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很显然是条约框架下的一种作弊或者说欺骗行为。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这种欺骗是针对谁的?
先说对外。在条约对主力舰建造解禁的时候,显而易见的是,3.5万吨已经变成了一种软性限制而非硬性,这与纳尔逊级建造时还要极度严格地减重的状况是截然不同的。英美两国名义上3.5万吨的条约战列舰实际全都超重了,德法意则是很直接的违约超标(黎塞留级设计定稿的标准排水量是3.85万吨,利托里奥级则一路上涨到四万吨,俾斯麦级更不用多说)(还要注意意大利新建主力舰在前,退约在后,而且意大利退约与日本那种奔着超级主力舰去的不同,退约之后他们也仍在对限制条款进行一系列复杂的磋商,他们退约只是因为没谈妥,并不是不想谈)。英国人在研判其他国家通报的数据时,明面上的说法是认为其他国家造船技术不如英国,所以一定程度的超重也是难免的,这实际上也就默认了动这种手脚。这也是软性限制的意义所在,尽管大家都在超标,但总不至于一下子冲到G3的那个体量,条约军控的基本框架也就得以维持。
各缔约国之间遵循条约互相通报新舰参数,这不是对方听到就算完事儿的,相关部门一定会加以研判。举例来说,德国人通报了俾斯麦级的时候,给出的数字是3.5万吨26节,以及动过手脚的主尺度,DNC拿到数字后简单计算了一下就知道这完全是高速线形(长宽比虽然不太大但方形系数是巡洋舰级的),26节显然不可能,从而知道德国人一定在瞒报。主尺度里长宽是不容易谎报的,因为太容易通过参照物去比对,能做手脚的基本就是吃水。按照问题描述里的做法,拆装甲就意味着减吃水,如果其他部分(主尺度、航速、火力)不瞒报,其他国家的设计师计算一下就知道你的防护不太可能达标。然后如果从其他情报渠道获得了装甲板生产情况呢?舾装工序情况呢?很少的一点情报就可以揭示出真相,特别是在条约各国之间有着非常复杂的通报机制的前提下。各国设计师们面临的条件总是差不太多的,一些不合常理的数据当然也就会特别引起注意。至于日本对大和级实施的成功情报隐藏则是另一个复杂话题,由于日本已经不在条约框架下所以与这个问题没太大关系。
这部分简单总结一下就是,没有太大必要实施这种作弊,只要不撕破脸那么大家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何况随着日意退约,马上就会迎来4.5万吨16吋的伸缩条款),而就算实施了也很容易被识破,那么意义何在呢?
然后说对内。要注意,各缔约国中,其余国家都是蓄意超重,只有英美是事故性的超重(事故性这个字眼或许严厉了一些,领会一下意思就好)。作为条约军控体系的主导者,英美在其中必须要发挥最重要的作用与义务,主力舰的吨位问题显然首当其冲。对于英国来说,如果你读过一些相关材料就会发现,他们对条约体系的有效性有着近乎一厢情愿式的信任,但这背后有着比较复杂的因素推动,比如对于第一海务大臣查特菲尔德来说,他显然不愿意让自己主导的体系砸在自己手中,对于海军大臣和财政大臣来说军控体系则能收获政治上的利好,等等。而对于美国来说,我常常强调一点就是决不能低估孤立主义的影响力:在美国人建造最后三艘条约航母时,由于严苛的吨位限制,他们被迫取消预留吨位用于设计之中,而由此带来的超重,会被(美国人自己)视为违反条约,甚至到了(有可能)引发国会质询的程度。回到条约主力舰这里,毫无疑问一艘奔着四万吨目标的主力舰会比3.5万吨更贵,即便军方内部自己想办法隐瞒了吨位问题(在美国体制下其实也是很难想象的),回过头来还需要对国会解释造价问题,最终结果呢?一个大丑闻,一个烂摊子,为什么要惹这样的麻烦呢?
————————插播————————
题主在评论区补充道:
“我设想的并不是把40000吨的船瞒报成35000吨,而是真的就造一条35000吨的船(配上30节的航速、16吋炮和6吋左右的水平装甲以及6吋甚至更薄的垂直装甲)。那么相应地,装甲板的生产,自然也确实是6吋甚至更薄的装甲板啊……这样在外界看来,英国人就是思路轻奇要火力要速度不要防御而已……至于预备的14吋装甲板,可以等舰造好了后面再慢慢生产嘛”
1.互相通报指标的时候不需要向别人通报装甲厚度这样的机密数据,所以基本是俏眼做给瞎子看;
2.1936年不是1906年。相对不平衡的设计,比如说垂直装甲多给一点水平装甲少给一点,是可以接受的,因为那只是取舍问题;但指望别人相信你用了一种极度不平衡的设计,恕我直言,这只是一厢情愿地把别人当傻子。在1936年,经过长时间的技术交流与演进,各国的技术基础是高度趋同的。1906年主力舰的6吋装甲带有其存在的理由,1916年的6吋装甲带就需要特化的技战术(而且很可能只存在于某人脑海中,而没用多高的可行性)加以弥补,而1936年……那大概就是纯傻……Cruiser Killer这时候都不用这么弱的指标了……当然我估计还会有人拿狮级后期方案那些薄主装来反驳我,我只说一句:那时RN的革命性火控系统的相对优势已经大到无以复加。
至于拿列克星敦举例……我是不是什么时候也写一写美国战巡的简要发展史……但好像没个几万字都搞不定……
————————————————
然后我们来做一个简单的重量计算。
以1938年定稿的那个狮级战列舰的设计方案为例:
其主装甲带全长433英尺,高23.25英尺,装甲板分上中下三层,上面两层厚度均为600磅,下层厚度从600磅削薄到220磅。
如果用一道6英寸(240磅)的装甲带加以替换,则上两层削薄了360磅,最下层由于变厚度不太好算,姑且按180磅来计(结果出来之后你会发现影响不大)
上两层总面积:433×15.5×2=13423平方英尺
削薄的装甲板重量:13423×360=4832280磅=2192吨
下层总面积:433×7.75×2=6711.5平方英尺
削薄的装甲板重量:6711.5×180=1208070磅=548吨
合计削薄重量:2740吨
在各国条约战列舰里面,狮级的600磅主装已经是最厚的一个了,总高度也是最大的,单位面积重量大概也只有利托里奥级带着剥被帽结构的主装能与之比肩。即便如此,也不过省下不到3000吨重量。还需要继续多说下去么?
最后是执行此类改装所需的时间。我看到其他回答用建造时候安装装甲板的速度来当论据——但安装装甲板与换装装甲板是两码事。
随便放两张手边即刻能找到的照片:
第一张是无敌号,二三张都是虎号。前者在船台上就完成了安装装甲带的工作,后者则是先下水再安装。显而易见的理由,你不会希望安装装甲板是一项水下作业。建造阶段安装与改装阶段安装的最大差别是,前者还没舾装,即便是在下水后,裸舰体的低吨位仍能让装甲带位置基本保持在水上,而后者就必须入坞。入坞就要变更成入坞状态,该卸的都要卸掉(约克城号那种紧急操作当然不值得提倡),完成改装后还要恢复,这都要花不少时间,二者施工难度当然也不可同日而语。
典型的建造施工状态:
可以看到非常多的辅助钢缆和支架。如果是改装,这都是额外的工程量
————————————
最后,这不是一个多新鲜的脑洞……
可以去看看郡级增设动力舱装甲带的工程,那是一个合适得多的出发点(但刚刚私下聊天的时候,不知道是不是我讲这东西讲太多次了,居然还真有人以为郡级薄弱的动力舱防破片装甲是为了预留装甲而设计,也是蛮好笑)
你说白了就是想钻条约空子呗,那为什么要如此大费周章?
直接这样,条约限制35000吨,直接设计一艘正常的40000吨级战列舰,但是不给她上真炮塔,比如火炮布局如果是3*3*3的话,你只给她吊装上1*1*1的“假炮塔”,也就是每座炮塔都只是单装炮,炮也是假炮(比如用废弃的老旧炮冒充)同时炮塔为开放式炮塔,无装甲防护,只有炮架和必要的支撑部分。但是真炮塔正常建造并保存。
等条约即将结束或战斗即将打响,就直接把这个“假炮塔”吊走,装上真正的炮塔,瞬间获得一艘超条约舰。这不比你那个方法更快更方便么。
本来邀请只是为了指个路,但是邀请也邀请了我稍稍补充一点点想法。
我认为就是不可行,至少因为一些客观因素比较困难。
其一,纳尔逊级不重装甲对于生产商而言是难以接受的,而这些生产商有一定的发言权。间战中大多数时候装甲生产商在搞产量分配制度,也就是每年产量按照百分比分配给各个装甲生产商,每个生产商只能生产自己拿到的份额。纳尔逊级的重装甲对于制造商看起来是非常重要的。补充一下The Battleship Builders: Constructing and Arming British Capital Ships里面的只言片语。
生产能力: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尽管有一些战列巡洋舰被订购,却没有更多英制战列舰得以建造,所以装甲板的订单随着战事发展而滑落,只有一些用于坦克的轻型装甲被生产出来。装甲制造商能够意识到,战后的市场只会更受限制。铸炮商也有同样的想法。火炮和装甲生产商往往是同一家公司,产能过剩至少百分之五十以上。1921对队G3型战列巡洋舰订单的高期待很快随着华盛顿条约后坚挺的取消而终结。后续纳尔逊和罗德尼号的订单提供了一些缓解,两舰各有9400吨的需求,装甲带最大到14in而装甲甲板最厚6.25in。这些订单被大致平均地分配给了五家生产商(注:此时这五家应该是阿姆斯特朗·威特沃斯,维克斯,谢菲尔德的约翰布朗,谢菲尔德的嘉木,以及帕克海特的贝尔德莫),除了维克斯获得了额外的炮盾订单(维克斯没有获得任何16in炮座的订单)··· ···
··· ···五家装甲生产公司要求海军部参加会议来讨论未来装甲的订单。在1925年7月15日的会议上,新上任的CofN,海军少将A E M查菲尔德宣城,他们预计如果巡洋舰建造项目得以推行,则每年只需要2000-3000吨的装甲;但是如果要在1930年代早期订购新的战列舰,那么可能会需要平均每年18000吨的装甲。由于这些公司的年生产量大概是45000吨,这意味着订单数量足以维持最多三家公司。海军部希望保留维克斯和阿姆斯特朗·威特沃斯,因为他们不仅仅是最大的装甲生产厂也是(注:这些公司中)唯一能生产重炮的厂家。剩余三家公司(贝尔德貘,约翰布朗和嘉木莱尔)要求在关闭其业务时得到补偿,或者得到支持以维持低运行状态的特殊生产设备和雇员时,保护未来的生产能力。他们对海军部引入新的生产厂家,也就是D 科威尔 & C Ltd 莫泽维尔来生产3寸 NC装甲表示了担忧··· ···
··· ···当1936年再武装开始时,海军部急于让这一工业复兴,因为新的战列舰建造项目需要当下每年9000吨(ESC),4500吨(法斯布朗)和45000吨(贝尔德貘)年产量的至少两倍。
其二:技术角度真的往上钉需要多久:我发自内的不知道。我的理解是:完全外置的设计,更换一部分受损的装甲应该也比较困难,一次性增加几千吨当然需要相当的时间。Ian Johnston是这么说的:
主装:
约克公爵的重型侧装甲在下水后才安装,这既是为了减轻下水时的重量,也是为了方便重型安装吊车来吊起装甲板。这一块(注:原文有配图)30吨600磅(15寸厚)的舰体中部的装甲板在1940年3月29日由克莱德河岸的150吨德里克起重机吊起,装甲板的上边缘包有接口,下边缘包有接槽,以与附近的其他装甲板固定在一起;直到槽口末端恢复平整。一旦与支撑船体木结构紧密契合,装甲栓就会穿过装甲板钉入更软的支撑板上的洞中。
炮座装甲:
约克公爵的14in B炮座装甲在下水的三个月后,1940年5月安装完成。这块520磅(13寸厚)的曲面装甲(注:原文有配图)有二十尺长,10尺宽,向下延伸超过上层甲板至主装甲带,重约44.3吨。滑轨机械已经组装完毕,好让火炮可以进行旋转,所以固定的机械正在被拆除。在船只组装时下水池中附近的舰艇是驱逐舰Noble和驱逐舰母舰Hecla。
装甲块受损后大概是这个样子:
单块起吊是这个样子的:
整个一条装甲带全面贴图,工作量应该还是非常大的。与吊车大小和操作人员熟练程度,接合方法都应该有关系。这个等诸位补充了。
这个问题本质上就是讨论如何钻条约空子,而钻空子这种事情那些海军老油条们比你可厉害多了。所有能钻的空子他们其实都钻了,留下来的真的不多。
日本人钻了不少空子,都是小打小闹。比如藏比叡炮塔,最上换炮,建造龙骧这种东西不是都被识破了吗。至于为什么没有被制裁?因为别人作弊做的更狠。
美国表面上作弊不多,一方面作为条约发起国,很多条约的基础版本都是在满足美国人要求的基础上水多加面加出来的。这样一来美国人就没有作弊的需求了。另一方面就是美国人这方面宣传的少而已。
3万3千吨的航母限制就是为列克星敦量身定制的,因为美国人想把列克星敦改装为航空母舰的话,排水量就不能低于这个数字。日本人不反对是因为他们有天城级改装,不吃亏。英国人不反对是因为他们明确知道改装航母的效用远低于全新设计的航母(事实上这个眼光相当毒辣,后来约克城用不到列克星敦60%的排水量就做到了一样的战斗力)。即使如此美国人依然作弊了。华盛顿海军条约有一个防空改装条款,即所有的老旧航母可以获得额外3500吨的份额用来加装新式防空火力。然后美国人就明目张胆的把这个给竞技神凤翔这些老旧航母的条款给用到全新建造的列克星敦身上,白白骗了10%的额外排水量。
还有就是美国人没有遇上友鹤事件这种东西,所以头重脚轻的设计问题一开始并没有表现出来。一般来说开战了以后大家都是往现有军舰上增加武备的,美国人则拼命给马汉级,本森级减重。因为他们有和日本驱逐舰一样的上层过重问题,遇上大点的浪就要翻。
英国人也没有少作弊,首先就是这个标准排水量的问题。美国人本来提出的限制是满载排水量,被英法大力反对。因为英法有大量殖民地,他们的军舰需要进行长途航行,带的燃油和淡水都很多。相比只需要在地中海澡盆游泳的意大利人来说太吃亏。于是乎才有了标准排水量这种东西。英国人在设计纳尔逊级的时候设计了全新的鱼雷防护系统,通过在防雷带里面注入液体来吸收冲击。于是英国人就声称防雷带里面的水也是锅炉用淡水,不计入标准排水量。
英国人的另一大作弊就是你提到的这个不上装甲的问题了。郡级巡洋舰有几艘在30年代进行了现代化改装,其中就包括后期加装装甲板。但是,改装后的郡级侧面异常的光滑,完全没有额外装甲带来的凸起。同时,郡级的航行性能依然好得出奇,可以在北海的暴风雪里面追踪沙恩霍斯特。相比起被称赞为优秀又平衡设计的弗莱彻级,在他们的战争后期改装中都需要拆除炮塔或者鱼雷管来安装额外的防空炮或者雷达。郡级可以眉头都不皱一下的多承担接近1000吨的额外装甲重量,很难想象这个重量最初不是已经被囊括在设计当中的了。
回到题主的问题,这个想法可行,英国人就这么干了。但是这个在巡洋舰上可行,因为郡级很大一部分是昨为殖民地巡洋舰,打打海盗军阀什么的不需要重装甲。所以一开始郡级的装甲针对的是6寸炮的火力,而升级之后则可以一定程度免疫8寸炮的火力,变成完整的重巡洋舰。
另一方面战列舰的设计标准是需要有能够防御自身火力的装甲,这个是已经被证明多年的准则,即使战巡在日德兰海战之后也开始加强防御(英国在海军条约的另一大作弊-胡德号在看着你)。你可以考虑像沙恩那样先上283,日后有机会再换380。但是那是靠损失炮管数量换来的,并没有增加重量。你突然设计一条16寸最新主炮的战列舰,但是防御力只有重巡的级别,你糊弄谁呢。