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这次的情况恐怕比大部分人想象的还要严重。因为这次事件最初牵头的是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是国安体系,同时直接上了《国安法》。此前互联网的各种事件大都是工信部牵头。说明这次是真的出了国安问题,而不是“疑似”或者“隐患”的程度。
其次,滴滴本身的黑料相当多,此前风评就不好。这次整改哪怕最后放出来,估计也基本没了。
再次,滴滴的用户数量非常庞大,与当代普通人的生活也算是有很紧密的联系,而且还曾经作为中国高科技企业的典范进行宣传过。但是这次调查下架毫不手软,某种程度上也有杀鸡儆猴的效果。我记得某人曾经说过“某宝如果倒了,上千万人要失业。”其实这就在用自己与百姓生活的深度绑定来向政府喊话。而这次,政府也算是表态了:如果真的触及红线,哪怕你影响很大,哪怕曾经作为正面典型宣传过,该动手时绝不手软。
最后,我很想看中国资本家们的反应。近30年,资本家们在中国的地位被抬得非常好。一个个“商界神话”颇有当年美国商界造神的势头。尤其是最近5年,以互联网公司为代表的资本家们高调程度甚至超过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所以我很想看看接下来,他们会不会继续挑战国家,毕竟,商场就是战场,他们早就习惯赌博了,搏一搏,万一呢。我这种失败的小老百姓只能喊:不要停。
诸位有没有发现一件事,就是以往在惩罚资本无序扩张的时候,哪怕罚了200亿,后面也紧跟着一个“各部门联合约谈”,然后当面教育一通,大公司们纷纷表示要痛改前非,坚决遵守国家定下的条条框框。
但是这事到现在已经接近一个星期了,国家直接下死手了,没有任何约谈,没有任何整改,没有任何活路,根本就是对滴滴彻底失望了。
国家意思也挺明确的:
我不想和你谈了,也不想再给你机会了,和你那可笑的掩体一起下地狱吧!!”
截止至我回答问题时(7月9日上午10点多),滴滴软件一切正常。仅仅是无法通过官方渠道安装(比如安卓各大家app商店)
已安装的只要不卸载就可以继续使用。
有这么一个不常见的常识
我国的部分军事管制区域,在地图上是无法识别的,就是说你人在这个地点,但GPS或者其他定位系统定位不到准确地点信息
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保护特定机关单位或者机构的安全
所以,滴滴的数据泄露在我看来,已经不是资本不资本的问题了,是国家间的问题
最近在做的一个项目,地点在某部队基地,研究所很多老师参与,基地里打车是定位不到,所以我们都默认到一个附近地点
假设一下,一个大量教授,工程师等高级知识分子集体会去地方(怎么确定身份?研究所,高校,公司,机关单位,顺着线索一点点扒下去,太多有价值的信息了),但地图上又没有值得他们去的区域
如果这些数据被某些势力盗取,该区域简直是未来战争的活靶子
普通公司,大楼,人流量车流量更不用说,很多已经被隐藏的信息都会暴露在对方眼里
要是对方玩阴的……要是潜伏期长的病毒从某特定人群中开始传播
很难想象这种危险有多近,多听起来荒谬现实却很有可能发生
大数据时代从前调侃一下是杀熟,衣食住被杀一杀也就罢了
要是一个人的活动轨迹被暴露,一群人的活动轨迹被暴露,一个国家的活动轨迹被暴露
这已经不是资本不资本的问题了
这是网络信息安全问题
是国家层面的安全问题
围观评论区,我再补充一个不常见的常识
卫星再高清,图像分辨率再高,但就是拍到一张图片啊,图片的位置怎么和地理意义上的实际位置对应呢?要投影啊,要编码啊,这里面涉及到很多东西,按照国际惯例(世界各国都这么做),定位上显示的位置和实际上的位置是有偏差的
就是说GPS还有其他卫星定位系统帮你定到的经纬度,压根就不是你实际在地球上的经纬度
具体细节请自行查找,和遥感有关
举个例子来说,从卫星看到的这个区域,诶,这个地方有意思,我要扔导弹,我要炸它,我根据大致的经纬度定位了,我炸了
结果发现dog 太阳的,压根没中,偏了百来米
为什么,故意的啊,整个世界都是故意的,地理课告诉你我给地球每个地方划好块,是个在地球上的生物都有经纬度信息,但你以为你在的位置就是你以为的位置?大家都默认了地理信息是国家重要机密,想和准确经纬度对应?做梦,就是要全给你弄偏离
那如果准确信息多了,具体轨迹都有了呢?这就是在帮助校正被刻意偏离的信息
还有,我没有给滴滴扣帽子,唯一说滴滴也是说它数据泄露可能是个问题,其他都是基于假设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朋友要纠结不自己开车要打车算泄密这件事
我参与的项目密级不高,但因为工作量大,要参与的人就比较多,全国类似的项目很多,都车接车送这不现实,当然只能自行前往工作地点
如果是密级高的,那不但车接车送,还会把人单独请到一个被隔绝的地方工作呢
但很多项目涉密了可不至于到那种绝密的程度啊
我们要对工作内容保密,接触资料保密,不得工作时携带通讯设备,不得拍照等等
但怎么去工作地点也能成保密的一环了?
没那么夸张的,自己开车的确更保险,但也有限号,要有车啊,要会开啊,我们也是普通人
打车无可厚非吧,难不成去干活,要我们公交转地铁再转公交再步行过去
我有一次结束了回去,挤地铁,累的站在地铁上快睡着
而且很多基地就在市区,看着不起眼罢了,能有便捷的交通方式过去,为什么不选呢?
这个本来是数据被利用数据被泄露的问题,怎么反要怪到我们这些干活的人身上呢?
活着就够难了,哪能做什么都算无遗漏啊,再好的程序猿都不能说自己的每一个程序都完美绝无bug吧,那测试运维还吃不吃饭了
如果你一句话不说,就消失十天。被辞退,是不需要赔偿的。你请了假,公司不批,你强行休假,公司辞退,是需要赔偿的
首先这是Fed一月 memo
先说结论:
FOMC 维持利率在 0-0.25% 不变。且确定 3 月完全停止 QE,同时 3 月加息也是箭在弦上,基本会后声明皆符合市场预期,没有太多的意外。
Powell 记者会确实是偏一点点的小鹰派,但我也认为,Powell 的说法不至于拉升市场加息预期至 5次 、并拉升缩表预期至上半年,反而比较像是在强化加息 4 次之预期。
另外我个人觉得,一些中文媒体似乎误读了Powell 记者会的部分片段,下面 Allen 再进一步说明。
1. 3 月加息停止 QE 早已定价
本次会议 Fed 再次确认 3 月将准备第一次加息,并同时停止 QE。
Fed 也再次重申,货币政策是要支持美国经济达到充分就业、与通膨长期均值维持 2.0% 的两大目标。
这部分我想市场早已定价,这裡完全不会是问题,所以我们不讨论太多。
2.未来加息在每次会议都可能发生 (?)
Powell 的原文说法是:Won't Rule Out Hike Every Meeting.
但我有看到部分中文媒体写:不排除每次会议都加息的可能性。
上述我想或许是误读了 (还是其实是我自己误会中文的意思 ?)
我的理解是:Powell 是说加息在未来每场会议都可能发生,指的是“不会在特定月份才加息”,不是说每场都要加息。
Powell 说得很合理,经济本来就是动态的,加息本就不会侷限在什麽月份才启动,端看当时的经济状况而定。
我认为Powell 上述说法,并未延展今年加息预期至五次或更多,若有这种想法,那绝对是误读了。
3.更大规模的缩表?
Powell 在记者会上提到,Fed 需要更大规模的缩表,但请大家不要恐慌,因为我又觉得部份中文媒体过度解读了。
我认为Powell 说到的“更大规模缩表”,在思维上指的是:
因为当前 Fed 资产负债表高达 8.9 万美元,这是新冠疫情爆发之前的两倍大,显然在绝对规模上是非常巨大的。
而上一轮 2017-2019 年 Fed 缩减资产负债表,是自 4.4 万亿美元缩到 3.7 万亿美元停止,缩表的幅度大概是 15.9%,共缩减了约 7000 亿美元。
确实每次缩表的经济背景绝对是不一样的,所以幅度也绝对不会相同,但我们随便抓,假设本轮缩表将缩减 10% 资产负债表规模,那麽这也要降低 8900 亿美元,规模当然很大。
但我认为,不需要过度恐慌在“更大规模缩表”这几个字上。更重要的,我认为是“Fed 缩表的速率是多少?”
我相信缩表没问题,缩表太快才是问题,因为缩表速度若太快,将直接影响的会是美债殖利率升速、以及殖利率曲线的斜率。
这点Powell 也非常清楚,Powell 在记者会上也不断强调,联准会内部尚未具体讨论到一切缩表的进度,要等到 3 月再说。
4.缩表比较可能落在下半年
Powell 在记者会上说明,希望在加息至少一次之后,再来开会讨论缩表的事情,且委员会至少将讨论一次,才会做最终拍板。
更重要的,Powell 希望缩表的进程是有秩序的、是可被预见的过程。
从上述Powell 丢出的时间表看,我个人认为缩表将落在 2022 下半年,最快可能是 6 月份,因为在 3 月加息后,Fed 才会来讨论缩表。
我个人相信 Fed 现在内部早已在讨论缩表,但委员会显然尚未准备好来与市场沟通缩表的前瞻指引。
而缩表这麽大的事情,我个人认为 Fed 需要起次跟市场沟通 2 次,并把缩表规划说得非常清楚之后,才会开始进行,所以比较合理的缩表时间,估计将会落在下半年。
5.最大风险:高通膨
Powell 在记者会上,大概提到了 800 万次的“高通膨压力”,并认为目前美国通膨风险仍在上升阶段,但预计 2022 通膨还是会回落。
Powell 说明,目前美国通膨居高不下,主要仍是供应链所致,白话来说就是供需仍然失衡,且供给侧 (Supply Side) 改善的速度是低于预期。
Powell 强调,目前美国高通膨持续存在,而美国经济要的是长期扩张,所以若要长期扩张,物价势必需要保持稳定。
这边开始进入正题了,我认为这是本次会议的最重要核心,是让我体感上,觉得 Fed 鹰派的地方。我认为 Fed 承认自己落后给菲利浦曲线 (Behind the curve),简单而言,Fed 这次的加息速度大幅落后给通膨。
由于 Fed 在 2021 年对于通膨的误判,先前 Fed 在 2021 年认为通膨在年底就可望自然回落,但也就是因为这件事没有发生,反而通膨还更为严重,所以目前才有使用加息来追赶通膨的压力。但当前宏观环境看,通膨的压力是来自于缺工、供应链紧俏等问题,再加上拜登政府的大力推行财政刺激在那边推波助澜~
所以这一次的通膨是来自于实体经济上的供需失衡问题,并不是金融市场过度投机、企业超额投资等问题,我认为 Fed 在这次的通膨问题上,能做得空间非常有限。
这裡将产生一个不确定性的较大风险,就是 Fed 只能靠货币紧缩去压通膨预期,但实体经济的根本性通膨问题,还是没有获得解决。变成最终 Fed 只能再用更剧烈的紧缩政策,去引导通膨预期走低后,尝试来压低实际通膨率,所以这裡将让 Fed 的紧缩路径,存在著较大不确定性。
比较好的处理方式,应该是直接去解决实体经济上的缺工和供应链/例如我之前提到的塞港问题,让实际通膨率自己走低、而不是靠 Fed 挤压通膨预期之后去引导。
谁可以去把坐在白宫裡疑似患有阿兹海默的白髮老头一巴掌打醒...还我特~
结论:我个人认为 Fed 今年将加息四次,不至于加息五次,而加息四次之预期,相信市场应该已经定价;至于缩表,相信市场尚未定价,估计将落在 2022 下半年,最快可能是 6 月。
如果 Fed 今年加息五次,我会感到非常意外,因为这意味著 Fed 很可能在 2023 年底、2024 年初,就因为美国经济放缓太快而需要降息,Fed 这波操作就会变得非常韭。
最后说说股市的想法目前 Nasdaq 已经插水一段时日,抑制通胀是当务之急,而股市所谓修正才多久已出现V转。对通胀而言意义不大,修正数月才可能有帮助~所以我之前一直描述为“恐慌”。因此对白髮老头而言,怎麽做才有利于中期选举就很清晰了。
最好还是坚持认为市场或已定价加息四次之预期,但缩表预期则是尚未定价的观点。
配置上美股我倾向持有科技权值股,一些 Megacap 的估值我认为合理、前景确定性较高,而这样也可以让你的收益贴著 QQQ 走。
考虑到一堆成长股腰斩,我也愿意加仓接刀成长股,但建议佔据投资组合的比例,或许不要超过 15%,如果选股功力不错,这裡就会开始让你的收益拉开与 QQQ 之类的差距。
最后,我相信人人都会想在市场下跌的环境裡接刀,接刀不是不行,但若接刀失败,斩缆我建议速度要快,我个人不考虑价投的话一次斩缆的比例都是 50%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