率,生育力的下降可能跟多种因素有关。
女性出生时,卵母细胞的数量是一定的,随着年龄增长而减少。卵母细胞的质量也随着年龄增长而下降,因为年龄越大、减数分裂异常发生得就越频繁[2] ],排卵中的染色体异常卵母细胞数量增加,导致生育力下降、自然流产风险也随之增加。
已经有不少研究发现,年龄越大的女性,不仅自然受孕概率降低,进行人工周期或者人工授精顺利怀孕的概率也更低。
比如一项因男性不育(无精子症)而接受人工授精女性的经典研究就发现,≥35岁的女性受孕率较低,需要更多周期才能实现受孕[3] 。
其中,26-30岁与25岁及以下女性的受孕率相似,而31-35岁的女性受孕成功率为中等。31岁以下、31-35岁以及35岁以上女性的受孕率分别为74%、62%和54%。
另一方面,就是女性在生育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各种并发症,还有胎儿的异常和不良预后。
在妊娠早期,年龄较大的女性发生自然流产率更高,其中绝大多数流产发生在妊娠6-14周[20]。这些流产的原因之中,最常见的就是染色体异常,既有三倍体也有整倍体,主要由卵母细胞质量下降引起,子宫和激素功能改变可能也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
除此之外,年龄≥35岁女性的异位妊娠风险是较年轻女性的4-8倍[4] 。同时,胎儿出现染色体异常,尤其是非整倍体的风险,随着女性年龄的增加而呈现稳定增加的趋势[5] 。
年龄较大的女性,妊娠相关并发症的风险也会增加,比如一项人群研究纳入美国华盛顿州近830,000例单胎分娩,结果显示,与25-29岁孕产妇相比,年龄≥40岁孕产妇发生羊水栓塞的风险增至8倍,产科休克风险增至3倍。
女性妊娠最为常见的两种内科并发症—高血压和糖尿病,在年龄较大女性,尤其是肥胖的女性中均增加,胎盘问题也是同样如此。其中普通产科人群中子痫前期的发病率为3%-4%,40岁以上女性中该发病率增加至5%-10%,而在50岁以上女性中则高达35%[6] 。发生早产和死产的风险也存在增加
但是话说回来,是不是因为这些“最佳生育年龄”所附加的种种因素,我们就必须急吼吼去订立一个目标,要赶在35岁之前把“生育任务”给完成掉?
哪怕随便凑合拉一个人来结婚生子,甚至是对这个人根本没有足够的了解,目的就是为了避免让自己成为“高龄产妇”?
因噎废食,真的没必要。
其实对于“高龄孕妇”来说,目前并没有一个绝对的,通用的定义,年龄对于生育的影响,也往往是连续的,并非是存在一个特定的阈值,不是说你34岁生娃就一定OK,这边过了35岁生日,生育的开关就对着你“啪”地关闭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女性可以活的更加的避孕措施,可以选择更多的学业深造和职业发展机会,在这种情况下,晚婚晚育已经成为一种难以避免的趋势,而生育这件事情,更应该是女性的一种选择,并不应该是成为压在女性身上的一项必须完成的指标。
在晚婚晚育的浪潮之下,我们并非不能做任何事。
如果选择了等待,那么可以努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营养均衡,戒烟限酒,来让自己的身体尽量保持一个健康的生活状态,为今后可能会晚点到来的生育做好准备。
即使过了 35 岁这个年龄,你也依然有很大希望可以安全生下宝宝,在让自己充分了解可能面对的风险的情况下,保护好自己的健康,做好该做的产检,能够让意外的风险尽可能的降低。
同时,我们更要明白,生孩子并非只是用精子和卵子创造了一个受精卵,然后通过分娩让这个孩子来到世界上。
生育,是两个人携手,它意味着成长与责任,意味着两个人共同创造了自己染色体的延续,在孩子降生而自己成为父母这件事情上,今后如何做好孩子的养育,更是应该进行的长远考虑。
在生育之前,年龄带来的焦虑不应该成为生育的强迫原因,也许真正最合理的“生育年龄”,更应该是考虑生育的两个人,在充分知晓自己要做什么,自己需要面对什么,需要付出什么之后,他们依然决定,做出了那个冷静而且郑重的选择。
参考文献:
[a1]American College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ecologists Committee on Gynecologic Practice, Practice Committee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Reproductive Medicine. Female age-related fertility decline. Committee Opinion No. 589. Obstet Gynecol 2014; 123:719. Reaffirmed 2018.
Larsen U, Yan S. The age pattern of fecundability: an analysis of French Canadian and Hutterite birth histories. Soc Biol 2000; 47:34.
Menken J, Trussell J, Larsen U. Age and infertility. Science 1986; 233:1389.
[a2]Jones KT. Meiosis in oocytes: predisposition to aneuploidy and its increased incidence with age. Hum Reprod Update 2008; 14:143.
[a3]Schwartz D, Mayaux MJ AU Female fecundity as a function of age: results of artificial insemination in 2193 nulliparous women with azoospermic husbands. Federation CECOS. N Engl J Med. 1982;306(7):404.
[a4]Nybo Andersen AM, Wohlfahrt J, Christens P, et al. Maternal age and fetal loss: population based register linkage study. BMJ 2000; 320:1708.
[a5]Hook EB. Rates of chromosome abnormalities at different maternal ages. Obstet Gynecol 1981; 58:282.
Hook EB, Cross PK, Schreinemachers DM. Chromosomal abnormality rates at amniocentesis and in live-born infants. JAMA 1983; 249:2034.
[a6]Paulson RJ, Boostanfar R, Saadat P, et al. Pregnancy in the sixth decade of life: obstetric outcomes in women of advanced reproductive age. JAMA 2002; 288:2320.
Yogev Y, Melamed N, Bardin R, et al. Pregnancy outcome at extremely advanced maternal age. Am J Obstet Gynecol 2010; 203:558.e1.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