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司马南对《悬崖之上》的评价? 第1页

  

user avatar   zhang-zhu-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近年来我在评价很多影视作品的时候,也常常会对其过度精致化的问题有所批评,并且认为这种精致化阻碍了影视风格的整体呈现。比如前段时间的《觉醒年代》,陈乔年赴死时的妆容就过于精致,在狱中待了那么长时间发型都不乱,脸上的妆型也是故意在凸显演员轮廓的设计。

但在我看来,这种问题的出现,一方面在于整个影视行业以及观众审美水平的下降,很多人已经难以接受脏乱差的环境及妆造;另一方面,很多新一代的电影人,已经失去了对过去的了解,已经无法做到还原当时的场景。

然而无论如何,这个问题是没必要上纲上线到“美化侵略者”的地步的。否则,如果说《悬崖之上》因为道具、妆造过于精致,就是“美化侵略者”,那么《觉醒年代》精致的妆造也是在美化北洋政府——如果北洋政府治下的人,能穿得起这样漂亮的衣服,那对国民政府的各种指控,也无疑都是污蔑。

但司马南大概率是不敢对《觉醒年代》开喷的。


user avatar   qqqwwwaaazzz 网友的相关建议: 
      

1998年,张艺谋的《一个都不能少》因为有升国旗唱国歌的镜头,被戛纳国际电影节说成是对中国的美化替政府宣传,张艺谋因此因愤而退出该电影节,并写了一封公开信。

尊敬的雅哥布主席阁下:

我决定将《一个都不能少》和《我的父亲母亲》这两部影片从您那里撤回,不参加今年的戛纳电影节。因为我觉得您对这两部电影有很严重的误解,这种误解是我所不能接受的。
我的这两部片子都是关于爱的主题。《一个都不能少》表达了我们对孩子的爱心和对我们这个民族整体文化素质现状和未来的忧虑。《我的父亲母亲》讴歌爱情的至真至纯。这是人类共同拥有、颂赞的情感。然而令人不解的是阁下竟以“政治”的理由对影片加以指责,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政治或文化的偏见。
长期以来,我一直非常热心和积极地参加戛纳电影节。戛纳在我的心目中有着重要的位置,像世界上许多其他导演一样,能入围戛纳常常被我们视为荣誉。但今天,我决定退出是因为我对贵节珍视艺术的宗旨产生了动摇。我很遗憾最后是这样的结果。

一部电影的好与坏,每个人可以有不同的看法,这是很正常的。但我不能接受的是,对于中国电影,西方长期以来似乎只有一种“政治化”的读解方式:不列入“反政府”一类,就列入“替政府宣传”一类。以这种简单的概念去判断一部电影,其幼稚和片面是显而易见的。我不知道对于美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导演的作品您是否也持这种观点。

我希望这种歧视中国电影的情况以后会慢慢改变,否则它不仅仅是对我,而且对于所有的中国导演,包括后继的年轻导演们的作品都是不公平的。

您的朋友
张艺谋

一九九九年四月十八日

这样的一个导演你说他政治思想有问题?你可以说老谋子拍的《悬崖之上》剧情菜(有一说一确实不行),但是说他给伪满洲国洗地这未免太可笑了

扣帽子分两种:第一种完全否认文艺作品的政治属性,比如《八佰》《金刚川》《芳华》明眼人都看出来有问题,有些人非要说“艺术创作自由”

第二种就是无端联想上纲上线,有些电影没有思想问题,但是非要有人分析说导演心术不正。

这两种意见看似矛盾,实质上都是一样的,都是歪曲事实。都是为了自己的流量、收的狗粮说出来的昧良心的话。

在我看来悬崖之上的布景和情节设置确实有问题,但是这更多的是出于商业上的考量。有人联想到之前张艺谋拍的《归来》《一秒钟》也能看出来他确实有他那个年代的人的思维定式

但说张艺谋给满洲国洗地就太过分太过分了。很多人只强调张艺谋是第一位踏出国门在西方电影节拿奖的导演。但几乎没人提在认识到西方满满的恶意后,他也是第一位愤然从国外抽身回国的大导演。在崇洋媚外、见风使舵的小人聚集的文艺圈里,在几位大导演都选择明哲保身、忙着捞钱或者拍些夹带私货电影的时候,只有张艺谋为了我国的文化行业发展冒着身败名裂的风险,硬着头皮接下了众多吃力不讨好的苦差事。

回到电影本身的问题,也就是有没有过度美化满洲国这件事。

本片剧情虽然千疮百孔,部分演员表演也让人诟病,许多情节设置也很让人流汗黄豆,但是没有给满洲国洗白的剧情,这个大家没有争议。争议主要是场景和道具上,很多人包括司马南都吐槽《悬崖之上》过于干净整洁给满洲国洗地.......

第一:张艺谋是一个追求形式美>现实性的导演,他拍的《我的父亲母亲》《英雄》等等电影都是画面美美的干干净净的,你能说《英雄》洗白封建社会吗?

第二:你也要知道国内民国剧场景过于布尔乔亚的问题是全行业的问题,本片拍摄预算也不多,张艺谋不可能专门定制所有的布景和道具,肯定都是找现成的、找人借、找人租。

那意味着什么呢?张艺谋拿到手的道具可能很多都是隔壁抗日神剧剧组借来的,崭新的奔驰车,亮闪闪的警服和皮夹克——————抗日神剧里的这些道具是啥样的,张艺谋拿到的道具就是啥样的。

你让他怎么办?全砸了返工吗?你看悬崖之上像是有钱剧组吗?就算上纲上线,把道具问题说成是张艺谋个人的问题也是很不公平的。

即使你要反思,那也得反思这个思维的惯性从哪里开始的?最开始的那一个念头是谁植入的?就像盗梦空间里小李给玛丽昂歌迪亚思想深处的保险柜里放的那个一直旋转的陀螺一样——谁把“民国代表着上流、富贵、布尔乔亚、有品位”这个陀螺放进大家的脑海的?

当然,我本人是觉得一味地在影视作品里追求所谓的写实是错误的,真正好的作品是在“美”和“真”之间找到一个绝妙的平衡,比如这其中平衡做的很好的就是《老三国》,《新三国》在真实度方面做的就很差。

但即使如此也没人相信真实的几千年前的关羽就像电视剧里的陆树铭那样,非常有仪式感的穿了一辈子绿色盔甲,手上拿着雕龙绣凤、砍人几十年都没报废的青龙偃月刀、说着一嘴播音腔文言文吧。

悬崖之上确实没有把握好这个真实和美观的平衡,太偏向于天平的“美”的一端了,但这绝对绝对不是剧本思想上的问题。


最后吐槽一句,国内文科长期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化的价值衡量标准,导致了许多人都没把文科当做一个科学去看待,很多人都喜欢把自己的主观感受理解为“正确解读”,这不也是一种“民科”么?任何一个科学都要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不然就会发展成为歪理邪说。

司马南本人人品如何我不做评价,但我要说讲科学就要讲证据,评论的时候有多少证据就说多少话,司马南的解读很明显和电影本意差的太大了,美术组的服化道问题他非说成创作组的剧本思想问题。就像我说我杀人不眨眼,他跑过来非说我说谎,说怎么可能有人不眨眼睛,这怎么聊呢?


user avatar   gao-xing-12-77-9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张艺谋拍了一部看不到日本人的抗日电影,更何况背景是日本统治下的伪满洲国。

当我看到女特工抱着马桶呕吐时,我忽然意识到,这又是一部把剧情限制在抽水马桶和电话覆盖范围之内的抗日电影——马督工

解放之前的旧中国只有上海有一个半径几公里,覆盖几十万人口的城区完全进入工业时代,标准就是在日常步行半径之内看不到农业社会。电影里的夜间灯火辉煌,几乎找不到黑暗死角的城市,显然不是1934年的哈尔滨,就连70年代的哈尔滨市政水平都未必够用。

《悬崖之上》的主角和配角都喜欢在平整的街道上飙车,或者顺手打个车摆脱追踪,但是《地方志》上写的很清楚,1934年哈尔滨出租车是486台,最大的一个通用品牌是140辆美国雪弗莱,最高运行时速25公里,因为当时哈尔滨的所谓高级道路,不是沥青或者水泥,而是接缝非常明显的石块路面,次一级的道路是碎石路面,两者加起来总计有99万平方米,凑不到一平方公里,如果想在上面加速逃跑,油门踩不到一半就会发现前面是坑坑洼洼的土路,速度必须降到自行车水平,在这种相当于今天县城的状态下,别说底层特工不能搞到汽车,就算是借助别人汽车逃跑,日伪警察也能立刻搞清楚车从哪来,正常的特工不会选择开汽车行动。

要是日本人知道中国特工离不开抽水马桶和干净的街道,那根本就不用到处抓人,坐下来用排除法一算,就能知道中国情报机关设在什么地方。

尽管里面演员的表演我很喜欢,但就像马前卒说的一般,这无法掩盖它本质上就是一部“抗日神剧”的面目。

所谓“抗日神剧”最基本的特征不是制作粗糙,情节离奇,而是脱离历史。

具体来说“抗日神剧”一般有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忽视革命和社会的联系,只描述革命本身,重视革命本身的故事性,但是忽视了产生革命的社会土壤;第二个问题是突出展示个人英雄主义,但是解释不清英雄主义的来源;第三个问题,努力迎合现代观众,把现代生活要素强行塞进前现代的中国社会,而这三个问题《悬崖之上》至少占了两个半,绝对称得上是标准的“抗日神剧。

按照通常的标准,抗日神剧的主要问题是胡编乱造,但是我们不能假设编剧和导演一直都是白痴,那么多抗日神剧都要搞玄幻情节,原因不在于编辑的逻辑混乱,而在于他们不得不用错误的历史观去描述真实的历史。

错误的历史观描写了凭空产生的社会革命,塑造了无所不能的英雄,拔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水平,但是最终还是要让剧情和历史对接,去面对抗战八年灭不掉一个日本师团的现实。

以上内容均来自b站马督工【“睡前消息”271】期内容

【【睡前消息271】夜幕下的哈尔滨,没有悬崖-哔哩哔哩】b23.tv/UTWgwj

在我看来,司马南只不过是说了和马督工一样的实话。

当历史不在场的时候,任何人的表演都无法打动我———戴锦华。


user avatar   chi-xiao-niu-9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悬崖之上也许没有那么优秀,但是司马南批评的完全不对路。

最近刚刷完叛逆者。对谍战有了新的认识。就拿纪律性这一条来讲,悬崖之上就有几处不对劲。张译扮演的父亲看到饭店门口的小乞丐,想到自己的孩子就下车去找,暴露了自己。就我党纪律性而言是绝对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的,任务失败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事情,是千万家庭。每个我党革命者是抱着牺牲一切的坚定决心来完成任务。

后来我拉着看了。没资格评论具体剧情了。我拉着看就是因为无聊。

张艺谋是个很好很好的导演,但是他也有他的局限性。他不是管虎这种黑白颠倒的公知导演。他就是有自己的局限性。

拍摄那种苦楚的受压迫的旧时代,他拍的很好。镜头张力很足,把那些压抑无奈深深的麻木痛苦都能准确的传递出来。尤其旧时代的女性,拍摄的一绝。

但是,他确实拍不好革命者,拍不好新时代新气象。

可能和他成长的年代有关系,他激情澎湃的时候,没谁会想到中国人真的可以自信的崛起。不仅仅是留恋旧时代,也不仅仅是抱残守缺传统文化,而是真正开拓了全新的新时代。人的精神面貌也不同了。人民竟然更加认同人作为集体一员的作用,不在一味追求没有边界的自由。所以他拍摄的时候尽了最大努力,还是感觉有点怪怪的。

这也不能否认他是个非常优秀的导演。他同期的陈凯歌冯小刚是吧,大家都懂得。

而且,别忘了2008奥运会开幕式他带给我们对的荣耀和感动。就屏这个,他也比中国大部分导演更值得。

插播下,其实当年奥运会开幕式给他拍摄,民间就有过很激烈的讨论,对他的立场产生过质疑,央视出过一个纪录片的,老张自己说:当初组委会也找他谈过。一直到开幕式结束,周围人和他说大获成功,反响很好,群众很喜欢。他都不敢相信。

司马南批评的角度不对路。不能为了特立独行而罔顾事实,这也不是真正的独立思考。


user avatar   mai-xiao-dou-dou-43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真的没有想到点赞那么高,而且因为内容引发大量的争议。现在好像不讲一讲观点已经阴阳怪气不过去了,也罢,这里分几段回答吧。

一是这个回答的来源。

二是原文

三是补充《悬崖之上》的观点和看法

1、这个回答的来源,这个问题我记得很早了吧,早就看到了一直没有回答过。前两天刷知乎无意刷到了一篇回答,看到其中一个这类评论,以我看的张艺谋电影和对于中国影视产业的了解,随手回复了一个较长的回答:

这个回复有点长了感觉有点浪费,于是顺手复制过来发表了。然后回头看到觉得太粗糙了,又修改一下加了张图片以为就这样了,结果没想到居然火了,还引起一堆争论。


这是原回答

张艺谋这位导演非常的复杂,我觉得他是中国第五代导演复杂度最高的一个导演了,既有伤痕时代继承来的反思表现,但又有继承五四以来鲁迅式的抨击旧社会的思想哲学,又背负了新中国建设以来的宏观发展思想。

但是大多数人对于张艺谋只剩下“伤痕文学”,谈到张艺谋的电影就是靠展现中国真真假假的原始形态媚外的第一人,靠迎合老外对中国的刻板印象来争取夸赞——

可是真的是如此吗,张艺谋文艺片的巅峰时代的时候。

一,当时伤痕反思那套电影,毫无疑问数量也有不少。

当时的《活着》《我的父亲母亲》,后来的《归来》《一秒钟》等。

二、继承五四以为的抨击旧社会黑暗的思想类的电影。

张艺谋首部电影《红高粱》拍的是抗日战争爆发前的故事,九儿的父亲为了钱把九儿嫁给了一个麻风病人,中途被于占鳌看上了在高粱地里成就好事,后来麻风病老爷去世,九儿接过酒厂还生了孩子,和老余生活在幸福生活当中。

后来就是日本人进来把之前欺负百姓但讲道义的土匪罗三炮都千刀万剐了,日本鬼子到了青沙口烧杀抢掠,九儿搬出被日本鬼子杀害的罗汉大叔当年酿的十八里红给伙计们喝,大家斗志昂扬地去打鬼子,九儿在送饭的途中被日本人的机枪打死了。

我至今对于这部电影最后的一个镜头印象深刻,于占鳌带着孩子站在那里,旁边是妻子九儿的尸体,地上洒掉的酒鲜红如血,背后的天空鲜红如血,然后电影就此结束——

你给我说张艺谋媚外?这个媚外在哪里?你们的意思是《红高粱》这个结局家破人亡的于占鳌会去当汉奸?会去卖国?

《大红灯笼高高挂》拍的是民国姨太太的故事,展现了一个封建伦理,压抑,变态的故事,最后结局是大学生颂莲被逼得精神崩溃,最后成了疯子——

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了人

我真的很好奇,你们是觉得民国姨太太不该拍呢?还是旧社会把人变成鬼不该抨击?

《菊豆》差不多是同样旧社会的一部电影,它是封建的压迫和特殊时代人性伦理的滑稽,最后变成了一场熊熊大火烧掉了一切的荒芜电影。

三是反映新中国大时代背景下的个人命运,但是很难讲这电影是反思不反思的。

比如《一个都不能少》,《秋菊打官司》(我甚至觉得《一个都不能少》值得歌颂,这就是《盲井》式的揭露社会黑暗的有力度的作品吗。)

四是张艺谋式的新中国时代精神的主旋律电影,当初可是被舆论铺天盖地骂的。

一部是打恐怖分子的《代号美洲豹》(虽然拍得烂一点),另一部就是《英雄》了,当初被人舆论围着骂张艺谋歌颂统治,电影表达的思想不行之类的。

五是后来的商业电影,这里就不讲了。

说实话,你们成天在骂那里张艺谋媚外,真的有看张艺谋的电影吗?看了电影哪怕稍稍的思考过吗?还是这个时代有了人设和立场其它所有东西都不重要直接戴帽子了?

我的经历是以前没有看张艺谋的电影,特别是早期的文艺片。这几年才陆陆续续去看了张艺谋的文艺片,在我看来张艺谋这个导演真的非常复杂,应该是中国最复杂的导演,甚至都没有之一。

他拍电影表达思想的复杂和尝试远远超过同辈的陈凯歌,李安,晚点的姜文,冯小刚,后来的贾樟柯,娄烨和管虎等等,可是你们只看到了立场后的戴帽子。


不止《悬崖之上》,现在阶段的中国影视剧都非常干净了

中国网友骂《悬崖之上》哈尔滨拍得太干净,这个原因是当下大多数中国观众对于中国影视产业发展不了解(也不关心),与当前什么影视作品都立场先行导致的一个结果。

比如这部电影现在受到最大的两个争议点。

《悬崖之上》把哈尔滨拍得太美不符合历史,当时历史上的伪满时期哈尔滨远远要穷困落后得多,电影这样拍是为了美化伪满?



呃呃呃——

这里我先提出一个问题?

中国古装剧有多少真正还原了古代写实氛围的作品?注意不是什么偶像剧就是正儿八经的历史剧?

答案是基本没有,可能早期央视版《三国演义》《水浒传》和后来的《大秦帝国1》稍好一点。但哪怕巅峰时期的《走向共和》《大明王朝》等等,你在历史建筑上、服化道上面,街道环境上面没一部写实的,哪个不是亮晃晃的水泥地板?





真实的清末和民国北京城是这样的,史书上和和各种记录都是黄土满天、街道两边屎尿、污水和垃圾堆成了山——

请问一堆清宫剧和历史剧有几个还原这种真实历史状态了?

这个就扯到当前刚刚富裕的中国观众对于美学的追求与中国影视产业目前在取景,服化道,美术美学的产业发展阶段。

当前中国涉及历史上的影视剧,不管近代和古代基本上都是在影视城取景的——


所以,但凡在襄阳唐城取景的唐朝电视剧,基本全都是在侮辱唐朝历史,更不用提各种横店 影视城,象山影视城批量生产的古装剧了。

一个个明晃晃的水泥板地面,一个个不符合中国各个地域气候的植物、建筑景观、人文环境、对了还有生活在现代社会白白净净的皮肤,牙齿都白得发光的群演了。

这太不符合历史了,这太特么侮辱古代历史了

我们回到《悬崖之上》,很多观众似乎都没想过一点。你们这套标准除了新中国刚建国时三十年的影视剧还好点(那个年代过来的人还在),80,90年代后至今的所有国产谍战剧不管什么经典美术审美、建筑和服化道有一部算一部全都不符合历史,全都在在洗白侵略者。



因为只要涉及到上海的谍战剧各个外国租界,各条上海的街道,居住的房子和人们的穿着没有几个很脏的。

真实的民国上海穷人在啃树皮,饿殍遍地——

国产谍战剧和但凡涉及民国上海的影视剧,可以说一部都没有还原过这种悲惨的真实历史,这还真不是什么“哦,你饭圈捧一踩一,拉其它剧洗白《悬崖之上》”这套东西。



因为这些影视剧都是在上海影视城取景的——

那一辆有轨电车、大世界和几个舞厅,还有那栋高高的钟楼和教堂,欧化的街道、几栋财边房子的场景。简直跟古装剧的横店皇宫、街道、外景那一片半个白色山崖的山坡,还有那个一小座亭子的池塘一样都烂大街了。

《悬崖之上》是当前国产影视剧产业取景的一贯工业模式,在后来才建的影视城与一些遗留的历史建筑结合的方式。

《悬崖之上》是谍战题材背景是哈尔滨,这个取景地网上一搜一大把。什么哈尔滨的中央大街,什么哈尔滨的圣索菲亚大教堂

其它还有很多遗留下来的历史建筑,最关键的问题来了,你们别只骂《悬崖之上》啊。

在哈尔滨中央大街,圣索菲亚大教堂,老火车站等等历史建筑地方取景的国产谍战剧,真的太多了。



什么《夜幕下的哈尔滨》《悬崖》《松花江上》《哈尔滨往事 / 风雷动》《零下三十八度》 等等等等——

还是那句话有一部算一部,只要在哈尔滨取景的国产谍战影视剧都把伪满时期的哈尔滨拍得太漂亮了,全都不符合真实历史,全都在美化伪满和洗白日本侵略者。

二、张艺谋的《悬崖之上》与管虎的《八佰》互为镜像

这个原因不是故意而之,而是目前整个国产影视剧产业发展状态。观众普遍要求的还是美美美的美学,影视剧主要还是在影视城,历史建筑取景。

那么,影视产业更成熟的状态是小范围的人工搭景(想做旧就做旧,想做新就做新)与强大的影视工业结合(通常就是特效水平),美术、审美和服化道就是“脏美学”,这个欧美影视产业比较常见。



目前中国影视剧嘛,可以说99.9%处在古装剧各大影视城取景(包括外景,主角团居住的房屋内景选择搭建),近代剧则是影视城和历史建筑结合,美术,审美和服化道光鲜亮丽。

那么,国产影视剧有没有采用更先进小范围搭景,与工业特效结合的作品呢,除了《流浪地球》这部科幻大片之外,这几年最著名的影视剧有两部。



古装剧是曹盾导演的《长安十二时辰》,剧里的长安城基本是在搭景和特效结合。

所以才会有灰尘遍地的泥土地面,夯土墙,各种污水垃圾遍地,没有横店影视城那种各种各样千篇一律,又光鲜亮丽的场景。

至于电影嘛,说了你可能不信是管虎的《八佰》。



这部电影在国产电影中投资为5.5亿,加宣传接近1亿美元了,同时筹备时间长达数年,相信只要看过电影的都知道,这部电影在场景搭建,美术细节落地,音效和声效等等方面,对于中国电影的影视工业上是有推动作用的。

但看过《八佰》的也知道,这部电影涉及的场景除了四行仓库旁边两边几片战场,做得最细的四行仓库,还有就是对面苏州河一条街了,并没有涉及整座上海市,那种城市级别的各种各样复杂场景。

《悬崖之上》投资达不到《八佰》的程度,同时取景采取的还是当下中国影视剧惯用的影视城,与历史建筑结合的方式。这个哈尔滨拍得太干净的背后,它就是中国观众对于美学追求,与中国影视产业状态发展的结果。

但在当前大多数观众立场先行的情况下,这不止是视而不见了吧,好像想都没有往那方面想过。


这件事最讽刺的是,同样都在哈尔滨方取景还拍得干净的经典谍战剧不重要,什么《悬崖之上》是张艺谋拍的?

你拍得那么干净是不是洗白伪满?你特么是不是屁股有问题——


没有出现日本人就是洗白伪满?

这里我又提出一个问题,管虎的《八佰》里出现了穷凶极恶的日本人,电影里的四行仓库和战场也没有光鲜亮丽,那管虎的“屁股应该很正”啊。

什么,你们马上就要骂出口了?


张艺谋和主创拍这部电影的动机不得而知——

我个人觉得它是符合当下国产影视产业的情况,张艺谋和主创人想的可能是将爱国特工与伪满特务斗争用艺术化的方式呈现出来,辅以张艺谋最擅长的颜色、光与影的美术美学。

主角和反派都是一袭黑色风衣,衣着妆容相对的时尚,在冰天雪地的哈尔滨这个绝美的谍战之都的环境之下,电影的美学基调是一种十分冷峻,在突然暴力的方式之下,进行了一场猎杀与反猎杀的演绎。



张艺谋和主创决定剧本就是围绕着爱国特工和伪满特务的斗争,可能都没有考虑放下额外的势力了,包括当时伪满最大的势力日本侵略者。

当然这个“可能”并没什么说服力,所以大概有两种情况。

一是张艺谋和主创确实没有想过,觉得在中国人共识的历史事实的情况之下,张艺谋和主创想的只是拍一部爱国特工与伪满特务斗争的故事。

当时哈尔滨外国势力无数,日本侵略者确实是伪满主要反动势力,但下面的汉奸势力是否不存在了?难道不能只拍爱国特工和特务的斗争了?

二是张艺谋和主创确实刻意隐去日本人,然后就是大家说的那种意思

不过,《悬崖之上》选择的背景就是那段历史,中国人对于这段历史的认知就是深刻的、统一的历史事实,它远没有《八佰》背后涉及到的那段历史那么复杂,舆论争议那么大。就我所知的国内影视作品也没有谁对于这段公认的屈辱历史有过暧昧的“操作”。

现实的网络上倒是有各种争议什么伪满时期东北发展好,现在发展得不好之类的。可是你们具体找一部知名影视剧有敢洗白这段屈辱历史的出来,别各种瞎联想了。

你要讲什么哈尔滨和东北拍得干净,谍战剧和民国剧都特么干净时尚一尘不染。


仔细想想,伪满特务都如此穷凶极恶杀人如麻,这个没有出现的日本主子就是好人?

在这个已经公认的历史事实、与中国人的共同认知面前,请问这个内在的逻辑联系到底在哪里?只因为他是张艺谋?

当然这个观点很多人肯定会说站不住脚,那反过来推一下是否同样站不住脚呢?

我觉得张艺谋导演生涯的电影非常的复杂,可能是第五代和第六代导演当中表达上最复杂的一个中国大导演了。他除了《活着》《归来》《一秒钟》这类公认的反思电影,也拍出《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等鲁迅式抨击旧社会的电影。还拍了《一个都不能少》《英雄》、奥运会开幕式,G20等等宣扬中国文化、甚至是极大程度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的电影与文化活动。

这样的经历和作品之下,张艺谋拍《悬崖之上》的时候就未必有这个想法。

我觉得远远没有管虎的《八佰》,冯小刚的《芳华》,陈凯歌的《我和我的祖国之白昼流量》等电影表达上那么明显,特别是《八佰》的那种纠结。


user avatar   tian-zhang-ling-8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司马南的评论基本是复述了郭松民的见解,就是将电影创作政治化,扣帽子打棍子,站在意识形态制高点,对作品和作者的诛心构陷。

其理论和文风,与历史特殊时期对《清宫秘史》、《武训传》、《创业》等等电影的官方批判,几乎如出一辙。

如果那时的批判,还有运动背景和需要。今日郭和司马二位,则更像是一种流量时代的个人利益追求。

从不认为这二位的思想觉悟和格局境界,和他们的文字一样高尚坚定。

扯大旗做虎皮,装腔作势唱高调。

用对过往领袖和历史表忠心,用意识形态审判痛骂名人的方式收割盲从粉丝,然后流量变现名利双收。

为他人捏造文字狱者,是真小人也。

《悬崖之上》艺术创作上确有不完善之处,但是将此定罪为为伪“满洲国”招魂,向侵略者献媚,真是卑鄙无耻至极!

每一个正常的电影观众,看完这部电影,都会在内心升腾起对革命先烈的由衷敬意与缅怀。

一部谍战类型电影,不是历史记录片或者党内宣传教育讲稿。

能够让今天的观众看到斗争的残酷和英雄的付出,能够感受到我们今天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能够被先烈们崇高坚定的信仰而感召,已经是一件很有意义很有价值的事情了。

司马南和郭松民之流的蛮缠聒噪,其实不去理会就可。

一直这么蹦哒下去,早晚会被上面一巴掌给拍“死”的。


user avatar   goldentycoo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完全没觉得影片美化了满洲国。

正相反,这部片子是丑化满洲国的。

一、在影片里,满洲国没有司法制度,警察想枪毙人就可以枪毙人,完全不用走检察院和法院的起诉和审判程序:

二、在影片里,在没有法院和检察院的满洲国,即使在警察机关内部也毫无法律可言,没有“疑罪从无”,只有“疑罪从有”。老金的案子明明没有任何直接证据,那个密码本任何人都可以栽到他车里。结果照样认定为罪名成立。说你有罪就是有罪,有嫌疑就等于有罪。在这样的满洲国生活,国民不得天天害怕掉脑袋?

三、更让人觉得难以思议的是,虽然老周把那本书栽到了老金的车里,但那本书上完全没有老金的指纹,因为他根本就没碰过那本书。

而那时伪满洲国的警察早就掌握了指纹鉴识技术,这是日本警察给他们上指纹鉴识课的照片:


而且伪满洲国哈尔滨警察厅有专门的刑事科鉴识股负责指纹鉴识等物证技术业务:

而且那时已经有全民指纹登记了:

可见,老金的冤情实际上完全可以被洗清,因为书上完全没有他的指纹,但他仍然被枪决了。可见,在满洲国,就算你有物证技术上的有力证据也无法洗清冤情,这表现的不正是满洲国法制的黑暗至极么?

四、在影片里,满洲国的警察就敢冒充罗马尼亚大使夫人的朋友硬闯大使馆,践踏邦交国尊严,野蛮至极,绝对的国际大丑闻,搞不好都得断交。

这样的满洲国哪里被美化了?

而且要说丑化得最严重的,还是伪满洲国的反间谍人员的智商:



user avatar   kashiwagier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比司马南的“影评”更吓人的是视频的评论区和点赞量吧。

各种看了视频就认同司马南看法,感谢大爷让自己“开悟”的,认为“大爷说的对,我都没想到这么深”的= =……

只能说,本身就有成见的观众,并没有那么难糊弄。


司马南评《悬崖之上》的视频有两期,只是第二次比第一次更离谱,基本就是在郭松民的评价上进一步添油加醋,直接给张艺谋扣帽子了。

第一期视频,总体还只是就剧情说事儿,稍微有些“鸡蛋里挑骨头”的意味,指责电影“炫技”“有点儿一惊一乍”,但也没指责具体的演员演技和灯光舞美之类的细节问题,对演员演技的评价还是正面的,甚至给宣发打分“120分”(虽然看到司马南的第二期视频的话,他之前这种打分简直是明褒实贬的讽刺了,因为《悬崖之上》电影宣传片其实做得也并不算好,很有网红营销带货的那种综艺味儿了)。


而第二期时的“橱窗论”,很难说不是上纲上线借题发挥了,

仅仅是因为影片里表现当时的伪满比较“时尚”、“文明”、“欧化”、“满洲国人善良,没让乞丐孩子饿死”主角们衣着光鲜时尚,就直接给张艺谋定了一个诛心之论“橱窗满洲国”……

可当时的哈尔滨,确实是就“东方小巴黎”啊,确实就是欧化并且有不少的外国人啊,而且主角都是谍报人员,和普通的前线战士也不一样,难道穿着上一眼就得让人看出是艰苦朴素的抗联战士、八路军来?

难道仅仅看司马南视频里的电影截图,都看不出张艺谋的“阴间滤镜”来?

在918之前,20世纪初的哈尔滨就已是国际商埠了,有大概33个国家的16万余侨民,还有19个国家的领事馆,确实就是当时的东北经济中心和一个东北亚的国际都市了,在日本人占领之前就已经这样了。更何况,当时的哈尔滨、长春和沈阳等几个东北主要城市,都是日本人当移民基地建设的,以当时的标准来说,确实也算是现代化城市。

同时,伪满虽然政治不正确,是个伪政权,但当时也确实有很多国家承认的(轴心国及其仆从国,苏联、梵蒂冈、萨尔瓦多等少部分拉美国家也都承认),揪住罗马尼亚大使馆这个不严谨的地方,去反推张艺谋暗指当时伪满被各国承认,是个“国家”,本身也不严谨。

而当时的哈尔滨、长春和沈阳,在时尚和现代化程度上,并不比当时的上海、天津等有租界的大城市要差,有些地方还更先进,尽管同样都是富人区和租界里的小部分人风光,本质上的半殖民地状况并没有差别。

像司马南这种以现在几个城市的发展程度差距来反推当时情况的看法,本身就是不客观的,弹幕区和评论区各种“哈尔滨又不是上海,哪有那么先进”之类的留言,基本都是基于这种思路的跟风罢了。

同时,剧情里拍的不少就是当时比较富裕的街道,类似现在的CBD,司马南的指责,就像非要说“十里洋场”都是外国租界的旧上海,你怎么不像当时其他中国的贫困地区那样,多拍点儿穷人,少点儿外国人,少点儿光鲜时尚,拍得像纽约巴黎似的不好blabla……可这符合事实吗?

即便只是从现在的历史遗迹都能看出来,当时的哈尔滨确实是“欧化”的,现在的哈尔滨,日常的大列巴、香肠、格瓦斯之类的欧洲食物都已经是地方特色了,都是当时的国内外移民遗留下来的,并没有多离谱。

说到底,司马南指责剧情不严谨的地方,仅仅是国内谍战戏的通病,不少故事坐标是民国时南京、上海的谍战剧,也都是这个套路,主角衣着光鲜时尚,懂外文和一些时尚,看起来街道上的穷人也没有多少营养不良,但司马南却用这个理由,直接对张艺谋诛心,指责其通过电影描绘出“橱窗满洲国”,用心不良……

如果司马南这套理论成立的话,那么除了《亮剑》那种服装道具做旧很细致的电影电视剧以外,各种主角穿得比较好,看起来比较健康,或者有些比较中产小资文化爱好的,就都是在美化日本侵略了?

难道在司马南眼里,当时的国人,就该都是什么都吃不饱,什么都不知道,毫无善念共情,豪不怜悯乞丐,没有一丁点儿艺术审美的人?

如果真是司马南说的这样的话,那么当时那些有觉悟有信仰的战士和百姓,是从哪里来的?

那他这又是在侮辱谁呢?

更离谱的是,司马南本身就是(祖籍山东的)黑龙江人,他自己还是在哈尔滨上的大学,要说这些当地历史常识他都不知道,我想那真是侮辱他的智商了,还是说他大学时都翘课纯摸鱼了?我想不会吧?

唯一合理的解释,只能是他在视频里说这些,根本就不是单纯的“影评”,而是一种生意,借打压张艺谋,故意为之的上纲上线占道德高地和“政治正确”大棒欺负人罢了。

按司马南的理论,他视频里这言论算不算是崇拜欧美,橱窗瑞士、法国、西班牙和俄罗斯?

合着“漂亮”就只能是瑞士、法国、西班牙和俄罗斯的街道漂亮?东北漂亮就不行?

司马南视频里的这句话,可以原封不动回敬给他自己。

电影里“乌特拉行动”等剧情的正面意义和对当时战士们的赞美不去谈,却揪住几个边边角角的地方以莫须有的罪名扣帽子,进行人身攻击,罔顾事实和双标到这份上,真算是不可理喻了。


user avatar   wang-yuan-hui-1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司马南是老阴阳人了,当年给方舟子的打假基金做公证人的就有他一个,后来出事儿的时候,司马南吓得直接不敢出声了。


user avatar   zhui-huang-bu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国影视剧不接地气也不是第一天了

你说拍民国的时候这么干净气派是屁股问题

那古装剧一个个比现代戏还干净那算啥?




  

相关话题

  啥,,,,? 
  北大教授戴锦华关于「剧透最不可饶恕」的观点你认同吗?你有哪些被剧透的经历 ? 
  我可以拥有你目光所及的风景吗? 
  以《明日之战》中外星人的设定,真的能打过现在地球人吗? 
  杜琪峰是一位怎样的导演? 
  如何向在沙漠的人推销雨鞋? 
  有哪些很荒诞很邪性的国产电影? 
  如何评价电影《2001:太空漫游》? 
  求近年新出的明朝电视剧和电影? 
  为什么很多电影特效公司即便得奖后,也依然会面临破产? 

前一个讨论
74师在孟良崮被五倍于己的解放军围歼不足为奇。但在45万的国军的合围之下解放军是如何全身而退的?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几十年前农民占比高,每天早出晚归,全国依然普遍吃不饱饭,如今农村空心化但粮食却仿佛吃不完?





© 2024-05-1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