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下,涨价和降价的根本原因,从来不是因为”成本的变化“,而是供需关系。
猪肉涨价的时候他涨价,”猪肉涨价“只是个表面理由,真实原因是他认为涨价了仍然有人买他的小笼包,他赚的钱更多,所以他才涨价。而你仍然在他那里消费,只是发个问题来抱怨,说明他的判断是正确的。
猪肉降价的时候他不降价,真实原因是他认为不降价仍然有人买他的小笼包,他赚的钱更多,所以他才不降价。而你仍然在他那里消费,只是发个问题来抱怨,说明他的判断是正确的。
你要是觉得他这么认为的不对,不妨在旁边开一家小笼包店,以他价格的80%销售小笼包,和他进行市场竞争。
小区楼下有个卖肠粉的
每天生意不好不坏
去年猪肉飞涨的时候
他的脸上洋溢着幸福
因为肠粉说白了就是个早餐
可替代性太强了
你要是贸然涨价
肯定被其他的早餐干死
所以那波猪肉飞涨
他也顺势而为涨了价
8块钱一份的变成10块
其实猪肉越涨他们越赚
猪肉涨10块
他们肠粉就涨一块
但是一斤猪肉可以做100份肠粉
相当于他们可以多赚100块
所以猪肉涨价对他来说特别好
猪肉跌价以后
他的肠粉还是在高位
我问他怎么不降价
他说房东把租金提高了
至于租金提没提高
我们普通人不得而知
但房东个个都是人精
他们只允许你赚多少钱
多出来的就得分出去
要不然你就别想继续做生意
有句话怎么说的来着
猪肉涨价了
菜也会跟着涨价
因为卖菜的老板要吃肉
同理
房东和其他的老板也要吃肉
价格上去以后
谁还愿意跌下来了
你降了但大家都没降
那你的利润空间就没了啊
我时一个包子店的小老板。
最近有些顾客问我:“肉价都跌破10元了,为什么肉包子还是两元?”
我一边干活一边说:“您只注意到猪肉降价了,却没有看到其他东西涨价。黄豆和油涨价最厉害,其他的也涨价了,袋子呀、米呀、面呀什么的。实在没有降价的空间,”
是的,猪肉确实降价了,还是大幅度的降价了,同比降价超过50%,但同时其他的东西都在涨价,黄豆、油同比涨价将近1倍。
有的人说包子用的肉都是肚子肉(奶脯肉)、脖子肉(血脖肉),其实大家误解了。这两种肉,做包子不但口感差,有可能还会吃出问题,得不偿失!肉包子要好吃,肥瘦比例大约为3:7。为了保证口味,我一直用的是后腿肉。
说的再好听,,也不如上一组对比数据,更能反映为什么肉包子没降价的原因了。肉包子的价格,是2019年10月,从1.5元涨到2元。
2019 | 2021 | |
---|---|---|
猪肉(元/斤) | 25 | 12 |
黄豆(100斤/袋) | 180 | 336 |
大豆油(21.74L/桶) | 126 | 206 |
房租(年) | 58320 | 63000 |
工资(月/人) | 3000 | 3500 |
除了以上是涨价幅度比较大的,还有袋子、杯子等涨价幅度很小的,再有就是价格浮动的蔬菜、鸡蛋了。每到冬天蔬菜就会大幅涨价,甚至几倍的涨,令大家印象最深的可能就是蒜你狠、姜你军、葱金贵。
最后,再说一下我的利润,并没有因为猪肉降价而提高。我一月大概用300斤肉肉、两代黄豆、五桶油,对比下来,猪肉省了3000元/月,黄豆、油、房租上涨1000元/月,工资多了2000元/月。
小生意,本身赚的就是辛苦钱。我每天3店多起床,4点到店里,几乎全年无休,996算什么,007才是常态。
做小生意,本钱不多,经不起折腾,最大的奢望就是稳定,如果不是到不得已的时候,也不愿意涨价。
说明你根本就没有看懂物价上涨的机制。
猪肉或者粮食这些东西往往是物价上涨的一个风向标。因为他是大部分人都会吃的基础生活资料,所以当它上涨的时候象征着,或者说其背后是整个社会物价的全面上涨。你觉得猪肉价格上涨的时候,是尤其仅有猪肉价格上涨吗?猪油,食盐,酱油,醋,各种调料,其他副食品价格有没有上涨?房租有没有上涨?工人的工资有没有上涨?
猪肉价格上涨只是所有价格上涨的一个缩影。而店家跟你说价格上涨理由的时候,显然用不着罗列和穷尽所有其他的这些。而是你自己天真的以为店家只是把他猪肉多出来的这点成本加到了包子里。
另外你认为猪肉价格下降,包子价格就应该回调的逻辑是店家维持原有的利润率不能变,这就是莫名其妙的逻辑,因为没有人保证会维持原有的利润率不变。如果通过提价能增加一部分利润空间,同时还不至于影响需求,那店家就会有动力逐渐的提价来扩大自己的利润。除非因为提价你们都不去吃了,他觉得提价带来的利润增长小于需求下降带来的利润损失。
其实这要多正常有多正常。无论是价格还是收入,都是有棘轮效应的。同样的逻辑老板说今年市场情况好,给大家涨工资,明年市场情况不好的你愿意把工资降回来吗?你平时花十二三块钱去吃包子,如果你工资上涨了,老板没涨价你愿意多给钱去吃同样的包子吗。一样的道理
假设你说的小笼包是早点吧。
早点赚的是个辛苦钱,人家三四点起床干活,你认为贵了就不吃呗。
我来回答!反对所有情怀的问题,本人是被其游戏素质吸引的!
先说一下我的游戏史,特别喜欢经营战略类游戏,所以文明5文明6、太阁立志传、三国志、信长之野望的忠实粉丝!这个游戏是从老菊那看到的,第一感觉就是复杂,系统特别特别多,所以就爱上了。很喜欢这种元素多的游戏,慢慢养成角色,慢慢发展,元素越多才说明越能杀时间。快餐化的时代,这种游戏太少了,太阁立志传停在第5代,信野三国志也越来越糟糕。而且还是一款关于武侠的游戏,真的很新奇啊!
买过的游戏无数,从几十块的小游戏到五六百的日本游戏,觉得这个60+的游戏真的不贵,因为我已经玩了60小时了,感觉很有趣。
曾经我将希望寄托在腾讯网易等大公司上,你们网游赚了这么钱,应该领头羊的作用,抽出九牛一毛就可以了啊。可是很失望,她们依旧沉迷开发网游赚钱,没有一丁点儿的做单机游戏冲动。我真的以为中国单机游戏完蛋了。没想到这个游戏让我看到了新的希望,因为是真的好玩,而且元素超级多,很适合一起钻研。
我想,中国单机界的希望不是在手握重金、人才济济的金融大佬手上,而是每一个平凡的游戏爱好者。他们或许位卑才梳,但是他们有一颗热爱游戏的心。可能就是小时候用双手涂涂画画出来的丑陋自创游戏,总是在思考,要是有xx游戏就好了。要是有武侠游戏多好,能独剑闯天涯。要是有修仙游戏就好了,在里面能修炼,寻宝,杀人夺宝,勾心斗角,步步惊心,多有意思啊!
我是觉得这个游戏值这个价格的,但是我觉得很多人千万别跟风买!!!这是个很复杂的游戏,不喜欢钻研,不喜欢这种类型的买了只会后悔。
根据研究,过去这20年里,90%做了半飞秒的患者,在术后达到了20/20的视力。
但是,我国台湾地区的所谓“近视手术之父”,当年(2011年左右)宣布“封刀”就是因为他从1999年到2010年间,都在做半飞秒。最后因为来自半飞秒术后并发症患者给他的压力,退出屈光手术圈,开了自己的治疗眼疾的眼科诊所。外界对他退圈的理由也众说纷纭,有人说只是为了宣传自己的诊所,当然这不是我的重点。
本文的目的,不是为了吓唬大家不要去做半飞秒,而是想跟大家说说,选择术式的时候,除了术后视力以外,还需要关注更多方面。当然,如果你希望在正式选择术式之前有一个地方可以先咨询一下的话,可以加我,忙完就会第一时间回复。
从1999年美国FDA通过半飞秒(Lasik)激光矫正术之后至今,所有接受激光矫正的人中,最多接受的应该就是半飞秒了。当然也拥有最多的研究报告,在全方面分析术后的情况,包含术后视力,还有干眼情况和术后一系列安全性的研究。
--------半飞秒术后视力恢复情况
过去的这20年,有学者统计了全球主要的百份研究报告,至少60万眼接受了半飞秒手术的术后视力情况:
98%的患者,在术后达到了20/40的视力;
90%的患者,在术后达到了20/20的视力。
也就是说,半飞秒术后九成的人可以维持1.0的视力,我相信可以回答题主关于视力恢复的问题了。
--------半飞秒术后的干眼比例
20%-40%的人,会在半飞秒术后开始感受到,并在3个月左右时达到干眼巅峰,而大部分人会在半年到一年内得到改善。
这些感受到干眼的患者中,有一半人会有持续性症状,但一半不会特别影响日常生活,约有2%-3%的患者认为生活因为干眼而困扰。
--------半飞秒术后的屈光回退比例
屈光回退和再度近视是两回事,屈光回退一般约发生在术后半年至一年内,比较高发于表层激光(Smart)和半飞秒(Lasik)。
因为在术后复元的过程中,结疤反应使角膜厚度增加而形成的近视。总结起来更容易导致屈光回退的患者方面原因可能有:
上皮增生、角膜增厚、干眼、眼压不稳、不合理用药等。
有研究发现,手术时手术室的温度、湿度以及手术医生的经验,都和屈光回退有相关性。(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文末传送门)
北京的一份报告,医生们回顾了过去44,580眼,在术后3年以上的二次手术情况,并对比了Lasik和PRK,结果发现,表层激光PRK的回退率还比半飞秒更高,达到了3.2%,Lasik则是1.1%。
对比表层激光和半飞秒结果来说,SMILE的术后屈光回退情况就明显更少了。美国有学者随访了SMILE患者术后3个月到7年的屈光表现,平均只有-0.35 D的屈光度数[1],患者基本不太能感受到了。
还是那句话,不论想要选择什么手术方式,都应该要全面考虑各个方面,不能只看某一项表现。比如有的人听说术后上皮层可以自行恢复,所以就只想选择表层,但是却忽略了屈光手术的最初目的是摘镜,如果是容易回退的,做完表层激光之后可能半年一年,又近视了,还是需要戴眼镜,这就本末倒置了。
如果大家有近视相关的问题,也欢迎来加微信咨询,忙完会第一时间回复,希望可以帮得到大家。
文末传送门:
文献:
Wilkinson, J. M., Cozine, E. W., & Kahn, A. R. (2017). Refractive eye surgery: helping patients make informed decisions about LASIK.American family physician,95(10), 637-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