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年前的电影《疯狂的石头》里,黄渤有一句特别有意思的台词:
这句话在当年之所以会有意想不到的“笑果”,是因为当时的班尼路主要流行于低线市场,大量的班尼路零售店都开在三四线以下的城市以及县城。而当年电影院基本都集中于一二线城市,在看电影的人看来,黄渤把班尼路叫“牌子”的原因当然是可笑的。
然而,这个搞笑的台词背后,恰恰是做品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曝光度。现在我让你去买一件衣服,你能跟我讲出这衣服的“性价比”来?你又不是专门学纺织和服装设计的,面料、工艺你一概不懂,买衣服看什么?不就是看牌子,摸摸手感觉得过得去就完了么。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个品牌能覆盖全国大多数县城,上街就能看到广告,而另一个品牌没有几家店,广告做的也少,对普通人来说,那个品牌更高一级还用说么?
现在很多米粉忿忿不平的原因,不外乎是觉得自己懂参数,所以买OV的都是智商税。但如果换到食品、服装、文具、家装等等领域,你跟那些看广告买产品的大爷大妈也没什么区别。每个人不可能对所有的领域都熟悉,对不熟悉的领域,看品牌买东西是再正常不过的操作。
也不要说别的品牌了,就说小米自己,那些对小米的手机参数了解的粉丝,真的对小米的其他产品也了解吗?买风扇的时候,你知道小米风扇的风量是多少吗?知道扇叶结构设计是不是合理吗?买充电宝的时候,你搞得清锂电池、聚合物电池、18650电池都是什么吗?买耳机的时候,知道小米用的发声单元是什么级别的吗?
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他们之所还买小米,无非是因为觉得小米在做手机上很“良心”,所以其他产品的性价比也很高,只是一个思维惯性而已。
正是因为品牌受广告和宣传的影响很大,所以品牌总是地域和群体限制的。比如现在很多对文具不了解的人一说钢笔,都会觉得LAMY是个好牌子,你问他什么是Pelikan、什么是Waterman,他会觉得这就是个小牌子。再比如在县城这一级,海尔的电视往往比SONY、三星的认可度更高,因为很多县城的人见海尔广告的频率往往远比SONY的高。在汽车方面,对于大多数县城及以下的人来说,豪车就是BBA,你开个阿斯顿马丁出来,人家也不见得会觉得这比BBA好——这是BBA自己的运营以及几十年不停地在各种媒体上露脸的结果。
不同群体、不同地域的人,对同一个品牌的定位上存在差异,这本来是个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对于品牌来说,如果想开拓自己在特定群体内的认可度,就按照那个群体能接受的方式去操作。对一群受教育程度不高、也对数码不感兴趣的中老年人来说,多打广告比给一个参数清单对宣传品牌的价值更大。而如果品牌还是要选择直接列参数,那就不要有一部分人觉得自己的牌子不够硬了。
最后,我看回答里还有人说小米没公关的,我真的是笑yue了。
公关只是一个中性词汇,但凡企业规模做的大些,都需要做自己的形象维护,这就得需要一批熟悉传播、了解媒体、掌握舆论技巧的人来进行帮助,因此对这些企业来说,公关是必不可少的。即便有些公司出于成本或其他原因考虑,不会聘请外面的公关部门,也会在内部成立公关部门。比如黎万强就曾是小米公关部的负责人——如果小米的公关部不做公关业务,按这个公关部是拿来干什么的?
公关公司已经出动了,今夜是无眠之夜。
简单聊聊这种事情一般是怎么被公关没的。
最简单的方式,自然是直接找社交平台,要求彻底热搜,去掉话题词,但是因为阿里之前已经被约谈过两次,这种事情明面上应该不能做了。
但是, 明面上不行不代表没办法。
最常见的,一般是控制“热搜话题词”,比如“某某凡涉嫌性侵”事件,热搜上就只挂个“某某凡”的名字;而这次,明明是“阿里员工受侵害”,却非要把热搜词改成“阿里88”。
减少热搜话题词的信息量,就能减少点进去的人数量。
接着呢,就找大V发布相关微博,发布的微博就带着简化过的“热搜词”,但是微博内容与现在实际发生的事情完全无关。
比如现在阿里的事情应该是“侵害事件有没有发生”。但是就在刚刚这个时间点,却集中有一堆大V发布阿里的其他事情,这怎么看都不够合理。
凭借着高权重,这些大V会占据热搜下的前排,这么做,目的就是浑水摸鱼、模糊视线。
加上互联网讯息更新的快速,时间过去,大家很快就会把事情遗忘到脑后了。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希望这次事件不会被模糊掉,希望有罪的人得到惩罚。
等一个真相,而不是公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