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郭靖黄蓉最后为什么战死了? 第1页

  

user avatar   chen-shao-peng-34 网友的相关建议: 
      

郭靖和黄蓉最后战死的结局,在射雕中就已经很明显的点出来了

华筝在最后给郭靖的一封信中写道

我师南攻,将袭大宋,我父虽知君南返,但攻宋之意不改。知君精忠为国,冒死以闻。我累君母惨亡,愧无面目再见,西赴绝域以依长兄,终身不履故土矣。谚语云骆驼虽壮,难负千夫,挺身负重,虽死无益。愿君善自珍重,福寿无极。

然后黄蓉问,答主标黑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郭靖说

黄蓉问道:“她说骆驼难负千夫,那是什么意思?”郭靖道:“这是蒙古人的谚语,等如咱们说‘独木难支大厦’。”

即便郭靖很早就知道以蒙古骑兵之精锐,宋朝必然早晚沦陷,但是依然义无反顾的像骆驼一样挺身负重,虽然在旁人看来虽死无益,但对他自己来说确实最有意义的事情

黄蓉道:“蒙古兵不来便罢,倘若来了,咱们杀得一个是一个,当真危急之际,咱们还有小红马可赖。天下事原也忧不得这许多。”郭靖正色道:“蓉儿,这话就不是了。咱们既学了《武穆遗书》中的兵法,又岂能不受岳武穆‘尽忠报国’四字之教?他教的是‘破金’,其实是‘破敌’,用以‘破蒙’,那也无妨。咱俩虽人微力薄,却也要尽心竭力,为国御侮。纵然捐躯沙场,也不枉了父母师长教养一场。”黄蓉素明他心意,叹道:“我原知难免有此一日。罢罢罢,你活我也活,你死我也死就是!”

这才是真正的“侠之大者”,虽然书里写“为国为民,侠之大者”,但是其实郭靖心里装的,根本不是南宋的庙堂,赵家的江山基业,而是南朝数十万的百姓,从20岁,到70岁,一直装的只有【百姓】二字

郭靖... ...又想到蒙古大军南侵,宋朝主昏臣庸,兵将腐朽,难以抵挡,千万百姓势必遭劫。蒙古南侵,如去向朝廷禀告,朝廷亦必无对策,只怕促使早日向蒙古投降,有损无益。

郭靖忧心的是南宋朝廷昏暗,兵将无能,而累及百姓受苦,这才毅然决然从青州开始,抵御拖雷,又义务去襄阳抵御忽必烈

对,郭靖一直在做的事情,是自己【义务】去的,书里可见的,郭靖可能从未领过赵家人的一个铜板饷钱

当时主持襄阳城防的是安抚使吕文焕,虽一切全仗郭靖指点,但郭靖是布衣客卿,诸般号令部署自凭吕文焕的名衔发布。

而以干城之身镇守襄阳二十余年,守将吕文焕甚至都不考虑给郭靖申请一个正式职位,以至于十六年后,郭靖的身份还是个布衣,调动兵马还得要吕文焕的将令,实在只能说是因为【对这片土地和人民爱得太深】了

郭靖禀明安抚使吕文焕,请下将令,让黄药师在校场上调兵遣将。

当然,作者也必然不会让一个当世大侠,拘在一个【守将】或者是【将军】的牢笼里,那样对于【大侠】二字,实在是太讽刺了

甚至可以说,在郭靖心里,百姓的分量要远远重于国家的分量,

说话之间,忽见城门口的难民回头奔跑,但后面的人流还是继续前涌,一时之间,襄阳城外大哭小叫,乱成一团。郭靖吃了一惊,道:“干么守兵不开城门,放百姓进城?”忙纵马急奔面前,一口气驰到城外,只见一排守兵弯弓搭箭,指着难民。郭靖大叫:“你们干什么?快开城门。”守将见是郭靖,忙打开城门,放他与杨过进城。郭靖道:“众百姓惨受蒙古兵屠戮,怎不让他们进来?”守将道:“吕大帅说难民中混有蒙古奸细,千万不能放进城来,否则为祸不小。”
郭靖大声喝道:“便有一两个奸细,岂能因此误了数千百姓的性命?快快开城。”

这一切自然都源于他在蒙古军中,见多了惨绝人寰的种族灭绝式的杀戮,因此对战争对于百姓的创伤深有感悟

蒙古军十几个千人队齐声呐喊,向人丛冲去,举起长刀,不分男女老幼地乱砍。这一场屠杀当真是惨绝人寰,自白发苍苍的老翁,以至未离母亲怀抱的婴儿,无一得以幸免。当成吉思汗率领诸将前来察看时,早已有十余万人命丧当地,四下里血肉横飞,蒙古马的铁蹄踏着遍地尸首,来去屠戳。
郭靖不敢再说,只见一个七八岁的孩子从人丛中逃了出来,扑在一个被战马撞倒的女子身上,大叫:“妈妈!”一名蒙古兵疾冲而过,长刀挥处,母子两人斩为四段。那孩子的双手尚自牢牢抱着母亲。
郭靖胸中热血沸腾,叫道:“大汗,你说过这城中的子女玉帛都是我的,怎么你又下令屠城?”
郭靖想起黄蓉叫他辞婚,现下放过这个良机,终身要失去大汗的欢心,那也罢了,而自己与黄蓉的良缘却也化为流水,但眼见这数十万百姓呼叫哀号的惨状,如何能见死不救?昂然道:“我不后悔。”

郭靖不是一个将领不是将军,他虽然蠢,但是未必不懂一将功成万骨枯的道理,但是他在看到无辜百姓死于屠刀之下的时候,心中有很大的怜悯之心,

郭靖心知诸将不满,也不理会,骑着小红马慢慢向僻静之处走去。此时大战初过,城内城外成千成万座房屋兀自焚烧,遍地都是尸骸,雪满平野,尽染赤血。他想:“战祸之惨,一至于斯。我为了报父亲之仇,领兵来杀了这许多人。大汗为了要征服天下,杀人更多。可是千万将士百姓却又犯了什么罪孽,落得这般肝脑涂地,骨弃荒野?”越想心中越不安:“我破城为父报仇,却害死了这许多人,到底该是不该?”

经历了李萍之死后,李萍的遗言对他来说无疑刺激是巨大的

李萍道:“是啊。杨家那孩子认贼作父,落得身败名裂,那也不用多说了,只可惜杨叔父一世豪杰,身后子孙却玷污了他的英名。”叹了口气,又道:“想我当年忍辱蒙垢,在北国苦寒之地将你养大,所为何来?难道为的是要养大一个卖国奸贼,好叫你父在黄泉之下痛心疾首吗?”郭靖叫了声:“妈!”眼泪从面颊上流了下来。

所以才有经过屠城事件之后,反思自己练武该不该,而后经洪七公无意点化,明白了好人练武就会行善,坏人练武就容易作恶的道理

只要我将一身武功用于仗义为善,又何须将功夫抛弃忘却?”这番道理其实平易浅白,丘处机也曾跟他说过,只他对丘处机并不如何信服,而他随成吉思汗西征,眼见屠戮之惨,战阵之酷,生民之苦,母亲又惨死刀下,心中对刀兵征战大为憎恶,方有这番苦思默想。他素来敬服洪七公,恩师这番言行,比之丘处机的空言开导,自有效的多。经此一反一复,他为善之心却更坚一层了。

我想作者在神雕后记中,也是想表明这样一个观点的

我个人始终觉得,在小说中,人的性格和感情,比社会意识、政治规范等等具有更大的重要性。郭靖说:“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这句话在今口仍有重大的积极意义。但我深信将来国家的界限会消灭,那时候“爱国”、“叛国”等等观念就没有多大意义了。然而父母子女兄弟间的亲情、纯真的友谊、爱情、正义感、仁善、勇于助人、为社会献身等等感情与品德,相信今后还是长期地为人们所赞美,这似乎不是任何政治理论、经济制度、社会改革、宗教信仰等所能代替的。

说了这么多,我只是想表明一个观点

在郭靖心中,未必没有南宋的朝廷和江山,但是分量肯定不如襄阳城里几十万百姓的性命重要的。

远远不如。

这是他经过了那么多事故、战争、屠城、论剑之后总结出来的人生经验和人生哲学,他在神雕中把这个经验总结成了“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这八个字,传给了杨过

总本质上说,郭靖守襄阳城,杨过击杀蒙哥,都不是为了赵家的皇位和史弥远谁的官位,而只是为了不想让百姓被受战争之苦

同样的,如果杨过没有经历过襄阳城外,蒙古兵肆意屠杀百姓的惨剧,自然也不会对“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这八个字有那么深的认同感

杨过抱了起来,见是个汉人孩子,肥肥白白的甚是可爱,长矛刺在肚中一时不得就死,可也已不能医活,小嘴中啊啊啊的似乎还在叫着“妈妈”。杨过伤痛之余,悲悯之心转盛,抱着这半死不活的孩子,又流下泪来,见他痛苦难当,轻轻一掌将他击死了,用蒙古武士的长矛在地下掘坑,要将他掩埋了。

然后再看,为什么郭靖和黄蓉最后一定要战死

是一定要战死,而不是战死了

首先要明确的一点,在神雕的世界观里,即便郭黄都年逾七十,只要他们想走,即便没有小红马了,几十万的蒙古兵也拦不住

所以他们的赴死行为,不是因为打不过被擒被杀,而纯粹是因为觉得活着没意义,投降又不可能。

金兵南下,杀人放火、奸淫掳掠,残暴之极,蒙古兵虽然较好,但也好不了多少。幸好蒙古和宋境之间,夹了个金国,蒙古兵一时还不能侵入宋境。
郭靖望着母亲,就欲出口答应,但想起母亲平日教诲,又想起西域各国为蒙古征服后百姓家破人亡的惨状,委实左右为难
郭靖久在蒙古军中,知道蒙古兵对投降的敌人决不宽待,心中郁闷不已,酒饭难以入口,天色渐渐黑了下来,耳听得城中到处大哭小叫之声,心想明日此时,青州城中只怕更无一个活着的大宋臣民,蒙古军屠城血洗之惨,他亲眼看见过不少,当日撒麻尔罕城杀戮情状不绝涌向脑中

小说里,对于襄阳这座城池来说,从南宋朝廷的角度,襄阳自然=吕文焕,这是官方给的权力,但是从老百姓甚至是从吕文焕本人的角度来说,襄阳其实只能=郭靖的,没有其他可能。

而前文我们说了,郭靖虽然在意襄阳城,但是本意并非在意赵家政权,而是南朝千万百姓的性命,所以对于郭靖来说,其实襄阳城本身没有把守的意义,襄阳城,以及南朝的百姓才是唯一守护价值的东西

而在小说里,对于南朝千百万百姓来说,只有收住襄阳城,才有收住其余其他地方的意义

郭靖一面解衣就寝,一面说道:“过儿,眼前强虏压境,大宋天下当真是危如累卵。襄阳是大宋半壁江山的屏障,此城若失,只怕我大宋千万百姓便尽为蒙古人的奴隶了。我亲眼见过蒙古人残杀异族的惨状,当真令人血为之沸。”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郭靖在襄阳城破之后,不能,也不会像陈近南一样组织天地会秘密反清复明,因为郭靖在意的东西跟陈近南们完全不一样,陈近南在意的是江山是不是姓朱甚至是姓郑,而郭靖在意的只是大宋,或者说南朝的百姓是不是能活着,免遭战争之苦

鹿鼎记里所有所谓的反清义士,他们在意的只是江山是汉人的还是满人的,开口闭口都是【满清鞑子占了我们汉人江山】,所以他们反清

而对郭靖来说,襄阳城破,襄阳的百姓可能会遭受如撒麻尔罕城一般的杀戮,自不必说了,自襄阳以下,所有长江以南的城池、百姓,只要稍加抵抗的,可能都会遭受战火洗礼

换句话说,陈近南们保卫的,是【江山】,而郭靖保卫的,只是【百姓】

毕竟让蒙古人死了几千勇士的撒马尔罕城,如果不是郭靖拦着,就让成吉思汗给屠了,而在襄阳城下死了的,可是蒙古人的大汉

在神雕侠侣第二十一回的时候,记载了忽必烈亲帅大军进攻襄阳的故事,蒙古人用俘虏的南宋百姓开路,想逼的襄阳开城,然后趁乱杀进城去

自成吉思汗以来,蒙古军攻城,向来赶敌国百姓先行,守兵只要手软罢射,蒙古兵随即跟上。此法既能屠戮敌国百姓,又可动摇敌兵军心,可说一举两得,残暴毒辣,往往得收奇效。郭靖久在蒙古军中,自然深知其法,但要破解,却苦无良策。

守将吕文焕的做法是

襄阳安抚使吕文焕骑了一匹青马,四城巡视,眼见情势危急,下令道:“守城要紧,放箭!”

郭靖的做法是

郭靖大叫:“你们干什么?快开城门。”守将见是郭靖,忙打开城门,放他与杨过进城。郭靖道:“众百姓惨受蒙古兵屠戮,怎不让他们进来?”
郭靖叫道:“丐帮兄弟和各位武林朋友,大家跟我来!”说着奔下城头。

换句话说,郭靖带着江湖好汉冲出去,给老百姓进城以缓冲时间

对于吕文焕来说,他的任务是【守住襄阳城】,而城里的老百姓,只是这座城的附属品,或者说,是王朝和帝国的生产机器

而对于郭靖来说,百姓就是他唯一要守护的东西,而襄阳城只是守护百姓不受杀戮的武器

郭靖对于襄阳百姓来说是什么,是【干城】

杨过假意道:“郭伯伯你快走,小侄性命无足重轻,你却是襄阳的干城。合郡军民,尽皆寄望于你。”

而郭靖一个人,即便再有通天彻地之能,终究不能抵御蒙古人一次次的进攻,英雄总会老去,而蒙古人的铁骑,在那个一百年里看上去却越来越年轻

在郭靖看来

襄阳城早晚会破的,这一点莫说是七十岁的郭靖,四十岁的郭靖,就看得极为透彻

我与你郭伯母谈论襄阳守得住、守不住,谈到后来,也总只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八个字。

郭靖活着一天,就全力保卫襄阳的百姓一天,哪天城破了,如果忽必烈真的像乃祖一样,郭靖自已一个人也阻止不了屠城这种事情

与襄阳百姓同生共死,甚至为了襄阳百姓的生存而死,本身就是郭靖和黄蓉的人生信念

死,只不过是践行这种信念而已

倚天屠龙记中,灭绝师太临终曾经跟周芷若说过,郭靖的志愿

郭大侠的夫人黄蓉黄女侠聪明机智,当时她眼见元兵势大,襄阳终不可守,他夫妇二人决意以死报国,那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赤心精忠

难不成,要一个七十余岁的老人,眼睁睁看着自己守护了三十年的百姓,一个个都死在蒙古人的屠刀之下吗?然后在生命快要油尽灯枯的年纪,忍受着莫大的伤悲,为了保卫赵家人的庙堂根基转入地下吗?

那作者,还真是太残忍了些。


user avatar   glsh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说一下历史上的襄阳守将吕文焕,这哥们后来投降了,但历史评价还行,因为他实打实地守了六年襄阳,最后弹尽粮绝,在蒙古人保证不屠城的情况下投降的。大家知道蒙古人有着屠城的光荣传统,在侵略大理和南宋的时候收敛了很多,大理城破后忽必烈只杀了坚决抵抗的宰相高泰祥。但襄阳城作为一个硬骨头啃了六年,结果如何不好说,当时蒙古将军阿里海牙一个人跑到城下玩行为艺术疯狂掰箭(蒙古式发誓)表示你只要投降我们绝不屠城,但不投降的话等打下来那肯定是要屠的,好几次之后吕终于下定决心投降了。

那么换到金庸宇宙的郭靖视角,襄阳城要破了,蒙古人很残暴,虽然看起来现在不一定会屠城,但是自己作为“首恶”,必须要么投降要么去死,不然蒙古不屠了你都对不起自己的兵将。毕竟背负着数十万性命,于禁和庞德总要选一个,郭巨侠自然是不可能投降的,所以果断殉国。

不过郭黄之死还有更深层的原因,就是在南宋即将灭亡,蒙古统治汉人的现实面前,他们要考虑接下来汉人的出路,比如保着皇帝开溜,或者不管皇帝自己组织反抗武装,也就是要么当流亡政府最后被拍死在崖山,要么整个天地会搞地下工作。但显然成功率都不太高,这里他们面对的是历史大势:蒙古帝国即将统一全图,在游戏里就是快要放结局动画了,大元政权在可预见的未来里是稳定的,所以她和郭靖在有生之年是无法力挽狂澜了。

那么怎么办呢?寄希望于后人呗。怎么把自己的一身能耐和遗志传达给几十年甚至数百年后的汉族好男儿呢?江湖人最喜欢的东西:神兵利器和传说。所以他们改编九阴真经,铸造屠龙刀和倚天剑,流传下几句谶语。然后死守襄阳直至殉难。从此郭氏夫妻,大宋最后的忠良外加极大的话题性在整个元朝为人所津津乐道,而且在百年之后,依然有人秉承其志向寻觅刀剑,意图学得武功和兵书来还我河山,而此时的元朝已经风雨飘摇。(虽然峨眉两师徒完全跑偏了)

新修版中给灭绝加了一句话,算是侧面应证了以上观点,解释为何郭黄不直接把秘籍给儿子女儿而是兜这么复杂的圈子,就是因为他们“料知兵书和武功秘籍如出世早了,未到逐走蒙古人的时机,落入了奸恶之人手中,不免遗祸无穷。”

综上所述,黄蓉在元初就想好了整个元朝的剧本,用自己和郭靖的死给了数十年后的反元人士一波助攻。


ps:我知道题主是希望他们能有个好结局,不过讲道理,襄阳被攻破是蒙哥死后十五年,那时候郭靖快70了。。。这岁数远超当时的平均年龄,忠良殉国更是死得其所,不能算是悲惨的结局。


user avatar   segelas 网友的相关建议: 
      

简单地谈几句个人的看法。

战死,是郭靖和黄蓉的个人选择。而正是这种个人选择,彰显了金庸对于这两个人物投注的最高理想化寄托,也随之构成了二人---特别是郭靖---在金庸系列中的最高地位。

金庸的武侠小说,大部分都与真实的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善于将小说的语境嫁接到宏大的大环境之下,让人物被放置在政治、民族、文化的复杂因素之中,并且让他们成为历史在某个节点中的参与者。这样的操作,既赋予了作品以足够大的格局眼界,超脱了江湖打斗的局限小圈子,更重要的是,让角色们的个人命运与宏观的社会变迁产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个体对整体的能动作用,个体对整体回馈的感受。

而由此,便得到了最后的落脚点:在体验到自身于整体环境之中的地位后,个体角色所作出的人生选择。这样的人生选择,便是人物的个人境界与内心信仰的直接体现。在如此的整体架构之下,我们有理由相信,虽然在几乎每部作品中都有男女情爱的要素,也都有帮派之间的恩怨厮杀,但金庸的最核心就没有放在那些层面上---个体在面向社会整体之时的人生选择,其所体现的信仰,才是他对于自身人生信条的表达。

例如,在《书剑恩仇录》里,陈家洛先是在六和塔放走了乾隆,后又在香香公主被逼自杀的情况下依然选择隐居回疆。在清王朝的江山已经固若金汤的情况下,他并没有选择刺杀乾隆、军事造反,反倒是将自己的全部行为、决定,都围绕着“师门真相、血统真相”这样的个人高度----针对乾隆是为了确认出生情况,敌对张召重也是为了清理门户。甚至,他在最后放弃了个人高度下的“为香香公主报仇”这一目标。纵观全篇,他率领的红花会,虽然在书中的主角视角之下,于局部上有正面的胜利,但在背景中的各地堂口却被破坏,事实上群雄的反应也都更加被动,呈现出全局之节节败退中的“应对小胜”。

这一切,就说明了红花会与陈家洛在社会大局势之前的无力抗衡----进攻皇宫行动中章进的死亡,便是最好的象征。在作品中,于武功胜负之上,陈家洛和无尘等人碾压了黄马褂卫士,处于完全的上风。金庸特意安排了一场斗武作为明示。然而,当武功高强之人陷入皇宫,置身于“武功不如自己的大规模人群”之中,个人武功便不再具有意义了。这种寡与多的对立,个体强者与大众平庸的对立,以及其所衍生出的结果,正是对个体之于整体的隐喻----个体能力再强,也无法抗衡社会与时代的整体洪流。事实上,这也正是“江湖”在“社会”面前的格局过小的指代----对比其他武侠作者,金庸出彩的地方,便是让江湖不再成为社会的全部,而只是一个很小的局部,江湖无法覆盖社会,而江湖人也无法左右社会发展方向,这是格局体量的巨大区别。

可以说,《书剑恩仇录》通篇,便是陈家洛在有意无意间对于自己“局限于个体情感的小江湖格局”、以及其在整体社会面前的无力性的感受过程。个体对时代做出了一度积极的反应,但时代给予了个体彻底的绝望,于是,个体做出了退隐的避世选择,放弃了自己对时代的“螳臂当车”,离开了“庙堂之高”,回到了属于自己的“江湖之远”-----霍青桐的回族也如此,一度在小战局上战胜清军,但最终自知无法抵挡清军在资源体量上的庞大优势,选择了规避。

而《碧血剑》里,我们也看到了高度类似、但略有升级的表达,也看到了金庸相比处女作,于这一主题上的更丰富构建。相比陈家洛,袁承志与社会时代的关联更深,也更有影响时代的动机------作为政治人物袁崇焕的儿子,他对崇祯皇帝的刺杀既关联“清除汉族振兴障碍”的民族性,也关联着自己的个人报仇。在此基础上,他对于清政府对抗的动机也同样丰富-----既有对“保护汉族江山”的宏观因素,也有对刺杀叛将、为父报仇的微观因素。这一次,金庸让主人公的同一行为,同时混合了个体性和整体性。

然而,在作品里,袁承志感受到的,依然是自身对于大时代的无法抗拒。面对崇祯,他因为阿九的私人情谊而无法下手。与他形成“第一代与第二代之精神继承者”关系的金蛇郎君,在作品里被大篇幅地渲染其对个人情爱的纠结,则在侧面体现了袁承志其人的内心。在个人无法实现时代改变的情况下,他也试图成为某一种“整体”的一部分,为李自成效力,也确实战胜了腐朽的明朝,一度创造了“在外族威胁下保卫汉族江山”的民族大义的落实。但是,李自成同样不是一个能够超脱出个人情爱层级的大才,因为陈圆圆而将汉族江山拱手送人。而另一方面,袁承志却在满族的一边看到了真正的“时代流向”----即使皇太极因为个人情爱而被杀,看似同样因为个体而削弱了打江山的步伐,但清势力依然可以在多尔衮的带领下攻占北京。

显然,满取代汉,是当时属于两个民族整体发展水平的不可逆潮流,不以个体的格局而转移----皇太极因为情爱被杀,清势力也可以打赢战争。而在另一边,当李自成因为个人情爱丢失机会后,却没有一个其他人站出来,袁承志自己也不能,一切都无法扭转。这便是袁承志感受到的挫败,也引导出了他在自知个体只是肉体凡胎、无法扭转民族大局方向之下的出走海外。

而在历史要素同样深厚的其他作品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同样的内容,以及各个主角在大时代方向下丰富的个体选择。《天龙八部》里,或许是最接近于郭靖境界的乔峰,在全篇都反复感受着自己在“政治”面前的无力。他卷入汉族与契丹族两方的方式,都是以个人情感为主导-----在汉族这边制度分明、且有全冠清做出各种派系争斗玩法(全作品中的丐帮,这部里的政治气息最足,也是金庸的有意为之)的丐帮政治集体之中,他完全以兄弟情义领导队伍、引导判断,一步步陷入全冠清和马夫人的陷阱,无力对抗;在契丹族那边,他对于耶律洪基政权的进入方式,也是与对方的结义之情,且还在与契丹敌对的金人面前再次因为结义情而得罪了耶律洪基,在政治上落到不利地位,而自己却毫无察觉。

乔峰能采取的应对,也只有直来直去的个人武力----面对“政治手段”陷入的困境,不以同等手段回击,而是在聚贤庄大杀四方。因此,他也必然只能以同样的方式应对“多民族之对立”的社会大局-----无法用自己擅长的兄弟情和个人武力调解民族对立,于是只能以一死来回避政治和民族的站队选择,并用这种最江湖情义的方式,来强行靠个体延缓时代发展进程,让契丹退军,然而也只能是延缓而非化解。而在同作品中,慕容复光复大燕的野望,也最终沦为了痴人说梦的疯狂。扫地僧化解萧远山和慕容博的个体与民族混合之仇恨的时候,乔峰对此的无法融入之旁观,是他对个人恩仇无法放下、终究只是一个“江湖人”的表现。

而乔峰在个人无法摆脱个体内心局限、因此没有能力用政治的手段改变政治时局的情况下,他用江湖人方式的激烈自杀来延缓时代发展。这固然是一种用死亡的逃避时代,但也是一种暂时性的“解决”,已经是金庸书中“积极面对时代发展,让局限的个体尽量作用于时代”的第二名了。

而在其他的作品中,则是这样的一些主角----《倚天屠龙记》中以个人武功冠绝天下、但甚至无法应付周芷若的计谋、更不用说对付朱元璋的手腕、更在赵敏周芷若等三人混合了个体爱情与“蒙汉民族”之间无从选择的张无忌,他能够在江湖层面下用一己之力的武功和人情化解明教和正派的对立,化解少林寺对谢逊的处罚,却无法在明教变成一个政治军事组织后料理好一切,只能放任朱元璋势力的发展,自己甩手离去;《鹿鼎记》里带着所有老婆抛开一切乱局,放弃自己在时局中各方身份,远远逃开的韦小宝。

另外,在没有明确指代、但却直接影射当代台湾政局的《笑傲江湖》中,令狐冲几乎完全被动应对着岳不群的构陷,毫无实质的反击,反而在能够反击的时候尚挂念着师徒之情,于是也必然无法应对政治化的局面。他在面对魔教与正教之争中毫无办法,与任盈盈一样都没法改变政治腐朽性十足的魔教内部“吞没一切纯正之人”(东方不败和任我行在阿谀奉承之风下的两代堕落,任我行最后从象征政治集团中权力的宝座上掉下的死亡)的败坏发展大势,于是双双隐居。同样类似的表现,还出现在了同样政治计谋风云变幻的《连城诀》中-----感受了世间复杂的水笙,在看到晚一步体会到一切的狄云时,说出了那句“我知道你一定会回来的”,指向了她与狄云必然的无奈避世。

即使在政治性不太明确的作品中,主角们的个人选择也大多以被动为主----“无从选择的犹豫”与“回避大环境”。《越女剑》里阿青逃开了自己对范蠡“背叛与爱恋”之间的选择,《飞狐两部曲》里胡斐与苗人凤跨越两部积攒出的“情义与恩怨“终结于胡斐的不知所措(身处悬崖峭壁之上的无法进退,正是对胡斐选择无力的最好象征),《白马啸西风》则让李文秀离开了爱情发芽与爱情背叛交织的土地,回到了中原。

甚至,在《射雕三部曲》的前两部中,郭靖也有着一个很好的对比角色:杨过。面对同样的时局、社会,杨过从头到尾的选择,都紧紧地围绕着“个体性”而非全局观。这一点,在杨过与政治氛围浓重的襄阳城开始产生联系后,体现的淋漓尽致----他可以为了复仇郭靖而投奔蒙古,也可以在感受到郭靖的长辈之情后再次复返,还可以在看到小龙女被多方纠缠的战斗中重伤后向全真教、蒙古等对立民族立场上的各方无差别攻击;而在十六年后的部分,即使年龄有所成长,他利于襄阳防守战的“三件礼物”也有很大程度上为了郭襄的生日祝贺,而对郭靖态度的最终逆转,也是看到了郭靖后背后“想起他与自己的点滴”。杨过并非感受不到民族大义,确实受到了郭靖的影响,但终究也只停留在了击杀蒙哥的短时间------由于他之后避世的终极选择,这也看上去变成了一种“瞬时感受到了民族大义后的一时选择”之个体性。

而最终,杨过变成了“神雕侠侣,绝迹江湖”,从头到尾都是一个潇洒的“浪子”,而非以民族大义为己任的大侠。在作品里,金庸也给出了个体试图对抗时代的结局----战争失败的王重阳。

所有的个体,都受限于个人情感的束缚作用。金庸对男女恋爱的重墨,反而成为了对个体性的强调刻画。而个体性局限的个体人物,也无法用大格局撼动整体社会发展潮流,而是选择避世。在一定程度上,这或许也是金庸自身的现实选择-----与其勉强,不如浪迹天涯、潇洒自在。这种现实选择的世界观,也引导出了“大部分作品中的人物全部走向避世”的案例之多。

金庸展示着主人公们以个人情义为根基的行事逻辑,也展示着他们在政治、权谋等超出江湖层面之事中的应对无力。由此对比,人物个体局限性在宏观时代面前的无所作为、蚍蜉撼树,以及怅然脱离的结局,明确了下来。

然而,在金庸的心里,或许也终究存在着一种绝对的理想主义,一种他自己无法做到、但却心向往之的最高形态。这种形态的具象,便是郭靖。

郭靖是否超脱了个体情感的局限性呢?显然并没有,他反而是一个情义浓烈的形象,对待背叛民族的杨康始终以兄弟相称,无法放下。而他是否无法看透时局呢?显然也不是,在各种描述中,都可以感受到“襄阳已成孤城”的状态。因此,具有局限性的郭靖,也必然不足以扭转宋朝落败的大局方向。

然而,面对这样的不可逆潮流,自身力量无法扭转之的郭靖的选择,才体现出了超出一切角色的伟大性。他没有选择避世,甚至没有用乔峰的“自杀”来提前了结自己,而是将自己能够做到的事情延续到了自己能延续的最后一刻,最大程度地发挥了个体力量对于整体社会与时代的影响力上限---哪怕他知道,这种影响力不会是延续到永远的。

所有的主人公,都一度拥有对时局施加影响力的志向,也在感受到其不可逆性后选择了或多或少的回避,或干脆无从抉择。而只有郭靖,即使自己没有超脱出人类的身躯,没有越过个体情感的局限性,但依然在不可能扭转的情况下,将自己的志向保持到了最后一刻。不可为,是金庸绝大部分书中主人公的感知曲线,而“为之”,则是专属于郭靖的待遇。

郭靖,就是金庸脑海中那个完全摆脱现实束缚的理想化自己。无法成神,依然是人的个体,但做到了对信念的坚持始终。

事实上,这样的形象,在影视作品里也并不罕见。在三谷幸喜拍摄的《真田丸》中,我们就看到了类似的信息。在大阪城夏阵中,面对德川家康“你杀死了我也不足以改变什么”的喊话,真田幸村高声应答“我完全明白”,但依然打出了那一枪。而在他切腹的瞬间,闪过了“所有亲人都已安好幸福”的画面。这意味着,在幸村的心中,他已经知道德川之世的降临不可逆转,也知道那会是一个好的时代。但是,他依然要贯彻属于自己的个体信念,也延续老爹的志向-----对抗德川,拿回上田城。格局很小,也无法撼动大时代,但却是幸村作为一个渺小的武士个体,在战国乱世中唯一能坚持的东西-----把握住自我,贯彻始终。

只有战死,才能让郭靖成为金庸作品中的最高存在,成为金庸的理想化化身。那么,他有什么理由不战死呢?


user avatar   dong-fang-ze-7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一件长久且枯燥的事业需要一个醒目的结局来升华,虽然守襄阳难度很大跨度很长,但只要你最后守不住那就一切白搭

守襄阳是集体主义事件,即使金庸再夸大郭靖黄蓉的武功谋略,即使金庸把郭靖的战场单人表现写得再放肆再无敌以区分他和普通士兵,但只要不是傻子都知道襄阳不是郭靖黄蓉两个人守住的,郭靖没法真的开无双,襄阳是千万军民通力合作才守住的

所以不妨反着想一下,如果郭靖黄蓉没有战死襄阳会怎么样

没有战死-意味着郭黄正常老死(也可能意外死亡)或者眼见敌人势大万难抵挡得住而选择弃城

不论哪一种,最后都是个归于平淡的集体主义大失败事件

只有战死才能为守襄阳的核心人物郭黄披上一件无上荣光的外衣,给他们三十年的守城生涯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把集体主义转为个人英雄主义,还能大煽一波情


user avatar   gao-da-quan-3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也还好了,我看别人算过,郭靖黄蓉以身殉国时候也要70了。

70岁战死沙场很好的结局了,比中风躺在床上二便失禁好太多了。


user avatar   fan-qie-chao-ji-dan-29-2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本文转载于:六神磊磊读金庸

1、郭靖黄蓉之死的官方说法

蒙古至元十年(1272年)2月31日,天气阴沉,彤云密布。

襄阳城,这个蒙古大军眼里的头号拆迁钉子户,终于被占领了。守城的郭靖、黄蓉下落不明。

公开的说法是,他们两个都战死了:

襄阳城破之日,郭大侠夫妇……同时殉难。——灭绝师太

按照这个说法,好像事情很清楚,两个人一起殉城,没什么疑问。

他们还有一个儿子也一起死了,叫做郭破虏。顺便说一句,这个儿子的存在感太差了,戏份都被两个网红姐姐抢光了,很多读者甚至都不知道他的存在。

郭靖黄蓉的这一版结局,很壮烈,很煽情,烽烟滚滚唱英雄,很符合我们平民老百姓对英雄的想象。

但是我作为一个资深观察家、写过很多“轰动出版”的调查巨作的大作家,纽勒各比公司副总裁,必须指出:

这一个说法,远远不是真相。这背后,有阴谋,而且让人不寒而栗。

2、郭靖死亡之谜

疑团一、灭绝师太的身份和权威性

灭绝师太所说的那句话,是现存的所有资料里,关于郭靖黄蓉之死的唯一的正面说法。没有旁证。

对此我们只有呵呵了,灭绝师太的话,也能信?

(1)灭绝师太一贯说谎

一贯以来,她说话的可信度都是很低的,她宣布的别人的死亡原因,基本都是假的,或者说是似是而非的。

比如她说纪晓芙是杨逍害死的,然而却是自己一掌拍死的。她说师兄孤鸿子也是杨逍害死的,其实是自己比武输了想不开,抑郁气死的。

有这么多造假的先例,凭什么就认为她讲的郭靖黄蓉的死因是准确的?

(2)时间上的问题

郭靖黄蓉是南宋末年死的,而灭绝师太说这话的时候,已经是元朝末年了,中间整整隔了一个朝代、90多年。都够一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那么长了。

对于史料,记叙者的时间越接近,可信度一般就越高。反之则越低。当然一些带鱼养殖户除外,他们就算说昨天的事也基本是假的。

时隔这么久,灭绝师太宣布的消息,可信吗?

疑团二、关键权威声音的缺席

(1)蒙古方面

试想一下,如果襄阳城破,郭靖黄蓉授首,那么对于蒙古方面来说,无疑是一件大大的战功。

拔掉郭靖这个天字第一号钉子户,对于其它还在负隅顽抗、企图敲诈我大蒙元的钉子户,也是巨大的震慑。

然而蒙古公布这个战绩了吗?上蒙古联播了吗?把郭靖传首号令全军,让大家欣赏了吗?都没有!这难道不反常吗?

别忘了,蒙古人抓到了一个小郭襄,都要绑到柱子上给大家展览的。可为什么杀了巨侠郭靖,却一点声音都没有?可疑!

结论很可能是:蒙古人根本没有杀掉郭靖,无从炫耀战功!

有一个很微小的细节,可以佐证蒙古并没能杀掉郭靖:

后来元朝的兵马大元帅之女赵敏威胁张三丰,要他投靠朝廷,不要螳臂挡车。

如果郭靖黄蓉是被蒙古杀的,赵敏十有八九要说:你看看当年郭靖的下场!

可是赵敏提都没有提!为什么?因为事实不存在,她无从提,没法提!

(2)宋朝方面

关于郭靖之死,宋朝也没有任何战报。

要知道,宋朝的战报本来是很及时的,发报体系是很先进、快速的。比如当年萧峰死了,雁门关方面就很快发出了战报,快马送到汴梁:

“***亲帅部下将士,血战数日,力敌辽军十余万,幸陛下洪福齐天,朝中大臣指示机宜,众将士用命,格毙辽国大将南院大王萧峰,杀伤辽军数千……”

可见,宋军的发报体系,早已经覆盖了遥远的雁门边境,当年就有“快马”。

那么,郭靖在更便利、更发达的湖北襄阳战死,南宋方面为什么反而没有相关战报?

对比一下,当时和郭靖身份一样的南宋民兵首领张贵、张顺,在襄阳抗元死了,都有详细记录,怎么偏偏郭巨侠就没有?

另外,南宋为什么没有对郭靖的任何悼念、追封?之前抗元名将杜杲病死了,都赠开府仪同三司。郭靖怎么死得悄无声息?

疑团三、忽必烈的态度

忽必烈是很喜爱郭靖的,一口一个“郭叔父”。

他很想收服郭靖,招至麾下,还说要是能得到郭靖,胜过十座襄阳城。他要的是活人,不是死人。城破的时候,忽必烈多半会要求活捉郭靖,不会匆忙杀掉。

你看忽必烈对待文天祥的方式,在燕京关了三年,实在劝不动了,才被迫处死,怎么会把郭靖全家杀光光呢?你杀了郭靖一个亲人,就成了血仇,也会断了郭靖归顺的可能。

退一万步,就算是不得已,杀死了郭靖,忽必烈也会有所表示,哭一下、哀悼一下之类。可是书上一点记载都没有。这难道不可疑吗?

疑团四、襄阳城陷落时的细节

襄阳城是怎么陷落的呢?请注意,不是蒙古大军攻破的。蒙古军攻破的只是樊城,然后襄阳的守城长官吕文焕开门投降。

如果郭靖、黄蓉当时在城里,怎么可能允许吕文焕投降?

注意一个细节:就在几年前,蒙古军上一次围城的时候,当时的襄阳长官是吕文德,此人被吓坏了,说要退兵,黄蓉拿着刀子警告他:再说一声退兵,我捅你几十个透明窟窿!

连退兵都要被捅几十刀,何况是投降?郭靖黄蓉岂不早千刀万刀把他剁成老干妈了。

所以,只有一个原因可以解释了:

襄阳投降的时候,郭靖黄蓉不、在、城、内!

他们不是死在城里的,多半也不是死在蒙古人手上的,所以蒙古才觉得很尬,没法宣传这个光辉战绩。

而宋朝也不确定郭靖的下落,搞不清楚他到底是投降了还是战死了,所以才含糊对待,不发战报。这才能把全部疑团都讲通!

那么,郭靖到底去哪里了呢?我们今天就来揭开这个惊天的阴谋。

3、阴谋的关键:一个迷失了的重要人物

请注意,在整个事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人物,一直被忽略了。

他就是郭靖的大女儿、郭襄和郭破虏的姐姐——郭芙。

在郭靖之死的公开版本里,郭靖黄蓉死了,郭破虏也死了,郭襄出家做尼姑了,每个人都有交代。

可是大女儿郭芙和他老公耶律齐呢?完全没有交代!基本上下落不明。后来灭绝师太也没有提!这难道不蹊跷吗?

一切反常之事,背后必有妖。郭芙的下落,其实才是这整个惊天疑团的关键。

提醒大家注意一点:郭芙的心态。在襄阳围城的时候,郭芙的心态是很不正常的,比如严重的失落感、妒忌妹妹、抱怨父母不公等等。

妹妹受到爹妈疼爱,黄蓉甚至打定主意:几个子女,我注定要为襄儿花心血最多。老妈偏心,郭芙心里能没有想法?

妹妹人见人爱,外号“小东邪”,郭芙的外号是什么?她甚至连外号都没有,只有他妈给取过一个——“草包”。

还有杨过,给郭襄那么夸张地祝寿,轰动武林,霸占头条,全部公号都刷了屏。相比之下,郭芙的老公同一天当了丐帮帮主,却没有人关注,只有没人看的机关报《丐帮报》发了个消息,大大打了郭芙的脸。

书上说,郭芙“暗藏恚怒”“愀然不乐”“勃然而怒”,“人人兴高采烈,郭芙却脸色不豫”。

在襄阳大战的时候,金庸说郭芙一个人想着自己稀奇古怪的心事,那是什么心事?

是没有得到杨过的不甘,是人生失败的自艾,是怨,是恨,包括恨妹妹,恨父母,恨家庭,恨身边的一切。她想当武林的公主,可是却越来越沦为配角。

4、蒙古的阴谋

再看蒙古这边。

提醒大家注意一件事:从郭靖的家人身上下手,找突破口,是蒙古的惯用伎俩。

当年,成吉思汗为了强迫郭靖攻宋,就是从郭靖的老妈那里下手。

后来,蒙古人在襄阳为了搞定郭靖,又对郭靖的女儿下手,抓了郭襄,威逼他投降。看过小说或者电视剧的应该都对这一段有印象。

结果,郭襄坚贞不屈,郭靖也大义凛然,蒙古人的算盘落空了。可是故事真的结束了吗?小女儿身上既然无法突破,那么大女儿呢?

这个大女儿的弱点多多了!包括虚荣、脑瓜呆、耳根软,处处是漏洞!更重要的是,她正好对家庭、妹妹心怀怨恨。

一个人在这种怨恨的心态下,是什么事都干得出来的。

甚至,她早就和蒙古人秘密合作了!

5、有一些事,细思恐极

让我们来回顾一些细节,这背后的阴谋,让人不寒而栗。

还记不记得这一段情节:有一天深夜,郭襄去襄阳城外的羊太傅庙祭拜朋友。

几分钟之后,郭芙就到了现场,说是来找妹妹。

又几分钟后,蒙古武士尼摩星就出现了,前来抓人。

怎么会这么巧?尼摩星怎么会出现的?哪里来的情报,谁是奸细?是不是郭芙当了带路党,把妹妹卖给了蒙古人?

尼摩星当时对郭芙恶狠狠的,那当然了,演戏嘛!幸亏当时杨过窥伺在侧,出手杀了尼摩星,郭芙和蒙古人里应外合的计划才没有得逞。

如果你还不相信,那么看一个更证据确凿的:

就在这件事之后没多久,郭襄私自离家出门去找杨过。本来这也很机密,书上说得清清楚楚,只有黄蓉、郭芙夫妻俩等几个人知道。

可是郭襄一出门,就撞见了金轮法王,被抓走了。怎么会这么巧?是谁透露的消息?总不可能是金轮法王能掐会算吧?总不可能是黄蓉卖了女儿吧!

答案只能是——郭芙夫妻。

注意,我说的是夫妻,还包括他的丈夫耶律齐。

6、浮出水面:真正的幕后黑手

耶律齐,这个来历诡秘的老公,是郭芙后期真正的死党。她连护身的至宝软猬甲都给了耶律齐。

这个人可不简单,绝不是看上去那么老实、人畜无害!

他是契丹人,但和蒙古有千丝万缕的勾连。他的老爸耶律楚材,曾经是蒙古的大臣。其实何止是大臣,根本就是宰相。他的哥哥耶律晋,也是蒙古的大官。

怎么样?发现水很深了吧。

事实上,在丐帮里就一直有声音说耶律齐来历不明,是汉奸。耶律齐也很了解自己的这一短板。

有一次,蒙古的霍都王子故意当着丐帮群雄的面,质问耶律齐这一点,耶律齐作了回应,说自己老爸在蒙古早已经倒台了,被整死了,早和蒙古划清了界限,绝不叛宋。

事实上这根本就是一场双簧,是故意解释给大家听的——瞧,我不是汉奸,我公开回应了!

记住,一个人越是用力辩白的,就越有可能是真相!

说他和霍都是一伙,有证据么?有的!后来霍都在比武时被杨过手下人追击,逼得很窘,危在旦夕。耶律齐情急之下说:“我来助你!”

不信大家去翻书,金庸写的,白纸黑字。

他为什么情急了要帮霍都?因为他们根本就是一伙!

耶律齐和蒙古朝廷,虽然曾有过一些上辈的恩怨,但事过境迁,大家毕竟是一家人,都是蒙古的二代嘛!都是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嘛!

他的老爹耶律楚材虽然是倒台了,被整死了,但这不过是宫斗中常见的事。政坛嘛,有起有落,哪有天天扯足顺风旗,只占便宜不吃亏的呢。把这一页翻过去,放下包袱向前看,大家握个手,不就又海阔天空了嘛。

7、被掩盖的真相

到此,整个阴谋就渐渐浮现了。我们基本可以推导出整个过程:

蒙古大军拿不下襄阳,搞不定郭靖,于是就想找内应。

找来找去,蒙古人惊讶地发现,当年老宰相的儿子——耶律齐,居然在做郭靖的女婿!

更妙的是,耶律齐的老婆、郭靖的大女儿,居然思想不稳,心怀怨望,恨家庭、恨妹妹!

惊喜不惊喜,意外不意外?

忽必烈何等厉害,肯定立刻带话过去:小齐啊,过去我们对不起你老爸,委屈了你们家,我今天郑重道个歉!不过那都是上一代的事了,我们还是一家人嘛!现在大哥我很需要你帮助!快劝劝你老婆,和我们一起搞郭靖吧!

请问耶律齐该怎么选择?

跟着郭靖混,到死也是个宋朝布衣;重投大蒙古怀抱,前途无量,延续先父荣光。这还会很难选择吗?

他就每天给郭芙吹枕头风:你爸妈心里只有妹妹和弟弟,没有你!你惦记的那个杨过,呵呵,也只有你妹妹,没有你!

受这窝囊气干嘛,襄阳关我们屁事?跟忽必烈大哥干吧,天下是我们的!

你可能会说,我不信郭芙会背叛!

那宋青书呢?为了周芷若,他不也答应给他爹、太师父下毒药吗?

再举一条证据:耶律楚材虽然倒台了,但后来恢复了名誉!他的遗体运回燕京故里,和夫人合葬,建庙立像,哀荣备至。后来又追封为广宁王,谥号“文正”,无比崇高。

这难倒不是因为他儿子后来献城的“大功”在内?如果他儿子一直跟着郭靖,当乱臣贼子,抗拒天兵,耶律家怎么能平反?

8、郭靖和黄蓉的真实结局

最后,有一件事,坚定了郭芙向父母反戈一击的决心。这就是倚天剑和屠龙刀。

“郭大侠夫妇铸成一刀一剑之后,将宝刀授给儿子郭公破虏,宝剑传给本派郭祖师。”——灭绝师太

屠龙刀给了儿子,倚天剑给了小女儿,那大女儿呢?两手空空,什么也没有!

郭靖黄蓉做得也太露骨了,哪怕你留一点原料,打一把水果刀给大女儿呢。

郭芙对父母的怨恨,大概是已经滔天了吧。你不仁,别怪我不义。我再也不守襄阳当苦逼了,我要做武林公主!

于是,蒙古至元十年的那一天,历史转折的一天。

也是充满了诡谲、欺骗、秘密的一天。

郭芙把爹妈骗出了城。理由很好找,比如说自己被坏人绑架了之类。地点很有可能就是羊太傅庙。

那里是她搞过阴谋的旧地,轻车熟路。而且,那里祭奠的是晋代名人羊牯,读音很像“杨过”。她也是特意选在这里,给自己的前半生做一个终结。

她和耶律齐对蒙在鼓里的郭靖、黄蓉下了手。

靠武功偷袭是不行的,多半是用毒。当然,可能没有下致命剧毒,而是把父母麻晕了,送到一个秘密地方软禁了起来。

这就是她夫妻俩和忽必烈的交易。

与此同时,按照事先约定,襄阳城长官吕文焕开城投降。由于事发突然,各路高手都救援不及。

于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郭靖黄蓉,可能是一直幽禁到死,也可能最后放出来了,但也已心灰意懒,就像风清扬那样无颜再入江湖,无法面对女儿叛国投敌之耻,最后郁郁而终。

郭襄只身逃脱了。她知道这一切,但是也无颜讲出真相。叛变的是自己亲姐姐亲姐夫,怎么讲?

于是她只好到处说:父母战死了。这是对郭家名声最好的保护。

她后来的看破世情,不完全是因为杨过,还有这样一个惊天内幕在。这才是她灵魂上真正的痛。

有佐证吗?有的!郭襄有一次出门游历,路过三休台,忽然伤心感慨:“三休,三休!却不知是哪三休?人生千休万休,又岂止三休?”

你看这里面有多少无奈?如果她的心事只是杨过,那也不过是一休而已,又怎么会觉得“千休万休”?想必是预感到家庭有大变故,山雨欲来,前途绝望。

9、郭芙归宿

最后,郭芙的结局怎样呢?金庸没有明写,我们只能在一团迷雾中,去寻找蛛丝马迹。

她大概离开了耶律齐。双方背负的心结太大,无法一起继续下去的。

关于她的最终结局,史料里有一条暗藏的线索:

1270年,襄阳城破之前,高丽国王曾找到忽必烈,说要和亲,求一个公主下嫁,忽必烈没有答应。

可是一两年之后,忽必烈忽然改口答应了!

襄阳城破之后数年,一个名叫“忽都鲁·揭里迷失”的元朝公主嫁到了高丽去,和高丽的世子谌完婚。

为什么这么巧?襄阳城破前两年,蒙古都还没有合适的公主人选,不同意和亲;城破之后,忽必烈就毫不心疼地派出了这位“公主”?

而且,这位公主的名字特别耐人寻味——“忽都鲁·揭里迷失”。

为什么叫“迷失”?她迷失了什么?姓名?还是身份?也许是都迷失了吧。

看来,一心想当公主的郭芙是如愿了。

忽必烈不但把她改头换面,变成了蒙古公主,而且让她嫁到高丽,做了世子妃。

当然,她的代价也很沉重,是永远不能再叫“郭芙”这个名字,而是要永远顶着一个“迷失”的头衔。当回望中华的时候,迷失在异国的她,也会潸然泪下吧。

来源链接:


user avatar   wan-xiong-89-43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途岛战役……


user avatar   da-meng-24-1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这就是月亮和六便士的问题,是要月亮,还是要六便士,最好全都要。

一心看着月亮,却忘了地上的六便士。

是要面包,还是要自由,还是要两者兼得。

旅行,自由,远方,美食,华服,这都是很好很好的。

可是之后?大部分人还是要落到现实生活上面。

需要养家糊口,需要给孩子找学校,需要给自己找工作,需要面对现实问题。

不是说脱口秀不好,但是对比脱口秀演员和我们河南省至少前三的王牌中学的编制,可能还是少了稳定和底气。

当然这只是我作为一个功利主义者的个人看法,对我而言稳定可能胜过自由。我欣赏自由自在的勇气,只是我不敢罢了。

当然如果外面很好,回报又很高,辞职也未尝不可。

我没有这种勇气,只能钦佩她人的自由。毕竟大多数人没有六便士,也没有月亮。

但人生没有如果,为了诗和远方,只能苟且于当下。这就是人生的真谛,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以上,人生如负重行远。

相比于自由和散漫,我觉还是工作和编制更靠谱。


user avatar   chen-sheng-7-76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识字率

明代:

明朝对社学的入学年龄规定:“民间幼童十五以下者。”即15岁以下的孩子都可参加,入学时也不需要考试,招生数额也没有限制,凡是愿意读书的,都可以来参加。

《明史·杨继宗传》中记载了这么一句话,即:“成化初,用王翱荐,擢嘉兴知府.......大兴社学,民间子弟八岁不就学者,罚其父兄。”

明代小说出版业繁荣,有大量的人购买这种休闲通俗读物。

传教士记载:利玛窦等合法传教士的著作,他们不约而同地记载道:他们惊讶地发现明国老百姓识字率很高(而那个时候他们使用二十多个拉丁字母的西班牙葡萄牙母国的识字率可能还不如用几千个汉字的大明),并且把识字率高的原因归功于两点:1.中国人特别注重文化教育2.中国各地方言差异大,要互相理解必须靠文字作为桥梁。

清当局:

第一,生员不得言事;

第二,不得立盟结社;

第三,不得刊刻文字。

第四,大兴文字狱

第五,篡改历史文献

第六,禁毁和篡改汉语著作

通过以上手段,经过两百年黑暗统治中国人识字率终于达到历史最低的 1% (清当局学部在1909年的统计,当时中国人的识字率不足1%)





  

相关话题

  杨康天资聪颖,而郭靖天资平平,为什么杨康后期打不过郭靖? 
  为什么江南七怪同意郭靖向洪七公拜师? 
  如果回过头来看,郭靖拒绝成吉思汗成为宋王的条件是对是错? 
  《神雕侠侣》中黄蓉的人设崩了吗?她对杨过是忘恩负义吗? 
  不吹不黑,公正的说说郭靖到底武功是个什么水平(巅峰,死之前)跨书 三部曲 对比? 
  射雕英雄传里最后的华山论剑,黄药师为什么那么多顾虑? 
  《九阴真经》那么厉害,为何郭靖不传给每一个士兵,用来保家卫国? 
  射雕英雄传电视剧,哪个版本最经典?大家怎么评价? 
  为什么金庸在射雕三部曲里写出了东西南北中那五位绝顶高手,而在其它作品里却并没有出现绝顶高手这一概念、只是在江湖中非常厉害的高手? 
  神雕侠侣中裘千尺没有见过郭靖黄蓉夫妇,如何验证杨过杀的是不是真的?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江南七怪同意郭靖向洪七公拜师?
下一个讨论
汉朝和罗马真不是一个次元的吗?





© 2024-06-2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