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这些年来,原生家庭的影响是否被过度夸大了? 第2页

        

user avatar   zheng-qi-54-78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是夸大了,而是用错了地方。而在真正应该显示原生家庭作用的地方,我们做的还很不够。

佛法里有一句话说得很好“菩萨畏因,凡夫畏果”。我们用错的地方就体现在“畏果”上。

很多时候,当我们讨论原生家庭时,我们讨论的其实是过往的回忆。这就好像一支铅笔写错了字,我们没有想过要去哪里找橡皮改掉,而是拼命叙述着当初那支铅笔是如何写错字的。

讲真,这确实没啥用。

而这种归罪的本能被满足之后,一切解决的方法就显得无关紧要了。仿佛,我们需要做的只是祥林嫂式的诉说,好像这一段悲惨经历被听到了,阿毛就可以活过来了。

我最近在知乎回答了一些与原生家庭有关的问题,一个直观感受是,我们解决不了一个问题往往不是因为问题本身有多难,而是提问的角度不够好。面对原生家庭的问题,更多人喜欢做的是诉苦,而不是解决。于是这些问题和关注这些问题的人会给我个人一个非常直观的感受,就是啥都能归因于原生家庭,甚至做好了一生都将和原生家庭这个概念进行斗争的准备。但是,居然很少有人问这事儿怎么解决。

所以,只做归因,不想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我们用错了这个概念的第一点。对于应该怎么做我也闲来没事地回答了一些……


而后,在诸多与原生家庭的有关的具体提问里,我又会发现,原生家庭其实更像是一个幌子,它使我们的问题看起来更复杂了,然后便莫名其妙地使当事人回避了自己所要承担的成长责任。

所以很多时候我会毫不客气地指出那些希望用原生家庭理论来逃避成长的不负责任。(我可真闲啊……)

这些我闲着没事回答的问题已经从很多方面说明,原生家庭的概念正在被滥用。

——————————————一条醒目的分割线——————————————————

但是,另一方面不可忽视的是,被夸大也好,被滥用也好,我们要做的不是让这个概念消失,而是把它放在正确的语境下。弥补那些我们做的还不够的地方。

家庭从来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它对于不同人具有不同的含义。一个核心家庭既是孩子的原生家庭,也是年轻父母的新生家庭。但当我们使用原生家庭这个概念的时候,我们往往只是去回忆自己的原生家庭,而很少思考当我们成为父母后,我们其实正在和我们的孩子一起建设他们对原生家庭的回忆。

当我们成年后,意识到我们正在对人类幼崽的童年产生影响,其实是原生家庭概念出现的最大意义。

而在这个层面上,我们做的其实还不够,这种不够不仅体现在父母是否意识到自己角色的重要性。还体现在所有成年人是否认识到我们其实也参与到了很多孩子的成长中,作为教师、作为医生、甚至只是一个路人。引导人类幼崽长大的责任其实是每个成年人都应承担的。原生家庭告诉我们的童年经验很重要,而这一理论也适用于很多生活场景。

比如家庭聚会、校外网吧、邻里之间。养育孩子不只靠核心家庭中的父母,孩子在童年时遇到的所有人都具有原生家庭般的影响。如果原生家庭理论在社会中的影响足够大,不仅父母会去思考怎样养育孩子,“原生”家族、“原生”社区、“原生”学校都会去思考。但事实是,我们还没做到。

有时候,我不太习惯说我们把原生家庭这个概念夸大了,好像如果只是夸大了,那么缩小一点就好了。但是,真正的问题是,我们对于这个概念的使用场景不正确,如果只是缩小了,那么需要这个概念的领域就无法得到改变了。

原生家庭理论的意义在于它让人们认识到童年经历对于后天发展的重要性,孩子不再是啥也不知道的四脚兽,而是一个对于世界有及其敏锐感知的精灵。童年留下的经验要比成年后的经验更深刻。而这一理论最应该引起关注的点是,我们是否足够在意正在长大的人的童年,而不是过去的童年到底要怎样为现在的人生负责任。



更新添加一个有关我对原生家庭这个话题回答的收藏夹,如果有新的关于这个话题的“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我会加进去。欢迎溜达的时候过去瞅一眼~


user avatar   yi-xin-li-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没被夸大,只是被用错了。

原生家庭的影响,就像一个人,一直觉得自己不舒服,很难受,却不知道是哪里痛,哪里有伤口,哪里曾经被人狠狠地打了几下,捅了几刀。

我们本能的会去探究为什么会痛、会难过,问题究竟出在了哪里?


有些人探索原生家庭的影响没用、甚至更颓废,是因为他们的探索是为了推责、开批判大会、找到人生问题的罪魁祸首。

他们需要给自己一个理由:因为我原生家庭的XX问题,导致了我现在生活的不如意。

进而,他们可以不为当下的生活与人生负责,不去努力和改变。

毕竟对有些人来说,承担人生的责任与压力、努力改变,比忍受创伤和痛苦更可怕。

但如果探索原生家庭的影响不是为了逃避,而是直面过去的痛苦和创伤,进而理顺一团乱麻的、从未处理的各种情绪和故事,我们就能更好地面对未来的生活。

那么,探索原生家庭的影响,具体都可以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改变呢?

1.放下“不爱父母”自责和内疚

在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下,孝顺和爱父母像是一个准则和道理,我们必须要做到。可对于很多人来说,这真的很难。

我曾经有一个来访者小J,她和父母的关系都一般,小时候父母常常争吵,重男轻女,也常常打骂身为女儿的她。

现在她自己做点生意,经济状况是家里几个姐妹里最好的。

父亲望子成龙却养出了一个没什么出息的儿子,还要求这个女儿能够对弟弟负起责任,带他做生意上路,以后可以自谋出路衣食无忧。


来访者小J说,自己一和父亲说话就觉得父亲的情绪让她难以忍受。

父亲就像个婴儿,他提的要求无论是什么总是要求别人必须去满足他:

“我就算做一百件事,如果有一件事,没有做好,没有满足他的要求,他就会对我生很大的气,否定我、斥责我。”


她和父亲不在一个城市,她不想给父亲打电话。因为一打电话,她就会觉得很难受。

可是不打电话,父亲会责怪她不孝顺,家里亲戚也会对她有看法,觉得她比较冷漠。

最重要的是,每个人心里也有自我审判,而她,也有这种审判。

她因此,承担了深深的内疚,甚至被内疚压得喘不过气。

她讨厌父亲,不想和父亲沟通,她的内心因为原生家庭的经历,没办法做到爱与孝顺父亲,可道德的审判又让她觉得自己应该做到。

在冲突中,她自责、纠结、痛苦。

经历原生家庭的探索后,她才知道,自己面对这个已经成为老人的父亲,还是那么难受,是因为:

这个人依旧用过去那样的模式,在对待她;

只要面对他,听到他的声音和语气,那些曾经的潜意识的创伤感觉,都会被勾起;

他这么多年都还是如此,没有能力意识到自己对女儿做了什么,也没有办法做出改变和调整.......

分析了之后,她看到了,一遍一遍进入她想要逃离的创伤的场景,对她而言,其实也是一件残酷的事情。

但正也因此,她才能够,不再那么内疚和自责。

她就能够允许自己,不那么经常地给电话父亲,拒绝父亲提出的一些过分的要求。

而不觉得,这样的自己,是一个坏人。


2.和父母划清界限,学会独立,进而过属于自己的人生

我特别喜欢一句话:一个成熟独立的个体,和父母之间最好的关系,是带着爱与祝福与父母告别,自由勇敢地面对世界。

探索原生家庭,可以帮我们从情感和理性上与父母划清界限,过属于自己的人生。


一方面,探索原生家庭,能让你在情感上,放下与父母间爱恨情仇的纠葛。

小J和我曾经有这样一段对话:

我一直希望自己能做到,按父亲希望的那样给他多打电话。

其实我已经知道他当年做的那些事情,也是因为他的局限吧,也是一种必然吧,也不可能改变了。

我为什么不能就把他当做随便一个什么亲戚,拿起电话,和他友好地聊上几句?

说到最后,她自责又纳闷


我说:“那是因为你,有恨啊。”

爱与恨很多时候是一体两面,我们的内心想要父母的爱与接纳,想要依赖,所以当他们不能给予,甚至是伤害时,我们就会产生强烈的恨。

爱与恨就像错综缠绕的丝线一样,把我们和父母绑在一起,虽然痛苦,但却无法挣脱。

了解和对父母的恨,能够真实的还原和父母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交织在一起的爱恨关系。

通过还原、面对、表达对父母的情绪,最终放下对父母的爱恨情仇,从情绪捆绑中恢复情绪自由。

让自己的情绪,不再受和父母关系的影响。


另一方面,探索原生家庭能让你摆脱父母的期待,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也许,其他任何人责备你,你都不会那么难过,情绪那么起伏,但是身为孩子,被父母这样评价,则很容易陷入深深的内疚,乃至强烈的自我怀疑。

因为父母,内化在很多人的心里,就是道德的所在。

就像小时候的我们一样,是多么期待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父母的认可和接纳,这就是深深地萦绕在每个人意识深处的本能。

所以我们要去谈论原生家庭,谈论爱与恨,谈论真相,这样我们可以在必要时在内心为自己辩护。

我们可以维护自己的界限即使父母会难过,被他们指责时,不被内疚和自责击败。

我们还能站在,坚持自我的原地,守住独立自我的界限。

“父母为自己牺牲了一切,大半生都在辛苦奔波,

爸爸的沧桑和叹息,妈妈的皱纹和泪水,

还有那个为了自己才存在了几十年的勉强的婚姻”

这些都让你天然觉得 “我有罪”。

你觉得你的罪就是,你的父母都是因为你而变得不幸福;

你觉得你的罪就是,如果你不存在,他们就可以追求自己的人生;

你觉得你的罪就是,父母如此巨大的付出下,自己却并没有让他们因为你的成就和生活感到快乐,你不够优秀,配不上这份沉重的牺牲;

所以到了最后,你觉得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听他们的,按他们的意愿生活,这样他们可以少一些烦恼和失望。


但事实是,我们不应该也承担不了他人的人生,包括父母。

你不是无所不能。


父母作为成年人,结合,生育你,养育你,守在婚姻里,这一切都是他们自己的选择。

既和你相关,也可以说,和你无关。

你无需再背负承担父母的人生与责任,无需把自己当赎罪的祭品,献给把你带到这个世界的父母。


通过探索原生家庭,划清和父母人生责任的界限,进而可以把自己,还给你自己了,去创造你想要的人生啦。


关注 @壹心理 ,我们用专业的心理学知识,人性的爱与温度,陪伴你的心灵成长

世界和我爱着你~


本文修改自壹心理原创文章《为什么我们要不断讨论原生家庭》,作者:周小宽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更新一下:
首先,匿名是因为不想受关注不愿意暴露个人隐私。虽然本人是知乎老油条但这个回答确实是勾起情绪现写的,不存在什么抄袭转载,你如果在别处看到过所谓“原文”,请光明真大上链接。不要动不动就“你为什么只敢匿名”,那为什么被强奸的问题下都是匿名?回答的时候更多的心态是找个树洞掩埋一下自己的羡慕,”匿名“这个功能设置本就包含了人性化、人情化、让大家可以安心说说心里话的。--请你尊重知乎功能,也请你善良。

我没想到一个匿名回答会有那么多赞。
有点感动也有点悲哀,抱抱每一个赞数背后的那另一个自己吧。
真心希望你们幸福。 但不要把幸福的希望冀盼于婚姻,从今天开始学习爱自己、让自己幸福吧。我是在这个学习过程中遇到我老公的,而不是靠等一个人拯救自己而等到他的。

我写这么多不是怨天尤人,只是以前也没遇到过老公这种家庭,表达一下羡慕而已。
是夸大还是缩小,到了怎样的程度?
我想就是:“希望不要说得好像我们这种人连羡慕都不配“的那个程度吧。

至于说这个回答是“情绪发泄“,还是”科学论证“,只能说各家之言吧。
毕竟知乎的意义又不是一言堂,大可发表各自的“科学论证”。
至于不友善的评论,既然都匿名回答了那肯定是抱着以牙还牙以暴制暴的态度。
毕竟咱都到了“情绪发泄“这种地步了,狗急还能跳墙呢。
当然这样不是很好,所以不会再回复信口开河的杠精了,就留给那些点赞的“另一个自己们”来讨论吧。

我也有有所抱歉的地方,因为匿名随手答,有些前因后果没有讲得很清楚。
没有对我老公的家庭教育描述的太全面,导致了一些误解,单独这么看甚至还有培养熊孩子的嫌疑。另外,可能造成一种误会就是我老公娶了个祖宗在家里供着,这对未婚男女是很不好的暗示。也在最后澄清一下。

可是,请大家停止对贫困家庭的批评
贫困家庭不是原生家庭伤害的必然因素。
如果只从经济收入角度出发,我老公家庭的收入其实不比我的家庭高。车的理解有很多种,100万的也是车,1万的也是车,可能知乎的贵人们没见过1万的车。
出生地不同很难比较,但是我自己长大的老破小里面,就有好多家家境比我差但是教育孩子不会动辄暴躁打骂的。

除了收入以外,父母之间的关系,以及父母的人品脾气才是最重要的。毕竟开宝马的妈妈也能养出一个情愿跳桥的孩子。一对父母再穷,再外面受再多的气,也不代表他们会发泄在孩子身上,通过无缘无故挑事打骂孩子出气的。反过来高收入高学历的一样可以在领导面前装孙子,回家称老子。

无故打骂孩子,或者小事就随机地情绪性发泄打骂孩子,其实就是懦弱的人把接收的暴力施与更弱者。如果发生在两个陌生的成人之间,那骂就叫侮辱谩骂,那打就叫报复社会。
但因为发生在中国社会的父母与子女之间,就可以拿孝道说事。
最近在迷《觉醒年代》,确实中国一代人的觉醒太仓促。
不仅反封建不彻底,还有种要开倒车的感觉。
清朝亡了,打不是亲,骂不是爱,是违法犯罪!

不要提什么谁谁哪个成功的名人还记得父母的一顿打,为什么人家的记得都是“一顿“打?还能详细的描述为什么被打?因为有基本为人品德的父母至少会做到奖罚分明。记得曾经有一个关于狗狗抑郁程度的实验说,有三个实验条件:对狗狗只有爱和好言好语、对狗狗只有打骂、以及对狗狗在两者时间随机交替。实验结果是随机交替无故被打骂的狗狗,比每天面对打骂的狗狗更抑郁!

我对我妈也没有什么怨恨了,她的父母的品德大抵也是如此罢了。 外婆一辈子都是重男轻女并且PUA全部女儿伏弟魔讨她欢心的人。 但是她有报应的,两个儿子都死的很早、不到40就死了,她自己也是60多就死了。

目前跟家里不大联系了,每月寄家用,一两年见一次,不在一个城市。
我妈现在也不念我,拿了钱吃喝打麻将。
既然我等不来道歉,他们等不来道谢,那就一别两生宽吧。

原答案———————————————————————————————————

我的观察,不是夸大,是缩小。
一来是父母辈不乐意承认。
二来是假如没有对比,大多数人一辈子不会注意到。

爆发点是有一天我打破了一个新买的玻璃瓶,还挺贵的。我第一反应是开始指定这个玻璃瓶的各种不好。我老公的第一反应是开始扫地、给我洗伤口、找创可贴。
最后他告诉我结婚这些年,我最爱说: 我不是故意的、这不是我的错、我会/要做到XX。

他觉得很难理解,因为他从小的认知是这样的:
无论是不是故意的,人就是可以允许犯错的
即使一个人犯错了不代表这是一个坏人。即使一个人在某天干了一件超级蠢的事情,不代表他是一个蠢人。--对事不对人。
最重要的是:你不需要因为优秀,才被爱。
你可以有些任性、有些乱糟糟、有些小固执、有些傻主意,你依然可以被爱。
你的家人不是你的敌人,你不需要在每件事情上去分清到底是谁的错。

他可能永远不会明白,他的原生家庭多么幸福。
他小时候有一次去旅行,第一天说讨厌吃蛋白,第二天说讨厌吃蛋黄。我公公被气得哈哈哈大笑。

他幼儿园就逃课去炼油厂,因为很好奇那些机器。回家白衬衫全黑了都是洗不掉的油,我婆婆二话不说赶紧给他换衣服,叮嘱以后逃课必须让大人知道他去哪儿了。

从小婆婆给他买的衣服,他可以说不穿就不穿。他逃课去工地里学会开车,偷偷带弟弟去超市买东西吃,还把车刮花了。婆婆帮他撒谎说不知道怎么回事。

他非要在公公上班的地方摸一个什么机器,公公说烫手他还闹。直接给他摸了一下,这娃指头烫破大哭,然后回家还帮公公一起瞒着婆婆。

他每次无意间跟我说这些事情,我都羡慕嫉妒恨。这换在我家,就是打骂,往死里打,往狠的骂。
不仅有缘由的事情会打骂,很小的事情也会,前一秒还笑呵呵的下一秒就能打骂。
我参加羽毛球队骂:你打不进省队浪费时间干什么? 我去画院跟老师学画骂:你成不了名家你浪费时间干什么? 我音乐课上迷上电子琴骂:你成不了音乐家你浪费时间干什么?(脏话省略)
所以我小时候在长期的恐惧中小心翼翼,长大就在偶尔的暴躁之间放飞自我。

后来我老公给我买了一样很贵的乐器,到货了我就天天练天天练,练到手抽筋。
他很生气地告诫我:我不是因为你要去考什么鬼五六七八级才给你买这么好的乐器,我是因为要你学习的过程的每一分钟都快乐、享受才给你买这乐器的。
--你不需要强迫自己变得多么优秀才能值得好东西

我既爱我老公,又有点羡慕他。
有时候我觉得他是我的第二原生家庭。
————————————
补充:

我只挑了我最最最羡慕的点来说,但其实还有故事后继的。

我老公从小是个怪胎/闷瓜,别人还在抢玩具的年纪他就喜欢去那些器械类的东西。他是因为好奇逃课的,那是他上高中以前的唯一一次。后来他就不逃了,因为公公了解原因以后就给他找废弃的收音机、手表、黑白电视之类的让他拆装。后来遇到一台废弃电脑,就迷上了编程,他现在的职业也与此紧密相关。 他从小就找到他的热爱,并终此一生。

至于婆婆是因为她自己确实太新潮,我老公是个闷瓜,很抗拒婆婆的搭配。我后来有取笑他说,会不会婆婆生弟弟就是为了再有个任她摆弄的娃娃。后来和小叔子见面就觉得他穿得很时尚,娶的老婆也是大美女。选这个点是因为我家人从来不会让我选择自己衣着,选了也是骂丑。到我30多岁在业界有头有脸的时候,他们还是会当面PUA你说这衣服丑死了跟奔丧一样。然后我就发飙了。

至于逃课学车是高中了,他的成绩一直是全年级最好的(小地方很久不出一个的那种好),学校允许他自主决定哪天上课,其他时间可以自己安排做项目。 因为年代比较久远,而且小地方管的真不严格,当地很多人十三四岁大人教会了就直接开了。 他刮花是最后到家的时候刮的墙,婆婆没有拿来说事的主要原因是没有伤害到别人。 但是那事之后婆婆有马上逼他去考驾照。

另外我老公还提过,他父母从来不会因为他成绩好而奖励他别的,诸如冰激凌啦好吃好玩的之类,反而是会奖励他更多的书。 他还跟我解释婆婆的理解:
如果孩子学习了有成绩,你要用同样与学习相关的东西奖励他,这样他就会觉得好奇地学习是一种值得追求的奢侈品。
如果孩子有成绩,你就给他买冰激凌,那么以后没有冰激凌他就不学习了,或者他们一直学习到他们自己也买得起冰激凌的时候,然后只吃冰激凌长胖去了。
--这个说法我觉得很有道理,因为我工作第一年真的吃了好多冰激凌!!

我老公身上还有很多优点我觉得既有他自己的天性(也包括遗传基因?),也有很大部分原生家庭的因素。比如他的正直、善良、木讷更像公公,而他弟弟灵活、开朗、游刃有余更像婆婆。
可是他们两个人都是因为真正相知相爱而结婚,而不是因为年龄到了。
两个人都特别能尊重别人的想法,尤其是相反的想法。
--我觉得这是因为公婆之间是日常秀狗粮,外加原生家庭教育方法影响的。

最后强调一下夫妻关系的平等,家庭和谐需要双方共同努力。

我老公也并不是一味宠溺我,而是有原则的: 第一无论不允许伤害自己的身体(不餐不准时或者喝酒太多之类的),第二不允许故意伤害其他人的感受。 另外我自己确实也很多值得他欣赏、他眼里很优秀的地方。比如对朋友不敢说两肋插刀吧,应该说还是人均评价仗义的那种。对陌生人可能就是,知乎网友问起什么书,我还能给人家买好寄过去包邮的那种。

当然大家也别误会,我也不是忽然就能大言不惭地干出“自夸自己很优秀”这种事情来。而是在我老公他会一直告诉我,我哪里哪里很好,我给他的事业上的哪条哪条建议特别好,我哪一手理财决定得特别棒,我哪一个行为让他觉得我特别善良之类的。我在这个经历中的哪些处理让他觉得特别酷/聪明/捣蛋之类的。我老公在我心里也一样,他对自己所从事的行业有无比的热诚和责任感,让我觉得他真的很吸引我。他在我眼里最吸引我的地方,是他对每个人都很真诚,但是又不会随波逐流。

至于世俗眼光的“优秀”,我在我所从事的行业里算得上翘楚吧,年入没有达到知乎的人均百万但也没有差很多。我老公虽然结婚的时候他的收入不如我但现在差不多。当然我并不觉得收入可以衡量一个人的优秀,好比我们的边防战士就每个都很优秀。我们相知相爱的时候我零收入,并且我完全不知道也不过问他的收入。

我们是因为互相被对方吸引而相知,因为看对方的“不优秀”不但不碍眼还觉得特别可爱而相爱的。 我老公不是完美的人,他也有很多旁人眼里的毛病。但他是我眼中的完整完美,他就是我对于完美的定义,他看我亦如是。 我们都不要需要逼自己成为完美的人,爱的恰好是彼此的瑕疵。

所以我们结婚并不是因为谁要治愈谁。虽然我也有告诉他对我的治愈,但是他都会跟我坦白说他婚后有哪些哪些改变让他觉得成了更好的自己。 爱和接纳是对等的,可能有先付出的一方,但真正的爱和接纳是对等的。完全是由一方救赎另外一方的感情是不长久的。


user avatar   shen-yi-sheng-2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在几年前刚接触”原生家庭“的理论时,感觉像是突然打开了一扇情绪宣泄的大门,尤其是从父母无法给予”不求回报的爱“的角度理解了很多心理问题的成因。比如:

1、不断压抑自己,可能逐渐形成严厉的超我 [1]

神经症患者往往内在都有一个严厉的超我,它时刻提醒患者要谨言慎行、遵守规范,但同时也会造成思维和行为的刻板僵化。

严厉超我的形成往往与童年的经历有关,他们通常在与父母相处的过程中未能得到不计回报的爱,比如父母过度要求学习成绩、严格限制玩耍时间,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会有诸多禁忌。

他们可能有着不错的学习成绩、令人羡慕的工作和收入,但生活中他们内向、腼腆、羞于表达自己,甚至时刻受困于焦虑、强迫或抑郁。反倒是在那些自由生长的孩子身上,我们能观察到他们富有激情、勇于探索的一面。因为他们的超我是灵活的、富有弹性的。

2、不断压抑自我可能造成自我消耗[2]

抑郁症最可怕的地方在于自我消耗,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必然伴随着心灵和肉体层面的自残、自伤,甚至自杀。

有人把抑郁症称为“心灵感冒”,其实有很强的误导性,“感冒”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也就是不用治疗都能好,可抑郁症全然不是这样,有时它更像是一种情绪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不能区分敌我,自己攻击自己。有时它像开启了情绪“凋亡”模式,也就是一种“自我毁灭程序“,甚至不需要外界刺激,都会走向灭亡。

是什么导致了自我消耗?抑郁者常常在幼年时期未曾得到过父母“不计回报的爱”,父母只关注孩子是否表现的优秀,有没有能力,他们不能接受孩子不好的一面,因此在这样原生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只能讨好别人,以免被攻击。时间久了,他们会把各种高标准、严要求内化于心,甚至站在父母的立场上,一起指责自己,他们的人生目标只剩下不断地向外界证明自己,不然就有被抛弃的感觉。

曾奇峰在《幻想即现实》中说到:人的最大的消耗,不是来自智力或者体力的透支,也不是来自跟大自然或者同类的争斗,而是来自自己对自己的战争。因为在这场战争中,“敌我双方”的战士、枪支、弹药甚至战术,都是这个人自己提供的,所以没有任何人可以支撑下去。

3、如何理解不求回报的爱?

“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在谈到原生家庭后,我们也了解到“不求回报的爱”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和价值。但其实有很多人,尤其是孩子的家长,对于世界上真的存在“不求回报的爱”存有疑惑,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大环境下,怎么可能做到“不求回报的爱”?

弗洛姆对此有过描述:只有超越了自己的需要,依照对方的基本面目来了解对方,才能获得对对方真正的认识。人必须倾听,必须以共情的方式体验,也就是说,人需要进入并且熟悉对方的私人世界,进入对方的生命,感受对方的观念和体验。

用更加直白的话来描述,作为家长,把孩子当做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认为他/她是有生命力、有思维能力的人,在此基础上才能放下作为家长的威权意识,用一种平等地、包容地态度去进入孩子的体验和感受的世界中,去建立关系,这恐怕是唯一有效的方式。

就像李焕英对贾玲说的那句——“我未来的女儿,我就让她健康快乐就行。”潜台词是我不用要求孩子有多大的成就,我之所以爱他/她,不是因为孩子能带给我什么,而是因为他 /她是我的孩子。[3]

4、母亲对孩子的爱是建立安全感的重要来源。

来访者中有一些年纪较小的患者,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就被送到寄宿学校就读,父母的出发点可能是为了早点锻炼孩子的独立性,能够让他们更早地学习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但这里面也存在隐患,孩子过早地独立于父母,可能会让他们无法建立足够的亲密感和安全感。

与此相仿但更极端的案例是留守儿童,他们与父母过早地分离,会导致性格上的缺陷,比如人际关系敏感、无法建立亲密关系、自卑固执等等。(我们且不论留守儿童的父母可能是为了生计不得不这么选。)

安全感的建立有一个很重要的来源是母亲对孩子的爱,在一个人的早年注入到他的生命中。这种来自过去的爱,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内在禀赋。过早地剥夺了这样的禀赋,相当于剥夺了个人力量的源泉。如果这部分缺失了,后天不论怎样都难以弥补。[3]

但很长时间内,我发现打开”原生家庭“这扇门很容易,但”怎么能把门关上“或者”怎么修复跟父母的关系“一直是很困难的部分。或者说很多人在初为父母时并不知道应该如何对待孩子,但他们也是按照自己想象中好的方式来教育孩子,似乎站在当下的视角一直指责父母其实对他们也不算公平。当然,我也不想否认有些做得非常过分的父母,可能无论怎样这种创伤都难以弥补。那么那些遭受过“原生家庭创伤”的人应该如何应对?

1、避免原生家庭决定论,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每次分析来访者的原生家庭,几乎都能挖掘到很多童年创伤,有时是父母忽视(从小就到寄宿学校),有时是过度关注;有时是言语辱骂,有时是肢体冲突。这些或多或少都对个人心理产生着巨大影响,所以体会到“原生家庭”理论具有强大的解释力。

但继续聊下去,难免陷入一种困境——时间不可逆,童年无法重新来过,分析这些又有何用?好像在现实层面于事无补,只会增加人们对父母的恨意。不仅如此,有时还会陷入到“原生家庭宿命论”当中,甚至逐渐演变为与血型、星座相类似的标签。

这显然无益于患者。需要意识到任何一种理论成立都是有条件限制的,原生家庭论的确启蒙了人们的独立意识,也令不少为人父母者开始反思育儿方式,但要警惕不要陷入唯“原生家庭”论,人的情绪和认知是流动变化的,后天环境和境遇也无时不刻地对我们产生着影响。纠结过去不如关注当下。

2、避免把所有的问题归因于外界,还是要从自身寻找改变的契机。

神经症患者常常把自身的痛苦归因于外界,在他们的观念中,正是他人、坏运气、让人不满意的工作等外在事物使人生受阻。焦虑者认为是那些还未发生的不确定的事情让他困扰不已;强迫者会认为生活中种种不完美的状态让他无法获得安全感;疑病者会把所有的问题归咎于坏运气——“自己怎么这么倒霉,偏偏是自己出现了身体上的毛病”;嫉妒者会觉得“既生瑜,何生亮”,世间怎能有方方面面都都比自己优秀的人。

但想要让治疗起到作用,治疗师必须让患者意识到一点——病人之所以感到孤独、隔离、长期处于焦虑、强迫、疑病或是失眠,并非因为偶然、运气不好或者基因有问题,而是病人自己创造或选择了自己的痛苦。治疗师必须帮助患者理解自己在困境中扮演了怎么样的角色。除非病人能够意识到这一点,否则是不可能有改变的动机的。因为如果病人总认为痛苦是由于外界的因素造成的,为何还会花力气改变自己呢?在这种信念下,显然对策不是接受治疗而是想办法改变自身之外的因素。

3、寻找超越逆境的方法。

人们在面对顺境时表现都很相似,差别在于面对逆境时的态度。当然我们无法忽视运气、环境或偶然因素在人的一生中所占的分量。环境的限制作用是显著的:萨特曾经谈及“逆境指数”—— 是指人们面对逆境时的反应方式,即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几乎所有人都在面临着生活中的挑战,比如有很多原因让我们在学习工作或者找对象的问题上遇到阻力,比如苦难的原生家庭、身体的缺陷、情绪控制能力偏低等。但这并不能说明我们在这些问题上就无需负责任或者不能做出选择了。我们对自己从困境中获得什么负有责任,我们可以选择面对逆境的态度。郭德纲曾讲到过“要饭没有要早饭的,如果他能早起,就不至于去要饭”就是这个意思。即便所有的努力都失败了,逆境未能改变,我们也需要为自己的态度负责:是焦虑、强迫、疑病、嫉妒地生活,还是找到超越逆境的方法,重建有意义的生活,当然除了智慧,更需要勇气。

参考

  1. ^ https://zhuanlan.zhihu.com/p/104451767
  2. ^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0729576/answer/1129140070
  3. ^ a b https://zhuanlan.zhihu.com/p/369083911

user avatar   fu-lan-ke-y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提起原生家庭四个字,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内心又会是什么感受?

相信很多人都和我一样,对原生家庭这个概念经历了从好奇,到深入了解,再到现在看到就已经觉得有点厌烦的过程。

现在到处都在聊原生家庭,而我也发现原生家庭这个概念就像内卷一样,已经越来越多地被滥用,甚至已经变成了很多人的万能甩锅神器,什么不敢谈恋爱,恐惧婚姻是因为原生家庭问题,没有考上好大学,没有找到好工作也是因为原生家庭问题,甚至连自己结婚生子后,教育不好自己的孩子,也都甩锅给了原生家庭问题。

我现在啊,一旦听到一个人讲述自己一大堆生活上的不如意,马上要进入到抱怨环节的时候,我就会立即十分警觉地先说一句,你是不是要开始聊原生家庭问题了?

之所以会有如此多的人热衷于聊原生家庭问题,主要还是因为,原生家庭确实在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你有家庭,有父母,那父母对你的养育方式就决定了成长过程中性格的养成,看待世界的方式等等。就算你没父母,没家庭,是个孤儿,那没有家庭这个事实也极大地影响着你的成长过程。

可以说,我们身上的很多问题,就是由原生家庭直接催生的,只要你愿意,你可以把你现在遇到的所有问题,都归结为原生家庭不好。

比如我就看过这么一篇控诉原生家庭的文章,这个人从小就是学霸,一路都是上的他们当地最好的学校,最后也顺利考上了一所普通985高校,可是到了学校才发现,自己看待很多问题的角度都太狭隘了,很多来自大城市的同学一眼就能看出的问题,得出的结论,他思考很久都想不出来,同学们聊的很多东西,他听都没听说过,他甚至发现,他从小都很有研究的一款游戏,都玩得不如同学好,很多隐藏打法,他都不知道。

因为他以前只是一有机会就闷头在家里玩,最多跟同学切磋一下,而他的大学同学们会在专业论坛或杂志上获得更多相关的信息,跟很多的大神交流,他以前一直以为自己就是这个游戏上的专家,现在才发现,原来小丑竟是他自己。意识到这些后,他就开始慢慢变得有些自卑,不太爱跟同学,尤其是来自大城市,家庭条件好的同学交流了。

再加上他家庭经济条件也不算很好,父母供他上大学就已经很吃力了,每个月给的生活费也不多,所以大学四年里,他都过得很拮据,也很自卑。

本来他想着赶紧毕业,找一份好工作,这样就能弥补和同学的差距,可等到毕业时才发现,自己学的不是热门专业,对口工作待遇也不算高,而他的那些同学们,要么早早地通过家里的资源找到了不错的工作,要么很早就了解到了相关就业信息,在大学期间就多次在外面实习,最后顺利拿到了不错的offer,要么就出国留学了,而他这时候想要考研已经来不及了,家里的经济条件又没办法支持他脱产备战下一年的考研,最后只能无奈选择去郊区工厂上班,领着几千块的工资,一直蹉跎了三四年,也走不出来。

他把这一切都归结为,自己来自小城镇,家庭条件不好,父母文化程度不高,从小就只会教育自己好好读书,考上好大学就一切都有了,但是自己的家庭没办法给自己传授更宽广的人生经验,在选专业择业上也提供不了有效的帮助,一切都要靠自己去摸索,而当自己意识到这些学业之外的事情的重要性的时候,就已经毕业了,再去弥补已经来不及了。

他比较苦恼的是父母的不理解,父母经常抱怨指责他,说考上了这么好的大学,怎么最后混成这个样子,是不是你读书不努力,还列举了很多他们那个年代的事情,说在他们那个年代,很多毕业于比他差得多的大学的人,最后都能进不错的机关单位,现在都当上处级干部了,怎么轮到他,只能找一个私企工厂,一个月才挣这么点钱!还说,实在不行,不能也考个公务员吗?

每次当他鼓起勇气跟父母说,自己这个专业,能选择的公务员岗位不多,只能考三不限,而且三不限现在竞争也很激烈。在体制外,能找到的高薪工作也不多,自己的很多同学,要么转行了,要么就继续读研深造了,自己一个人在外面奋斗,没有家庭的帮助,想要扭转这种局面,真的很难,别人家庭都能给予很大的帮助,而自己输在了起跑线上。

这时候,如果再跟父母聊下去,最后一定会变成父母指责他不懂感恩,白养他这个白眼狼的结论。

当他第一次知道原生家庭这个概念的时候,就像发现了救命稻草一样,十分激动。用他的原话说就是,当时就哭了出来,刷了一晚上的相关文章,那一刻好像觉得自己人生的很多困惑,一下子就都被解答了。

自卑是因为原生家庭,眼界狭窄也是因为原生家庭,一步错,步步错,导致现在混得很不好,也很难扭转局面,更是因为原生家庭。

所以你看,原生家庭之所以会被这么多人关注和谈论,就是因为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解答一个人的所有问题,可以成为导致你现在所有问题的最初的那个原因,在背锅方面,原生家庭简直是比本泽马还本泽马的存在。

更厉害的是,原生家庭还可以成为你去解释别人为什么混得好的万能原因。比如谷爱凌为什么这么厉害?都是因为她原生家庭好,反观自己为什么混得这么差,是因为原生家庭太差,拖了自己的后腿。甚至原生家庭还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别人家庭条件比你还差,最后却混得比你好,只要你能找到别人家庭有,但你没有的优点,那就是他混得比你好的原因。

原生家庭之所以这么万能,主要因为两个原因:

第一个是,人是无法摆脱环境对自己的影响的,而家庭就是成长中对一个人影响最大的原因,所以无论一个人怎么拿原生家庭来说事,他都能找到十分合理的逻辑。

第二个是,原生家庭虽然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但原生家庭是由父母家人构成的,而所有人都无法摆脱作为一个人的局限性,那就是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而这些缺点也会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被放大。因为一个人无论他在社会职场上有多失败,当他代入到父母的角色的时候,就会天然觉得自己就是权威的,而我们的文化也决定了,权威的那一方是绝对正确,不容置疑的,这样就会在与子女的交流中无限放大自己的缺点。

很多时候,即使父母错了的证据很明显地摆在那里,他们也不会承认,甚至提都不准你提,很多人毕业工作多年后,试图修复与父母的关系,却发现父母压根儿就不愿意聊当年的事儿,只要一提,就会觉得你是白眼狼,要反过来清算他们,这是人的本能,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作为父母的权威被你挑战了,所以宁愿和你继续僵持,也不愿意与你和解。

我一直认为,原生家庭最大的作用就是,发明出来,用来解构我们中国文化中父母最大,父母绝对正确的观念。

因为在这种文化下,你是不能挑父母的错的,更不能把你人生失败的哪怕百分之一的原因归结为父母当年的某个错误。

当原生家庭这个概念打破了你固有的一些观念,开始更加全面客观地看待一些问题的时候,你才能找到导致一些事情的真正原因。

但原生家庭的所有作用,也只能到此为止了,如果原生家庭的概念变成了你持续抱怨和甩锅的工具,那你的人生只会陷入到不断抱怨和继续失败的恶性循环中,因为抱怨无法解决问题。


如何走出原生家庭?

很多确实受过原生家庭伤害的人,都有这么一个执念,那就是试图修复与父母的关系,但我更想说的是,在尝试修复与父母的关系这件事上,不要有执念,尽人事听天命就好,如果你把父母也看做普通人,当做普通朋友一样看待和相处,困住你的很多问题,就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如果你的一个朋友,你们曾经因为一些误解而产生了矛盾,从此不再来往,多年后你尝试去解开这个误解,但你发现你的朋友只要一提到这事儿,依然还是和当年一样很气愤,觉得这事儿从头到尾都是你错了,不愿意原谅你,那你还会试图挽回和他的关系吗?

很多人会说,父母和朋友不一样!

这正是困住你的主要原因,因为你还是觉得无论如何都要修复和父母的关系,或者改变父母心中对某件事的看法,所以你才会持续痛苦。

因为每次提到这些事情,你父母都会拒绝改变,并且和你大吵一顿,而你的执念又是改变他们的看法,所以你才会反复去碰壁撞墙,头破血流也还要继续。

但你要意识到一件事情,你的父母也是普通人,同时你还要承认,有一些人,就是会事实摆在面前,也拒绝改变自己的看法,现在不仅有很多人相信美国登月是骗局,还有很多人相信地球是方的,太阳绕着地球转呢,你的父母不承认自己错了,又算得了什么?

这世界上有很多人际关系,都是因为一方死都不认错,而彻底僵持下去,这是人性,无法改变。

而修复人际关系是一个双向奔赴的过程,当一方拒绝往你的方向走的时候,你做再多努力也是徒劳的。当然每次聊到这个双向奔赴,都会有人拿出那个偶像剧的段子说,我们之间的双向奔赴,如果有一百步,我只要你转身向我走一步,剩下的九十九步都由我来走完,就好了。

这话看着很感动,是不是?

但残酷的现实时,当你的父母表现出愿意和你好好聊聊的态度时,这相当于他们转身,并且走了一步。

当你觉得终于可以由你来走完剩下的九十九步的时候,你发现,你们聊到一般,又触及到了那个底线问题时,你的父母忽然改变态度,又开始跟你吵了起来。

这就是双向奔赴的时候,你的父母转身走了一步,然后改变了看法,又扭头一溜烟儿跑了几百步。

别忘了,后悔,纠结,反复横跳,也是人性之一。

所以,很多人无法摆脱原生家庭的持续伤害的最大原因就是还对一些不可能改变的事情抱有希望。

当你有机会走出家庭,独立生活的那一刻起,就应该学会独立生活,摆脱经济和心理上对原生家庭的依赖,你才能摆脱原生家庭对你的伤害。我常说,没有经济独立,就别谈人格独立,当你还想问父母要生活费,要买房钱的时候,就不要抱怨父母总是对你指指点点,管你的各种事儿。

同样,当你还指望父母能给你提供各种心理上的安全感的时候,就别指望父母不会在情感上给你带来伤害。

所有的PUA套路可以成功,本质上都是因为被PUA的那个人还对PUA的人抱有某些幻想,什么样的人才会总是被老板忽悠着免费加班?当然是空气大饼吃的最多的那些人。


user avatar   si-xia-fei-xia-96 网友的相关建议: 
      

那巴干掉比克

弗利萨干掉丹迪

贝吉塔干掉19号

大特和克林干掉主世界沙鲁(胚胎)

贝吉塔用气弹吸引沙鲁的注意力导致沙鲁被悟饭反杀

大布欧干掉几乎所有地球人

悟空元气弹干掉纯粹布欧


user avatar   kingofzoo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一说一,其实性价比最高的4K蓝光播放设备很可能是二手xbox


user avatar   bai-tang-de-xiao-lang-g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这就是月亮和六便士的问题,是要月亮,还是要六便士,最好全都要。

一心看着月亮,却忘了地上的六便士。

是要面包,还是要自由,还是要两者兼得。

旅行,自由,远方,美食,华服,这都是很好很好的。

可是之后?大部分人还是要落到现实生活上面。

需要养家糊口,需要给孩子找学校,需要给自己找工作,需要面对现实问题。

不是说脱口秀不好,但是对比脱口秀演员和我们河南省至少前三的王牌中学的编制,可能还是少了稳定和底气。

当然这只是我作为一个功利主义者的个人看法,对我而言稳定可能胜过自由。我欣赏自由自在的勇气,只是我不敢罢了。

当然如果外面很好,回报又很高,辞职也未尝不可。

我没有这种勇气,只能钦佩她人的自由。毕竟大多数人没有六便士,也没有月亮。

但人生没有如果,为了诗和远方,只能苟且于当下。这就是人生的真谛,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以上,人生如负重行远。

相比于自由和散漫,我觉还是工作和编制更靠谱。


user avatar   ceng-yun-55 网友的相关建议: 
      

麟之趾

(先秦)佚名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

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user avatar   fan-jing-shi-3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做为同价位的两款竞争车型,各有各的优势,选择起来确实有一定难度,于我而言,可能我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小鹏,不为别的,因为我讨厌特斯拉,就算特斯拉的各项性能指标都不错、价格也合适,但是出了那么多事故,特斯拉的态度一直令人失望,汽车安全这一点我不信,而且据说特斯拉有窃听功能,很多公务员单位禁止购买。

小鹏p7的外观就很惊艳,车身尺寸达到了4880/1896/1450mm,轴距为2998mm,全景天窗、无框车门?隐藏把手,这一切都充满了科技感和科幻感,令人心潮澎湃。

动力上,更极具优势,后驱超长续航版可达到706km,百公里4.3秒加速度,这些都是优于特斯拉model3的。

具体选择,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吧,反正我肯定选择小鹏p7!




        

相关话题

  未来公婆给了10万家庭启动资金,取钱时发现被封锁,大家怎么看? 
  这是正常家庭状况吗?我应该生气吗? 
  该不该把上班以来全部存款上交父母? 
  让女儿转一套房给弟弟,她怎么就翻脸了? 
  如何看待某女子为了打赏主播,偷偷刷光给尿毒症弟弟救命的 50 万元征地补偿款这一行为? 
  一个人吃饭很丢人吗? 
  你在工作和生活中有哪些观人术和识人技巧? 
  弟弟要结婚,妈妈说要拿我的房间给他当婚房,之后再换回来。我有没有权利不同意?(不喜欢别人睡我的床)? 
  我爸把工资全投到基金里,我有事用钱只能找我妈,我将来还要给他养老吗? 
  还未结婚,女友动不动就要求男友孝顺准丈母娘,合适吗?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表示「希望在以色列与俄罗斯进行谈判」?
下一个讨论
东航 MU5735 客机在广西坠毁,机上载有 132 人,最新情况如何?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 2024-11-2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