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我是一个精神内耗很严重的人,就是遇到小事也会想很多的人,从高二开始到现在大一已经三年了,我该怎么调整? 第1页

  

user avatar   lachel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在以前的文章里讲过:生活中,最好的状态是什么?就是全神贯注地专注在你当前正在做的事情,不论是学习,工作,思考,还是娱乐。

但对于有些人来说,这种状态可能是一种奢侈品。

不管什么时候,他们的脑子总是在转动,处理大量的信息,没有办法放空。这就导致了,他们特别容易产生一种现象,就是「想太多」。

比如:

想集中精力工作,脑子里却总是不由自主地涌起各种杂念、烦恼和担忧,让自己分心;

遇到一点点小事也会想很多,常常翻来覆去地想,严重的时候甚至会影响睡眠;

往往存在「选择困难症」,特别不喜欢作出选择,因为他们总会对选项颠来倒去地思索、权衡,耗费大量精力;

以及,生活中总是下意识地对很多东西保持警惕,遇到一件事情时,第一反应永远是「会不会有问题」……

在外人看来,他们的脑子转得很快,想问题也很全面,显得很「聪明」。

但只有他们自己知道,这种感觉,其实非常非常地痛苦。

因为,他们不得不把大量的脑力和精力,都用在应对这些脑海里不自觉产生的想法上,于是,在每天的生活里,几乎都处于一种「满负荷运转」的状态之下。因此,即使每天没干什么,也特别容易感到疲惫不堪。

尤其是当他们需要作出决策、采取行动的时候,这种现象更加严重。

打个比方,正常人可能有80%的精力可以用在行动上,但他们只有30、40%的精力可以用,而这部分精力,还要跟占据了50%、60%脑力的「胡思乱想」作斗争。

所以,这些人的一大特征就是:总是想很多,但经常困在自己的思绪里面,真正落实到行动中的,非常少。

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叫做「过度思虑」(overthinking),它还有一个更加常见的名字,叫做「精神内耗」。

显而易见,这种现象在一个内向、敏感的人身上,会更加容易产生。他们也的确是精神内耗的主要受害者。

如果你也经历过类似的困扰,那么今天,我想跟你聊聊我的经验和心得。



首先还是聊一聊,为什么会有精神内耗的现象存在呢?

第一个因素,是过度活跃的 DMN。

我在以前的文章里讲过:我们的大脑,在什么也不干的情况下,其实也是在运转的。这时,大脑的运转模式,就叫做默认模式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DMN)。

DMN 的作用是什么呢?是把大脑后台零碎的信息进行梳理,把那些可能被遗忘的信息进行重新激活。用计算机的术语来说,就是对大脑进行「索引」(Indexing)。

所以,哪怕我们什么都不做,大脑其实也是在持续耗能的,大约保持在日常耗能的20%左右。就是因为这个原理。

同样,DMN 比较活跃的人,他们的长时记忆能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往往也会比常人好一些,原因也就在于此 —— 因为他们的 DMN 更活跃,因此整理信息的效率更高,效果也更好。

但问题在于:DMN 涉及的脑区,跟负责「自我与他人」及「情感判断」的网络所涉及的部分,是高度重叠的。

也就是说:DMN 更活跃的人,他们也会更容易考虑到「别人的感受」,以及注意到「不好的地方」。这给了他们一种很大的优势:共情能力更强。

但反过来,这也带来了一种巨大的问题:精神内耗。

一方面,DMN 的过度活跃,使得他们在专注工作时,仍然无法集中注意力。因为 DMN 会不断地跟专注网络(Task Positive Network,TPN)争夺注意力资源。

另一方面,当 DMN 不受 TPN 的钳制时,就更加「放飞自我」了。它会源源不断地把记忆里各种负面的想法输送到意识里,不断地提醒自己它们的存在,不管它们是大的、小的、过去的、未来的、长期的、短期的、严重的、轻微的……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确实有助于解决问题,也有助于我们未雨绸缪。因此,这些人很少会出现「考虑不周」的情况,他们思考问题往往会很全面。

但也正是因为如此,导致了他们「想得多,做得少」。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大脑存在损失厌恶的情况。面对相同的收益和损失,我们对后者的厌恶程度大约是前者的两倍。简单粗暴来说,当一个选择对我们而言,是67%有利,33%不利时,我们才可能倾向于去行动。(这是一个简单粗暴的说法,并不准确喔)

(对于风险厌恶者,这个比例或许还要更高一点,才能打动他们。)

同样,出于损失厌恶,我们的大脑在加工各种信息时,也有一个功能,叫做「威胁识别」。它就像一个雷达,不断扫描周围一切事物所可能存在的威胁,让自己保持安全。

而威胁识别有一个什么特征呢?它往往会夸大和凸显一个事物中那些可能存在威胁的细节,忽视那些安全的、正常的细节,从而,让我们看不到事物的全貌。

打个比方。假设一个选择有10个因素,其中5个因素是有利的,5个因素是不利的。这时,如果你看到全貌,那么它就是 50-50,你选择行动与否,都是合理的。

但出于损失厌恶,我们可能会等到它变成 70-30 时,也就是70%对我们有利时,才会去行动。

这时,我们再把威胁识别添加进来。由于威胁识别的作用,我们可能会更加容易关注到那 3 个不利因素,漏掉那 7 个有利因素 —— 譬如:我们可能只关注到5个因素,其中3个是不利的,2个是有利的。

于是,对我们而言,它就变成了 40-60。

(不利:3/5=60%;有利:2/5=40%)

也就是说:损失厌恶和威胁识别的存在,会蒙蔽我们的眼睛,使得我们看不到全貌;并在此基础上,保留不利的部分,漏掉有利的部分。

那我们还可能去行动吗?显然就不可能了。我们已经被它「吓倒了」。



这就是第二个因素:由威胁识别所带来的恐惧。

如同我之前所说的:大多数时候,阻挡我们的,都不是问题本身,而是我们对问题的恐惧。

恐惧就像一道阴影,投射在你的内心深处,你越是止步不前,阴影就越庞大。

但这种恐惧是真实的吗?其实不是。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到,这种恐惧的存在,源于我们视野的片面,源于我们内心深处对损失和威胁的排斥。它是虚假的,不真实的。我们相当于是自己在吓唬自己。

实际上,大脑其实提供了另一个弥补的工具,就是我们的「延伸记忆」,也就是我们过去付出行动、取得成功、获得经验的经历。

在以往的生活中,你每成功「做成」一件事情 —— 可能是作出一个决定,可能是勇敢地迈出一步,可能是尝试从未试过的行为……大脑都会记下来,储存进「延伸记忆」里面,并加1分。

当大脑监测到威胁时,就会调用延伸记忆里面的信息,来对抗和抵消这种威胁。

但对于精神内耗的人来说,由于他们的想得多、做得少,因此,「延伸记忆」本来就更弱,从而也就更加难以对抗恐惧。

因此,精神内耗很严重的人,其实相当于陷入了这么一个负面的怪圈:

  • 你遇到问题,决定先审视一下再说;
  • 这种「审视一下」,导致你过度夸大了它的威胁,从而形成恐惧;
  • 这种恐惧使你行动的意向进一步被削弱,你需要更多的精力跟它对抗,才能采取行动,于是造成了拖延;
  • 而大多数问题在拖延之下,往往会变得越来越糟,最终逼得你不得不去行动,于是你会感觉「自己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
  • 久而久之,这种感觉就会加重你的自我怀疑,削弱你的自信,从而削弱你的「延伸记忆」,使得你更加没有办法对抗恐惧……

这个负面循环的结果是什么呢?就是幸福感的下降。

一方面,这种缺乏行动力、自我怀疑的倾向,会威胁到一个人存在的价值感和意义感,让他感觉到自己是「无能力的」,从而降低生活满意度。

另一方面,一篇 2010 年的经典论文发现:当人们陷入 DMN 之中时,他们的幸福感几乎100%都降低了(Killingsworth and Gilbert,2010)。

这也就是说:生活中,一个人 DMN 的时间越长,他整体上的幸福感水平也就更低。

原因很简单:当我们专注时,我们会体会到「绞尽脑汁终于克服困难」的感受,这是一个正向的循环,会刺激我们的奖赏回路,让我们获得愉悦感。

但反过来,当我们被 DMN 主宰时,我们不但会分心,从而无法最大限度地「绞尽脑汁」,反之,还会想起一系列负面的、不快的念头,让我们感受到自己的无能为力。

这就是精神内耗的问题所在:

它不但会耗尽你的精力,降低你的行动力,让你感到疲惫不堪;

还会降低你对生活的满意度和幸福感,甚至影响你对自己存在的意义感的认知。



那么,讲了这么多,如何克服精神内耗呢?

分享4个有效的方法。不妨在平时的生活中,多去有意识地训练,把它们变成习惯。

1. 掌控自己的想法


想一想:当我们陷入精神内耗之中,实际上发生了什么?

我们是被自己各种各样的负面想法包围,陷入对它们的对抗和搏斗之中,从而令自己感到精疲力尽,对不对?

那么,如何应对呢?让自己完全不产生种种负面想法?很遗憾,这是不现实的,因为顾名思义 —— DMN 本来就是一个「默认」的状态,它才是生活的常态。

但我们可以让自己「忍受」这些负面想法,把主导权抓在自己手里,而不是任由它们主导我们的思维。

1)当我们产生负面想法时,接受它,对它说:我知道了,我会等有空的时候去处理的,现在你退下吧。

2)专门做一个笔记本,用来记录自己的这些负面想法。当它们产生时,及时记下来,然后就不要再去想。

3)每天,或者每周,定期抽出一定的时间,打开这个笔记本,一个个检视这些负面想法,逐条去问:

  • 「它是真实的吗?」
  • 「它发生的可能性大吗?」
  • 「我有没有方法可以应对它?」

4)一旦想清楚上面这三个问题,就把它划掉;取而代之在旁边写下你能想到、可以去行动的方法。

通过这种方式,你可以不断强化自己的主动性,让自己感受到:我是可以掌控我的想法的,我有能力这么做。

那么,慢慢地,当你再产生任何负面想法时,你就再也不会被它们所困住,而是可以游刃有余地去处理、安置好它们。


2. 锻炼专注和感知能力


DMN 的本质是什么呢?是大脑的「信马由缰」。亦即,当我们不去刻意地使用大脑,去把注意力放在某个对象上面时,DMN 就会激活。

那么,要降低 DMN 的活跃性,你要做的就是锻炼自己「把注意力保持在某个对象」上面的能力。

一个最常见的做法是正念。大家平时有空的时候可以试一试:找一个舒适的位置,闭上眼睛,采取10秒左右的呼吸,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面,体会呼吸过程里的感觉,不要去管脑海中来来回回的想法,也不要去抑制它。持续约10-15分钟。

另一种锻炼方式,是先停下手头在做的一切事情,先深呼吸一到两次,然后按顺序问自己:我现在看到了什么东西?听到了什么声音?嗅到了什么味道?我的手和脚触碰到了什么,感觉是什么样的?也可以闭上眼睛,依靠自己的感官走几步,在这个过程中专注去感受感官传来的信息。

这两个练习方法,可以用便签记下来,随时想到、看到的时候就做一下,慢慢使它们成为习惯。

这可以非常有效地强化你的注意力,提高对大脑的掌控能力。


3. 注意力转换和饱和


什么是注意力饱和呢?简单来说:当我们工作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会分心?最关键的原因就是:我们手头所做的事情无法百分之百地吸引我们的兴趣,我们的注意力「不够饱和」,产生了闲置的资源。

因此,我们的大脑才激活了 DMN,使得注意力从外部转向内部,来分配这些闲置资源。

所以,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提高我们手头在做的事情对注意力的需求,从而让注意力达到饱和。这样它就不会激活 DMN 了。

举个例子:我工作的时候,如果手头在做的事情并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注意力,那么我会采取分段工作的模式。也就是同时打开多个项目,项目1工作一段时间,转换到项目2,再工作一段时间,转换到项目3……以此类推。

这样的好处是什么呢?你持续处理一项任务,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大脑一定会对它感到疲劳,这时,注意力就会有一部分被闲置,也就特别容易「分心」 —— 你要做的,就是用另外一件事情,把注意力再次吸引过去,避免它转向内部,去反刍那些负面的想法。

同样,我的任务清单里面,会有一个「问题」清单,里面记录了一系列我需要思考、作出决策的问题。在碎片时间里,当我无所事事的时候,我不会让注意力转向内部,而是会打开这个清单,挑一个问题,开始思考,用它来占满自己的注意力。

(可参考:高效管理时间的秘诀,就在于这三个清单

也就是说:我们无法阻挡自己「分心」,但我们可以引导这个分心的目标,让它朝着更有意义、更符合我们需求的方向去「分心」。


4. 把行动变成默认模式


从前面的分析里,你可以看到:精神内耗主要的问题,是消耗我们的动力,阻挡我们的行动。

这句话反过来也是成立的:要克服精神内耗,最有效的做法,其实就是培养自己「去行动」的习惯。

所以,一个简单粗暴的原则就是:

如果一件事情,你想不到特别有力的「不去做」的原因,那么,优先选择去做。

不妨把这句话当成一个信条,用来指导自己的决策和判断。可以把它记在便签上,让自己反复看到,提醒自己去行动。

很多时候,不去做可能有种种原因,可能是怕麻烦,可能是权衡得失,可能是害怕不确定性……但不去做,这些东西就永远都是「未知」,它们永远都不会得到解决,会一直残留在你的记忆里,随着 DMN 的激活而挤占你的认知资源。

只有去行动了,你才能把未知变成已知,把不确定变成确定,让它们得到安放和处置,不再干扰你的思考。

另一方面,行动,也是开启自己正向反馈循环的第一步。很多时候,只有你去行动了,你才会发现:原来我所恐惧的东西,其实并没有那么可怕;我先前对它的猜测、担忧和焦虑,其实很多都是不必要的。

这就是你开始克服自我怀疑和恐惧的第一步。

也是你摆脱精神内耗的第一步。


user avatar   veritata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医生、治疗。

对了,是看精神科医生。


user avatar   nell 网友的相关建议: 
      

表面上是想得太多,实际上是心里怕得太多

你要问问自己,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害怕的?以及心底里最深的恐惧是什么?

当你处理好那个恐惧,就能解决想太多的问题。


再多说一句吧,所有心理疾病的源头,都是恐惧

因为害怕,就试图使用过分的思虑、多余的念头、焦虑的情绪来对抗那未知的恐惧。

这是你的补偿心理在作怪。

虽然理性让你知道想这么多、情绪这么紧张于事无补,甚至还有负作用。但你却偏偏不肯放过自己。

写的那么大的「问题」二字摆在那里,怎么可能无动于衷?怎么可以什么都不做?不紧张才怪!

你看,

是你自己【说服】自己想太多的。

你太害怕,所以你不得不用思虑和焦躁填补谜底揭开前的那份未知和那段空白。这样在最坏的结果出现时,至少为之烦恼过、为之焦虑过,自己心里面大概会好过一点,坦然一点。

但这种精神补偿的症结还是惧怕。

如果一开始无论什么结果、什么境遇都可以接受,又何需精神补偿?

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

因为“惧怕”这个东西可以说是整个世界合谋联手打造、贩卖得最好的产品。

你可以想想,市场上可以买到的绝大多数东西,哪一样背后驱动你购买的不是“惧怕”?

整个世界的经济命脉掌握在营造惧怕上。

我们从小也被灌输了惧怕的思维方式。

“再不好好吃饭就不给你看电视” “再迟到就不要去了” “再考0分就打断你的腿”……

从小到大,哪一样推动我们向前走的动力不是来源于惧怕?

几乎没有。

所以很遗憾,很少有人不是生活在惧怕中。

这个世界告诉你,你应该害怕失败,害怕孤单,害怕背叛和伤害,害怕失去,害怕生病,害怕亲人的离去,害怕衰老。最最深处的,是害怕死亡。是对死亡的惧怕衍生出其他所有的惧怕。

这是个彻头彻尾的谎言。

为什么?

因为你之所以应该害怕,那个前提是这些都是不好的。失败、孤单、失去、生病、衰老、死亡都是有害的,糟糕透顶!一旦遇上,你就完蛋了,活着失去了价值,做什么都不再有意义,you are a total loser,狗带!

怕,怎么不怕?如果是这样的话,谁会不怕?

但问题是,你只有相信了这些都是不好的,这个谎言才会在你身上发动功力。

而你要想改变精神内耗的问题,要先从拒绝这个谎言开始!


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已经被人玩坏了的大白话说错了吗?并没有。

不光是失败,所有那些“负面的”——失去的经历、得病的经历、失业的经历、失恋的经历、甚至亲人过世、自己面对死亡的经历,没有一个不是好的!

我不否认这些经历中的痛苦。

但这些你避之唯恐不及的痛苦却是通向所有你能想到的美好结果的必经之路。

世界就是这么设计的。

新陈代谢是生命和自然的规律。但没见有人惧怕冬天的树木凋零、花期过了的满地缤纷、泥土下面微生物的降解。为什么?因为你知道树叶凋零、落花满地那不叫失败,不叫完蛋了,不是生命的终结。你知道那是生命的周期,生命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怎么到了自己身上就把这些叫做失败了呢?

这些同样是人生的周期啊。

一次不及格的测试带来了更多经验,失业带来了新的方向,生病带来了抗体,失恋促进了成熟,甚至死亡,我告诉你,不必惧怕死亡,死亡绝对绝对不是终结,至少不是你想象的那种终结。

真的,没什么好怕的!

害怕不仅是一切焦虑的源头,也是阻碍爱流动的障碍。

一个被惧怕捆绑的人,是无法去爱的。

爱是不求自己的益处,求他人的益处。

而害怕的人时时刻刻活在生怕自己丧失的忧虑和盘算之中。这样的状态,怎么可能求别人的益处呢?

被惧怕所困锁的人,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disabled person。过度的思虑、过分的焦虑迟早会把一个人的心血耗干。

但这还不是最坏的。

最坏的是它会让一个人爱无能。

而一个爱无能的人,是毫无幸福可言的。

不要怕,只要信。

信什么?一切的境遇都是最好的安排,都是化了妆的祝福。

不怕了,内耗就消失了。


姐妹篇:


user avatar   knowyourself-1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调整精神内耗的状态,其实是学会和自己“停战”。

在这个内卷的时代,内耗是比内卷更可怕的存在。它不关乎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而是不用等别人动手,自己就先把自己消耗殆尽了。

大部分人经历的长期的内耗就像题主所说那样,对待小事会思虑过度,习惯性的懊悔、自责、纠结,常常让自己的身心疲惫不堪。

所以今天的文章就和大家来聊一聊,内耗到底从哪来,以及我们该如何科学减少精神内耗?

我发现,越来越多的人会用“内耗”来形容自己正处在一种慢性精神痛苦的状态,伴随的感受通常包括焦虑、疲惫、崩溃、麻痹、懒惰、忧虑重重……(欢迎大家来评论区补充)

那么,一个处在“内耗”状态的人,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 表面上看ta也在正常生活,实际上ta活在无休止的自我怀疑中

处在“内耗”状态的人的生活轨迹可能和别人没什么不一样,只不过ta无法控制自己陷入反复的自我怀疑。

比如,上司交给你一项任务,因为觉得你是最合适的人选。但你并没有觉得这是对你的认可,而开始恐慌:你担心自己是否能把工作做好,担心表现不好会成为一个笑话,你为自己的每个决定感到压力,并想象事情可能会出错,你拖到最后一分钟提交还在质疑自己交出的东西不行。

当自我怀疑发生的时候,我们往往会陷入自我单一的视角,且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当我们看不到自己的优点时,我们可能会开始认为自己无法实现目标,没有天赋,甚至不值得获得成就或被爱。

自我怀疑就像一只贪婪的寄生虫,它以你的自我价值和自我效能为食,逐步地侵蚀你。

  • “内卷自己”——把自己当成最大的敌人

内耗的人会频繁陷入焦虑和无意义感,感到明明自己已经很拼了,却总是达不到目标;而且无法停止对自己的苛待,自责时也很痛苦,却还是一出问题就条件反射怪自己;总是为无法改变的事烦心,知道回想没意义,可心中就是过不去。

Ta们总是向自己发起战争(at war with yourself),内心已经变成一片硝烟弥漫的战场,在不断的自我斗争、自我惩罚中,我们的活力与精力被消耗殆尽,不再有足够的激情和爱意继续投入生活。因此,我们开始被弥散性的空虚和剧烈的精神痛楚感缠绕。

  • 大部分时间里,ta都在反刍过去、忧虑未来

拿我自己为例,在写这篇文章最初,当我看到已经写完的部分就觉得写得“不够好”,于是删掉,同时,我总想着要怎么样写得“更好”,却迟迟动不了手。常常过去了半天,我才发现自己没写几个字。

很多“内耗”的人经常拖延、逃避,行动力低下,停滞不前,就是因为ta们的时间都用来没完没了地深挖过去和畅想未来,唯独没有活在当下。但是,所有的事情只会/将会发生在当下,只有当我在此时此刻打下每一个字的时候,这篇文章才呈现出了它的过去和未来。

对照着以上三点看,你也曾经或正处在“内耗” 的状态中吗?其实,让我们仔细来揣摩内耗的状态,你会发现,内耗是这样产生的——

处在“内耗”状态中的人存在这样一个现象,就是ta明明可以感知到现实,却拒绝接受现实。

比如,你知道有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还有两天就要提交了,再不做就来不及了(感知到外部现实),如果你接受现实,你就会去执行、推进这个任务。

但是处在“内耗”状态的人不会,ta可能一直在思前想后或做其他不重要的事——这其实是拒绝接受现实,也可以说,是对现实的“不臣服”。

内耗,就是从对现实的“不臣服”中来的。我们可以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更详细地来理解这一点。

由于内耗带有诸多“精神痛苦”的特征,我们可以将其看成一种神经症(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中无法解决的矛盾所引起的内部冲突)的表现形式。

Freud(1929)曾指出,精神病否认现实并试图取代现实,于是精神病人会往内部置入一种新的现实(也就是产生幻觉,完全丧失现实,拿上面的例子来说,精神病人可能幻想自己已经完成了任务);但神经症并不否认现实,但也不愿接受全部的现实,于是通过逃避部分的现实,保护自己以免同这部分现实取得联系。

例如,同样是还有两天就要提交工作任务,内耗的人在脑中为任务设想了很多方案,并且觉得自己就是在努力做准备,但ta实际上就是迟迟不开始行动——“知道现实在那儿,但不甘愿接受现实”。这种无意识的“不臣服”力量越大,内耗的痛苦就越强烈。

简单来说,当我们不完全臣服于自己所接触到的现实时,我们会精心设计无穷无尽的策略,试图确保我们的现实生活囊括我们想要的,而不包含我们不想要的。我们的大脑会与之斗争、拒绝、忽视,不断去改变那些我们不想要的情况(Tolle, 2004)。

不臣服强化了一个人的心理模式——自我的外壳,进而制造了很强的分离感。你周围的世界、别人可能被你视为威胁,你的感知和诠释都被恐惧掌控,你感觉自己好像要被各种痛苦的感觉吞噬。

在心理学家Mihály Csíkszentmihályi看来,“内耗”的种种表现说明了一个人心灵世界的高度失序,也被称为精神熵(psychic entropy)。

熵是从热力学第二定律中来的,这个定律指的是:能量只能从可利用向不可利用、从有序向无序、从有效向无效转化,也就是说,能量向耗散的方向转化。而熵,则被用来描述一个系统内的混乱程度。

荣格(1928)最早提出,熵原则也部分适用于我们的心灵。在“内耗”的状态下,人的心理能量是混乱的,无法有秩序地发生流动和转换。因此,我们只能一遍又一遍地想着同一件事,无法处理复杂的思绪而不被压垮,不知道如何得出解决问题的结论。

比如,内耗有时可能会体现为思绪的混乱:人际关系中,对别人的一言一行很敏感,常常胡思乱想,心力交瘁;有时体现为决策的混乱:面临选择,特别纠结,感觉什么都想做但最后什么都没做成。

Mihály Csíkszentmihályi从他的研究数据中发现,如果放任不管,精神熵就只会增加而不会减少(如热力学第二定律所言,孤立系统内的总熵会一直增加,不过,人类的精神世界并不是一个孤立系统)

这符合我们对人生的看法:小时候我们没有烦恼,但随着年龄的增加,烦恼只增不减——无论你花多大的力气去解决烦恼。

  • 在生活中不太会照顾自己——“累了还要起来嗨”

那些不太会在生活中自我关怀的人(poor self-care),一方面ta们很少去优先考虑和照顾自己的情绪和身体,比如朋友叫你去喝酒,但是你其实会很累,也睡不好,但你还是会去。

另一方面ta们在发现自己的身体和情绪开始疲倦后,又会产生对自己不满、后悔之类的负面情绪,从而进一步产生内耗。

  • 高敏感人群难逃内耗——“能把自己琢磨到自闭”

拥有高敏感特点的人,常常过度思索别人“话里话外”的意思,将一句客观的表达进行消极的解读。高敏感的人情绪的起伏更为频繁和剧烈——高强度的情绪可以造成巨大的生理和心理负担,ta们也更难应对自己的消极情绪。

Ta们时常会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反复回忆一些让ta们不快的细节,因此成为了“内耗”的高危人群。

  • 没什么朋友的人只能跟自己耗着——“没人帮你分担”

孤独的人没有很多亲近的关系来交流和分享情绪,所以会在处理情绪时产生情绪耗竭(emotional exhaustion)。

当一个人减少内耗,不但能够降低ta的精神痛苦,还能为ta解放更多生产力。

这是因为,ta的注意力、记忆力、判断力和自控力等大部分心理资源不再无谓地消耗,而能够真的用于ta正在朝向的目标上,不论这个目标是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应对生活的挑战还是加深与人的交往。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内耗”只是一种抽象的、精神上的感觉,对我们无法造成什么实质性的损害。

然而,在一项实验中,当研究人员引导受试者相信ta们的消耗水平低于ta们真实的消耗状态后,ta们在一项困难的工作记忆任务中表现得更好。结果表明,感知疲劳水平的提高,会阻碍自我调节的表现,且这种影响与实际消耗的程度无关(Clarkson, et al.,2011)。

也就是说,对于减少内耗的人,困难的任务ta也可能轻而易举地做到,而对于内耗严重的人,连简单的任务也变得格外艰难。

甚至,已有神经科学的研究证明,与内耗紧密相关的职场倦怠(burnout)可以损害神经元回路。研究人员发现,职业倦怠者的神经结构开始出现磨损和撕裂的迹象,导致大脑皮层变薄,记忆力、注意力下降以及情绪受到困扰,最终导致神经功能障碍的恶性循环(Michel, 2016)。

说了这么多,到底怎么做,才可以尽可能地减少内耗呢?

我们苦苦搜寻了专家经验和研究证据,给大家提供了减少内耗的两大建议:

学会臣服,去遇见生活本来的样子。

前文提到,内耗是从“不臣服”中来的。因此,学会臣服,就是减少内耗的开始。然而,我们这里所说的“臣服”并不意味着“躺平”、失败、惩罚,更不是破罐破摔、向现实投降。

美国注册临床心理治疗师Nancy Colier(2016)指出,臣服的核心,就是乐意去遇见现实生活本来的样子(the willingness to meet life as it is)。

在真正的臣服中,我们不知道接下来会变得更好还是更糟,我们唯一能知道的就是,我们不再像之前那样想或那样做了。

臣服意味着我们放弃了自己应该能够控制任何一种情况的想法,放弃了可以改变现实的信念。

完成这种放弃之前,我们可能仍需经历一段非常痛苦的过程,但臣服的发生伴随着一种极其安逸、解脱和平静的感觉。

她建议我们可以邀请自己,来做一个日常小范围的“臣服练习”:

  • 如果我让一切都保持原样,现在是什么样?(What is it like right now if I let everything be just as it is? )
  • 如果我什么都不做,我此刻的真实体验是怎样的?(If I don’t do anything to it, what is my actual experience in this moment? )
  • 感受这个当下。(Feel this, here, now.)

正念呼吸,让身心平静下来。

如前文所说,内耗也可以看作是精神熵——心理能量的混乱失序。那么,想要减少内耗,有什么办法可以降低精神熵呢?

研究表明,小波熵(wavelet entropy)可以用来测量脑电信号和心电信号的混沌活动水平,并可以作为区分不同心理状态的一种指标(Sik et al., 2017)。

研究人员招募了11名参与8周标准正念减压训练课程(MBSR)的健康成年人,在课程开始时和结束后,分别在闭眼休息和正念呼吸两种条件下记录ta们的脑电图和心电图。

结果表明,与一般闭眼休息状态相比,正念呼吸状态下脑电信号的小波熵和心率的小波熵均有减小,且两者呈显著相关。

也就是说,正念呼吸练习不但可以减少大脑活动和心率的不规则性——让思绪和心跳都变得更加稳定,还可以增加大脑和心脏活动之间的协调(真·身心和谐)。

最后,如果你还不知道怎么做,我想借用Eckhart Tolle的《当下的力量》中的这段话送给你:

当你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当下时刻时,你不可能有任何问题。一个情境出现时,我们要么是去应付它,要么就是去接受它,对它说“好的”。“问题”的意思是,你在心理上不断地琢磨这种情况,而没有真正地在当下采取行动,并且你还无意识地将它变成你的自我感的一部分。你大脑中背负着100件你在未来将会或必须做的事情的重担,却没有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你现在就能做的事情上。

因此,立刻行动起来,将自己完全地臣服于现实的此时此刻当中!


References:

Clarkson, J. J., Hirt, E. R., Austin Chapman, D., & Jia, L. (2011). The impact of illusory fatigue on executive control: Do perceptions of depletion impair working memory capacity? 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 2(3), 231-238.

Colier, N. (2016). When It's Time to Let Go of Control and Surrender. Psychology Today.

Freud, S. (1929). The loss of reality in neurosis and psychosis. The Psychoanalytic Review (1913-1957), 16, 222.

Jung, Carl. (1928). “On Psychic Energy” (subsection C: Entropy), in On the Nature of the Psyche (1960).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Michel, A. (2016). Burnout and the Brain. Association for Psychological Science - APS.

Sik, H. H., Gao, J., Fan, J., Wu, B. W. Y., Leung, H. K., & Hung, Y. S. (2017). Using wavelet entropy to demonstrate how mindfulness practice increases coordination between irregular cerebral and cardiac activities. JoVE (Journal of Visualized Experiments), (123), e55455.

Tolle, E. (2004). The power of now: A guide to spiritual enlightenment. New World Library.


点击查看往期高赞回答:

有哪些给女孩子的建议?

你是怎么放下喜欢了好久的那个人呢?

你是用什么对抗孤独和无聊的呢?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Put down, baby, put it down.

扑裆,哥们儿,扑他裆。


user avatar   lina1232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符合以下3个条件的事情里,找一件去学/练/做——

1,你感兴趣。

2,社会评价是正面的。

3,经济和时间负担得起。


举例:

你觉得打拳击,敲爵士鼓,玩电子游戏,喝酒很爽。

但是电子游戏跟喝酒在社会的评价是负面的。排除掉。

你没钱买乐器。排除敲爵士鼓。

最后你选择了去打拳击。


然后就好好练。


虽然没啥用,但事实上,世界上大多数人玩的体育体育都没啥用。

但这会带给你快乐。你的快乐才是最宝贵的东西。快乐会减轻你的精神内耗。快乐会让你的精神力量得到恢复,甚至让你的精神力量超越以前。


user avatar   yun-ying-xiao-xiao-bai-54 网友的相关建议: 
      

简单说一下法军编制

步兵:

  • 步兵的基本作战单位是营,作战时平均有500-600人,大多数情况下一个营下属6个连,其中4个火枪连,一个掷弹兵连和一个尖兵(轻步兵/猎兵)连,大概3-4营为一团,2-4团为一旅,2-4旅为一师,师为基本战略单位,大部分师有炮兵连,有些师没有旅。

骑兵:

  • 骑兵的基本作战单位为中队,平均100-200人,2-4个中队组成一团,1-3团为一旅,2-4旅为一师,大部分师配有骑兵炮,有些师没有旅。

在此之上为军

  • 军通常下属2-4个步兵师,1个骑兵师/旅/团(大部分军为骑兵旅)以及一个炮兵兵团(1-3个炮兵团,一个炮兵团下属2-4个炮兵连,一个连大致4门炮)。
  • 此外还有骑兵军,2-4个骑兵师为一个骑兵军,下属数量不等的火炮。

再之上为军团,通常包括几个军。下面各举一个军和骑兵军的例子。

军级单位以1806年奥热罗的第七军为例

皮埃尔·奥格罗元帅(17,672人,36门炮)

参谋长:克劳德·玛丽·约瑟夫·潘尼捷大将

第一师:雅克·德斯贾丁师(8,242人,8炮)

第一旅:

第16步兵团(4营)

第二旅:

第14轻步兵团(1营)

第44线步兵团(3营)

第105线步兵团(3营)

火炮:两门12磅炮,四门6磅炮,两

门6英寸榴弹炮

第二师:

第一旅:

第7轻步兵团(3营)

第二旅:

第24步兵团(2营)

第63线步兵团(2营)

第三旅:

黑森-达姆施塔特火枪军团(2营)

拿桑步兵团(1营)

火炮:两门12磅炮,四门6磅炮,两门6英寸榴弹炮

骑兵旅:安托万旅(1,290人,4炮)

胸甲骑兵团(4中队)

第20军团(3中队)

第6马炮兵团:四门4磅重炮

兵团炮兵(1,323人)

四门12磅炮,十二门8磅炮,四门4 磅炮,四门6英寸榴弹炮

骑兵军以贝西埃的第二骑兵军为例

第2胸甲骑兵师:(1927人,3炮)

第一旅:

胸甲骑兵团(4中队)

第5胸甲骑兵团(4中队)

第二旅:

第10胸甲骑兵团(3中队)

火炮:两门6磅重炮弹,一门6英

寸榴弹炮

第二龙骑兵师:格鲁西师(2,915人,3炮)

第一旅:

第三龙骑兵团(3中队)

第四龙骑兵团(3中队)

第二旅:

第10骑龙军团(3中队)

第11龙骑兵团(3中队)

第三旅:

第13骑龙军团(3中队)

第十二龙骑兵团(3中队)

火炮:两门8磅炮,一门6英寸榴

弹炮

第4骑兵师:(3129人,3炮)

第一旅:

第十七龙骑兵团(3中队)

第27龙骑兵团(3中队)

第二旅:

第18龙骑兵团(3中队)

第19龙骑兵团(3中队)

第三旅:

第15骑龙团(3中队)

第25龙骑兵团(3中队)

火炮:两门8磅重炮,一门6英寸 榴弹炮

轻骑兵师:(1623人)

轻骑兵第二团(3中队)

第四轻骑兵团(3中队)

第五白马猎骑兵团(3中队)




  

相关话题

  人类在哪些领域的水平正在倒退? 
  现在生活比 30 年前幸福了吗? 
  有哪些讲求实用主义的礼物值得推荐? 
  过去的一年,你收到的最满意的礼物是什么? 
  为什么垃圾分类不受市民欢迎? 
  遇见杠精如何反杠? 
  怎样正确看待律师给坏人辩护? 
  怎么看待有人进别人卧室,穿着沾满泥土的鞋子,直接踩在泡沫地垫上的行为? 
  如何评价女子相亲吃火锅花千元被要求 AA?相亲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鬼压床怎么破? 

前一个讨论
战争时冲在前排的士兵几乎是必死的,为什么还是会义无返顾地冲杀?
下一个讨论
《大明王朝1566》鄢懋卿巡盐为什么敢和嘉靖七三分账?





© 2024-05-1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