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是你写的吗?不是。全不是你写的。
意思不是说你抄袭,而是你正在一面墙面前。组成这面墙的每一块砖,都是你读过的看过的某篇小说、某部电视剧,以及这些故事里常见的画面,常见的对白,常见的场景。而这些小说和电视剧之间太过相似,以至于砖块也严丝合缝,于是你看不到墙对面。对面是你的脑子。你现在没在用脑子写作,只是在数砖块而已。
我们把你发出来的整个过一遍。
引子部分
第一段,无故事相关信息。写了48个字,表达的意思只有一个:时间啦,沧桑啦,巴拉巴拉。你扪心自问,“过眼XX”这个词你见过多少遍?“兴衰”呢?“分合”呢?“天下”?“年年岁岁”?“春夏秋冬”?“白驹过隙”?整个段落,竟然没半个说法是创新。
第二段,无故事相关信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隐士凡夫”、“超脱世俗”……我感觉自己正在超市买牛奶,烦得快睡过去了。
第三段,无故事相关信息。“为万世开太平”那句,因为最近很火,所以你拿来用了(还有个错别字)。“不愧天地”、“平淡一生”,又是嚼烂了的说法。“庸庸碌碌”本来是个好词,现在混在这里,令我不适。我发誓以后再也不用了,希望能记得。
第四段,无故事相关信息。二、三、四这几段,主题思想是“众生都可敬”。于是整整四段过去,我被你带到了云里,四下一看,白茫茫一片。你指着云底下的不知哪里,急着告诉我,那里有个波澜壮阔的故事!可我快被你高深莫测的云弄得窒息了。
简而言之,到目前为止的部分,全部删掉。里面用过的句子,以后再也不要用。
第一篇开头
第一段,几乎无故事相关信息。写了44个字,交待了一件事:元宵节刚过。尤其是“冬去春来,这节日的过去,也寓意着新的一年的劳动又将开始”这些,是彻头彻尾的废话。我要是想了解元宵节是什么,会去图书馆借一本适合3-5岁小朋友阅读的画本。
第二段,终于有一丁点信息了。来了个地方叫“姑苏城”。然而顽疾不灭,“姑苏”这个词你见过多少遍了?如果是特指苏州,那么考虑到这个地方实在太常用,应该有一些创新的描写。你的描写是“十分热闹,锣鼓喧天,歌舞不歇”。全部删掉。
接下来,故事正式开始。有人在破庙里打架。且不说曾有多少个破庙里打过多少次架,此时文章过去五个段落,我知道的唯一的一件事,就是时间地点:元宵后的姑苏。
也就是说,别的内容都不考虑,尽量留用你的句子,这部作品的正确打开方式,应该是:
元宵节刚过的夜晚,姑苏城郊一座破庙中,两个人正生死缠斗。
25个字。
情节
还是要重点说“不带脑子写作”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最明显的体现,就是全文都是用俗套的碎片拼凑的。先梳理一遍情节。
没了。数来数去,可怜兮兮的一点创新的信息,都洒在一大坨由无数前人嚼烂的故事里。
对话
没一句需要保留。这里出现的每一句对白,都是无比呆板而俗套。我列举一下你作品中那在近期电视剧里用了至少一百遍的说辞:
所以我说没一句需要保留,不是夸张。任何例行公事的对话,都不要写,浪费纸张。具体参照这个答案:
你说“自己的文笔幼稚”。其实问题不在幼稚上,而是根本没“自己”。
找来找去,这么长一段,仅有的属于你自己的东西是:
7个字。
合理利用这七个字,那些围绕它们的前后文才会成为你的东西,那样偶尔说一句“怎么还不出手”才可以原谅,那些必须写出来交待基本剧情的文字才可以尽量无痛地让读者服下。用属于自己的创新作为内核,从开头起就浓缩一处,造一枚炮弹,把那面俗套的砖墙打碎,后面的才是你的作品。因为这个答案不是给你一个人写的,我造一个炮弹让你看一下,尽量保留你写的……呃,总结的故事。
元宵节刚过,姑苏城外满月当空。当年战国吴王留下的馆娃山宫废墟里,三个人正在火堆旁缠斗。两个身穿灰袍的,戴傩戏面具,怒目咧嘴,一青一红,夹攻一个白衣刀客。
宫外藤蔓丛中,敖阙正按剑屏息,躲着偷瞧。她是依“问水”的指引才一路追到这。可问水召出的卜卦小青龙却没告诉她,这时候该帮哪边?这什么“龙族秘传”的卜卦破法子,时好时坏,死马当活马医的时候反而更多。早知道就不来了,在灵岩山寺里好好借宿睡一晚。
嗤。白衣刀客挨了暗器。敖阙犹豫片刻,一拍脑瓜,拔剑冲了出去。
开头过去,接下来应该好好讲讲主人公敖阙的事。我们现在对她几乎一无所知。
既然关注的人多了,那这里是个人微小说集,非网文向,各位随意看看:
算了,不说了 。
这就是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